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
第五編 宋代文學
緒 論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宋代文學,尤其是宋詞繁榮的盛況、繁盛的原因以及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徵和審美情趣,文學作品中憂患意識的突現和愛國主題的高揚,把握宋代文學的獨特成就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重點難點:宋代文學繁盛的原因。文學作品憂患意識的增強與愛國主題的弘揚。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徵和審美情趣。宋代文學的獨特成就與歷史地位。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
教學內容:
宋代文學是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它基本上是沿著中唐以來的方向發展。韓愈等人發動的古文運動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熱情響應。道統與文統緊密結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為具有很強的政治功能而又切於實用的文體。詩歌方面,注重反映現實,題材風格趨向於通俗化,形成了與唐詩大異其趣的宋詩。詞這種新詩體,至宋代達到了巔峰狀態。戲劇、說話等通俗文藝在宋代也有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以話本和諸宮調、雜劇、南戲等戲劇樣式為代表的通俗敘事文學,從而改變了中國古代文學長於抒情而短於敘事,重視正統文學而輕視通俗文學的局面,並為後來元明清小說、戲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高度繁榮的文化及其對詩文的影響
北宋王朝建立後,統治者接受中唐以來藩鎮強盛、尾大不掉的歷史教訓,採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有力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也使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和參政熱情空前高漲。「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歐陽修語),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風貌。
理學是經宋人改造過的新儒學。理即道理,理學也就是道學。宋代的理學家,有著名的「北宋五子」及南宋的陸九淵、朱熹等。在宋代,理學思想主要還是士大夫階層主體意識的理論表現。宋代的士大夫往往懷有比較自覺的衛道意識,並積極著書立說,以弘揚己學,排斥異己。北宋新學、舊學之爭,蜀學與洛學之爭。南宋朱熹與二陸之爭,朱熹與葉適、陳亮之爭。理學與宋代文學。北宋初葉理學先驅人物在反對浮艷文風中的積極作用。理學家重道輕文主張的不良影響。
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視詩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對文與道的關係,宋人進行了詳細論述,文以載道說十分盛行。「文以載道」說其實是一種價值觀,它把文學的社會政治功能置於審美功能之上。宋人尚理,詩文中的說教意味比較濃厚。
宋代印刷業和教育事業都有空前的發展,從而使書籍得以大量流通,學校的數量和種類也大幅增加,除官辦學校外,私立書院也日益興盛。宋代士人的總體學術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造就了許多學者型的作家。學術修養的提高,無疑會使作家更善於深刻地思考社會和人生,也更善於細密周詳地進行議論。
宋代文學家普遍關注國家和社會,反映社會、干預政治始終是宋代文學最重要的主題,詩文作品的政治功能明顯加強,這就使宋代文學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剛健的骨力。同時,宋代詩文中議論成份也得到進一步加強,不獨表達政見的奏議文是這樣,就是亭台記一類的古文,宋人也照樣大發宏論。議論不但充溢於各體散文,而且也大量出現在詩歌之中。詩中議論的成敗得失。議論是有宋一代的風氣。
二、憂患意識與愛國主題的弘揚
宋代士大夫的國家主人公意識非常強烈,他們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密切關注國家的隱患。宋代國勢衰微,軍力孱弱,對外戰爭總是敗多勝少。宋王朝從建立以至最後復亡,始終處於強敵的威脅之下。官僚機構臃腫,財政枯竭。嚴重的內憂外患,使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希望通過革除弊政、刷新政治振興國家。
深沉的憂患意識,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學來歌功頌德,而多有憂念國計民生之作。宋代作家在表達個人抱負時,也相當拘謹、收斂,不像唐人那樣豪壯狂傲。宋代的思想控制較為嚴密,加之黨爭激烈,文人著文作詩,顧慮較多。宋代詩文現實意義很強,但缺乏唐代詩文中那種昂揚奮發、瀟洒浪漫的氣息。
深沉的憂患意識,又造成宋代文學中愛國主題的高揚。愛國主題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傳統。宋代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外患不斷,宋代作家對愛國主題格外重視。北宋時期,以愛國為主題的佳作層出不窮,如王禹偁的《唐河店嫗傳》、蘇舜欽的《慶州敗》、王安石的《陰山畫虎圖》等等。南宋時期,愛國主題更成為整個文壇的主導傾向,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陸遊、辛棄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聲。正是他們的作品,把愛國主題弘揚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為宋代文學注入了英雄主義和陽剛之氣。此後每當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人們總是會從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等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這是宋代文學最值得稱頌的歷史性貢獻。
三、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徵和審美情趣
宋代儒釋道三家思想出現了有機融合。三教合一的時代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異於前代文人。宋代士大夫對傳統的處世方式進行了整合,承擔社會責任與追求個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兩極。他們在熱情參政的同時,又非常注重自我人格修養的完善,積極追求經過道德自律的自由。宋代文人採取了新型的生活態度。宋人有很強的傳統觀念和集體意識,個體意識不像唐人那樣張揚、發舒。他們的人生態度傾向於理智、平和、穩健和淡泊,生命範式更加冷靜、理性和腳踏實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動,而臻於成熟之境。宋代詩文的情感強度不及唐代,但思想深度則有所超越;不追求高華絢麗,而以平淡美為藝術極境,這些特徵都植根於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態度。
宋代文人的審美情趣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禪宗原是充分中國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宋代禪宗以內心的頓悟和超越為宗旨,輕視甚至否定行善、誦經等外部事功。與此同時,宋代的儒學也發生了類似的轉變。宋儒更加重視內心道德的修養。隨之而來的,宋人的審美態度也世俗化了。他們認為,審美活動中的雅俗之辯,關鍵在於主體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質和情趣,而不在於審美客體是高雅還是凡俗之物。審美情趣的轉變,促成了宋代文學從嚴於雅俗之辯轉向以俗為雅,這在宋詩中尤為明顯。「以俗為雅」,才能具有更為廣闊的審美視野,實現由「俗」向「雅」的升華。宋代詩人採取「以俗為雅」的態度,擴大了詩歌的題材範圍,增強了詩歌的表現手段,也使詩歌更加貼近日常生活,宋人「以俗為雅」的審美觀念,實現了宋詩對唐詩的新變。
四、城市的繁榮與詞的興盛。
宋初百餘年間,國內比較安定,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北宋的汴京及南宋的臨安,都是南北方著名的大都市,士大夫生活優裕,享樂成風。宋詞的興盛與城市的繁榮密切相關。適應市民需要的說唱文學迅速興起和發展,而詞則成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學樣式。
詞這種文體最適合於追求享樂的小朝廷君臣。入宋以後,新的社會環境更加有利於詞的發展。宋代縱情享樂之風盛行。詩文和詞在宋代有了明確分工。詞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會文化消費的熱點。社會的廣泛需求對詞人創作熱情是一個極大的刺激,促使文人從事詞的創作。
五、宋代文學的獨特成就與歷史地位
宋代古文對唐代古文的繼承與發展:文體的多樣化;古文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整合;散文風格的變化,主要是朝著更加自然、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向發展,文風趨於平易暢達,簡潔明快。宋代古文空前普及,作家隊伍日趨壯大。宋詩對唐詩的因革:題材向日常生活傾斜;以平淡為美的美學追求;唐詩之外又一美學範式的創建。宋詞在詞史上達到了巔峰地位,前代無法匹敵,後世難以超越。遼金詩文的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學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宋初文壇的一般情況,掌握不同的創作傾向與文學思潮,明確宋初詩文的沿革新變及其對文學發展的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宋初的文學思潮與文學流派。西昆體的內容與藝術特徵。西昆體的衰微。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宋初文學尚未取得足以與前代相媲美的成就,但它在沿續五代文風的同時也已呈現出一些新的氣象,有些方面昭示出宋代文學的發展方向。
第一節 宋初的散文和復古思潮
王禹偁是宋初散文成就較高的作家。他不滿於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風,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言之有物,清麗疏朗,在宋初文壇上獨樹一幟。《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待漏院記》、《唐河店嫗傳》等均為其散文名篇。王禹偁文承韓柳而文字較為平易,顯示出一種新文風的端倪。
