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形意內家拳內的論述

    一、關於內的概念

 

所謂內,是與外相對而言的,而且是與外互相依賴而並存的。內與外之間的區別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既不能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也不能用一刀切的辦法把它們截然分割開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總是以內中有外、外中有內而存在的。因此,我們要區別內外,就必須有一個基點,這個基點也就是區別內外的界線。對於這方面的討論,在拳術中並無十分必要,所以我們只能就形意內家拳之內的含義加以說明,以供參考。

 

形意內家之內,概括起來說包括意、精、氣、神、勁五個方面的含義。精為全體之營,氣為生命之本,神為儀錶之威,勁為全體之用,而意為諸方面之首領。所以在煉精化氣、鍊氣化神、化神還虛、發動真勁等功法中,都脫不開意念活動。

 

意,指的是人身之內的真意;精,指的是人身之內的元精;氣,指的是人身之內的元氣;神,指的是人身之內的元神;勁,指的是人體之內的真勁。意有內意、外意之別;精有先天精、後天精之分;氣有內氣、外氣之異;神有元神、心神之分,勁有內勁、外力之別。

 

內是養生之術,健身之方;形為運動之道、攻防之法。拳為體之現,術為妙之用,外為形,內為領。內動是外動之源泉,外動是內動之體現,如果沒有內動,也就不會產生外動。內意不到,氣就難到;氣若不到,勁力也就無由而生至。反過來講,如果外形肢體的運動動向(包括尺寸、角度、勁節、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視向、身法等等)不正確的話,就會使內意、內氣、內勁等受到壓抑、影響內在因素的發揮。因此,要使意拳之內得以正確地表達和發揮,就必須在求內的同時兼顧求外,這是形意內家拳之本來面目。

 

二、形意拳之內與道家內丹術的關係

 

先師所傳:「精拳者必精於道,精道者必精於醫」。為什麼練習形意拳還要研究道家的功法和祖國的傳統醫學呢?這是因為形意拳中的內家功夫,是採用了道家內丹術的功法,所以學習形意拳時,在無極勢、虛無含一氣勢、太極勢、兩儀勢、三體勢及其他樁法中,要把道家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化神還虛的三層功夫貫穿和運用進去。然而要得到道家內丹術的功夫,就必須進而研究和學習祖國傳統的醫學,因為道家的內丹功夫,是與醫學中的氣血、經絡學說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學者如果不知道人體中有關經絡血脈、經筋骨骼、肌肉皮膚、營氣衛氣,以及精、氣、神的物質基礎和互相轉化的過程,就很難把道家內丹術的功法真正掌握運用好,因此說精拳者必先精於道,精道者又必先精於醫。

 

三才講的是天、地、人。我們常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道家在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功法中,就是以人身中的精、氣、神三者為鍛煉對象的。因為精、氣、神是人生死存亡、強弱虛實、壯衰勇怯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才被譽為三寶(或稱為三元)。

 

培精是為了化氣(即元氣、真氣、正氣)。精氣充足了,才能為壯神奠定物質基礎,也才能使人的精神飽滿、神態威武、儀錶光澤、身體健康。我們常形容一個人神采奕奕,也就說明他精氣飽滿,所以祖國醫學認為:精足、氣充、神旺,則生命常在而康健;若是精虧、氣短、神減,則生命也就隨之而衰弱;如果是精絕、氣斷、神亡,則生命也就必然隨之而終止。

 

我國的古人,為了延長人的壽命,在研究決定人的生死存亡的諸多因素中,認為只要抓住精、氣、神這個主要矛盾,就能夠使人的壽命增長,而且足能使身強體健。在道家的功法中,不但把精、氣、神三者作為鍛煉的主要對象,而且在幾千年的生活中逐步摸索、研究、實踐,總結出一整套完善的練功方法。而道家的一些功法,又被研究形意拳的老前輩吸取運用到了拳術之中,這就是今天形意拳中的內功。

 

三、形意拳之內與人體五臟六腑的關係

 

