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聞娛樂化

大眾媒體,又稱大眾傳媒,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中具有大量受眾的一類傳播媒體。其包括20世紀上半葉的無線電廣播、報紙和雜誌等傳統媒體,到目前以互聯網和計算機為基礎的網路媒體。

傳播管道

· 報紙、雜誌

· 電視台及電台

· 網路

精英媒體    網路釋義  Elite Media

「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最顯著特徵是,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大眾媒體都是「精英媒體」(ELITEMEDIA),出版的書刊雜誌,發表的文章,都是經過編輯們和出版商挑選的、有一定文字水平和見解的精英文字。

新聞娛樂化 -定義

在內容上偏向軟新聞或儘力使硬性新聞軟化,即所謂「硬新聞軟著陸」。

表現形式:娛樂性節目比例大量增加,嚴肅新聞節目的比例下降,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

  隨著互聯網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發展,又由於網路傳播具有數字化、全球化、即時性、互動性、信息海量等優勢,網路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隨著我國進入市場經濟,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注意力經濟時代的到來,使我國的媒體在操作方法、運營模式、編輯方針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商業化趨勢,也催生了我國的新聞娛樂化現象。提起新聞娛樂化現象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一批在政治上、經濟上獨立的廉價報紙的出現,其內容主要是簡短、通俗,政治色彩弱,人情味、趣味性濃的社會生活內容,其中不少新聞還帶有故事情節。到了19世紀末,這種伴隨大眾化報紙的煽情之風達到了最高點,隨後是黃色新聞的泛濫。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美國傳媒狂炒辛普森殺妻案、前英國王妃黛安娜之死、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的緋聞案,是新聞娛樂化的三大標誌性作品。而我國新聞娛樂化現象始於1981年1月1日,《中國青年報》首創星期刊,將「軟手法」引入「硬新聞」中,此後,周末版、星期刊盛行,隨後90年代中後期的以社會新聞為主的都市報熱潮的出現將我國的新聞娛樂化推向了高潮,並不斷蔓延到各媒體,包括迅速發展的網路。

特徵新聞娛樂化現象的三點特徵:一是內容上注重軟性新聞,二是著力挖掘硬新聞中的娛樂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強調吸引力。

新聞娛樂化針對網路娛樂化採取的對策 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新鮮性、重要性、顯著性、趣味性、接近性、是新聞價值的基本要素。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時代,網路媒體從業者都要遵循客觀性、真實性、社會責任論、正確引導公眾輿論等新聞意識,應該牢記媒體是政府的喉舌,加強對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而且傳媒從業人員應該謹記自己的社會公德以及身上承擔的重任,恪守在新聞報道中的職業操守,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

  提高新聞從業人員及受眾的自身素質。對於網路媒體從業人員來說,入行門檻高低不齊,人員素質也是參差不齊;由於網路新聞的雙向互動性,受眾可以對一則新聞進行評論,因此有必要加強網路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理論培訓和受眾的媒介素養。此外,網路娛樂新聞從業人員要堅定自己的價值取向。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任何多樣的文化始終以健康向上為主導方向,因此新聞從業人員要肩負起輿論導向與審美導向的職責。要不斷地學習相關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加強相關的職業能力培訓,加強自身的道德素質;通過對新聞的正確把關,積極有效地引導受眾。同時通過媒體正確的影響、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引導,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形成良好的網路新聞輿論。

  完善法規,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強網路新聞輿論的監督。雖然相關的新聞行業規定有很多,但我國至今未出台《新聞法》,新興網路媒體發展迅速,但相關的法規卻不是很健全。因此要不斷完善有關網路媒體的法規,這樣才能使網路新聞媒介生態環境更加法制化。另外,由於網路的雙向互動性,網路的大容量性,新聞信息的及時發布優於傳統媒體,網路媒體實行新聞輿論監督代表的是公共利益,應用理性思維和批判精神去引導新聞的走向。因此有必要從宏觀上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加強對網路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這樣不僅有利於防止因過度娛樂化而造成的理性缺位,更對提高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新聞娛樂化現象研究

