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彌足珍貴的佛法

前言

譬如優曇花,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稀有,時時乃一出。

 

      現在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寺廟」,在「寺廟」里我們就能見到「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里就有「佛陀」(佛寶)。「寺廟」里還有「僧寶」以及「法寶」。在我們的生活中見到一個「」字,聽聞「一句佛號」,或者見到一副莊嚴美麗的「佛像」都並不難。人們有時甚至以為那是極其平常,或司空見慣的事。實際上「諸佛出世」是「極其罕見」的,《妙法蓮華經》云:「譬如優曇花,一切皆愛樂,天人所稀有,時時乃一出。」

 

      曇花一現」,曇花開放時間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一下,很快就消失。也比喻稀有的事物或顯赫的人物只出現一會兒就消失了。我們認為「哈雷彗星」一生難得一遇,因為「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諸佛出世」則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八難」之一即是「生在佛前佛後難」,謂由業重緣薄,生在佛前佛後,不得見佛聞法。

太子出世

我佛蓮華隨步踏。

黃金妙相青螺發。

因地曾將洪誓發。

四十八。

眾生盡度成菩薩。

 

佛法「彌足珍貴」的事例,我們從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中就能看到。《故道白雲》:一個星期之後,一個名叫阿私陀的聖者來到王宮造訪。因年老而彎著背子,他拐著手扙,從高山上的住處下山前來。當護衛通傳阿私陀大師的來臨時,凈飯王親自出來迎接。他帶大師去看小太子。望著太子良久,大師也沒發一言。跟著,他便很衝動地飲泣起來,以致全身發抖。淚水從他的兩眼直涌而出。

看到這樣,凈飯王為之震驚,問道:「有什麼事嗎?是否看到孩子將有不幸?」

 

阿私陀大師搖著頭把眼淚抹去,說道:「陛下,我看到的完全沒有不幸。我是為自己而哭泣罷了。我清楚看到這孩子具備真正偉大的德能。他將會洞悉宇宙的一切真相。陛下,你的兒子是不會當政的。他會是修道上的偉大導師。他會以天地為家,以眾生為親眷。我是為了自己未能親聞他真理的教化便要去世而哭泣。陛下啊!你和你的國土不知積有多少福德才可感應到這個嬰孩的誕生啊!」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我等今敬禮。

     我們說佛法」是「彌足珍貴」的,這是因為「諸佛出世」難得一遇。關於「諸佛出世」的本懷《妙法蓮華經》明示: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我們在今天的生活中能夠見到一個「」字,聽聞「一句佛號」,或者乃至於見到一副莊嚴美麗的「佛像」,其根源都在於「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出世」。《妙法蓮華經》舍利弗云: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妙法蓮華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諸經之王是《妙法蓮華經》,至於能聽是法,歡喜讚歎的人,《妙法蓮華經》云:「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

八相成道

詳見《八相成道》一文

心似冰霜骨似柴。六年凍餓口難開。誰知忽睹明星上。落得盈盈笑滿腮。

黃金鋪地

     在佛教經書《阿彌陀經》和《金剛經》開卷便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描述。「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舍衛國的須達長者奉獻給佛陀的一座精舍,一般稱為「祇(qi二聲)園精舍」。舍衛城是西元前六世紀印度最強盛的憍薩羅國首都所在地,位於阿棲羅瓦底河上,祇園精舍就建在南方城郊外不遠處,佛陀至少在這裡度過二十四個雨季,教化度眾無數,因此祇園精舍名聞遐邇。

                               

祇園精舍遺址

關於祇園精舍的建造因緣,有一段不可思議的感人故事。《故道白雲》善達多訪尋的地方之中,最景色優美,恬靜怡人的,就是屬於祗陀太子的園林了。善達多認為如果他可以取得此地,這裡將會是佛陀來憍薩羅弘法的最理想地點。善碗多謁見祗陀太子時,他正在款待一位大臣。善達多作禮之後,便坦白表明來意,欲向太子購買這個園林以供佛陀作道場所用。祗陀太子不過二十歲。

這園林是他父親波斯匿王一年前送給他的禮物。太子望了望了大臣,再轉過頭來望著善達多回答道:「這個園林是我父親給我的禮物,我固然對它特別執愛。你要我割愛的話,除非你把它的地面每一寸都鋪上金幣。」

