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去庫存或需放開政策,不限制購買第三套住房
任志強。
「庫存之所以大量增加,就是因為我們用棚改的方式破壞市場,棚改大量的安置拆遷戶,原來可能有三間房子,拆遷的時候可能給了三套房,一拆遷就發了大財了。但我無論如何也研究不出來,這部分房子統計在哪兒了。我認為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保障,才有可能把我們的問題說清楚。」11月18日,北京華遠浩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在「《財經》年會2016 夜話一:房地產+:尋找新利潤增長點」上如此表示。
政府為什麼要急於消化庫存呢?任志強表示,「是因為沒有投資GDP就掉下來了,怎麼讓GDP上去呢?那就加危改吧。但是,這樣是不是又增加了供應量、減少了需求呢,這不是矛盾嗎?所謂的棚改里,50%的人房子是不錯的,並不是危改。這邊減少需求,那邊增加供給,怎麼能把庫存消化了我就沒搞懂。」
他表示,其實按照國際慣例來說,一個城市也必須有一定的庫存。如果一個城市沒有6—8個月的庫存,民眾想買房子的時候發現沒了容易造成恐慌,如果沒有一定的庫存就亂套了。「國際上來說,一般有10%的富裕量。」
那麼,消化庫存到底要用什麼辦法呢?任志強建議,可能需要放開政策,不限制購買第三套住房。
「其實,還有一部分潛在的住房需求有待激發,就是放開二孩的政策後,也許有很多人願意買房子,如果新的孩子生出來,短期之內可能還會有點微漲。如果再過一段時間二孩政策還不落地,要解決庫存就會變得很難。政策選擇的時機對不對,對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
以下為演講全文:
任志強:我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保障性住房是什麼。我們有一部法律是1995年生效的,叫《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這部法律上沒有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只有商品房的概念。有一種在法律上規定開發商不能幹的,但政府可以授權,就像北京有各種名義的保障住房,一種是拆遷房,擱到保障房裡,拆遷就是拆遷,拆遷有的人是極富極富的,有可能是很窮很窮的,但被列在保障住房裡。第二種叫廉租房,這種也沒有弄好。通州有一些廉租房,不知道租給誰,要租給城裡人,上班不方便。還有一種叫自住型商品房,誰能找一個上位法,說明什麼叫自住型商品房?沒有。也沒有上位法說清楚什麼是保障性住房。沒有。
在發達國家,比如英國、美國,他們的保障住房從來就是和市場分開的,因為他們沒有權力用行政手段去干涉或破壞市場,所以,必須在市場之外弄保障性住房,或者叫做有目標、有約定性的,類似於解決最困難家庭的住房。
《聯合國的人權公約》里提到要保障適度居住權,就是保障居住權利而不是財產性權利。2008年溫總理有一個政府工作報告,開始提出「居者有其屋」,後來人代會對這個報告表決時,做了14處修改,改成了「居者有其所」,「屋」的意思是這個東西歸我了,「所」是居住權,有地方呆就行。按照「居者有其所」 的說法,應該說所有的保障房只有一條,保障租不起房子或者租不上房子的人。按照《聯合國人權公約的概念,你租不起房子,政府給你解決,低租、廉租、免租,但絕不是保障財產性權力。但我們現在用了一個沒有上位法的、很混亂的保障性住房的概念,所有的東西都往一個筐里裝,甚至包括棚改、危改,改窮了叫保障,改富了也叫保障?北京1991年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很清楚的概念,三級以上的房子(一級就是最好的,二級是有點毛病還可以修的,三級是快不行了,四級是維修也可能出危險,五級是快要塌了)超過70%,才能算危改項目,如果50%破房子都不能算危改。現在的所謂棚改,70%的好房子,30%的壞房子,也都危改。你們可以看看很多城市,所謂的舊改,也都放在保障性住房裡。舊改跟危改是不一樣的,有些房子好著呢。所以保障性住房到底保障誰,保障財產權還是居住權,連保障誰都搞不清楚。
