《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三次修訂文字)(8)全講圓滿
印廣門清法師主講
佛歷二五五五年·無錫橫山寺
最近有一個弟子已經兩次發心,徹底懺悔了,說:「怪不得師父經常講,叫我想一想從小到大我眼睛裡能看得慣什麼」。他確確實實找到自己的病根。但他就有這個福報,能夠進入佛門,否則徹底完蛋。世界的美麗也好,糟糕也好,都是在於我們個人的心。
命濁:色心連持是其體,催年減壽是其相。怎麼色心連持啊?肉身就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這是無情物。皮肉筋骨是地大;血液、口水、汗水、眼淚就是水大;體溫就是火大;呼吸、動作、爪生髮長就是風大。那色身有沒有超出這四大的範疇啊?但這四大呢,它是無情物,要通過心來調理周旋。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剛才講的是「色」。
所謂「受」,是我們生命的這種直覺,第一念感受。眼睛看到亮了,知道有東西。當他知道,哦,這是燈光啊,這就已經變成了「想」。「想」是在第一念直覺的基礎之上來分別,來思維。但是當眼睛轉向外面看到大山了,光的這種受、這種想沒有了,沒有了到哪裡去了呢?儲存到「識」里了,在佛法里叫第八識,也叫阿賴耶識,也叫我們的種子倉庫。怎麼樣跑到阿賴耶識里去的呢?就是通過「行」,這是我們的第七識,通過行把它搬進去,儲存進去。那麼我們剛才講能感受的、能想的又是怎麼出來的呢?也是從第八識里冒出來的。與外界接觸的時候,我們裡面那個種子就通過第七識這個「行」跑出來,去感受、體會、分別、妄想,這就把我們這個心由淺到深、由粗到細,來來去去有次第性地、有條理性地剖析出來,幫助我們來認識自己。
這是佛的良苦用心吶!要不然我們誰都不認識自己。就這麼好玩,你說我們好端端地來人世一遭,都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將來到哪裡去,也不知道我們所面對的客觀環境、社會環境、人事環境、自然環境、一切人、一切鬼、一切牛馬豬羊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這些東西又互相是什麼關係,你說這不是可惜嗎?你不知道這個東西,就永遠在黑暗中輪迴啊!你知道這個東西,懂得自在地把握,來世就可以成為佛那個東西,也可以成為菩薩那個東西,也可以現人、現鬼、現豬、現牛、現馬,現這些東西來幫助這些東西。要明白啊!
當我們知道我們不是東西的時候就是東西了,所以才東西東西的。為什麼不叫南北?東西東西,就有一個緣起。東為始,西為終。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證果,我們了生脫死。東,東方,在五行上屬木,樹木是不是表智慧啊?西,西方,五行屬金,表真,西方是日落歸山,是不是表成就啊?你個東西就是開智慧的名相術語。這是講「命濁」。
那怎麼又叫「濁」的呢?地水火風這種無情物由一精之明(第七識,也稱見分)進去跟它攪合以後,它提升了意識的層次。用針刺它一下,它就知道疼痛了,但是它知道疼痛以後反而忘恩負義,把一精之明丟到腦後不管它了;不管它以後呢,自己受苦。眼睛能看不能聽,耳朵能聽不能講話,嘴巴能吃飯不能聞,鼻子能聞不能走路。本來一精之明樣樣通,十八般武藝樣樣全,被地水火風這四大、被眼耳鼻舌身意廢掉武功,所以不得自在,叫「命濁」。
所以四空天的天人、阿羅漢、辟支佛明白這種束縛,通過不同層次的修行來解脫。四空天的天人在一定的時空點也證得一個比較自在的靈體,但是由於他沒有從根本上破除煩惱習氣,所以在人天福報享盡以後還要往下界人天墮落;阿羅漢、辟支佛從根本上破除了三界見思煩惱,永遠不落六道輪迴,但是不敢從空出有,他把一切的泥巴瓦塊還執著為無情;明心見性的菩薩不一樣,他證得空性,仍然從空出有,來進一步破除無明微細煩惱,但是他這個命濁是在所難免;雖然在所難免,他用心自在,不會去生煩惱。
「摧年減壽是其相」,這也是破一種迷惑顛倒的凡夫知見。世間人的心態是反的。小孩子出來,哎呀,終於會走路了;哎呀,六歲了可以上學了;哎呀,二十歲了可以討老婆了,然後呢,我今年七十歲八十歲,大家來慶賀……我們今生今世多長的壽命前世自有定論。比如說你修得這一世的壽命是一百歲,你進入娘胎起第一天,你就是一百歲減一天,出娘胎的時候你就成了九十九歲零兩個月,到八十歲的時候你就剩了二十年,是不是?一直在倒計時。果真明白,你會生恐懼心,多行善法。可是世間人是反的,七八十歲大擺筵席,都是在給自己增加罪障。
