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句箴言看鄧小平政治遺產
從四句箴言看鄧小平政治遺產
2014-08-21 黨報評論君 人民日報
政治遺產。
對政治家來說,能不能給後世留下仍有啟示作用的政治理念、政治方向,是判定其成就與影響的最重要指標。
尼克松說過,「伴著偉大領導者的腳步,我們聽到歷史的隆隆雷響」。一位傑出的領導者,不會因為逝世而退出歷史舞台,而會如響雷一般,始終回蕩在時代的天際。
「一個務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個富有勇氣的改革家」,「一個新的中國的夢想家」……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更為中國留下影響深遠未來的思想和理論,讓過去和今天的人們始終活在「鄧小平時代」——改革時代。
昨天,在中央隆重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對這個有著濃重四川口音、個子不高、但「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世界的歷史進程」的一代巨人,習近平總書記用長達9700多字的講話進行了深情追思,作出了「信念堅定」「熱愛人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戰略思維」「坦蕩無私」6句24字評價,更有了這樣一段政治評價——
「鄧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就是他帶領黨和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理論,一條「道路」,對正在走向民族復興的古老中國而言,這份沉甸甸的政治遺產,蘊蓄著豐富深刻的內涵。對這份遺產的解析,無疑也是厚重的。
回望鄧小平極不平凡的一生,咀嚼他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重要講話內容,審視今日之中國所面臨的挑戰、機遇,黨報評論君從浩瀚的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梳理出鄧小平四句最具代表性、對未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話。評論君認為,抓住這四句話,就可以理解習近平所言的鄧小平政治遺產,讀懂「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髓。
這是極具鄧氏風格的四句話,也是鄧小平留給繼任者們的四句「政治箴言」,從四個維度,定義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質,也提出了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方向和目標。
這也正是黨報評論君正傾力而作、連日來在人民日報上推出的「寫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的「本報評論部」系列評論。四篇評論的標題,皆來自鄧小平在不同時期擲地有聲、極富個性的講話,幾乎可以視之為「政治遺囑」。
四句話,易記,易懂。一起來重溫這些話語背後的力量,思考如何繼承偉人的遺志。
第一句箴言:不改革死路一條。
當年,帶著十年「文革」的重創進入世界坐標,面對「日本東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達50萬種,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僅有2.2萬種」,巨大的落差,「受到了極大刺激」的中國人,開始發問「中國向何處去」。
「什麼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裡?每個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28年只搞了2300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越性嗎?」「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後退叫優越性嗎?」改革開放前夕,總設計師的沉重憂思化為擲地有聲的疾呼:「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從36年前揭開大幕那一刻起,「改革」二字就與社會主義的命運緊密相連。正是深懷「開除球籍」的憂患,帶著「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深刻思考,頂著「不改革就死路一條」的巨大壓力,開啟了激蕩中國、震撼世界的偉大變革,由此開闢的「中國道路」,打破了以西方為標準的一元演進模式,證明了「另一條道路是可能的」。
36年過去,發展起來以後的中國,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於30多年前。如何繼承好這份政治遺產,今天的領導人依然要「改革在路上」。改革依然是社會主義存在和賡續的方式,更新與完善的方式,發展與壯大的方式,依然需要拿出黨性和血性、拿出勇氣和魄力。
猶記鄧小平同志「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的期許,以及「誰不改革誰就下台」的疾言,習近平同志「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的鏗鏘話語,「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堅定誓言,「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的勇毅篤行,是對總設計師最好的告慰。
第二句箴言:沒有公平就失敗了
1992年的那個春天,深圳仙湖公園,鄧小平鏟土種下一棵榕樹。當旁邊有人向他介紹「發財樹」時,鄧小平接過話頭:「讓全國人民都種,讓全國人民都發財。」
中國的改革是帶著強烈的憂患意識上路的。趕上世界的焦灼曾經是改革最原始的動力。而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時,鄧小平的一些話,無疑會有更多共鳴:「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從致力「先富」,到強調「共富」,「讓全國人民都發財」,社會公平成為鄧小平晚年思考最多的問題之一。因為,從社會主義中國的改革邏輯來看,「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
應當說,正是「先富起來」的歷史選擇題,讓社會主義中國以及她的13億人民,站到了一個可以討論更高層次問題的新起點。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正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更不是社會主義。缺乏效率的公平,不可能是真公平;丟掉公平的效率,也絕不合乎正義。如果改革到最後連公平都沒有了,何談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假如「寒門難出貴子」依然是人們無奈的喟嘆,假如「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依然是社會潛行的規則,假如「知識不是力量、編製才有分量」依然是體制壁壘的註腳,假如「無機會群體」的出現、「馬太效應」的產生依然難以避免,甚至愈演愈烈,我們就很難說,「公平」的核心價值得到了弘揚,社會主義的本質得到了體現。
