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口訣

自序

囊讀曾鳳儀所著金剛經宗通。及五十家注金剛經。又近人丁福保所注之壇經等。其中多引六祖口訣。及六祖注金剛經。顧此口訣或經注原本。求之十年未獲。所得者乃四川出版。系採擷壇經之有關金剛經各條而鶩更者。此函丁局詢購。據復亦未見原本。心中大為失望。己卯春蟄居北平。在廠甸故書攤中。偶檢一本。顏曰大鑒禪師金剛經口訣。歸而細校。乃知即尋之十年而不遇者。得來全不費工夫也。此書系六祖惠能所口講。故曰口訣。亦曰金剛經解義。即六祖注金剛經。原是一種。因人抄輯而名不同耳。當宋元豐間。天台羅適。曾搜求之。彼時已有十餘種。但杭越建陝四本相同。乃印行之。即此本也。此本又重刊於元末。因經後有陳友諒及妻湯氏五娘等願文可知。余適參禪於彌勒院。因抄呈真空禪師鑒定。擬印行流通而未果也。戊子冬患胃疾甚重。就醫寧桂間。己丑秋赴渝。抄本及楞伽新記八卷並遺失。良可惜也。來台後。偶於筐中復獲口訣副本。極抄錄之。此方人士多好佛。宿植善根者。其一覽之。

民國39年庚寅6月10日河北史鳳儒序於高雄鋁廠(時年86歲)

[hr]

河北史鳳儒 重輯

法會因分第一 丞相張無盡居士雲。非法無以談空。非慧無以說法。萬法森然曰因。一心應感曰由。故首以法會因由分。

附錄:孚佑帝君金剛經偈語32首。

(第一章 得手工夫切默疑。 疑心若起便途迷。

行行直上山頭去。

柳媚花明遇自奇。)

如是我聞。

如者指義。是者定詞。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不自說也。故言如是所聞。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內外動作。皆由於性。一切盡聞。故稱我聞也。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言一時者。師資會遇齊集之時也。佛者說法之主。在者欲明處所。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在之國。祇者太子名也。樹是祇陀太子所施。故言祇樹也。給孤獨者。須達長者之異名。園者本屬須達。故言給孤獨園。佛者梵語。唐言覺也。覺義有二。一者外覺。觀諸法空。二者內覺。知心空寂。不被六塵所染。外不見人過。內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覺。覺即是佛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與者。佛與比丘同在住金剛般若無相道場。故言與也。大比丘者。是大阿羅漢故。比丘者梵語。唐言能破六賊。故名比丘。眾。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數也。俱者。同處平等法會。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

爾時者。當此之時。是今辰時。齋時欲至也。著衣持缽者。為顯教示跡故也。入者為自城外而入也。舍衛大城者。名舍衛國豐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衛大城也。言乞食者。表如來能下生於一切眾生也。

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擇貧富。平等以化也。乞已者。如多乞不過七家。七家數滿。更不至余家也。還至本處者。佛意制諸比丘。除請召外。不得輒向白衣舍。故云爾。洗足者。如來示現。順同凡夫。故言洗足。又大乘法。不獨以洗手足為凈。蓋凈洗手足。不若凈心。一念心凈。則罪垢悉除矣。如來欲說法時。常儀敷旃檀座。故言敷座而坐也。

善現起請分第二 從空起慧。請答雙彰。故受之以善現起請分。

(第二章 作善如登百尺竿。

下來容易上來難。

直須勤力行功過。

人獸幾希要細參。)

時長老須菩提。

何名長老。德尊年高。故名長老。須菩提是梵語。唐言解空也。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隨眾生所坐。故云即從座起。弟子請益。行五種儀。一者從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五者一心恭敬。以申問辭。

