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黑龍江部分縣市歷史沿革

林甸縣

縣人民政府駐林甸鎮地  俗稱大林家甸

   此地遠在周秦時代屬肅慎地;漢時為穢地;後漢、三國魏時屬北扶余;晉時屬扶余奴隸制王國的屬境;後魏、北齊屬豆莫婁;暗時屬靺鞨黑水部;唐時屬黑水靺鞨;遼時屬烏隈於厥部;金時為肇州的屬境;元屬斡赤斤分地;明為杜爾伯特的屬地;清光緒之前仍屬杜爾伯特旗地。此地為蒙族和黑龍江省的交界地。清光緒末年設安達廳。將此地劃歸安達廳管轄。民國元年(1912年〕設東集鎮稽墾局。自此墾民日增。浙臻繁盛。民國三年(1914年)十一月改稽墾局為林甸設治局。民國四年(1915年)改稱林甸縣,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直接管轄,林甸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三等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龍江省公署,林甸縣劃歸龍江省管轄。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一173一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井為九省。偽龍江省改為嫩江省,林甸縣又劃歸嫩江省所轄。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林甸縣隸屬黑龍江省。

   林甸名稱的由來,相傳城北三十餘里,過去有一個姓林.的開店,稱大林家店,其店的周圍有許多草甸,設治時便取名為林甸。

克山縣

縣人民政府駐克山鎮

   唐虞三代為肅慎地;周以後為穢貊地;後漢、三國時期屆北扶余;晉時為扶余奴隸制王國的屬境;後魏北齊時期屬亞莫婁;隋時屬靺鞨黑水部;唐時屬黑水靺鞨;遼屬烏延突厥部;金屬蒲與路;元為斡赤斤分地;明時屬奴兒子都司統轄的兀的河衛兀的河所;清代為布特哈旗地,隸屬訥河廳;民國四年(1915年)設克山設治局。初設治時,駐克山鎮(今克東縣城所在地)。民國六年(1917年)徒縣內三站,蒙古語察霍勒屯(今縣城所在地),稱克山縣,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民國十八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道制。縣由省直接管轄,本縣直隸黑龍江省。偽滿洲國建國之初仍隸屬於黑龍江省。康德元(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本縣劃屬新設的龍江省管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增設東安、北安兩省,又將克山縣白龍江省劃歸北安省管轄。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克山縣隸屬黑龍江省.沿續至今。

   克山縣原境內有座突兀聳立的死火山,其形狀如城闕,稱二克山(現在克東縣城北),縣名來源於此。

泰來縣

縣人民政府駐泰來鎮   土名泰來氣屯

   此地遼以前的沿革與克山縣同。遼為契丹地,為上京長春州北境;金為泰州北境。元代屆斡赤廳分地;明代設置兀討溫衛兀討溫所,歸奴兒干都司統轄,後為扎賚特游牧之地;清初為扎費特、杜爾伯特兩旗的屬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旗地開始開放,並設置屯墾局,隸屬於大賚廳,民國二年(1913年)十二月改屯墾局為設治局。民國五年(1916年)改升為縣,稱泰來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龍江道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轄,泰來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二等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龍江省公署,本縣劃歸龍江省管轄。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龍江省改為嫩江省,泰米縣歸嫩江省所轄。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泰米縣隸屬於黑龍江省所轄。

   泰來之稱是來源於土名泰來氣屯。「泰來氣」為蒙語『種痘者」的意思。據有關資料記載,大概這裡最早居住的是蒙族種豆的人.所以稱為泰來氣屯。民國五年設縣時,取泰來作為縣名。

 克東縣

 

 縣人民政府駐克東鎮 

  此地原屬克山縣境。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克山縣東境划出設置黨東沒治局。直隸黑龍江省。偽滿大同二年(1933年)七月實行縣治改組,成立克東縣公署。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 克東縣劃屬新設的龍江省管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省制改革。增設北安、東安兩省,克東縣由龍江省劃歸北安省管轄。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六月五日公布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克東縣劃屬黑龍江省管轄。

