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文明與游牧文明的碰撞地 延慶明代長城歷史起底(下)

今天,小志要繼續帶大家遊覽延慶明代長城。我們坐在古老的長城上,吹吹風,聽聽那些過去的故事。

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哲學家王守仁曾在他的著作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只有四處,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王守仁所講的四個地方,是指宣府、大同、薊州、遼東,它們是明代邊界最讓人頭疼,也最難防守的重要據點,也就是明朝過去所說的九邊。

八達嶺地勢險要,且南通北京城,北去延慶,西往宣化、張家口,自戰國時期起便是軍事戰略要地。

明《長安客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元代,這裡稱北口。從南口到北口的峽谷中有著名的關口居庸關,因而此溝又稱關溝,八達嶺是關溝北最高處。明八達嶺長城大都是在明以前的殘牆上重新修建。後又在八達嶺北三里建「岔道城」,作為居庸關被扣的前沿陣地,並在居庸關南建「南口堡」,作為內部接應場所,同時起著防禦敵兵迂迴襲關的作用。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的精華。其城牆險要處築有城台、牆台和敵樓,牆外側築有烽燧、煙墩,組成一條以城牆為線,以關隘為支撐點,縱深多重,點線結合的軍事防禦體系。

15世紀中葉,明朝國力漸微,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蒙古(時稱北狄)各部南犯次數明顯增加,重點是進犯薊鎮、宣府、大同三鎮。

邊患日多,從成化到嘉靖末的100年間,明朝在宣府、大同兩鎮大修烽堠,築起外線長城992里。延慶境內的東路邊垣、南路邊垣以及岔道、四海冶等8座城堡便是此時修築得。同時,將薊鎮、昌平鎮所轄長城大部分改為磚石結構,加高加寬。

自明代中期後,為了更好地防範蒙古來犯,北京正北的長城邊區地帶被分為兩個獨立軍區(宣大、薊遼),由朝廷直接管理,其指揮官為總督,超越各級總兵,是明朝國防部長(兵部尚書)以下最高級別的軍事長官,只有最富軍事經驗的將領才能擔當此任。

抗倭英雄戚繼光鎮守 炮轟騎兵

明朝嘉靖時期薊遼總督是抗倭名將譚綸,而他手下兩大總兵,一個是戚家軍的創始人、抗倭名將戚繼光總兵,一個是著名的遼東鐵騎創始人李成梁總兵。瞅瞅,這配置多高。

為了抵消蒙古(時稱北狄)騎兵快速突進的優勢,抗倭名將戚繼光在長城沿線選擇適宜地點,主持建造了1300多座高大的空心敵台。八達嶺、大庄科段長城的105座敵台和牆台,就是此時修築的。

戚繼光

戚繼光在此架設起了「弗朗機」大炮,只要是蒙古騎兵以來,戚總兵便命人開炮,《明史》上記載「至處遍地開花,盡皆糜爛。」這左一炮「盡皆糜爛」,又一炮「盡皆糜爛」,打的蒙古騎兵望風而逃,從此斷絕了從戚繼光守衛的長城通過的念頭。

高拱「封貢票決」換來長城內外百年和平

後來韃靼首領俺答汗前來要求開啟「互市」,高拱、張居正通過「封貢票決」,贊同宣大總督王崇古提出的「互市貿易」理念。

隆慶五年(1571),邊境市場正式開放,各地客商陸續趕到這裡,開展貿易活動,一個偉大的奇蹟就此出現,自朱元璋起,折騰了兩百多年的北部邊患終於落下帷幕,此後近百年中,長城內外再未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有一點必須說明,只有在實力對等的前提下,貿易才能帶來和平,邊境有王崇古、譚綸、戚繼光這幫狠人守著,誰搶就收拾誰,人家才肯老老實實做生意,否則還是搶劫划算。

為了防止游牧民族進犯,長城一直處於不斷修葺的狀態,至今延慶縣靈照寺內保存著一塊天啟三年(1623年)分修長城碑刻。可見,在明王朝存在的270多年中,一直沒有間斷過對長城的修築和加固。

小志今天就介紹到這裡了,回望那崢嶸的歲月,撫摸長城古老的城磚,真是讓人感慨萬千。

北京市方誌館歡迎您的到來~


1、點擊文章標題下方藍字「北京市方誌館」可快速關注!


推薦閱讀:

生活在希臘,你要知道的風土人情
紐西蘭適合定居嗎?如果有的話哪個城市最好?
雙方父母都反對的情況下,怎麼樣才能結婚?
有多少華人長期移民定居加拿大?

TAG:歷史 | 長城 | 文明 | 定居 | 游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