希有世尊。

希有略說三義。第一希有。能舍金輪王位。第二希有。身長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界無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萬四千法。三身俱圓備。以具上三義。故云希有也。世尊者。智慧超過三界。無有能及者。德高更無有上。一切咸恭敬。故曰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如來者。自真如來之本性也。護念者。以般若波羅蜜法。護念諸菩薩。付囑者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付囑須菩提諸大菩薩。言善護念者。令諸學人。以般若智。護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愛。染外六塵。墮生死苦海。於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來。自善護念。言善付囑者。前念清凈。付囑後念。後念清凈。無有間斷。究竟解脫。如來委曲誨示眾生。及在會之眾。當常行此。故云善付囑也。菩薩者梵語。唐言道心眾生。亦云覺有情。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動含靈。普敬愛之。無輕慢心。故名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子。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無礙也。善女子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為無為功德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一切發菩提心的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見一切眾生躁擾不停。猶如隙塵。搖動之心。起如飄風。念念相續。無有間歇。問欲修行。如何降伏。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是佛讚歎須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欲說法。常先戒敕。令諸聽者。一心靜默。吾當為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遍。菩提之言知。無者。無諸垢染。上者。三界無能比。正者。正見也。遍者。一切智也。智者。知一切有情佛性。但能修行。盡得成佛。三者。即是無上清凈般若波羅蜜也。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應知無上菩提道。應知無上清凈般若波羅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者應諾之辭。願樂者願佛演說。令中下根基。盡得開悟。樂者。樂聞深法。欲聞者。渴仰慈誨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宗絕正邪。乘無大小。隨三根而化度。簡異說而獨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

(第三章 迅速光陰不可留。

年年只見水東流。

不信試把清菱照。

昔日朱顏今白頭。)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凈。後念清凈。名為菩薩。念念不退。雖在塵勞。心常清凈。名摩訶薩。又慈悲喜舍。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名為菩薩。能化所化。心無取著。是名摩訶薩。恭敬一切眾生。即是降伏自心處。真者不變。如者不異。遇諸境界。心無變異。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內不虛曰如。念念無差。即是降伏其心也。不虛一本作不亂。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多淪墜。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眾生。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雲。多淪墜一作墜阿鼻也。

而滅度之。

如來指示三界九地眾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餘。無餘者。無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凈義。滅一切習氣。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眾生。同人圓滿清凈無餘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有人雖悟雖修。作有所得心者。卻生我相。名為法我。除盡法我。方名滅度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滅度者大解脫也。大解脫者。煩惱及習氣。一切諸業障滅盡更無有餘。是名大解脫。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元各自有一切煩惱貪嗔惡業。若不斷除。終不得解脫。故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見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眾生。只為凡夫不見自本心。不識佛意。執著諸法相。不達無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眾生。若離此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故言妄心無處現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滅度之有。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眾生佛性無有異。緣有四相。不入無餘涅槃。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迷人恃有財寶學問族姓。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雖行仁義禮智信。而意高自負。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不合敬爾。名人相。好事歸己。惡事施於人。名眾生相。對境取捨分別。名壽者相。是謂凡夫人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也。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得宗而行。不住於相。故受之以妙行無住分。

(第四章 萬轉身如不系舟。

風翻浪涌便難收。

臨流執定篙和舵。一路輕帆到岸頭。)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凡夫布施。只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故報盡卻墮三塗。世尊大慈。教行無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但令內破慳心。外利益一切眾生。如是相應。為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應如是無相心布施者。為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行施。無所希求。其所獲福德。如十方虛空。不可較量。言複次者。連前起後之辭。一說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盡心中妄念習氣煩惱。四相泯絕。無所蘊積。是真布施。又說布施者。由不住六塵境界。又不有漏分別。惟當返歸清凈。了萬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諸業。故須內除貪愛。外行布施。內外相應。獲福無量。見人作惡。不見其過。自性不生分別。是名離相。依教修行。心無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滅。終未得解脫。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無量無邊。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是名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蒼生。其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計。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緣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稱量。佛以東方虛空為譬喻。故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言。東方虛空不可思量也。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虛空無有邊際。不可度量。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虛空。不可度量。無邊際也。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為大。虛空無形相。故得名為大。一切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為大。佛性無有限量。故名為大。此虛空中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脫。佛性本無我人眾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是眾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謂住相布施也。雖於妄心中說有東西南北。在理則何有。所謂東西不真。南北()異。自性本來空寂混融。無所分別。故如來深贊不生分別也。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應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說之教。住無相布施。即是菩薩也。

