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熱感冒咳嗽之要方-----疏風解表桑菊飲

疏風解表桑菊飲

  《黃帝內經》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的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體。因此,預防和治療疾病均必須順應四季的陰陽消長。由春至夏,風溫、風熱邪氣應季而生,如若調護不當,感受風溫或風熱邪氣,則出現咳嗽、低熱,口微渴,微惡風,汗出,頭痛,咳嗽,痰粘或黃,咽燥,咽喉腫痛,小便黃,大便干,鼻塞,流濁涕,舌質紅,苔白微黃,脈浮數的病證。桑菊飲即是古代醫家吳鞠通在治療此類病證的代表方劑。被後世廣泛應用,療效顯著。

  桑菊飲的出處

  桑菊飲出自《溫病條辨》上焦篇,謂「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桑葉重用為君,是取其入肺經,善疏風熱,菊花亦入肺經,疏散風熱,方以二味命名,為治風熱感冒咳嗽之要方。

  原方組成及用量

  桑葉(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連翹(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 蘆根(6克

  治病原理

  方訣雲:桑菊飲用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清宣肺衛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中醫認為肺為表中之里,衛為表中之表。溫熱陽邪易侵襲人體上部,首先犯肺。桑菊飲疏散風熱、善於宣肺止咳,為辛涼解表輕劑。本方中連翹、桔梗、生甘草、薄荷用量均明顯少於銀翹散。只有蘆根一藥劑量超過銀翹散。這正是輕透祛表、養陰存陰,「溫病忌汗」思想的體現。

  方中以桑葉、菊花共為君葯,其性味辛涼輕清,與五行相配,辛歸肺,其性易散,故可直入肺表使風邪去,熱邪清,則表透,表證自解。薄荷辛涼,連翹苦辛寒而質輕,佐助桑葉、菊花疏散在上之風熱。桔梗性味苦、辛、平,能夠開宣肺氣;杏仁性苦,可泄降肺起,一升一降合用補肺,助肺宣發肅降,加強止咳之功效。蘆根性味甘寒,清熱生津而止渴,疏風透表不傷陰;甘草味甘,能益氣、緩急,辛甘相配既可防辛葯傷陰傷正,又可延長辛散發汗作用,且與桔梗相伍,並利咽喉。諸葯相伍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之功效。

  

  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桑菊飲主要運用於感受風溫、風熱之邪初期引起的咳嗽、低熱,口微渴,微惡風,汗出,頭痛,咳嗽,痰粘或黃,咽燥,咽喉腫痛,小便黃,大便。針對不同的病症和身體特質,我們可以運用桑菊飲的疏散風熱進行辯證加減。切不可不論風寒感冒,還是氣虛、血虛、陽虛感冒,一律用此類涼葯,治療不對症,療效不佳,甚至誤治,從而影響療效。

  1、感冒對於風熱感冒,或是風寒感冒,但患者本身體質為偏陽氣盛,風寒已郁而化熱者,表現為發熱輕,咳嗽等均可以用本方隨證加減。

  2、乾咳中醫認為乾咳多因熱邪、燥邪傷及肺陰,肅降功能市場,肺氣上逆而致。夜間陰氣漸盛,助已尚之肺陰與陽抗爭,故夜間乾咳較甚。可將桑菊飲作為基礎方加生地、沙參等潤肺止咳之品。

  3、咽喉腫痛溫熱病初起,常見患者咽喉疼痛,耳前後面頰腫痛,主因患者腎陰不足,溫熱之邪毒客於肺胃,伴有發熱、頭痛、自汗、口渴,便秘,小便黃等。可在原方基礎上加銀華、山梔子、牛蒡、射干開宣肺氣,利清竅;合板藍根、馬勃散結消腫;佐元參滋水清火。

  宜忌

  患風熱感冒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蔔湯或梨湯。飲水,不飲酒,不吃肥咸和難消化食物,防止併發症的發生。有報道說喝雞湯,多食蘿蔔,常食蜂蜜、生薑、椒、蒜,多睡覺,少食食鹽,呼吸熱蒸汽可起到防治感冒的作用。

  煎服方法

  將諸葯加清水沒過葯,浸泡15分鐘,用大火燒沸後,改小火煮20分鐘,關火,去渣取液,可加入適量冰糖攪勻,即可當茶頻服,當日喝完即可。本方藥味均系清輕之品,不宜久煎。

  用藥禁忌

  嘔吐或腹部脹滿不舒者慎用,陰虛火旺之胃部疼痛者忌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頭疼感冒發燒會覺得渾身皮膚疼?
北京醫院為何不給感冒的病人掛鹽水呢?
養生:冬天多吃11種好食物 增強免疫防感冒
小孩發燒去醫院一天就打了幾十種葯,小孩以後的抵抗力怎麼辦?
著涼感冒,跑步出汗是否可以治病?

TAG:感冒 | 咳嗽 | 熱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