前面已經說過,形意拳之內主要講的是精、氣、神、意、勁,故無意則人無所向,空空洞洞,無所作為;無精則身無醍醐,腦死無智,身枯體涸;無氣則五臟不動,六腑停運,血液凝固,肢體僵死;無神則目不能視,瞳不能聚,生命也休;無勁則氣竭血盡,毛干皮枯,性命也衰。所以精、氣、神是絕不可無,也絕不可少的生命物質基礎。

 

人的五臟有心、肝、脾、肺、腎,六腑有大腸、小腸、膀胱、胃、膽、三焦。五臟、六腑互為表裡,互為陰陽。

 

人體五臟之所以能夠運動,是依賴於先天真氣之動力而促使其運動的。先天真氣為腎、後天真氣為脾。先天之真氣,是秉承父母雙方之精氣而得,後天之真氣是依賴飲食水穀物中的精氣與呼吸之氧氣通過混合與化合而產生的。但是,人在後天的生活勞動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一部分先天真氣,消耗的愈多體質就愈弱,當先天真氣消盡時,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所以,人在後天的生活中,先天之真氣,需要用後天之真氣來給予不斷補充,才能使人恢復健康和精力。然而後天之真氣的產生又與人體五臟、六腑、水谷、營養、呼吸、環境、情緒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後天真氣給予先天真氣的補充給養,即成為「後天養先天」的道理。

    人的五臟六腑,好比是一台汽車的發動機;人體中的先天真氣,好比是起動發動機運轉的電源;人的水谷飲食物,好比是汽油和潤滑油;人體中的後天真氣,好比是發動機在運轉中所產生出來的電。電瓶中的電源,可以使發動機運轉起來,燃料和潤滑油又可以使發動機加速、加力,運轉中所產生出來的電,又可以補充到已經消耗了的電瓶中去,使電瓶的電源經常保持充足。

 

人體也是如此,五臟之動源於先天之真氣,後天之真氣又來源於飲食營養、氧氣和五臟六腑之運動,而先天之真氣(也稱元氣)又是靠後天之真氣給以不斷補充的。但是怎樣才能使後天的真氣多產多生,怎樣更充分地利用呼吸中的氧氣,這就需要很好地學習拳理、道理、醫理和掌握道家的內丹功法。因此,要真正了解形意拳之本來面目,就必須首先懂得拳理。懂得了拳理中的規矩和要求,才能有重點地學習道家的某些功法。然而要真正懂得道理,還必須進而學習祖國傳統醫學中的醫理、針灸、按摩、接骨等有關方面的知識,從而掌握人體中的經絡、血脈、經筋、穴位、骨骼等,才能真正還形意內家拳之本來面目。

 

四、形意拳之內與人體經絡血脈的關係

 

人體中的經絡血脈,是氣血、精液流行過往和互相通達於肌肉、皮膚的渠道。人體各部,無論上下、左右、內外、前後之所以能夠處處豐滿光澤,都是由於精津、血液、真氣在各條經絡血脈中運行和滋養的結果。

 

祖國醫學認為:「經脈者,通陰陽、行氣血,以榮於身者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因此,不論是十二經絡、奇經八脈,還是十五別絡,以及難以計數的孫絡等等,都是氣血、津液循行流通的管道。經為「幹線」,絡為「支流」,就好象蜘蛛網似地在人體中縱橫聯絡、通達表裡、佈於周身、互相暢通,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並組成了各有所屬、各負其責、分經別絡的完整體系。血液、津液又是依賴氣的催動作用,通過這些複雜的渠道運送到人體的各個部位去的。

 