如理實見分第五 行行皆如。謂之實見。故受之以如理實見分。

(第五章 萬法皆空莫浪求。

如來只在此心頭。

情枷愛鎖都拋卻。

無束無拘得自由。)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見。法身者。無有形段。非有青黃赤白。無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見。慧眼乃能見之。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法身身等虛空。是故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惡。盡由色身。不由法身。色若作惡。法身不生善處。色身作善。法身不墮惡處。凡夫唯見色身。不見法身不能行無住相布施。不能於一切處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眾生。見法身著。即能行無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眾生。即能修般若波羅蜜行。方信一切眾生。同一真性。本來清凈。無有垢穢。具足恆沙妙用。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欲顯法身。說一切諸相皆虛妄。若見一切諸相虛妄不實。即見如來無相之理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見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

(第六章 天堂快樂幾多般。受苦諸魂出獄難。苦樂由來爭一念。青蓮原植沸湯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問。此法其深難信難解。未世凡夫智慧微劣。云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

於我滅後。後五百歲。若復有人。能持大乘無相戒。不妄取諸相。不造生死業。一切時中。心常空寂。不被諸相所縛。即是無所住心。於如來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言說。真實可信。何以故。此人不於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種諸善根。是故如來說。我滅後。後五百歲。有能離相修行者。當知是人。不於一二三四五佛。種諸善根。何名種諸善根。略述次下。所謂於諸佛所。一心供養。隨順教法。於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前處。常行恭敬。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貪苦眾生。起慈悲心,不生輕厭。有所需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惡類。自行和柔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發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於六道眾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草頭,下為「垂」)。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來清凈。無有染污。與諸佛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能成佛。是名清凈信心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若有人於如來滅後。發般若波羅蜜心。行般若波羅蜜行。修習悟解。得佛深意者。諸佛無不知之。若有人聞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著之行。了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無我者。無色受想行識也。無人者。了四大不實。終歸地水火風也。無眾生者。無生滅心也。無壽者。我身本無。寧有壽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澈。不著有無。遠離二邊。自心如來。自悟自覺。永離塵勞妄念。自然得福無邊。無法相者。離名絕相。不拘文字也。亦無非法相者。不得言無般若般羅蜜法。若言無般若波羅法。即是謗法。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取此三相,(雙「立」字並列)著邪見。儘是迷人。不悟經意。故修行人不得愛著如來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羅蜜法。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羅蜜行。而得成佛。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羅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羅蜜法。能令一切眾生過生死大海。既得過已。尚不應住。何況生天等法。而得樂著。

無得無說分第七 無得之得。是名真得。無說之說。是名真說。故受之以無得無說分。

(第七章 思愛牽纏解不開。一朝身去不相陪。於今撒手無沾滯。直上靈山白玉台。)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阿耨多羅。非從外得。但心無能所即是也。只緣對病設葯。隨機宜為說。何有定法乎。如來說無上正法。心本無得。亦不言不得。但為眾生所見不同。如來應彼根性。種種方便。開誘化導。俾其離諸執著。指示一切眾生。妄心生滅不停。逐境界動。於前念瞥起。後念應覺。覺既不住。見亦不存。若爾。豈有定法為如來可說也。阿者。心無妄念。耨多羅者。心無驕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頓除。即見佛性。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恐人執著如來。所說文字章句。不悟無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來為化種種眾生。應機隨量。所有言說,亦何有定乎。學人不解如來深意。但誦如來所說教法。不了本心。終不成佛。故言不可說。口誦心不行即非法。口誦心行。了無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深淺。故言差別。佛說無為法者。卻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皎。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羅密多。又本雲堅賢說法。具一切智。萬法在性。隨問差別。令人心開。各自見性。

依法出生分第八 無得無說。怖於沈空。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

(第八章 富貴由來水上漚。何須騎鶴上楊州。蓮池有個收心法。靜里時吟七筆鉤。)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福德雖多。於性上一無利益。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踐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十二部教。大意盡在四句中。何以知其然。以諸經中讚歎。四句偈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以摩訶般若為諸佛母。三世諸佛。皆依此經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經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師所學曰受。解義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功德廣大。無有邊際。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經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顯佛性。從體起用。妙利無窮。般若者。即智也。慧以方便為功。智以決斷為用。即一切時中覺照心。是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覺照生。故云此經出也。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所說一切文字章句。如標如指。標指者。影響之義。依標取物。依指觀月。月不是指。指不是物。但依經取法。經不是法。經文則肉眼可見。法則慧眼能見。若無慧眼者。但見其文。不見其法。若不見其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則誦經不成佛道。

