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唐代的漢服嗎?看,這才是最全的唐朝服飾。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興旺、社會生活富裕,民族交融,中外貿易與文化往來頻繁。反映在服飾上也豐富多彩,盛況空前,不僅繼承和發展本民族的傳統,還大量吸收外來服飾形式。
唐·彩繪陶女立俑
唐·閻立本《步輦圖》(局部)
唐·陝西三原焦村李壽墓出土壁畫(局部)
唐·陝西西安東郊王家墳唐墓三彩俑
唐·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女俑幅裙
初唐時,婦女衣裝仍承襲隋代之式樣,上衣瘦小、窄袖或廣袖、交領、圓領、桃形領或對襟,而裙腰束至胸乳部位。在閻立本所繪《步輦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與隋代傳世陶俑將裙裝提起,束於臀部的著裝形式完全一致的裝束,這種裝束後來又出現內穿長袖、外罩一短袖的穿著形式。此類裝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裙裝多以上窄下寬的的條狀布幅拼接而成,布幅的多少有一定限制,至多不得超過十二幅,唐詩描述有六幅、八幅,如,「六幅羅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書破明霞八幅裙」。《舊唐書·高宗本紀》載:「其異色綾錦,並花間裙衣等,靡費既廣,具害女工。天后,我之匹亂,常著七破間裙。」《舊唐書·車服志》謂:「凡間色衣不過十二破,渾色衣不過六破。」從陝西西安東郊王家墳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女傭,和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塊女傭所著幅裙實物看,兩者從形制到紋飾幾近一致,可見陶俑的塑造是相當寫實的,同時也反映出幅裙在當時的流行程度。幅裙中還有一種雙色相見的間裙,其中以紅黃相間或紅白、紅綠相間者較為常見。這種裝束在唐代壁畫中多有表現,雕塑形象則可以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件泥頭木身佣及數件泥俑為例證。
唐·陝西安執失奉節墓壁畫
唐·陝西永泰公主墓壁畫
唐·阿斯塔那出土泥頭木身俑
此時期還有一種著裝形式,就是上身內穿一件窄袖或中袖小衣,外衣一件掐腰短袖對襟尖領或對襟圓領、桃形領半袖小外衣,下身穿一條在腰臀處側開氣的長裙,裙腰藏在半袖衣內,有的在肩肘處還披一條長帛,帛往往一端掖於衣襟內,一端隨意搭在手臂上。這種裝束在陝西西安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執失奉節墓的墓室壁畫中,以及敦煌壁畫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部分唐代女傭的身上,等等,可以看到不少。
唐·鮮於庭誨墓三彩俑
將半袖小衣當內衣穿,外穿一件綿軟的長袖外衣,半袖小衣的雙袖將外衣的雙肩撐起,看去好似寬大的墊肩,這種穿著方式是盛唐時裝的特色,男女均有此好。
由於唐代婦女生活開放、奢靡,無所拘束,反映在衣著上也是十分明顯的,她們不僅穿著暴露,且衣裙漸為寬博長大,以致朝廷不得不在全國下禁令,對婦女服裝加以限制,「婦女裙不過五幅,曳地不過三寸」(《新唐書·車服志》)。周昉所繪《簪花仕女圖》對此表現尤為充分,圖中數位貴族婦女均外著薄紗繡花對襟直領開身衣,衣長至踝,袖寬與衣長相當。內著彩綉長裙,裙腰提至腋下,肩背裸露,裙擺寬大,曳地被土,加之鮮花珠寶的裝點,其雍美華貴難以言表。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唐·灰陶女舞俑
唐《調琴啜茗圖》(局部)
藝人服裝有兩種,女裝多為水袖上襦,外著花邊口半袖衣,下著長裙。或著水袖短衣,高腰長裙,還是漢裝式樣。男裝則因當時盛行來自西域的枯枝舞、胡旋舞、胡騰舞等胡式舞蹈而多衣圓領袍服,頭著襆頭或氈帽,腳穿靿靴,此兩種裝束一直影響到宋代。
