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架子鼓之如何調鼓
學習架子鼓之如何調鼓
網上關於調鼓的帖子太多太多了,調軍鼓,通鼓,底鼓,每樣幾乎有好幾個版本在流傳。有的人說要把上皮調的比下皮緊,有的人說要把上皮調的比下皮鬆,還有的說兩麵皮一樣的鬆緊最好。那麼究竟哪個是對的呢?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我總結出了一套鼓皮之間的關係。注意,我這裡說的是一個關係,而不是說一個「正確」的調法。因為在我看來,鼓皮的調節就像鼓的放置一樣,雖然有一個大的規律,但是絕對沒有所謂的「正確」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音色和自己的調法。以下是我這幾年摸索出的一些經驗,不一定對,也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見。
閑話少說,現在開始。
眾所周知,鼓的聲音是「音頭」和「延音」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謂音頭就是擊打下去很短時間內兩鼓皮產生空氣壓縮和共鳴時鼓發出的聲音,而延音就是這段時間以後,鼓皮和鼓腔共鳴的很長的聲音。調鼓也是針對這兩個變數進行調節。下面的文字也按照鼓種類的不同,以這兩個量的改變作為衡量調鼓聲音的標準。
首先來說通鼓。
其實多年以來一直困擾我的不是軍鼓和底鼓的調音,而是通鼓的。因為通常演出或者排練場地都提供鼓,而我一般習慣自己帶軍鼓,所以不用關心排練房或者演出場地的軍鼓音色是否好。但我在打那些通鼓的時候經常發現那些通鼓要麼被調的很松很松,對著光都能看到鼓皮上的皺紋,要麼就調的很緊很緊,打在上面像敲桌子一樣。因此每次排練之前我都要粗略的調整一下通鼓的音色。撇開那種垃圾鼓不談(國外品牌市場價3000之內的,國內品牌市場價2000之內的),下面來介紹一下我在一些比較好的鼓上總結出的一些兩面鼓皮之間的關係。
狀態一:我一般首先將兩麵皮都調整到狀態一:最低音高的狀態,也就是鼓皮是在可以正常震動的前提下的最鬆弛狀態,作為參考。最低音高狀態通過以下方法實現:首先用手指擰緊螺釘,之後用對角線調法將鼓皮調到可以自由震動的狀態,之後擰松一個螺釘,約半圈,使鼓皮恢復鬆弛狀態,再逐漸上緊。期間注意聽鼓皮震動的聲音,直到鼓皮恢復自由震動時停止。依次擰每個螺釘。這樣一遍下來鼓皮就處於最低音高狀態了。這個狀態下是通鼓能達到的最低音高,是通鼓鼓腔的本質所在。此時音頭明顯,而延音衰減也很自然。
狀態二:略微提高底皮音高,通鼓就進入了第二個狀態。在這個狀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擊打過後通鼓會有一個音高下降的過程,並且音頭明顯,延音縮短。至於具體的成因就不解釋了,懂點物理的人都應該知道,空氣壓縮和兩鼓皮頻率差之類的。很多鼓手在調節通鼓的時候都喜歡將兩鼓皮的關係調整到這個程度,這也是通鼓可以發出非常好的聲音的一個狀態。就個人認為,這種聲音比較適合通鼓運用頻繁的音樂,因為這樣的通鼓聲音短,在大量通鼓交錯的時候每個點都可以聽清楚,不至於打架。
狀態三:將上皮調緊,音高和下皮一樣,這樣通鼓就進入了第三個狀態。這個狀態下通鼓的音高下降消失,音頭明顯,延音也很長。這主要是因為上下鼓皮的頻率趨進一致,共振可以達到最大。不過這個狀態下聲音較暗,聽起來並不那麼悅耳,所以使用的人也不多。如果繼續調高上皮的音高,則通鼓的聲音會變淺,失去鼓腔的震動,從而通鼓的本質都消失了,所以這種聲音就不作為一個狀態單獨列寫了。
狀態四:當通鼓皮處於狀態三時,同時提高上下皮三到四個全音,直至通鼓發出純凈、明亮、延音長而自然的聲音,這時通鼓就處於第四個狀態。這個狀態下音頭相對較小,延音明顯,是另一個通鼓能發出非常好的聲音的狀態。很多爵士樂以及需要明亮通鼓音色的鼓手都喜歡將通鼓調節到這個狀態。此時若再略微提高下皮音高,會得到更加有質感的通鼓聲音,但那種明顯的音高下降將消失,因為此時鼓皮已經被調節到了非常緊的程度,頻率差以及空氣壓縮的作用都變得不那麼明顯。