一相無相分第九 果雖有四。相本無二。故受之以一相無相分。

(第九章 花落花開又一年。人生幾見月常圓。打開名利無拴鎖。烈火騰騰好種蓮。)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陀洹者梵語。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塵。一向修無漏業。得粗重煩惱不生。決定不受地獄畜生修羅異類之身。名須陀洹果。若了無相法。即無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須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流者。聖流也。須陀恆人也。離粗重煩惱。故得入聖流。而無所入。 無得果之心也。須陀洹者。乃修行初果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語。唐言一往來。舍三界結縛。三界結盡。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來。往來從天上卻到人間生。從人間卻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業盡。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觀諸境。心有一生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前念起妄。後念即止。前念有著。後念即離。故實無往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語。唐言不還。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見可欲之境。內無欲心可得。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來。而實無來。亦名不還。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者。煩惱永盡。與物無諍。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諍。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梵語。唐言無諍。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內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何名無諍三昧。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惟有本覺常照。故名無諍三昧。三昧梵語。此雲正受。亦云正見。遠離九十六種邪見。是名正見。然空中亦有明暗諍。性中有邪正諍。念念常正。無一念邪心。即是無諍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無諍三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南那梵語。唐言無諍行。無諍即是清凈行。清凈行者。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諍。有諍即非清凈道。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諍行也。

莊嚴凈土分第十 清凈心生。是為凈土。莊嚴所相。即非莊嚴。故受之以莊嚴凈土分。

(第十章 心境從來要廓清。休教煩惱日相侵。靈山無限逍遙處。功德池邊洗六塵。)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佛恐須菩提有得法之心。為遺此疑。故問之。須菩提知法無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燈佛是釋迦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於師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即謂法因師開示。而實無所得。但悟自性本來清凈。本無塵勞。寂然常然。即自成佛。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如來法者。譬如日光明照。無有邊際。而不可取。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清凈佛土。無相無形,何物而能莊嚴耶。唯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事理莊嚴有三。第一莊嚴世間佛土。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是也。第二莊嚴見佛土。見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莊嚴心即佛土。心凈佛土凈。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應談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輕未學。此非清凈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悲心。恭敬一切眾生。是修行人清凈心也。若不自凈其心。愛著清凈處。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見色著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見色離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雲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無雲。日月長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則暗。真智照則明。明即煩惱不生。暗則六鹿兢起。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hr]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布施七寶。得三界中富貴報。講說大乘經典。令諸聞者生大智慧。成無上道。當知受持福德。勝前七實福德。

[hr]

