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憶父親 董必武長子感慨萬千

董必武晚年照

董良羽

  在創建中國共產黨的「一大」代表中,黨內「五老」之一的董必武最為長壽,終年90歲。在那個紛亂的時代里,他與李大釗、陳獨秀走過同樣的人生道路,由讀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本留學,了解到共產主義思想,再回國革命。

  此後數十年疾風暴雨中,戰友和同道者紛紛倒下或落伍。在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董必武站在毛澤東身旁,成了這劃時代場面中僅有的兩位「一大」代表。

  董必武的長子董良羽今年73歲。昨日(25日),董良羽在父親一手創辦起來的武漢中學校內,同記者聊起了父親生前的點滴。

  中秀才「沒什麼了不起」

  1886年3月5日(清光緒十二年農曆正月三十),董必武出生在湖北省黃安(後改為紅安)縣城南街一個教書先生家裡,家中並不富裕。董必武輩名賢琮,學名用威,號壁伍。在參加辛亥革命前後,為表示革命決心,他摒棄原號,用諧音「必武」。

  董必武自幼聰穎慧敏。五歲時,父親在一家私塾教書,董必武時常去玩耍。一天,父親考就讀的學生們背《三字經》,無一人能背全,在門外玩耍的董必武就大聲代他們回答。

  17歲時,董必武考中秀才。在當時,獲取功名是進入仕途的開始,鄉親鄰里在縣城東門放鞭炮迎接,表示祝賀,董必武卻對這套老規矩不以為然,他認為中了秀才「沒什麼了不起」,故意繞道回家,要父親向親友、鄰里說明,拒絕收禮物。

  1905年,董必武放棄了剛剛取得的教師行業,考入了張之洞辦的文普通中學堂。在校讀書期間,他被列為最優等五名之中的第一名。當時的湖廣總督瑞澂在給宣統皇帝的奏摺中,保奏董必武為「拔貢」,「拔貢」經朝考合格,便可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但在新思潮的影響下,董必武不願在「功名」場中混跡,於是繼續留校學習。後來,董必武應陳逵九之聘,到黃州府中學教英語、國文。

  「不能看的政府註定要滅亡」

  在董必武尚不滿10歲時,發生了「麻城教案」。當時,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為所欲為,官府卻不敢動他們一根毫毛。以傳教士奸占民女為爆發點,兩村民趁端午節看會的機會,將洋人傳教士毆斃,當時,群眾無不拍手稱快。但官府認為打死「洋人」是罪中之最,將兩人處以極刑。這件事在董必武的心目中,播下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清朝的火種。

  1903年,一位考生到黃州府應試,進場時對搜身的制度不滿。門衛強行檢查,併當眾加以侮辱。考生罵道:「士可殺,不可辱,你敢打人嗎?」主試正在點名,便叱問道:「誰敢放肆,將他驅逐出場!」門衛們用高跟皮靴踢考生,因踢中命門,考生頓時氣絕。事後,主試指使門衛們拋屍滅跡,因而引起公憤。親眼目睹此次風潮的董必武,對封建制度與官吏失望了。

  接著,董必武到武昌應鄉試。因初到武昌,不認識路,他便在衙門口的牌子前仔細觀看,不料門口的衙役見董必武穿著破舊,便將他抓住,以「窺探」的罪名打了一頓。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一個連看都不能看的政府是註定要滅亡的」。於是,臨考前夕,他懷著滿腔怒火,挑著行李,棄考回鄉,決心同取功名做官的道路徹底決裂。

  「重違庭訓走天涯,不為功名不為家」

  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義為標誌的辛亥革命,在「居天下之中,當四戰之地」的武漢爆發了。武昌起義後的第三天,已經由黃州府中學返回黃安的董必武聞訊,心情無比激動,憤然剪去頭上的辮子,表示和清廷勢不兩立的決心。當天,董必武收拾簡單的行裝,連夜趕赴武漢,投身辛亥革命。

  「重違庭訓走天涯,不為功名不為家。扭轉乾坤終有日,神州遍種自由花。」這是董必武1916年再次離家出走重投革命時給四叔留下的一首七絕。投身辛亥革命,就是董必武「走天涯」的第一個決定性的行動。

  起義軍佔領漢口後,由詹大悲主持漢口軍政分府。董必武與詹大悲早就相識,到漢後,便在軍政分府軍需部任職。自10月16日至10月底,革命軍同清軍在劉家廟、三道橋一帶發生了激烈的戰鬥,雙方死傷數千人。董必武在劉家廟的第一糧台工作,專辦運輸糧秣械彈等接濟事宜,他還親自參加了三道橋附近的戰鬥。

