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泰山老奶奶的來歷嗎?

正像歐洲人認為大神宙斯居住在奧林匹克山上一樣,古代居住在中原的華夏人群也以為神住在山上,而最大的神就居住在最高的山上。在三面環山一面倚海的中原大地上,黃河、濟水之間的居民眾多的地區,最高大的山就數著泰山了。事實上,泰山原名大山,即最高大的山,隨著人們眼界的擴大,知道它並非最大的山之後,才寫做太山或泰山作為區別。《史記·封禪書》記載齊地奉祀的八神:天、地、兵、陰、陽、日、月、四時,其中天主在齊都臨淄的天齊(即臍)淵,地主則在泰山樑父。說明泰山是大地之主神的居住地。

 

先秦古籍中尚沒有「五嶽」一詞(《周禮》中雖有,但其書不可靠),約撰寫於戰國時代的《舜典》曾說舜按四季巡狩四岳,但沒有指出「岳」的名字,惟一指出山名的只有「岱宗」。說舜在二月東巡時,「至於岱宗」,舉行了焚柴的祭典。可見當時只把岱宗——泰山做為獨尊的神山。為什麼隆重祭祀泰山呢?《春秋公羊傳》在僖公三十一年中說:「曷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潤於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河海潤千里。」說黃河、東海能潤千里,一般山川只能潤百里,泰山的雲雨則能潤澤天下。古人往往把自然的力量人格化,泰山神曾被說成是天帝的孫子——天孫。後出的《歷代神仙通鑒》又說他名赫天,是盤古的兒子。唐代封為天齊王,宋朝加封為天齊仁聖帝,元朝又加封為天齊大生仁聖帝。他的妻子,宋朝封為淑明後,並且生有五子一女。第三個兒子尤為民間信奉,稱為「泰山三郎」。後唐明宗特封他為威雄大將軍,宋朝封為炳靈公,又封其大哥為佑靈侯,二哥為惠靈侯,四弟據說出「家」信佛,封為靜鑒大師,五弟為宣靈侯。但南朝《集異記》又有第七郎的故事。泰山神還有一女,據晉代《博物志》說她出嫁西海,當了西海神童的妻子。而《按神記》說泰山女嫁為河伯婦。據《列異傳》所云,泰山神的外孫又當了天帝,當然是泰山神女的兒子了。關於泰山神的血親宗系乃至姓名有種種不同的異說,這裡不再舉出。

 

泰山神的權力也很大,《公羊傳》說他能興雲致雨於全天下。漢代《風俗通義》說:泰山尊為岱宗者,「岱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之長。」更早在《白虎通義》中就說過:「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所以必於泰山者何?萬物之始,交待之處也。」因此,泰山管陰陽交代,生死遞嬗,所以歷代帝王要上泰山封禪,向上天報告政績。同時,《風俗通義》又有「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壽長短」的說法,《博物志》引《孝經援神契》也說:「泰山,天帝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長短。」泰山神是掌握人類生死大權的。漢代以來的許多文獻都記載人死了魂靈要回到泰山。如「中國人死者,雲魂歸岱山」。(《後漢書·烏桓傳》)劉楨贈曹丕詩也說:「常恐游岱宗,不復見故人。」已出土的東漢墓的鎮墓券文,常有「生人屬西長安,死屬太山」的字樣。南北朝佛教盛行後,印度民間傳說中的地獄主神閻羅王的神話也被引進,並且和泰山治鬼的說法相結合。甚至翻譯佛經時也用「泰山」來譯「地獄」一詞。如吳·支謙譯的《八吉祥神咒經》就云:「泰山地獄。」泰山腳下的蒿里山也修起了十八層地獄廟,而且附近的一條河叫奈河,與中國佛教地獄中的河名相同。北京及各地的東嶽廟都設有所謂七十五司(有的是七十二司)的審判亡魂的機構。更多的府縣都在城隍廟中塑鬼判之像,民間說人死後先到當地城隍廟接受初審,然後遞解於東嶽大帝。更有人相信閻羅王也要受泰山神的管轄。

 

