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患,日本人就是幕後黑手
(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安徽定遠人)
辯題:明朝倭寇,日本到底是罪惡的黑手還是無辜的路人?
國慶時節,偶遇北京某知名學者,略談幾句,不歡而散,
學者觀點:戚繼光圍剿倭寇,殺的大多數是中國人,還不算是民族英雄。
不敢苟同,論述一二,但求同者。
所謂「嘉靖大倭寇」,一直都有中國學者言日本人參加的數量實際是很少的,大部分是中國的走私貿易者,以及追隨他們的各色人等,
時過境遷,再看當年,戚繼光、余大猷對付的倭寇,到底是被海禁所逼的中國人,還是日本的罪惡勢力?
那麼,歷史上「嘉靖大倭寇」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他們是「真倭」還是「假倭」?所謂「倭寇」到底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
大明朝「片甲不得入海」到底是朱元璋的天朝自居拒絕文明還是另有原因?
明朝倭寇,日本到底扮演者什麼角色?是罪惡的黑手還是無辜的路人?
朱元璋禁海,是拒絕文明還是抵制日本倭寇?
倭寇一般指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以日本為基地,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上入侵者。
曾經被歸於海盜之類,但實際上其搶掠對象並不是船隻,而是陸上城市。
《元史》上關於倭寇第一次侵擾的記錄,是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數千倭寇竄犯澎湖列島,毀棄元朝「巡檢司」在當地的要塞工事,劫掠大批錢糧揚長而去,此後倭寇對台灣的侵擾便日漸頻繁。
到了元朝末年,倭寇的「開工點」又發生了變化,此時中國北方連年戰亂外加自然災害,「搶劫利潤」大大降低,富庶的福建,廣東等省份成了倭寇首選。
說起明朝海禁,不能不提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片甲不得入海」的國策,
這一政策為後來的歷任統治者開海禁形成了祖宗法制的阻礙。
對於朱元璋死後,倭寇的沿海侵擾,人們更多的是埋怨在「全球貿易化」之下的閉關鎖國讓中國失去先進的文化融合,成為倭寇的源頭,事實真的如此么?
朱元璋頒布海禁令的時間,比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早100年左右,
因此,海禁對於西方世界也沒任何影響,根本不存在所謂「拒絕先進文明」的成份。
明朝的海禁基本上就是針對日本海盜的。
明朝期間,日本處於戰國時期,其間短暫出現過中央政府,便立即向明朝納貢稱臣,官方貿易隨即展開。
日本中央政府的勢力一旦被削弱,納貢稱臣便消失,官方貿易也跟著消失。
而土地貧瘠的日本對於貿易的渴望,加上戰國時期的混亂,造成他們的貪得無厭,官方朝貢貿易並不能滿足他們的財富慾望。
從地理位置上說,日本列島到中國沿海十分方便,而且輕易可以到達的地點範圍很廣,
即使明朝曾經在寧波等地設立過針對日本的專門貿易機構,也難以在漫長的海岸線防範無孔不入的日本海盜。
因此,我們應該很明確地看到,明朝的海禁不是拒絕與先進文明交往,而是要阻斷野蠻文明的干擾,
其用意類似秦始皇當年修建萬里長城,目的是要阻斷游牧民族對於農耕文明的破壞。
所以,明朝的海禁換一個說法可以稱之為「海岸長城」。順便提一下,羅馬帝國為了阻斷野蠻人的侵擾,也修建了哈德良長城。
如果說是海禁政策引起海盜和倭寇,為何只有日本有大量的海盜?
其他東南亞國家都沒有?甚至沒有來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盜團隊?
戚繼光所剿倭寇,和日本到底是什麼關係?
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所謂倭寇,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國人,
因此,明朝與倭寇的戰爭,其實是中國的國內矛盾,是中國沿海居民反抗朝廷海禁政策的結果。
於是就有了戚繼光圍剿倭寇,還不算是民族英雄的說法。
這種觀點基本上是炒某些日本學者上個世紀50年代的冷飯。
表面上看,在明朝的很多記載中都提到,倭寇裡面「真倭」(日本人)只佔「十之一二」,也有到三成的記載。
但是,這並不能證明說抗擊倭寇是中國內部的事情。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倭寇成員以中國人居多的現象出現在明朝中後期,也就是16世紀中期倭寇危害最為猖獗的時期,為何元末明初的時候倭寇中沒有中國人?
明朝初期,國力強盛,百姓生活比較富足穩定,倭寇成員中幾乎沒有中國人。
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土地兼并的劇烈,民生逐漸凋零,長期的海禁政策與倭寇不斷入侵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沿海居民的生活來源。
加上抗擊倭寇一開始成效並不大,致使沿海地區某些中國居民鋌而走險,加入走私與海盜的行列。
因此,我們看到戚繼光在抗擊倭寇的同時,也在同時鎮壓農民造反。
明朝中後期的倭寇有時確實與沿海地區農民造反遙相呼應,這是中國國內矛盾與外部矛盾互相聯合的結果,而非單純的國內矛盾。
其次,我們從徽州人王直在日本建立了自己的海盜基地,不斷派遣倭寇侵犯中國沿海來看。
他每次在中國沿海富裕地區擄掠的物資都到哪裡去了呢?都被他自己消耗掉了嗎?