宋初在文學理論上鮮明地提出復古主張的,首推柳開。他尊韓、明道,把道統與文統合為一談。由於柳開在理論上有重道輕文的片面性,在創作實踐上又比較薄弱,且為文艱澀難讀,所以影響較小,不足以改變風氣。
柳開之後,穆修等人繼續倡導韓、柳古文。雖然響應者仍然不多,但卻成功地培養了一些寫作古文的弟子,其中如尹洙、蘇舜欽等人後來都成了古文運動的中堅人物。
宋初的復古思潮及王禹偁、柳開、穆修等人的創作,顯示了古文運動醞釀期的活躍局面。
第二節 宋初白體詩人和王禹偁
「白體」詩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詩的一批詩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鉉等人。宋初的館閣之臣,唱酬之風十分盛行。「白體」詩人的作品多寫流連光景的閑適生活,風格淺切清雅,他們僅僅模仿了白居易詩風的一個方面,而與五代詩風一脈相承。
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白體詩人,但他更重視白居易的諷諭詩,自覺學習白居易新樂府詩的創作精神,寫了許多反映社會現實、充滿憂國憂民情懷的詩篇,如《畬田詞》、《感流亡》、《秋霖二首》、《對雪》、《村行》等。他詩繼杜甫、白居易,從宋初白體詩人中脫穎而出。詩作平易流暢,簡雅古淡,在宋初白體詩人中獨樹一幟。長篇詩歌敘事簡直,議論暢達,已開宋詩散文化、議論化的風氣。
第三節 宋初的晚唐體詩人
「晚唐體」詩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賈島、姚合詩風的一群詩人。北宋初年,詩壇上曾有名重一時的九位高僧:保暹、文兆、惠崇、宇昭等(有《九僧詩集》,已佚)。九僧皆師承賈島、姚合,崇尚苦吟,內容大多為描繪清邃幽靜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隱逸生活,形式上特別重視五律。詩作清苦工緻,精於雕琢,時有警句出現,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夠完整。
「晚唐體」的另一個詩人群體是潘閬、魏野、林逋等隱逸之士。林逋詩的主要內容是吟詠湖山勝景和抒寫隱居不仕、孤芳自賞的心情。其詠梅詩十分著名,如《山園小梅二首》。晚唐體詩人中身份迥異的是寇準,他曾官至宰相,又與九僧及潘閬等隱逸之士都有交往,所以成了晚唐體的盟主。寇準一生功業彪炳,又遭讒貶逐,以風節著稱於時。其詩喜寫山林之思,含思凄惋,與九僧、林逋等人如出一轍。如《春日登樓懷歸》,宦情羈思,感慨深切,但整體格調仍近於林逋詩。
第四節 西昆體的盛衰
宋初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派是西昆體,代表人物為楊億、劉筠、錢惟演。西昆體是因楊億編輯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在《西昆酬唱集·序》中,楊億公然宣稱他們寫詩的目的是「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於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西昆派的詩歌題材主要有三類:一是懷古詠史。二是詠物。三是描寫流連光景的生活內容。此外西昆集中偶有閨情題材。總體上看,西昆體詩的思想內容比較貧乏,它們與時代、社會沒有密切的關係,也很少抒寫詩人的真情實感,缺乏生活氣息。
西昆體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藝術特徵。西昆集中的詩大多師法李商隱詩的雕潤密麗、音調鏗鏘,其詩多為近體,其中七律又最多。西昆詩人學習李商隱詩的藝術有得有失,其得益處為對仗工穩,用事深密,文字華美,呈現出整飭、典麗的藝術特徵。
西昆體的藝術缺陷:西昆詩人專門模仿李商隱詩的藝術外貌,而缺乏李詩蘊涵的真摯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華麗的外表而缺乏內在的氣韻,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總是少有神采一樣。西昆詩人專事模仿而缺乏創新精神,沒有自成一家的氣概,所以雖然風行一時而終難在文學史長河中得以自立。
西昆體衰歇的原因:一是詩歌題材範圍狹窄,缺乏時代氣息。二是詩歌藝術立足於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作業思考題:
1.宋初詩壇的「三體」是指什麼?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誰?創作上各有什麼特點?
2.王禹偁的詩文成就如何?宋初復古思潮的意義與局限是什麼?
3.從「五記」看北宋散文的特色。
參考資料:
1.宋人蔡居厚:《蔡寬夫詩話》、嚴羽:《滄浪詩話》對宋初詩壇的評述
2.今人白敦仁:《宋初詩壇及「三體」》
3.今人陳植鍔:《試論王禹偁與宋初詩風》
4.宋人劉克莊:《後村詩話》關於西昆體的評述
第二章 柳永與北宋前期詞風的演變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北宋前期詞壇的創作概貌與主導傾向,掌握歐、晏、王、范諸家詞的特點及其在詞的發展中的地位,重點把握柳永對詞的新變及柳詞的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歐陽修、晏殊、范仲淹、王安石諸家詞的特點。柳永對詞的新變。柳詞的貢獻。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提問
教學內容:
北宋立國之初的半個世紀,詞的創作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直到柳永等人登上詞壇之後,宋詞才步入迅速發展的軌道。此期詞壇的發展趨勢是:既有因襲繼承晚唐五代詞風的一面,也有開拓革新的一面。其中柳永的詞最富於創造性。
第一節 對五代詞風的因革
宋初詞人晏殊、歐陽修的詞作,繼承了五代確立的以小令為主的文本體式和以柔情為主的題材取向,以柔軟婉麗為美的審美規範之傳統,在繼承中又有革新求變的一面。
晏殊為一代名相,一生平步青雲,過著花團錦簇的貴人生活,詩酒是其生活的中心。晏詞的主要內容是抒寫男女之間的相思愛戀和離愁別恨,如《踏莎行》、《玉樓春》等。詞的情感基調雍容和緩,語言清麗淡雅,溫潤秀潔。同時,晏殊的詞還時時表現出對生命的憂思,而其人生有限的憂思又常與情愛的缺失交融在一起,如《破陣子》、《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一曲新詞酒一杯」,《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等。晏詞往往情中有思,即濃情中滲透著理性沉思的特質。
歐陽修詞的新變成份要多一些,作為開創風氣的一代文宗,他對詞的革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用詞來抒發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變了詞的審美趣味,朝著通俗化的方向開拓。歐詞的代表作如《踏莎行》「侯館梅殘」、《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等,題材較廣,格調清麗。在宋代詞史上,歐陽修是主動向民歌學習的第一人,由此造就了其詞清新明暢的藝術風格,其歌詠穎州西湖的十首《採桑子》就集中體現出這種風格特徵。
第二節 開拓詞境的嘗試
范仲淹、張先等人對詞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對詞境的開拓。范仲淹在多年軍旅生活的基礎上寫成的《漁家傲》詞,景象遼闊,悲歌慷慨,一改他在《蘇幕遮》、《御街行》中所表現出的情柔語麗的詞風,為詞世界開闢了嶄新的審美意識,也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而沉鬱蒼涼的風格,則成為後來豪放詞的濫觴。
張先一生流連風月,聽歌賞舞,優遊卒歲,他的詞貼近日常生活,長於表現歌舞音樂藝術的精妙,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獨具匠心。張先從兩個方面改變了詞的發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詞來贈別酬唱,擴大了詞的實用功能。二是率先用題序,將日常生活引入詞中。這對後來詞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王安石的詞亦頗具開創性。他的詞主要是抒發自我的性情懷抱,進而又轉向對歷史和現實社會的反思,使詞具有了一定的歷史感和現實感,如《桂枝香·金陵懷古》、《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等。其詞的表現功能已由應歌娛人轉向言志自娛,標誌著詞風正向詩風靠攏。其懷古之作《桂枝香·金陵懷古》被推為登臨的絕唱。
第三節 柳永詞的新變
柳永是宋代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他仕途坎坷,窮愁潦倒,晚年步入仕途,也只做過一些地方小吏,最後在貧病交迫中死於西湖之畔的寓所。填詞度曲是其一生心血之所在。
柳詞代表了宋詞的一種新變。柳永從創作方向上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即變雅為俗,著意運用通俗化的語言表現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調,使詞面向市民大眾。
柳詞表現了世俗女性大膽而潑辣的愛情意識,如《定風波》「自春來」;有些詞作表現了被遺棄的或失戀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聲,如《滿江紅》「萬恨千愁」;另一些詞又表現了城市下層妓女的不幸和她們從良的願望,如《少年游》、《迷仙引》、《集賢賓》等,但其中亦不乏低級庸俗的色情描寫。此外,柳詞還多方面展現了北宋繁華富裕的都市生活和豐富多彩的市井風情,如《望海潮》「東南形勝」、《迎新春》、《瑞鷓鴣》、《笛家》等,這類作品有一定的認識意義。柳永「工於羈旅行役」,善於描繪離情別意,《雨霖鈴》「寒蟬凄切」、《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是他的名作。柳詞中還有一些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篇章,如《鶴衝天》「黃金榜上」等。
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表現了宋詞的一種新變:他擴大了詞的題材,改變了詞的體制,大量製作慢詞,使詞能夠容納更多的內容。同時,他還創製了許多詞調,使詞的體制趨於完備;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長於鋪敘,善用白描手法,巧妙利用時空的轉換來敘事、布景、言情,寫景抒情密切結合,自創出獨特的結構方式,即迴環往複式的多重時間結構和我懷人、人思我的多重空間結構。在題材取向上朝著自我化的方向拓展,注重表現自我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態。語言通俗淺近,富有表現力。柳詞對後世影響極大。
作業思考題:
1.北宋前期的主導詞風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詞風?
