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社戲」,去水鄉魯鎮重溫曾經讀過的課文

▲古戲台、烏篷船,呈現了濃郁的水鄉特色。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裡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台的河裡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魯迅筆下的《社戲》,你一定不會陌生。

在如今的魯鎮,依舊保留著正月里看社戲的年俗。

▲魯鎮的年俗活動展現了魯迅筆下老紹興年味。

晌午,水鄉小鎮正等待著一場好戲。太陽偶爾露臉,河面波光粼粼,搖櫓船劃開水面緩緩駛過,留下一道優美的水痕。沿河而建的臨時戲台上紅幕緊閉,隱約可以看到演員們忙碌的身影在幕後來回穿梭。

戲還沒開演,台下已是一派熱鬧景象:戲台前坐滿了一排自帶板凳的「烏氈帽」,老人們總是看戲文的常客;淘氣的孩子趁著沒人管束,互相打鬧著在人群里躥來躥去……

▲戲台下,老人孩子的眼神被精彩的演出所吸引。

「篤,篤,篤……」木魚的敲擊聲瞬間將人們的注意力拉到了戲台上,周遭頓時安靜下來。大幕尚未開啟,演員就開嗓唱了起來,這隻見其聲未見其人的開場吸引了台下一大片期待的眼神。紅幕緩緩拉開,演員們的身影漸漸顯現,水鄉社戲又開演嘍!

▲工人們在為夜場戲做準備,晚上第一個出場的演員已開始與搭檔串場。

社戲是舊時紹興城鄉春秋兩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戲曲,清代童謙孟寫有一首竹枝詞,描寫當年看社戲的盛況:「岳神賽罷賽都神,演出河台戲曲新,兩岸燈籠孟育管,水中照見往來人。」社戲流傳至今,已逐漸演變為百姓喜聞樂見的農余休閑節目。

▲演員在狹窄的船艙內化妝。

雖然如今民間娛樂形式層出不窮,但作為一項傳統民俗活動,社戲仍是紹興農村百姓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各村各鎮在重大節日或特定時節常常會邀請當地越劇團、紹劇團和民間戲班來演上一場社戲助興。

▲演員在後台練習甩水袖。

2008年,紹興水鄉社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進一步做好傳承保護工作,當地政府新建和保留了多個展示性傳承基地,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使社戲展演常態化。

▲演員候場時在幕布後「默戲」。

在越劇誕生地嵊州市,民間職業劇團就有上百個,他們活躍在各城鎮和鄉村,以社戲演出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同時也為當地百姓帶去歡聲笑語、熱鬧祥和。

▲演員們穿著不同角色的戲服站在河邊擺出姿勢,彷彿他們已融入了每個角色的靈魂。

圖、文:袁婧

責任編輯:王柏玲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美女在水鄉的一天
遊記丨再訪塔下,夢裡水鄉依舊

TAG:魯迅 | 課文 | 水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