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代周易研究

歷代周易研究

    (一)先秦易學

    先秦的易學一般稱之為古易。這個時期是易學思想體系基本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古易的內容可分為《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也可以看作易學形成的三個發展階段。傳說《連山易》為伏羲所作。伏羲畫八卦為易經之始。《歸藏易》為黃帝所作。《周易》是周文王囚於羑里,在伏羲八卦和《歸藏易》的基礎上,將伏羲八卦演釋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並作卦爻辭而成。關於易經的形成和發展,《漢書·藝文志》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說,講的是周易學產生的歷史過程。「三聖」一般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古」是指上古、中古和近古。伏羲為上古,周文王為中古,孔子為近古。也有人認為,「三古」是指我國歷史上神話傳說時代、夏商周時代和春秋戰國時代。周易是歷史的創造,並非出於一人之手,伏羲、周文王、孔子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易經是我國古代先人占筮的典籍,在卦序的排列法上,《連山易》是艮卦為首;《歸藏易》以坤卦為首,乾卦次之;《周易》則以乾卦為首,坤卦次之。《連山易》和《歸藏易》早佚,唯《周易》獨以傳世。我們說的《易經》即指《周易》,所說的易學,即是漢代以後的《周易》研究的學問。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易學研究,夏商周三代已經有較詳細的記載。殷商時期盛行用龜甲占卜,以燒裂的紋絡,占斷吉凶,稱作「卜」,「兆」字就是裂紋的象形。甲骨文記載了大量的占卜內容。周代卜筮之風更為盛行。不僅有龜甲卜,而且也用蓍草占卜,因此稱作「筮」。北方卜筮多用蓍草,南方多用竹枝、竹棍。殷代和周代還出現了數字卦,在殷墟發掘中,不僅發現了大量的刻有卜辭的卜骨卜甲,而且還出現數字卦。1950年在四盤磨村發掘一卜骨上有三組由數字組成的數字卦。分別為「十 十 十        十 十   」,讀為「七八七六七六,八六六五八六,七五七六六六。」1967年-1977年在小屯發現一塊龜腹甲甲上有三處數字卦,即「 + 九   十一 十九十十 十  」讀為「六七八九六八,六七一六七九,七七六七六六」。從周代開始設有稱作「太卜」的官,掌管占卜。春秋戰國時期,連年戰爭,占卜多用於興兵作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加強統治,焚書坑儒,因《周易》是占卜之書,才幸免於難,流傳至今。《漢書·劉歆傳》記載,秦代形成「天下但有《易》卜,未有他書」的局面。關於古代運用《周易》卜筮的事例繁多,在《左傳》、《國語》、《史記》、《資治通鑒》等書中都有記載。

    春秋戰國時代,對《周易》研究甚為盛行,解釋《周易》之書眾多。這時的卦象與數的記述上,有了很大變動,卦象的書寫從 等過渡到— —   。 代表陰,讀六數;一代表陽,讀一數。如西周離卦寫為 ,《阜陽漢簡》寫為 ,《馬王堆帛書易》寫作 ,現在寫作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數字卦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過程,才逐漸走向規範化的。

    這個時期的另一個重要研究成果就是產生了《易傳》,它是先秦易學集大成之作。《易傳》即「十翼」,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十篇。《易傳》被認為是孔子的著作,此說一直沿襲到宋代,歐陽修首先提出疑問,後提出多種說法。據張岱年先生考證,《易傳》成書於戰國時代無疑。《易傳》的成書使《周易》內容邏輯化、系統化,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第一次把宇宙萬物分為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大類,是最早的辯證法思想的形象表述,從而使《周易》從卜筮之書變成學術經典。《周易》用其最簡捷的形式概括了極其博大以至無窮的內容,其獨特的理論思維模式,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從時間、地點、條件全方位分析問題,認識事物的思想方法。由於《易傳》是經多人之手而成,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道家、陰陽家的思想也反映在其中,豐富了易學內容。同時,《周易》思想又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融進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之中,形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成為我國幾千年來的普遍價值觀。

    從學派來看,春秋戰國時期易學已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趨勢,一是承襲古代卜筮的道路發展,一是擺脫巫術束縛而向哲學方向發展。前者以《左傳》、《國語》為代表,後者以《易傳》為代表。

    (二)漢代易學

    漢代易學是易學發展的重要階段。由於統治者重視,易學研究出現了極盛時期。《易經》被定為五經之首,易學成為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周易》的學派眾多,不僅有儒家的,也有其他學派的思想家。易學出現明晰的師承脈絡。

    從師承關係來看,漢代易學開山祖一般認為是田何。他先傳給周王孫、丁寬、服生等,後又傳給楊何。丁寬傳給田王孫,田王孫又傳給施仇、孟喜、梁丘賀。三家均立學官,故史載「《易》施、孟、梁丘之學,」即指這一體系。後孟喜傳給焦延壽,焦氏又影響了京房,於是「《易》有京氏之學」。此外,漢易還有費高(費直和高相)易學系統。費直傳給王橫,高相傳給子康和毋將永。由於費高二家未立博士,故有費高二家為民間易學之說。孟、梁、京房易學屬今文易學系統,費高易學屬古文易學系統。除此二派易學外,還有一些大學者如淮南王劉安、嚴君平、揚雄、劉向和劉歆等人,也對《周易》頗有研究,是漢代易學的另一支生力軍。