● 姜常涵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步伐越邁越快,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成為諸多媒體的首要目標。在市場經濟的媒體經營中,受眾是媒體娛樂化走向的主導者。所以,最直接的就是增加節目娛樂性,讓信息傳播對受眾具有親和力和吸引力,但是隨之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新聞娛樂化現象產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1.受眾需求

  媒體的各類節目,包括新聞類節目,都是為聽眾和觀眾設立的。一個沒有觀眾的節目,無論是高雅的還是庸俗的,其結果只能是坐以待斃,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幾十年來,我國的媒體在播報新聞時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導語、主體、五個W。但隨著我國大眾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國外新聞報道新理念的不斷湧入,人們也迫切需要在親切、輕鬆、快樂的氛圍中獲取信息,用娛樂化手段包裝晚間新聞類節目正適應了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所以,晚間電視新聞、電台新聞紛紛以「軟新聞」為主,根據觀眾的口味調整自己的定位,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走大眾化道路,以爭取更多的受眾。

  同樣,一些報紙的新聞版面,很多報道是百姓生活的一些瑣碎事情,或者是讓老百姓茶餘飯後消遣、笑談的文章。

  受眾在新聞娛樂化的地位是「催化劑」,是他們促進了新聞娛樂化進程。媒體的議程設置也容易被受眾牽著鼻子走。

  2.媒體的利益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10年來,廣告商掌握著媒體的經濟命脈,決定了媒體的生存與否。而廣告商是否投資一個媒體取決於這個媒體能否吸引受眾,能否為他的投資帶來最大的利益回報。所以,吸引受眾不僅是媒體的目標,也是廣告商投資媒體的衡量尺度。

  3.國際媒體理念的撞擊

  國外特別是美國,都在強調電視節目(包括某些新聞和廣告)的娛樂功能。施拉姆曾提出:「幾乎全部美國商業電視;大部分暢銷雜誌;大部分廣播,除了新聞、談話類節目和廣告;大部分商業電影;還有報紙內容中越來越大的部分等等,都是以讓人娛樂而不是以開導為目的,幾乎全部內容都有一種普遍化的遊戲或娛樂的功能。」

  這種新理念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中國的媒體界,他們也大膽地結合了一些符合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特點,形成自己特色的新聞娛樂化。

  新聞娛樂化的表現

  受眾讓新聞娛樂化成為必然,下面讓我們從受眾的角度來看看「娛樂化」的具體表現:一是新聞信息的娛樂化傾向日益顯著。二是新聞和娛樂互相滲透,新聞和娛樂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三是我國新聞娛樂化表現越來越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傳媒紛紛將娛樂化作為爭奪受眾的殺手鐧,尤其是網路媒體,比如國內某著名的門戶網站就在「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的名義下,多次刊載以暴露性圖片為主的新聞消息。網路媒體上「性」新聞比比皆是,讀者想要避開不看都難。

  媒體對娛樂新聞的關注就更為突出。媒體對娛樂圈的明星不厭其煩地大肆渲染,比如2003年4月1日香港藝人張國榮跳樓身亡後,第二天眾多媒體就將這則新聞放到頭版顯著的位置,與此同時,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也遭不幸,卻沒有得到媒體同樣的禮遇,以致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對科學家的冷遇和對藝人的炒作引起了人們的警惕,據網上調查,結果38.1%的人認為「媒體喪失了自身的責任感」。

  媒體以娛樂化的口吻報道新聞,不論國內還是國外,起決定作用的是各國的受眾群體。從媒體發展歷史軌跡來看,已經從媒體絕對引導受眾的「魔彈論」時代,過渡到了受眾左右媒體的「娛樂化」時代,特別在資本市場發達的西方國家,新聞受眾已經實質上改變成為新聞消費者。

  受眾在新聞娛樂化進程中的作用

  受眾這一媒體主要針對者,在新聞娛樂化進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1.受眾需求所發揮的主導作用

