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楞嚴經講座 五十一集

楞嚴經講座 五十一集---楞嚴經講座


今天我們《楞嚴經》卷五,大勢至菩薩就是第二十四位圓通,念佛的法門,特別注意,我們上次提了一點,為了慎重所以我們從頭開始。他說念佛法門。

怎麼樣叫做念佛?我們重複一下,念是心念,心念。嘴念,嘴為什麼會念佛?心要念所以嘴裡念出來了。嘴念是心念的一種表達,等於我們人怎麼樣會講話?思想會講話。思想在裡頭沒有表達出來是內在的語言,我們講話、動作表達出來是外面的思想,把思想表達出來變成語言、變成動作。所謂真正念佛是心念,不是完全靠嘴念,當然心念嘴也念出來這是很對的。可是我們平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念佛一定是嘴念出來才對,或者念經嘴念出來,這個觀念是錯誤了,要心念。那麼啞巴也可以念佛,啞巴如果懂得了這個意思,不要嘴念心裡默念就行了。

譬如我們有一個現實的事情,我們嘴裡講話,腦子裡心裡頭還在另外想別一件事情,對不對?大家應該有這個經驗。話儘管講,心裡還想別的,那個是念,念佛要那個來念,不是靠嘴念,這是第一個觀念,我們搞清楚。

第二我們常常碰到有些朋友,象我們年紀大了,一生幾十年經過許多的朋友,學佛學了幾十年,臨死到醫院上氧氣以前,或者這個時候,常常我告訴他你現在念佛。有些就擺擺手,我說怎麼了?「念不出來了」。「我說念不出來了,你怎麼會講話」?「我還會講話」,「我說念佛呢」?「念不出。」會講話就念得出來,他怎麼念不出來?他觀念搞錯了,快要斷氣了沒有氣力嘴裡念不出來,他不曉得這個念在心中,你都能夠思想、能夠講話怎麼念不出來?許多人,所以啊學佛修道一輩子到臨死的時候手忙腳亂,一點辦法沒有。我看得多了,有好幾位朋友,等於說是我把他最後扶到頭靠在我肩膀這裡,就過世了。一方面我這個人對於這個生死經驗太多了,兩夫妻都是我好朋友。我就給她太太講,好在他是男的,假使你先走,我這樣抱著你不曉得人家怎麼樣罵我了。一邊還跟她說笑,那個太太眼淚鼻涕流著,聽了這個話,還在笑,老師你這個時候還說笑。我說這個時候不說笑,光哭有什麼用啊!你們好好念佛啊,我的意思逗你笑是叫你念佛,都還曉得笑,為什麼念不出來?就是觀念搞錯了,以為嘴裡念出來叫念佛。所以念佛是特別要注意,這個道理不懂啊,學佛是白學了,只講念佛這個法門。

同這個道理同樣,你說密宗念咒子也好什麼也好也是一樣,心念。所以現在我們看大勢至菩薩,大勢至到了,大勢到了你不能不走了,到了醫院最後快要進太平間那一道,大勢至菩薩來了,大勢至到了,你非走不可,趕快念佛。你看他告訴我們念佛三昧,怎麼說,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這是一段,他做了一個比方,先告訴我們什麼叫念佛。譬如有兩個人,一個人專門想一個人,當然我們上次比方過父母想兒女,尤其是媽媽母愛想兒女那個心,這就是念,兒女不管在哪裡,好的兒女壞的兒女,總是我生的,還是會憶念,隨時會想到,這是念。嘴巴沒有說,心裡頭在念著,這個是憶念的念。當然再其次等於人談情說愛的,專想這個人,憶念,別人還不知道他原來心裡在想她,所以一日思親十二時。我經常引用黃山谷兩句名詩,尤其我們像外省的朋友啊,在此地幾十年,看這兩句詩是無限的感慨。「五更歸夢三千里,一日思親十二時,」這真是名詩,句子文句情感沒有哪一點不好,名家的詩。吾今歸夢,所以夢到家鄉,路隔三千里。一日思親十二時,黃山谷原詩是如此,想家鄉想父母。到了明朝有人啊把它改了,改了一個字,就是戀愛的詩,五更歸夢三千里,一日思卿十二時。不管如何,什麼叫念?就是這個道理。五更歸夢三千里,一日思親十二時,隨時想念這個叫念。

所以大勢至菩薩說譬如一個人專門憶,憶就是憶念,心裡頭回憶,譬如我們離開父母,心裡頭回憶,象我們想父母的心情,儘管頭髮白了百把歲還是想,這是念,憶念。「一人專忘」一個人專門容易忘,這就是佛與眾生的關係,十方諸佛成就的聖賢不管是哪個宗教的教主,都是愛世人,都是慈悲,愛念。可是眾生願意忘掉,等於父母愛念兒女,兒女容易忘掉父母,那是當然,這是一個比方,他講念的道理。所以念跟忘,心中如果我們所謂學佛的人,譬如說念佛,心中如果說忙得忘掉了,說你這兩天念佛沒有?因為事情忙啊。表面上很好聽啊,不能說沒有理由,實際上一點理由都沒有,事情儘管忙同憶念沒有關係。假使你欠人一千萬,明天不還人家就不行,就把你抓去坐牢,你今天忙死了那個念頭還是念到的,這個叫念。所以他的比方,你看他原文,一專為憶,一人專為憶念,這個是念。一人專忘,譬如另外一個人專門忘記了,這個叫失念,失去了念。所以大家說入定,入定就是進入了那個念的境界,不是說你坐在那裡睡著了叫定,那是你睡著了,昏沉。所謂定,這個意念這個定啊,定在那裡不動搖了,不動搖了,所謂不散亂不昏沉這叫定,一念定在那裡不動搖這個叫定,所以誰能得定入定是這個道理,一念專一謂之定,不散亂不昏沉,不是睡著了,也不是另外的亂想,這個叫得定。等於風靜了,那個樹葉子都不動了謂之定,所以念佛真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定,專一。

