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舊體詩詞的格律和詩韻改革
舊體詩詞字數雖少,但講究修辭,用字精鍊,語句結構規範,意境含蓄深遠,敘事,抒情,典故,哲理自然渾成一體,如玉雕形,如畫生輝。特別是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大量優秀舊體詩篇,名家名句,更是凝結了中華文化的結晶。不僅文學閱讀,文物欣賞,離不開詩詞,就連人文旅遊,節日慶典,朋友聚會,四時賞景,抒發憂愁憤懣,別離戀情,那樣都少不了藉吟詩填詞來表達心情,渲染氣氛。吟詩作賦,至今仍然是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的高級思維創造和精神享受。因而仍然受到不少文學愛好者的青睞。
二、舊體詩詞的圈內圈外現狀
舊體詩詞寫作者群體之內,相互酬唱交流總是比較熱鬧的。特別是在網上,網路為天南海北的共同愛好者提供了跨越時空的交流平台,自然促進了舊體詩詞在網路上的局部繁榮。數不清的文學論壇,博客都開有舊體詩詞園地。在這裡,詩詞作品可用雨後春筍來形容。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些年來我國詩詞作品出版日漸衰微,尤其是當代人的舊體詩詞作品,無論大小書店很難找到幾本。當前從事舊體詩詞寫作的專業人員以及愛好者,究竟占文學創作工作者的比例有多大?我想可憐得很。舊體詩詞創作之所以面臨如此尷尬境況,原因諸多。一個外在原因是詩詞早已不再是科考的內容,在中小學校語文教育中所佔比例早已微乎其微。就連課外活動也開展得很不普遍。另一個就是舊體詩詞的內在原因。舊體詩詞不僅有嚴格的格律的要求,初學者較難掌握,而且詩韻也和當代語音相去甚遠。因此本來就不多的詩歌創作者,多數又選擇了自由體的新詩寫作,對舊體詩詞創作卻望而止步。面對這種狀況,全體詩詞愛好者難道不是更需要擰成一股繩,共同為詩詞的重新繁榮而多作點什麼嗎?哪裡還有理由為一己之見而內部相互較勁呢!
三、我對舊體詩詞格律的看法
格律詩(絕句、律詩、排律)是舊體詩的一種定型體裁,格律雖然在字數、句式和節奏上限制了詩人的自由發揮,但由於格律詩的格式並不太多,只要下些功夫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而一旦掌握了其基本規律,熟習之後反而有利於寫作。這種格律式詩歌更便於相互交流與唱和,因而成為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一種特殊載體。因此應當珍惜古人流傳下來的這種文學體裁。讓其繼續傳承發展下去。
而具有長短句特點的詞,其格律雖然不如格律詩嚴格,但也有格式規定(儘管有變格),這就是詞譜。活潑的長短句式結構更適於抒情。現有詞的曲牌早已擺脫了原有的曲譜而成為詩體格式的名稱。我本人不反對現代的詞作者創造新的詞牌格式,但我認為只有詞作造詣很高的人的創新格式才會得到公眾的認同和流傳。因此,普通舊體詩詞愛好者特別是初學者,還是應當按詞譜格式填詞為好,特別是那些常用的詞牌。然而另一方面,對別人的詞作,最好也別按格律詩的嚴格程度來評論。一是古人常有變體,你未必全都掌握,二是既然古人常有變體,說明一個問題,只要詞意好,詞的創作在格式上允許比格律詩靈活一些。
現代人多愛追求自由,表現在詩詞寫作上,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作者喜歡舊體詩詞的凝練含蓄,而不願受其格律的拘束。也就是知其所以然,但不願為之。他們創作的詩詞只遵照舊體詩詞的句式和字數(甚至詞性對仗),而不管字的平仄聲調(包括韻腳)。其作品只有標題,不加詩體名或詞牌名。這是一種人們已經默認了的現實。也就是大家現在已經認可的新「古風體」詩。這種詩體,作者雖然可以自由揮灑,也不妨礙詩友之間從詩意詞句上進行交流,但不按格律寫作,必然失去較高水平的相互酬唱的共同基礎。在保存和流傳上也會喪失其內在的才華優勢。在下認為,對於有能力駕馭詩詞格律的作者來說,特別是那些有才情有發展餘地的年青作者,大多數作品還是應嚴格遵守詩的格律及詞的格式為好。
也有很多格律詩的優秀老作者,他們的詩作本來是正規的格律詩,但發表在帖子里也經常不標*絕、*律。讀他們的作品時,需要仔細辨別,才不致被當作「古風」來讀。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就是根本不知何謂格律者,自以為只要字數句式與絕句、律詩、詞牌相同,就可以標上這些詩詞體的名稱。甚至連韻腳也不分平仄。這種情況,多是初學者。若自己不積極留心請教別人,或閱讀有關理論書籍文章,作品質量不高,不免門庭冷清,很難融入詩詞交流圈子。
四、我對詩韻和詩韻改革的看法
是詩就要押韻,古今中外都是共同的。外國人寫詩以他們的本國語音押韻,中國人作詩以中國人的語音押韻。古人吟詩以古人的語音押韻,今人作詩自然應當以今人的語音押韻。可見詩韻是以語音為基礎的。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因為人為的因素弄成近幾年來一直困擾著我國詩詞界的一個難解的問題。我國推廣普通話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可惜進展緩慢。而詩韻更新就更加落後了。
過去歷朝都由政府頒布詩韻,因此具有權威性。再加之科舉考試就以所頒布的詩韻作詩,所以儘管頒布的詩韻並非完全合理(如平水韻),但也未引起多大爭論。能夠比較快地推廣實行。我們為什麼會在詩韻革新上遇到這麼大的阻力呢?我認為這是由於新中國建立之初,推廣普通話新方針不配套的結果造成的。假如就像推行中小學語文課本一樣,當初由國家主管部門制定詩韻新標準與語文課本同時(或稍後)頒布施行,當初用普通話學習寫作詩詞的作者,今天恐怕都有五六十歲年紀了。會有今天所面臨的困難和分歧嗎?
