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鑒賞探幽

 古代詩詞鑒賞探幽   誦讀古代詩詞曲,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是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上著重提出的一項,也是近年來中考語文必要檢測的一項。縱觀中考題目的設置,無外乎兩種題型:

  一、積累、默寫。

  二、詩句的賞鑒。默寫是檢測學生語言積累的有效手段。近年來,默寫的題型也在不斷嘗試著變革,由最簡單的上下句記憶性默寫,過渡到理解式、遷移式、創造式默寫。

  如:(1) ,留醉與山翁。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詠雪名句,「 , 」。

  (3)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句意境相反的是 。

  (4)寫出詩詞中帶有「鳥」字的句子 。

  學生經過反覆系統的訓練後,往往對記憶性的默寫題得心應手,而對於靠賞鑒才能掌握的後三種題型經常手足無措,可見鑒賞詩歌已被提到日程上來。

  大家知道,在我國所有藝術門類中,詩歌是最為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的。唐詩宋詞元曲可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它們分別凝結了五千年文化精髓,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具有文字簡潔、意象繁複、含義深刻等特徵。因此,我們在學習詩歌的時候,不能只拘泥於有跡象的文字,必須學會領悟文字背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就需要同學們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用心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真正做到和作者的心相契合。下面就鑒賞詩歌的方法及教學中的一些心得做幾點說明:

  一、知識結構

  1.詩歌分類

  詩歌是浩瀚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從它的形成至今已演變為多種形式,學生在學習之時,首先必須理清詩歌分類。

  (1)按體裁分類:如圖所示(廣義)

  古體詩(古風)不太講究壓韻、格律,字數不拘,以五、

  舊體詩 七言較多。

  詩一 近體詩(包括絕句、律詩、詞、曲)講究格律,注重平

  仄,詩有定章,章有定句,句有定字。

  新體詩(自由詩)五四以後出現的用白話創作的現代詩。

  就不同體裁的特點,作為文學常識,同學們必須牢記並能靈活運用。

  例1:請同學們利用「絕句」的知識完成下列詩句的排序。

  ①楊花愁殺渡江人 ren

  ②君向瀟湘我向秦 qin

  ③揚子江頭楊柳春 chun

  ④數聲風笛離亭晚 wan

  方法:一眼見出第4句是與其它三句不同的,因為它句末「晚」字不壓韻。據此,一下子就可把它定位在第3句位置(絕句一般在第3句末尾字上不講究壓韻),再就平仄及先寫景後敘事的詩文寫法,最後確定為3142。

  (2)按表達方式分類:

  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說理詩)

  (3)按創作方式分類:

  文人專業創作,民間集體創作

(4)按主題分類:

送別詩、望月詩、登高詩、傷春詩、臨水詩、悲秋詩。

送別詩:古代的送別詩,大都寫離愁別恨,由於交通不便,一但分離,就是相見無期,真正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因此,它往往是文人墨客詠嘆的主題。我們不妨把同主題的詩歌作一歸總、比較,在歸納中加強記憶,在比較中深化理解。

a.《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七絕)

b.《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七絕)

c.《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古風)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五律)

e.《官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古風)

f.《走馬川行奉送出師兩征》岑參(古風)

   這6首詩歌是應知應會的,從詩題詩眼看,不難見出,詩人的寫作目的屬送別一類。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看,細分為初唐詩人、盛唐詩人;從作者創作風格看,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也有邊塞詩派的代表,有打破宮庭文學的初唐四傑,更有浪漫主義詩風的開拓者。

俗話說:知人論世。我們不妨借鑒一下改為「知人論詩」,欲想知詩之深意,必先明人之境遇。同為唐代詩人,李白的送別詩充滿了與友人惜別的不舍與深情,即使是這樣,也處處體現盛唐氣象,境界開闊,感情真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友人漸行漸遠,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詩人佇立在江岸依舊在眺望,只有滾滾東去的江水才能寄託對友人的懷念,因為有浩大的江水作依託、作背景,也便使人覺得心情舒朗。

   王維雖與李白同屬一個時代的人,但因其性格迥異(李飄逸浪漫,王深婉細緻),再加上送別之地的差別(一個是經濟繁榮,人文薈萃的揚州,一個是氣候惡劣,環境兇險的安西),以及設定景物不同(前者是充滿詩意的氛圍「煙花三月」,後者處處是凄涼清冷的場景「朝雨」「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的詩歌中更多的運用了凄婉惆悵的筆調,表現出離愁別緒,讀後使人黯然銷魂,兩首詩同中有異。

再觀王勃的五律,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初唐恰是萬物更新,蒸蒸日上的好時候,它的繼起創造了一個令後人仰慕千年的奇蹟,王勃適逢這大好時機,年青人藉此東風正該大顯身手,所以縱有送別感慨,也換作激昂奮進,雄渾開闊的調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此句既勸慰友人要積極進取,又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抱負,從詩的基調來看,一洗前代送別詩中感傷惆悵的筆法,代之以青春少年志在四方的襟懷。開拓了送別詩新的意境。