伸筋是為了拔力,而舒經則是為了活血,所以練習形意內家拳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使身體中的各條經絡,經常保持暢通無阻。只有渠道暢通,血液才能流行無阻,加速新陳代謝。而要通達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就需要調動內在的真氣,聽從意念的支配,按照一定的經絡線路和運行方法,在人體的經絡中進行一定強制性的循環。通過真氣的催動,逐步將一些被阻滯的經絡穴位打通。例如在小周天(即煉精化氣)的功法中,就是要在真氣充盈的基礎上,用舍氣從脈、神脈相合的功法,將精化之氣以意導引下行毛際達於會陰,過下鵲橋(穀道),經尾閭(長強穴)、夾脊(轆轤)關、玉枕(鐵壁)關入上丹田泥丸宮。下丹田華池之精好比是海中之水,煉精化氣好比是日照海水,真氣升於乾頂(泥丸)好比是水蒸氣上升於天。當真氣於泥丸宮復降時,就會變成甘露(口水)由上丹田經上鵲橋(鼻柱至口一段)過重樓而降於中丹田土釜。真氣於泥丸下降時好比是天空雲層遇冷之後而變成雨水下降於地,以滋潤灌溉萬物而使其生生不息。所以真氣上升於乾頂,則可達「還精補腦」之效,若能使頭腦冷靜、萬慮皆空,那麼升於腦宮之真氣,同樣會變為甘露(道稱玉液)而復降於土釜黃庭(黃為土,土在臟為脾——這裡即指中丹田),是謂「玉液還丹」。若能如此日日循環不止、生生不息,則定能益壽延年、長命百歲而去矣。

 

在大自然中,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太陽的照曬和水的灌溉。太陽為陽,水為陰,陰陽相當,水火既濟,才能促使萬物生長。大自然中的日晒,在地球的每個角落都可享受到,海水為沉重之物,只有經過太陽的照曬,使海水受熱而蒸發上升於天,為雲,雲遇冷而凝結,則變雨、或變雪,再下降於大地,使大地萬物得以滋潤、生長。此為小周天。

 

在人體中,心為火,象徵著太陽;腎為水,象徵著海水,所以若想達到「還精補腦」而得以健康長壽,用人力是無法使精水上升於乾頂的,只有通過心腎相交(即水火既濟),使精受熱而化為氣,並按照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的自然規律,用一定的功法,將此氣引入腦髓之海,達到「還精補腦」的效益。然後由上丹日再降落到土釜黃庭(中丹田),也為循小周天一周。

 

真氣上升時是循督脈行走,甘露下降時是循任脈行走,所以又稱為:升督降任。督脈為陽,統人一身之陽脈;任脈為陰,統人一身之陰脈。所以只要練就小周天功法,即可除祛一身之疾病,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

 

五、意、氣、勁、精、神

 

(一)意

 

1.什麼是內意

 

所謂內意,就是隱於人的大腦思維繫統中的意念、意識,它無形、無像、無聲、無臭地深藏於靈魂之中,是任何第二者也難以捉摸和發現的,因此被稱之為內意。

 

內意雖出於無形,然而有形之動,則都出於無形之意,正如形意拳經中所說的「人之運動,以意為始,以形為終」。人的意念、意識,是決定一個人行動正確與否的關鍵因素,如果「意拳不明,而形意也無由而成」,說明內意必須是反映和表現在形體上,方能成其為行動,或出拳入掌,或轉身進步,才能構成外形與內意相合的拳術運動。一句話,就是說意是指揮形的,而形是用來表現意的,無意則難以成形為動,無形無動則內意又無所依託。因此,內意是由心動而所始,由行動而告終。

 

2.內意的產生

 

內意的產生,並不是出於沒有任何條件反射、任何追求和基礎的冥思默想,也不是出於閉目塞耳的胡思亂想,而是通過眼為見性之觀察,耳為靈性之聽聞,鼻為辨味之聞嗅,舌為嘗試之品味,以及皮膚、肌肉、神經之感觸等等,所產生出來的意念。是人類接受了外界的各種事物之後,本能的一種條件反射作用所形成的「心理活動」和大腦思維而產生的各種意念和意識。否則,就象雙目失明、耳聾不聞的人那樣,既聽不見又看不見,與外界徹底隔絕,根本不知道拳術是個什麼樣子,那麼他胡思亂想所產生的意念和意識是絕對不會正確的。所以說人的意念和意識的產生,是由諸多方面的因素所組成的,也是人的心理活動和思維繫統的綜合反映(產物)。

 

心與意之間,並沒有一個絕對的界線,拳經中也云:「拳以意名者,以意為諸拳之母,凡百運動,皆源於此也。夫心者,人之宰也,心之發動曰意」。心理活動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意念和思維乃是心理活動的更高形式和產物。

 

3.內意的功用

 