新聞娛樂化中,媒體在內容的選擇和新聞的表現上滿足了人們原始的心理需求。有學者這樣描述受眾接受信息的情況:「在今天的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把《人民日報》從頭版頭條讀到8版末條,或者把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忠實地從頭看到尾。他們最多看一下新聞標題、新聞提要,他們關注的新聞更多是股票行情、體育新聞、明星軼事、交通新聞和天氣預報。」

  2.受眾在引導媒體的同時,應警惕被媒體愚弄

  重大新聞受到淡化。有的新聞媒體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單純追逐「噱頭」、刺激,以此來迎合受眾的低俗性需求。而對於有關領導人、外交、軍事等重要的嚴肅性的問題,卻表現得過於淡漠。一個典型的例子,最近中國成功發射天宮一號,隨後與神州八號對接,一些報紙只是在頭版出了一個標題,在內版上簡單介紹,而對於深圳聯防隊員強姦婦女一事則大篇幅報道。

  由於媒體過分地強調「軟新聞」的吸引力,過分追求娛樂效應,由於受眾文化水平的制約,很容易將大眾化衍化為庸俗化,把通俗扭曲為媚俗,使新聞報道喪失原有的思想深度和社會意義。所以,受眾在不自覺中給自己挖了個陷阱:媒體在千絲萬縷中反作用著他們自己。

  正確引導新聞娛樂化

  1.觀念上把三個「一切」標準和堅持四個規律相結合

  牢牢把握「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服務群眾」,新聞傳播要以受眾為中心,同時要遵循新聞的傳播規律,即真實性、準確性、權威性、可信性。

  2.政府應該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規範

  目前,我國有關新聞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健全,對於新聞娛樂化現象也沒有一個可以依據的合理的政策和規範。所以出台相應的法規,用法律的效力來對新聞娛樂化現象進行規範是很重要的。

  3.傳媒應該進行適當的引導

  大眾媒體的功能包括娛樂性,但不能無限膨脹,顛倒主次。面對新聞娛樂化,傳媒必須把握適當的「度」,即:貼近受眾,但不能一味迎合。因為娛樂化不等於低俗化。

  4.受眾要擺正自己在新聞娛樂中的位置

  受眾作為新聞消費者,由他們來監督媒體是最好不過,也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綜上所述,在我國市場經濟初期,新聞娛樂化的某些做法,比如形式多樣化、內容趣味化等等,從客觀上講,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要求解壓、追求娛樂的需求。但是,新聞畢竟不同於一般的娛樂節目。新聞的基本功能是報道事實、提供信息。新聞娛樂化終究只能是新聞傳播的一種邊緣化現象。

  當市場經濟發育程度越來越高,硬性新聞需要趨勢轉旺時,以真實、迅速、客觀、公正取勝的新聞應該是新聞傳播的主流。作為新聞消費者的受眾,要明確自己的地位,不要熱衷於一些小道消息,或者是花邊新聞;要不斷自我充電,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層次。

面對新聞娛樂化現象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新聞從業人員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同時,政府也應該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對新聞娛樂化進行相應的管治。(青年記者2011年12月下)

 

新聞娛樂化分析

  新聞娛樂化

  一、 概述:

  新聞娛樂化一般的是相對嚴謹的、硬性的專業化新聞來說的。近幾年來,電視新聞,特別是我國一些地方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出現了新聞娛樂化現象,對新聞進行「娛樂化包裝」。

  所謂「娛樂化包裝」,簡單地說就是把大量非娛樂題材的新聞內容,用娛樂或接近於娛樂的手段表現出來,以期達到既傳播新聞信息又娛樂觀眾的目的。

  二、新聞娛樂化通常採用的手法:

   一是啟用娛樂人物做新聞節目主持人。比如請一位或幾位在當地有相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戲曲、曲藝、小品、滑稽演員等使其成為節目核心人物、象徵性人物,讓節目人格化;(《今夜有戲》郭德綱)