所在之處,如有人即說是經。若念念常行無念。心無所得心。不作能所心說。若能遠離諸心。常依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以無所得心說此經者。感得天龍八部。悉來聽受。心若不清凈。但為名聲利益而說是經者。死墮三塗。有何利益。心若清凈為說是經。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等。皆來供養持經人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念念心無有間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至道無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章 風翻動處總非真。自在如如只此心。解得拈花微笑意。本來何地著纖塵。)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佛說般若波羅蜜。令諸學人用智慧除卻愚心生滅。生滅除盡。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不到彼岸。心無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說心行。乃是到彼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問須菩提。如來說法。心有所得不。須菩提知如來說法。心無所得。故言無所說也。如來意者。欲令世人離有所得之心。故說般若波羅密法。令一切人聞之。皆發菩提心。悟無生理。成無上道。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眾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眾生。被妄念微塵起滅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脫。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羅密無著無相之行。了妄念塵勞。即清凈法性。妄念既無。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無另有法。故云是名微塵。性中無塵勞。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塵勞。即是眾生世界。了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證得如來法身。普見塵剎。應用無方。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凈行。三十二清凈行者。於五根中修六波羅密。於意根中修無相無為。是名三十二清凈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凈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凈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凈行。終不成佛。但愛著如來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終不得見如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世間重者莫過於身命。菩薩為法。於無量劫中舍施身命與一切眾生。其福雖多。亦不如受持此經四句之福。多劫捨身。不了空義。妄心不除。元是眾生。一念持經。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捨身。不如持經四句之福。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聞經解義。獨悟實相。故受之以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章 流光迅速莫磋跎。名利牽纏似網羅。撒手懸崖無別法。白蓮台畔禮彌陀。)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聞法自悟名法眼。須菩提是阿羅漢。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豈得不聞如是深法。豈於釋迦牟尼佛所始言聞之。然或是須菩提於往昔所得。乃聲聞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聞如是深經。悲昔未悟。故涕淚悲泣。聞經諦今。謂之清凈。從清凈體中。流出般若波羅密多深法。當知決定成就諸佛功德也。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雖行清凈行。若見垢凈二相。當情並是垢也。即非清凈心也。但有所得。即非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須菩提深悟佛意。蓋自見業盡垢除。慧眼明澈。信解受持。即無難也。世尊在世說法之時。亦有無量眾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獨言後五百歲。蓋佛在之曰。雖有中下根不信及懷疑者。即往問佛。佛即隨宜為說。無不契悟。佛滅後。後五百歲。漸至末法。去聖遙遠。但存言教。人若有疑。無處咨決。愚迷抱執。不悟無生。著相馳求。輪迴諸有。於此時中。得聞深經。清心敬信。悟無生理者。甚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於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復有人。能於般若波羅密甚深經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相。無此四相。是名實相。即是佛心。故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hr]

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恐怖退轉。如此之流。甚為希有。

[hr]

見有辱境當情。即非。不見辱境當情。即是。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非。不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如來因中在初地時。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無一念痛惱之心。若有痛惱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語。此雲無道極惡君也。一說如來因中。曾為國王。常行十善。利益蒼生。國人歌贊此王。故云歌利王。求無上菩提。修忍辱行。彌時天帝釋化作旃檀羅。乞王身肉。即割施。殊無嗔惱。今並存二說。於理俱通。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如來因中於五百世修忍辱波羅密。以得四相不生。如來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羅密行。行忍辱波羅密行者。不見一切人過惡。冤親平等。無是無非。被他打罵殘害。歡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羅密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不應住色生心者。是都標也。聲香等別。列其名也。於此六塵起憎愛心。由此妄心。積集無量業結。覆蓋佛性。雖種種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無解脫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羅密。推諸法空。不生執著。念念常自精進。一心守護。無令放逸。凈名經雲。上求一切智。無非時求。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訶薩晝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羅密多。相應作意。無時暫舍。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若心住涅般。非是菩薩住處。不住涅般。不住諸法。一切處不住。方是菩薩住處。上文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hr]

如者不生。來者不滅。不生者我人等相不生。不滅者覺照不滅。下文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說我人等相。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也。一切眾生。儘是假名。若離妄心。即無眾生可得。故言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語者說一切有情無情皆有佛性。實語者說眾生造惡業定受苦報。如語者說眾生修善法。定有樂報。不誑語者。說般若波羅密法。出生三世佛。決定不虛。不異語者如來所說初善中善後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無有能超勝及破壞佛語者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恆沙性德。用之不匱。故言無虛。欲言其實。無相可得。欲言其虛。用而無聞。是故不得言無。不得言有。得無而不無。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離相修行。無由臻此。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於一切法。心有住著。則不了三輪體空。如盲者處暗。無所曉了。華嚴經雲。聲聞在如來會中聞法。如盲如聾。為住諸法相故也。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若菩薩常行般若波羅密多無著無相行。如人有目。處於皎日之中何所不見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當來之世者。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之世。邪法競起。正法難行。於此時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經。從師稟受。讀誦在心。精進不忘。依義修行。悟入佛之知見。則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諸佛。無不知之。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受持讀誦。自利利他。功德無邊。不可稱量。故受之以持經功德分。