內意在形意拳中的功用,總的來講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統帥和導引內氣在人體的經絡之中進行循環流注,貫通四肢百骸,消除因經絡受阻而氣血流行不暢所帶來的各種疾病。因此,在形意拳中非常重視內意的運動,而且把五行拳稱之為意拳,正是強調了重意而不重力的運動。二是發揮內意對外形肢體運動動向的指揮調動的正確性。

 

祖國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在內家拳術中,首要的是壯基築體,改善人體的素質和氣質,因而也就要改變常人的呼氣和吸氣的方法,導引氣血在經脈中的流行,打通並接通原來經脈中的關卡及「斷頭路」。然而在這些變革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乃是意念的功能。例如,在形意拳的內功中,由無極而入靜,是意念、意識的控制作用所為;意守丹田,將口鼻呼吸之大氣導引深沉於下丹田華池的,是意念、意識之所為;當由無極而生太極,內氣充盈以後,併產生熱感時,又採用舍氣從脈、神脈合一,意領熱氣進行小周天循環的仍然是意念、意識之功能所為;當小周天的循環暢通以後,進而連通全體上中下(頭、手、足)、貫通奇經八脈、十二經絡,仍然離不開意念、意識對氣血的導引。所以說在內功法中,「以意領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須掌握好的一個關鍵性問題。老師常講:心不發動則意無所生,內意不領則真氣不循(即指接軌道而進行循環),真氣不至則真勁不達,是很有道理的。

 

形意拳之內意在攻防技擊的運用中,無論是十四練法、十四打法、十六處練法、用法,還是出拳入掌、進退起落、翻轉跳躍、開合吞吐等,每一招、每一式,都脫離不開意念、意識對肢體的指揮調動作用,因而形意拳在技擊運動中強調和重視神攻、氣攻、形攻和意透、氣至、力達的技巧運動,都是內意在外形肢體上的體現與運用。

 

然而,要使內意對肢體的運動所向和對內氣、內勁的運送和集中,執行正確的、不發生盲目的瞎指揮、亂調動,就必須首先對拳術中的規矩、要領、尺寸、角度,以及姿勢、動作、勁節、含義、用途、基本的變化等,做到心中明白。然後才可能使內意發揮正確的指揮作用。比如我們要打一個「塌心掌」,假如老師事先不告訴這一手打出去以後,主要是起到「塌心」作用的話,學者就會心中無數,內意茫然,不知氣應向何處領,勁向何處集聚,因而在出拳入掌時的方向、位置、尺寸、角度、手型等等方面,必然會產生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等不正確的外形體現。所以,學者如果不明拳理、不知用法、不懂勁節,內意也就無用武之地了,更難談到精益求精。

 

4.內意與外意的區別

 

關於內意,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這裡不再重複。所謂外意,就是通過內意而表現在肢體外形上的頭、身、手、足的運動動向,這種外形之象,即為外意。例如,我想要打你,這只是心想,通過心之發動而產生了打的意念和意識,這種意念、意識對對方來講,是毫無任何覺察的,故隱為內。當打的念頭一旦成為意志,下了打的決心之後,則會產生眼毒、心毒、手毒。眼毒即心狠,是謂神心合一,心狠手必毒,是謂形意合一,就會以意領氣,以氣催力,精神貫注,四梢皆起,五行俱合,在外形肢體上就會築成打對方的行動來。在內意發動之後,在打對方的行動之前所表現出來的意向,即為之外意。

 

外意之所以容易被對方發現,就因為首先表達內意的是人的眼神。眼神是最能夠表達人之內在情感的,從人的眼神中可以辨別一個人內在的喜、怒、哀、樂、憂、悲、恐等各種心理活動。而拳又是武術的別稱,所以武術又叫拳術。拳一動則形生,故外意也稱為外形。外形是內意之體現,內意是外形之主宰,外形是從動的,內意則是主動的,因此說形必須與意相合。換句話說,也就是外意必須服從於內意,符合於內意,正確地表達體現內意之旨意。(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典傳公開課】陸功翰老師講述練習傳武為什麼第一步是開胯?胯開以後如何在拳法中進行運用!
武學精義-內家拳理法述真(轉來的,獻給大家)! 學武雜論
內家拳之呼吸
功法體系簡單整理

TAG:內家拳 | 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