這個「五濁」就是講萬法的來龍去脈,「五濁」的根本在於「劫濁」。懂得了「五濁」,你開大智慧。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司空見慣,它也是從總體上來概述我們的報身智慧,概述我們在各種不同的時空點所證得的涅槃解脫功德。翻譯為漢語,「阿」就是「無」,「耨多羅」是「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合起來叫「無上正等正覺」。
再分析一下。「三菩提」就是表正覺,這個「正覺」是相對於凡夫的邪覺、不覺和無覺,所以這個「三菩提」最起碼是指小乘人的境界。他知道有六道輪迴,知道有來世,知道我們這個靈體可以離開肉團身而得到獨立自在,他也知道通過修行就能證得這種果位,叫「三菩提」。「三藐三菩提」叫「正等正覺」。怎麼「正等」呢?這個時候已經上了等級,開了智慧,已經明心見性。他不僅懂得我們這個靈體可以離開自己肉團而獨立存在,而且知道這個肉團也是我們的心所變現,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一個人一個念之所變現,這是明心見性的菩薩。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特指究竟如來果位,他證得了一切的菩提,包括無覺菩提、不覺菩提、邪覺菩提、正等正覺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菩提統統證得,一切都是當人當下一個念,這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第一個「難」,這個法不容易用語言來表達,不容易為眾生所接受,只能硬著頭皮,旁敲側擊,強詞奪理;第二個「難」,娑婆世界眾生非常固執、浮躁,來說這個法是難上加難;第三個「難」,我們現在處於人均壽命七十歲這個「五濁惡世」,人心更加險惡,更加動亂,更加浮躁,來說這個法是難上加難還要加一個難。
從這三種角度來觀照,所以在這個時代能夠發願到娑婆世界講經說法的菩薩,這是不可思議的。那《法華經》上講五百阿羅漢在佛面前發願了,一定要弘揚《妙法蓮華經》,但是要到其它佛土。為什麼?這裡人太壞了;所以古今中外沒有幾個人敢講《法華經》《楞嚴經》,要不然怎麼叫「難信之法」?《楞嚴經》就是講了,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佛都不輕易講這個法。
佛講「依法不依人」,現在要打破這種氣氛可不容易啊!自古以來「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法華經》是如來全身,肉身如來也是它,法身如來也是它,報身如來也是它,「如來全身」啊!我們現在把「全身全身」當成是個肉團,哪有這個道理啊?你還是被這些肉團給執著了。當年智者大師到世界上來,連佛的舍利子都被他判為是廢料。諸佛滅度以後唯有《法華經》住世為師,叫你不離道場,當下成就。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在這裡也講老實話,當仁不讓,確實是難啊!怎麼難呢?我們現在就知道了,佛滅度以後這幾千年以來哪有多少人把這《阿彌陀經》讀懂了?沒有讀懂還認為一讀就懂,你說冤枉不冤枉吶?還要注意,一切世間——我們講一句《阿彌陀經》,固然在座的同修當下成就,得到了利益;那麼,那些沒有聽到這部《阿彌陀經》的眾生有沒有得到利益啊?也有啊。那些泥巴瓦塊有沒有得到利益啊?統統都得。為什麼?這可不是想當然吶!
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試驗。把那個大門關起來,然後把這個窗戶開一個口,把手套拿著放到窗口,然後誰去把門猛一開。大家注意,在猛一開的時候,那個手套動了,你知道有風;如果看不到這個手套動的話,你就不知道有風。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那門一開就有風。我這個手一擺,須彌山動了沒有?八萬個太陽系之外的星球動了沒有?動了。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一個大房間。那麼動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心啊?
為什麼五六月南海能夠起颱風?因為自古以來,就有商人下海。那時沒有鐵路,沒有飛機,沒有公路,要經商是不是從海上啊?那麼東南沿海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都打主意,心動,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颱風是不是就來了?
