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探微》(32)一念隨喜皆會成佛
《法華探微》(32)
一念隨喜皆會成佛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世尊以藥王菩薩為因緣,告訴會中的八萬大士:「現在法華會上的這些天龍八部、四眾弟子,無論聲聞、緣覺、菩薩,只要對經中的一偈一句起信受之心,甚至只有一念隨喜,佛都會為他們授記。」
「一偈一句」,一個偈子通常是由四句構成,不同的偈子,偈句的字數也不盡相同,最常見的是四字偈、五字偈和七字偈。比如前面講到的「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一個由四句五字句構成的偈子。佛現在說,法會現場的大眾中,如果有人對一偈,甚至僅僅一句信受隨喜,佛都會為他授記。不過,我們要知道,一句話的意思不夠完整,容易讓人誤解,並不是那麼好。「一念隨喜」,比如有人聽到佛授記阿難時的偈文:「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正法倍壽命,像法復倍是。」心想:「真是了不起!」這就是一念隨喜。
這個意思其實在經文的很前面就已經提到了——「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你在佛法中只要積有一點一滴的善根,就一定會成佛。不過,我們要知道,從成就的功德來看,隨喜信受《法華經》與稱念一句「南無佛」並不能完全等同,因為這部經是佛將入滅時才宣說的甚深密法。你有沒有注意到?大通智勝佛演說《法華經》時,「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這就說明這部經深密難解的程度,就算由佛親自演說,能信受的也只有很小一部分佛弟子,大多數眾生是懷疑不信的。
這些眾生在當場可能也會驚嘆於場面的殊勝和稀有,但心裡還是會想:「眾生真的都會成佛嗎?我自己也能成佛嗎?」這種懷疑,他也許不會說出來,但會一直放在心裡。像這種人,就不能說他有信受之心;心存懷疑的話,也很難說他究竟有幾分隨喜功德。所以,這裡才特別講到對於《法華經》的信受和隨喜。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剛才說的是法華會現場聞法的人,現在就講到佛滅度後聽聞《法華經》的人,當然也包括現在的我們。這一段也非常鼓舞人心。
佛滅度以後,對《法華經》懷疑不信的人自然更多。但是,在這樣的年代,如果有人聽到《妙法蓮華經》的經文,甚至只聽到一偈一句後,心中隨喜:「這真是太好了!我相信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因為他的這個信心,佛就會為他授記。
世尊接著說:「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這裡的「受持」,「受」是接受,「持」是拿著,人家送他《法華經》,他願意接受、保存,不是那種當面接、背後扔;「讀誦」,「讀」是一般的讀,「誦」是大聲朗讀或背誦;「解說」,為人家解釋《妙法蓮華經》的義理;「書寫」,就是抄寫經本,現代的印刷、複印也可以算是書寫。如果有人能這樣對待《法華經》,甚至只是其中一個偈子,都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瓔珞」是珠寶編串成的飾物;「末香」是研磨成細末的香;「塗香」是塗抹用的香;「燒香」是用火點燃的香。「繒蓋」,繒是絲織品,用絲織品做成傘蓋,為說法人遮風擋雨;「幢幡」,有點類似旗幟,它象徵著威嚴,也含有禮敬的意思,比如在幢幡上寫「南無妙法蓮華經」,表示我們皈依、禮敬這部經的義理;「衣服」,在一些時代,衣服也是比較貴重的物品,不是人人都買得起的;「伎樂」,就是用音樂、舞蹈等等來供養。
我們要注意的是,這裡不是說用這些東西來供養一本經,經本身不能受用;而是說把經中的義理當作佛來供養。比如你到了一個沒有佛像可以供的地方,你把《法華經》的一個偈子抄下來,貼在供桌上,當作佛來供養,效果是一樣的。為什麼還有供衣服的?因為會有護持《法華經》的護法,你供養衣服,就等於供養這些菩薩護法眾,把他們也都當作佛來供養。
這裡就告訴我們,能這樣對待《法華經》的人,過去世已經供養過十萬億諸佛,不是簡單的人物。前面說過,佛在演說《法華經》時,有的人會心懷疑惑,也有人根本不想聽、直接退場。而當時因為有佛陀的威德力,即使有人不信受,也不會起惡念而開罵;現在佛已經滅度了,開罵的人就出現了,而且還不少。所以在這個時代,願意來聽《法華經》的人已經很不錯了,能恭敬供養的人就更難得,這種信心不是短時間裡就能積累起來的。
