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娛樂化
大眾媒體,又稱大眾傳媒,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中具有大量受眾的一類傳播媒體。其包括20世紀上半葉的無線電廣播、報紙和雜誌等傳統媒體,到目前以互聯網和計算機為基礎的網路媒體。
傳播管道· 報紙、雜誌· 電視台及電台· 網路精英媒體
「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最顯著特徵是,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大眾媒體都是「精英媒體」(ELITEMEDIA),出版的書刊雜誌,發表的文章,都是經過編輯們和出版商挑選的、有一定文字水平和見解的精英文字。
新聞娛樂化 -定義
在內容上偏向軟新聞或儘力使硬性新聞軟化,即所謂「硬新聞軟著陸」。
表現形式:娛樂性節目比例大量增加,嚴肅新聞節目的比例下降,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
隨著互聯網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發展,又由於網路傳播具有數字化、全球化、即時性、互動性、信息海量等優勢,網路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隨著我國進入市場經濟,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注意力經濟時代的到來,使我國的媒體在操作方法、運營模式、編輯方針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商業化趨勢,也催生了我國的新聞娛樂化現象。提起新聞娛樂化現象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一批在政治上、經濟上獨立的廉價報紙的出現,其內容主要是簡短、通俗,政治色彩弱,人情味、趣味性濃的社會生活內容,其中不少新聞還帶有故事情節。到了19世紀末,這種伴隨大眾化報紙的煽情之風達到了最高點,隨後是黃色新聞的泛濫。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美國傳媒狂炒辛普森殺妻案、前英國王妃黛安娜之死、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的緋聞案,是新聞娛樂化的三大標誌性作品。而我國新聞娛樂化現象始於1981年1月1日,《中國青年報》首創星期刊,將「軟手法」引入「硬新聞」中,此後,周末版、星期刊盛行,隨後90年代中後期的以社會新聞為主的都市報熱潮的出現將我國的新聞娛樂化推向了高潮,並不斷蔓延到各媒體,包括迅速發展的網路。特徵:新聞娛樂化現象的三點特徵:一是內容上注重軟性新聞,二是著力挖掘硬新聞中的娛樂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強調吸引力。
新聞娛樂化針對網路娛樂化採取的對策
新聞娛樂化現象研究
● 姜常涵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步伐越邁越快,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成為諸多媒體的首要目標。在市場經濟的媒體經營中,受眾是媒體娛樂化走向的主導者。所以,最直接的就是增加節目娛樂性,讓信息傳播對受眾具有親和力和吸引力,但是隨之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新聞娛樂化現象產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1.受眾需求 媒體的各類節目,包括新聞類節目,都是為聽眾和觀眾設立的。一個沒有觀眾的節目,無論是高雅的還是庸俗的,其結果只能是坐以待斃,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幾十年來,我國的媒體在播報新聞時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導語、主體、五個W。但隨著我國大眾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國外新聞報道新理念的不斷湧入,人們也迫切需要在親切、輕鬆、快樂的氛圍中獲取信息,用娛樂化手段包裝晚間新聞類節目正適應了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所以,晚間電視新聞、電台新聞紛紛以「軟新聞」為主,根據觀眾的口味調整自己的定位,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走大眾化道路,以爭取更多的受眾。 