    漢代易學解經的方式大致有三種,以孟喜、京房為代表的官方易學,慣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說《周易》經傳文,以卦氣說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解釋《周易》的原理,利用《周易》大講陰陽災變。二是民間費高易學,反對陰陽災變說,著重闡述《周易》中的義理。三是道家黃老的易學,著重講陰陽變易的哲學道理。三派之中孟京易學影響最大,史稱象數之學。

    西漢末年,由於神秘主義思潮的影響,讖緯開始流行,易學也出現了《易緯》之類的著作,這是代表漢初官方的孟京易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變種。其中代表著作有《乾鑿度》、《稽覽圖》、《是類謀》等。這類著作將卦氣說和象數說進一步理論化、神學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義」說即「簡易、變易、不易」三義,以及太極元氣說,太一取陰陽之數以行九宮說,八卦之名源於古代文字說等,這些學說對後世易學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西漢末,揚雄的《太玄》是對易學研究的總結性巨著。他視「玄」為宇宙萬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陰陽三家學說,運用當時的天文曆法知識,描繪了一個世界圖式,認為事物均按九個階段發展。《太玄》仿《周易》結構,另創八十一個符號,叫八十一首。每首與《周易》的一卦相似,分別由-、--、---三種基本符號按四重構成,自上而下,稱為方、州、部、家。每首又分九贊,類似易卦之爻,共七百二十九贊。並將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贊分配於一年四季之中,用來表示陰陽二氣消長運行,萬物興衰成亡的過程。他將陰陽五行、四方四時、日月星辰、風雨物候、山川草木、人體結構、心理性情等自然的、人類的變化活動都納入其中,重構天人貫通的自然社會哲學系統。這是對西漢以來易學的一次總結,也是對《周易》結構與內容上的全面解釋。

    東漢易學又有了新變化。首先是作為官方學派的孟京易學勢力衰微,而作為民間學派的費氏易學興盛;其次,費氏易學與孟京易學出現了合流趨勢,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數和成數解釋《周易》中的象和數的五行生成說。孟氏易學流脈是范升→楊政;費氏易學的流脈是陳元、鄭眾→馬融→鄭玄。而鄭玄融合了孟費二氏易學,形成了鄭玄、荀爽和虞翻以象數解易的三大家。到曹魏時期的王肅,其解易已十分注重義理而略於象數,文字簡明,成為晉代王弼易學的先河。與王肅同時的虞翻,發展了卦氣說,引進了一些新體例,並以變卦說解釋《周易》經傳,將漢易象數之學推到新的境界。

    東漢末年,道家黃老學派逐漸演變為道教,黃老易學也逐漸與煉丹學說結合起來了。東漢末年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開始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的理論和方法,提出了月體納甲說,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干支和日數,以月亮的盈虧來說明煉丹運火的程序,成為道教易學的先驅。

   (三)晉唐易學

    魏晉隋唐時期,易學開始了新的轉向。大體說來,由兩漢的重象數轉向了晉唐的重義理,玄學派的易學成為晉唐易學的主流。

    魏晉時期,老莊學說十分流行,並逐漸以貴族的面貌與儒家截然分離。其時佛教的東漸,又加速了老莊學說的流行。因此,魏晉玄學易學實質是道家易學和費氏易學結合的產物。

    王弼是玄學易學的創始人。他的《周易注》,師承古文經學的解易學風,文字簡明,義理通暢,使《易經》和《易傳》成為玄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甚至以老莊的觀點來解釋《易經》的爻辭,將「自然無為」、「歸根曰靜」等思想解釋《彖傳》文字,以「忘象以求意」說解釋易學中的取義學說,尋求《周易》經和傳中的抽象原則。他主張闡明《周易》所包含的義理,摒棄漢儒災異說和讖偉說,恢復先前《易》的本旨,從而開創了後世以義理解《易》的先河。

    韓康伯進一步將王弼所未注的《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等傳亦加註解,依據筮法中的取義說,從義理的角度提出新的命題——「八卦備天下之理」。把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看作是天下之理的高度概括,通過《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變易之道。這種將無形之理視為《周易》之根本的觀點,實際上是借易學中的範疇、命題宣揚老莊。易學的玄學化,使《周易》、《老子》、《莊子》並列成為「三玄」。

    晉代玄學易學除此兩大家外,還有阮籍、荀粲、梁武帝蕭衍等人,可惜他們的著作已失傳。在玄學易學以外,也有反玄學易學派。荀豈頁、荀融、歐陽建、干寶等人分別對玄學易學進行了批評、責難,促使玄學易學不斷修正自己的主張。到南北朝時期,北方易學與南方玄學逐漸出現了新的融合趨勢。

