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衛東:誤判死刑的沉冤是怎樣發生的?———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季衛東:誤判死刑的沉冤是怎樣發生的?● 季衛東中國司法制度有個頗具特色的好傳統,稱作「實事求是、有錯必糾」。但是,對已經被冤殺的當事人以及在痛苦中掙扎的他們的親人而言,事隔多年之後通過再審程序糾正錯案的意義其實非常有限。失去的生命是無法挽回的。在世家屬的悲哀、悔恨以及虛無感或許反倒會陡然加深。因此預防冤案的制度建設比平反冤案的善後措施更值得我們關注。而在大錯已經鑄成的無奈之下,當事人家屬即便最後決定提出國家賠償之訴,無非是要向世間討個公道,無非要在大庭廣眾面前哭喊一聲:尊重生命及其個人權利的法律原則和規範,不僅是針對公民行為的,還必須反過來適用於國家強制力自身! ( http://www.tecn.cn )面對現實平心而論,法官和檢察官作為凡人,當然也難免有犯錯誤的時候,因此冤案在各國都曾經出現過。最著名的實例可以舉出法國在1894年發生的鐸雷斐斯間諜案,幸虧大文豪埃米爾?左拉的批評以及國際輿論界的壓力才得以倖免顛倒黑白的結局。還有美國馬薩諸塞州在1920年發生的薩科和萬澤逖強盜命案,終因冤殺少數民族的無辜者而導致法院聲名狼藉。中國影迷們所熟悉的曾拍攝過《追捕》的東洋社會派導演熊井啟的新片《日本的黑夏:冤罪》,取材於1994年發生在長野縣松本市的真實事件,劇情是報案人反倒被懷疑為社區毒氣傷亡慘禍的肇事者,若非奧姆真理教在東京地鐵防毒的犯罪活動敗露就根本無從洗刷自身。 ( http://www.tecn.cn )但審判上的錯誤難以完全杜絕,並不意味著減少和防止冤案的努力就失去了制度化效果,更不意味著誤判有理。歷史和常識反覆告誡人們,判決不公、特別是冤陷無辜勢必導致國家威信掃地。尤其在法官和檢察官所犯的錯誤不是難以避免的場合,例如誤判出於有悖常識的偏見,或者是在辦案人員有意掩蓋某些事實或者捏造證據的基礎上作出的,本來可以避免的誤判而沒有避免這樣沉重的責任也就根本無從推卸。 ( http://www.tecn.cn )更不能原諒的是那些結構性誤判和冤案,即因為制度腐敗或制度缺陷造成的司法錯誤以及警察、檢察官、法官們的累犯和相互包庇。這類集體性過失和惡意不僅將激起民憤,甚至還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誘發基層的各種抵抗行為以及社會的整體危機。回過頭來看一些冤案,就可以發現問題不僅在於事實認定上的偏見偵查,更實質性的原因還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助長了草菅人命傾向的某些刑事司法政策以及制度殘缺。 ( http://www.tecn.cn )據4月6日《新京報》報道,在佘祥林一案中,當時就有四大疑點,即作案手法口供竟有四種、對作案工具沒有具體描述、殺妻動機難以成立、作案路線存在可疑之處。儘管律師當時就為佘祥林做無罪辯護,但最終,從現在披露的情節來看,在這起冤案的形成過程中,不僅「疑罪從無」的現代刑法基本原則沒有被很好地遵守,連中國刑事法體系中特設的關於「嚴禁刑訊逼供」、「不輕信口供」的規定也沒有切實遵守。 ( http://www.tecn.cn )事實上,「從重從快」的治安法學觀念的影響依然殘存在刑事案件處理的各個環節,表現為「命案必破」的刑偵政策,表現為片面提高審判速率的話語和法定期限規定,表現為「殺雞給猴子看」的執法思維。在基層司法機關,甚至出現了把迅速破案與結案的具體指標與物質刺激掛鉤的做法,似乎大有逼得辦案人員不得不以權力殺人、向遊魂乞食的架勢。 ( http://www.tecn.cn )值得一提的是,法律秩序轉型階段的制度漏洞也會增加冤案產生的概率,不可不慎重其事。在中國傳統的審判制度下,雖然早在西周幽王時代就發生過「冤如巷伯」的故事,帝制兩千年一直存在拷問求供、屈打成招的流弊,但當事人也在相當程度上享有翻供的自由。重罪案件的審結需要取得當事人在形式上的同意,死刑要由中央審判機構秋季覆審或六部九卿會同朝審、經過皇帝親自硃筆勾決,再等待三天之後才能執行,死囚如果臨刑喊冤執行官必須究問實情。這樣繁瑣的手續在客觀上限制了濫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現代刑事審判制度則確立無罪推定的原則,強調對嫌疑人給予充分的權利保障,以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在偵查階段,嫌疑人就可以請求面會律師委託辯護,還可以享有沉默權。在庭審階段,口頭辯論必須公開進行,嚴格遵循公正程序和合理證明的各種規則。 ( http://www.tecn.cn )從一些冤案所披露的細節可以發現:在當今的中國,傳統的做法(包括明德慎罰的具體制度設計)已經基本上被送進了歷史博物館,而現代的司法制度設計還沒有被完全接納、吸收以及消化,在有些場合似乎倒是把兩種模式的缺點而不是優點組合在一起了。這種過渡期的錯位造成了沒有程序公正作擔保的審判效率和既判力、不承認翻供自由和必要覆審制的口供本位思想、缺乏職業法律家精神的律師和審判人員的利益共同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http://www.tecn.cn )正是基於上述認識,我們必須把「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貫徹到底,決不能因為一些冤案涉及面太廣、制度成本太高而在原則兌現上打折扣,從而鑄成因鄉愿和諧而破壞正義和諧這樣的全局性大錯。因此,在冤案的再審程序中,文過飾非、推諉苟且的任何做法都是非常危險的。宋代有一句名言應該記取:「銜冤者固當昭雪,為蠹者難免放流」(語出《宋史?楊昭儉傳》);不僅如此,還必須進一步在制度層面亡羊補牢,從根本上防止今後再發生同樣的冤屈。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國家喪失公信力,壞事才能轉變為好事――使平反冤枉、理出輕微的具體舉措轉化成司法體制改革以及政治改革的一股強勁的推動力
推薦閱讀:

被扔垃圾袋 曾蔭權:破壞社會秩序必依法處理
五位數的年終獎,不夠過好一個年
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
G20是個什麼鬼?
大街上實體店都開不下去了,藥店卻是越開越多,是責任?是擔當?還是愛?

TAG:社會 | 學習 | 死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