祗陀太子這樣戲言。他當然沒有想過這位年青的商人會把他的說話當真。但善達多卻這樣回應:「我接納你的開價。我明天會把金幣運到園林。」

                          

祗陀太子愕然。「但我只是說笑罷了。我不是真的想把園林賣出的。你不用把金幣運去了。」

善達多很決斷地回答:「尊貴的太子,你是王族的成員,你必須承擔你說過的話啊。」

善達多望向正在喝茶的大臣,希望獲得他的支持。「大人,我說得對嗎?」

那大臣點頭。他對太子說:「給孤獨長者說的是真話。假使你沒有提價,那又當別論。但你現在是不能反口的了。」

 祗陀太子唯有就範,但他暗裡當然希望善達多不能達到他的要求。善達多與他們禮別。翌日清早,善達多派遣僕人運送很多馬車的金幣前往園林,並著令他們把全部的地面都蓋滿。

    看見這麼多的黃金,祗陀太子被嚇呆了。他明白到這並非一般普通的生意交易。他反問自己為何會有人為買這個園林,肯出如此的代價。那佛陀和他的僧團必定很不尋常,才會驅使這個商人這樣做。太子於是請善達多告訴他關於佛陀的事情。善達多提起他的師傅佛陀、佛法和僧伽的時候,整個人都煥發起來。他答應第二天帶舍利弗尊來見太子。祗陀太子這時已被善達多述說有關佛陀的一切打動了。

 

   看了善達多「黃金鋪地」的故事,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佛法的價值」。關於佛法的價值,《妙法蓮華經》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實際上「佛法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因為「佛法」是「無價之寶」。「三寶」即:「佛寶」「」「僧寶」此三者皆是「無價之寶」。《法寶壇經》云:「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

    參考公案:「斷臂求法」(以心傳心

 (神光)則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師前。

 師語神光曰:「諸佛菩薩求法,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汝雖斷臂求法,亦可在。」

 遂改神光惠可

 又問:「請和尚安心。」

 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心。」

 進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覓得豈是汝心?與汝安心竟。」

 達摩語惠可曰:「為汝安心竟,汝今見不?」

 惠可言下大悟

 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諸法,本來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遠。是故菩薩不動念而至薩般若海,不動念而登涅槃岸。」

 師云:「如是,如是。」

 惠可對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記錄不?」

 達摩曰:「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佛法」是「無價之寶」。《妙法蓮華經》云:『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卧。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里,與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系汝衣里,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痴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需,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高深的教理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關於「佛法難聞」《妙法蓮華經》云:「世尊甚稀有,久遠乃一現,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關於「教理之高深」《楞嚴經》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願解如來真實義」,實際上我們只要真正把「如來真實義,看清楚,搞明白,也就了解了佛法的「真諦」。《大乘起信論》云:「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

 

       關於佛法「教理之高深」,《妙法蓮華經》云: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關於佛法「教理之高深」《楞嚴經》: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如來」是佛陀的洪名,也是佛陀的自稱。《故道白雲》佛陀望著阿耨樓陀。「那你從那兒可以找到喬答摩?阿耨樓陀,就是你現在正站在喬答摩前面,你也無法抓住他,更何況在他死後!阿耨樓陀,喬答摩的真髓,一如萬法的真髓,都不可以用意念的知識或分別心的類別來衡量和捉摸得到的。視每一樣的法,都要以它與其他法的相互因緣關係為本。要領會喬答摩,必要從所有平常當作是非喬答摩的事物著眼,才可以見到喬答摩的真貌。」

 

「阿耨樓陀,如果你想見到蓮花的真髓,必先從平常認為是非蓮花的東西里見到蓮花。這些東西包括太陽、池水、雲、泥土和熱力等。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撕破狹見的羅網,這分別心所形成的生、死、這裡、那裡、存在、非存在、垢、凈、增、減等牢獄。要能見到喬答摩,也是同一道理。那些苦行者的四個概念,存在,不存在、同時存在和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都是蜘蛛網中的蜘蛛,永遠都不能抓持住實相的巨鳥。」

 