    隋唐時期,隨著政治上的統一,經濟上的繁榮,文化也進入了融合時期。唐代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便是兩部融會魏晉南北朝各派易學觀點的易學典範作品。《周易正義》一方面推崇玄學易學,一方面吸收各家觀點,對之進行修正,提出了「易含萬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類取之」的原則。並將玄學易學貴無賤有論發展為崇有論,以陰陽二氣解釋乾坤二元,以元氣說解釋太極,提出以氣為核心的世界觀。並以「自然無為」來解釋「一陰一陽之謂道」,提出「無陰無陽乃謂之道」的新命題。認為陰陽二氣自然本有,其開通萬物的品德是自然而不造作,故把道看作是「自然無為」的稱號。《周易集解》沒有提出什麼新命題、新觀點,但彙集了漢易以來各學派的註解,對義理派的觀點也不加評析地收集其中,是一本很好的資料彙編。這兩部易學巨著的出現,表明易學正走向融合的新動向。

    另外,唐代的佛、道二教中一些人物也援引《周易》卦象解說其教義。道教解易系統內便出現了《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見《道藏·洞玄部》)等著作。

   (四)宋明易學

    宋明易學的特點與宋明時期學術特點聯繫在一起,此時學術特點是注重從義理角度探討儒家經典的微言大義,不注重文字的訓詁、考據,是新儒家的興起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易學也突出地表現為對《周易》經傳中哲理進行探討的特徵,是古代易學哲學高度發展的時期。

    由於《周易》經傳,特別是《易傳》一直被漢以來的儒家奉為經典,而《易傳》又是儒家思想體系最具哲學色彩的著作,所以,宋明易學的哲理化特點,又使宋明哲學形成了以易學哲學為主要內容的新特徵。宋明哲學中五大流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無不同易學有密切關係。據《宋史·藝文志》載,僅北宋解易著作就有60多家,其中著名的有李覯、胡瑗、周敦頤、邵雍、王安石、張載、程顥和程頤等。至於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文學家、史學家,亦有解易之著作。

    北宋初期的易學大體有四大流派。一是以陳摶為鼻祖的圖書學派。此派學脈是:陳摶傳給种放→劉牧、李之才→周敦頤。到劉、李之後,又有所分化。劉氏推崇河圖洛書,李氏重視卦變說,最後,周敦頤重視講象,提出太極圖說,論述宇宙形成過程,為儒家成聖人的理論提供根據。二是邵雍的數學派,提出先天學。三是由胡瑗倡導的義理派,後傳至程頤。程頤著《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系。四是張載的氣學派,他吸收了唐代孔穎達的氣論學說,著《橫渠易說》和《正蒙》。

    南宋時期,邵、程、張三家易學都很流行而以程氏易學為主流。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以程氏易學為主幹,會通各家之長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易學哲學體系。與朱熹同時的楊萬里著《誠齋易傳》,一方面闡發程氏易學,另一方面又吸收張載易學思想、闡發太極元氣說,企圖將陰陽二氣說同程氏的天理說揉合起來。此時,心學易學有所發展。陸九淵大弟子楊簡,繼承程顥和陸九淵的易學思想,以人心解易,提出「天人本一」,「三才一體」的新命題,論證卦爻象和天地萬物的變化皆出於個人的意識。他認為易之道即人之心,主張人心即道,宇宙變化即人心變化過程。他著有《楊氏易傳》和《己易》二書,是宋明時期心學易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對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有重大影 響。另外,功利學派的易學也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如薛季宣、葉適等人提出了「河圖洛書為古代地圖說」,「道不離器說」,否定孔子作《說卦》等說,對傳統易學有所突破。而圖書學派易學,經朱震和蔡元定等人的闡發,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元明兩代,《周易》朝普及和縱深兩個方向發展,先後出現了一批註疏《周易本義》的著作。元代胡一桂著《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易學啟蒙翼傳》二書,其子胡炳文著《周易本義通釋》,胡一桂的學生董真卿著《周易會通》,這些著作都對朱熹易學進行了闡發。明成祖時,胡廣奉敕編《周易大全》,便以胡一桂所著為藍本。《周易大全》的頒布流行,表明程朱派易學占居了明代易學的統治地址。

    但是,由於元明兩代易學以程朱易學為標準,義理派反而相對薄弱,沒有出現新觀點、新著作,倒是河洛之學和邵雍的先天易學有所發展。元代道教大師雷思齊承劉牧、邵雍易學學脈,推衍出許多圖式。他以九宮圖為核心解釋《周易》原理,主先有數而後有象說。而俞琰、張理和蕭漢中等人,亦以圖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後有數的觀點。到明代,象學一派成了象數之學的主流,以來知德為代表的象數易學與程朱易學展開了長期的爭論。明末清初,方以智父子將象數易學發展到高峰。

    明代義理易學派的發展要歸功於易學家蔡清。他著有《周易蒙引》,將張載易說的「氣論」引入程朱「義理說」之中,批評了朱熹離氣言理說,主張理象合一,成為明代易學「氣本論」的倡導者。明代心學流行,易學中「心學」也有發展,他們主要以內心道德修養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釋《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辭,其代表人物是湛若水和王畿。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子,站在氣學派立場,對宋明易學作了一次總結。他繼承宋明氣學和象學傳統,修正程朱義理易學,批判心學易學,並對河洛先天之學和邵雍的象數之學也作了批判,先後著《周易外傳》、《周易內傳》等著作,完成了易學哲學「氣本論」的任務,宣告了宋明易學的終結。