偉人未竟的事業,正是後輩政治家建立歷史功業的起點。鄧小平那一代沒有解決的「公平問題」,被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視為改革的首要價值,他們將紓解人們的「公平焦慮」,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作為我們推進新一輪改革的最大公約數。
雷厲風行的反腐敗反特權,推進著國家的政治平等;力度空前的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著社會的身份平等;自我革命的簡政放權,推動著市場的經濟平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棋局中,頻繁出現的「公平」,正是社會利益的平衡點,思想觀念的交集點,社會情感的共鳴點。
我們有理由期待,新一輪改革能夠像36年前一樣,凝聚億萬人心,釋放改革紅利,再一次激發出整個中國社會的強大內生動力。
第三句政治箴言:對腐敗要下得了手
對於腐敗及其危害,鄧小平早有洞見。
改革開放大潮初起,與思想一起解放的有利益,與體制一起鬆動的是慾望。廣東沿海地區一個縣委書記,侵吞緝私物資把家搞得像「廣播站的器材倉庫」,最終被槍決,成為反腐「改革開放第一案」。對此,鄧小平嚴厲指出「卷進經濟犯罪活動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告誡全黨「要足夠估計到這樣的形勢」,如果「不堅決剎住這股風」,黨和國家就可能要「改變面貌」。
將是否反腐,上升到改變黨和國家面貌的高度,這樣嚴峻的判斷,既源於鄧小平對腐敗問題的深切思考,也表達了他對改革、對社會主義制度的高瞻遠矚。聽聽這些話——在反腐敗問題上,必須拿得定主意、「下得了狠手」,而且,「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
的確,改革勢必泥沙俱下,如不及時清淤疏浚,聽任污泥濁水泛濫,放縱老虎蒼蠅橫行,就會帶來滅頂之災。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就此斷言,「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國家能遏制中國,那就是中國自己」。反腐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彰顯黨的決心和反映社會民意的晴雨表,成為能否捍衛核心價值、展現自我革新能力的試金石。事實證明,對於腐敗,要有「零容忍」的認識,更要有「下得了手」的行動。在反腐這個問題上,「力度」比「態度」更重要,「效果」比「信念」更重要。
在談到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時,鄧小平提出要「做幾件使人民滿意的事情」,一個就是抓緊懲治腐敗,「至少要抓一二十件大案,透明度要高,處理不能遲」。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今天,「打虎無禁區、拍蠅零容忍」,十八大以來的22個月時間,史無前例的反腐力度,恰如這一告誡的隔空迴響。
鄧小平曾說,「腐敗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們往往下不了手……這個關我們必須過,要兌現」。現在看來,我們過了這一關。
「狠手」已經祭出,鐵腕便不會收回。
第四句箴言:還是法治靠得住
「中國的歷史發展到今天,人治的辦法恐怕已經走到了盡頭。」1978年的政協會議上,政協常委梁漱溟提出了一個很多人敢想不敢說的話題。
剛剛過去的十年浩劫,令無數中國人備感法制陵夷的傷痛。正因此,在這一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鏗鏘有力地宣告加強社會主義法制,讓很多老同志激動得熱淚盈眶:「法制的春天到了!」在鄧小平主持制定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更明確宣布,要使「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權威性」,「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於法律之上的特權」。要法制,不要人治,成為改革中國的制度出發點。
在法制的廢墟和人治的積習上起步的改革,註定不會一帆風順、一蹴而就。人們還記得,在江浙一帶走街串巷的小販,可能會因車筐里的幾隻雞鴨被控「投機倒把」;外資領域的立法欠缺,也讓不少外商心存忐忑,擔心投資「有去無回」。遞個「條子」、打個「招呼」就能成為私營企業邁不過去的坎,讓不少「闖灘者」折戟沉沙。
治理國家「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鄧小平說這句話時,是1992年那個眾所周知的春天。南方談話中,他的這句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定下法制基調。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對鄧小平的話感同身受,「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自此,「法治」和「市場」一起,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兩大關鍵詞。
「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老人家擲地有聲的這段話,被後來的人們反覆引用,並在新中國中央領導中的第一個法學博士習近平手裡,得到了最有深度的詮釋。十八大以來,法治思維的強調,依法治國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提出,不斷補充和完善著社會主義制度。
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意味著將法治理念帶到了一個國家治理的新高度。
這是法治作為制度文明閃耀出的理想之光,讓我們寄望於這個秋天,告慰一代偉人富有歷史洞見的法治構想。
還是在昨天的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彆強調,「鄧小平同志最鮮明的思想和實踐特點,就是從實際出發、從世界大勢出發、從國情出發」。
無論是作為時政觀察者,還是普通老百姓,黨報評論君對這個評判深以為是。「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沒有公平就失敗了」,「反腐敗要下得了手」,「還是法治靠得住些」,這些簡單樸實的話語背後,包含了何其深刻的治國理念!
偉人已逝,今天,他的理想和13億人的夢想,仍在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這四句話,更好地領會、繼續並弘揚鄧小平留下的政治遺產,以此向我們的總設計師致敬,為今天的改革者加油。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推薦閱讀:
※看了楊振寧遺產分割 已經美貌不在的翁帆悔的腸子都青了!
※如何確定遺產保管人?
※謝賢用遺產幫兒子還情債,謝霆鋒卻10字打臉,王菲暗諷柏芝心機深
※如何理解遺產的性質?
※湖北隱藏這麼多絕美小島 竟然都是世界級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