2.歐陽修對詞的革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3.范仲淹、張先、王安石等人對詞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4.柳永對詞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柳詞的新變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參考資料:
1.楊海明:《唐宋詞史》
2.吳熊和:《唐宋詞通論》
3.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
第三章 歐陽修及其影響下的詩文創作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發生髮展的一般過程及北宋前期詩文創作的概貌,掌握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創作特點及對宋代文學的突出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宋代詩文革新運動。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創作特點及對宋代文學的突出貢獻。歐陽修作品的解讀。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宋仁宗慶曆前後,文學革新的思潮逐漸形成,要求變革的思想變得更加自覺,一度中斷的韓柳古文傳統得到了繼承和發揚。立國已經數朝的北宋帝國也急需建立足以自立的一代文學,一再發出矯正文章之弊的詔令。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正是當時文壇必然趨勢的一種反映。
第一節 歐陽修的散文、辭賦和四六
歐陽修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一生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居官40多年。曾積极參与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是「慶曆新政」的主要人物之一。
歐陽修是宋代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他倡導的詩文革新在本質上是針對五代文風和宋初西昆體的。在這之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文風已經受到嚴厲的批評。以太學生為主的青年士子矯枉過正,競棄西昆體華美密麗之文風,走上了險怪艱澀的道路,形成了風行一時的「太學體」。太學體雖然提倡古文反對駢儷,但其自身怪僻生澀,也不是健康的文風。所以歐陽修在反對西昆體的同時,還必須反對「太學體」。他曾利用主貢舉的機會,對文風險怪的士子痛加排抑。經過幾年的努力,「太學體」終於銷聲匿跡了。
歐陽修認為儒家之道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他文道並重,同時,他還認為文具有獨立的性質。這種文道並重的思想有兩重意義:
一是把文學看得與道同樣重要;二是把文學的藝術形式看得與思想內容同樣重要,這無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學的地位。
歐陽修的散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與高司諫書》、《朋黨論》等議論文,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改革中的鮮明態度和鬥爭精神。而《五代史伶官傳序》,總結歷史教訓,寄託了作者對王朝命運的深切關注。他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僅對友人的文學業績進行評述,而且抒寫了對不同人生際遇的感慨,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歐陽修的記敘文也都言之有物,如《醉翁亭記》抒發了作者貶謫後坦然欣悅的感情,也包含著他對國事民情的關切。《豐樂亭記》對滁州的歷史故事、地理環境乃至風土人情都作了細緻的描寫。又如《瀧岡阡表》,追憶父母的嘉言懿行,細節描寫細膩逼真,栩栩如生。
歐陽修的散文有很強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論文慷慨陳詞,感情激越;史論文則低回往複,感慨淋漓;其它散文更加註重抒情,哀樂由衷,情文並至。歐陽修的散文體裁多樣,各得其宜。古文之外,又兼擅辭賦和四六。歐陽修對辭賦進行了一些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韻的兩重規定,改以單筆散體作賦,創造了文賦。其名作如《秋聲賦》,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強了賦體的抒情意味,對文賦形式的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對四、六體、歐陽修也進行了革新,他雖也遵守舊制用四六體來寫公牘文書,但常參用散體單行之古文筆法,且少用故事成語,不求對偶工切,從而給這種駢四儷六的文體注入了新的活力。
歐文的語言簡潔流暢,文氣紆徐委婉,創造了一種平易自然的新風格。
第二節 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的詩歌
歐陽修提出了「詩窮而後工」的詩歌理論,重視生活內容。梅堯臣則更加明確地主張詩歌創作應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並反對「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詩風。歐、梅等人的詩歌主張正是以扭轉西昆體脫離現實的不良傾向為指導思想的,這體現了宋代詩人對矯正晚唐五代詩風的最初自覺。
歐詩中有一些以社會現實為題材的作品,如《食糟民》揭露了種糧的農民只能以酒糟充饑的不合理現實。《邊戶》描寫了宋遼邊境地區人民的不幸遭遇。但歐詩更重要的內容則是表現個人的生活經歷或抒發個人的情懷,以及對歷史題材的吟詠等,這類詩篇多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
歐詩受韓愈的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在散文手法和以議論入詩。歐詩也學李白,主要得益於語言之清新流暢,這與歐詩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結合,便形成了流麗宛轉的風格。
梅堯臣是專力作詩的文人。梅詩關心時政,或以寓言的形式抨擊邪惡勢力,如《彼鴷吟》、《猛虎行》譏刺呂夷簡;或直書其事,如《書竄》為彈劾大臣而身遭貶竄的唐介鳴不平;梅詩中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較多,如《田家語》、《汝墳貧女》、《陶者》、《岸貧》、《小村》等;而《聞尹師魯赴涇州幕》、《故原戰》等,斥責北宋統治者的無能,表達了作者的愛國熱忱;《聞歐陽永叔謫夷陵》、《聞尹師魯謫富水》等詩,慰勉友人,感情誠摯,也表明了作者在政治鬥爭中的鮮明態度;寫景詩如《魯山山行》、《江上遇雷雨》等,意新語工,形象生動。梅詩中更值得注意的題材走向是寫日常生活瑣事,體現了宋代詩人的開拓精神,如《食薺》、《師厚雲虱古未有詩邀予賦之》等。與題材內容趨於平凡化相應的是,梅詩在藝術風格上以追求「平淡」為終極目標,他論詩推崇平淡之美。
蘇舜欽的詩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城南感懷呈永叔》、《吳越大旱》等詩,抨擊時政,反映人民的苦難生活;《慶州敗》、《已卯冬大寒有感》等詩,揭露北宋王朝之腐敗;《舟中感懷寄館中諸君》、《吾聞》等詩,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的豪情。寫景詩如《大風》、《城南歸值大風雪》等,顯示了詩人開闊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蘇詩直率自然,意境開闊,以雄豪奔放的風格見長,但有時流於粗疏。
第三節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號半山,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列寧讚譽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神宗時官至參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新法,引起保守勢力的反對,引發了長達數十年的新舊黨爭。後退居江寧,新政被全部廢除後,王安石憂憤而死。王安石變法簡介。
王安石的文學觀點以重道崇經為指導思想,強調文學為現實服務。散文作品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等,直接為政治改革服務。王安石的短文更能體現其直抒己見、不枝不蔓、簡潔峻切、短小精悍的個性風格,如《答司馬諫議書》、《讀孟嘗君傳》等。《游褒禪山記》表現了作者為政、治學的探索精神,文風簡約嚴明。
曾鞏的文章長於議論,行文委曲周詳,文字簡練平正,結構嚴謹而舒緩。《墨池記》是其散文名篇,此文按體裁應是記敘文,但文章的主要內容卻是借王羲之苦練書法的故事來發議論。
第四節 王安石的詩歌
過去人們對王安石的研究,往往更注重他的散文,而對他的詩歌則不免有所忽略。相比之下,王安石的詩歌成就當在其散文之上。
王安石的詩歌創作可以56歲退居江寧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詩歌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如《河北民》、《兼并》、《感事》、《發廩》等。抒情詩中頗有思親懷友的名作,如《思王逢原》三首、《示長安君》等;王安石的詠史詩更為出色,如《孟子》、《商鞅》、《賈生》、《杜甫畫像》、《明妃曲》等,抒發作者的政治懷抱,時有新穎的見解。早期詩風簡勁剛健。
後期詩風趨於含蓄深沉,尤以寫景抒情的小詩著稱,如《北陂杏花》、《雪干》、《江上》、《書湖陰先生壁》、《泊船瓜洲》等。
王安石的早期詩風顯示了直截刻露的宋詩特徵,晚期詩則以丰神遠韻的風格體現出向唐詩的復歸。人稱王詩為「王荊公體」,主要也是著眼於其晚期詩風。
王令在詩歌創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王令詩以抨擊時弊、抒寫自己的遠大報負為主要內容,風格雄偉奔放,語言奇崛有力,其抒情詩亦具有開闊雄大的意境。
作業思考題:
1.歐陽修對北宋文學的發展有何貢獻?