   至於邊塞詩派的代表人岑參,常年深入大漠,多次出入邊塞,反映征戍生活,歌詠塞外風光是他詩作的主體,在這裡的送別,更因其特殊的背景,烘托而顯得奇崛。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詩人因友人返京而產生一種孤獨落寞的情緒,別離的感傷躍然紙上。

望月詩:「望月詩」作為詩文共有的永恆的主題,一直是文人們關注的對象。它就象「楊柳象徵別離」「紅豆寄寓相思」「青松預示堅毅」「菊花暗點高潔」一樣,幾千年來形成的固有意象,蘊蓄了多重含義,我們不妨也把望月詩小結一下。

a.李白的《靜夜思》耳熟能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思念家鄉的情形不是與白居易的《望月有感》的很類似嗎?「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睹物思人,似乎又比李白的「思鄉」情結更進一步。

b.徵人戍邊之情「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這裡月亮是時間的明證。

c.借月思考人生真諦,更有哲理與意境。

蘇軾是個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人。在月圓之夜大醉之中,他的思想之光萌動起來,在天上人間自由飛翔,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完成了情感上的轉化,是他在由人及目、從古到今的探詢中揭示出人生哲理,是他以豁達的胸懷寄託了對人間的美好祝願,同學們對這個「月」更要透闢的理解。

d.此外,還有借明月寄託自己的理想的。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李白對月的忠愛是人所共知的,這裡他把明月看作是光明純潔的事物,而嚮往追求光明純潔不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嗎!

e.與月亮這個情感意象相關的詩歌還有很多,可以讓學生依據語文實踐作摘抄整理,進行課內聯想、課外延伸的訓練。

登高詩:很早陳子昂就發出《登幽州台歌》的感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我覺得它恰是為文人登高、望遠、感懷、作詩作了註解。大凡詩人登臨高處,沒有不懷古論今的,這可能與高處遼遠,思慮暢達有關吧,似乎「登高詩」與巨大的歷史責任感密不可分。如:

a.《沁園春·雪》是毛主席於1936年2月在行軍途中,對著茫茫雪景,指點江山之作。

上闕眺望遠視,將北國風光盡收眼底。--望雪景,抒情懷;

下闕由遠而近,評古論今。--惜古人,贊今朝。

b.杜甫的七律《登樓》此詩將自然景象與國家災難個人情思融於一爐,詩人在春日登樓觀覽,不想滿眼春色意是觸景傷懷,沉重憂鬱,只緣國家政局動蕩,個人身世飄搖。

c.《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代英豪辛棄疾「烈七暮年,壯心不已」,66歲在鎮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臨長江,登臨懷古,感慨國事,借古喻今,表現了他對淪陷中原的懷念和對不抵抗政策的指責。

傷春詩:「春紅開了又 」,古人對自然之美的領悟往往帶著自己的價值判斷,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傷春惜花之作都是低沉哀惋的。

如a.《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所展現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麗的春晨圖畫,它清新活潑,這就是盛唐之音。

但唐朝由盛轉哀之後,許多作者筆下的「春」便更多的帶有詩人的主觀色彩。

b.杜甫在《春望》中的名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感於時勢看到花開而落淚,苦恨於別離聽鳥鳴也要驚心,透露出濃厚的感傷情緒。

c.同樣《登樓》一詩中,杜甫再次以反襯的手法透露了傷春之意。「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唯此登臨。」

d.此外,《江南逢李龜年》中「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一句暗點繁華早已是過眼煙雲,現在衰老潦倒,不堪春色。

時至中晚唐直到宋代,詩人們的審美情趣逐漸由明朗闊大過度到細膩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中。

e.杜牧在《江南春》絕句中用7個景物。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郭山村酒旗風」概括了千里江南的春色,但委婉地透露出暮春時節的感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f.再如宋代婉約派代表晏殊的詞作《浣溪紗》。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無庸言傳只要意會,那「花落春已去,燕歸人未回」的意境已深深植根於讀者心間。

g.人常說,「詩境」闊大渾厚,「詞境」尖新細窄,這點在秦觀的《踏莎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詞人在春寒料峭中,獨居客館,歸路茫茫的悲哀,怎一個愁字了得!整首詞凄迷孤寂很好地表現了詞人的心情意緒。

臨水詩與悲秋詩:最後讓我們看看「臨水詩」與「悲秋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曾佇立江頭感慨滔滔流水一去不復返,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的,青春、時光,一切流逝都如這江水一樣呀!

a.王維的《漢江臨眺》描寫角度遠近結合,疏密相間,情景相融。所敘景物,水勢浩大,山光水色,波瀾壯闊,此水讓我們再次見證了盛唐之音的超凡脫俗。

b.辛棄疾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又印證了孔子的辯證法。

自古以來,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朝代的盛衰興替,好象流不盡的江水一樣,俯視著長江流水滾滾不停,詞人心潮澎湃,對那些在歷史舞台上曾扮演過英雄角色的人充滿了敬意。