那麼第二層大勢至菩薩解釋這個憶念的這個作用,念佛的修行關係之大,它的功力之大。他現在舉這個比方,譬如一個人專門想一個人,一個人專門不願意想他,忘記了沒有想,等於我們做人家的兒女,都不會想父母的,父母想兒女的心很嚴重,假使一個兒女想父母的心一日思親十二時,那大概真是個孝子。孝子並不是在形式上,心裡真有父母,所以念佛的也是這樣,但是他說念的作用,第二句話講,一個人專門憶念他想念,一個人專門忘記。

「於是二人」,這樣子一正一反,這兩個人「若逢不逢」,不管碰面也好,不碰面也好。「或見非見」,或者當面看見,或者根本看不見了,我們常說佛說因緣真是很妙,人與人之間有時候只有一面之緣,一輩子看不見了,當然做善緣的大半如此,惡緣的到哪裡都碰見了,你不願意見的轉個彎都會碰到,所以這個善緣之難辦。「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假定這兩人之間一個想念他,他也想念他,拿現在講心靈的電感。

「二憶念深」,我們念佛如果是這個心情去念,那麼佛念一切眾生的慈悲也是這個樣子,兩個意念電感,所謂瑜伽。我們看學密宗的動不動就修瑜伽,瑜伽的意思就是相應,古代的解釋,什麼叫相應?就是交感,彼此心電的交感,所謂天人交感,佛與眾生的交感,所以修瑜伽,所以瑜伽念誦,譬如放焰口叫瑜伽焰口。有定力的人,家人父子想念深了,所以請法師們放焰口可以得超度,就是靠法師們的定力,靠做後輩子女的孝心,才能得到這個瑜伽交感感應的作用。所以給人家念經這是要定力的,不然超度不超度就在這個地方有功夫,功夫在哪裡?就是定力,心念的專一。所以這個「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從這一生至來生,這是講善念哪,惡念也是一樣啊,如果我恨他,他恨我,生生世世都是冤家啊,善念是生生世世都是善緣。從生至生,從這一生到另外一生,

「同於形影」,等於一個身體一樣,有一個身體就有個影子跟著的,除非你沒有身體就沒有影子,形影不能相離就是這個意思。

「不相乖異」,就是兩個分不開了。這一段很明白告訴我們念力有如此的重要,這個念力也就是業力,造業那個業這個力量。造業這個業力,這個善業就是善的業力,惡業就是惡的業力。所以菩薩講戒,戒律並不是你做出來才有戒啊,菩薩戒起心動念都有戒。外面還沒有說出來,心念一動,善惡的業力已經分開了,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了解了,他第三段就說明。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所以他說十方一切諸佛念這一切眾生,慈悲憶念眾生等於父母想子女一樣,想孩子一樣。可是佛菩薩是愛我們,我們並不愛他,他儘管「一日思君十二時,」我們並不會一日思君十二時。在文學上要注意啊,學文學的同學,假使拿長輩拿佛菩薩來想念我們,我們用黃山谷這一句詩就要換一個字了,一日思君十二時,當然這位先生寫成君。假使我們對佛菩薩而言,就要換成那個親,一日思親十二時。這個君可以做平輩的稱呼,也可以長輩對下一輩的稱呼,君是這樣,對下一輩客氣一點的稱呼。親就不同,當然現在學外文的寫法是親愛的爸爸親愛的媽媽,那麼這個親字用得更親切了,親愛的朋友也可以,平輩也親了,可是在古文就兩樣,這個我們值得注意。「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等於父母懷念兒女一樣,可是我們這些兒女不願意想父母,跑開了,離家出走了。「雖憶何為」這個父母的想念一點用都沒有,父母想念兒女,兒女走開了,他也不理你。這個說明十方諸佛想念眾生,慈悲憶念眾生,眾生不會像佛心那麼憶念佛菩薩。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所以假使一個兒女想父母的心情,也同父母想兒女一樣的心,母子互相在想念,這個就是念,這個母子關係生生世世不會斷。不過不會斷是兩樣啊,你說那做媽媽的永遠做媽媽?做兒女的也不然哪,輪轉,會換位子的。所以注意喲,有許多親情有神通的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孩子你這個孫子、兒子好乖喲,就是你前生長輩來的喲,當然乖呀是冤家是緣這很難講了,就是會換位置。不過他為什麼親情那麼深切呢?就是這一念的關係。所以歷生不相違遠,不會違背不會遠離的,這個親情總是存在。這是說明這一段佛念念在眾生,可是眾生不會念念在佛。這說明了念佛是心念。特別注意。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他說念佛的法門的原則,象中國佛教有十宗,從東晉的時候慧遠法師在江西廬山開創了白蓮社。那個時候天下大亂,慧遠法師是山西人,逃到南方來,在江西廬山所謂結社。陶淵明,大家曉得陶淵明,慧遠法師大家不知道,我想陶淵明大家知道,和慧遠法師都是好朋友。白蓮社當時一般名士第一流的人物都在一起,只有一位也是全體以內,但是不肯上山念佛,因為他捨不得不喝酒,陶淵明。所以慧遠法師幾次寫信勸他上山,他不上,可是他們好朋友。慧遠法師那時個時候提倡念佛就是根據這個來的,念佛法門是修行裡頭最快的、最方便。所以這一段也說到,假使一切眾生的心能夠憶佛,憶念十方佛,你不一定念阿彌陀佛,你念藥師佛也可以,念彌勒佛也以,看個人的因緣,個人的發願喜歡。不過你曉得彌勒佛在哪裡應該搞清楚,現在是兜率天,這是最近的路。藥師佛在東方琉璃世界,我們昨天晚上也討論到這個問題。