凡是動一個心念,盡虛空遍法界道交感應。那麼我們講經說法是正念,所以不管是泥巴瓦塊還是風雲雨霧,是不是統統都得到了吉祥加持啊?量變引起質變,到了一定的時候,泥巴瓦塊搖身一變,也可以變成天仙鬼怪。如果沒有佛力加持,無情永遠不能變為有情。《楞嚴經》講得很清楚啊!
再回顧佛為什麼說「講一句《法華經》等於供養一切佛」?這不是恭維,也不是讚歎,而是真實的印證,你就有這個功德。我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勸大家弘揚如來正法。一個人只要發願將來要弘揚《法華經》《楞嚴經》,你即已把自己置身於安全地帶,你生生世世力隨願來,但是你這個願必須要真實。你今生能為一個人講一句《法華經》,你都得到解脫。《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好好地看一看,這是釋迦牟尼佛金口玉言。
心法不可思議。你明白了整個的萬法都是我,這一念的震動力不可思議。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啊?因為震動力太大,速度太快,光亮太強,我們這個粗濁心看不到。雖然看不到,它是真實存在,這叫「流疾不見」。
所以「一切世間」,隨文入觀,佛世界、菩薩世界、天人鬼畜世界、風雲雨霧世界、有世界、無世界,無法不包,不僅要懂得,還要用心來觀照。我問一下,哪些人從小就開始想這個天上的天上是在哪裡?這個地下的地下在哪裡?曾經做過這種想法的人把手舉我看一看,好,放下。這都是我們的本能,會探求真理。天上,比如這是一層天,上面可能還有二層天,二層天上面有沒有三層天?三層天上面有沒有四層天?到底天外的是什麼東西?連做夢都在想,常作如是觀照,你這個心量就會擴大,容易開智慧。
佛在《法華經》《楞嚴經》往往講一個多,講一個長,講一個大,是無量阿僧祇那由他恆河沙劫,微塵國土化微塵,再以此為標記,又是多少多少國土化微塵,每一個微塵又是多少多少阿僧祇無量劫。要知道佛的良苦用心啊!他就是通過這種辦法讓我們的心想到多、廣、長,把這心量打開了,不容易聽懂的經你容易聽懂,而且想生煩惱都生不起來了。這都是妙法,這是楞嚴大定,也是法華三昧。
?註:
59.《金剛經講義》(圓瑛大師·著):黃檗禪師云:若觀佛作清凈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歷恆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我彼相,此本源清凈心,常自圓滿,光明遍照也。
60.《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
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61.《楞嚴經講義·卷一》:圓人所修,一證一切證,一位即攝一切位,初心、究竟,二不別故。
62.《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凈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佛曰)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凈,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凈。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凈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63.《般若心經講義》(圓瑛大師·著):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諸佛證之,以為神通妙用。眾生迷之,以作妄想塵勞,所以日用而不自知,自昧本真,任受諸苦,可不哀哉!苟能頓悟本有,當下迴光返照,一念熏修,則生死情關,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更不別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決無舟筏矣!