「阿耨樓陀,實相併不是文字言語或意念知識所能表達得到的。只有禪定所生的智慧,才可以使我們確認到實相的真髓。阿耨樓陀,一個從未嘗過芒果的人,你是沒法可以用言語來表達芒果的真正味兒,讓他知道是怎樣的。我們只有從親自的體驗,才可以掌握到真象。這也是我時常勸比丘們不要在理論上浪費寶貴的時間,而應多實習徹觀一切的原因。」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阿耨樓陀,一切法的性體,都是『如是』的,這是萬法之妙性。蓮花從『如是』而生起。阿耨樓陀從『如是』而起。喬答摩也從『如是』而生。我們可以稱所有從『如是』生起者為『如來』,一切法從『如是』生起,又將回歸何處?一切法都回歸到『如是』。歸到『如是』,也可稱為『如去』。其實,一切法都沒從那兒來或到那兒去,因為它們的本性『如是』。

阿耨樓陀,『如是』的更正確意思,應該是『無從來者』和『無所去者』。阿耨樓陀,從現在開始,我將叫自己做『如來』。我喜歡這名詞,因為它可以避免因分別而生起的字眼,像『我』或『我的』。」

 

阿耨樓陀微笑說道:「我們都知道我們全都從『如是』而生起。但我們會只讓你專用『如來』這個名號。每次當我們如此稱呼你的時候,便會提醒我們所有眾生都具有這無始無終的『如來』本性。」

 

佛陀也微笑。他說:「阿耨樓陀,這個『如來』很喜歡你這提議。」

 

阿難陀尊者當時也親聞佛陀與阿耨樓陀這番對話。他隨阿耨樓陀到房外的時候,提議他們應與其他的僧眾,在翌日的研討會上分享這天的話題。阿耨樓陀欣然答應。他說到時會以在舍衛城初遇苦行者的對話作序。

饒益眾生

世尊甚稀有,久遠乃一現,

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少,

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趨,救護於一切,

為眾生之父,哀愍饒益者。

   佛法」是「無價之寶」,諸佛為了「饒益眾生」卻毫無吝嗇的將此「無價之寶」,平等的施與一切眾生。《妙法蓮華經》云:「天人之大師,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楞嚴經》: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又云: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饒益(術語)豐足利人也。法華經譬喻品曰:『饒益諸子等與大車。』「三聚凈戒」之一是「饒益有情戒」(攝眾生戒):發心行菩薩道者,一定要發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資財、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薩行者起瞋心後,就不想利益眾生,他應戒掉此噁心,生起利益眾生之心,稱為饒益有情戒。

 

     (三)攝眾生戒(梵sattva^rtha -kriya^-s/i^la),又作饒益有情戒、作眾生益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此為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舉出十一種,即:

     (1)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

     (2)眾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

     (3)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4)知恩報恩。

     (5)眾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離憂惱。

     (6)見有眾生貧窮睏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

     (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

     (8)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飲食,說世善語。進止非己,去來隨物。

     (9)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

     (10)對有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令其悔改。

     (11)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彼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懸遠值遇難」「說是法復難」「聞是法亦難」「斯人亦復難」,關於這個「」字,釋迦牟尼佛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詳細的解說了「二十難」,《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二章·舉難勸修》佛言:「人有二十。貧窮布施,豪貴學道,棄命必死,得睹佛經,生值佛世,忍色忍欲,見好不求,被辱不嗔,有勢不臨,觸事無心,廣學博究,除滅我慢,不輕未學,心行平等,不說是非,會善知識,見性學道,隨化度人,睹境不動,善解方便。」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彌足珍貴」,漢語詞語。基本解釋為形容十分珍貴、非常珍貴。含褒義。「彌足珍貴」的佛法,佛陀不取分文,免費饒益一切眾生,可是眾生卻看不到其中的「價值」。如果有人能夠知道 彌足珍貴」佛法的價值,並且如實修行,那麼三世諸佛都會歡喜讚歎,《妙法蓮華經》云: 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

      

  

   

   《大方等如來藏經》複次善男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於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是故諸佛,出興於世。為開身內,如來法藏。彼即信受,凈一切智。普為眾生,開如來藏。無礙辯才,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有如來藏。故為諸菩薩,而說此法。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貧人家  內有珍寶藏

