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未語:半部論語在民間 讀懂孔子的新思路

  書名:子未語:半部在民間

  作者:林電鋒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作者簡介:

  林電鋒,1969年生,廣東省作協會員,網路紅人。實名博客作品被新浪網、網易、鳳凰網等首頁推薦,鳳凰網總點擊接近1000萬。

  林電鋒花了十年時間,研究春秋孔子,並頗具心得,將形成系列書籍。撰寫的「大話西遊」系列颳起網路旋風,總點擊超過2000萬,是《西遊記》研究網路點擊「第一人」,也被《深圳商報》譽為民間「大話西遊」第一人!已出版暢銷書《大話西遊之孫悟空時代的活法》、《大話西遊之現代職場「必殺技」》。

  林電鋒是社會建設專家,擔任《中國社會建設大辭典》執行主編,常務編委,《基層黨建與和諧社區建設》一書的主要編撰者和編委之一。

  林電鋒是詩詞家。其格律詩詞40多首入選《中華詩詞家》、《當代詩歌百家精選》等書,創作格律詩詞500多首。

  內容簡介:

  三基五學,三強五行。三基五學即前八篇,三強五行即後八篇。其中:

  三基:愛親,闡述孝道是立身之本。

  五學:每個人都要「明德、守中(道)、行正(直)、知禮(儀)、通變(化)」,講個人的基本素質。

  三強:強學習、強交往、強行止。

  五行:人要做到「為公」,「循法」要加強法制,「垂範」要有顏回一樣有良好的人格,「能行」是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學好知識,服務社會才叫「有為」。

  書摘正文

  第1篇愛親

  導讀:愛親,就是愛父母長輩,愛自己的親人,並延伸至愛親朋好友,乃至愛社會、愛國家。核心是孝。愛親意識的日益淡薄,產生了很多社會問題。因此,必須喚醒人們的愛親意識,重構家庭和社會。本篇內容主要選自《孝經》、《禮記》等。

  1.1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孔子說:「能親愛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尊敬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恭敬之心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百姓,使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

  孝道是什麼?孝道就是愛親,愛父母親人。如果不愛自己的父母,卻能愛別人的父母,這不是很荒唐嗎?

  1.2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孔子說:「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

  孝道是個人道德和品行的核心。若不愛自己的親人,哪有德行可言?

  1.3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孔子說:「孝道猶如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生長,是人類生存最根本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中領悟、仿效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恆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中的優勢,順乎自然規律對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需嚴肅施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需嚴厲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古人善於學習,能從大自然中吸取各種知識,指出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是一切行為的根本。如果每個人都做到了,國家和社會就和諧了。

  1.4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

  孔子說:「欲立愛於天下,應先教育人民愛雙親,這樣就可使人民和睦相處。欲立敬於天下,應教育人民敬兄長,這樣就可使人民懂得順從。教導人民慈愛和睦,人民就會以事奉雙親為美德。教導人民尊敬兄長,人民就會以順從命令為美德。以孝心事奉雙親,以順從的態度聽從命令,天下人人如此,就不會有辦不到的事情。」

  如何做到愛親?那就必須從小教育孩子愛父母,愛身邊的人。古代通過「舉孝廉」的方式,考察一個人是否做到孝順親長、廉能正直,這一點作為當官的基本要求,是很有道理的。

  1.5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小國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呢?因此能夠得到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鰥寡之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的臣民百姓?」

  一個熱愛父母的人,也能熱愛其他人,熱愛這個社會。古代明君正是看到這一點,以孝道治天下,真正將臣民看成父母,無論是什麼身份都一視同仁,這個國家還能不太平嗎?

  1.6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

  孔子說:「從前,明君孝敬父親,所以能明了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孝敬母親,所以能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好長幼秩序,使上下得到治理。」

  老天爺不管「兒女」好壞,像「父母」一樣寵養著人類。國家領導者治理天下,如果能學習到其中的道理,那真是好極了!

  1.7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孔子說:「天地萬物中,人類最尊貴。人類行為中,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

  佛說:「人身難得。」萬物之中以人為貴,而孝又是人的行為中最可貴的,所以多孝敬父母吧!

  1.8子曰:「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孔子說:「聖人的德行,又有什麼能超出孝道的呢?子女敬愛父母在年幼時就產生了,日益懂得對父母尊嚴的愛敬。聖人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憑藉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

  孔子說過,如果你感受到父母在孩子生病時的心情,就知道提倡孝道的重要性了。反過來,為何長大了、成家了卻不孝敬父母呢?你的兒女長大了,也仿效你嗎?