如果是這樣,日本政府為何要無償地給王直提供海盜基地?
很顯然,王直等人從中國沿海掠走的物資,大都成為日本軍閥混戰、封建割據的物質基礎。
而日本給予他的回報就是,為這個無法回到中國的罪犯提供立足之地,並允許他建造專門用來從事海盜活動的船隻和武器等一系列優厚的待遇。
甚至,汪直稱王,被大明所忌,但是在日本卻成一方勢力,當下更多不明真相的人認為汪直勢力龐大,在海外建立國度,
但在日本當時的勢力狀況下,能允許這件事情?
再次,明朝中後期倭寇最為猖獗的時候,也是日本國內軍閥混戰最嚴重的時期。
各路軍閥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物資補給,另一方面也沒有更多的人手投入到海盜行為中。
因此,這一時期倭寇中的中國人其實是正好做了日本軍閥的馬前卒和幫凶,成為與日本政府和軍閥割據勢力相互利用、狼狽為奸的共同利益集團。
有人將倭寇中的這些中國人比喻為抗日戰爭期間的偽軍,我覺得還有點類似。
現在某些企圖為王直翻案的人說,王直手下的日本人其實是王直的僱傭軍。
事實恰恰相反,王直的私人海盜武裝,其實是日本的僱傭軍。
《明史》中記載:「汪直勾諸倭大舉入寇,連艦數百,蔽海而至。」
「勾諸倭」一說,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王直在日本海盜中的真相。
由於王直等人對中國沿海的情況更加了解,他們勾結日本的海盜勢力引狼入室,造成的危害便更大。
這就是典型的漢奸行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原因做了海盜,但是勾結外人,將矛頭對準自己的同胞,這就是典型的「漢奸」「國賊」行為,不可原諒。
(倭寇和海盜的中轉站:雙嶼島)
倭寇的消失,原因不是大明,而是日本政府
倭寇真正的消失是在17世紀。日本德川幕府驅逐歐洲人,迫害被歐洲人傳教的基督徒,徹底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以後,西太平洋上的倭寇才徹底消失。
這就說明,日本政府對於海盜行為是有很大控制能力的。
當初在東亞海面的海盜行為對日本有好處,所以日本政府放任倭寇,以獲取自己的經濟利益。
但是,到了17世紀,日本如果繼續從事海盜活動,不光要受到中國政府的打擊,還要受到武力更加強大的歐洲人的打擊,
於是不得不用閉關鎖國的政策保護自己,從而中止了幾百年來危害西太平洋地區的海盜行為。
16世紀中期,戚繼光等人剿滅了以中國人為首的倭寇之後,倭寇的危害大大減少,但並沒有立即全部消失。
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戚繼光等人剿滅的只是盤踞在中國沿海島嶼的倭寇,並沒有深入到日本本土,
因此,還有很多日本人或以日本為基地的倭寇繼續做著海盜的營生。
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也開放了海禁,日本已經有可能通過與這些歐洲人的交易獲得必需的物資,從而減少了對於中國的海盜行為。
所以,說白了,倭寇的海盜行為是日本政府或地方割據勢力公開支持的。
在倭寇危害中國沿海的300年歷史中,絕大部分時間裡,倭寇的主要成份都是日本人。
只有在16世紀中期,由於中國國內的矛盾上升,導致一批中國人加入到倭寇的行列,並且由於他們對中國沿海更加了解,因此危害更大。
而當日本政府真正開始控制的時候,危害中國及東南亞的海盜活動才徹底消失。
總而論述,倭寇之出現,是與日本的武士階層的特性分不開的。
日本學者井上清著《日本歷史》一書中說:「殺人、劫財、強盜為武士的習性。」
而在日本自13世紀起的兩次變亂(南北朝對立、戰國時代)之中失去知行領地的武士成為浪人後率先向海外尋求出路而形成海盜。
此後,日本沿海大名(如大內、細川)見有利可圖,便加以支持,於是形成有組織的侵略行經。
及至王直等漢奸敗類加入以及明代海防廢弛、國內土地兼并嚴重等情況,遂導致了嘉靖時代的倭寇大規模入侵。
那麼,至於倭寇對我國人之種種罪惡,書不盡書,只是更多的學者將這認定為國內的階級鬥爭,我不敢苟同。
只想概然嘆曰:倭患明是倭人侵我華夏,殺人搶劫,放火姦淫,無不為之,而我後人尤謂此乃階級反抗的正義鬥爭,亡命於倭患之先人,若在天有靈,其視之當做何想?
推薦閱讀:
※日本人是不是普遍較矮?如是,為什麼?是進化的原因嗎?
※跟日本男生談戀愛是什麼樣的體驗?
※日本人的不給別人添麻煩、自殺和談談惜命這件小事
※安倍晉三的祖上歷史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我們在搶房子,日本人在搶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