總之,泰山神的職能甚多,而且歷代各有所側重。上古時它是大地之主,興雲致雨,以利萬物,人死後其靈魂要回歸泰山。戰國陰陽五行學說盛行,泰山成為帝王改朝換代、天下大治之後向上天報告成功的封禪之山。漢代以後又與印度地獄傳說相結合,成為陰曹地府的最高主宰。作為天齊仁聖大帝的泰山之神,他的權威直到宋代初年一直非常穩固。不料想——半路里殺出了一個程咬金來,突然一位柔弱的女神出來後,不久就喧賓奪主,令善男信女真箇有眼不識「泰山」,眼中只有一位碧霞元君了。

 

這位女神是宋以後才出現的,不見經傳記載,來歷不明,因此就有種種的說法。《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載明代王之綱《玉女傳》中引《玉女卷》云:「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她幼年禮拜西王母,得曹仙長指教,上天空山(即泰山)黃花洞(後石塢)修鍊成為玉女神。《玉女卷》當是民間道派所寫。漢明帝時,沒有中元年號,漢景帝倒有「中元」紀年之稱,但只有六年。歷代各朝從未有西牛國的建置,佛經中倒有西牛賀洲之名,漢代的地方政權並無府治,只有州治,而且從無孫寧府之名。或許是「濟寧」的誤傳。奉符縣是宋代命名的,即今之泰安市。石守道確實為奉符縣人,即北宋泰山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的石介,字守道,人稱徂徠先生。他是以批判佛、道兩教而自任的。看來,顯然是牛唇不對馬嘴的捏造。當今在泰安民間流傳著的故事則是:古時候,徂徠山有個叫石敢當的農民,平日急公好義,很有威信,只生了三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在徂徠山吹柴,遇見老嬤嬤指點,到泰山成了一山之主,即泰山老奶奶。(據陶陽主編《泰山民間故事大觀》)顯然,後一故事是從前一故事演變來的。它蓋源出於金元之際的泰安民間,當時人們還記得泰安郡原來叫奉符縣,石守道那時還在民間有相當的名聲,所以把女神說成是當地學者石徂徠的女兒。當確定奉符縣的行政區劃時,記錄者知識很淺,就編造出來,至於年代年號也往上推後加以捏造。其後這故事仍在泰安流傳,石守道的名聲已漸湮沒,就把人們常常在建築物上刻寫的「泰山石敢當」替換了石守道。石守道是徂徠山下人,又號徂徠先生,因此石敢當的故鄉也是徂徠山了。

 

這種樸素的民間傳說,不能滿足宗教人士的要求。如前引明代王之綱的《玉女傳》引李諤的《瑤池記》說:「黃帝嘗建岱嶽觀,遣女七,雲冠羽衣,焚修以迓西昆真人。」說泰山女神是七仙女之一。《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則說:泰山元君應九氣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據《續道藏》第1063冊)但是更多的道教徒,則直接把她和東嶽天齊大帝拉為一家,如明代編著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說東嶽天齊仁聖帝有一女:「玉女大仙,即岱嶽太平頂玉仙娘娘是也。」依據晉代人的記載,泰山神女已嫁為河伯之婦,或西海神之妻,不應住在娘家,而且又不顧炳靈公等五兄弟而佔山為主的。宗教的體系和道理從來是矛盾而不經的,因此也不能以常理來駁斥之。

 

泰山女神的祟奉只是一個偶然的原因,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之《郊社考》載:泰山巔之太平頂原有玉女池,池側有石像。但池久已壅濁,石像也殘破。宋真宗趙桓到泰山封禪時,先派經度制置使王欽若監理整治道路廟宇,於是治泉池使之暢流。皇城使劉承珪奉詔將石像更為玉石者,並修築石龕以居之而「奉置舊所」。清初張爾歧《蒿庵閑話》則記載:「漢時仁聖帝前,有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像仆,童泐盡,女淪於池。宋真宗東封還次御帳,滌手池內,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滌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奉之,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後代的敘述源出於前代的記載,不過演化的較神奇,如皇帝到池中洗手,石人浮出等。但說是古代的一組金童玉女像的殘留,並非是原有玉池旁尊奉單一的女神,是合於情理的。據這兩項記載,可以看出宋朝的封禪大臣為了修整環境發現石女像(即東嶽神前侍立的童男童女之一)的殘留,便換了一個新像,修了一個石龕於池側,不過是履行封禪的應有之事,並沒有尊祟她為泰山主神的意圖。所謂封為「碧霞元君」則是宋代以後,明朝嘉靖年間的事情。