那麼十方三世都有佛,假使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就是目前,當來就是將來應該來的。「必定見佛」,必定可以見到佛。這個隨著念力的強、快,他說假使眾生心念佛的話,佛在哪裡?就在這裡,就在你的心中,就在你的眼前。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真正念佛念到至誠專精的時候,佛不在西方啊,佛就在你這裡,無所不在呀。佛要真在西方,那麼買個飛機票還不能到啊,太空棱還沒有可以乘人啊!所以這個是念力,那麼這裡我們經常引用古人的這一個偈子: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是修心,因為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把「心」尤其是心臟這一部分叫做靈台。所以中文把心這一部分叫靈台,所謂靈台方寸之間,就是我們心窩子這裡四方只有一寸,所以叫靈台方寸。因此把中國文化同佛法的配合起來,釋迦牟尼在靈山,佛在靈山莫遠求。你不是真的說非到了靈山才能成佛,佛在哪裡?佛在你心中,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不需要去上廟拜他,你心中就是。只向靈山塔下修,就是這個道理。

這裡大勢至菩薩也告訴我們,念佛就可以見佛,佛並不遠,佛就在你那裡,「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就是借,假借,假古代就通「借」字,借來的借。不用借用任何的方法,「不假方便」,方便就是方法,你不要另外再求一個秘籍啦方法啊,心中一念佛,佛就在你這裡。

那麼你說我怎麼樣能夠見佛呢?如果真有個佛,你念念前面給你看見了,並不好啊,那是第六意識的影像變的。真佛來了跟你心心是相印的,當然這個中間很有差別。真佛現前是有,這個並不是沒有,但是真佛現前你身心是非常寧靜的,非常清涼,非常舒服,頭腦是絕對不會雜亂的,血壓也絕對不會漲高起來,而且真佛一來,身心所有毛病都沒有了。假使自己覺得頭昏昏的,閉著眼睛眼睛都閉不攏來了,頭上血壓很高、後腦昏昏的看到那個佛,那就是不對了,這是病態,大原則給你講是這樣,所以不要隨便著相。

真正的佛在哪裡呢?大勢至菩薩,現在不是我講的,他告訴你很清楚,見佛就是見心,所以花開見佛就是心開見佛。他告訴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自己明心見性了,心就開了。你說心開和開心不是一樣嗎?你說那我每一天在家裡打開電視看到高興的時候開心得很啊,那也不算是見佛了,那不算見佛。心開是個實際的形象,心開就是:專一憶念深遠的時候,脈解心開,心脈會打開了的。所以我們曉得我們的心臟,大家沒有看過自己的心臟,對不起,到菜場子裡頭買豬先生的那個心來看看,豬心看看就知道了。豬的心臟一陀,實際上大部分心臟的血管這個脈,一共包起來一股一股八個大股,好象八個大股的電纜那麼包起來,是八花的。脈解心開,並不是說你見道了以後,裡頭的心臟真像蓮花一樣打開了,那不得了了,那心臟不破裂了?是裡面的心脈的氣脈會打開了,所以脈解心開,這個時候是花開見佛,你自己就明白了,就是說佛心跟你自己的智慧心心就相印。相印等於蓋補丁一樣完全合拍了,完全一樣自己會知道。所以他說念佛的道理,佛在哪裡?佛就在你內心,就在自己心中,不假方便,沒有什麼巧妙,也不需要迷信,自己到了那裡一心念佛,自得心開,就是心開見佛了,這是第四段。那麼跟著他就說: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他說人為什麼念佛會念到見佛?這一節是解釋前面的助詞。為什麼念到後來自己會心開見佛明心見性呢?見到自性佛,為什麼理由呢?這樣一念就可以呢?念佛也要功夫的,你慢慢念佛,譬如念阿彌陀佛,慢慢念,念久了功到自然成,不是說吃了三天素馬上上西天,做不到的。當然很專精的人一念之間也做得到,但是這一念專精很不容易,等於人掉到香缸裡頭去了。所以他現在做個比方非常好,他說我們慢慢念佛念久了,信心十足,功力到了,自然花開見佛。等於染香的人,做香料的人做香水工廠里在做工,隨時摸這個東西,天天摸這個東西,身心內外就有香氣了,熏習成功。念佛的心理也是這樣,念念在佛,慢慢你也就是佛,心開見佛,等於這個在染房裡頭在香水場里做香水一樣,染久了你渾身內外都有香氣了,這個境界大勢至菩薩叫它是香光莊嚴,自然有佛。

所以有許多人念佛念到,常常我相信你們在坐的諸位菩薩,都有這個經驗過,有時候念佛無緣無故的聞到檀香味,檀香味不是香水味,香水味就很不對了,也有的喲,那是另外非佛菩薩的境界,有時候味道來得很邪氣的喲。真正有時候檀香味就來了,哪裡來?你家裡絕沒有燒,自然有這個境界。所以尤其是念佛的朋友念到專精了自然會聞到。那當然醫學上解釋也可以說是從你內心發出來的,身體內部發出來,不一定,有些還是外來的。