而著胡服男裝也是盛唐之際婦女的時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新唐書·車服志》載:「開元中,奴婢服襕衫,而侍女衣胡服。」劉禹錫詩云:「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綺席。」劉言史《詠胡旋舞》詩有:「……細裁胡衫雙袖小。」婦女所著胡服男裝,其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男式袍衫,特點是寬大寬大且長,袍長及踝,蓋於腳面,袍擺兩側開衩,圓領或交領、右衽、無衣緣、窄袖或中袖,革帶繫於臀腹部或腰間圍錦帶,下身穿小褲腿散口褲或裙;另一種為胡服,與袍衫相比較為合體,衣長也比袍服略短些,衣領分圓領和大翻領,窄袖,有些衣緣鑲彩綉寬邊,衣擺左右開衩。裙以彩條紋居多,也有格紋或碎花紋,稱波斯褲。波斯褲的形式若以阿斯塔那一唐墓出土抱犬小二帛畫上小兒的褲式看,褲口為縮口。褲腰當配有弔帶,猶如今天的背帶褲。穿此類服裝時,須配以靿靴或錦鞋,腰間多系碟躞帶,帶上可墜掛一些日常用物,既作裝飾,又很實用,如陝西西安永泰公主墓、韋頊墓、韋泂墓石刻畫等等諸多唐代藝術品中,都有表現。但從各類資料中看,著胡服男裝基本還限於宮女、侍女身份的女子,而貴族婦女及平民女子著此裝束者似乎並不多見。傳說中,虢國夫人好著男裝,也僅為個例。
唐·陝西西安蘇思勖墓出土胡騰舞壁畫(局部)
唐·陝西西安出土大食人陶俑
男子著胡服者更為普遍,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明百姓均好著胡服,此風尤以盛唐之際最盛。《新唐書·五行志》:「天寶初,貴族及市民好為胡服胡帽,……」「……開元、天寶之際,天下昇平,而玄宗以聲色犬馬為羈縻諸王之策,重以蕃將大盛,異族入居長安者多,於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位及一二貴戚達官已也。」(《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新唐書·宋務光傳》:「長安因外國人麋集其間,漢人胡服者不少。」以河南偃師杏園出土陶俑、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部分陶俑、韋項墓出土石刻畫、李重潤墓出土壁畫、陝西西安鮮於庭誨墓出土三彩佣等人物形象的服裝看,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唐·河南洛陽墓出土唐墓高士宴樂螺鈿銅鏡
唐·陝西乾縣李重潤墓出土壁畫(局部)
而著袍衫則在隋代已開始流行,但當時還限於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穿,據《新唐書·車服志》記載,至唐太宗時期,就連庶民都可以穿服,只是以服色區分高低貴賤而已。袍衫在當時雖為男女通用,但仔細比較還是有細微不同,如男子所著袍衫必於膝部作一拼接,而女子所著袍衫則多不添加這道拼縫。
唐·閻立本《步輦圖》(局部)
山中隱士、騷人墨客則仍舊是一身魏晉文人打扮,上衣對襟博袖,下裙曳地被土,就連頭上巾裹都與漢魏時期相同,具有強烈的尚古情懷。
袍衫兩側的開衩又稱開胯,帶開胯的袍衫稱缺胯衫。一般庶民及僕役男子、武士劍客之流,為免行動礙事,常將此衫的一角或前後兩片掖在腰帶中,因此這種帶開胯的袍衫也就為一些高官貴族所不齒,並向朝廷建議將其定為庶人服。《舊唐書·輿服志》載:「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請加襕、袖、褾、襈,為士人服。開胯者,名缺胯衫,庶人服之。」
推薦閱讀:
※唐朝人的奔放程度,簡直辣眼睛
※同樣是做人彘的高手,為何呂雉不如武則天?
※李世民為何一定要殺「飛將」單雄信?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第一心腹李義府為何淪落難逃悲慘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