   (五)清代易學

    清代是復興漢易的時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其中內容和傾向都很複雜。清代易學主要有兩派,一派以惠棟和張惠言為代表,倡導漢易。一派以焦循為代表,力圖會通百家。惠棟著有《周易述》、《易漢學》、《易例》、《周易古義》等書,篤守漢易,不敢發揮,並且注重卦象的形成和變化,淡化《周易》的哲學價值。張惠言則專攻虞翻易學,著有《周易虞氏義》、《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事》、《虞氏易言》等書,企圖全面恢復虞氏易學。焦循則不然,他一方面依漢人解易的精神,注重象數文字訓詁,另一方面又獨闢蹊徑,以建立新的易學體系。著有《易學三書》,即《易章句》、《易通釋》和《易圖略》,成為清代漢學易學的殿軍。

    對《河圖》與八卦關係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康熙年間的學者江永研易從朱熹之說,在《河洛精蘊》一書中對《河圖》與八卦關係作出了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從總體傾向來看,清代易學缺乏對哲學問題的探討,對易學哲學的建樹甚少,理論思維很薄弱,是古代易學哲學的衰落時期。

   (六)近現代易學

    20世紀初至70年代,《周易》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歸納起來大致有四個方面。

    第一,注重對《周易》經傳文字的注釋。代表著作有沈竹初的《周易易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學》和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其中以高亨注釋的《周易》水平最高。他將經與傳分開,認為經是卜筮之書,傳是哲學著作。不講象數,並且將「元亨利貞」解為大祭和利於占問,不以為是四種德行,發前人之所未發。

    第二,重視考證,並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辭中的事件。代表著作有:於省吾的《雙劍訁多 易經新證》,聞一多的《周易義證類纂》,余永梁的《易經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郭沫若的《周易之製作時代》、《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顧頡剛的《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及《易繫辭傳觀象制器的故事》,李鏡池的《周易探源》,胡樸安的《周易古史觀》,屈萬里的《周易卦爻辭中的習俗》。

    第三,注重對易學史上的著作加以評述而寓己見於其中。如民國初杭辛齋集古今易書達620餘種,著有《易楔》、《學易筆談》。周善培著《周易雜卦證解》,專以「雜」字解,自成一家之言。還有朱謙之的《周易哲學》,高亨的《周易卦爻辭的文學價值》、《易大傳的哲學思想》,金景芳的《易通》等書,使易學研究出現了新面貌。

    第四,用現代科學證《易》。本世紀30年代沈仲濤著有《易與科學》(英文本),主要論述《周易》與西方科學的暗合之處。沈氏之後,又有薛學潛著《易與物質波量子力學》及《超相對論》二書,丁超五的《科學的易》。這 些科學易的特點是以科學比附《周易》,還未能以《周易》的思維方式去推動科學,或在其思維啟發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

    80年代後,國內易學研究十分活躍,嚴肅的學術研究與民間易學都十分火熱。從學術研究來看,呈現出多元化特點,有易學史研究,「易」之義理研究,「易」與文化史研究,還有《周易》與中國古典美學、文學之關係,《周易》與現代管理,易與醫、易與養生學等研究。更為突出的是,周易研究同自然科學領域找到了《周易》超越時空的價值,出現了「科學易」。各種規模的學術討論會十分活躍。不同層次的學術團體、研究院、學校相繼建立。不同專業類型的刊物、報紙也先後面世,如《周易研究》、《周易報》等,而且逐漸形成《周易》研究中心,如河南安陽《周易》研究中心,倍受國內外易學界的重視。民間易學更是五花八門,尤其是《周易》與算卦,《周易》與氣功,《周易》與古代堪輿(風水),《周易》與預測等。

海外周易研究

    亞洲國家接觸易經最早。日本在唐武后長安二年(702年),就曾頒布「大寶令」,要求學生通曉一兩部經書,其中就包括《周易》。日本歷史上不斷湧現出有影響的易學家和《易著》。

    西方最早讀《周易》的人是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明末(1582年)利馬竇傳教到中國,在華生活28年,翻譯和撰寫了許多著作,使孔子思想在16世紀就傳入義大利。

   《易經》第一部西方語譯本是法國傳教士金尼閣(Nielas TriBauit)於杭州譯出,為拉丁文本,揭開了易學走向世界的序幕。金尼閣曾於1610年、1620年兩次來華傳教,同時悉心研究《周易》,他譯的拉丁文版《易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西文譯本,因此被稱為西方易學上的哥倫布。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Philippe Couplef)1659年到中國,在上海、蘇州、鎮江、淮安等地傳教23年,他同恩理格、殷鐸澤等人把《大學》、《中庸》、《論語》和《周易》翻譯成《西文四書直講》,書中附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之意義,1687年在巴黎出版。法國傳教士雷孝思所譯拉丁文《易經》,書名叫《中國最古的書》,於19世紀30年代出版。

   《易經》第一本英文版是英國傳教士麥格基(R·C· mcciatchie)於1876年譯出,由於該書杜撰成分過大,被西方某些評論家評論為敗筆之作。由英國傳教士利雅各翻譯,1882年於牛津出版的英文版《易經》,儘管冗長、呆板,但是當時在西歐被認為是最理想、最有影響的譯本。1963年美國紐約大學又將其再版。美國貝恩斯(Baynes)根據衛禮賢譯本轉譯成英文的《易經》,1950年在紐約出版,這本書勝過所有據中文原著翻譯的英譯本,成為當今西方英語國家所通用的「標準譯本」,一再被翻印。當代歐洲心理學權威、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英文《易經》的序言中說:「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有頗多相同的地方。」對《易經》給予極高的評價。