   二是在新聞播報方式上採用說書式、相聲式(又分雙人相聲式、單口相聲式)、閑聊式、三句半式等多種娛樂或半娛樂方式;新聞播報過程中以說為主,需要時摻以唱、演結合;新聞播報語言往往普通話、方言交替使用,各取所需。(《有么子說么子》)

   三是將新聞演播室內的背景、道具、主持人服裝、化妝以及節目開場白、節目後期合成時的片頭片尾詞、曲等相關環節和節目元素,全部採用相配套的娛樂形態。

  由於「娛樂化包裝」新聞的新鮮風味與娛樂特色,一段時間以來頗受各地一些觀眾的喜歡。據報載,近年來有的地方台「娛樂化包裝」新聞欄目其市場收視率甚至達到55%-75%,這就使得另一些地方台競相仿效,越辦越多,引發一種地方電視新聞泛娛樂化現象。

  三、電視新聞泛娛樂化現象的產生的原因

  1、影視符號本身就具有娛樂化的元素,在當今商業社會市場中被無限放大,沖淡甚至是掩蓋了印刷文化留給人們的文化理性與思考空間。

  2、當前正處於傳媒業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時期,而節目收視率是其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怎樣能提高收視率,怎樣在同行的競爭中爭取更多的受眾就成為高收視率的重要一筆,對新聞進行娛樂化包裝恰好在收視環節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3、在生活快節奏的今天,人們的壓力也與日俱增,辛勞了一天的人們希望通過電視能得到一些放鬆,而沉重嚴肅的新聞只會讓觀眾心情更加沉重。

  4、新聞報道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以傳播新聞信息為主旨的,新聞娛樂化不僅傳播了信息,又滿足了觀眾放鬆的心情,一舉兩得。

   四、新聞娛樂化與新聞專業化的區別:

  新聞理念的分界傳播新聞與傳播娛樂,無論是其學理還是術理,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不應該也不可能混淆在一起。

  1、兩者的新聞側重點不同:前者在於給人們提供放鬆理性、釋放感情、愉悅身心的視聽要素。新聞的要義正好相反,在於迅速、真實地傳播新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以及背後的社會生活邏輯,以使人們及時地、理性地、準確地了解外界發生的變化及其發展的趨勢。這跟娛樂沒有關係。就術理講,新聞傳播的價值判斷、敘事方式、要素表達、語言提煉、議事日程直至效果研究, 都有一整套專業的要求,並非娛人耳目就可以的。現代新聞學為新聞傳播規定了自身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並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特有的傳播規律、原則和方法。遵循這些規律、原則和方法,是新聞實踐在公眾中獲得嚴肅感、公信力和美譽度的唯一專業途徑。如果硬要把新聞和娛樂捆在一起以獲取短暫的眼球效應,那最終結果就是用娛樂手段、娛樂包裝消解新聞內容,就是讓新聞成為娛樂的附庸,就是讓新聞事實這隻「足」去適應娛樂化包裝這隻「履」。

  2、新聞內容不同:「娛樂化包裝」的新聞節目其內容大多集中於社會新聞、民生新聞領域。但問題就在於,社會新聞、民生新聞就適合「娛樂化包裝」了嗎?除了少數本身就包含有娛樂成分的事件外,其他大多數新聞實行「娛樂化包裝」是內容與形式完全錯位的一種傳播思路。現代新聞傳播的核心意義除了人們通常談的信息傳播外,更深層次的價值體現在新聞內容的人文主義精神上,體現在人們對世界上每天發生的無數新鮮事物作出價值判斷與傳播時所秉持的悲憫情懷、人文關懷與文明走向上,這也是衡量新聞作品優劣的最高標準。而新聞內容所透射的這種人文主義精神與娛樂、調侃精神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

  娛樂化形式包裝不了主流新聞,娛樂化形式也不適合包裝大多數民生新聞、社會新聞,而只適用於娛樂性質的新聞內容,以及以娛樂為目的而非以傳播新聞為目的的節目。當今時代無疑是一個多樣化時代,但新聞傳播的核心部分——新聞價值觀念以及包含於其中的現代人文精神是不可能因此而改變的,這也決定了新聞泛娛樂化現象發展的必然結果。