同樣,一些報紙的新聞版面,很多報道是百姓生活的一些瑣碎事情,或者是讓老百姓茶餘飯後消遣、笑談的文章。 受眾在新聞娛樂化的地位是「催化劑」,是他們促進了新聞娛樂化進程。媒體的議程設置也容易被受眾牽著鼻子走。 2.媒體的利益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10年來,廣告商掌握著媒體的經濟命脈,決定了媒體的生存與否。而廣告商是否投資一個媒體取決於這個媒體能否吸引受眾,能否為他的投資帶來最大的利益回報。所以,吸引受眾不僅是媒體的目標,也是廣告商投資媒體的衡量尺度。3.國際媒體理念的撞擊
國外特別是美國,都在強調電視節目(包括某些新聞和廣告)的娛樂功能。施拉姆曾提出:「幾乎全部美國商業電視;大部分暢銷雜誌;大部分廣播,除了新聞、談話類節目和廣告;大部分商業電影;還有報紙內容中越來越大的部分等等,都是以讓人娛樂而不是以開導為目的,幾乎全部內容都有一種普遍化的遊戲或娛樂的功能。」 這種新理念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中國的媒體界,他們也大膽地結合了一些符合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特點,形成自己特色的新聞娛樂化。 新聞娛樂化的表現 受眾讓新聞娛樂化成為必然,下面讓我們從受眾的角度來看看「娛樂化」的具體表現:一是新聞信息的娛樂化傾向日益顯著。二是新聞和娛樂互相滲透,新聞和娛樂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三是我國新聞娛樂化表現越來越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傳媒紛紛將娛樂化作為爭奪受眾的殺手鐧,尤其是網路媒體,比如國內某著名的門戶網站就在「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的名義下,多次刊載以暴露性圖片為主的新聞消息。網路媒體上「性」新聞比比皆是,讀者想要避開不看都難。 媒體對娛樂新聞的關注就更為突出。媒體對娛樂圈的明星不厭其煩地大肆渲染,比如2003年4月1日香港藝人張國榮跳樓身亡後,第二天眾多媒體就將這則新聞放到頭版顯著的位置,與此同時,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也遭不幸,卻沒有得到媒體同樣的禮遇,以致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對科學家的冷遇和對藝人的炒作引起了人們的警惕,據網上調查,結果38.1%的人認為「媒體喪失了自身的責任感」。 媒體以娛樂化的口吻報道新聞,不論國內還是國外,起決定作用的是各國的受眾群體。從媒體發展歷史軌跡來看,已經從媒體絕對引導受眾的「魔彈論」時代,過渡到了受眾左右媒體的「娛樂化」時代,特別在資本市場發達的西方國家,新聞受眾已經實質上改變成為新聞消費者。 受眾在新聞娛樂化進程中的作用 受眾這一媒體主要針對者,在新聞娛樂化進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1.受眾需求所發揮的主導作用
新聞娛樂化中,媒體在內容的選擇和新聞的表現上滿足了人們原始的心理需求。有學者這樣描述受眾接受信息的情況:「在今天的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把《人民日報》從頭版頭條讀到8版末條,或者把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忠實地從頭看到尾。他們最多看一下新聞標題、新聞提要,他們關注的新聞更多是股票行情、體育新聞、明星軼事、交通新聞和天氣預報。」 2.受眾在引導媒體的同時,應警惕被媒體愚弄 重大新聞受到淡化。有的新聞媒體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單純追逐「噱頭」、刺激,以此來迎合受眾的低俗性需求。而對於有關領導人、外交、軍事等重要的嚴肅性的問題,卻表現得過於淡漠。一個典型的例子,最近中國成功發射天宮一號,隨後與神州八號對接,一些報紙只是在頭版出了一個標題,在內版上簡單介紹,而對於深圳聯防隊員強姦婦女一事則大篇幅報道。 由於媒體過分地強調「軟新聞」的吸引力,過分追求娛樂效應,由於受眾文化水平的制約,很容易將大眾化衍化為庸俗化,把通俗扭曲為媚俗,使新聞報道喪失原有的思想深度和社會意義。所以,受眾在不自覺中給自己挖了個陷阱:媒體在千絲萬縷中反作用著他們自己。 正確引導新聞娛樂化 1.