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戒十善——《佛學啟蒙》(連載)

    《佛學啟蒙》將為你全面講解:1、佛陀是如何開悟成道的?2、佛法有哪些警示?3、你知道生滅緣起,業力因果嗎?4、何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5、學佛對我們有什麼助益?6、人世的根本煩惱有哪些?7、在家居士該如何學佛?8、有哪些好的修行方法?9、學佛的目的究竟是什麼?10、該以何種心態面對生老病死?

    捧起這本書專註靜讀,或者跟隨我們,每次讀一段;日積月累相信您會走進佛門的。

五戒十善

五乘佛法中,人、天二乘雖屬世法,卻為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礎。譬如今日幼教,固未正式入學,已為所有大中小學教育的根本。佛教雖然分為五乘教法,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於大乘直達佛乘為基礎,所以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階。因此佛法流通於世間,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合時機的教法。

1、五戒

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能受持這五條戒律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墮惡道輪迴。

「五戒」是由「十善」縮略而成,其與「十善」在內容上並無多大差別。只是五戒側重在「身」的修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動念而已。由於下面要詳說「十善」,所以在此對「五戒」不多作解說。

2、十善

所謂「十善」,即由「五戒」擴展而成的十善業道。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1)不殺生

「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之生命,名為「不殺生」。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害。因為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佛陀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指示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因此,能慈心於仁,無殺害生靈,生命界則可盡其天然,爭鬥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天下也就太平了。

(2)不偷盜

「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作「不偷盜」。因為一切事物,主權轉移,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能資生活而遂慾望叫作「利」,致利於合宜叫作「義」。知利己而須利人,即利人為利己叫作「義利」。人人行義利,節儉日用,奉養父母,維持家庭生活,樂其天倫,與朋友金錢往來而能守慎,則無偷盜之事發生,社會既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3)不邪淫

「不邪淫」,是指除依法正式結合的夫妻之外,不得行淫,亂搞男女關係。若非已妻,苟合淫慾,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作「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

(4)不妄語

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作「妄語」。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為得樂之道。

(5)不兩舌

「不兩舌」是指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人,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之罪魁。若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也就可以避免是非爭端。

(6)不惡口

「不惡口」是指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經云:「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為人敬愛。

(7)不綺語

「綺語」就是指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為取樂,這都叫作綺語。說此綺語者,不惟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為人,永遭輕賤。故要說合於禮儀,不乖違真實的正經話,便叫作「不綺語」。如能遠離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為人敬仰。

(8)不慳貪

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的人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對於貧病孤苦者,能給予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施捨,經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貴。」但不可有貪,佛陀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佛教乃勸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慳貪。

(9)不瞋恚

「瞋恚」即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災禍。常人說:「瞋火能燒功德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瞋恚之火一發,動怒於人,以至動武打鬥,發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到乾淨。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瞋恚,即所謂「心字頭上一把刀,思前想後氣難消。責人之心常責已,和為貴來忍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瞋恚過患,是名「不瞋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業。

(10)不愚痴

「愚痴」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了,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為。如能多聞正理(佛法),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止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痴,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為「身」三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為「口」四善業;不慳貪,不瞋恚,不愚痴,是為「意」三善業。「意」即是心,因此心有無明煩惱存在,故稱為意。

阿難曾問佛陀:「身、口、意三業,何者為重?」佛回答道:「意業為首,次口業,再次為身業。」因為「意」業清凈,「身、口」舉動言說,便能端正,所作所為都會向善的。《阿含經》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由此可知凈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說人生造業的原動力,乃出於各人的心識。故各人皆可從自己的內心去改造。身語意是「業」的發動處,要使身語意時時存善去惡,即能造成善業,自利利人。反之,身語意存惡作惡,則可造出十惡業來,必危害人群社會,受治於法。是人生的造業,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業力因果定律。


推薦閱讀: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四編《論佛學書》覆梅擷芸書(七則)
天有暗示,人有感應
【海平修行】勿造口業(1)
《佛學常見辭彙 》
什麼條件可以成為佛教徒?

TAG:佛學 | 啟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