儘管普通話推廣進展緩慢,但畢竟說普通話的人已經越來越多。現代國人的普通話語音和宋朝的官方語音已經有了很多變化,由於長時間沒有政府頒布的普通話新韻書,所以直到幾年前,舊體詩詞的寫作還在沿用平水韻。現代人創作的詩詞還要按照宋朝人的語音押韻顯然違背了詩韻的時空特性。從這點來說,當前正在推行的詩韻改革不是應該不應該的問題,而是和普通話推廣相比有點太滯後了。應當加快推廣進程,儘快制定頒布出正式新韻書,這方才是減少爭論,推動詩詞發展的有利步驟。
政府權威作用在詩韻改革上的缺失,導致了詩詞愛好者對詩韻認識上的長時間混亂。以致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舊體詩詞寫作者(有的年紀並不老)至今仍然僅認定平水韻,把舊體詩和平水韻捆綁在了一起。而且自覺不自覺地以平水韻為首要標準去評定他人的詩詞作品。甚至有人認為不用平水韻,就不是舊體詩。對用新韻寫作的舊體詩詞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姿態。進而還用這種觀點和態度去影響詩詞初學者。這無疑阻礙了詩韻改革的進展。
在平水韻產生之前,我國詩歌已經走過上千年的歷史。平水韻的產生,確實曾經將詩詞推向更加繁榮的階段。今後伴隨著普通話的推廣,以及詩詞新韻的推行,舊體詩詞的發展將會揭開新的一頁歷史。這已經成為一個逐漸明朗起來的共識和不可倒轉的發展方向。
普通話有利於信息化時代的交流。比如拼音打字,音像視頻,用普通話要比用方言傳播效率高得多,覆蓋面廣得多,因此效果好得多,也便於國際交流。語音既然是詩韻的基礎,毫無疑問,在今天的社會裡,詩韻當然應根據普通話來規範。基於這個道理,不僅中國詩詞協會的領頭人,而且很多詩詞界前輩都開始積極支持詩韻改革。在我們網易博客詩友中,有一些詩詞造詣較高的詩友,也帶頭支持實踐中華新韻。如西江月,他不僅詩詞創作成果累累,水平很高(網上就能查到他的幾個詩詞專輯),也很熟悉應用平水韻,而且還編製成包括詩詞基本知識,各種詞譜在內的一系列詩詞理論和寫作工具電子書。但他對推行新韻一直持積極支持態度,並帶頭實踐。但是也有很多習慣於用平水韻寫作詩詞的專業作者以及業餘愛好者,至今仍對詩韻改革持有抵觸情緒。對推行新韻採取不關心,不學習,不支持,不實踐的態度,在下認為這是不可取的。
每一個舊體詩詞愛好者都有責任為繼承舊體詩詞這一民族文化瑰寶多作些努力。使其不僅不致失傳,而且得到發展。推廣中華新韻,便於更多的人學慣用普通話寫作舊體詩詞,因此有利於舊體詩詞的發展。
最新的詩韻改革方案說明中,考慮了尊重使用平水韻的作者的習慣,特地制定了新舊韻書同時實行的原則——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我本人理解這即是個過渡時期的方案。也是個有長遠意義的觀點。因為欣賞古人的詩詞,畢竟用平水韻來閱讀才能更全面地欣賞。因此,有能力的詩詞愛好者學習了解平水韻也是必要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商鞅在《商君書》里提出的「壹民」理論?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路徑
※水滸梁山改革記
※清末改革中的張之洞:學人還是政治家?
※積極穩妥推進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