  1.9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孔子說:「不愛敬父母卻愛敬別人的行為,這叫違背道德;不尊敬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這叫違背禮法。」

  做人做事,千條萬條,要從愛父母開始,這是孔子千告誡萬告誡的。因為不愛自己的父母卻愛別人,肯定是虛情假意的。

  1.10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醜:眾,卑賤之人。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日常家居要竭盡恭敬,供奉飲食時要表達出快樂,父母生病時要極為關切,父母去世後要哀傷料理後事,祭祀先人要敬仰肅穆。這五方面做到了,方可稱為盡到子女責任。侍奉雙親,身居高位而不驕橫,為人臣下而不犯上作亂,在民眾中間和順相處。居高位而驕傲者勢必滅亡,在下層而作亂者必遭刑罰,在民眾中爭鬥則會相互殘殺。這三項惡事不除,即便對父母天天備有牛羊豬的美味贍養,還是不孝之人。」

  孝敬父母,核心是「恭敬」兩字。很多人養有寵物,那種全身心投入的精神讓人感動。如果贍養父母,能像對待自己的寵物那樣,也不錯了。

  1.11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孔子說:「處以五種嚴重刑罰的律令有三千條,最嚴重的罪是不孝。」

  古人將不孝之罪列為大罪,而當今社會中,拋棄父母、不贍養父母,卻成為常事,豈不令人深思嗎?

  1.12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

  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並不是挨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去面授。教人孝行,是讓天下父母都能受到尊敬。」

  推行孝道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天下的父母都受尊敬。

  1.13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孔子說:「君子盡心孝道,能把孝心移作對君主的忠心。」

  道理很簡單,孝是忠的基礎!古代是忠君,而今是愛父母、愛祖國。

  1.14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孔子說:「君子侍奉君主,為政時要竭盡忠心,退隱時要自思己過。順應發揚君主的優點,匡正其過失,這樣君臣關係才能融洽。」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不論在家還是參加工作、步入社會,如果能時時保持「愛親」的思想,就會收穫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成功的基礎和動力!

  1.15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曾子說:「請問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是孝嗎?」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呢?這是什麼話!從前,天子身邊有七名諍臣,縱使天子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諸侯身邊有五名諍臣,雖然無道,也不會失去封國;卿大夫有三名直言勸諫的家臣,即使無道,也不會失去家園。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不會陷於不義。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兒子要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臣子要直言諫爭。因此對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只是遵從父親的訓令,怎麼能算孝呢?」

  當然,盲目聽從父母也不對。對父母的不當言語和行為,要認真地指出來,幫助父母改正,這樣才是愛父母。同理,對待工作、對待上級也一樣,要有自己的原則,這樣才不會隨波逐流,才不會喪失個人方向。

  1.16子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

  孔子說:「孝悌達到極致,即可通於神明。」

  只要你用恭敬的心愛父母、愛親人,老天爺也會感動和關照你的。

  1.17子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孔子說:「雙親在世時要以愛敬之心奉侍,去世時則懷著悲哀之情料理後事,盡到人生應盡的本分。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老年人問題,就是因為做子女的缺少了對老人家的愛敬。家庭養老是最和諧、最溫馨的,當我們在努力讓孩子獲得較好的成長空間時,是否也應讓父母有一個更好的養老環境呢?須知,每個人都是要老的啊!

  1.18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等:大孝者光父耀母,其次是不辱親名,再次是贍養父母。」

  曾子說得真好!贍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當然,能讓父母留下美名更好。

  1.19子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孔子說:「孝道,就是善於繼承先人的遺志,善於繼續先人未完成的功業。」

  如果只是讓父母日子過得好,這只是小孝。若能夠實現父母的願望,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女子漢!

  1.20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

  曾子說:「身體是父母所生的。珍惜自身就是愛敬父母,敢不恭敬嗎?平素處事不莊重,是不孝;侍奉君主不忠誠,是不孝;對待工作如兒戲,是不孝;與朋友交往不誠信,是不孝;親臨戰陣不勇敢,是不孝。這五樣做不到,會禍及親人,敢不恭敬嗎?」

  如何做到愛親?這裡給出了主要路徑。首先是珍惜身體、珍愛生命,人身難得!隨意糟蹋自己的身體,是嚴重的不孝!其次,做人端莊大方,做事竭盡全力,對待朋友要講信用,遇到困難勇往直前,如果能做到這些,這個人肯定不簡單。

  1.21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曾子說:「樹木要按時令砍伐,禽獸要按時令捕殺。孔子說過:"砍斷一棵樹,捕殺一隻獸,不按時令,是不孝的。"」

  不僅要珍惜自己的身體,要推己及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珍愛芸芸眾生,也是大孝。這是很多人沒有領會的。