譬如,這一講我現在想想總有三十幾年前,快到四十年了,我到昆明,在雲南昆明。一到了人家告訴我啊,昆明有一位居士,他是個法官,法院里首席法官,一生信佛。我說我曉得這個人啊,我正想去看看他。哎呀,過世了,一個月,剛過世了一個月。他過世非常安祥,硬是全家人朋友去都看到佛菩薩光明有香氣,他的家裡他說一個月還有香味。我說現在有沒有?不曉得。我說先叫車子我去看看,到他家裡看他家屬拜訪。一到他家裡還有香味,檀香味,人已經早過世了一個月了,那絕不是家裡燒的檀香什麼的,這位朋友這是一個事實。這個諸位念佛的人常常有這些祥瑞的境界,所以叫做香光莊嚴,不止一個佛啊,不是光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啊,念其他佛佛號都是一樣的,心念專誠,功力夠了,這就是瑜伽,交感,所以佛力和心力兩個交感所發生的境界。那麼他報告到這裡,先說明念佛法門的好處。現在他另起一大段說: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大勢至菩薩說我原本開始學佛,經過無量光佛十二如來的等等修持,他說我們不只代表一個大勢至菩薩,五十二位。也代表了我們學佛的人由漸修法門菩薩經五十二位階梯才能成佛,所謂十信、十行、十住、十迴向、十地到等覺妙覺、菩薩兩位菩薩五十二位,最後一位第五十三位佛位才成佛,所以念佛的法門,不要經過這個階梯,所以叫做橫超直入,最快的,花開見佛,不要經過這個漸修的階梯。他說我本來發心的時候,修念佛法門,以念佛心進入無生法忍,而證得佛果,所以這一生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旁邊的輔相。到這個娑婆世界,因為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當校長,他也來當助教,菩薩們來當助教,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頭,「攝念佛人,歸於凈土」攝是教化把他歸攏來收攏來,把真正懂得念佛的人同心向佛,歸到凈土的法門,他只說皈依凈土,並沒說皈依西方極樂世界,硬性的規定啊。一切佛的國土都是凈土,那麼這個道理就要了解《維摩經》所說的道理,心凈國土凈,一切佛土都是凈。所以他要攝一切念佛人歸到凈土法門來。現在他報告了第二大段開頭,最後結論告訴我們怎麼樣念佛,上面的原則分了好幾段曉得是怎麼念佛,下面這幾句念佛法門的程序講得很清楚。

他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佛現在要我報告怎麼樣用一個法門圓滿通達佛的境界,圓滿通達進入佛的境界。他說我沒有什麼選擇的,不是說我不選擇別的法門光念佛不是這個意思,「我無選擇」這句話只要那麼解釋就錯了,一切法門都在念佛,沒有什麼事情,一切法門都是凈土法門,最後同歸凈土。不管你禪也好,密也好,什麼法門也好,外道也好,內道也好,最後同歸凈土,凈土是心地法門,心凈則國土凈。所以佛問圓通法門,我沒有分別也沒有選擇。那麼他講出了念佛的法門,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要怎麼念?我們剛才前面已經講過了,心裡念不是只靠嘴裡念。不過在心裡念的時候啊,這個叫善心念佛,我們雖然念佛也可以看書,也可以做事,也可以講話,這個是善心在念佛。要到專修的時候,所謂專修了,專門修,或者你今天晚上事情做完了,我平常做菜也好,走路也好,辦公也好,心中在念佛,開車也好,那都可以,還是善心念佛。念到後來怎麼樣叫專一呢?一心不亂,

「都攝六根」,眼睛不向外看,迴轉來看念佛的這個念頭,並不是這個肉眼來看,意識。耳朵不聽外面的聲音,斷絕了,迴轉來聽心聲,心裡念佛的一個字一個字名號的話,一字一字很清楚,這個就是瑜伽念誦了。假使念一個咒語念一個佛號一字一字聽得很清楚。如果不念呢,這個耳根迴轉來,觀到心地法門一味清凈,身體不動,舌頭也不念了,收攝六根,你曉得吧?舌頭是六根之一喲,並不是叫你嘴裡念出聲音,舌頭都不念了,只有心念,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動。

怎麼叫不動意?念佛就是念佛,不要說哎呀我不曉得這一下念對了沒有?念了有用沒有?是不是跟大勢至菩薩講的一樣啊?這個就是意識在動,眼耳鼻舌身意一概不動,一念清凈之下歸一了,這叫做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就是都攝六根,都就是攏總,「都」字的意思就是攏總。譬如我們寫一篇古文,這一本書有好幾段,我們假設寫一篇文章叫某某這一本書的都序,就是總序。這個「都」就是「總」的意思。都攝六根就是總攝,歸攏來,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一歸納攏來以後如何呢?念也不念了。

假使大家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所以我常常告訴大家注意喲,我們現在講凈土宗採用小本彌陀的念法,凈土有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最短叫做小本彌陀,這本經的方法念佛的法門念佛的名號,念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壽,念他的名號。那麼凈土宗《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呢?不念名號就觀佛,心念念佛,心裡頭念佛。譬如阿彌陀佛這個像我們看熟了,就想這個佛,換句話說念佛就在想佛,當然你整個佛像想不出來,觀佛的額中間;眉毛中間的明點也可以;想頭頂也可以;想胸口的萬字也可以;乃至想佛的這隻手叫垂手接引印,接引眾生也可以,什麼叫接引?就是拉一把,把你拉上來,拉到彼岸,把你拉起來,所以叫接引印;這一手是說法的手印,放光的手印。什麼叫手印就是打手勢了,就是手語,現在講就是手語。或者是觀一個手印,或者觀明點,或者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叫念佛,《觀無量壽經》或者《無量壽經》這個念佛。我們後來採用了小本彌陀念佛的法門,只念他的名號,念名號大家就拚命抓住了一個名號,所以對於凈土宗的真正是什麼叫凈土宗就搞不清楚了,所以要懂大勢至菩薩這一章經典。