64.《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
65.《楞嚴經講義·卷十五》:初發心人,欲入三昧,指楞嚴大定,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以不得圓根,則艱難而遲,雖修數劫,不及一日,以得圓根則容易而速,但修一日,可當數劫。因此遲速難易,自不同倫,又不可以不選也。
66.《法華經講記》:第一個五百年叫「解脫堅固」。佛初滅度後的五百年啊,正法氣氛尚濃,解脫比較普遍。第二個五百年叫「禪定堅固」。也就是一千多年以前啊,農業社會的氣氛競爭不是那麼激烈,人心比較純樸,修禪定容易成就。你一個晚上就可以跟天人溝通信息。現在不行,現在是車水馬龍,氣氛緊張得不得了。第三個五百年叫「多聞堅固」。「多聞」就是貪多求全,讀的經典越多越好,像阿難那樣。所以眾生已經在形相上執著,認為學得越多越好,「多聞堅固」,它沒有涉及到解脫。第四個五百年叫「塔寺堅固」。就蓋寺廟,顯出普遍現象,這都是已經變成似是而非。第五個五百年,就是現在,當然越往後越是「斗諍堅固」。也就是說,不通過斗諍,正法不能佔領陣地,不能生存。
67.《佛藏經·卷四·囑累品第十》:惡魔及諸眷屬皆大憂惱,如墮十六種大坑,大啼哭言:瞿曇沙門知我覺我,我常長夜。願佛滅後,破持戒者,助破戒者,欲令諸惡比丘不知佛法,但知讀誦。我欲於佛法中破安隱心,語言此非佛法,無有義趣。
68.《楞嚴經講義·卷一》:以首楞嚴王,不但具足一切三昧,乃至具足萬行,以一真湛寂,具足六波羅密,所謂一乘寂滅場地,不貪、不染、不嗔、不懈、不動、不昏,詎非具足六波羅密耶?既具六波羅密,則萬行悉在其中矣。
69.《楞嚴經·卷三》: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70.《楞嚴經講義·卷十二》: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故須選擇,但依一根下手,做入流工夫,不許出流,出流是背覺合塵,此根即結縛之本;入流是回光照性,此根即解脫之元;如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證入圓通,自可速成正覺。
71.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72.《順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足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山河大地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閑誰得知。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閑。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累世種菩提。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州湯罰夏,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卧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73.《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凈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74.《楞嚴經·卷四》: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75.《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知。
76.《華嚴經·卷十七·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欲知一切諸佛法,宜應速發菩提心。此心功德中最勝,必得如來無礙智。
77.《楞嚴經講義·卷一》:首楞嚴者,大定之總名也。圓含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三種別名,而成一定全體,迥不同於常途,工夫引起之定,亦不同於起心對境之定,此自性定耳。《涅槃經》佛自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
78.《楞嚴通議》(憨山大師·著):《首楞嚴經》者,諸佛如來大總持門秘密心印,統攝一大藏教五時三乘,聖凡真妄、迷悟因果,攝法無遺,修證邪正之階差、輪迴顛倒之情狀,瞭然目前如觀掌果;徹一心之源.該萬法之致,無尚此經之廣大悉備者;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舍此別無開導矣!
79.虛雲大師: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80.《楞嚴經講義·卷十五》:餘二十一歲,由閩航海來蘇,參常州天寧開和尚學習禪功,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一句話頭,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連參三年,誓見自己本來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二十四歲冬,在禪七之中,專切參究,乃至飲食不知其味,一切時處,心光皆照一句話頭,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靜後,參究得力,身心忽空,內外虛融,定境法樂,非言語所能形容,一動喜心,定境即失。後於別枝香,欲求定境再現,皆不可得。禪七考功時,將是事陳白冶公和尚。則曰:『汝自後有求定境復現否?』答曰:『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則魔得其便,汝將為魔眷矣!』復問:『如是境界好否?』公曰:『不作聖證之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不過用心得力,暫得輕安,從此進修,不著不求,悟證有望。』後閱本經,五十種陰魔所述,知善知識,不可不親近也。
81.《楞嚴經講義·卷二十二》:他方萬里之遙,或往或還,去來無滯礙也。瞬息時之短也,可以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為證。此五通中神足通,魔力所為,以至遠而成至近也。昔道教薛道光,修性不修命,但能出陰神,不能遠方取物。張紫陽,性命雙修,能出陽神,兼能遠方取物。由此觀之,縱能遠方取物,仍不出天魔伎倆,又豈能與《法華》,普現色身三昧,及本經圓通殊勝妙用,論其淺深哉?
