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一遍《心經》,為渡河的遠行人掌燈
格上理財:專業投研團隊,深度研究陽光私募、信託、PE等高端理財產品,是您投資理財的明智之選。
作者:林屁屁
來源:劉主編(微信號:andaximen)
《心經》的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文260個字,再加上題目的8個字,總共只有寥寥268字而已。然而這268字可是很了不起,可以說是佛法的精華所在。
《心經》不僅向世人揭示了離苦得樂的智慧,也有殊勝的法力,誠心抄寫或者念誦,可以得到菩薩的庇護。
玄奘在西去取經途中,行至四川境內的一座寺廟,這位和尚感念他取經的誠意,口述梵文《心經》給玄奘,並告訴他遇到任何艱難困苦、難以對付的魔障,只要念誦此經,一切都可以逢凶化吉。
玄奘艱難跋涉五萬餘里才到達印度,其間跋山涉水,穿越沙漠,沿途虎豹多行,隨從都紛紛死去,他每每遇到險難都不忘口中念誦《心經》,能夠最後到達印度並請回佛經,展現了《心經》的護佑。
《西遊記》第八十五回,唐僧師徒騎馬來到一座大山之前,看暴雲飛出,有些凶氣,唐僧不由得擔心起來。孫悟空見師父擔心了,便提醒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忘了?」唐僧這才恍悟心安。
《心經》就像是渡河的舟伐,能擺渡這邊的煩惱眾生,去到那歡喜的對岸。因此如果眾人願意每天抽出時間對於《心經》勤加念誦的話,實於身心靈有益。如果更進一步能敬信奉行,一定會有所成就。
如今四百多同胞遭遇長江之險,游湖覆舟,一去不返,從此與家人生死兩茫茫。願我們都能夠合掌為這些遠行人念一遍《心經》,祈禱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也願已經逝去的亡靈往生極樂,在另外一個蓮花盛開的地方,以另外一種形式得到安頓。
(配圖為弘一大師手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若有相信佛法、願意培植心性者,不妨從此經開始致力)
現在廣為流傳漢文《心經》都是由玄奘法師——《西遊記》里那位去往西天的取經人翻譯的。
下面簡單說說《心經》的字面意思。
般若是梵文的音譯,就是智慧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翻譯成「智慧」?因為「智慧」這個詞不能夠涵蓋它全部的含義,所以沒有翻譯過來。
波羅蜜多有兩層意思,一個就是「無上的」,一個就是「到彼岸」。連起來看,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到達彼岸的無上智慧。為什麼要去彼岸呢?因為生活在此岸的人包括一切生物都受著六道輪迴和因果報應之苦,而彼岸就可以擺脫這一切,擺脫生死。
那到達彼岸是怎樣一種感覺?唐代僧人這樣說:「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彼岸和此岸之間隔著一個苦海,度過了之後就是清清朗朗另一個世界。
心字是個比喻的說法,也就是說就好像心在身體當中最重要一樣,心經也是佛這六百卷《大般若經》當中最精華的部分。
經有道路的含義,也就是通往成佛的道路。
《心經》的主要內容就是觀自在菩薩對世尊的弟子舍利子講如何修得「般若波羅蜜多」。
這裡面總共出現了兩個人:
1. 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菩薩。他即是男又是女,長相具有印度南部地區特徵。他千手千眼,手持凈瓶。菩薩也是簡稱,全稱「菩提撒埵」,菩薩意為覺悟,撒埵意為有情有慈悲。他神通廣大,具有三十三種不同的化身;他又大慈大悲,如果善男子女子誠心稱頌他的名號,走夜路也不會害怕,因為壞人、惡鬼都不能近身。
2. 舍利子。舍利子不是高僧大德圓寂之後火化留下來的舍利,而是舍利之子的意思。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據說因為出生的時候眼睛像舍利鳥,故得名。舍利子是佛前大護法,佛在世時稱他為「智慧第一」。
解題之後,下面進入正文部分。
1.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凈慧法師認為,這是《心經》的總綱。
到達彼岸的無上智慧有深有淺,而觀自在菩薩修行的、教人修行的是深般若,深般若無邊無際,特別廣大。他是菩薩,因為他又智慧又慈悲,他先是自己覺悟了,然後再去幫助他人覺悟,就好像是一個人只有先學會游泳,才能夠去救助落水的人一樣。
他的名號是觀自在,也就是意味著他已經得到了觀自在這樣的修行成果,所以叫「觀自在菩薩」。
五蘊,又有一個名字叫「五陰」,可以想像,他們就好像是烏雲一樣用來遮蔽我們本心的一切事物。
具體來講,就是色和受、想、行、識。人一出生就有色蘊,比如說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都屬於這個範圍。受蘊就是接受,想蘊就是慾望,行蘊就是付諸行動,識蘊就是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得到的經驗知識。
打個比方,一男子看見一女子,這是色蘊;他覺得她很美,這是受蘊;他有想去追求的想法,是想蘊;他之後去追求她了,還買了芳香的玫瑰,這是行蘊;隨著他對於她的了解,她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成為了他的知識的一部分,或者讓他產生了和她走入婚姻的願望,是識蘊。五蘊是人煩惱的來源,也會讓人墮入煩惱的深淵。但是我們從來不會意識到這些,反而在五蘊當中越陷越深。
觀自在菩薩用他的自性(不是用眼睛)來看這個世界,覺悟到五蘊是空的,因此沒有苦厄可言了。
2.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觀自在菩薩高聲呼喊舍利子的名字,接下來就要為他宣傳怎樣才能到彼岸的智慧了。
觀自在菩薩以過來人的口吻說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們這些俗人用眼來看世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色」。色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都是空的,不是實有的。然而為什麼我們能摸到鼻子,也能夠實實在在看到東西?