我常常告訴大家名號是有生滅心,南無阿彌陀佛是六個字啊,每一個字就是一念啊,「南」這一念過去了,「無」第二念又來了,南無阿彌陀佛都在那裡生滅輪轉哪。那麼我們為什麼念它呢?念這個名號使你香光莊嚴,慢慢地染成佛業。所以大家有許多念佛的自己已經到了很好了,念專一的境界,自己不懂了。大家總以為念佛念到把喉嚨都念破了,一天念到晚阿彌陀佛,中間沒有一個思想,什麼都沒有,那才叫做一心不亂,是不是很多人是這樣想法呢?我們坦然一點啊,大概都會這樣想,做不做的到?你做到了也是錯了。怎麼叫一心不亂?所以念佛念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時候念得好的時候,念到沒有了,一個字都起不來了,「南」字都念不起來了,「無」字更沒有了,「阿」不了了,或者念頭就切斷了,這個時候你心中明明了了,一點雜念妄想都沒有,「凈念相繼」,這個叫凈念,心中的凈土就出現了。

我相信在坐很多老朋友們念佛都已經念到這個程度,因為自己不認識,然後反而好境界來了,凈土來了當穢土了,糟糕了,我犯了罪了,佛都念不出來了,我大概有罪過了。不是你的罪過,佛的罪過,佛把你教壞了。你這個就是凈念。

所以念念念到後來都攝六根,你要注意六根是什麼?包括舌頭包括意識,意識念佛的心都沒有了,心念,其他都沒雜念了,凈念---心裡乾乾淨淨,一片明鏡,什麼都沒有,很清明;「相繼」,越久越好,這個凈念一日思親十二時啊,晝夜都在這個凈念境界上,你怎麼不成就啊?你這時候已經唯心凈土當下現前。

可是我這樣講明白了,大家不要聽啊,聽我的話會中毒的呀,不聽會受害,聽了會中毒。什麼道理呢?不聽受害,你不懂這個就是凈土現前。聽了中毒是什麼?現在一聽了以後,將來你念佛念到這裡的時候,哎呀我對了,那天南老師就是那麼講的,哎呀,我現在是凈土了,好,不凈了。所以不懂啊是受害,懂了又中毒,這很難了。不過我現在把解藥已經放在這裡給你,不過你們到那個時候說:「哎,我懂了,不要妄想,我還是凈念想繼,某人講過這個就是解藥。」那就更糟糕,所以佛法難學,佛法也難講,天天覺得自己在說法,天天是造口業,本來一切眾生是佛,你何必說法去害他呢!把他佛都說成凡夫了,要注意。

所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個秘密都告訴你了,這就是大秘密,這個凈念相繼是唯心凈土現前。當然你注意兩個字,假定你念佛念到念不起來了、切斷了,這所謂三際托空,禪宗的人常用,前念已經過去了,阿彌陀佛過了,後一念沒有起來,南字都沒有來,前念已過後念未生當體即凈,也可以說當體即空,這一念空空靈靈,空不是沒有東西,很靈敏沒的雜念沒的妄想這就是正念。那麼學禪的人觀心啊觀到這樣,那麼觀到這樣你說我悟了,你悟個什麼?悟了就有定,怎麼叫悟了定?到了這個凈念相繼這個境界,乃至下來走路也好,吃飯也好,做事也好,騎摩托車也好,開汽車也好,跑步也好,隨便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心境永遠是這樣,這叫凈念相繼。說瞎貓撞到了個死老鼠,有時候碰到了一下。下一次,好幾個朋友跟我講,哎呀,我那個時候剛剛信佛念佛啊有這樣好。我說那不是好。哎呀,後來就掉了。我說掉了找回來沒有啊?沒有啊,永遠找不回來。哪有找回來?因為你要找所以不回來了,你不找就回來了,你有個找的心有所求的心就是鬧了、不凈了。這個凈念是隨時現前,是心的本相,你能夠保持這個凈念的境界相繼,相繼就是得定了,晝夜都在這個境界裡頭,得三摩地。然後慢慢功夫到了得到定了,得到正受了,得到凈土正受三昧,三昧不是二妹不是大妹,三昧就是翻音正受。正受凈土法門,斯為第一。大勢至菩薩介紹念佛法門,這是二十五位圓通最高層了。

所以一切法門我們注意啊,再檢討這二十五菩薩報告,每一個人報告修持經驗,由小乘到大乘,最後統統歸之於凈土,所以這個八十卷《華嚴經》,最後文殊、普賢一切十方諸佛大菩薩同聲念佛,歸向極樂凈土,一切法門最高處就是凈土法門,心凈國土凈,所以到了頂尖了。那麼這個念佛法門我們講過了。