    最早的《易經》法文本出版於1750年,由法國傳教士宋君榮(Antonius Goubil)譯。後又有法國霍道生的譯本。而影響最大的是比利時人哈雷茲譯於1889年在布魯塞爾出版的《易經》,成為當今西方通用的法文本。

   《周易》傳到西方後,立即引起西方學者的濃厚興趣。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大代數與微積分的發明者萊布尼茲,在1679年靠自己的聰慧發明了「二元算術」之後,因為不能應用而無實用意義,不敢公佈於世。後來,他從在華的傳教士白晉的來信中知道了中國的《易經》和易圖。由《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中得到了有系統、有條理、有邏輯的科學方法,發現伏羲六十四卦與他發明的「二元算術」完全一致。他在給白晉的信中說:「人們都知道伏羲是中國古代的君主、世界著名的哲學家、中華帝國東洋科學的創立者,這個易圖可以算現在科學之最古老的紀念物。然而這種科學,依我所見,雖然為四千年以上的古物,數千年來沒有人了解它的意義,這是不可思議的。它和我的新算術完全一致。當大師正在努力理解這個符號的時候,我依大函便能給它以恰當的解答。我可以自白:要是我沒有發明二元算術,則此六十四卦的體系,即為伏羲易圖,耗費了許多時間,也不會明白吧」 。他還說:「將伏羲的文字再延展出去,發明一種新的文字。易六十四卦給與『普遍文字』的發明以重大的暗示,使思想與數發生關係。對於思想計算上非常有利。這個發明,對於人類精神作用的完成及道德與宗教真理的進步,更有興趣,而眼界也拓展了。」他意想不到其得意之發明早在中國伏羲六十四卦中就有表達,欽佩之餘寫信給康熙皇帝要求加入中國籍,並在法蘭克福創立起一所中國學院(此學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才被毀)。萊氏之舉,引起了世界各國對《易經》的普遍重視。

    19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憑藉中國《易經》取得了偉大成就。他在自傳中說,他的著名的正反合的辯證邏輯定律,是受中國《易經》啟發而完成的。並且說:「《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是有絕對權威的」。

    量子力學的創始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丹麥物理學家玻爾依據陰陽學說提出並協原理(亦稱「互補原理」 )時,總覺得語言敘述不能充分表達原意。1937年應周培源教授邀請來中國,先後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講學,遊覽了長城、十三陵、六和塔等,在孔廟看到了太極圖。他看到陰陽魚構成的太極圖時大為驚訝,認為太極圖是他的思想最恰當的表現,因此選中了太極圖作他的族徵,象徵著中西文化的融合。玻爾曾與泡利很有興趣地專門研究過《易經》。我國唯一在玻爾指導下工作過的學者冼鼎昌回憶說:「聽他(玻爾)講東方哲學與物理認識論的關係,我驚嘆於他對中國古典哲學的深入了解,開始懂得他以中國陰陽太極圖為其族徵中圖案的道理了。」

    最早的德文版《易經》於 1924年在法國耶拿出版 ,由德國傳教士衛禮賢(Richard Wilheln)譯。衛禮賢精通漢語,1899年來華傳教,在華居住達25年之久,曾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在華期間,對《易經》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向中國的易學家、京師大學堂校長勞乃宣和胡適請教。他曾在北京大學和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舉辦《周易》講座。1913年開始將《易經》翻譯成德文,譯筆簡潔流暢,忠實可信,成為利雅各之後影響最大的西方譯本。衛禮賢之子衛德明,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於1943年向駐北京的德國人作學習《易經》的輔導報告,1944年將輔導材料整理成書,書名為《周易八論》,成為今天西方人學習《周易》的指南。1960年貝恩斯又將其譯成英文。

    1987年美國海軍天文台的羅伯特·合林頓宣布:太陽系存在第10顆行星,這是客觀存在、毋庸置疑的。這一宣布使人類有可能解開兩個玄妙的宇宙之迷:一是19世紀天王星的運行軌道為什麼會「失常」;二是26000年前地球上的恐龍為什麼會滅絕。但是最早預測太陽系第10顆行星的不是美國人,而是中國旅法學者劉子華於1940年在巴黎用《易經》八卦原理推算出來的,並且計算出第10顆行星的密度為0.424(水=1),軌道運行速度為1.689公里╱秒,對太陽平均距離為74億公里,以179年為周期繞太陽旋轉。他的《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的論文使世界震驚。巴黎大學哲學系主任、論文審查委員會主席愛米爾卜勒耶說:「他費了許多考證和智慧顯示出現代科學與純直覺的知識構成的中國古代科學有深奧的吻合。」法國仆爾日天文台台長摩爾稱:「其博士論文為我們指出了中國古聖賢的宇宙科學,竟如此與最近四個世紀中若干代學者耗盡艱辛所得的結果相吻合。」

