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聲樂學生都不知道的曲式分析4大秘訣

2017,我們「17」進步 

由瞿琮作詞,施光南譜曲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帶有故事情節的愛情歌曲,從作品誕生之日起一直到現在,歌曲長盛不衰,表現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這首歌曲帶有濃郁的新疆維吾爾族風格,它優美的旋律猶如天山蜿蜒迂迴的小溪,流淌著無窮的生命活力; 其音樂把「心兒醉了」、柔腸百結的「阿娜爾罕」刻畫得惟妙惟肖,因而家喻戶曉,廣為傳唱。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緊緊抓住了歌曲中人物的複雜心態、審美主體、審美心理和旋律發展三者之間的相似性,用異質同構手法,創作出了集人物心理,審美主體心態,和旋律美於一體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1.極富戲劇色彩的前奏

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雖然具有濃郁的新疆風格,但作者就歌詞帶有敘事情節這一特點,綜合了中國戲曲旋律創作手法的思維,將綿綿不斷的情感與音樂一氣呵成。從前奏開始,作曲家就做起了文章,沒讓引子起一個「定音」或者是簡單的「引領」作用,而是一開始就讓引子呈現出整個歌曲的戲劇性質; 即採用散板自由形式( 0 - 12 小節)

以此表現出主人公「阿娜爾罕」對與「克里木」在一起的愛情生活的回憶、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遠在軍營哨卡的戀人,猶如葡萄藤般縈繞在心的長長思念的序幕。

前奏始於一個音階式的動機,從主音出發經過上主音到達一個高點———調式的三級音( D) ,並在這一高點停留,持續三拍半,然後以規整的六連音的華彩急劇下行,回落到屬音( F) 上,5 小節和 7 小節分別形成一個屬音上正格半終止性質的停留、持續。這種傾向性引出 6 小節以後,強拍無強音的新疆維吾爾民族舞蹈特有的手鼓切分節奏型,這一動機為全曲的音高、節奏和音樂的形態結構奠定了基礎。這一基礎以主音 B 為中心點,上至三音; 下至五音、屬音的波浪型律動。接著是慢中速的切分節奏型,這個節奏型營造出一個優美而平靜的氣氛,引出歌曲的敘事性主題,這一節奏型始終貫穿在整首樂曲中,它由主音到屬音再回到主音的四度跳進形成動機的骨架,這個跳進和切分節奏音型對歌曲的級進起了補充、點綴的作用( 9—12 小節) ,使旋律發展不至於「平淡無奇」,顯得新穎而優美動聽。前奏狀摹的手鼓節奏使歌聲進入極為平穩、自然,伴奏在高音區的明亮聲響,傳達出了阿娜爾罕的無限的思念之情。

2.迂迴遞進的旋律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前奏中新穎的慢中速切分節奏和跳進,把歌曲引入敘事性的主題旋律音調。主題音調運用了環繞式旋律線條的音階式進行,整首歌曲幾乎沒有跳進,這種結構織成整首歌曲的典型特徵,主題開始的三個音與前奏中的最初三個音相同,只是節奏變成了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音區也作了移低八度的處理。形成了呼應與進行,同一性質的統一,即: 同質同構。

   

   作曲家把「克里木參軍去到邊哨,臨行時種下了一棵葡萄」兩句歌詞處理成兩小節為一個單位的四個樂節。主題開始的兩個小節以音階的方式從主音 B 進行到上屬音 F,然後又作了環繞屬音的級進處理,停留在下屬音( E) 上( 13—20 小節) ,這種由低音到高音再回到低音的迂迴運動的旋律外化形狀,與自然形態中的葡萄藤形成了不同類別物的統一,即異質同構現象。

    同時,可以看出主題中呈現出與前奏中旋律骨幹音的影子,雖然節奏型作了變異,音區作了處理,但這兩者相同的本質形成了高度的統一即同質同構現象。20 小節尾音落在下屬音上,作為骨幹音在前面是沒出現過的,為旋律的進行添加了新的元素,它既是小調的下屬音,也是平行大調的二級音,具有雙重和聲音效和色彩,它的出現很自然地為下一句的轉調埋下了伏筆,( 13—20 小節) 的鋼琴伴奏的手鼓節奏,表達出了濃郁的新疆風格。這充分利用了戲曲創作中的變奏加變尾的手法。

   而接下來從 21 小節開始轉調,即由一個平衡態( 小調) 轉入另一個關係大調的轉變。與前四個短句在調式上形成大調與小調色彩的對比與句讀結構上形成兩小節與四小節的對比。與之同步的故事人物形象( 阿娜爾罕) 的更替和故事時空( 葡萄結滿果實的時候) 的轉變,且這個樂句中大六度音程的出現,使之構成了主題的高潮( 不是樂曲的高潮) ,該樂句從平行大調的主音( D) 出發迂迴上升到平行大調六級音( B) ,又迂迴下降到主音( D) ,結束時在尾句由平行大調的導音( C) 巧妙的引導出下一句( 27- 31 小節) ,又回到小調式,尾音落在小調主音( B)上,使得主題結束在主要調性( B) 小調的主音上。而從 26 小結後部分開始,右手開始的伴奏三度音程連貫奏出的旋律,刻畫出阿娜爾罕對克里木的深深戀情,使故事情節告一段落。