「悲秋」之作,我們所見的不多,不過可以給同學們賞析一首《天凈沙·秋思》此曲曾被喻為「秋思之祖」,其獨特的藝術視角與時空結構,稱頌一時,很有代表性。

以上是就詩歌分類作一個綜述,分法不近全面,只為拋磚引玉。

二、了解背景,貼近作者

就每一篇作品來說,我們在學習前都應了解一下創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的情況。

三、熟知技巧

a.托物言志「桃源望斷無尋處」作者只是借「世外桃源」無處可尋之意,表達自己孤獨抑鬱的心情。

b.動靜結合「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城市好象在上下浮動,波浪似乎撼動了天空,這裡、城市、天空本是靜態事物,但因作者泛舟江上,不辨動靜產生錯覺。

c.渲染烘托「千騎卷平岡」、「傾城隨太守」這兩句從動詞「卷」「傾城」突出隨從人數之多,氣勢之盛,渲染出出獵陣勢的雄武。

d.虛實相生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春江水暖鴨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

以上四句皆為虛景,注重與詩歌現實景況的區別。

e.映襯手法 分為正襯和反襯,其中反襯又分為

「從樂景寫哀情」和「對比」這兩種方法。

例:正襯手法「小園香徑獨徘徊」這個香徑指的是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整句詩襯托出主人公生活的閑適。

例:反襯手法

①以樂景寫哀情。

「花近高樓傷客心」「感時花濺淚」。

②對比。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在白雪皚皚的背景中,有一點凝固的紅色更顯出整個世界的蒼白寒冷。

f.借古喻今 詩言志,委婉含蓄是它的特徵。

例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②「生子當如孫仲謀」。

①句借南朝前事暗合今朝政事,詩人藉以諷喻統治者不要大興土木,浪費民財。

②句拿孫權的英雄業績跟那些昏憒、懦弱的統治者作一個鮮明的對照,諷喻之意十分明顯。

g.典故、用事 好用典故似乎是詞人的專長。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等等。

……

教師應給予一定的指導、歸納、總結。

四、辨識修辭

   此外詩歌還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其中大量的修辭往往是點睛之筆,也是學生「鍊句」的重點。

a.比喻。「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

b.誇張。「一川碎石大如斗」寫風之勁。

「千騎卷平岡」寫隨行眾人之多,氣勢之盛。

……

c.借代。「孤帆遠影碧空盡」帆代船。

「兵戈既未息」兵戈代戰爭。

「年少萬兜鍪」兜鍪代兵士。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八百里謂牛」,「麾下代部下」,「五十弦代樂器」。

……

d.互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

五、鍊字鍊句

   有位學生曾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麼舉杯銷愁愁更愁」一句中「銷」字不寫作「消」字,她的置疑精神引起了我對「鍊字」的重視。經查資料,我發現,「銷」有熔化、蒸發之意。「消」有消除消失之意,兩相比較,更能切合詩境的還是「銷」字,李白這樣一個不受世俗羈絆的曠世奇才,面對愁苦,他不是消極躲避,而是積極面對,他要想盡辦法解決它,那最理想的美夢,便是讓愁字熔化在酒盞中,而不是消除它,因為李白知道即使消除了,它還是會有痕迹的。

這樣解釋之後,學生便於記憶。在此後諸次考試中,這個字很少有人寫錯,這不得不歸功於「鍊字」。

下面列舉一些詩詞中的重點字詞。

「小園看徑獨徘徊」的「獨」字。

「老夫聊發少年狂」的「狂」字。

「可憐白髮生」的「可憐」一詞。

「艱難愧深情」的「愧」字。

「砌成此恨無重數」的「砌」字。

……

   可見,「鍊字」不僅便於理解賞鑒詩句,更於記憶背誦大有裨益。同樣「鍊句」也很重要,往往書後訓練中都會特彆強調這裡不再贅述.

六、創設情境

要善於通過多媒體教學創設詩歌鑒賞的情境。詩歌鑒賞對於初三的學生來說,有相當難度的,它需要想像和聯想,以往的鑒賞往往是教師用語言描繪意象,引導學生入境,這未嘗不是一種方法,但它畢竟缺少詩歌的直觀性和再現性,若利用一些現代化手段,賦與詩歌以音樂以畫面讓學生引起共鳴,獲得感性的燃燒。可能會事半功倍。

七、詩文結合

   讓學生用散文的筆法再現詩歌優美的意境,已不是首創了,它不啻為一種好方法,因為詩歌鑒賞本身就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活動,也是一種再創造。把詩人高度凝鍊的詩的語言和那種盡在不言中的特殊意境,再次展現出來,不失為一種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有益嘗試。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的療疾功效
請問這是什麼朝代風格的服飾?
古時候人智齒長歪了怎麼辦?
孟慶云:五運六氣:中國古代的災害預測學70
古代八字命理學看女命八字與男命八字有何不同?

TAG:詩詞 | 古代 | 鑒賞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