    物理學家卡普拉從許多方面比較了現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以《易經》為核心的東方傳統思想的相似處。他認為:現代物理學與《易經》都把事物的變化看成自然界的本質,而由變化產生的結構及對稱性只是第二位的。《易經》具有通過變化產生的動態模式的觀念,可能與現代物理中的S矩陣理論最為接近,八卦圖同強子八重對稱性類似。他的論著問世後,對世界產生了極大影響。

    美籍華人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的陰陽消長的原理中受到啟發,提出「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雖是不滅的,但不是不變的,而且存在著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重大發現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楊振寧博士說他之所以懷疑到德國舒氏的奇偶性不滅定律,與他在西南聯大時讀《易經》有關。美國地學家特奇根據八卦歸類、推理的系統結構,撰寫出專著《地球構造圖》。他把地球劃分為八塊,以此來論述地震和各種礦床分布。新加坡南洋大學教授田新亞認為,八卦可以比擬於元素的八族,它們彼此之間的內涵性質有多處是可以對應的符號。易卦排列能和組成物質的元素內在組織上的周期性適應。此外,尚有特具的顯示功能,是已有元素周期表所不能表達的。按《易經》原理推斷,化學元素決非現在的107種,應該更多,現在已被科學所證實。

   《易經》蘊涵著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廣泛的科學知識,其內容可以說包羅萬象。就數學而言,它蘊含了全部近代數學,它不僅包括二進位、十進位數學,而且還包括勾股定律、黃金分割律、排列組合、求極大極小率、概率、大衍求一術、二項式定律、餘數定理等。物理學方面如宇稱不守恆定律、測不準原則、相對論、原子學說、電子理論、夸克理論等都可以從《易經》中找到聯繫。被稱為現代化學之淵源的鍊金術,是憑藉《易經》的陰陽學說才得以發展。生理學中雙螺旋理論(即DNA缺氧核酸)的發現,是因DNA中的64種核酸數,與《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數和卦爻結構相符合。當代最為人們所關注的生態學問題,其本質可以從《易經》中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聯繫。

   《易經》的博大內涵,對現代語言學也發生了巨大影響。美國布法羅紐約洲立大學教授荷夫,運用《易經》八卦來分析英語中的單詞。他將每個單詞的形、聲、義用八卦中的爻來表示,相同者為陽「    」,相異者為陰「- -」,把所有的英語單詞歸於八種結合。聲、義,對於各國的語言文字研究開拓了一條新路,具有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管理易」,把《易經》思想運用於管理科學,推進了管理科學的發展。國際易經研究會主席、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美國遠東高級研究院院長成中英,吸取中國《易經》文化而提出管理新理論,即「C」理論,他說:「中國的易經有兩個作用:一為察微知變,就是透過細微的東西,作為判斷;一為變通入神,在變通當中,了解對方的心理。這些都是管理的軟體」。有人認為日本管理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就在於對中國文化的應用。日本在60年代研究《孫子兵法》,70年代研究《三國演義》,80年代研究《易經》。許多科學家認為,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趨勢正在由近代分析潮流為主的階段轉向以整體綜合潮流為主的階段,中國的《易經》中一些哲學範疇、思維模式,更加符合現代科學所揭示的宇宙圖景,特別是《易經》的天、地、人的自然界一體理論,獨特的象、數、理思維方法,是啟迪科學家解決當今世界重大難題的思想體系,對現代科學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在作用。

    近幾十年來,歐洲、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國的學者相繼成立了易經研究組織,並在大學設立了易學專業,研究範圍已由純理論走嚮應用科學的領域,涉及數、理、兵、醫、藝術等多種學科,出現了「人文易」、「科學易」、「管理易」、「藝術易」等學術門類。《易經》先後被譯為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日文、朝鮮文、俄文、荷蘭文等十多種文字。台灣易經學會主辦的《易學月刊》發至世界各地。近幾年來,在武漢、北京、濟南、安陽等地多次舉辦國際性的《易經》學術討論會。安陽舉辦的《周易與現代化國際學術討論會》,每年一屆,有美國、日本、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學者參加交流。有關研究《易經》方面的成果和著述層出不窮,僅日本在近時期就出版了200多種。其中主要有1943年出版的武內義雄著《易與中庸》,1958年出版的諸橋轍次著《易經講話》(五卷本)。1958年後,先後出版了高田真治著《易經譯註》、《易的思想》,宋井宇三郞著《宋代易學研究》、鈴木由次郞著《漢易研究》、《易經譯註》、《易與人生》、《伏羲八卦方圓圖與萊布尼茲二進法算術》,戶田豐三郎著《易經注釋史綱》,赤冢忠著《易經釋注》,本田濟著《易譯註》、《易學--它的形成與發展》等。

    朝鮮是最早接受《周易》的亞洲國家之一,李朝時期的易學家李滉(1501~1570)曾精心研究《周易》,他繼承朱子易學思想,經過改造、修正、闡發,使《周易》更適合朝鮮國情,為《周易》研究奠定了基礎。韓國(南朝鮮)把太極圖作為國旗圖案,已大大超越科學研究的範圍,足見其國家對《易經》的重視程度。

