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全球蝸居報告(5)——奧斯陸

分享到: 全球蝸居報告(5)——奧斯陸

2009-12-31 11:52:05

歸檔在 封面報道 | 瀏覽 2683 次 | 評論 0 條

樂居奧斯陸

在北歐,買房只是個人預算問題,很少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文/圖 小白         《世界博覽》2010年第一期

在我來挪威前後,許多好友聽說此消息都兩眼放光、嘴角流涎曰:「簡直太爽了,上北歐逍遙,那可是人間天堂啊!」根據常被國人誤解為「宜居指數」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行榜,挪威等北歐國家常年名列前茅。在最新的2009年榜單上,挪威更是排名榜首,比中國高出足足91位,北歐的另外兩大國瑞典和丹麥也分列第七和第十六位。不過,正如亞當和夏娃也要為那一個蘋果發愁一樣,身處人間天堂的北歐人雖然基本實現了我們老祖宗「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多多少少也得為房子操心。

其實在工業化時代之初,絕大多數北歐人的住房條件非常糟糕,尤其是工人階級,大多住在潮濕陰暗的棚戶區,因此在北歐誕生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北歐三國於一戰前後相繼引入不分財產的普選制度,自此之後,以工會為後盾的各國社民黨或工黨很快就躋身主要政黨行列,並長期執政。

以挪威為例,工黨自大蕭條期間上台之後,就開始採取措施改善住房狀況。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鼓勵住房合作社集資建房並形成衛星城。二戰後,挪威政府建立福利制度和國家住房貸款銀行,通過集資建房形成的衛星城像「放衛星」一樣在挪威各大城市周邊出現,一舉解決了工人階級的住房問題。就連二戰後曾任挪威首相近20年的埃納爾?基哈德森,也從沒有借權力侵佔土地,而是長期住在奧斯陸市郊的一個衛星城裡,一間小公寓伴他直到逝世。現在大奧斯陸地區的80多萬人口中,大約有30萬是奧斯陸住房儲蓄組織的成員,這是奧斯陸最大的住房合作社。

挪威青年人在剛走出校門的時候,一般還不會考慮買房的問題,大多數人還是以租房為主。因為在大多數西方人的觀念里,在18歲以後就不好意思賴在家裡、更別提伸手問父母要錢了。上大學的學費由國家給掏,在此期間的住房和生活費用大多靠的是國家的無息助學貸款。踏入職場頭兩年的任務就是還清這筆貸款。在奧斯陸近郊與人合租一套兩室一廳,一個月大約要5000克朗(約合6000人民幣),相當於一個職場新人月收入的四到五分之一,並不會形成太大的壓力。如果不計較每天多坐幾十分鐘地鐵,可以住在稍微偏遠的位置,房租還能略低一些。等到還清貸款、攢夠首付,挪威的青年人們就可以考慮買房了。

需要說明的是,與其它福利制度健全的西方國家一樣,如果在挪威申請住房貸款,可以免掉數目可觀的稅。在高稅收高福利的北歐,這樣的政策效果非常明顯:因為有免費醫療、免費教育,挪威的普羅大眾無需像國人一樣,「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停地為孩子上學和大病大災攢錢,買房還可以少繳稅。所以,一旦他們有能力負擔首付,就會選擇儘快買房。以奧斯陸為例,最好的地段房價約為一平米6萬~8萬克朗,略遠一些的約為3萬~4萬克朗,大約是北京的1.5~2倍,而挪威國民的平均收入至少是中國人的8~10倍,這還不算政府補貼的各種福利等隱性收入或轉移支付。

我認識一位收入中等偏上的白領,年薪50萬克朗(約合60萬人民幣),二十七八歲就和女友一塊兒買了房,距市區半個小時車程、100平米的公寓要價約三四百萬克朗。憑藉兩人的收入供這樣一套房子並不算難事。在稅後收入差距不大的挪威,一套普通的公寓絕不至於使一般人背上終身的包袱。

挪威人常以「俺們都是農民」自嘲。或許是出現了回歸農民祖先本源的現象,熱愛自然聞名的挪威人並不滿足於僅在城市裡擁有一套住房。挪威人的生活傳統而刻板,每逢長達兩個月的帶薪假期,典型的挪威家庭就顯露出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本性,一個人花上大半天時間跑到渺無人煙的度假小屋,在無水無電無網路的環境中面對秀美的湖光山色發獃,這一發獃少說也得十天半個月。在被經典旅遊手冊《Lonely Planet》盛讚的「奧斯陸—卑爾根」鐵路沿線,人們不時在青山腳下或是草原盡頭看到一間悲涼得令人髮指的小屋。

