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挽母聯賞析

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挽母聯賞析

同是挽母聯 水平不一般梁 柱蔣介石和毛澤東作為國共兩黨領袖,雖然階級立場迥異,政治主張不同,但都有一個善良賢慧的好母親,他們對自己的母親都非常孝敬,懷有深厚的感恩之情。1919年10月5日,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病逝。正在長沙修業小學一邊教書,一邊從事愛國運動組織鼓動工作的毛澤東,聞此噩耗,悲痛萬分,立即停止手頭的一切活動,帶著在修業小學讀書的小弟弟澤覃,回家奔喪。回到韶山時,母親於兩天前就已入殮,毛澤東沒有見上母親的最後一面。大弟弟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時還在呼喊著他的名字。毛澤東聽後悲痛至極,熱淚長流。他跪守慈母靈前,想見母親的音容笑貌,思緒萬千,揮筆寫下96行的四言詩歌體《祭母文》,將自己的痛苦、悲傷、思念、惆悵、悔恨、感恩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被譽為念頌母親的絕唱和感天動地的美文。然而,毛澤東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含淚寫下輓聯兩副: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1921年,已經在孫中山領導的粵軍中任職的蔣介石,因處境不如意,在家養晦,母病卧床數月,朝夕親侍湯藥,孝心可見一斑。6月14日,母親因病逝世,蔣介石悲痛萬分,揮淚寫下《哭母文》,並親撰輓聯:禍及賢慈,當日梗頑悔已晚;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平心而論,蔣介石的挽母聯寫得不錯。他感情真摯,心地坦誠,沒有文過飾非,表達了孝敬母親,悔恨交加的不盡之情。小時候的蔣介石頑皮倔強,往往闖禍鬧事,惹母親生氣。四歲那年除夕,全家人準備去吃年夜飯,蔣介石爬在椅子上玩耍,從桌上拿了一根筷子插入喉管,仰靠椅背,張著口不省人事,忙請醫生鉗出,方才蘇醒,還吐了幾口血,到半夜才開始說話,使母親提到嗓門眼的心才放了下來。五歲那年冬天,蔣介石看到屋檐前缸水凍冰,圓明如鏡,一時高興,便撲身去撈,倒栽缸中不得出來,等人發現救起已是奄奄一息,經搶救才轉危為安。尤其是蔣常蹓到街上弄棍舞棒,仿效打戰,往往傷及別人,皮破血流,紛紛前來哭訴,使母親大傷腦筋,曾施以罰跪之家法。蔣上聯寫的「當日梗頑」指的就是上述那些事,深感後悔但為時已晚;下聯自稱逆子,感到慚愧,一輩子痛恨而沒有盡頭。有比較才能鑒別。把蔣聯和毛聯一對比,就相形見絀,遜色許多。從思想內容角度看,蔣聯除了母親就是他自己的悔和恨,內容單調而淺薄;毛聯既寫母親,又寫自己,還寫南岸、韶山、春風、秋雨以及韶山人民,並以「留暉遠」三字寫他母親的深恩大德,猶如太陽的光輝,永遠光明和溫暖;以「皆須補」三字寫出了自己化悲痛為力量,回報母親,回報社會的理想情懷。內容豐富,意境深遠。事實上,蔣介石之所以終成大器,是與母親的「訓迪不倦」和「夏楚頻施」分不開的。為了使兒子收心易性,母親王采玉在兒子6歲時就設塾請師,教授中國古典文化。蔣11歲讀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左傳》、《詩經》、《千家詩》,並開始學作八股文。從12歲開始,母親又送他投師姚宗元、毛鳳美、皇甫氏、毛裕稱等名士大家,終於得以劣性收斂,學識大為長進……而蔣聯沒有把母親的良苦用心和大恩大德寫出來,只停留在自己的悔和恨上。從文學角度看,蔣聯只是用事實說話,語言蒼白,缺乏文采,而毛聯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含蓄雋永,耐讀感人。可能蔣介石也想顯露一下自己的文化功底,在下聯中使用了一個「靡」字,這裡的「靡」和現代語言中的「無」一樣,是沒有的意思,在古代《詩經》和《尚書》中多處用到,而現代白話文則多用無而很少用靡。豈不知這個「靡」字是仄聲,與上比對應的「已」和本比相間的「痛」皆平仄失對,成為此聯的一大硬傷,如果使用無字就萬事大吉、工對得很。真是弄巧成拙,欲擺格而遺笑柄。
推薦閱讀:

(12)蔣介石、張學良;嚴嵩、除階
蔣介石的名、字與生辰八字
蔣介石密運450萬兩黃金抵台大揭密
民國大佬命例解讀1.蔣介石
揭秘蔣介石故居風水的三大敗筆 一看嚇一跳(圖)

TAG:賞析 | 蔣介石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