第二十五位誰起來報告呢?觀世音菩薩報告。那麼剛才我們講過,二十四位把佛法的塔頂這個金字塔的塔頂已經說完了,最高是凈土,那麼觀世音菩薩塔頂上翹個尖哪?那以禪宗祖師來罵人叫做矢上加尖,在這個箭頭上還要加一個箭頭,那就太多餘了,它不是。另一個道理就是罵人的,那不解釋了,你只曉得箭頭上不要加箭頭就是了。所以念佛修行到了這個呢,大乘境界到了最高境界到了佛境界以後呢!自度度人,自利而後利人,自己成就了才能有資格大慈大悲入世度生,第二十五位才是觀世音菩薩出現。現在我們翻一頁,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對於觀世音菩薩這位菩薩我們不要多介紹了。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至於說大家看小說妙庄王、三公主啊,這是後來把佛經的意義變成小說編攏來。觀世音菩薩不是女相也不是男相,非男女相,不過他在東方世界經常現女身,同情女性,尤其同情女性的苦惱多,都喜歡現女性相。不過觀世音菩薩的畫像有些是要畫鬍子的喲,有些都是男相,很多啊。在我們中國最喜歡的是女性相,尤其是白衣觀音,但是面孔是女性相,非男女相,要注意這個道理。現在我們看原文,觀世音菩薩的報告。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個原文都一樣,我們不加重複說。他的報告。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個觀世音菩薩的報告開頭都同諸位菩薩一樣,都講無始劫來的修持,這一生的成就。觀世音菩薩我們曉得他成佛比釋迦牟尼佛還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這幾位大菩薩早早都成佛了的,因為釋迦牟尼佛在這一劫當中,出現於這個娑婆世界,所以他來幫助弘法的,現菩薩身為佛的弟子。實際上他們自己自有他的國土,所以有觀世音如來的世界國土。同時我們曉得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這個法門,有時候也叫做觀自在,中文的翻譯。

如果研究我們人類學,民族學啊,每一個宗教表面上一樣的,有個共同點重男輕女的,任何宗教,佛教也一樣。和尚叫大僧,女的出家尼姑就叫二僧。尼姑能夠拜和尚,和尚不能拜尼姑的,可是和尚應該拜媽媽,媽媽也是女的。儘管是出家了不拜,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古來很多大德還是拜,因為媽媽是觀世音,你們儘管重男輕女,每個宗教到了最後都是女性出來。道教嘛,玉皇大帝的媽媽是瑤池聖母,叫西池王母娘娘,玉皇的母親。天主教啊最後是聖母還是白衣,都是一樣,佛教里最吃香的是觀世音菩薩,你看到處有觀世音。

再研究人類學啊,觀世音這個聖號啊在各個民族裡頭有不同的出現,最奇怪的象觀世音那個咒語,嗡嘛呢叭咪哞這個六字大明咒。後來前幾年有一個哪裡的,那裡一個國家「白衣利」{聽錄註:錄音聽不清,可能是玻利維亞},那一位外國學生在這裡,後來我教他念這個咒子,他看了我半天,愣住了。我說觀世音菩薩的咒語,他說我們那個民族的祖先歷代都念這個呀,那絕不是中國文化過去的喲,也不是印度文化過去的,他說我們那個民族的祖先歷代都念這個呀,這個又是一個證明,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觀世音菩薩,佛有專門的介紹,說他成佛已來非常久遠,比佛還早啊,很早很早,有百千萬億化身。他說他在開始的時候,他學的第一個老師因此發心那個就叫觀世音如來,一路下來的名號,所有歷代名號都叫觀世音,等於西方極樂世界所有成佛只有一個名號都叫阿彌陀佛,都是一個名號的。他說那個時候有佛出現於世間叫觀世音,我在那個觀世音如來前面發了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菩提者覺也,菩提是梵文,覺悟的意思。他說那個時候一開始就悟道了,發心發心是發菩提心,菩提就是明心見性,菩提梵文,翻過來就是覺悟,佛者覺也就是這個意思,悟道了,發心就是發菩提心。所以為什麼你說開始學佛容易開悟呢?學佛學久了變成老油條了,很難開悟。所以《華嚴經》上說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你那個第一念動機那一下發心,那個是最好的,等於我們初初第一次相信佛法,那一念最誠懇。等於佛教里有一個笑話也是真話: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兩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西天;越來越遠了,就是這樣。所以最誠懇的就是初發心的時候。所以常常有些人學佛修道做功夫第一下那個念境界非常對,後來就不對了,越修知見越複雜、染污越厲害,東聽西聽,亂七八糟聽進來,把那個菩提啊變成提菩了,就提婆達多了,就要下地獄了。真正的菩提道,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

那麼他說開始他悟了,一初發心發了菩提心。觀世音如來教觀世音菩薩修的法門是什麼?聞、思、修,三個層次。所以這個我們值得討論,入三摩地。聞、思、修,先講外在的聞、思、修,在佛學裡頭我們曉得這四個字一組,叫聞思修慧,聞思修慧在中間,教理境果在左邊,右邊四個字是信解行證,就是講外在的這四個步驟,學佛的漸修法門最穩當。

聞什麼呢?多聞就是多求學,多聽,多研究,「聞」字包括自己看書聽經,研究,聞教理,多聞;聞了起信,聞教理理解研究清楚了發生自信,但是學佛不是叫你迷信啊,其他的宗教只叫你信就得救,學佛不行啊,要研究啊,要自己想啊,深思熟慮,正思維;

聞了要思這個理,這個理思到了,要解決這個理,問題就要解決,這就是學佛的聞思。

解決了教理懂了,對了,正式放下來求證,修正自己的行為,叫修行,行者就是行為,「行為」分兩種,內在思想心裡的行為心裡行為,外在的作用是生活的行為。思想在內在沒有發出來就是在裡面的語言與動作,發出來的語言與動作就是表達出來的思想。所以修行就是修證自己的行為,把它轉過來叫修行;