 

出乎宋代君臣意料的是,這位玉女神的香火卻日益興隆起來。到了明代被朝廷封為碧霞元君之後,更為風光,岱頂修築了金碧輝煌的宮殿。據明代史學家張岱的《岱記》稱,當時千里之外的善男信女都來朝山進香。進山者都要交納香稅,香稅之多竟成了政府的一項專項收入。每年由省、府、縣共同核點上繳府庫。香稅的徵集,一直延續到清朝雍正年才廢止。從元旦開始,直至其四月十八誕辰,泰安的香客雲集,超過當地居民數倍。據清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的描繪,民間各地都自發建有泰山香會,由會首平日集資,然後率會友朝山,組成進香隊伍。除了朝山之外,全國各地也修起了泰山娘娘廟,其數目甚至超過丁東嶽廟。以北京為例,她的神廟的數目為第三位,(見燕仁《中國民神66》一書)計有數十座之多,香火最盛的地方是金頂妙峰山的廟宇。

 

碧霞元君的興隆,在泰山,她壓倒了天齊大帝,成為民間朝山進香的主要目標,她的廟山下有靈應宮,山半有紅門宮,山頂有碧霞宮,使其他神相形見絀。在全國特別是北方,她的祠廟遍布各州縣,並且各地有特設的朝山香會組織,有基本的信徒和神職人員。因是利源所在,其他宗教神職人員十分妒羨,於是便試圖與泰山女神拉關係。佛教徒曾經說碧霞元君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錄明代沈應奎的《再謁元君存議》也說:「按普陀大士轉輪救世之說,佛藏經班班可考。(泰山元君的成神)似與佛藏轉輪說相證合。」同是民間道教,也有人把華山玉女和泰山元君相牽合的。至於茅山派的道士更造出他們的大茅君茅盈被東嶽大帝招了女婿,成了玉女大仙的丈夫,代管泰山之事,據清代《歷代神仙通鑒》云:茅君之師王君游泰山,帝君謂王君:「吾有五子一女,五子已娶三媳,女名玉女大仙,獨居岱嶽太平頂,願以玉女妻之(指茅盈),子意云何?」於是與茅君「訂於八月月盈之夕至泰山完婚。結縭之後,另居旁丘胥山,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代理大帝之案,統吳越之神仙。」這種沾光揩油的辦法,當然為奉祀元君的道統所不承認,事實上茅山派也未得逞。至於碧霞元君名稱,宗力等在《中國民間諸神》一書中指出:「泰山玉女封為碧霞元君,實始於明代(或說成化間,或說嘉靖間)。不過當時碧霞元君並非泰山娘娘的專利,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有此稱號。《封神演義》甚至稱余化龍為主痘碧霞元君。但至近代,這個封號漸為泰山娘娘所專有了。民間傳說該神能使婦女多子,又能保護兒童,所以婦女信奉尤虔。而順懿夫人也常助產生子,頗疑泰山娘娘信仰形成過程中,曾吸收了兩位碧霞元君的故事。」

 

考歷代官方文獻,對於泰山的祭典,只承認天齊仁聖帝君的地位,碧霞元君興起較晚,只被認為泰山諸神之一,為何她居然喧賓奪主,後來居上了呢?我們認為:泰山神權的職能變遷與此有關。原來的職能,如封禪只是帝王關心的事,百姓對此不關心。又如以神道設教,國家定期祭祀名山與大川的活動,是政府官員的例行公事,與百姓利害關係不大。只有從人死魂歸泰山的古老習俗轉化而來的泰山神治鬼以及與印度的閻羅迷信相結合一事,得到百姓的關注,所以東嶽廟遍天下。不過廟宇中的判官和七十五司的設置,其實是陽世官衙的翻版,只使百姓畏懼懾服。他們為了亡親靈魂的安寧不得不去禮拜及燒香上供,宛如家人打官司,親屬去向官府打點行賄一般,是一種被迫的行為。但是碧霞元君便不同了,她能保佑百姓平安,消災免害,尤其能促使婦女生子,兒童出痘時免於死亡,以及消除眼疾及各種病症等,這些都是與百姓生活痛癢貼身有關的事。她又是一位女神,一位老奶奶,百姓的許多願望都易於向她傾訴,婦女們尤其如此。青年婦女希望母子平安,老年婦女希望能使子女孝順,家庭和睦等等。這樣,她的信徒就超過了東嶽大帝。