  3、新聞敘事方式與敘事語言不同:新聞有自身特有的敘事結構與敘事方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等;新聞也有自身的敘事語言特色在於準確而真實地將新聞事實陳述清楚並且能直指事件要義。而「娛樂化包裝」新聞節目往往將新聞諸要素表述、新聞專業敘事方式、敘事結構擱置一邊於不顧, 任由節目發揮、引申、鋪陳以達到娛樂效果,另一方面又隨意採用娛樂化語言。「形式決定內容的內質」,一個在形式與語言上失去了新聞專業規範與要求的節目,不能有效傳播新聞信息?

  4、新聞傳播市場不同:「娛樂化包裝」新聞節目的初衷是有效利用觀眾市場對新聞信息與娛樂的雙重需求,既傳播新聞又傳播娛樂,藉此提高市場收視率,這彷彿是一件「雙贏」的好事。但實際上這仍然是一種「大眾」傳播的思路。如今電視收視市場已經進入市場細分時代,不同觀眾需要不同的內容,媒體也在為他們量身打造不同的節目。娛樂節目是有大市場,但那應該是做足娛樂功夫、用足娛樂元素與娛樂信息的娛樂節目。同樣道理,在當今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化社會,新聞節目更有大市場,人們隨時期待從電視媒體上看到有關外部世界變化的最快、最真實、最原生態的新聞信息。市場期待的應當是及時、準確、全面、深刻反映社會各領域真實變化的主流新聞。這種主流新聞節目的不足、娛樂新聞節目和社會新聞、 民生新聞節目的過多,導致新聞節目結構的失衡,正是當前許多地方電視台辦新聞的不足之處,也是地方台打開新聞大市場真正需要下

  五、 新聞娛樂化的負面作用:

   第一,「娛樂化包裝」的新聞節目為了達到娛樂觀眾目的,常常顧此失彼,使新聞內容傳播流為表面化、膚淺化、滑稽搞笑化,一切「笑」過就「了」,難以對新聞事實做真正深入的分析與評論,對新聞所反映的某種社會普遍現象作真正到位的價值評判與引導;更有甚者,為了取樂於人,有的新聞可以要素不全、事實不清、新聞來源隨意編造、新聞事件毋須結果;有的可以對新聞事實局部放大、人為情節化、故事化、隨意引申、類比、評論、鏈接;有的播報過程中語言戲謔、生造辭彙、插科打諢等各種做法時常見到。 這一切違背了新聞報道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和專業要求, 其結果是混淆了新聞與娛樂的界限, 降低了新聞報道的質量,失去了一些觀眾對電視新聞的信任。

   第二,「娛樂化包裝」新聞節目辦得多了,佔用了地方台不少人力物力,影響到真正專業類、嚴肅類的新聞節目。新聞娛樂化傾向其實反映了一些地方台避難就易、避重就輕、避實就虛、急功近利的傾向。有的台甚至把新聞娛樂化當成提升收視率的重要舉措來抓。 這種泛娛樂化潮流從新聞節目總格局和總效應上起到了消解地方台新聞專業化建設的作用,很不利於地方台自身的長遠發展;

   第三,新聞娛樂化容易導致地方台新聞從業隊伍專業意識的消退和專業素質的下降。地方台特別是地市台建台歷史並不長,記者隊伍都比較年輕,其本身的新聞專業化建設並不成熟。而新聞娛樂化則進一步消解了新聞傳播的許多專業性要求, 使得電視報道的整個過程和最終目的成了博人一樂;

   第四,新聞泛娛樂化也將對高校新聞專業教育帶來不利影響。

媒體娛樂化的思考

 最近新聞界非常流行一個辭彙,叫「泛娛樂化」。無非是在關注愈演愈烈的「選秀」節目,媒體刻意造就了大量「草根明星」,市場化競爭帶來的壓力迫使新聞媒體千方百計迎合受眾的各種需求,甚至是格調不高的需求。