  克東之稱,是因縣治在克山之東,故取名克東縣。金代我國北方重鎮——蒲峪路故址在該縣金城公社古城大隊。 

龍江縣 

 

縣人民政府駐龍江鎮

  唐虞無三代屬肅慎地;周迄漢為神貊地;櫃三迄晉時大扶 余奴隸制王國的屬地;後魏、北齊時期屬豆莫婁地;隋為靺鞨黑水部;唐代屬黑水靺鞨苦仆固兩部;遼代屬東京道長春州北境及東北路統軍司伯斯鼻骨德部;金代屬蒲與路;元屬斡赤廳分地。後屬荸苦江軍民萬戶府;明時設置拜苦衛、兀刺忽衛,隸屬奴兒干都司統轄;清天聰年間此地為索倫、達斡爾兩部所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設副都統,隸屬黑龍江將軍管轄。同三十八年(1699年)黑龍江將軍移駐於此.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黑水廳,同年十二月廢副部統.光給三十四年(19OS年)由黑水廳升為龍江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龍江縣,劃屬黑龍江省龍江道所轄。後縣治由齊齊哈爾移駐龍江鎮.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轄,本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一等縣,偽滿洲國建國之初仍沿用舊制·至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十四省,本縣劃歸新設的龍江省管轄。康德三年(1936年)由龍江縣析置齊齊哈爾市。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改為九省,取消龍江省,本縣劃歸嫩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龍江縣劃屬黑龍江省所轄。一九五六年景星縣又併入龍江縣。

拜泉縣

 

縣人民政府駐拜泉鎮 舊名巴拜泉 

   早在遠古時為肅慎之地;戰國時燕園東方有雜胡數種,接東胡北部即今黑龍江全境,拜泉應屬東胡北部。秦滅燕國,拜泉隨之歸屬泰國;西漢時拜泉為匈奴左部;東漢時屬鮮卑;遼金時代,屬上京會寧府的西境;元時屬合蘭府;明洪武永樂年間,邊外歸附設奴爾干都司,之後又設虎爾、文卜顏、木蘭諸衛,拜皋即在三衛境內;前清開國始,拜泉為索倫蒙古各種族游牧之地,此時尚無漢人蹤跡,追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開始把民開墾,至三十一年(1905。年)里民日益增多,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十三日開始設拜泉設治局,於元字六甲太平山屯,並與海倫、青崗、伯河等劃界,三十四年(1908年)冬移駐大泡子,並改名巴拜縣。民國三年(1914年)稱拜泉縣,劃屬黑龍江省龍江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拜泉屬黑龍江省,為一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確立東北為五省,拜泉仍歸屬黑龍江省,為甲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四省,拜泉劃屬龍江省;康德六年(1939年)元月在原十六省的基礎上,又增設東安、北安兩省,拜泉屬北安省;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拜泉又劃歸黑龍江省,沿續至今。

   拜泉地名是由本地著名的巴拜明水泉子而得名。拜泉的舊名為「巴拜泉」(訛作八百泉),為蒙語,其全稱為「巴拜布拉克」,「巴拜」為「寶貝」、「貴重」的意思,而「布拉克」為「泉水」,合稱為「寶貴的泉水」。放設治時便以此作為地名,沿用至今。