    據統計,從本世紀60年代以來,聞名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有14項,其中有多項與《易經》的理論有較密切的關係。這些項目是:耗散結構理論,混沌理論,分形幾何理論,一元數學理論,物元分析理論,天地生偶次序,全球地質構造呂德斯線,地球經絡穴位結構理論,地震自然節律,自然同期可分度理論,生物全息律,宇宙全息論等。如今,世界上許多學科的科學家都在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領域、不同層次對《易經》進行研究和探索。

安陽周易研究

    安陽是《周易》的發源地,得天獨厚的條件,為易學研究提供了方便。安陽易學研究歷史悠久,代代相傳,能人輩出,出現了一些在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易學名家和易學著作。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弟子卜商(子夏)曾於湯陰的西河與魏文侯討論易學,鬼谷子曾在這裡演練兵法。西漢時期,易學研究出現了極盛時期。據《滑縣誌》載,「京氏」易學的開創者京房就出生這裡。

    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為京氏。學易於焦延壽,以通變說易,好講災異。元帝初元四年,以教廉為郎,後立為博士。屢次上疏,以災異推論時政得失。因劾秦中書令石顯等專權,出為魏郡太守,治郡有政績。不久,石顯誣陷京房與張博通謀,誹謗朝政,歸惡皇上,斬於街市。京房是西漢著名的易學家,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從而創造了許多佔算的體例,以講占候之術而聞名。在占算體例的解釋中,進一步發揮了孟喜的卦氣說,並吸收了當時的陰陽五行說,對易學的發展影響較大。京房易學的主要成就是:(1)八宮卦說,包括世應說和飛伏說。即將八經卦的重卦稱為八宮,按乾、震、坎、艮、坤、巽、離、兌順序排列,把六十四卦分別納入八宮。(2)納甲說。用八宮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別配以十二地支,甲為十天干之首,故稱之為「納甲」;配以十二地支,亦稱之為「納支」。(3)五行說。以五行學說解釋卦爻象和卦爻辭的吉凶。此說包括五星配卦說,五行爻位說,五行生剋說,八卦休王說等。以五行說解《周易》,始於京房。(4)卦氣說。有與孟喜卦氣說相同的地方,比如以坎卦主冬至,離卦主夏至,每卦六爻各配6個月份,表示氣候的變化。也有與孟喜卦氣說不同的地方,比如將坎離震巽四正卦納入一年的日數之中。孟喜以六十卦、三百六十爻配一年之日數,而京房則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數。跟孟喜之卦氣說相比,他於四正卦以外,又增加了巽艮兩卦,主管二十四節氣。卦氣說以講災異、災變為其特徵之一。(5)陰陽二氣說。以陰陽二氣的變易,解釋卦爻象的變易,以此說明「易」就是陰陽二氣的升降變易而永無休止。京氏易學,不僅講佔法,而且通過對佔法的解釋,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系,用來解釋自然和社會,形成漢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著作有《京氏易傳》三卷,其他皆已失傳。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京氏章句》,黃奭《漢學堂叢書》、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等書中也有輯錄。

    三國後期,曹操都鄴,鄴下文人中多有研易人士。

    唐宋時期,研究《周易》者,既有本籍人士,也有客籍人士。本籍人士中以崔良佐和邵雍為代表。

    崔良佐,唐代滑州靈昌人。歷任衛州汲縣尉、虢州湖城主簿之職。後因母喪,遂不仕,隱居共北白鹿山。著有《尚書演范》、《周易忘象》等書,撰寫《渾天》等數十篇文章。

    邵雍(1011~1077),字堯夫,自號安樂,謚康節。北宋著名易學家。河北范陽人,幼隨父遷河南,始居衡漳(今林縣邵康莊),後遷共城(今河南輝縣)百源,故後人稱之為百源先生。屢被推薦為官,均堅辭不受,終身以研究《周易》為業。後居洛陽,與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從游甚密。共城令李之才曾授以「物理性命之學」,即《周易》象數之學。經過他刻苦探索,多有獨到之處,在易學象數派中自為一家,以先天象數之學聞名於世,和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為北宋五子。其學術思想與王弼以來的義理思想相悖,他把陳摶等道教的思想與易理相結合,為理學的命題作論證,使易學成為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易學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階段。他的象數之學(也叫先天學),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太極生出天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又認為太極是不動的,太極顯發而有變化的功能,於是生出數、象和器。提出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是按照「先天象數」的圖式展開的,把先天象數歸之於心。當時,邵雍的數學派同張載的氣學派、程頤的理學派成三足鼎立之勢。象數易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以乾坤坎離為四正卦,由此推衍出一套圖式,進一步發展了李之才的卦變說,認為乾坤坎離為四正卦的圖式乃伏羲所畫,稱作先天圖,其學為先天學。而漢易中以坎離震兌為四正卦的圖式,乃文王之易,是伏羲易的推演,稱為後天學。邵雍對此兩種圖式均有解說,但推崇並著重研究先天之學。他提出先天學有卦無文,卻盡備天地萬物之理。八卦和六十四卦次序圖,是說明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形成次序的。以加一部法或稱一分為二法,解釋六十四卦卦數和卦象的形成,把奇偶二數的演變置於第一位,有此數學法則,方有六十四卦。這種解釋乃漢唐易學所未見,排斥了無生有說及漢唐易中取象說,創立了以數學觀點解易的新學派。並稱天地萬物都是按八卦生成的次序演變出來的。其八卦和六十四卦方點陣圖,是說明八卦和六十四卦所處的方位。其中方圓合一圖是宇宙的時間和空間的間架或模式,用來表示天地萬物均處於此模式中。其皇極經世圖,將卦氣說加以推衍,製成宇宙歷史年表,用來推算人類和宇宙歷史的進程,為其一大創造。邵雍將卦氣說中陰陽消長法則加以推廣,用來解釋人類和宇宙變化的規律,並依據陰陽消長規律得出「天地終始」說。認為人類社會已盛極而衰,將歷史分為「皇、帝、王、霸」四個時期,提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歷史退化論。其學說經後世人發展為算命學,社會上卜卦算命先生,均以邵雍為祖師,標榜其為康節神數,在民間頗有影響。著作有《皇極經世》和《伊川擊壤集》等。