「娛樂至死」不是「娛樂致死」

 看過尼爾·伯茲曼寫的《娛樂至死》,隨後「娛樂至死」就成了許許多多中國知識分子的口號,這口號大約是5年前冒出來的,被知識分子和文化人高頻率地使用,也同樣被用來攻擊大眾的文化選擇。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的書名原是《AMUSINGOURSELVES TODEATH》。書名譯為「娛樂至死」,非但沒有譯錯,反而應該說譯得漂亮極了。人們在採用波茲曼的說法時,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完全篡改了他的本意。「娛樂至死」變成了「娛樂致死」,似乎娛樂本身就是致命的,致人於死地。

 我們高雅的有關部門經常以「健康」為理由干涉媒體節目的製作,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文人也喜歡從旁搖唇鼓舌,高喊「娛樂至死」,指責媒體上的娛樂化傾向、某些娛樂節目的低俗化,反對迎合市場,鼓吹加強思想審查,以教育人民為導向製作精品節目。

 尤其是選秀節目的崛起,民間曲藝的復興,那些官員和知識分子就更憂患了,「娛樂至死」的聲浪就更喧鬧了。好像中國媒體節目以前是多麼優秀、多麼真實似的,一派大好局面竟被惡俗的娛樂破壞了。某種程度上,「娛樂至死」的潛台詞成了「主旋律萬歲」,厚著臉皮撒謊成了深度報道,空話套話大話成了深刻反思。

還原真實的尼爾伯茲曼

 實際上,如果讀過波茲曼的書就會知道,他說的「娛樂至死」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他根本不在乎娛樂節目的泛濫或媒體的娛樂化傾向。他寫這本書是寫給自己的知識分子同行的,他呼籲他們回到書籍中去,認真地寫作和思考,而不要貪戀在電台、電視節目中侃侃而談,一夜之間曝得大名。

 「娛樂至死」是他對媒體知識分子的警告。他認為,印刷機更適宜於理性思考,電台電視只會淪為大眾娛樂,任何有志於知識工作的人都應該清醒,回到書面寫作,那才是他們該呆的地方。波茲曼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觀點可能被扭曲,他還特別做了如下的解釋:

 「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對電視上的『垃圾』的司空見慣的抱怨,我必須解釋一下,我的焦點是放在認識論上,而不是放在美學或文學批評上,說實話,我對這些所謂『垃圾』的喜愛絕不亞於其他任何人,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印刷機產生的垃圾可以讓大峽谷滿溢出來。而在生產垃圾這一點上,電視的資歷還遠遠比不上印刷機。

 因此,我對電視上的『垃圾』絕無異議。電視上最好的東西正是這些『垃圾』,它們不會嚴重威脅到任何人或任何東西。而且,我們衡量一種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認為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看那些毫無偽裝的瑣碎小事。這正是我們的問題所在。電視本是無足輕重的,所以,如果它強加於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現成重要文化對話的載體,那麼危險就出現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樣危險的事情正是知識分子和批評家一直不斷鼓勵電視去做的。」

還是提提麥克盧漢

 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信徒,他相信的是「媒體即信息」。他認為,媒體本身限制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和圖像革命,使得「我們對於真理的看法和對智力的定義隨著新舊媒體的更替發生了很大變化。」波茲曼也不願意自己的觀點被曲解為「攻擊電視」,他說「雖然電視削弱了人們的理性話語,但它的情感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他堅守的「電視認識論」是,不要讓電視帶來的情感刺激,一勞永逸地取代了印刷品帶來的理性思考,這會對嚴肅的知識是巨大的傷害。「電視的思維方式與印刷術的思維方式是格格不入的;電視對話會助長語無倫次和無聊瑣碎;『嚴肅的電視』這種表達方式是自相矛盾的;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