  1.22子曰:「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

  孔子說:「君子不把父母的過錯記恨在心,但對其美德卻牢記在心。」

  人非聖賢,父母難免有缺點,不要天天惦念父母的不足,而是要善於發現父母的優點,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1.23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有言曰:"衣與!繆與!不女聊。"今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無此三者,則何為而無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人邪?」子曰:「由志之,吾語女。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過也。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何為而無孝之名也!」

  子路問孔子說:「有個人早起晚睡,耕地栽植,手腳磨出老繭,以此來贍養父母,卻沒有孝順名聲,為什麼呢?」孔子說:「大概是舉止不恭敬,說話不謙虛,臉色不溫順吧!古人說:"給我穿給我吃,若不恭敬不靠你。"這人早起晚睡,耕地栽植,手腳磨繭,贍養父母,如果沒有這三種行為,為何會沒有孝順名聲呢?或是他所交之友非仁德之人吧!」孔子又說:「仲由記住,我告訴你的話。即使有大力士之力,也不能舉起自己的身體。這不是沒力氣,而是客觀情勢不許可。回到家中品德不修,是自己的罪過;在外名聲不顯揚,是朋友的罪過。因此,君子在家須品行忠厚,出外則與賢人交友,怎會沒有孝順的名聲呢?」

  這是很好的一個例子。雖然很辛勞,養好了父母,但是別人卻認為他沒有孝道,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缺乏恭敬之心。給父母東西吃,臉色卻很難看;在外邊工作,一年四季沒回去探望父母,電話也不打一個。即使是給父母錦衣玉食,這樣哪能行啊?

  1.24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問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戈步而倍之,問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

  孔子的弟子凡是從遠方來的,孔子扛著手杖問:「你的爺爺身體好吧?」然後持杖拱手行禮問:「你的父母身體好吧?」然後拄著手杖問:「你的兄弟身體好吧?」最後拖著手杖轉過身去,問道:「你的妻兒身體好吧?」

  孔子是現身說法,學生從遠方回來,孔子都會詳細了解其家人的情況,並且通過手杖的動作,闡明了孝道的重要性。我們是否也該多了解一下父母及家人的健康呢?

  1.25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孔子說:「舜是最孝順的了,五十歲還那麼思念父母。」

  我們的老祖宗舜是孝道的楷模,到了知天命之年,還能這麼思念父母,請問我們能做到一天、一月、一年嗎?

  1.26曾子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木欲直而時不待也。」

  曾子說:「一去而不復返的是父母,節限到了而不能增加的是年壽。所以,孝子雖想多奉養父母幾年,但父母年壽卻不等人,如同樹木想長得更直一些,但成長時機已過而不再回來。」

  這一條,是本篇的核心。須知道,時間是不等人的。愛父母,要從當下做起。現在沒條件不怕,能愛敬父母就行。否則,即使你將來條件再好,父母不在了,每年清明祭拜大豬大羊,又有什麼用呢?

  1.27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孔子說:「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本篇結語,愛親即孝道的基礎是珍惜身體。有良好的身體、健康的人格、明確的目標、持續的努力,加上一點點運氣,你就成功了。你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

  時代呼喚,倡導「愛親」文化

  這個時代發明了很多新詞,其中有一個很無奈,就是「空巢老人」。

  顧名思義,「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離家後的中老年夫婦。很多家庭的孩子由於學習、工作、結婚等原因,像鳥兒一樣飛走了,剩下老人家守住了空空的「巢穴」,就產生了一個個的「空巢老人」。獨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婦因此而產生的心理失調癥狀,稱為家庭「空巢」綜合征。

  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空巢老人」的現象更加突出。今天我們是別人的子女,明天我們都會變成「空巢老人」,這是一個可怕的社會現象。

  由於受到西方家庭文化的影響,很多孩子獨立或成家後,都習慣於獨立自主的居住,不喜歡與老人家生活在一起,他們的家庭責任是養好自己的孩子。當這個社會都以養好自己的孩子為己任、為真理時,家庭老人的問題就日益尖銳和突出。

  現階段,很多本來應該由家庭承擔的責任,變成社會的責任,出現了老人日間照料中心、養老院等機構。一方面,社會養老為解決「空巢老人」問題提供了一種途徑;另一方面,這卻也無疑成為催化劑,促成更多的老年人問題。

  無論從任何角度上來說,家庭養老無疑都是最經濟、最溫馨、最有效的辦法。國家在大量建設社會公益養老場所的同時,能否將政府的資金通過一定的方式,轉移支付給家庭成員,讓某些家庭成員不需要上班,留在家裡照顧老人,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

  老人家能得到照顧,是基本的要求;讓老人家老有所養、老有所敬、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才是更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目標。

  做到這一點,必須倡導「愛親」文化。愛親,首先是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身邊的長輩,愛子女兄妹,從身邊的人愛起,由此愛社會、愛國家。這就是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先賢抓得很准,這個國家要發展,必須讓國民熱愛這個國家,忠君愛國。按照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熱愛祖國,熱愛本職,愛崗敬業,真誠奉獻。

  「移孝作忠」,將「愛親」文化提升為愛國文化的基礎,不是很值得的嗎?