說完通鼓,來說說軍鼓的調音。雖然軍鼓的地位明顯高於通鼓,但是說實話我在調節軍鼓的時候碰到的問題明顯要比調通鼓時少很多。先從我遇到的一些問題說起:很多人喜歡把軍鼓調的非常非常松,這樣不光聲音不好聽,而且會對演奏造成很大的影響。總的來說,軍鼓的鼓皮要比通鼓的緊很多很多。有的老師曾經開玩笑的說,軍鼓其實最好調,把兩面都上到很緊就可以了。從這句話里可以聽出,通鼓和軍鼓的鬆緊程度根本沒發比。另外,還有的人對軍鼓下皮的調節沒有什麼概念,經常出現上皮鬆緊正好,而下皮鬆松垮垮的情況,實際上這樣雖然手感是對的,但是聲音出來還是非常的「垮」。其實我真正仔細的調過的軍鼓真不多,所以寫起來也沒什麼底氣,不過我還是想把自己知道的,實驗過的,再結合一些我看到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什麼不對的還希望大家幫我指出來。順便說一句,一般我調軍鼓的時候喜歡把響璜拿掉,或者在響璜里支根鼓棒。由於軍鼓皮要遠遠緊於通鼓,所以一般不用考慮鼓皮鬆弛狀態時的情況。鑒於文字無法描述定量的鬆緊程度,所以這裡軍鼓的調節用固定音高描述。一般下鼓皮可以先調致G。這個音可以從鋼琴,吉他校音表,甚至是電話座機上獲得(電話座機的撥號音是A,降一個全音就是)。注意在調節的時候會發現,軍鼓的下皮音高靠近螺絲的地方很難調到一致。這是因為一般的下皮壓圈都給響璜留有切口,這樣分布在鼓圈上的壓力就會不一樣,不過不用管他,大致調到一樣就可以。當然有的人可能要問,如果我沒有調音表或者鋼琴,或者電話座機,那下皮什麼樣算是調好了呢?在這裡給這些鼓手一個大概的衡量標準:如果把軍鼓的響璜裝上,輕輕敲擊下皮,聽到「沓沓」的聲音,就算是差不多調好了,如果出現「噗噗」聲,或者能反應出下皮較松的聲音都不對,當然過緊的「嗒嗒」聲也不行。當然這隻能作為一個定量的描述,實際調鼓的時候還是得自己掌握。
下皮調好以後就該調整上皮了。軍鼓上下皮之間的關係沒有通鼓那麼複雜,一般都是上皮比下皮緊,也就是上皮音高要高。一般上下皮呈3度到5度。總的來說,隨著兩者音差的加大,軍鼓的聲音越來越硬,三度的時候聲音還較為柔軟,四度開始就有一點硬了,出現金屬質感(哪怕調的是木腔軍鼓)五度就很硬了,並且延音開始加長。最後是底鼓。其實在我看來,底鼓是最好調的。很多人喜歡在底鼓裡塞很多很多的東西,或者用海綿把底鼓裡面圍一圈。這樣聲音雖然是很短促,但是很死,基本上就是「噗」一聲就沒了。好的底鼓聲音不光要有很漂亮的音頭,還應該有一定的延音。不過話說回來,一般的准專業的鼓的底鼓質量還不是非常的好,還是需要做一些消音處理的。我一般是放一個枕頭在底鼓裡,並且讓枕頭能同時碰到底鼓的兩麵皮。這樣既能有效的消除泛音,還能保持鼓腔震動的音色。關於底鼓的打擊麵皮,我基本上每次只是調節到最低音高的狀態,然後稍微緊那麼一點點,保證踩錘敲擊的舒適度和音頭飽滿就行。關於共振麵皮,我一般也只是上緊到沒有什麼褶皺即止,以保證底鼓在最低音高附近,產生最豐富的低頻。
就我個人來說,我比較喜歡把軍鼓上下皮調成四度的關係,10寸,12寸的通鼓調到狀態四,14寸的通鼓調到狀態三,16寸的通鼓調到狀態二。這樣出來的聲音很DENNIS CHAMBERS。
一不小心寫了那麼多,都是我的心得,中間肯定有很多東西高手看來是不對的,反正已經寫下來了,如果您覺得哪兒寫的不妥的歡迎和我討論。最後祝大家HAVE FUN AND KEEP ON DRUMMING。推薦閱讀:
※【學習筆記】中國精算師A4經濟學(3)
※練習太極拳應該學習的基本理論
※ACCA F9 怎麼學?需要準備多長時間
※改變從學習開始-北郵在線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二十四集)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