觀念上把三個「一切」標準和堅持四個規律相結合 牢牢把握「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服務群眾」,新聞傳播要以受眾為中心,同時要遵循新聞的傳播規律,即真實性、準確性、權威性、可信性。 2.政府應該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規範 目前,我國有關新聞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健全,對於新聞娛樂化現象也沒有一個可以依據的合理的政策和規範。所以出台相應的法規,用法律的效力來對新聞娛樂化現象進行規範是很重要的。3.傳媒應該進行適當的引導
大眾媒體的功能包括娛樂性,但不能無限膨脹,顛倒主次。面對新聞娛樂化,傳媒必須把握適當的「度」,即:貼近受眾,但不能一味迎合。因為娛樂化不等於低俗化。 4.受眾要擺正自己在新聞娛樂中的位置 受眾作為新聞消費者,由他們來監督媒體是最好不過,也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綜上所述,在我國市場經濟初期,新聞娛樂化的某些做法,比如形式多樣化、內容趣味化等等,從客觀上講,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要求解壓、追求娛樂的需求。但是,新聞畢竟不同於一般的娛樂節目。新聞的基本功能是報道事實、提供信息。新聞娛樂化終究只能是新聞傳播的一種邊緣化現象。 當市場經濟發育程度越來越高,硬性新聞需要趨勢轉旺時,以真實、迅速、客觀、公正取勝的新聞應該是新聞傳播的主流。作為新聞消費者的受眾,要明確自己的地位,不要熱衷於一些小道消息,或者是花邊新聞;要不斷自我充電,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層次。面對新聞娛樂化現象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新聞從業人員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同時,政府也應該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對新聞娛樂化進行相應的管治。(青年記者2011年12月下)
新聞娛樂化分析
新聞娛樂化
一、 概述:
新聞娛樂化一般的是相對嚴謹的、硬性的專業化新聞來說的。近幾年來,電視新聞,特別是我國一些地方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出現了新聞娛樂化現象,對新聞進行「娛樂化包裝」。 所謂「娛樂化包裝」,簡單地說就是把大量非娛樂題材的新聞內容,用娛樂或接近於娛樂的手段表現出來,以期達到既傳播新聞信息又娛樂觀眾的目的。 二、新聞娛樂化通常採用的手法:2、當前正處於傳媒業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時期,而節目收視率是其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怎樣能提高收視率,怎樣在同行的競爭中爭取更多的受眾就成為高收視率的重要一筆,對新聞進行娛樂化包裝恰好在收視環節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3、在生活快節奏的今天,人們的壓力也與日俱增,辛勞了一天的人們希望通過電視能得到一些放鬆,而沉重嚴肅的新聞只會讓觀眾心情更加沉重。 4、新聞報道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以傳播新聞信息為主旨的,新聞娛樂化不僅傳播了信息,又滿足了觀眾放鬆的心情,一舉兩得。五、 新聞娛樂化的負面作用:
第一,「娛樂化包裝」的新聞節目為了達到娛樂觀眾目的,常常顧此失彼,使新聞內容傳播流為表面化、膚淺化、滑稽搞笑化,一切「笑」過就「了」,難以對新聞事實做真正深入的分析與評論,對新聞所反映的某種社會普遍現象作真正到位的價值評判與引導;更有甚者,為了取樂於人,有的新聞可以要素不全、事實不清、新聞來源隨意編造、新聞事件毋須結果;有的可以對新聞事實局部放大、人為情節化、故事化、隨意引申、類比、評論、鏈接;有的播報過程中語言戲謔、生造辭彙、插科打諢等各種做法時常見到。 這一切違背了新聞報道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和專業要求, 其結果是混淆了新聞與娛樂的界限, 降低了新聞報道的質量,失去了一些觀眾對電視新聞的信任。 第二,「娛樂化包裝」新聞節目辦得多了,佔用了地方台不少人力物力,影響到真正專業類、嚴肅類的新聞節目。新聞娛樂化傾向其實反映了一些地方台避難就易、避重就輕、避實就虛、急功近利的傾向。有的台甚至把新聞娛樂化當成提升收視率的重要舉措來抓。 這種泛娛樂化潮流從新聞節目總格局和總效應上起到了消解地方台新聞專業化建設的作用,很不利於地方台自身的長遠發展; 第三,新聞娛樂化容易導致地方台新聞從業隊伍專業意識的消退和專業素質的下降。地方台特別是地市台建台歷史並不長,記者隊伍都比較年輕,其本身的新聞專業化建設並不成熟。而新聞娛樂化則進一步消解了新聞傳播的許多專業性要求, 使得電視報道的整個過程和最終目的成了博人一樂; 第四,新聞泛娛樂化也將對高校新聞專業教育帶來不利影響。媒體娛樂化的思考
