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儒家之孟(微國學05)
故我在12期:微國學,每個人都能了解的國學
第一章 儒釋道
一、儒家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98年),名軻,戰國中期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孟子是魯國貴胄,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靠母親織布維持生計。「孟母三遷」、「孟母短織」、「買東家豚」等民間故事和傳說,反映了孟子幼年雖家道貧寒,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孟子成學後,開始遊說諸侯各國實行「仁政」,但當時各國用「法」而不用「儒」,故而孟子的政治思想沒有被採納。後來孟子也像孔子一樣開始著書、講學,成為了儒家除孔子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後人稱之為「亞聖」。孟母三遷
《孟子》
《孟子》一書集中了孟子的主要思想,原有11篇,分為「內書」7篇和「外書」4篇。後世學者一般認為「內書」是由孟子的弟子整理他的思想而作,「外書」4篇為《性善》、《為政》、《論辯》、《說孝經》,由他本人而作。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孟子認為因當政治上「以民為本」、經濟上「民恆有產」。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仁政」思想的提出是以「性善論」為理論基礎的。孟子認為「性善」是區別人和動物的標準。「性善論」包括「四心」、「四端」、和「四德」三個層次,是由一個從低級層次往高級層次發展的過程。人們通過存養心性中的善端,修身以俟命,盡心行仁,就可以成就完美的道德人格。
四心:良心、仁心、本心、不忍之心
四端:惻隱之心、善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四德:仁、義、禮、智
《孟子》
《孟子》中還提倡在利益和道德的關係上要有「捨生取義」的價值觀。這種思想既是對孔子思想的一種繼承與發揚,也對後世儒家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 也,義亦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還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文學鑒賞、批評原則、方法。「以意逆志」要求透過文辭看文章本質,「知人論世」要求要對作者的生平環境有一個了解。這種方法為中國文學鑒賞、批評提供了較科學原則。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如果有什麼關於國學的問題或者見解亦或者任何,都可以在評論里留言,我們將挑出最棒的,展現在下期微國學中
推薦閱讀:
※《論語》。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何解?
※舉頭三尺有神明|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12
※難怪中醫多長壽,原來這才是養生的不二法門!
※規矩的守與破|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2
※新心性讀書會、新心性健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