甘南縣

縣人民政府駐甘南鎮  舊名二站土名甘井子

   此地遠在上古三代為肅慎地,後為神籍之地;漢時屬淪地;後漢、三國時期為扶余奴隸制王國的屬地;晉初仍屬扶餘地,後入寇侵汗國;後魏、北齊時期屬豆莫委;隋代為靺鞨黑水部;唐代屬黑水靺鞨;遼代分屬上京道泰州及涅利摯古部;金屬泰州。元代為斡赤廳分地;明代設置阮里河衛和噶稱哥衛;清初為齊齊哈爾通住呼倫貝爾城(今海拉爾)的驛站之一,舊稱二站,光緒三十三年(19O7年)將曾設置的荒務局由甘井子移至二站,後設甘井子巡防局。為龍江府所轄。民國二年(1913年)龍江府改為龍江縣,此地為龍江縣管下的一個小鎮,甘井子佐治局駐此。民國十五年(1926年)一月,甘井子佐治局改甘南設治局,民國十六年(1927年)吉林永衡官銀號將甘井子一帶地城購入,』設置農務會、商務會等機構設施,從此以後此地逐漸發展起來.偽滿大同二年(1933年)縣治改組,成立甘南縣公署,並將布西縣的部分行政區域劃歸甘南縣管轄。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後,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四省,甘南縣劃歸新設的龍江省所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偽龍江省改為嫩江省,本縣為嫩江省所簽全國解放後,恢復東三省,甘南縣劃屬黑龍江省管轄。甘南之稱的由來,據有關資料記載,「甘」指放荒丈地的甘欄位;「南」是方位名詞,指位於海拉爾之南.建置縣治時,便以其二字命名。

   土名甘井子的起源,相傳距今二百多年前,這裡是雜草叢生、人煙稀少的荒蕪之地,後來漢人自南方移居於此地,開墾種植,為解決飲水,他們挖地掘井,清泉自涌,井泉水清爽甘甜,自此以後,移民漸集,煙戶口稠,遂將此地取名為甘井子。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縣人民政府駐泰康鎮 又稱泰康縣

   此地金屬蒲南路;明屬福余衛,清初設杜爾伯特旗。此地居住著蒙古、漢、回、滿、朝鮮、達斡爾、鄂溫克等族.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泰康設治局,隸屬黑龍江省。日偽大同二年(1932年)設縣公署,隸屬於黑龍江省,為了類具。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四省,泰康縣與杜爾伯特旗同時存在,隸屬於龍江省。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取消了偽龍江省,泰康縣與杜爾伯特旗均劃屬嫩江省。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此地又劃屬黑龍江省所轄。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建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後取消泰康縣。

   泰康名稱的由來,是因此地由時、和、年、豐四段與民、康、物、阜四段組成。前四段是從泰米縣划出,故取泰字。又因城址築於後四段的康欄位,放取康字。命名為泰康。杜爾伯特為蒙古科爾沁十旗之一。

呼 瑪 縣

縣人民政府駐呼瑪鎮 又稱呼瑪爾、庫瑪爾、古站 

   此地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屬肅慎國;漢至三國為挹類(當時挹類與漢王朝有巨屬關係);晉時(公元386年)鮮卑族在貝加爾湖地區和黑龍江大部分地方建立北魏王朝,居住在黑龍江上游的室韋人(即鄂倫春族人的祖先)隸屬於北魏;隋唐時代。室韋部向唐朝納貢,公元六百三十年唐營州都督薛萬淑派人招撫東北諸部,此後,唐在室韋部設都督府,歸平盧節度使管轄;遼時滅渤海,室韋部歸附契丹;遼在室韋部設節度使,歸西路招討司管轄。金時,在黑龍江流流域設置蒲與路(地名)萬戶府(官職名)進行管理;元時,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流域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薩爾家族的世襲封地,呼瑪歸屬於此;明時設奴兒都司,下設諸衛,當時在呼瑪縣境內設了方山衛;清初,把大部分地區編入滿洲八旗,以牛錄為基層單位,設牛錄章京(即位領),清政府對居住在呼瑪爾河及注入黑龍江的各河流域的鄂倫春部落的管理,統歸牛錄章京管轄;清入關前由盛京總管統轄,後改為昂邦章京,又沒寧古塔昂邦章京,後又改稱為寧古塔將一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划出歸黑龍江將軍統轄,三十年(1694年)在將軍之下設布特哈(其署地設在現在的扎蘭屯);雍正五年後,創設卡倫(哨所)五十處,呼瑪爾卡倫為其中之一,乾隆二年(1737年)因卡倫對俄人防守不嚴,經常有俄人越界,教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新整頓,並於光緒六年(1880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為止增設了五處卡倫。光緒八年(1882年)後,呼瑪縣歸屬興安城總管;光緒十九年(1893年)後歸援澤副都統屬下的庫瑪爾路協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入侵後,此地所設的卡倫一度廢毀。直到光給三十二年(1906年)重新恢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立了呼瑪直隸廳,隸屬黑河府署下。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呼瑪設治局,民國三年(1914年)呼瑪設治局改為呼瑪縣,縣知事公署在金山鎮,同年黑龍江水泛濫,使金山鎮日趨蕭條,便將縣治移至古站(即現在的呼瑪鎮)劃屬黑龍江省黑河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呼瑪縣直屬黑龍江省,為一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公署官制,確立東北為五省,呼瑪縣仍屬黑龍江省管轄,為了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四省。呼瑪縣劃屬黑河管;在此後歷次地方行政機構改革中,均隸屬於黑河省;直至1945年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呼瑪縣劃屬黑龍江省,沿續至今。