然後,佛說這些人是「愍眾生故,生此人間」,其實他們就是菩薩。能夠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功德已經很大了,往生到天界、佛國土等善處都是很容易的。那他們為什麼會在這裡?因為他們悲愍人間的眾生,願意在這裡行菩薩道。你看到這裡不要懷疑,這種人其實是很多的。現在是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很多佛弟子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也有很多佛弟子發願留在人間,直到月光菩薩降生佛法滅盡為止。這樣的佛弟子,悲心特別深重,特別值得我們讚歎。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要用這些六塵上的可愛物來供養佛?」的確,以大乘法來講,如果要真正符合勝義諦,對佛、菩薩和護法神是沒有一樣東西可供的,因為不管拿什麼東西,都還是六塵相。既然這樣,就只有拿世間一般人認為好的東西來供。所以,並不是佛菩薩覺得這是好東西,樂於受用;而是世間人覺得是好東西,願意把它貢獻出來供養佛菩薩的這份恭敬心,關鍵在於這個心意。佛在說法的時候,天人散花,花一定有香味,佛也不會去受用這個香塵,因為他已經不染六塵相了。
我們要知道,站在勝義諦的角度上,供養人、供養品、受供人都一概不可說,整個都是一真法界。如果你能安住在這樣的勝義諦中,則是真正的法供養,受十方諸佛讚歎。但以世俗供養而言,就只能用這些花、香等等來供。當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就可以在世俗供養的同時,也安住於勝義諦的境界中,這就是布施波羅蜜。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這裡就講得更明白了。我們剛才說這些人是菩薩;現在佛說這些人是大菩薩,未來世一定成佛,我們應該「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有的新學菩薩勸人往生極樂世界,為了強調極樂世界的殊勝,便毀謗發願留在娑婆世界的久學菩薩,說他們狂妄無知──這麼做顯然是違背經教的。
「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這裡是不是暗示有些人是不能成佛的呢?不能這麼說。「一切眾生皆得作佛」是這部經的主旨。這些對《法華經》持肯定態度的人,將來一定成佛,這是沒問題的。另外,會有一種人持中立的立場,比如抱有疑念,或者沒興趣、不想聽,這樣的人信心還沒定,所以很難說他們具體什麼時候能成佛。還有持否定態度的人,他們毀謗經教,這種人會成為一闡提,要成佛就很困難,時間長到無法想像,連佛都看不到他的善根何時才能重新發起。
所以,這裡說這些恭敬供養的人將來一定成佛,是從因緣已經很近這一點來講的。另外,持中立立場的人里,有的人雖然懷疑,但還是願意抄抄寫寫,至少在懷疑中有信仰的成分,而且信仰大過否定。這種人也不錯,他們的緣可以說已經比較近了。
「大菩薩」,常譯作「菩薩摩訶薩」,這個詞在佛經里的意思會依上下文而有不同:大部分經典里是指地上菩薩;《大般涅槃經》里指十住以上眼見佛性的菩薩;《楞伽經》里指七住以上,也就是至少已經明心的菩薩。《法華經》這裡,是指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人。因為新發意的菩薩還承受不了這部經的法義,所以相對於新發意菩薩而言,他們已經可以說是大菩薩了。
「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凈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世尊繼續說:這些慈悲的菩薩,有佛國不去,繼續出生在佛滅後的人間,為眾生演說這部經的義理。這個「廣演此經」,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並不是一定要說出「法華經」的經名或講《法華經》的經句才是演說,只要告訴人家「每一個眾生將來都會成佛」,講的是這部《法華經》的義理,就是在演說《法華經》。
「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如來使」就是如來的使者,佛示現涅槃後,只要有人私底下能跟一個人講這部經的道理,甚至只說一句,都應該把他當作如來的使者。這就像一個國家的大使在當地能代表這個國家,由他簽定的條約,效力和元首親自簽的一樣。「如來所遣,行如來事」,如來交代他來做這件事。世尊在演說《法華經》時,囑咐大家要廣宣流布,那我們遵循他的這個囑咐去做,不就是「如來所遣,行如來事」嗎?