   緊接著,由一個高八度的主音的拖腔把歌曲的第二部分( 32 - 52 節) 引導出來,從調式的導音上開始繼續攀升,升到全曲的最高點( D) 音,且在此把整個歌曲推向到高潮,故事情節已在此發展到高潮。描寫阿娜爾罕綿長的思念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這一樂句反覆一次形成歌曲的高潮,這一段,歌曲顯現出典型的大調色彩,但小調的主音同時也起著極為重要的支撐作用。音樂色彩因此而具有雙重調性色彩。這一句的音程跨度是一個小六度,但是作曲家把這一音程設在高音區,且六度兩端的音處於重要節拍位置和長時間值位置,使得聽眾在聽覺和心理上產生了遼闊、寬廣的空間幅度,把樂曲的情緒、故事情節推向了高潮,而在此時伴奏的華麗,把姑娘的幸福愛情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此之後,通過兩小時節一組的短句,四次下行模進在主音上結束,在 47 小節的第二拍,出現四度音程的跳進( E - A) 這是歌曲中唯一的跳進,這一跳進在歌曲的高潮後再次掀起了一個小小的起伏,它如同心兒醉了的阿娜爾罕長長的思念和美好的憧憬一樣,久久地纏繞在阿娜爾罕和人民的心中。

3.跌宕起伏的節奏

主題與歌曲( 第二部分) 的節奏模式與前奏( 動機) 的節奏模式形成呼應,形成了局部與整體的統一,主題的節奏建立在強拍無強音上,始於第一個強拍的休止符,作為整首樂曲的主導節奏模式。此後,包括兩小節短句在內的幾乎每一個樂句都由這樣的模式展開,形成局部與整體的同質同構。「休止符或延長記號都是樂曲中不可分割的表現手段,有時是前面情緒的繼續、延伸、發展、變化;有時是後面情感的醞釀、準備、升華; 有時是情態趨勢平衡的需要,有時是情感的緩衝」。

在歌曲中,無聲的休止符、延長記號、以及新疆維吾爾族特有的節奏音型在歌曲的音樂表現上既有情感交流的功能,也有結構建構的功能。不同形式、不同位置的休止符和切分節奏將主人公人物的音樂情感連接、過度;將音樂的美延續、變化、醞釀、激發,使歌曲的音樂表現力是那樣的豐富多彩。在整首作品中,休止符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和切分節奏形成了整個歌曲新疆維吾爾族風格的載體。同時也起到了分隔句讀、過渡情緒和醞釀情感的作用。而且休止符和附點音符的運用,強調了樂曲的戲劇式結構,把主人公殷切的思念和女子特有的羞澀與含蓄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節奏張弛與人物複雜的心理狀態,形成高度的統一; 緊張———鬆弛———緊張———鬆弛的節奏進行恰好與主人公一系列的思緒相吻合,這就使得旋律的外在形態與人的內在形態形成異質同構現象。

4.琅琅上口的聲音特質

    這首作品屬女中音的聲樂作品,整個作品的音域在八度之內,是女中音的自然音域。對於提高和完善女中音自然聲區的歌唱技術,實在是一首難得的好作品。在演唱( 13 - 20 小節) 時,我們要注意起始音的嗓音安放,應順吸氣自如安放在聲音與氣息的平衡點上,同時還要根據前奏的音樂氛圍,注意休止符的音樂性和附點音符的聲音的準確運用。休止符不是音樂的空白而是音樂的繼續,應有音樂更好的表現,而附點音此時則是阿娜爾罕對克里木深深愛情的表達。因此要求附點準確,聲音流暢連貫,絲絲相扣。

而從第三樂句( 21 小節) 開始的調性轉換則是對人物心情的更深入刻畫,因此應該用恰如其分的聲音色彩,烘托出這種對比和轉換。在後部分( 32—41 小節) 是整首歌曲的高潮,也是聲樂技術上的難點,在此處( 32—33 小節) ,演唱時一定要注意聲音母音的純正以及整體平衡的歌唱狀態。發聲時,技術上要求聲音一定要在吸氣的身體動作上流動。在此後( 34—37 小節) 要注意聲音聲腔形態和氣息的運用,而不能出「腔」; 「水」字是其難點。而結尾處的漸弱一定要注意不能將聲音「虛掉」。

通過對全曲的旋律形態和節奏進行的剖析,我們很明顯看出,歌曲旋律迂迴進行的發展特徵與自然中葡萄藤的形態特徵具有相似性,外象形態特徵與歌曲中人物的複雜心理狀態,形成異質同構的美學現象,這種異質同構與審美主體的審美心理,形成的三位一體的高度統一。在整首歌曲的曲式結構和旋律進行中,所呈現出的幾種傳統而科學的創作手法特徵和作曲家極其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顯現出作曲家把民族音樂、民族文化精心運用,並淋漓盡致地運用到了他的聲樂藝術作品的創作中。



推薦閱讀:

《天盤九星》排法分析之奇門遁甲
命局分析
女人的好面相分析
心理分析
精準分析:八字有這些特點的,談對象容易被別人橫刀奪愛!

TAG:聲樂 | 學生 | 秘訣 | 曲式 | 知道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