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晚清體制內憲政言論

綦彥臣1145說起這樣一個話題,有兩個原因:第一,讀《炎黃春秋》2009年第8期韓雲川《妨礙政體改革的認識誤區》一文(以下簡稱「韓文」),其中涉及到對「文化缺失論」的批判,這是個時說時新的話題,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金大中對李光耀亞洲缺乏民主基因之論的批判亦屬此類;第二,我個人對中國古代的民主資源問題算是略有研究,也寫過不少該面的文章,如參與盛大文學的徵稿寫了《曹劌憑什麼可以論戰?》一文,確認中國古代憲法文本《尚書·洪範》具有明確的民主因素。涉及到晚清中國政治狀況,尤其關於憲政行為,人們對戊戌變法及後來的皇族立憲較為關注,而對那些相對零散的憲政言論則缺乏了解。相反,如果能以「紙面考古」的方式來尋找本土資源對晚清憲政言論的影響,無疑能夠對「文化缺失論」產生顛覆效應。(韓文原話是:「文化缺失論者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專制主義文化。中國沒有民主的傳統。」上指刊P3)依個人閱讀經驗來論,我認為《清史稿》(中華書局繁體豎排1977年版,趙爾巽等著,共48冊)記載的晚清時期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文祥行憲辦外交密奏與貴州巡撫林紹年立憲救亡建議,均為體制內政治文化變化的重要標誌。其中文祥行憲辦外交之論更是縱深地挖掘了本土資源。文祥提交密奏的時機是咸豐皇帝死、光緒皇帝繼位的咸豐十三(公元1874)年冬天。此時文祥身體多病,自知不久於人世,因此急切又不失條理地向新皇帝(實際上是慈禧太后)提出政治改革建議。他的基本論點是:大清帝國政治落後,外國人可利用的「間」即打擊機會太多,因此,大清帝國總處於戰和兩不利的弱勢地位;國內政治體制落後,百姓與皇權離心,國家治理效率太低,也是外國人欺負大清帝國的重要原因。他在密奏中說:「說者謂各國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國中偶有動作,必由國主付上議院議之,所謂謀及卿士也;付下議院議之,所謂謀及庶眾也。議之可行則行,否則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後決然行之。自治其國以此,其觀他國之興廢成敗亦以此。倘其國一切政治皆與民情相背,則各國始逞所欲為,取之恐後矣。」(見《清史稿·文祥傳》,總第11691頁,第38冊)在這段話中,他把西方政治的議政機制與中國政治經典《尚書·洪範》進行了對比,即國家決策程序中的「謀及卿士」與「謀及庶眾」均是《尚書·洪範》給定的憲法資源。給西方議政機制指出本土化路徑是文祥深思熟慮的結果,而且他為了增加說服力,還告誡最高當權者:一旦政治違背民意,各國也會藉機欺負該國當局。顯然,這不只是對西方國際史的抽象,也是對大清帝國過去戰和兩不利病根的總追尋。為了說明其論不孤,文祥引用了咸豐時期曾任戶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的著名學者王茂蔭(1798-1865)在咸豐六年的奏論,即:「謂海外諸國日起爭雄,自人視之,雖有中外之分,自天視之,殆無彼此之意。」(同上引,總第11692)引用王茂蔭的論述增加了內政與外交的關聯性,也等於勸誡最高當權者一定要放棄「中國特殊論」的陳舊思維,把自己視為世界格局中的普通一員,虛心進行適應時代的政治改革。文祥的這篇密奏雖然未在當時公布,但是《清史稿》本傳選入此文則足見其影響力之深,甚至可以推知它對體制外的革命者也頗有影響。革命者的目標乃是建立憲政國家。沒有相關史料證明慈禧對該奏的態度,但是有一點可以看出文祥是深得慈禧信任的。光緒三年(1876),文祥去世,慈禧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詔表揚文祥,稱其「清正持躬,精詳謀國,忠純亮直,誠懇公明,為國家股肱心膂之臣」。同時贈給太傅榮銜,予以騎都尉世職,謚號文忠。(同上引,總第11695頁)按當時的國內政治環境看,特別是最高統治者知性嚴重不足之限制,實行本土化憲政即「謀及卿士」與「謀及庶眾」同時進行,可謂困難重重。另一方面,文祥以59(虛)歲年齡早死,不能不說是「天亡大清」的一個宿命信號。此後的歲月里,經過甲午海戰之大敗、戊戌變法之流產、庚子國難之重辱,體制內又有一位高官提出了憲政要求。不過,《清史稿·林紹年傳》對此記載很簡略,遠無文祥傳引文之詳盡。林傳有云:「紹年默察大勢,非立憲不足以救亡,請預定政體以系人心,不報。」(同上引,總第12390頁,第41冊)。林紹年以貴州巡撫之職奏請立憲即預定政體的事情發生在光緒三十年(1904)。第二年,他到廣西任巡撫,轉過年來進京任職,「以侍郎充軍機大臣、兼署郵傳部尚書,授度支部侍郎」。其政改建議只是以「不報」處理,即最高統治者慈禧不採納他的建議,但他並未遭受或明或暗的政治處分,一直宣統時代,他還是朝中高官,先是職任民政部侍郎,後又任弼德院顧問大臣。林紹年的立憲建議未得採納與實行,但他還是努力地進行技術化改革。比如,在度支部侍郎職位上出任河南巡撫後,他建議不再實行縣丞及以下級別的低級官員易地做官的管理辦法,因為那些小官不僅要在異地負擔大量個人開銷,而且人地兩生而無辦公效率。此項改革建議被朝廷採納,大大減緩了低層官吏的政治與經濟壓力。作為強勁的反腐敗鬥士,林紹年先是因支持御史趙啟霖彈劾使用性賄賂手段得官的黑龍江巡撫段貴芝,而與掌權亦牽染此案的慶親王奕劻鬧反,退出軍機處而出任河南巡撫。而後,在河南巡撫任上,他兩次上疏,處分了百餘名有經濟問題或行政低效的官員。從這點上看,舊體制向憲政轉化總會對既得利益集團產生衝擊,因此,遭遇強大抵抗是在所難免的事情,而既得利益集團的抵抗方式之一就是宣傳中國傳統裡面沒有民主基因。「文化缺失論」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利益維護的聲音,它更傾向於藉助傳統文化來維持自己的話語霸權。遞進而論,對傳統重新認識也必將成為今後中國政治文化的一項重大課題。
推薦閱讀:

40句有趣的言論——誰喜歡誰就拿走
加繆講座 · 講稿 | 孫金昱——言論的邊界
才為反助日言論道歉 趙志勳:只有綠營意識型態才正確
三流大學或層次更低
大公報 「港獨」言論違法 治罪早有準則

TAG:體制 | 言論 | 晚清 | 體制內 | 憲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