  1912年春,袁世凱篡國,辛亥革命遂告失敗。董必武為此深感苦悶,同時也繼續尋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的炮聲,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經過李漢俊的介紹,董必武如饑似渴地研讀了當時所能找到的關於馬克思主義和其他各種新思潮的書刊,最終,他得出結論:中國革命必須「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創辦武漢中學

  1919年,董必武、張國恩擬從辦中學開始,徐圖擴充。白手辦起一所中學,在當時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他們先後聯繫了數位同鄉或同學,逐步解決了校址、校舍、開辦費等問題。武漢中學的開辦經費全部是在創辦人中募集。

  董必武因手中無積蓄,便將身上唯一一件禦寒的皮袍子當去,又找在山西當排長的表弟借了點錢,才將「份錢」湊夠。經過一系列緊張的籌劃,1920年3月,學校正式開始招生授課。開學後,董必武指導學生會主辦《武漢中學周刊》,用來介紹馬克思主義常識,發表反帝反封建的文章。

  「金石長不朽,丹青本無雙」,這副對聯的橫幅寫著四個大字:「朴誠勇毅」。為了以革命精神培養訓練學生,董必武提出以這四個字作為校訓。為了克服學校經費上的困難,董必武帶頭不支薪,其他教職員也都是低薪或不支薪。這所新型的學校吸引了湖北的黃安、麻城黃岡、河南的新縣、湖南的華容等縣的工農子弟和進步青年前來求學,培養出了一批革命人才。

  在漢籌建共產黨組織

  在共產國際的推動下,經過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積極活動,上海出現了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0年,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員李漢俊寫信約董必武在武漢籌建共產黨組織,領導武漢地區的革命運動,董必武當即應約。

  組黨工作進展很快,最早的成員已經有了7名。董必武和張國恩在武昌撫院街(現民主路)租用一處房子,合辦律師事務所,作為黨組織的一個掩護處所。同年8月,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宣告成立,組織隊伍也在董必武與張國恩的領導下逐漸發展壯大。

  同年6月,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接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通知,派董必武、陳潭秋做代表到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以後,兩人回到武漢,負責建立和發展湖北省黨的組織,當即成立了中共武漢地方委員會,成為武漢地區中共組織的第一個正式領導機關。第一次國共合作時,董必武還領導籌建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並任湖北省國民黨工作委員會主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

  「布頭」與「配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董必武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國人民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在黨內和政府里,董必武一直身兼要職,但在他身上,卻從來看不到一點「官架子」,一直把自己比作「布頭」、「配角」、「老牛」。董良羽在接受採訪時,衣著樸素,態度溫和,結束時還堅持將記者送到電梯口,「這些都是父親教給我們的。」

  1956年至1962年,董必武三次回家鄉紅安視察,都堅決要求家鄉的幹部只能按四菜一湯的規定接待,對他不能搞任何特殊。有一次辦了六菜一湯,就遭到他的批評:「要勤儉節約,按規定辦事。」

  最後一篇詩作:《九十初度》

  1975年3月2日,因肝癌有發展的跡象,董必武再次赴廣州休養。3月5日,董必武在廣州度過了自己的90大壽,病患中的他用顫抖的雙手題寫了他一生中最後一篇詩作——《九十初度》,並把子女叫到病床前,詳細講解了這首詩,總結自己度過的「九十光陰」:

  九十光陰瞬息過,吾生多難感蹉跎。五朝敝政皆親歷,一代新規要漸磨。

  徹底革心兼革面,隨人治嶺與治河。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

  由於肝癌和其他病事日益惡化,董必武在過生日的第二天回到北京,在北京醫院重病不起,臨終時,他說了一句未說完的話:「黨中央開了會(指1975年1月上旬中共十屆二中全會),中央還有絆腳石……」4月2日7時58分,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董必武懷著對黨和國家的憂慮與世長辭了,他的一生是無愧他生前的最後遺墨的。

  董必武逝世不久,「四人幫」終於被粉碎。

  回憶了父親的一生,董良羽感慨萬千。他說:「父親的一生都在為黨和人民服務,是真正一件件小事累積起來的,到了最後,就成了一座高山。」(梁爽 何曉剛 攝)


推薦閱讀:

四十歲是科學家的黃金年齡
世界5G標準華為制定程天縱感慨萬千
早些年,也當自己是上帝。
看一本書,記住一句話,讓你感慨
當列車開過曾經住過的地方是什麼一種感受?

TAG:父親 | 感慨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