我們之所以能看,是因為有佛性。母音老人打了個比方,現在人都說能看見東西是大腦及神經和眼睛共同起作用,那麼如果一個人死了,大腦和眼睛還在,怎麼看不見東西了?大腦和眼睛就像是電線和燈泡,而佛性就像是電流,只有通電才能夠運作。
古人曾將修菩提道的境界概括為三種。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凡夫俗子的境界,因此菩薩說「色不異空」,教導俗人不要太過於汲汲追求。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是聲聞乘和緣覺乘的境界,因此菩薩說「空不異色」,讓他們不要在空上用力太過。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才是徹底的明心見性,因此菩薩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了這個境界就是心和佛性在起作用了。就好像是鏡子一樣,照見什麼就能夠看見什麼,不是空無一物,然而所投射出來的山川、河流、大地也
受想行識所代表的情慾、意念、行為和心念也和色一樣,也是空的。
3.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菩薩又呼喊了一遍舍利子的名字。
剛才講完五蘊,現在開始講諸法。
諸法也是指整個世界,諸法是空的,不實在的,因此沒有必要太過於執著。佛教經師講性和諸法的關係的時候,經常用鏡子和鏡中之影像作為比喻——性就是鏡子,諸法就是鏡中的影像。我們一般人都以為這個影像是真實的,其實不是,只是性的投射罷了,過分執著追求,反而為其所累,一生不得安頓。
而且佛性沒有生滅、垢凈、增減的道理的。不會在人身上就多,螞蟻身上就少;也沒有乾淨不幹凈、創生和寂滅的區別。
4.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為了把這個問題講得更清楚一點,菩薩說了接下來的這段話,主要是為了破除凡夫在物慾和生老病死上的執著心。
也就是說,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從眼界到意識界,這一切的一切,統統都是幻影,都不可得。
明白了諸法都是空的,也就不會糊塗,不會造作惡業,行將就木之時,也絕不會悲戚。因為我們的佛性所居住的不過是一個軀殼,軀殼壞了,人還可以搬走。前段時間演的《超能陸戰隊》,大白也是這樣的,他的身體不存在了,心還在,就可以重生。
5.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肯修這個道的人,將會是心中毫無牽掛和障礙。沒有掛礙因此沒有害怕和苦厄,也就能夠永遠的離開顛倒夢想,證得無上智慧。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阿耨多羅就是無上、無與倫比的意思,三藐三菩提意為正等正覺,和偏斜不正相對。
最後菩薩很肯定的說,不管是正在成佛的還是已經成佛的,只要能夠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就可以證得無上智慧,不僅度自己還能夠度他人。
6.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咒就是秘密的,不可思議的意思。這段話是讚歎般若的妙用,無所不包、無所不通,又有無邊的法力。
到這裡為止,言語可以表達的般若的種種妙用,已經講完了,是顯說。佛法還有密說,就是下面的咒語。
7.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咒語是菩薩的心法,一般講經人都不予解釋,因為會有損本義。弘一法師在大開元寺講經的時候,就說:「咒文依例不釋。」
並告誡眾生:「但當誦持,自獲利益。」
如果強為之翻譯,揭帝就是度過的意思,波羅揭帝就是超彼岸度過去,波羅僧揭帝就是大家一起超彼岸過去。菩提薩婆訶,菩提就是覺悟,薩婆訶就是立即,意思就是快速的到達彼岸去。
後記:
這篇文章要結尾的時候,外面開始起風了。雷聲滾滾,但是還沒有下雨。想想長江里遇風翻了的船,突遭飛災的人,救起的船長和不知所蹤的船客,心裡潮潮的。老天失手打翻了一個魚缸,閻王的生死簿上又多了許多人。誰能想到,不過是出了趟門,就再也找不回來時的路了。
就好像一直點著的燈一樣,「啪」的一下就滅了。
讓我們為大驟雨中往生的他們誦一段《心經》,點亮他們渡河的路。雨那麼大,夜那麼黑,容易迷路,也容易著涼。而且一定要相信,失去的都會以另外一種方式永生。
作者:林屁屁
來源:劉主編(微信號:andaximen)
版權聲明:若文章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010-6598342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