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告訴我們為什麼有「知識」的人往往慾望多,煩惱多?

  • 很多人認為:知識越多,當然知道得越多,卻從來沒有仔細想過,知識和知道是什麼關係,這個知道的道,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告訴我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什麼知識越多,會離「道」越遠?為什麼知識越多,我們反而更多的煩惱和痛苦?

人要生活,就不能不求學,不能不掌握知識。很多人說,老子根本就是反對學習知識的,那老子叫我們不要活下去了嗎?如果他沒有知識,寫《道德經》幹什麼?可見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老子只是告訴我們:我很贊成你為學,但是你要記住,為學的目的是要為道,就是我們常講的,要知「道」。知識和知「道」,人們會混為一談,有人說自己有很多的知識,所以他就只「道」了,其實不見得。

我們所學的很多知識。看得很多書,都是不知「道」的知識。很多科學家,知識很豐富,可就是不知「道」。因為如果他知道,有些事情他就不敢做,有些論文就不敢發表,有些實驗做一半就應該停止了。我們,我們一定要把知識和知「道」好好區分一下。

為什麼現代人那麼痛苦,容易心累,因為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了,知識太多,而知「道」太少,知識多了後,慾望和心機也增加,從而增加了自己很多煩惱。只有把這些慢慢丟掉,這樣才會越來越明白天機。一個人一定要知「道」。至於知識,最好慎重選擇那些可以幫助我們知「道」,對我們有用的。對於那些不但沒有用,而且會阻礙你知「道」的知識,就要遠離了。知識越多的人。經常越不知「道」,所以鬧了很多笑話,種了很多因,罵他沒有良心,他說我怎麼沒有良心?可見他更加不知道了。

千萬記住,有很多知識,我們把它叫做不知「道」的知識。會把我們跟到隔絕起來,就叫做隔閡,是我們認識道的阻礙,越有知識,越不知「道」,是需要人們時刻警惕的事情。否則學了半天,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自然法則是不會變得,但是自然法則的應用是千變萬化的。像這種事情再過一百年。一千年。還是這樣。我們就知道。求學只有一個目的。叫做實。我們先天已經有的道要保持住,而不是學很多亂七八遭的東西。把自己和道阻隔賴來。

《道德經》裡面有兩句話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經常不明白。這兩句話就是第四十八章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什麼為學日益,而為道日損呢?這點我們一定要從老子的背景說起。

老子當過周朝的圖書館館長,他學問好的不得了,不然怎麼能寫出這麼玄妙的《道德經》?因此我們不能說老子不重視學習,不鼓勵我們學習,那是不可能的。他只是說我們做學問的時候,要反省自己: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做學問?

讀書是為了顯擺自己有文化嗎?是為了找到好工作嗎?讀書是為了明理,做學問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這才是根本。

很多人做學問到最後。學會了很多陰謀詭計,歪門邪道,這些都是用來整人,用來算計別人。奪取財富的,這樣只是讓自己更加墮落。現在人表面上在做學問,知識越來越豐富,以前不懂的現在懂了,當然很開心。但是要小心,因為學得越多,可能「道」就越損。不學這個,就不會做那種事情,品德還是蠻好的。可是學了這個,剛開始說絕不會那麼做,最後還是因為利益做了。你看我們每次說這件事情不能做,最後還是做了,非常討厭的,很可能變成喜歡的,這才是事實。

人往往擋不住外界的誘惑,擋不住大量資訊的入侵,因為那些也是道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人必須要把握住自己。「為道日損」,就是說,我們不要盲目的去吸收外面的東西,盲目的認為多多益善。看一本書,先看它的目錄,如果這個目錄不適合自己,那就丟掉,還看它什麼?有人說,不行,一定要看完,不然怎麼知道它的好壞呢?這個辦法是行不通的。

  • 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但是老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提醒我們,如果你不加選擇的學習的話,學得越多,對自己的道德修養損害就越大。除此之外,對於修身行道,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老子接著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我們一再提醒各位,讀老子的書,不要只去看無為這兩個字,就真的認為要無為,而是不要違反自然的意思。老子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天下,不一定是要以武力征服天下,而是說取於天下,要用之於天下。我們要回饋社會,因為我們從社會中得到的太多了。要為社會大眾服務。要怎麼樣服務呢?這個更妙:以無事。「無事」不是不做事,不做事怎麼服務大眾?無事就是《易經》裡面講的無咎,即沒有後遺症。

「取天下常以無事」,就是說要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不要留下什麼後遺症。如果因為某個人的服務和貢獻,搞得天下大亂,人家還得替他收拾,那是幹嘛呢!!我們常常講:少叫那個人來,他只會添亂,添亂就是「有事」,添亂就會壞事。一個人做了很多事情,搞得亂七八糟,別人還得花時間去幫他擦屁股,那還不如不做。

所以,「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就是說如果做了事。產生了一大堆的後遺症,人家還要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更多的金錢來收拾殘局,那就是不足以取天下,也根本不是服務的態度。「無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只是變了一個字,叫做沒事,現在很多人,跟他講什麼,他都說沒事沒事,其實問題一大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記住,要有那個本領才可以講沒事。沒事就是我都做好了,而且不會有後遺症。這是高度困難的事情,一定要小心。