82.《楞嚴經講義·卷四》:總持諸法,即《起信論》所云:心為大總相法門。非特近具根中,實則遠該萬法;約果,即首楞嚴王大定,總持百千三昧;約因果同時,即自性天然本定,是名妙蓮華,即三如來藏,圓融無礙之理,為大總持也。
83.《楞嚴經講義·卷九》:肯綮修證,即勞筋苦骨,勤勇修行之義。佛意但能達妄本空,妄空真顯,何必求索妄因,劬勞修斷,而冀證入耶?此段文乃是頓教法門,直指向上一著,無修無證。
84.詳情查閱《法華經·序品第一》《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85.《法華經·信解品第四》: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86.《金剛經講義》:(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即是眾生真性,般若實相本體是也。此體生佛同具,迷悟一如。楞嚴云:眾生本元真如,與諸如來,成佛真體,無二無別。故曰平等。凡夫不見真性,妄識分別,自生高下;謂迷時為凡則下,悟後成聖則高。不知此性能為迷悟所依,不為迷悟所變,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無高下。
87.《金剛心總持論·參求明師論第六》:複次文殊師利,吾滅度後,末法年中,多有鈍根劣智眾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傲,邪見自專。不肯下心,參求明師,正真法訣。一向執著,認妄為真。或有執著,經書文字,或有執著,誦持名數,或有學得,一言一句,便為究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誑自瞞,雖是善因,難逃惡果。何以故?種子不真,所以不結菩提正果,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88.《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89.《楞嚴經·卷十》: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縱恣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90.《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増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91.《楞嚴經·卷五》: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
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這裡的「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包羅萬象。聞佛所說,看你懂不懂?歡喜信受:歡喜是法喜,信是正信,受是認可,你已經融化為佛法,融化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作禮而去,是感恩佛陀;去,表成就,感謝佛成就了我。
往生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
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多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利莎婆訶
整部《阿彌陀經》到這裡算是圓滿,那麼還涉及到往生咒。往生咒也不可以翻譯,也不可以解釋。有些同修提出來說佛講的,讀往生咒二十多萬遍就能往生極樂世界;有些人是向哪一位祖師請法,說讀了三十萬遍往生咒,怎麼阿彌陀佛的影子也沒有,往生不往生也不知道。所以祖師講,誦咒能成佛,但是必須做到「三密相應」。注意,三密相應,缺一密都不可以92。不僅要懂得三密相應,還要懂得為什麼要三密相應。
第一個,口密。音一定要准,音不準不行。這個世界上的語言、音量大小、比如a、o、ai、ei……對世界的加持力都不一樣。去年我得了肩周炎,有一位專家傳一個法,說念什麼268,肩周炎就能好,我沒敢信。後來我去醫院治好以後又碰到一位南京的老中醫,他提出說哪本書記載,這個語言數字就是能夠治病,許多人在試驗了以後確實奏效。因為一切的語言、音聲都有加持力,所以修持咒的法門來成佛是不是有特定的秘訣啊?注意,一定不能念錯。
有一個公案必須否定:有一個老和尚晚上在山下看到山頂的小屋裡跟白天一樣閃亮閃亮的,那過去又沒有電吶,是吧!小茅屋怎麼那麼亮呢?走過去,一聽,是一個老太太在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咪牛」;所以他講,老人家可不能這樣念,應該念「嗡嘛呢唄咪吽」;老太太很聽話,好,念「嗡嘛呢唄咪吽」,一吽,把家裡吽黑了,哎,不亮了;所以老和尚又回過頭來講,老人家,還是念「嗡嘛呢唄咪牛」。有人以此來否定念咒音要准,說這樣照樣成就。這是什麼成就啊?這個不能開智慧。你別說念「嗡嘛呢唄咪牛」,你一天到晚「南無12345,南無54321」,你照樣能把家裡念亮起來,信不信?這是一種色身調理就能發光,發出來的光與開智慧沒有關係,但是足以證明一種語言一種音聲就有一種效果,是不是?所以千萬不能說,你不管什麼只管念就行,這是不可以的!