(第十五章 經營世故日忙忙。錯認迷途是故鄉。認得本來真面目。此身原是臭皮囊。)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佛說未法之時。得聞此經。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見。此人功德。勝前多劫捨身功德。百千萬億不可譬喻。一念聞經。其福尚多。何況更能書寫受持為人解說。當知此人。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種種方便。為說如是甚深經典。俾離諸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無有邊際。蓋緣多劫捨身。不了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離眾生之見。如能聞經悟道。我人頓書。言下即佛。將捨身有漏之福。比持經無漏之慧。實不可及。故雖十方聚寶。三世捨身。不如持經四句偈。

[hr]

大乘者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見垢法可厭。不見凈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般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無生忍。亦名大般若。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發心求佛無上道。聞此無相無為甚深之法。即當信解受持。為人解說。令其深悟。不生毀謗。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經也。上根之人。聞此經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經。見性究竟。復起利他之行。能為人解說。令諸學者。自悟無相理。得見本性如來。成無上道。當知說法之人。所得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量。聞經解義。如教修行。復能廣為人說。令諸眾生。得悟修行無相無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離塵勞。雖離塵勞。不作離塵勞之念。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擔如來。當知持經之人。自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何名樂小法者。為二乘聲聞人。樂小果不發大心。故即於如來深法。不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若人口誦般若,心行般若,在在處處。常行無為無相之行。此人所在之處。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養。作禮恭敬。與佛無異。能受持經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云如佛塔廟。當知所得福德。無量無邊。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 恆沙罪業。一念消除果報。

(第十六章 元宵燈後便無燈。萬古常明只此心。朗照諸天終不減。一龕佛光月三更。)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經之人。如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為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如來甚深經典。常被人輕賤。不得人恭敬供養。自以受持經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心無惱恨。蕩然無所計較。念念常行般若波羅密行。曾無退轉。以能如是修行故。得無量劫以到今生。所有極惡罪障。並能消滅。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即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供養恆沙諸佛。施寶滿三千界。捨身如微塵數。種種福德不及持經一念悟無生理。息希望心。遠離眾生顛倒知見。即到波羅蜜彼岸。永出三塗。證無餘涅盤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眾生。德薄垢重。嫉妒彌深,邪見熾盛。於此時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圓成法相。了無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謙下柔和。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來正法。常住不滅。聞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人能成就無相心。行無相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必心生驚怖。狐疑不信。

[hr]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須菩提問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脫一切眾生心。度脫一切眾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見有一眾生是我滅度者。何以故。為除能所心。除有眾生心。亦除我見心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菩薩若見有眾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眾生心。即是人相。謂涅般可求。即是眾生相。見有涅般可證。即是壽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薩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終不得菩提。若言我發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煩惱根本。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須菩提。我於師處。不除四相。得授記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即印可之辭也。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佛言實無我人眾生壽者。始得受菩提記。我若有發菩提心。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以實無所得。然燈佛始與我授記。此一段文。總成須菩提無我義。佛言諸法如義者。諸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於此六塵中。善能分別。而本體湛然。不染不著。曾無變異。如空不動。圓通瑩澈。歷劫常存。是名諸法如義。菩薩瓔珞經雲。毀譽不動。是如來行。入佛境界經雲。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佛言實無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離此心外。更無菩提可得。故言無實也。所得心寂滅。一切智本有。萬行悉圓備。恆沙德性。用無乏少。故言無虛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於諸法。心無取捨。亦無能所。熾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貪著。一切生為佛法。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心無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齊行。禮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者。以顯一切眾生。法身不二。無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無處所。故言則非大身。又以色身雖大。內無智慧。即非大身。色身雖小。內有智慧。得名大身。雖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諸佛無上知見。心無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菩薩若言由我說法。除得彼人煩惱。即是法我。若言我度得眾生。即有我所。雖度脫眾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為菩薩。熾然說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心無能所。即是菩薩也。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薩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薩。雖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薩。熾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薩。最勝妙定經雲。假使有人造得白銀精舍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禪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禪定。能所不生。是名禪定。禪定即是清凈心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於諸法相。無所滯礙。是名通達。不作解法心。是名無我法。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隨分行持。亦得名為菩薩。然未為真菩薩。解行圓滿。一切能所心盡。方得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恆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若干心。故受之以一體同觀分。