做如來使有什麼利益呢?《瑜伽師地論》說,如來使在完成任務前是不會死的。世尊有時會派一個弟子去把另一個人叫過來,這是個具體的任務,這個人在完成任務前絕對不會死,因為有佛的威德力加持在他身上。這是狹義的「如來使」,其中的「如來」指究竟佛,「如來使」是受命的佛弟子。而佛弟子發起上求佛果、下度眾生的菩提心,這是廣義的「如來使」。其中的「如來」,既指究竟佛,也指第八識自性如來;「如來使」則是第八識所現起的功能性,包括五蘊身在內。這種「如來使」,即使這個色身殞歿,另一個色身又會馬上繼之而起。所以,在完成度眾生的任務之前,他會在三界中不斷地現起如來的功能性,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不死」。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世尊接著說:如果有人辱罵、詆毀人家讀誦《法華經》,就算只說了一句,所造的罪業都比在一個大劫中一直當面罵佛要嚴重得多。這是為什麼呢?理論上講,罵佛的罪是最重的,這是毀謗如來;但從達成的效果上看,辱罵讀誦經典的人會更惡劣。因為,無論你怎麼罵佛,佛不會接受,也不會退轉;但你罵這些持誦《法華經》的人,他可能會退轉,本來他不久就會成佛,結果就被你耽誤了,甚至退轉成一闡提,這個罪過自然比罵佛嚴重得多。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肴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世尊繼續告訴藥王菩薩和大眾:這些讀誦《法華經》的人,是以佛的種種功德莊嚴為榜樣在世間修行,得受如來之肩的荷擔。對這些人,應該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因為他們不僅能成就自己,也能利益大眾,令聞法者在不遠的將來皆共成佛道。
「以佛莊嚴而自莊嚴」,這個「自莊嚴」是中性的詞語,意思是對自己的行為方式感到滿意,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他自己盡量照著佛的行門去做,覺得這樣是好的、是對的。而《觀無量壽經》里有一句「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就是與之正好相反的情況:造作了種種惡業,卻並不以之為恥,反而覺得自己很厲害。
「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比如送往迎來的時候,我們心行平等,說一聲「阿彌陀佛,您走啦」或「您來啦」,這也算是供養佛,符合這裡講的供養方法。合掌就更不在話下,佛弟子見面的時候,一般都是合掌恭敬。如果遇到不認識的人,你不用管他是不是信解《法華經》,一概「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但如果你知道他對《法華經》毀謗不信,就要制止他,至少要默擯他,不能對他太客氣,否則他可能會毀謗得更厲害。當然,這裡還隱藏有別的道理,「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每一個有情都有清凈法身,將來一定能成佛。如果你看《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禮敬諸佛」和「稱讚如來」這兩願中的「佛」和「如來」,範圍都指定為十方三世,你就知道要心行平等、視一切眾生為佛。
這些供養的方法前面已經講過,就不再解釋了。佛告訴我們應該供養這些人,是從「因中說果」的角度來說的:能夠恭敬《法華經》的人,一定很快就會成佛,所以應該供養他們。不過以現實來看,現在信受《法華經》的人很多,你不可能對每一個都這樣供養,只需要量力而行就好。前面說過,關鍵在於你的恭敬心。
剛才講到,已經信解《法華經》的人,要常常懷著「一切眾生都是究竟佛」的作意來對待、供養眾生。不過,這其中也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因為眼前的眾生有不同的身相,我們就要用相應的緣法去對待他們。比如說,你是人父或人母,你的孩子也能信解《法華經》,但你總不能一直以尊重讚歎的方式對待他吧,該批評教育的時候還是得批評。對你的學生或晚輩也是一樣,關鍵是要在心裡把他們當作佛。還有衣服、伎樂等等,你也不必專門買一堆衣服送給人家,或是拿著樂器跑到人家那裡說「我來供養您伎樂」,要有方便善巧。
比如有人到你家作客,他說「哎呀,我現在覺得好冷」,你就拿件衣服給他穿,這也是用衣服供養佛。你請他看電視、看電影、聽音樂,也相當於供養他伎樂。所以,不是說這個人一來,你就要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獻給他。不是他需要的東西,你給他也沒意義;而當他有某種需要時,你就趕快用這種方式來供養他,這樣一來,你的功德就非常大。
佛陀授記弟子將來成佛的時候,會說需要供養多少佛以後才能成佛,我們以平等心供養未來佛,也應該算數。維摩詰居士也曾示範給我們看,他把得到的瓔珞分成兩半,一半布施給地位最低下的乞丐,一半供養給難勝如來。所以,我們應當心行平等,把眾生都當成佛世尊來供養、布施;但同時也要量力而為,不要因為布施供養,把自己弄得很窮,或者剋扣眷屬的供給,要在履行世俗責任和義務的前提下去成就佛道。
「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並不是說一聽法,下一秒就成佛了,而是相對於那些因緣遠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成佛的人而言,這些人的因緣已經很近了,最多只要三大阿僧祇劫就能成佛。以三大阿僧祇劫對比無盡的未來,這個比例小到可以用「即」來表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舍於清凈土, 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 得無量功德, 嘆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這個重頌的意思差不多,只有一點是經文的補充。前面經文說,如果有人毀罵讀誦《法華經》的人,這個罪業比在一劫中持續以惡劣姿態當面毀罵如來還要重。同樣的道理,這裡偈文說,讚歎持誦《法華經》的人,這個福德比在一劫中立於佛前恭敬贊佛還要多。因為佛已經成就無上正覺,無論是受讚歎還是毀謗,他都絲毫不受影響;而讚歎受持經典的人,是對他的鼓舞和增上,他會更加精進地修行。
推薦閱讀:
※自度成佛的一封信,讀懂的人必定成佛!
※佛道歌
※混雜自私念頭,是不可能成佛的! 上師嘎瑪仁波切開示
※念佛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念經——凈空法師
※人可以無師自通,覺悟成佛嗎?
TAG: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