    元明清時期,安陽易學研究有了較大發展。這時期研習《周易》人數增多。其中有崔銑、許三禮、韓鳴岐、劉廷士、暴驥遠等。

    崔銑(1478年~1541年),字子鍾,一字仲鳧,號後渠、少石、洹野,世稱後渠先生。河南安陽人,弘治進士,明代著名學者。在易學研究方面以程氏易學為宗,兼采王弼、吳澄之說,與朱熹《周易本義》頗有不同,他舍象數而闡義理,認為陳摶所傳圖象皆衍術數,與《易》無關,諸卦變之說亦支離無取。他的理論篤實近理,反對陽明心理和禪學。著有《讀易余言》,晚年著《周易大象說》,多精微自得之旨,為時人所推崇。

    許三禮,字典三,號酉山,清初安陽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浙江海寧縣知縣。第二年利用舊廟辦起了「正學書院」,後又創辦「海昌講院」,親自授課,並邀請了一些知名學者講課。康熙十五年(1676年),邀請著名學者黃宗羲赴海寧講學。黃氏主持海寧講學達5年之久。許三禮與黃宗羲交往甚密,崇尚程朱理學,對易經的理論研究較深,1681年著《易貫》。

    韓鳴岐,滑縣城東北魏庄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舉人,歷任濟陽、滎陽教諭。著有《卦爻便省管窺錄》、《地理一隅》、《等韻指掌》等書。曾任知縣,後借故辭職,以教育學生為業。

    劉廷士,字元直,安陽城西25公里岡西村人。家赤貧,天性奇特,苦讀不倦。精易學,著有《中天易經》、《大六壬銀河卓》等書。他根據《易傳》的思想,以三十八圖來表示天地自然之易。其中河洛之易4圖,伏羲之易6圖,神農之意5圖,黃帝之易5圖,周文王之易10圖,孔子之易8圖,他補繪中天5圖(連山)、後天5圖(歸藏),表示失傳的神農、黃帝《易》。築藏書樓三楹。清道光辛卯,舉孝廉,任盧氏教諭,為人清正,鄉人稱道。

    暴驥遠,字良甫,世居滑縣城南暴庄。其祖菼(tǎn),字西庵,精易學。父大儒,字超亭,清朝道光三十年進士。他從小跟著祖父讀書,16歲應試,取為庠生。他博覽群書,貫通六經,尤精於《易經》。他認為後世注《易》多言玄妙卜筮,失去《易經》的本來意義,乃博採歷代易學諸家之長,著《周易輯注發明》二冊。

    客籍人士中,以河北人杜瑛和崔述較有名。

    杜瑛,元初信安(今河北霸縣)人,後遷於偃師緱氏山中治易。杜門著書。主要著作有《皇極引用》、《皇極疑事》等。崔述,直隸大名人,字武承,號東壁。乾隆二十七年舉人,曾任福建羅源和上杭等縣知縣。罷官後,寓居安陽,專心研易,著有《易卦圖說》等。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連年災荒,研究易學者寥寥無幾。安陽人王金聲,以邵雍的《皇極經世》思想為主,著《先天三皇大數演易》。李宗模著有《讀易鑰》和《圖象淺說》等書。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們對《周易》認識不清,常把《周易》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來,甚至視為禁區,很少有人深入研究。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周易》研究逐漸興起。1984年全國第一次周易學術討論會的召開,促進了安陽周易研究的開展。1989年5月在安陽召開了《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第一屆全國學術討論會。來自全國各地的80多位學者和專家參加了會議,收到學術論文45篇。會後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一書。同時出版了顧明著的《周易象數圖說》。1990年10月,召開了《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海內外專家、學者128人出席了會議,收到學術論文78篇。會後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與自然科學研究》。1990年8月,安陽周易研究會成立。《周易》研究在安陽逐漸開展起來。安陽周易研究一開始就抓住與自然科學結合的方向,拓展了《周易》研究的新領域。安陽已被國內外學者認為是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地區。本文來自: 安陽新聞網(www.aynews.net.cn) 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aynews.net.cn/jray/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429
推薦閱讀:

聽老涮講易經3.4陰陽爻與六十四卦
周易趨吉避凶的方法
易經雜說 第六部份 下(南懷瑾著){大家都來學周易,提高幸福指數}
李守力《周易詮釋》:《繫辭上傳》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文:李守力)

TAG:周易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