2.梅堯臣、蘇舜欽的詩歌各有什麼特點?
3.王安石前後期的詩風有何不同?為什麼?
參考資料:
1.葛曉音:《北宋詩文革新的曲折過程》
2.朱東潤:《梅堯臣傳》
3.鄧廣銘:《王安石》
4.莫礪鋒:《論王荊公體》
第四章 蘇軾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蘇軾的生平思想與創作概貌,掌握蘇軾的人生觀、革新的文學思想以及文學創作的巨大成就,進一步認識蘇軾在文學史的地位和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蘇軾的人生觀和創作道路。蘇軾的古文和辭賦。蘇軾詩詞的特點與成就。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蘇軾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詩、宋詞都在他的手中達到了高峰。
第一節 蘇軾的人生觀和創作道路
蘇軾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年時期就已顯露出相當成熟的學識修養,並受到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宋神宗時,因反對新黨王安石的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後移知密、徐、湖三州;又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哲宗即位,舊黨執政,被召入京任職,又因與舊黨政見不合,出知杭州、穎州、定州。59歲時,新黨再度執政,被貶到荒遠的瓊州。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死於常州。
蘇軾學識淵博,思想通達,對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有所吸收,這種以儒學體系為根本而浸染釋、道的思想是蘇軾人生觀的哲學基礎。他少有濟世之志,入仕後立志改革朝政且勇於進言。外任時勤於政事,政績顯赫。一生坎坷多難,卻始終保持著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旺盛的創作活力。蘇軾的文學功業正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貶官黃州是他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高峰。貶至惠州、儋州時,蘇軾已是垂暮之人,但創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藝術上進入了精深華妙的新境界,人生的逆境,玉成了蘇軾這位文學天才。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作家政治生涯的失敗,卻往往可以使他在文學上獲得意外的成功,這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普遍規律。
第二節 蘇軾的古文和辭賦、四六
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並重,注重文學的獨創性和表現力,認為作文應「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提倡文學創作中的獨創精神。又強調「求物之妙」,要表現出事物最富有特徵性的東西。他提倡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一律的統一文風。
蘇軾的政論如《策略》五篇、《策別》十七篇、《策斷》三篇等,都是針對社會現實,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史論如《留侯論》、《平王論》、《商鞅論》等,評論古人,隨機生髮,翻空出奇,見解新穎深刻,文筆縱橫恣肆。雜說、書札、序跋等議論文,更能體現蘇軾的文學成就,也更具美文的性質,如《日喻》、《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等。它如《答謝民師書》、《答李端叔書》等書信,《方子山傳》、《潮州韓文公廟碑》等碑傳,也都是敘議結合,兼帶抒情的文字。蘇軾的敘事記游之文,敘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更是結合得水乳交融,如《石鐘山記》。而《記承天寺夜遊》更是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蘇軾的辭賦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辭賦如前、後《赤壁賦》、四六如《謝量移汝州表》,堪稱曠世之作。
蘇文的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第三節 蘇軾的詩
蘇軾秉性正直,為人坦率。其詩取材廣泛,而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更是十分突出。蘇軾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如《荔枝嘆》、《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吳中田婦嘆》等,抨擊封建統治者的罪惡,同情人民的疾苦;蘇軾善於從尋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中開掘出深刻的哲理,《題西林壁》、《和子由澠池懷舊》、《飲湖上初晴後雨》等都是其著名的理趣詩;蘇詩中的很多篇章,又表現了對人生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體現出樂觀曠達的精神,如《初到廣州》、《東坡》、《食荔枝二首》之一、《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游金山寺》、《望湖樓醉書》、《有美堂暴雨》、《百步洪》、《新城道中》、《惠崇春江晚景》等抒情寫景詩,抒發了作者的感慨,描繪了自然景色;還有一些詩歌描寫民俗生活,反映各地風土人情,如《於潛女》、《發廣州》等;蘇軾還在詩中對文藝作品進行評論,發表他的學術見解,如《王維吳道子畫》、《書王主薄所畫折枝》等。蘇軾對藝術技巧的嫻熟運用和超越。有必達之隱而無難顯之情,其表現力是驚人的。蘇軾的詩歌風格,呈現出剛柔相濟的特色。在宋代詩人中,蘇軾是詩歌成就最高的詩家。
第四節 蘇軾的詞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從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出發,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南鄉子》「旌旗滿湖」等,抒發作者的愛國熱情;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對自然山水的描繪,是蘇詞常見的題材,如《滿江紅》「江漢西來」、《行香子·湖州作》、《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等;《浣溪沙》五首描寫徐州的鄉村景色和村姑農叟的生活情態,格調清新。蘇詞中也有情致纏綿的作品,如《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風格婉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悼念亡妻,情感真摯。蘇軾以詩為詞,即以詩的內容為詞的內容,以寫詩的手法作詞,勇於突破音律對詞的束縛。蘇詞風格多樣,而以奔放豪邁、傾盪磊落的詞風著稱。
蘇軾在宋詞發展中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他擴大了詞的題材內容,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的社會功能,打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創立了豪放恢宏的詞風,開創了豪放詞派,突破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提高了詞的藝術境界。
第五節 蘇軾的意義和影響