那麼最後證得大徹大悟,得智慧的境界,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但是沒有功夫這個智慧生不出來。所以行境慧境這個果位就是證果的成就。所以證果是慧力的解脫,最高的成就,佛的境界。

所以我們研究佛學,在中國佛學,你經常碰到這幾句話,你學佛啊,先要從研究經典啊,要教理行果。既然講教理行果就要信解行證,那麼實際上中心的就是聞思修慧,不是盲目迷信,這是講外在。內在的做功夫觀音法門,觀世音這個菩薩的名號就是做功夫的方法,觀:密宗經常提到觀,觀想。現在我們用國語念叫觀想,以前我們不叫觀想,觀是觀,看一個東西這個音聲念成「觀」,所謂平聲。

如果學佛修行做觀想呢?不叫做觀想叫貫(音四聲)想,這個貫,貫這個聲音啊,內在倒轉來收回來,去聲第四聲,叫貫,貫想。所以現在學密宗的叫觀想不對的叫貫想,所以這個觀世音,這個觀有貫的意思,內在的反省自己,就是觀想,自己反省自己是貫的作用,反省以後的內在的這個意識境界的想像出來的這個叫貫想。觀世音不念貫,觀世音他的修法呢?他的名號就是修法,叫你貫想觀察世上一切的聲音,從耳朵來,這個法門從耳根。所以觀世音法門從耳根修,這個注意。

尤其老年的朋們,要注意啊,有好處啊。為什麼從耳根修那麼好?耳通氣海,特別注意,耳通氣海,所以人老了耳朵聾了,腎元虧了,肝腎兩邊虧了,就是元氣衰了。要反聞聞自性,耳通氣海,聾了也會治好的。老了耳朵聾了就嗡嗡嗡,聽外面聲音聽不到,因為裡頭嗡嗡有聲音,其實你耳朵嗡嗡這個聲音一來以後,你根本不要求聽外面的聲音,再把這個嗡嗡聲音,耳朵迴轉來放在心窩子以下,自己內聽這個聲音,蠻好玩的,嗡嗡開飛機一樣也不要買飛機票已經坐飛機了。你聽久了以後「咚」耳朵開了,不會蒙住了,因為耳通氣海。那麼氣海我們曉得穴道丹田下面肚臍下面那個穴道叫氣海,所以打架千萬不要打到人家氣海。這一句話也有毒了,害了人家了,你們學打架想打死人專打這裡了。這個氣海是生命之元,所以耳通氣海,氣住了,心念自然定了,氣定了自然是健康長壽,所以觀世音法門妙處大得很,所以叫做耳根圓通。觀音就是觀世間一切音聲,從聞思修。

那麼後來我們中國人由觀世音又簡稱觀音怎麼來的?唐朝以後開始,唐朝第一個皇帝叫李世民,有個世字。那麼中國古代的禮貌,帝王啊聖人這個名號叫做名諱,要避諱。所以父親叫這個字啊,兒子就念到這個字都不敢念,古代是這樣。我們小的時候念書也是這樣,念到古書上覺得父親同字的那個字啊,不念的,隨便用一個代號就過去了。念到孔子的名字孔丘,那絕對不能念,我們假使小的時候讀書,我們那個時候讀書,「孔丘」講出來不得了的呀,那大逆不道,要打死了,手心起碼打起螃蟹蓋一樣腫的,要念成孔某。所以你看《三國演義》上,因為大家,關公是聖人,念到關公名字叫關羽關某,大家要稱關某,要避開聖人的名諱。唐朝那個第一個皇帝叫李世民,所以唐代的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對不起只好把它拿掉了一個,因此簡稱觀音。不過叫觀音中國人很歡迎,因為中國文化喜歡簡化的,什麼阿耨多羅三緲三菩提,哎喲,好麻煩啊。那這個外國音好麻煩啊,那麼中國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把它扼要只翻兩個字菩提,覺悟,大徹大悟,就對了。

那麼這個名號懂得了,我們才曉得聞、思、修要內聞返聞,返聞自己的音聲、世間的音聲就可以修行,乃至自己念佛的音聲也可以返聞。

思:思很重要,但不是在那裡想事情,不是想問題,思跟想不一樣,要研究唯識啊。我們「哎呀這個問題怎麼樣?」這是妄想,不對。思不是妄想,思是智慧的境界,所以我常引用《中庸》的話來解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個是思的境界。思的境界是很細的,智慧不用腦筋不用思想,自然智,自然來的。那個智慧的理解而使你得清涼。等於寒山的詩:「古佛有言如皎月」,就是佛的話都是月亮一樣,「照人煩惱化清涼」,就是讀佛經使你煩惱化成清凈了。古佛有言如皎月,照人煩惱化清涼,這個是思的境界,更起煩惱就是妄想境界。這個只能這樣表達,還沒有表達清楚,思的境界很高了。所以禪定呢?修禪叫做正思維修,正思維就是不是打妄想,坐在那裡打妄想那就是入魔道了。正思維,聞和思,所以從聞思修,聞這個音聲,思就是觀清楚,理搞清楚,修這個法門進入三摩地,所以叫耳根圓通法門。那麼我們現在怎麼辦呢?還是用他自己的音聲自己法門自己來解決。譬如我們假使說自己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間菩薩,或者只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者南無觀音菩薩,或者念嗡嗎呢叭咪哞,自己念,念出來的叫有聲,在心裡頭念的有沒有聲音啊?也有聲音---心聲,你自己曉得嘛。耳朵不向外聽。