 

但是,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考察,在人們意識中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上古漫長的母權氏族時代,母性是最高權威,當父權在現實中被承認後,母權的代表便升華為神,始祖母的形象主宰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如周氏族的老祖母姜嫄,成了高禖神,主管男女結合與生育。東周以後,又流傳著女蝸用土造人、鍊石補天的神話。西王母的故事也在此時出現了,到了漢代成了最受愛戴的女神。古代的山東,民間生了長女作為主祭家神的巫兒,一生不嫁(據《漢書·地理志》),也是這種重女觀念的遺留。何況,泰山的神話傳說中,早就有女神出現。根據《韓非子·十過篇》所說,黃帝曾「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王註:有小泰山,稱東泰山,故泰山為西泰山。)當時「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傳說中的黃帝在泰山大會群神,可能與他在此慶祝戰勝蚩尤有關。《太平御覽》卷十五引《黃帝玄女戰法》云:「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遂得戰法焉。」這位人首鳥身的「玄女」,正是東方氏族神話中的鳥圖騰,也即殷商史詩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的擬人化的初型。文獻記錄雖晚在六朝以前,但卻保存了上古的傳說,這應是泰山女神的原型即鳥身的玄女。這種傳說當在民間口頭文學中繼續傳播,到後來就轉為迎西王母的七個仙女之一,又轉化為玉女,奉符縣石守道的女兒——玉葉,或是泰山神的女兒,遂又演化為泰山老奶奶,重新又被帝王封為碧霞元君。因此,老奶奶的興起在宋以後應該是人民群眾的心靈中的潛意識——母權氏族神祟拜的復歸。

 

上述種種應是泰山女神代替男神的兩個主要理由。無獨有偶,佛教也在此時完成了把觀世音菩薩由男神轉化為女神的程序。印度的佛教對女性的歧視比中國更嚴重,佛教規定女性是不能成佛的,如成佛必須先轉世使女身變為男身才成。因此,佛教諸神中以男性為尊。原來的觀世音本是阿彌陀的兒子,大勢至菩薩的大哥。因此,直到唐代,中國繪製的觀音像尚為男性。在約到了宋朝,因觀音為婦女說法時能現女人相,所以才常把他繪為女相,這種女相觀音逐漸受人喜愛,觀音也成為最受歡迎的菩薩,因此佛教宣導者順水推舟,使他乾脆永遠以女相出現,在信徒中也就誤認為他為女性,稱之為「觀音娘娘」了。在佛教這一造女神活動的前後,江南水鄉和沿海地區則又出現了一位媽祖——天妃娘娘。據說她是莆田林巡檢之女,死後為神。據記載她是宋以後祟奉起來的,宋封靈惠妃,明永樂七年加封天妃,祟禎年間封為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等稱號,成為漕運航海的保護神,也是保佑百姓平安的最受愛戴的女神。我們應注意的是,三位女神都是在宋代以後盛行於世的。

 

綜觀我國歷代神史,女神崇拜由姜嫄、女媧,到西王母之後,即漢代以後逐漸衰微,直到宋代之後才大約同時出現了三位影響巨大的女神:泰山老奶奶、媽祖和觀音娘娘,其原因是什麼?值得史學家和社會學家深入研究。


推薦閱讀:

泰山有客車直接到曲阜嗎?
窮學生泰山攻略(夜爬看日出版)清明
當今武術界8位泰山北斗
百字說古迹 之 濟南靈岩寺
一个人第一次去爬泰山求教?

TAG:來歷 | 泰山 | 奶奶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