(第十八章 望鄉台畔尚思家。月慘風凄冥路斜。縱有紙錢無處使。都緣一點念頭差。)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一切人盡有五眼。為迷所覆。不能自見。故佛教除卻迷心。即五眼開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羅蜜法。初除迷心。名為第一肉眼。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起憐憨心。是名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為第四法眼。細惑永盡。圓明遍照。名為第五佛眼。又雲見色身中有法身。名為天眼。見一切眾生。各具般若性。名為慧眼。見性明澈。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來自備。名為法眼。見般若波羅密。能生三世一切法。名為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恆河者。西國祗圓精舍側近河。如來說法。指此河為喻。佛說此河中沙一沙況一世界。以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舉此眾多國土者。欲明其中。所有眾生。一一眾生。皆有若許心數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一一眾生。皆有若干差別心數。心數雖多。總名妄心。識得妄心非心。是名為心。此心即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羅密心。清凈菩提涅般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現在心不可得者。真心無相。憑何得見。未來心不可得者。本無可得。習氣已盡。更不復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為佛。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實福田。寧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

(第十九章 森羅殿上鬼多般。百沸油鐺萬刃山。識得如來真實義。無邊解脫一時間。)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七寶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無也。以其無量數限。故名曰多。如能超過。即不說多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三身具足。諸相圓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章 陷溺沉迷已有年。愛河滾滾浪滔天。持經自可登高岸。何用中流更覓船。)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眾生不見法身。但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耀。以為如來真身。為遣此迷。故問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凈行者。即六波羅密是也。於五根中修六波羅蜜。於意根中定慧雙修。是名具足色身。從愛如來三十二相。內不行三十二凈行。即非具足色身。不愛如來色身。能自持清凈行。亦名得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者。即無相法身是也。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之。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觀三十二相為如來者。即不名為具足也。慧眼明澈。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見如來真身者。固無此理。縱能見者。只是化身。非真實無相之法身也。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終日談空。不談一字。若雲有說。即謗如來。故受之以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第二十一章 塵緣斷後自消融。清靜方知色是空。佛即心兮心即佛。青山只在此心中。)

凡夫說法。心有所得。故告須菩提。如來說法。心無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說。如來語默皆如。所發言辭。如響應聲。任用無心。不同凡夫作生滅心說。若言如來說法。心有生滅者。即為謗佛。維摩經雲。真說法。無說無示。聽法者,無聞無得。了萬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於自性空中。熾然建立。一切言辭演說。諸法無相無為。開導迷人。令見本性。修證無上菩提。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告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靈幽法師加此。爾時慧命須菩提以下六十二字。是長慶二年。今現在濠州鍾離寺石碑上。記六祖解在前。故無解。今亦存之。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無上正智。實無少法。法無所得。正遍歷然。故受之以無法可得分。

(二十二章 聞說西方種異蓮。花開十丈藕如船。靈台自有祗園樹。本地風光即佛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所得心盡。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於菩提實無希求心。亦無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凈心修行。善法何窮。故受之以凈心行善分。