「聞」迴轉來聽自己心裡念佛念觀世音菩薩的聲音,尤其女性,尤其我們這個苦難世界的男女性,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非常有效。觀音菩薩的慈悲感應非常大。心念不要你嘴裡念出來,你免得你嘴裡念出來你也怕羞,其實念佛用不著怕羞,不過你心念更好,這也是秘行,使人家不知道你在裡面用功,這就是秘行。不過你心裡頭念觀世音菩薩,耳根尤其這個耳朵要迴轉來聞,迴轉來聽。

「初於聞中」。聽自己聲音,心裡頭念的或者阿彌陀佛或者觀世音,一字一字要清清楚楚,這個聲音。那麼你說那我耳朵迴轉來聽念觀世音菩薩的聲音,其他的思想有妨礙?沒有妨礙啊,你不然試試看,你假使這樣一修,內在念觀世音菩薩,其他該做的事更記得牢,不會錯亂,乃至人家欠你一分錢你都想得起來。真的喲,心念凈了象一個鏡子一樣,照一切的灰塵掉下來都知道,對一切事沒有妨礙,內心念。初於聞中,第一步,自己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或者你聽外面聲音也可以。譬如我現在講話,是外面的聲音,現在就有觀音法門告訴你,大家注意我在講話,注意,你看我講話大家聽到的,冷氣機的聲音聽到沒?也聽到,外面有其他聲音知道?也知道,同你有關係沒有?沒有關係,心裡很清凈。這是初於聞中。這是觀音法門。你這樣聽外面聲音聽聽聽,你並不是跟它走,聲音都聽見,同我的清凈沒有妨礙,要懂這個道理去修啊。所以這樣一來,或者是返聽這個聲音。

「入流亡所」。進入法性之流,自性的法流裡頭。慢慢一切音聲聽不見了,一切音聲是所聽的聲音,乃至我們自己內在的念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個心念也是所念,這個聲音也是假的,一切音聲皆是無常,聲是無常,一切音聲過了就沒有了。但是能聞音聲的那個功能自性是在的。所以你聽一切音聲,聽聽聽到專一了,入流,要功夫到了,入流,「咚」一下,千萬注意,我講咚一下不要記住哦!沒有「咚」一下,這個「咚」一下是形容啊,咚一下證入自性法性的境界,亡所,音聲都聽不見了。

所以我們看古人一個故事,明朝這位憨山大師在五台山一個人在那裡住茅棚參禪,冬天深山裡頭,那個山西五台,這個天氣霜雪,雪已經來了,冬天的雪厚得很啊,他在雪山裡頭打坐,那個雪有些掉下來,流水溪流還不沒有完全凍結。那個雪一塊一塊同流水滾下去,聲音轟隆轟隆響得不得了,坐不下去,打坐定不下去。他氣死了,生氣死了,他老人家一氣有個辦法,那麼吵,他乾脆拿個蒲團到那個溪水轟隆轟隆那個橋上去打坐,開始還聽到水吵吵吵,後來一下聽不見聲音了。這一定二十幾天哪,什麼聲音都聽不見,天地萬籟皆靜,你看憨山大師年譜上他講的修行經驗,就有這一段,這個就是入流亡所。所以初於聞中,進入法性之流以後,亡掉了沒有了所聽一切音聲。譬如我們大家現在,我一不講話{註:南老師此處暫停片刻沒講話}。你們還有一個入流亡所境界,冷氣機儘管響,可是心境很寧靜,把握這個,很容易進入觀音法門,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那麼你說聽不見了以後,永遠聽不見外界聲音?要他聽見還會聽見哪。所以真正入定的時候,所謂達摩祖師相傳在嵩山入定,聞階下蟻斗如雷鳴。聽到地下螞蟻打架他聽到打雷一樣,聲音太大了,螞蟻打架它也叫的喲,象我們武俠小說寫的嗨喲,我們聽不見,入定的人聽得見,所以很細,有時候你打坐坐得好,有很細的聲音聽見了,都用不著害怕的,哎喲鬼啊,什麼鬼呀?生物界有很多大聲小聲,越大的聲音我們越聽不見,我們這個耳膜聽覺有限。有些動物聽得見,有些動物聽見的聲音我們聽不見,狗的聽覺比我們靈光得多了,我們這個耳朵很有限的。所以這個所聽見的聲音,到那個境界里,所聽見,有時候大、小聲音都聽見。聽見以後怎麼?同你不相干了,聽而不聽見,不會擾亂你,對你那個清凈的境界不會擾亂。「所入」以後各種聲音還是聽見,進入「即寂」,你的清凈依然是保留的。

那麼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什麼是動相?有聲音是動相,現在來個聲音的動相。沒有講話聽見沒有?聽見了,聽見沒有聲音,這是靜相。所以有聲音聽見是聲音的動相,沒有聽見聲音是聽見了靜相,到了這個境界,動相與靜相,有聲音來知道聲音,乃至大小聲音,鬼講話聲音,乃至菩薩講話聲音,天人講話聲音都聽見了動相;有時候完全沒有聽見靜相,動靜二相,瞭然:心中很瞭然,本身沒有妄念。很吃力,我講的,因為很難表達。我非菩薩,諸位也不是菩薩,凡夫對凡夫說法很痛苦,下次再補充再倒轉來說明。(第51集完,善觀樂聽錄)


推薦閱讀:

楞嚴經的秘密_3
【楞嚴經】(第71----87集) 聖宇法師主講
學佛的你,有沒有被人刁難得惱羞成怒?
美如畫——大山中的楞嚴道場
《楞嚴經》研究

TAG:講座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