 即是說,娛樂才是電視該乾的正經事兒!!如果正確應用波茲曼的理論,眼下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娛樂至死」的不是吳宗憲的綜藝節目,不是超男超女的歌唱比賽,不是肥皂劇和情景喜劇,而是央視、鳳凰上的那些知識含量豐富的節目,《新聞會客廳》、《百家講壇》、《鏘鏘三人行》、《開卷八分鐘》、《有報天天讀》等等。用波茲曼的話說,「我們的問題不在於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同,而在於所有的內容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波茲曼在書里還舉了一個例子,電視上某個嚴肅的討論節目里,那種所謂思考和爭論簡直就是表演藝術。他嘲笑的這個節目,實際上鳳凰衛視上也有,叫《一虎一席談》。波茲曼甚至對電視新聞類節目也是毫不客氣的,對於阮次山、何亮亮、邱震海這類人做的事情,他說「無知是可以補救的,但如果我們把無知當成是知識,我們該怎麼做呢?」

  應該說,波茲曼的警告頗有道理,當「嚴肅」成為一種娛樂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再值得認真對待了。

到底誰在娛樂?誰在控制文化?

 我也贊同,CCTV和鳳凰衛視可能是世界上最「娛樂至死」的電視台,因為它們的娛樂也是「嚴肅」的,那些演員的臉上流行的表情不是微笑,而是憂患和思考。

 但我無法贊同的是波茲曼誇大了技術對內容的自然篩選。當波茲曼斬釘截鐵地說,「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從而能最後控制文化。」我贊同的是前半句,而無法接受後半句。

任何媒體是無法「控制文化」,「人」才是文化真正的參與者。在強大的電子媒體面前,人看起來像毫無反擊能力,但他們中最孱弱的,也始終擁有最終的決定權——拔掉電插頭。

波茲曼的這種論調讓我想起某些老套的科幻電影情節,未來時代機器人取代了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看上去,這是警告人類不要被人造技術吞沒,但這種警告本身就是一種有害的技術決定論。波茲曼調侃地說,每個美國人都是馬克思主義者,迷信新技術幫助我們進化。但實際上他自己也有這樣的傾向,只不過他相信的技術是「過去更美好」,不是「明天會更好」。

  某種程度上,波茲曼的技術決定論甚至削弱了這份警告的份量。他太關心知識分子的使命和利益,以至於失去了觀察現實的耐心,連文明與野蠻的標準都有些把持不住了。例如他說,「各種各樣的專制者們都深諳通過提供給民眾娛樂來安撫民心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認為民眾會忽視那些不能帶給他們娛樂的東西,所以他們還是常常要依靠審查制度,而且會在意這種差別,因為審查制度就是他們對付某些嚴肅話語的方式。現在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了,所有的政治話語都採用了娛樂的形式,審查制度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些過去的國王、沙皇和元首如果知道了這一點,會感到多麼高興啊。」

「泛娛樂」不能演變為「反娛樂」

 和波普爾一樣,波茲曼提醒人們要警惕電視這個二十世紀的寵物,有所不同的是,波普爾焦慮的是電視中暴力、色情等內容對兒童的腐蝕,為此,他甚至建議政府犧牲言論自由立法對電視製片商進行管制,而波茲曼矚目的則是電視造就了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令人恐慌的不是所有嚴肅話題都以娛樂的形式在公共話語空間狂舞,而是娛樂本身就成了嚴肅話題的一部分。

 以我們正在經歷的反低俗運動來說,並沒有誰相信娛樂可以取代審查,也沒有人因為娛樂而暫緩審查。恰恰相反,「反娛樂」成為了「對付某些嚴肅話語」的口實,而「娛樂至死」的告示牌上畫著骷髏標誌,正把我們驅趕到一條全新的烏托邦之路上。這條道路,正如我們看到的,其實和地獄之路一樣,都是由鮮花和良好的願望鋪就的。

  所以我認為,娛樂本身沒錯,但是「反娛樂」一定有錯。


推薦閱讀:

最美孝心少年2017記者都是怎麼尋找採訪的?
亞丁灣護航官兵吃什麼?
消化不良,別把消食葯當糖吃
4月25日新聞匯總
中國石化新聞網

TAG:娛樂 | 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