第二個,身密。任何一個人行住坐卧的姿勢和威儀都會對自己的身心產生直接影響。為什麼要豎天線啊?它不同的形狀和結構可以接受到宇宙間不同的信息。
在中國歷史記載,有一種步子叫「禹步」。大禹祖宗三代治水,祖父一輩和父親一輩都沒有成就,在大禹這一輩成就了。怎麼能成就的?完全是個意外。大禹為了治水,兢兢業業,三過家門而不入啊!古代洪水泛濫很麻煩,他累了跑不動了,躺在山上休息一會兒,但一想到這個工程很艱巨,皺著眉頭硬撐著站起來,那走路是不是搖搖晃晃、跌跌撞撞?可以想像的。他突然發現許許多多的石頭跟著自己過來了。這下來勁了,雄赳赳氣昂昂。可是雄糾糾氣昂昂,石頭停下來不動了。他就納悶兒了,一想,我剛才走路跌跌撞撞的像個醉漢一樣,是不是這種模樣把它們感召過來?他馬上再恢復到剛才跌跌撞撞那個腳步。噯,石頭統統都跟著他來了。其實他把握了這種訣竅,你說省多少工夫啊?於是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你們看電視上那些大俠打醉拳舞醉劍,這種功夫就是由禹步而來。你別看他走得跌跌撞撞,到那個時候他沒有任何執著,是不是?可以達到爐火純青的功夫。你勝不了他的。因為非醉之人心有一種執著,不能全部放開。這是講身密。念咒要打手印,任何一個姿勢都有不同的信息。
之前在西方國家有一個報導很有趣。老師在講課,突然桌椅板凳跳起舞來了,所以把學生統統都嚇跑了,老師也沒有辦法了,停課。之後把黑板擦乾淨,結果桌椅板凳全部鴉雀無聲。這名老師很有智慧,什麼原因呢?再看看黑板上還沒有擦乾淨的痕迹,描起來以後呢,桌椅板凳又跳起來了。
為什麼那些練氣功、打太極拳的花樣很多啊?他通過各種各樣的動作從宇宙吸收不同的能量來調理身體。為什麼學生要做廣播體操啊?一個道理。
第三個,意密。意密是觀照啊!念一句咒的時候,這個咒是什麼形象?是一個圓圈還是圓球?是一條直線?還是一條曲線?還是橢圓形?是紅光還是黑光?還是白光?你要會觀照。這個意密不用解釋大家都明白啊!我們心裡經常想愉快的東西,是不是容易身體健康?一天到晚愁眉苦臉,容易得病。人死以後笑起來了,燒出了舍利子,是不是他心裡高興才能燒出紅紅綠綠啊?如果心裡很痛苦,燒出來的只有黑灰。
不用懷疑,念咒是能夠成就啊!但是要做到三密相應。可是我們現在一密都不密。一個往生咒五十多個字,我上次數了,大概十幾個字是多種讀音,你沒有辦法肯定哪種讀音是對的,哪種讀音不是對的。比如:南無阿彌多婆夜,我不知道無錫人怎麼讀,江陰人是南無阿彌多婆呀,a彌、o彌、e彌三個音。這是第一密你沒有辦法把握的,第二密、第三密更不用講,根本就沒有人傳授;就算有人傳授,是真是假你知道啊?我在這告誡各位,千萬不要耽誤自己的大好時光,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祖師大德都是強調,凡是佛所講之咒不可以翻譯,不可以解釋,鑒於多種原因:第一,咒是秘密語,不可以公開。第二個,你沒有辦法解釋,它不是梵語。如皋人講一句土語,「你在做什滴搞子」?跟日本話差不多,是不是?你如果按漢語來音譯的話,「你在做稿子」,準備作報告啊?實際上這句話是講你在幹啥呢,是不是?你不能當成梵語來翻譯。
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八地上以上的菩薩,你去持咒,必須把握好自己的根機。否則,要放下一切幻想,必須把《法華經》《楞嚴經》學明白。這是文殊菩薩講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一定要珍惜。《法華經》也講了,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法華經》是明講、總講、肯定講;《楞嚴經》是明講、正講、細講、反講;《阿彌陀經》就是暗講,把《法華》《楞嚴》的精華秘密地含藏在經文之中,就是「唯此一事實」。
好,這部《阿彌陀經》的講解,到這裡算是圓滿。
迴向: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註:
92.《楞嚴經講義·卷十七》:天如曰:孤山所引天台四悉檀,悉遍也,檀施也。諸聖以四法,遍施眾生也。初世界悉檀者:隨方異說,令生歡喜益也。二、為人悉檀者:生善益也。三、對治悉檀者:破惡益也。四、第一義悉檀者:入理益也。此四悉普益也。如上根之人,誦之可得入理益;其次以誦咒除惡習,得破惡益;其次以誦咒,遠離雜念,得生善益;其次以誦咒,而能摧邪輔正,令生歡喜益也。《正脈》云:大端聖賢宏化,例有顯密二教,如醫療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則顯說病源、藥性,及炮治之法,如佛顯教。二者授葯,則都不顯說,但惟與葯,令服愈病而已,不必求知何葯何治,如佛密教。故今授葯,不必求解,若解生則咒喪矣。持咒之法,但當深信不疑,一味持之,身、口、意三密相應,不要起心求解,如參話頭相似,只許參,不許解,一念不生,自能得益。
法會圓滿,諸位吉祥,如意自在。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語文教科書里的哪篇文章?或者哪個人物,哪句話?
※你是不是也會想「接下來如何」
※無法忍受錯別字,這是病嗎?
※張氏短打72死手拳第一路(1)(2)部分文字解釋
※世界奇妙文字(華夏篇)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