「為學日益」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智能而學習。但是智能增加了,接下來就有了後遺症,就有事了。因為隨著智能的增加,人的慾望和心機就增加了。而我們知道,這種慾望的增加,心機的增加,最後會使自己更加煩惱,更加苦痛

「為道日損」是告訴我們為道的時候,要把自己更加把自己後天學的東西趕快丟掉,減少自己的憂愁和煩惱,為什麼現代人那麼痛苦,容易心累,因為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了,知識太多,而知「道」太少,知識多了後,慾望和心機也增加,從而增加了自己很多煩惱。只有把這些慢慢丟掉,這樣才會越來越明白天機。

嗜欲深者天機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一旦被私慾蒙蔽,比如自己的感情,婚姻,財運,事業,家庭,這些蒙蔽,而不是為了眾生的最高人生價值,創造力就閉塞了。

我們去看那些名牌大學,由名師指導出來的高材生,就知道了。畢業幾乎什麼都不能做。別人請他們來解決一個問題,他們馬上上上網查看情況。別人如果做過了。就不想再做,別人說不能解決。就不想浪費時間,別人說困難重重。也不會浪費心思。這樣的人會有創造力嗎?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 中國有句古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其實就是說有些人。學了很多不知「道」的知識,導致其慾望越來越多,離道越來越遠,結果往往是害人害己。既然學習知識,會有這麼多弊端,那我們還要不要學習呢?

在《道德經》的第二十章,有四個字:絕學無憂

如果從字面上解釋,拒絕學習就可以沒有憂愁。這更糟糕,那更趕不上時代。到處都行不通,老子會這樣害我們嗎?絕不可能。「絕學無憂」,就是告訴我們,要放棄一切不合乎「道」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憂愁和煩惱。

人類是由無知到慢慢來悟的,但是這裡潛伏著欲速則不達的危險,如果人類說。不急不急,等把所有的情況搞清楚了,再告訴你們這是什麼。反而是人類的萬幸。但我們往往受思維慣性的影響,摸索到一知半解,就認為自己懂了。就開始隨便亂講,那就貽害無窮了。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專家,都很專業,其實所看到的東西都是很窄小的,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一件事情,本來沒有那麼多分歧,我們使它分歧變大,本來沒有那麼極端。我們說的很極端,使他分歧變大。本來可以互助,我們非要讓他們各顧各。讓原本可以成為成為朋友。變成敵人。

到目前為止。人類對於宇宙自然的認知,不過九牛一毛而已,如果我們用自己的淺薄知識。去給自然中發展變化的萬事萬物下定義,就只能自尋煩惱。那麼對於學習知識,究竟持怎麼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呢?

老子說:上德若谷,大自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頭。上德若谷,那種真正有大德的人都是虛懷若谷的,他什麼都能容得下。「大自若辱」那種操守很高潔的人,是不會求表現的。廣德若不足明明聖德很圓滿了,但是他始終覺得還差很遠。建德若偷,他品德很好,但是他沒有想其他人一樣,打廣告,反而讓大家看不出來。覺得這個人好像很懶惰,很不振的樣子。

  • 老子通過《道德經》告訴我們,由於人類的認知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特別謙虛,萬事萬物永遠在發展變化中,我們不能只看到表面,而要學會認知事物的本體。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講: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最完美的東西,好像還有所欠缺,這叫做道體。道體是大成的,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把它看清楚。說明白。因此,你才會覺得好像總是少那麼一點點。其實,正是因為有所欠缺,它才會變化。如果整全了,就固定了。雖然「大成若缺」,但其用不弊,它發揮的作用永遠不停息。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道是空虛的,但是正因為它是虛的。才能夠容納所有的東西。一個杯子裝了酒,就不能裝茶,裝了茶,就不能裝酒。所以。如果杯子是空的,它就可以裝任何東西。這樣我們才知道,人要謙虛,其道理就在這裡。人能謙虛,能虛懷若谷,什麼都能容得下。

老子接著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直若屈」,很正直的人,看起來好像是老好人,看似無所堅持,實際上有大堅持。大巧若拙,真正靈巧的人,看起來都是笨笨的,他不會讓別人看出他很靈巧。因為如果一旦被別人看出很機智,人們就會想盡辦法對付他,他遲早會輸的。大辯若訥,真正很會說話,口才非常好的人,看上去是很木訥的,不該他講話的時候,他一句都不會多講。

那麼,在這些地方,老子所用的「大」字是什麼意思?大,就代表道,因為老子說。他不知道道是什麼,勉強稱之為大。道德經裡面的大,都是在講道。我們後來經常說的大道。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大,代表一種非常崇高的道,我們要很謹慎的去了解。

我們要多讀有道德知識,減少那些無謂的知識,這樣才能減少我們的慾望和煩惱。

感謝您的閱讀,感謝「關注」頭條號,更多精彩還在後面。


推薦閱讀:

陳兵:佛教的人生慾望觀
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怎麼才剛三十,就沒有慾望了呢?
男女慾望的78個性事
全冠清與徐長老:一場權力路上的馬拉松長跑
男人是不是婚內都無法滿足慾望?

TAG:道德 | 知識 | 慾望 | 道德經 | 煩惱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