蘇軾在詩、詞、文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蘇軾在書法、繪畫等領域的成就也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蘇軾的意義: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
蘇軾是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他的詩文對當時和後世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影響所及,有著名的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南宋的陸遊、范成大,金朝的元好問,明朝的袁宏道、鍾惺,清朝的查慎行等,也都受到蘇軾的啟迪和影響。蘇軾創立的豪放詞,為南宋愛國詞派開闢了廣闊的道路。蘇軾是最受後人喜愛的宋代作家。
作業思考題:
1.簡要闡述蘇軾的人生觀對其生活和創作的影響。
2.試結合具體作品,簡略說明蘇軾散文的特點。
3.簡述蘇詩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4.蘇軾對詞的發展有何貢獻。
參考資料:
1.程千帆、莫礪鋒:《論蘇軾的風格論》
2.王兆鵬:《論東坡範式》
3.唐玲玲:《論蘇詞風格的多樣化》
4.謝桃坊:《蘇軾詩研究》
第五章 江西詩派與兩宋之際的詩歌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宋相交之際詩壇的概況,掌握北宋後期的文學思潮、黃庭堅的文學理論與創作風貌、江西詩派的形成與演變、陳師道、陳與義、曾幾詩歌的主要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北宋後期的文學思潮。黃庭堅的文學理論與藝術風貌。江西詩派的形成與演變。陳師道、陳與義、曾幾詩歌的主要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提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黃庭堅的詩歌
在蘇門弟子中,黃庭堅的成就最為突出,他以詩和蘇軾齊名,二人並稱為「蘇黃」。
黃庭堅23歲進士及第後,長期做地方小吏,因和蘇軾友善,受到迫害,屢遭貶謫,終生坎坷失意,最後卒於貶所。他一生的心血主要傾注在詩歌和書法創作上。
黃庭堅推崇杜甫,但他所強調的只是專在形式技巧上追求生新,使詩歌創作脫離社會現實。他以「搜獵奇書,穿穴異聞」為詩,形成了奇澀險怪的詩風。黃庭堅前期的詩歌比較關注社會現實,如《流民嘆》、《和謝公定征南謠》等,抨擊時弊相當尖銳。後期遭貶後作詩較少,內容則以抒寫人生感慨為主。黃詩中,思親懷友、感時抒懷、描摹山水、題詠書畫的篇章占絕大部分,《登快閣》、《寄黃幾復》等是其名篇。黃詩的特點是文人氣和書卷氣特別濃厚,詩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黃詩藝術個性鮮明,注重求新求變,創造了生新廉悍的藝術風貌。黃詩還有聲律奇峭的特點:一是句中音節打破常規,二是律詩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諧以致圓熟的聲調。
黃庭堅以鮮明的風格特徵而自成一體,當時就被稱為「黃庭堅體」或「山谷體」。其詩句法奇矯,音節拗健,想像奇特不凡,具有一股兀傲之氣,是典型的「山谷體」。「山谷體」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體現了宋詩的藝術特徵。山谷體的缺點是奇險、生硬、不夠自然。黃庭堅晚年的詩風返樸歸真,表現出一種平淡之美。
第二節 陳師道的詩歌
陳師道也是蘇門的重要詩人,但他作詩的方式是「閉門覓句」式的苦吟,與蘇軾揮灑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寫詩並不學蘇,而以同樣重視推敲鍛煉的黃庭堅為師,與黃並稱為「黃陳」。
陳師道家境貧寒,性格狷介,一生中除了做過幾年州學教授以外,一直是位布衣。生活圈子相當狹小,詩歌的題材內容也比較狹窄,主要是寫個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感慨,但寫得真摯誠懇,是寒士生活的真實寫照。
陳師道不像蘇軾那樣才氣過人,也沒有黃庭堅那樣精深的學力,但在詩歌藝術上亦能自成一家,他以為作詩應該「寧拙毋巧,寧朴毋華」,他在創作中也貫徹了這種美學追求,從而創造出以「樸拙」為主要特徵的藝術風格。陳詩的長處是簡潔精鍊,質樸無華,外表渾樸而意味深長,體現了宋詩以平淡為美,以思理見長的特色。其缺陷是過於追求言簡意賅,以至語意破碎,有些作品質木無文而缺乏情韻,這也是其刻意求新所造成的。
第三節 江西詩派的形成
黃庭堅喜歡論詩,主張詩歌要有所寄託,要批判現實。他也認同「文以載道」的觀點,但更強調詩歌應抒寫性情,應以道德修養為根本。黃庭堅談論更多的是詩歌藝術。他對青年詩人作了許多具體細緻的指點,主張循序漸進:第一步要多讀前人的作品,從中汲取藝術營養,力求熟練地掌握鍊字、造句、謀篇等寫作技巧。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縛而進入「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並爭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黃庭堅詩論的另一重要內容是「點鐵成金」之說,這是宋人擺脫窘境的一種策略。學杜宗杜,是整個北宋詩壇的共識。黃庭堅對當時的青年詩人具有多方面的典範作用,理所當然地受到眾多青年詩人的擁戴追隨,陳師道在這個詩人群體中脫穎而出,於是,一個以黃、陳為核心的詩歌流派逐漸形成。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把黃、陳為首的詩歌流派取名「江西詩派」,到了宋末,方回因為詩派成員多學杜甫,就把杜甫稱為江西詩派之祖,而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為詩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說。江西詩派一直影響到南宋詩壇。
第四節 江西詩派的演變
北宋後期,吟詠書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成為江西詩派的創作傾向,而靖康事變又使代表詩壇風氣的江西詩派發生了深刻變化。呂本中、韓駒等江西詩人都寫了一些憂時念亂之作,即使在詠物、詠史一類傳統題材方面,也時而可見他們的憂國傷時之思。隨著宋金和議的簽訂,江西派詩人又逐漸恢復了早期的題材內容。南宋初期,江西詩派在藝術風格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江西詩派成員的詩學觀點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黃庭堅詩論基本精神的原則下各有不同的體悟。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最具有革新精神的首推呂本中的「活法」。
呂本中是後期江西詩派最重要的詩論家。他早年作詩,專以黃庭堅為典範,生新刻峭,旨趣幽深。進入南宋以後,黃詩的影響在呂詩中逐漸減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種輕快圓美的新風格,如《春晚郊居》。與此同時,呂本中在理論上提出了「活法」之說。所謂「活法」,是主張擺脫既有的法則而自有所得,其中並沒有特定的風格論內容。但由於當時盛行的詩歌法則是源於黃庭堅的江西詩法,所以這意味著江西詩派內部的新變。
第五節 陳與義與曾幾的詩歌
在南宋初期的詩壇上,轉移風氣的人物是呂本中,但創作成就更高的詩人則是陳與義與曾幾。
陳與義是江西詩派的改革者,他尊杜學杜,南渡後寫了一些感懷家國、憂慮時局、表達愛國主題的詩篇,如《傷春》、《雨中再賦海山樓詩》、《牡丹》等,風格雄渾深沉,蒼涼悲壯。
曾幾是陸遊所師事的愛國詩人。他推崇黃庭堅,但不象黃庭堅那樣愛用典故,那樣侈談禪學哲理。《寓居吳興》是憂慮國事、表達愛國主題的詩篇。曾幾的主要生活趣味在於山林泉石之間,《蘇秀道中,……》、《三衢道中》均為描寫自然景物、饒富韻味的詩作,風格清新活潑。
陳與義、曾幾都與江西詩派有較密切的關係。曾幾還隱隱以江西詩派的繼承者自居。陳與義雖受黃、陳詩風的影響,但他的主體風格及主要題材取向都已與江西詩派相去較遠。在江西詩派的發展過程中,陳與義所起的作用不如呂、曾,呂本中和曾幾是江西詩派詩風轉變的關鍵人物,而陳與義是與江西詩派有淵源關係的南宋初期最傑出的詩人。
作業思考題:
1.兩宋之際詩壇上最重要的現象是什麼?
2.簡述黃庭堅的詩歌理論及創作特點。
3.試述江西詩派的形成及演變。
4.陳與義、曾幾的詩風有何變化?