剛才說政府要買一部分房子去庫存,我一直沒搞懂,保障性住房不是商品房,現在開發商建的是商品房,是有土地證的,有使用年限的,而那些保障住房沒有年限,沒有土地證,土地是國家的。這個矛盾怎麼處理呢?我就沒搞懂。從法理上來說,政府買來了以後,到底給什麼證,怎麼搗騰這帳呢。
總之,庫存大量增加,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用棚改的方式破壞市場,棚改大量的是安置拆遷戶的。比如一家人,原來可能有三間房子,家裡有父親一代,自己一代,兒子一代,拆遷的時候可能給了三套房,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拆遷就發了大財了,然後一部分作為二手房進入市場了。我無論如何也研究不出來,這部分房子統計在哪兒。我可能能研究出這個有多少需求,但那邊突然多出來30套,哪個統計局的年鑒上,通過實物拆遷轉入市場的房子能計算出來,統計局說統計不出來,因為那部分房子就沒在開發里。怎麼能不大量產生存量呢?我們把商品房和非商品房混在一起,用市場的辦法承擔保障性責任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保證。比如北京,有一種叫自住商品房,加了「自住」倆字以後,就變成了政府權力,全國大概只有北京有。這個自住商品房就得按照他的價格賣,還要經過他的審批,但突然出現了棄購,一大批房子沒人申請,政府不管了,政府說你可以轉成商品房,就按照這個價愛賣給誰賣給誰,我就不管了,這叫什麼政策呢?地價最新拍的7.5萬,那邊還有一堆保障性住房、低價房,這是政府出線干好事,還是把這個錢轉化到那些購買商品房的消費者身上了呢?都說房價高,房價高是怎麼來的呢?。
庫存增加了也有各種原因,比如產品不對路,比如一個城市也必須有一定的庫存。如果一個城市沒有6—8個月的庫存,你想買房子沒了,是不是就變成恐慌了呢,所以,一定要有一定的庫存,如果沒有一定的庫存就亂套了。國際上來說,一般有10%的富裕量。
我們現在統計的是,已經建完的竣工的沒賣出去的房子有6.8億平方米,什麼概念呢?住宅大概有4億多,問題不大,我們有兩億六千萬左右的商場和寫字樓。總體說來,有一些庫存也沒有說太危險,大家挑選產品的時候,可能就不挑選已經竣工的房子,而願意挑選那些沒竣工的房子,這也是個問題。庫存逐漸在上升,導致什麼結果呢?開發商減少投資,我們9月、10月投資是負的,開工是負的,土地也是負的。為什麼?市場供應多了,我就減少投資,消化一些以後再增加。政府為什麼要急於消化庫存呢,就是沒有投資GDP就掉下來了,怎麼讓GDP上去呢?那就加危改吧。但是,這樣是不是又增加了供應量、減少了需求呢,這不是矛盾嗎?所謂的棚改里,50%的人房子是不錯的,不是危改的概念。這邊減少需求,那邊增加供給,怎麼能把庫存消化了,我就沒搞懂。
消化庫存到底用什麼辦法呢?可能得有那個允許隨便買第三套。最少的時候我們的庫存量維持在3億左右,到2008 年的時候,我們整個庫存沒有多少,09年上來一大堆,2010年以後猛往上上,一直上到現在的6.8億,如果那邊不消化,這邊壓了那麼多錢,怎麼進行再投資呢,政府擔心的是沒有新的投資來源的時候,這部分投資變成負增長的時候,怎麼辦。即使我們投資沒有增長了,零增長情況下,仍然將近有8萬多億的投資,如說少了這8萬多億,GDP可能下降兩到三個點,所以,投資還得維持到一定的程度,按照零增長也要維持到8萬多億。
這是一個非常難解的問題,我覺得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保障,才有可能把我們的問題說清楚。恰恰是我們老把保障和市場攪合在一塊,我們老得拿不同的數據對比,今年的竣工量在下降。我們今年開工減少了13%多,明年可能還減少13%多。大家說還有一部分需求在,生二孩的,也許有很多人願意買房子,如果新孩子生出來,我們的房子短期之內還有點微漲。任何一種情況都可能影響到未來的發展,我們在等新的政策落地,如果再過一段時間不落地,解決庫存問題很難。就像我們的二孩政策一樣,想生的不能生了,能生的還在掙扎。政策選擇的時機對不對,對市場影響是巨大的,這就是我們說的邊際效應遞減,為什麼?因為時機沒有對。後面的問題還有一大堆,有待於中央政策更進一步明確以後,我們才能做出判斷。
推薦閱讀:
※留學歸國人員如何購買免稅車?
※oppor11plus值得購買嗎?
※vivox9和x9s的區別適合什麼樣的人購買?
※UNIQLO有哪些值得購買的優質單品?
※小米mix 值得購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