   呼瑪地名是以黑龍江的一條較大支流,即呼瑪河而得名.又稱:呼瑪爾、庫馬爾,《呼瑪縣誌》(1982年版)記載;「呼瑪、呼瑪爾、庫瑪爾,均為蒙語,即行圍前列之人的意思.另有資料記載,「呼瑪爾為達呼爾語,『高山峽谷不見日光的急流』之意」。

   又名古站,是齊齊哈爾通往漠河河的一站,稱為古站。

 塔河縣

縣人民政府駐塔河

   本縣設置較晚,一九八一年五月由呼瑪縣的部分行政區域,設置塔河縣.其歷史沿革詳見呼瑪縣。

漠河縣

縣人民政府駐西林吉鎮

   唐虞三代屬肅慎地;兩漢時為匈奴主部的邊界地;三國時期屬鮮卑東境地,晉時為豆子國,屬鮮卑地;北魏時為烏路候的屬地;隋代歸屬東突厥;唐代歸屬渤海靺鞨部;遼代為遼東道的附屬地;金代歸黃龍府管轄;元代屬和林路總管府;明代分屬朵顏、東寧、夫余等衛管轄;清為援琿副部統的轄地,後歸墨爾根副都統府管轄。光緒年間隨著老溝金礦的興起和發展,使此地逐漸變成者溝金礦對內對外往來的門戶,由於此地較為重要,使欲在光緒三十四年(1808年)設置漠河直隸廳,但未能實行.宣統元年(1909年)設立漠河總長,同時在黑龍江沿岸即漠河領域內設國境監視所六處,均也漠河總長管轄;民國元年(1912年)於巴爾虎設監視所十處,也歸漠河總長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漠河監視所與珠爾干監視所管轄地域合併,設置漠河沒治局,隸屬於黑龍往省黑河道.民國六年(1911年)漠河設治局改為漠河縣.偽滿洲國初期本縣隸屬於黑龍江省為丙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本縣劃歸新設的黑河省管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又將興安北省的北部劃歸本縣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東北新省區方案,改東北為九省,將偽北安,黑河兩省合併為黑龍江省,漠河縣劃底黑龍江省管轄.後漠河縣撤銷,併入呼瑪縣。一九八一年五月十四日又由呼瑪縣的部分行政區域析置恢復漠河縣。

   漠河名稱來源於河名。漠河又名墨河,此河發源於內興安嶺,北注入黑龍江,其河水黑如墨色,故名墨河,後演變為漠河。此河現已乾枯。

分享到搜狐微博
推薦閱讀:

清朝占星殺人事件
如何評價美食博主李子柒??
如何看待馬拉拉獲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751.讀歷史35~源賴朝

TAG:歷史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