  第3篇大節

  導讀:人生的道路該如何走?一是抓主流,即看大方向,只要大的方面正確就行。二是重氣節,朝三暮四、陽奉陰違的人,即使取得短暫的成功,也是守不住的。三是把握度,就是把握好火候。這是本篇取名「大節」的原因。主要內容選自《穀梁傳》、《淮南子》、《呂氏春秋》、《說苑》、《論衡》等。

  3.1子曰:「大節是也,小節是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餘矣。」

  孔子說:「大的方面對,小的方面也對,是上等的君主;大的方面對,小的方面有些出入,是中等的君主;大的方面錯了,小的方面即使對,我也不必再看其餘的了。」

  只有聖人,才能大小都對。我們是普通人,在學習、擇業或工作中,只要大的方面對就行,成大事不拘小節,小節允許有些出入。

  3.2子曰:「聽遠音者,聞其疾而不聞其舒;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孔子說:「傾聽來自遠處的聲音,只能聽到它激揚的聲響,卻聽不到它徐緩的音調;遙望遠處的景物,只能看到它大致的面貌,卻無法看清其細緻的形狀。」

  就像傾聽聲音或者登高望遠,只能隱約聽到其音、看到其形,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隱隱約約聽到或看到的,才是精彩的世界。

  3.3子曰:「小辯破言,小利破義,小藝破道,小見不達,必簡。」

  孔子說:「太煩瑣的論辯只會損害真理,太計較小利只會妨害大義,太賣弄小技只會破壞大道,淺薄的見識則無法通達。要想通達大道,就必須簡約。」

  關注大的方面,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不為那些瑣碎的事情而煩勞,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不與人家耍嘴皮,不計較蠅頭小利,不賣弄一己之長。

  3.4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魯國的法令規定,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給人當奴僕,有能贖出他們的,可從國庫中支取金錢。子貢從其他諸侯國贖出了做奴僕的魯國人,回來卻推辭,不支取贖金。孔子說:「端木賜錯了。今後魯國人不會再贖人了。」支取贖金,對品行並沒有損害,反之就不會有人再贖人了。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個人用牛來酬謝他,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魯國人一定會救溺水的人了。」

  子貢善於經商,是一個大富翁。本來是想為國家做好事,但好事沒做好。這與當今很多事情一樣,屢屢將民生好事辦成壞事。究其原因,就是大的方面錯了。人都有私慾,合理的私慾不是壞事,如果水變得太清,就沒有魚兒了。

  3.5子曰:「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動天地,感鬼神,橫六合,而無逆者,豈但履危險、入水火而已哉!」

  孔子說:「最誠信的人能感化萬物,感化天地鬼神,縱橫天下而沒有阻礙,何止身負危險、出入水火而已!」

  做到大的方面對,首先要重視的一個字就是「信」,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最誠信的人能感天動地,橫掃六合,這絕不是誇大之詞。

  3.6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孔子說:「變亂之所以生起,言語是引禍的階梯。」

  管好這張嘴很重要,可胡亂吃飯,不可胡亂說話。歷史上很多大事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言多必失。

  3.7曾子曰:「吾無顏氏之才,何以告汝?雖無能,君子務益。」

  曾子說:「我沒有顏回那樣的才能,拿什麼來告訴你們呢?雖然沒有才能,君子一定致力於做有益的事情。」

  這是曾子去世前對兒子說的話。他很謙虛,卻告訴我們一個極為有用的道理,即每個人都要致力於做有益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做害人的事情。

  3.8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曾皙怒,援大杖擊之,曾子仆地;有頃蘇,蹶然而起,進曰:「曩曩[nn]:以往,從前。者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聽其歌聲,令知其平也。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曾子自以無罪,使人謝孔子,孔子曰:「汝聞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大棰則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體而不去,殺身以陷父,不義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殺天子之民罪奚如?」

展開全部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的思路
【工具】開發思路
怎樣有效地建立一個清晰的產業分析框架?
致富改變思路四則
提出一帶一路的框架思路是什麼?

TAG:孔子 | 論語 | 民間 | 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