主既不知見  寶又不能言

窮年抱愚冥  無有示語者

有寶而不知  故常致貧苦

佛眼觀眾生  雖流轉五道

大寶在身內  常在不變易

如是觀察已  而為眾生說

令得智寶藏  大富兼廣利

若信我所說  一切有寶藏

信勤方便行  疾成無上道

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果釋迦牟尼佛不出世,那麼就算你能夠把三千大千世界都化作「黃金」用以「布施」,也是聽聞不到一句「佛法」的。「四句偈」一詞《金剛經》中用得最多。【金剛經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施寶如山。山非無盡。大身妙智。斯即實山。故受之以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金剛經六祖口訣》大鐵圍山。高廣二百二十四萬里。小鐵圍山。高廣一百一十二萬里。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以此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也。如爾許山盡如瀰瀰。以況七寶數持用布施。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終是有漏之因。而無解脫之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四句經文雖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經之福。能令眾生證得菩提。故不可比

                                           

金剛經如法受持分第十三】(至道無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世間重者莫過於身命。菩薩為法。於無量劫中舍施身命與一切眾生。其福雖多。亦不如受持此經四句之福。多劫捨身。不了空義。妄心不除。元是眾生。一念持經。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捨身。不如持經四句之福。 

     妙法蓮華經》『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妙法蓮華經》佛告宿王華菩薩:『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幡蓋、衣服,種種之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瞻卜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圓滿的覺悟

詳見《心花怒放》一文

     附錄1「八難

     障礙見聞佛法的『八難』指不得遇佛、不聞正法之八種障難。又作八難處、八難解法、八無暇、八不閑、八非時、八惡、八不聞時節。據長阿含卷九『十上經』、中阿含卷二十九『八難經』等載,八難即:

(一)在地獄難,眾生因惡業所感,墮於地獄,長夜冥冥而受苦無間,不得見佛聞法。

(二)在餓鬼難,餓鬼有三種:⑴業最重之餓鬼,長劫不聞漿水之名。⑵業次重之餓鬼,唯在人間伺求蕩滌膿血糞穢。⑶業輕之餓鬼,時或一飽,加以刀杖驅逼,填河塞海,受苦無量。

(三)在畜生難,畜生種類不一,亦各隨因受報,或為人畜養,或居山海等處,常受鞭打殺害,或互相吞啖,受苦無窮。

(四)在長壽天難,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即色界第四禪中之無想天。無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魚蟄蟲,外道修行多生其處,而障於見佛聞法。

(五)在邊地之郁單越難,郁單越,譯為勝處,生此處者,其人壽千歲,命無中夭,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

(六)盲聾喑啞難,此等人雖生中國(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國一帶),而業障深重,盲聾喑啞,諸根不具,雖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聞法。

(七)世智辯聰難,謂雖聰利,唯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

(八)生在佛前佛後難,謂由業重緣薄,生在佛前佛後,不得見佛聞法。

     附錄2【三聚凈戒】

  梵語tri-vidha^nis/i^la^ni。指大乘菩薩之戒法。又作菩薩三聚戒、三聚清凈戒、三聚圓戒。簡稱三聚戒、三聚。聚,種類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無垢清凈,含攝大乘諸戒,圓融無礙,故稱三聚凈戒、三聚圓戒。即:

     (一)攝律儀戒(梵sam!vara -s/i^la),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乃舍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之止惡門。為七眾所受之戒,隨其在家、出家之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亦可總歸為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三種。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凈,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

    (二)攝善法戒(梵kus/ala -dharma-sam!gra^haka-s/i^la),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謂修習一切善法。此為修善門,系菩薩所修之律儀戒,以修身、口、意之善迴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心不放逸,守攝根門及行六波羅蜜等,若犯過,則如法懺除,長養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 

     (三)攝眾生戒(梵sattva^rtha -kriya^-s/i^la),又作饒益有情戒、作眾生益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此為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舉出十一種,即:

     (1)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

     (2)眾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

     (3)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4)知恩報恩。

     (5)眾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離憂惱。

     (6)見有眾生貧窮睏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

     (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

     (8)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飲食,說世善語。進止非己,去來隨物。

     (9)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

     (10)對有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令其悔改。

     (11)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彼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此三聚凈戒為大乘僧、俗之通行戒,然大乘僧眾始受攝律儀戒,即受二百五十戒,此謂別受;後再總受三聚凈戒,稱為通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解深密經卷四、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一、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一(法藏)] 

  附錄3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暗冥,

 

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減,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眾,喜嘆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推薦閱讀:

印光大師說,「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如何理解?
聽我說經——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佛眼看「愛情」
佛法的基本教義
《阿彌陀佛么么噠》看完嘍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