參考資料:
1.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四之一
2.莫礪鋒:《黃庭堅奪胎換骨辨》
3.謝思煒:《呂本中與江西宗派圖》
4.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第七章
第六章 周邦彥和北宋中後期詞壇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北宋中後期詞壇的創作概貌與主要傾向,掌握蘇門詞人群和大晟詞人群這兩大創作群體的藝術風貌及對宋詞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蘇門詞人群。秦觀詞的藝術風貌。大晟詞人群。周邦彥詞的藝術風貌。晏幾道、賀鑄詞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提問
教學內容:
北宋中後期詞壇,有兩大創作群體:一是蘇門詞人群,二是大晟詞人群,這是兩宋詞史上多種風格情調並存的繁榮期,也是名家輩出的創造期。
第一節 黃庭堅和晁補之
黃庭堅論詩強調「以俗為雅」,論詞也是「雅俗並重」。他的詞主要是沿著蘇軾開拓的方向,朝兩個方面發展:一是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現自我剛直倔強的個性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二是使詞的題材進一步貼近自我的日常生活。這不僅表現在他的詞作大多數有題序,用以表明詞作所寫的具體時、地和日常情事,而且體現在詞作的內容中,詞中寫了他的閑適和孤獨,寫了手足之情,寫了夫妻相濡以沫的情態。此外,黃詞中又頗多艷詞和俗詞,這顯然是從柳永詞而來。
晁補之為蘇門弟子,詞學蘇軾。其《評本朝樂章》對當時詞人詞作的評論,比較公允全面。他指出柳詞於俗之外,也有雅而不減唐人的一面。認為東坡詞是「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從而肯定了蘇詞的革新意義。這篇詞話著重論詞藝,開創了詞話的新體式,推動了詞學理論的發展。
晁補之一生浮沉宦海,屢遭貶謫,詞中亦頗多人生的不平和失意的苦悶。而最突出的主題是吟詠隱逸,自抒被迫退隱後的心境,如《摸魚兒》「買陂塘」。晁詞的風格也有豪健的一面。
第二節 晏幾道
晏幾道以小令的形式,抒寫令人蕩氣迴腸的男女悲歡離合之情。但他並非重複「花間」的境界,而是創造了新的藝術世界。五代和宋初詞人寫的戀情,往往是沒有具體思戀對象的泛化的戀情,而晏幾道所寫的戀情,則有著具體而明確的思戀對象,情感也非常真摯。他的戀情詞,不是表現擁有愛情的歡樂,而是追憶已失落的往日愛情和表現刻骨銘心的相思,並把愛情當作一種純精神性的追求,如《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小晏戀情詞的結構,始終是建立在對過去的溫馨回憶和現在的苦悶相思這兩重今昔不同的情感世界之間。
對愛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幾乎是晏幾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託。他一方面借著對愛情的追求來建立一個與現實生活截然不同的審美的情感世界,以消解現實人生中無法擺脫的孤獨苦悶;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間的悲歡離合和女性的失意苦悶之中,既能一吐為快,又能不獲罪於人。
由於與熱戀的蓮、鴻、蘋、雲四位歌女生離死別,相見無緣,晏幾道常常建構夢境以重溫往日愛情的甜蜜。他的夢,有春夢、秋夢、歸夢、前日夢、今宵夢等等,繽紛多姿的如夢如幻的藝術境界,是小晏詞的顯著特點。語淡情深,則是小晏詞的風格特色。他善於用平淡的語言,常見的景物,表現不同尋常的深情,如《少年游》。晏詞艷而不俗,淺處皆深,從語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這兩個層面上把《花間集》以來的艷詞小令藝術推展到了極致。
第三節 秦觀
秦觀和晏幾道一樣,都是「古之傷心人」,詞中浸透著傷心的淚水,充滿著揪心的愁恨,堪稱傷心人的傷心詞。
秦觀少年豪俊,胸懷壯志,但仕途坎坷,37歲時方中進士,到43歲才在朝廷謀得秘書省正字一職,不久即被捲入黨爭的政治漩渦,隨著蘇軾等屢受迫害,先後被流放到郴州、橫州和雷州,52歲即辭世。他的詩被稱為「女郎詩」,詞中淚水盈盈,情調悲苦,與他的經歷和個性氣質都有關係。
在北宋詞壇上,秦觀被認為是最能體現當行本色的「詞手」。秦詞的內容並沒有脫別恨離愁的藩籬,其妙處在於情韻兼勝,即情感真摯,語言優雅,意境深婉,音律諧美,符合詞體的本色和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趣味。秦觀以小令作法的長處彌補慢詞創作中存在的不足,從而達到情韻兼勝的藝術效果。秦詞多為放逐而作,情調低沉傷感,《踏莎行》「霧失樓台」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滿庭芳》「山抹微雲」、《望海潮》「梅英疏淡」等,都是抒發離情的名作,也包含作者在仕途上失意而產生的哀怨。《鵲橋仙》「纖雲弄巧」描寫了真摯的愛情。秦觀不像蘇軾那樣直接傾吐內心的苦水,而是另闢一途,把深沉的辛酸苦悶融注在類型化的離情別恨之中,從而給傳統的艷情詞注入了新的情感內涵,如《阮郎歸》「瀟湘門外水平鋪」。
秦觀在詞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詞卓然一家,和婉醇正,典型地體現出婉約詞的藝術特徵。就婉約詞的發展而言,秦觀對另外兩位婉約詞的代表作家周邦彥和李清照都有直接影響。秦詞語言清麗淡雅,周邦彥得其麗,而發展為精雕細琢的典雅富麗;李清照則得其清,而朝更加本色自然的方向發展。
第四節 賀鑄
賀鑄是一位個性和詞風都非常奇特的詞人。他長相奇醜,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鐵,眉目聳拔,人稱「賀鬼頭」;其詞卻「雍容妙麗,極幽閑思怨之情。」為人豪爽精悍,如武俠劍客。賀詞抒發自我的人生感慨,表現自我的人格精神。而他作為一生不得志的豪俠,他的詞具有獨特的情感內涵:在宋代詞史上他第一次表現出英雄豪俠的精神個性和悲壯情懷;這類詞作的情感形態不同於秦觀等詞人感傷性的柔情軟調,而是激情的爆發,怒火的燃燒,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崇高感。如《六州歌頭》「少年俠氣」,詞中包含的不僅是人生失意的悲憤,而且含有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憂慮,開創了南宋詞人面向社會現實,表現民族憂患的先河。詞中所展示的少年豪俠的雄姿氣概,悲壯激越的情懷,繼蘇軾之後進一步改變了詞的軟媚情調,拓展了詞的壯美意境。而其《行路難》「縛虎手」表現豪俠的困厄苦悶和縱酒狂歌的神態,又具有李白詩歌的風神,也是北宋詞中罕見的別調。
北宋詞人大多是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唯有賀鑄是英雄豪氣與兒女柔情並存,如《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等。賀鑄詞長於造語,多從唐人詩句中吸取精華,形成了深婉密麗的語言風格。在詞史上,賀鑄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影響。他一方面沿著蘇軾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寫自我的英雄豪俠氣概,開啟了辛棄疾豪氣詞的先聲;另一方面,語言上又承晚唐溫、李密麗的語言風格,而影響到南宋吳文英等人。
第五節 周邦彥
周邦彥在政治上傾向於變法的新黨。28歲時,因向神宗獻《汴京賦》,歌頌新法,大獲賞識,升為太學正,神宗死後,舊黨執政,他被擠出京城,到廬州、荊州、溧水等地任職。後重返朝廷,官至提舉大晟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最後病逝於南京。
周邦彥一生遭際坎坷,幾度浮沉奔波於地方州縣,深切感受到飄泊流落的辛酸。飄零不偶、羈旅行役之感是其詞作的重要主題,如《滿庭芳》「風老鶯雛」;這種飄泊的孤獨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詞的情感基調。詠物也是周詞的主要題材。在詠物中常常將身世飄零之感、仕途淪落之悲、情場失意之苦與所詠之物融為一體,為南宋詠物詞的重寄託開啟了門徑。
周邦彥與蘇軾有著不同的藝術追求和貢獻。蘇軾如唐詩中的李白,追求創作的自由,強調性情的自然流露,力求打破詞作原有的創作規範;周邦彥則如杜甫,創作時精心結撰,追求詞作的藝術規範性。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周詞的法度、規範,主要體現在章法、句法、鍊字和音律等方面。
在章法結構上,周詞長於鋪敘,但變直敘為曲敘,往往將順敘、倒敘和插敘錯綜結合,時空結構上體現為跳躍性的迴環往複結構,過去、現在、未來和我方、他方的時空場景交錯疊映,章法嚴密而結構繁複多變,如《蘭陵王·柳》。周詞的鋪敘,還善於增加並變換角度、層次。他能把一絲感觸、情緒向四面八方展開,又層層深入地烘托刻畫,使情思毫髮畢現,如《六丑·薔薇謝後作》。周邦彥能自鑄偉辭,但更善於融化前人詩句入詞,渾然天成,如從己出,如《西河·金陵懷古》。調美、律嚴、字工,是周詞在音律方面的特點。
作業思考題:
1.晏幾道的戀情詞有何特色?