「娛樂至死」不是「娛樂致死」
還原真實的尼爾伯茲曼
還是提提麥克盧漢
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信徒,他相信的是「媒體即信息」。他認為,媒體本身限制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和圖像革命,使得「我們對於真理的看法和對智力的定義隨著新舊媒體的更替發生了很大變化。」波茲曼也不願意自己的觀點被曲解為「攻擊電視」,他說「雖然電視削弱了人們的理性話語,但它的情感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他堅守的「電視認識論」是,不要讓電視帶來的情感刺激,一勞永逸地取代了印刷品帶來的理性思考,這會對嚴肅的知識是巨大的傷害。「電視的思維方式與印刷術的思維方式是格格不入的;電視對話會助長語無倫次和無聊瑣碎;『嚴肅的電視』這種表達方式是自相矛盾的;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 即是說,娛樂才是電視該乾的正經事兒!!如果正確應用波茲曼的理論,眼下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娛樂至死」的不是吳宗憲的綜藝節目,不是超男超女的歌唱比賽,不是肥皂劇和情景喜劇,而是央視、鳳凰上的那些知識含量豐富的節目,《新聞會客廳》、《百家講壇》、《鏘鏘三人行》、《開卷八分鐘》、《有報天天讀》等等。用波茲曼的話說,「我們的問題不在於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同,而在於所有的內容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波茲曼在書里還舉了一個例子,電視上某個嚴肅的討論節目里,那種所謂思考和爭論簡直就是表演藝術。他嘲笑的這個節目,實際上鳳凰衛視上也有,叫《一虎一席談》。波茲曼甚至對電視新聞類節目也是毫不客氣的,對於阮次山、何亮亮、邱震海這類人做的事情,他說「無知是可以補救的,但如果我們把無知當成是知識,我們該怎麼做呢?」 應該說,波茲曼的警告頗有道理,當「嚴肅」成為一種娛樂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再值得認真對待了。到底誰在娛樂?誰在控制文化?
任何媒體是無法「控制文化」,「人」才是文化真正的參與者。在強大的電子媒體面前,人看起來像毫無反擊能力,但他們中最孱弱的,也始終擁有最終的決定權——拔掉電插頭。
波茲曼的這種論調讓我想起某些老套的科幻電影情節,未來時代機器人取代了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看上去,這是警告人類不要被人造技術吞沒,但這種警告本身就是一種有害的技術決定論。波茲曼調侃地說,每個美國人都是馬克思主義者,迷信新技術幫助我們進化。但實際上他自己也有這樣的傾向,只不過他相信的技術是「過去更美好」,不是「明天會更好」。
某種程度上,波茲曼的技術決定論甚至削弱了這份警告的份量。他太關心知識分子的使命和利益,以至於失去了觀察現實的耐心,連文明與野蠻的標準都有些把持不住了。例如他說,「各種各樣的專制者們都深諳通過提供給民眾娛樂來安撫民心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認為民眾會忽視那些不能帶給他們娛樂的東西,所以他們還是常常要依靠審查制度,而且會在意這種差別,因為審查制度就是他們對付某些嚴肅話語的方式。現在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了,所有的政治話語都採用了娛樂的形式,審查制度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些過去的國王、沙皇和元首如果知道了這一點,會感到多麼高興啊。」「泛娛樂」不能演變為「反娛樂」
推薦閱讀:
※最美孝心少年2017記者都是怎麼尋找採訪的?
※亞丁灣護航官兵吃什麼?
※消化不良,別把消食葯當糖吃
※4月25日新聞匯總
※中國石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