但是這種追求安靜的休息還停留在父母甚至祖父母輩,如今,恐怕沒有太多挪威青年願意以近乎自虐的方式去鄉下生活,除非偶爾住一下郊區的別墅還可以考慮,但對於年輕人來說,未免略不現實、就好比問他們「何不食肉糜」。我的挪威語老師在奧斯陸大學長期任教,收入算不低,到了職業生涯的末期有了相當積蓄,外加忍痛賣掉心愛的遊艇之後,才真正住上了郊外的大房子。不過暫時還只住得起公寓的年輕人也有機會操練農活向祖先致敬。奧斯陸近郊和遠郊有多處用以前的閑置農田改造而成的「市民花園」。一片花園面積不過四五十平米,外帶一座小屋,花幾百克朗就能租上幾天,二十幾萬就能全盤買下。每逢周末和假日,這裡就冒出一群大搞燒烤活動的男女,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唱維京海盜歌。另外,熱衷園藝或是農活的人可以在這裡得到滿足,相比只能半夜起床、上網偷菜的我們,挪威人倒是有機會在虛擬世界以外體驗偷菜的

樂趣。

當然也有人不甘心臨退休才住上大別墅,也不想排隊等位子被人偷菜,於是就往遠了搬,在房價相對低的地方置業蓋房。我認識一位叫帕特里克的老兄,每個周一到周四在奧斯陸上班,晚上住在一個月租四五千的小公寓里,周末回鄉下的別墅過。不過他的情況略為特殊,他來自鄰國瑞典,他的家自然也在瑞典,每周四晚上他需要從奧斯陸開車三個小時才能到家。聽起來辛苦,但換來的是他三十齣頭就住進了townhouse的幸福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每個周末能夠離開「大城市」奧斯陸,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還能享受瑞典更為低廉的物價。在養生、散心的同時,每個月看到信用卡賬單時,也會減少心臟病突發或腦溢血的風險,也算是頗利於身心健康。

在北歐,買房只是一個個人預算的問題,就跟買車買電視一樣平常,近幾十年來早已淡出人們的關注和討論,很少成為一個公眾議題。反觀中國,住房問題為人所熱議,說明問題恐怕不僅僅在於房價過高。除了先前提到的福利制度不健全、買房有後顧之憂的問題以外,分配不公平恐怕也是原因之一。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廣大無房族的斗室蝸居與社會上層的豪宅對比確實過於鮮明。甚至於那位批評《蝸居》的司長,也被網民無端贈與了兩幢豪華別墅。在一向以分配公平著稱的北歐,較低的收入差別同樣也反映在了住房的差別上。除了個別巨富有能力住真正意義上的豪宅以外,絕大多數富人在高額稅收的壓力下,住的也不過是與普羅大眾差不多的房子,絕無傳說中的「炒房團」或「煤老闆」一擲千金的豪氣。

2009年,美國為全民醫保問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以諷喻新聞著稱的「每日秀」欄目製作了兩期名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節目,以一個保守派記者的視角,介紹在瑞典碰到的種種「怪現象」,比如工人連按摩都能免費,這可真是福利到家了。通過這類節目不僅介紹了社會民主主義體系的優勢,而且也傳達了北歐人的一種「一切從簡」的生活方式。其中採訪了一位具有「瑞典麥當娜」之稱的流行歌星,她住的不過是斯德哥爾摩市內一處面積稍大的兩室一廳,父母來訪時還要在客廳里搭床,這在明星豪宅佔地動輒數公頃的美國簡直不可思議。

百聞不如一見,沾一位朋友的光,我曾到一位常年在瑞中兩國之間從事貿易的資深倒爺家中做客。此公在中國最著名的事迹是曾以某瑞典復古商船中國區代理人的身份,在該船來華前夕,意圖在安徽以20萬元購置一座古民居、將其整體搬遷到瑞典,欲將其作為「售茶葉處」,不過他的宏願未遂。就是這樣一個混得相當不錯的商人,在瑞典住的也不過是數千人小鎮上的一幢兩層小樓,離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房子算不上大,我們在受邀留宿時也只能在客廳里打地鋪。由此觀之,他當初報出20萬元購古民居,其心理恐怕與一般老外在秀水街買衣服或在潘家園淘換古董的心理一致。但是久居北歐的他早已不了解國內的行情了,我慫恿他在北京收購一座四合院,保證他被北京樓市的天價嚇得落荒而逃,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推薦閱讀:

2013年中國電影發展報告公布 六成新片未進院線
《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第五章
百思不得姐APP體驗報告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二0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二十七集)

TAG:報告 | 蝸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