2.秦觀為什麼被認為是最能體現當行本色的詞手?
3.賀鑄詞的獨特的情感內涵和情感形態是什麼?
4.簡述周邦彥詞的藝術成就。
參考資料:
1.楊海明:《唐宋詞論稿·論秦少游詞》
2.劉揚忠:《周邦彥傳論》
3.王兆鵬:《論宋代詠物詞的三種范型》
4.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第七章 南渡前後詞風的演變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南渡前後宋代詞風的演變,掌握李清照的詞學理論、創作個性和藝術風貌,從時代與社會的巨大變化上把握這個時期的詞作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南渡前後宋代詞風的演變。李清照的詞學理論、創作個性和藝術風貌。易安體。朱敦儒、張元乾等人的詞作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提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李清照
李清照,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她的一生,既享受過幸福,也飽經憂患。18歲與情投意合的趙明誠結婚,生活頗為舒心適意。美滿的婚姻愛情成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隨著趙明誠的出仕,夫妻暫離,生活出現了暫時的缺憾。靖康之難後,李清照家破夫亡,受盡劫難和折磨,詞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李清照散文和詩歌的成就:南奔後所寫的《金石錄後序》是一篇敘事與抒情真切生動的優美散文。《送胡松年使金》、《打馬賦亂辭》等詩,表現了傷時感世、不忘現實的愛國情感,風格豪放遒勁。陳衍稱其詩「雄渾悲壯,雖起杜、韓為之,無以過也。」
李清照在理論上確立了詞體的獨特地位,從本體論的角度提出了詞「別是一家」之說。所謂「別是一家」,意指詞是與詩不同的一種獨立的抒情文體,詞對音樂性和節奏感有更獨特的要求,它不僅像詩那樣要分平仄,而且還要「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以便「協律」「可歌」。否則,詞就成了「句讀不葺之詩」,而失卻了詞作自身的文體特徵。詞作只有保持自身獨立的文體特徵,才能不被詩所替代,在文學之林中佔有獨立的地位。如果說蘇軾是從詩詞用淵的淵源論角度提高詞體的地位,那麼,李清照則是從詞的本體論出發進一步確立了詞體獨立的文學地位。在創作上,李清照生動地展現了她的生命歷程和情感歷程。
其前期詞主要反映她在少女少婦時期的美滿生活和愛情生活中的暫時的缺失。苦澀的離愁中含有夫妻雙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戀的幸福感,是李清照愛情詞的一大特點。如果把李清照前期詞作中所表現的情感世界分為兩半,可以說一半是對丈夫的鐘情,另一半則是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以及對禽鳥花草的眷顧。這些詞,題材雖較狹窄,但都寫得熱情明快,如《點絳唇》「蹴罷鞦韆」、《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風驟」、《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等。
靖康之難以後,人生命運的劇變,也引起其心境詞境的變化。李清照後期詞主要描寫她在離亂中的孤獨生活,國破家亡的悲苦心情,部分作品表達了一定的愛國情感,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聲聲慢》、《永遇樂》、《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等。此外,《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是不同於婉約詞風的作品。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獨特的,她的藝術表現方式也是獨特的,她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如《聲聲慢》、《永遇樂》等。
李詞的語言獨具特色:
(1)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一經她提煉熔鑄,就別開生面,精妙清亮,風韻天然,如《如夢令》、《聲聲慢》等。
(2)李清照善於用最平常最簡煉的生活化的語言精確地表現複雜微妙的心理和多變的情感流程。
語言的清新素雅,很適合表現淡雅清疏的審美境界,如《鷓鴣天》。
李清照是文學史上創造力最強、藝術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摯大膽地表現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豐富生動地抒寫自我的情感世界,不僅比「男子作閨音」更為真切自然,而且改變了男子一統文壇的傳統格局,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
與李清照約略同時的,還有一位能詩善詞的錢塘才女朱淑真,因婚姻為父母包辦,所嫁非人,她一生都受到感情的折磨。她的詞,主要是表現沒有愛情的婚姻所引發的憂愁怨嗟、孤獨寂寞,如《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因大膽追求自主自由的愛情,朱淑真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抑鬱抱恨而死,詩詞遺稿被父母付之一炬。可謂生不幸,死亦不幸。
第二節 朱敦儒
朱敦儒,字希真,號岩壑。南渡以前,他就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為「洛中八俊」。他的詞,繼承和發展了蘇軾抒情自我化的詞風,具有鮮明的自傳性特點。
朱敦儒的生平特點:青年時代的放浪形骸,中年的飄泊憂憤,晚年的逍遙自在。在早年那疏狂放浪的行為和尋歡作樂的心理中,包含著蔑視功名權貴、追求自由獨立的人格精神。當朝廷徵召他進京為官時,他毅然拒絕,並寫下著名的《鷓鴣天·西都作》以表心跡,此詞彷彿是他的人生宣言,充分表現出他笑傲王侯、狂放不羈的個性。
靖康之難的戰火把朱敦儒拋入了飄泊的難民潮中,其詞清晰地記錄了他南奔的行程和感受,詞風由飄逸瀟洒變得凄苦憂憤。其間表現得最為突出的是飄泊流離的傷悲,從一個側面表現出戰亂時代民族的悲劇和社會的苦難,如《卜運算元》「旅雁向南飛」。對國家破亡,中原淪陷,他更憂傷痛憤,如《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等。
朱敦儒出於救亡圖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受朝廷徵召,在仕途沉浮了十多年,他奇謀報國,卻英雄失路,理想落空,對功名事業灰心失望,罷官之後,乾脆任性逍遙,不管人世間事。其《好事近·漁父詞》十首和《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最能體現他晚年的人生態度。
朱詞的風格隨著他人生歷程的變化而變化。早年以婉麗明快為主;中年以悲壯慷慨為特色;晚年以清疏曉暢見長,語言通俗,明白如話。
在兩宋詞史上,能比較完整地表現出自我一生行藏出處、心態情感變化的,只有朱敦儒和後來的辛棄疾。朱敦儒在蘇軾之後,進一步發揮了詞體抒情言志的功能,不僅用詞來抒發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詞表現社會現實,詩詞的功能初步合一,從而給後來的辛派詞人以更直接的啟迪和影響。
第三節 張元乾等詞人
南宋苦難的社會現實,使詞的時代感和現實感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柔麗婉轉的詞體也變成了具有戰鬥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在這一詞風的轉變過程中,張元干最為典型。
南渡前,張元干在生活上跟朱敦儒一樣疏狂放蕩,創作上則模擬「花間」,內容不出酒畔花前,詞風綺艷輕狹,清麗柔婉。南渡後,他投筆從戎,詞風也自覺轉向東坡一路,變得慷慨悲涼。在題材取向上則直面山河殘破的慘痛現實,抒發愛國情感。《石州慢》「雨急雲飛」、《賀新郎》「夢繞神州路」等是其代表作。
早年以吟唱婉麗的「睡起流鶯語」(《賀新郎》)而聞名的葉夢得,經戰火的洗禮,南渡以後也高唱起激昂的戰歌。他才高志遠,文武雙全,但由於權奸當道,壯懷理想不得伸展。其詞多寫英雄失路的苦悶,代表作如《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曉」等。
陳與義的詞用敏銳的藝術感受表現了戰亂時代普通人的種種體驗,抒寫出流落異鄉的憂傷與懷舊情結,如《點絳唇》「寒食今年」、《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等。
同時的陳克、向子諲、王以寧等詞人也加入了時代的大合歌,在當時頗有影響。
第四節 李綱、岳飛等詞人
李綱的詞,抒發了他抗敵救國的執著信念,如《蘇武令》「塞上風高」。
李綱七首奇特的詠史詞,借歷史上敢於平定外憂內患的英明君主來激勵宋高宗振作精神以抗擊金人,表現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賦予了詠史詞以強烈的時代精神和戰鬥性,如《喜遷鶯》「邊城寒早」等。
(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南宋四名臣」,都是力主抗戰反對求和的名臣。他們的詞作雖不多,但各自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他們堅強剛毅的生命意志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如趙鼎的《滿江紅》「慘結秋陰」、《花心動》「江月初升」、李光的《水調歌頭》「兵氣暗吳楚」、胡銓的《好事近》「富貴本無心」等。
岳飛的詞,僅存《小重山》和《滿江紅》二首,後者表達了作者堅決抗擊金兵、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是一曲用熱血和生命譜寫的氣壯山河的英雄戰歌,流傳極廣。
作業思考題:
1.李清照提出的詞「別是一家」之說有什麼意義?