(二十三章 嬌姿原是粉骷髏。暮樂朝歡總不愁。一旦無常歸冥路。夜台難逞舊風流。)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諸佛。下至昆蟲。盡含種智。與佛無異。故言平等。無有高下。以菩提無二故。但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若不離四相。雖修一切善法。轉增我人慾證解脫之心。無由可了。若離四相。修一切善法。解脫可期。修一切善法者。於一切法。無有染著。對一切境。不動不搖。於出世法。不貪不著。不愛。於一切處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使之歡喜信服。為說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hr]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大鐵圍山。高廣二百二十四萬里。小鐵圍山。高廣一百一十二萬里。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以此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也。如爾許山盡如瀰瀰。以況七寶數持用布施。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終是有漏之因。而無解脫之理。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四句經文雖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經之福。能令眾生證得菩提。故不可比。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門建立。未脫筌蹄。以要言之。實無所住。故受之以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五章 諸佛菩提只此心。何須泥塑與裝金。世間點燭燒香者。笑倒慈悲觀世音。)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意謂如來有度眾生心。 佛為遣須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眾生。本自是佛。若言如來得度眾生成佛。即為妄語。以妄語故。即是我人眾生壽者。此為遣我所心也。夫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若不因諸佛說法。無由自悟。憑何修行。得成佛道。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來說有我者是自性清凈。常樂我凈之我。不同凡夫貪嗔痴無明虛妄不實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滅。即是凡夫。心無生滅。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羅密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羅密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無能所。即非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色見聲求。是行邪道。於茲妙契。獨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六章 了悟猶如夜行燈。無窗暗室忽開明。此身不向經中度。更向何方度此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世尊大慈。恐須菩提執相之病未除。故作此問。須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又是一重迷心。離真轉遠。故如來為說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轉輪聖王。雖有三十二相。豈得同如來。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須菩提執相之病。令其所悟深澈。須菩提被問。迷心頓釋。故云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是大阿羅漢。所悟甚深得方便。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細惑。令後世眾生所見不謬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以兩字。是發語之端。色者相也。見者識也。我者。是一切眾生身中自性清凈。無為無相真常之體。不可高聲念佛。而得成就。念須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聲求之。不可見也。是知於相中觀佛,聲中求法。心有生滅。不悟如來矣。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相而無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執雲斷滅。故受之以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七章 去惡猶如治亂絲。寧心自有得開時。若教錯用些兒力。萬劫牽纏沒了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聞說真身離相。便謂不修三十二凈行。而得菩提。佛語須菩提。莫言如來不修三十二凈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凈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斷佛種性。無有是處。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大心成忍。本自無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八章 日夜無期只認真。略差些子便相爭。誰知一赴黃泉路。每把恩仇抵死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異本有此三字)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為忍。此人所得福德。勝前七寶福德。菩薩所作福德。不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眾生。故言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去來坐卧。無不如如。故受之以威儀寂靜分。

(第二十九章 鐵面閻王不徇情。 燒舂磨實難禁。試從業鏡台邊看。地獄何曾見好人。)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坐非不坐。非卧非不卧。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常在空寂。即是如來也。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信心不斷。斯即微塵。信寶遍充。是名世界。界塵一合。法爾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相理分。

(第三十章 陷入淤泥久不回。西江難洗垢形骸。一朝得證菩提果。鐵樹奇花處處開。)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此二句原本無)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切眾生性上微塵之數。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眾生性上妄念微塵。即非微塵者。聞經悟道。覺慧常照。趣向菩提也。念念不住。常在清凈。如是清凈微塵。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約理而言。則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數也。心為善惡之本。能作凡作聖。其動靜不可測度。廣大無邊。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過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說一合相者。心有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無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壞假名。而談實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說不可盡。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貪著文字事業。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無上菩提。何由可得。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四見俱非。是名四見。故受之以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一章 北邙山下列填塋。荒草迷離怪鳥鳴。長卧泉台人不醒。桃殘李謝過清明。)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如來說此經者。令一切眾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果。凡夫人不解佛意。便謂如來說我人等見。不知如來說甚深無相無為般若波羅密法。如來所說我人等見。不同凡夫我人等見。如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見。說一切眾生有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見。說一切眾生本自無煩惱。是眾生見。說一切眾生。性本不生不滅。是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發菩提心者。應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應見一切眾生無漏種智。本自具足。應信一切眾生本無煩惱。應信一切眾生。自性本無生滅。雖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說無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說無相法。心行無相行。而能所心滅。是名法相也。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一念發心。獲福亦爾。應身化物。豈得已哉。真佛流通。於事畢矣。故受之以應化非真分。

(第三十二章 佛說波羅蜜妙經。前無千古後無今。注成人鬼齊超度,功德如天莫比倫。)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七寶福雖多。不如有人發菩提心。受持此經四句。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百千萬億。不可譬喻。說法善巧方便。觀根應量。種種隨宜。是名人演說。所聽法人。有種種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別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無所得心。無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是名如如不動也。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煩惱。影者是業障。夢幻泡影業。是名有為法。若無為法。則真實難名相。悟者無諸業。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hr]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hr]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


推薦閱讀:

金剛經講義--依法出生分第八(江味農居士著)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九
夢參長老:《金剛經》之無相布施
每日一句《金剛經》,你知道福報有多大?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五十二)中

TAG:金剛經 | 口訣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