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河圖洛書」千古之謎

「做最有腔調的中醫人」

中醫經典 養生之道 膳食調理 國學文化

「河圖洛書」千古之謎

——摘自《道德復興論修身》

伏羲是中華文明的肇啟者,以畫八卦為標誌,將中國歷史帶入新的文明時代。然而伏羲畫八卦又是建築在「河圖」的基礎之上。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國道德根文化初始的基因文化,是八卦靈感的源起,是陰陽五行術數文化的發端。「河圖洛書」是如何誕生的呢?

按照傳統的說法,「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找到最原始的河圖、洛書就等於找到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源頭。直到周成王時代,記錄下來的「河圖洛書」還在皇宮陳列著。經周幽王之亂,西周的國寶被犬戎劫掠一空,「河圖洛書」從此也就不見蹤影。孔子因為沒有掌握系統性的修身「內求法」,只能外求於歷史的記錄,因此天天祈盼「河圖洛書」能夠重新出現。但他一直等到晚年,也未能得見「河圖洛書」究竟是什麼樣子。

「河圖洛書」在上古時代有什麼用途?歷史文獻未能記載下來,成為了千古難解之謎。

「河圖」一詞,最早的記錄見於《尚書》,其次在《周易》的「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尚書·周書·顧命》記述:「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傳云:「河圖,八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周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此處對「河圖洛書」是指什麼尚無記載。《周易·繫辭下》:「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禮記·禮運》:「河出馬圖。」由此可知,孔子於古籍中記載得知,伏羲時代,黃河出現一匹龍馬,其身上有文彩圖案,謂之「龍馬負圖」,伏羲將其記載下來,因出於黃河,謂之「河圖」。另外,《論語·子罕》中也記載了:「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禮記》中的這一段解釋,將古人在修身「內求法」中的觀察所得,移植成了身外的實景現象。

實際上,「河圖洛書」,是中國道德修身文化中來自上古時代修身「內求法」而產生的圖案,誕生在伏羲深度天人合一狀態的真知中。他是在運用道德修身「內求法」,達到天人合一之境後,通過體之於身所感所得,然後繪畫成可觀性的圖形而保存流傳。並且,由此而產生易理哲學而畫出八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源生於此。它們被廣泛應用於中醫、易學、風水、五行、子平八字、紫微斗數、擇日、占卜等學科中。

中國的道德根文化,完全是一個「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身治世文化,也就是一種通過修身而達到天人合一,獲得自然、宇宙真知的文化。古代中國的文字以及歷史記載,都緊密地與修身實踐的結果相連。但是從夏啟以後,由於整個社會開始離道失德,家天下的「天下為家」取代了「天下為公」,人的私心貪慾與日俱增,修身文化才逐步退出主流社會,流傳於民間。主流社會缺乏道德修身的實踐,純以後天智識為用,所以對古代通過修身實踐而達到天人合一狀態下所誕生的文字以及文化記載,逐步失去準確的解讀能力。這些現象早已萌生於夏啟時代,逐步嚴重地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自此歧解文化的現象日增,發展至近代已是面目全非。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六千五百多年。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像栩栩如生,與近代所繪製的幾無差別;河圖、四象、二十八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而且墓葬主人在被埋葬前已經預知必被後世發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上,則為洛書圖像,距今約五千多年,由此可知那時的人們已精通天地物理的「河圖洛書」之數了。據專家考證,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兩萬五千年前。

這些考古發掘成果,更為明顯地驗證出中國道德文化完全是誕生於「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內求法」之中。青龍和白虎以及朱雀和玄武的圖像,全部都是在道德修身而內求的實踐之中,在人身內可以完全呈現顯示的圖形,並且具有活力性。當修身進入「內求法」深層時,不僅四象可以呈現,整個宇宙的圖形皆可出現,這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之境。所以古人才有「人身一宇宙」之說。

在宋朝之前,對於太極與「河圖洛書」的記述只有文字,一直到道家一代宗師陳摶由修身「內求法」所得,才提供出了久已失傳的「河圖」、「洛書」、「太極」等完美的圖案。但是近代的研究者卻罔顧陳摶是一位道家的宗師,棄陳摶修身運用「內求法」獲得天人合一的體驗於不顧,妄言和誤導後學,推測陳摶曾經在中原地區進行長久的考古工作,說他可能是因挖掘出伏羲、神農乃至黃帝時代的古文書,而破解了「太極圖」與「河圖洛書」的千古之謎。

陳摶首創「龍圖易」,融合了漢朝至唐朝的九宮學說以及五行生成數的理論,繪製成圖像,名之為「龍圖」,始將消失兩千多年的「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後天圖、陰陽太極圖重現於世。

陳摶提供出「河圖洛書」並不是偶然的現象。宋代及明代時期,道德根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將會由於理學派的出現,而再次出現嚴重的文化「基因突變」,使傳統文化向離道失德方向墮落更遠。理學派根本沒有承傳系統性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身內求方法,只知憑藉後天聰明的智識,從古籍和道家學說中移植文字所記載的理論,裝扮充實自己的理論。如果「河圖洛書」仍不出現,理學派將會使中國的道德文化的基因徹底丟失,畸變成難以想像的形態。

陳摶正是由於修身達到天人合一之境以後,具有超前的預見性,才將自己的實證所得貢獻於社會,從而在將來理學出現時,還能夠保護住中國道德文化的「基因」不至於徹底敗喪於理學的絕境之中;並為後代接續道德文化「基因」,恢復「尊道貴德」的根文化留下一塊領地和一線光明。

「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方法,在尊道貴德的前提下,自古迄今不易不替。伏羲當年同樣是依據修身而天人合一,獲得河圖,依據河圖而畫出八卦。據《周易·繫辭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這短短七十二字,是有關伏羲生平活動的最早記載和描述,與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繫辭〉》中的記載完全一樣。「以通神明之德」則是易道文化的靈魂之所在。以易為工具,以修身為基礎,才可能明明其德,並遵循其德而行而為。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可知上述七十二字乃孔子所為,並且在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二三子問〉》中同樣得到了證實。

我們從孔子的評述中,也不難看出孔子當時修身的層次和天人合一的狀態,還只是「志於道,據於德」,而遠不及於伏羲、黃帝和老子。他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概念模糊,未能闡明「修身合道」之意。孔子曾說:「《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者而義行之耳。」這一段話足見孔子並未沉迷於易術的高尚品格性,卻也反映出孔子缺乏修身的逆向求證實踐成果,只能用後天智識觀察吸取易中之德,而未能見易中之道。所以孔子未能直接揭示出伏羲的易學源於道——「易道文化」;未能以易尊道、論道、證道、合道;未能以易演化「道生德養」萬物之義,闡天下循道而治之理。


推薦閱讀:

千古難遇的一件聖緣奇事
這六首唐詩,每一首都是千古傳誦的佳作,值得你認真品讀!
千古秘術:八字對男女雙方的影響
歷史的千古之謎:中國歷史上消失三個名人,至今沒有任何線索
為什麼千古以來都說夢裡是相反的,難道夢是一面鏡子?

TAG: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