2.李清照前後期的詞風有何不同?為什麼?
3.試述朱敦儒詞的風格特色。
4.南渡詞的鮮明特色是什麼?試舉例說明。
參考資料:
1.沈家莊:《李清照詞「別是一家」說芻論》
2.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
3.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
第八章 陸遊等中興四大詩人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南宋前期詩壇的創作概況,掌握陸遊等中興四大詩人的創作道路、詩歌特點與藝術風貌,進一步認識愛國主義和憂患意識是宋代文學的主潮和鮮明特色。
教學重點難點:陸遊詩歌的特點與成就。楊萬里的「誠齋體」。范成大田園詩的成就。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提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陸遊的創作道路和詩歌淵源
陸遊生長於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南宋初期,年輕時立下了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自期。
29歲時參加進士考試,因名列秦檜的孫子之前而受到秦檜的忌恨,複試時被黜落。
46歲入蜀,先後在王炎和范成大幕府供職,並親臨川陝前線,這段生活擴大了他的詩歌創作領域。54歲時,去蜀東歸,先後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
66歲之後,絕大部分時間在山陰老家度過,創作了大量詩歌,臨終前還寫下一首閃爍著愛國思想光芒的《示兒》詩。
陸遊的生活經歷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其詩歌創作過程也可分為相應的三個階段:早年以藻繪為工,中年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晚年趨於自然平淡。
陸遊與江西詩派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他曾師事曾幾,又私淑呂本中,接受了二人的影響,繼承了他們的詩風,最終又超越了曾、呂等師輩的成就。
除了借鑒江西詩派以外,陸遊還廣泛地學習前代的優秀詩人,屈原、杜甫以其愛國憂世之心成為陸遊的異代知音。此外,岑參和陶淵明也受到陸遊的重視。轉益多師的態度使陸遊從前代詩歌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也使陸詩的題材和風格形成了多樣化的格局。
第二節 陸遊詩歌的特點與成就
陸遊詩歌產量巨富,內容深廣,其中最重要的是愛國主題和日常生活的吟詠。表達愛國主題的詩篇如《夜讀兵書》、《金錯刀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書悲》、《書志》、《關山月》、《書憤》等,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陸遊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和靈魂。
陸遊還寫過一些反映農民疾苦的詩篇,如《農家嘆》、《秋獲歌》等。也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田園詩,如《游山西村》、《柳橋晚眺》等。有些詩篇又表現了書齋生活的閑情逸趣,如《臨安春雨初霽》等。陸遊早年不幸的愛情生活,也往往形諸吟詠,如《沈園》二首。其愛情詩雖然數量很少,但卻是古代愛情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陸遊氣勢奔放、境界壯闊的詩風。平易曉暢中的恢宏雄放之氣。
陸遊無體不備,各體俱工。七言詩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其中尤以七律著稱,其對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纖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樣體現出平易近人的傾向。其七絕筆致流轉,情韻深永。
陸詩數量極多,難免有雷同和淺率之作。
第三節 陸遊的影響
陸遊繼承並發揚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優良傳統,一掃江西詩派的積弊和瑣細卑弱的詩風,高揚愛國主題,對南宋後期詩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江湖詩派中的戴復古和劉克莊都師承陸遊,到了宋末,陸遊的愛國精神更是深入人心。
陸遊的愛國詩歌對後代也有深遠的影響。其吟詠山水景物和書齋生活的詩篇,因描寫細膩生動,語言清新優美,亦頗受明、清詩人的喜愛。
第四節 楊萬里和范成大
楊萬里少習理學,講究品節,關心國事,憂國之念常常流注筆端。楊萬里的詩風發生過多次變化,他初學江西詩派,後轉學王安石和晚唐詩人的絕句,最後走上了「師法自然」的創作道路,創立了一種獨特的詩風,形成了自具面目的「誠齋體」。誠齋體的風格特徵是活潑自然,饒有諧趣。
《初入淮河四絕句》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感情。《憫農》、《插秧歌》反映了農民的勞動生活。但作者的主要詩興是在自然風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楊萬里是位理學家,但理學思想並沒有窒息他活潑的思緒和透脫的胸懷,卻增進了他對平凡事物中蘊含的哲理的思考,這使他的詩既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富於理趣,其名篇如《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宿靈鷲禪寺》、《曉行望雲山》、《小池》、《閑居初夏午睡起》、《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形成誠齋體的要素之一是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觀事物上,他筆下的草木蟲魚乃至山水風雲無不具有知覺和情感,無不充滿生機和靈性。要素之二是楊萬里作詩想像奇特,但不用奇奧生僻的字句或夭矯奇崛的結構,卻用淺近明白的語言和流暢直致的章法,近於口語。
楊萬里善於向民歌學習,吸收口語謠諺入詩,並模仿民歌寫了一些《竹枝詞》,也寫過一些信口成吟,比較粗糙的作品。
范成大曾長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風土人情,詩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闊。如他描寫民生疾苦的詩,繼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張、王新題樂府的傳統,且以寫法新穎生動而別具一格。
范成大受過江西詩派的影響,但主要還是繼承了唐詩中的現實主義精神。語言自然清新,風格溫潤委婉,只有少數作品風格峭拔。
范詩中價值最高的是使金紀行詩和田園詩。
范成大出使金國時所寫的72首絕句,其主要內容是描寫淪陷區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躪、盼望光復的情形,憑弔古代愛國志士的遺迹以表示自己誓死報國的決心,如《州橋》、《市街》、《清遠店》、《藺相如墓》等。
范成大的《催租行》、《後催租行》、《繅絲行》等,深刻揭露了封建剝削的殘酷,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范成大晚年退隱石湖的十年中,寫成了田園詩的代表作《四時田園雜興》60首,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農村生活,將自然景物、風俗人情的描寫與揭露封建剝削結合起來,賦予田園詩更深刻更豐富的內容。桑麻菽麥之景,耕耘紡織之事,生計艱難的酸辛,豐年收穫的歡樂,這一切才是田園生活的真實內容,詩歌的主人公也已由隱士轉變為農人。范成大成功地實現了對傳統題材的改造,使田園詩成為名副其實的反映農村生活之詩。
尤袤的詩歌所存不多,詩風細潤圓轉,近於范成大。
作業思考題:
1.陸遊詩歌最重要的主題是什麼?陸詩的成就如何?
2.試通過《書憤》一詩的解讀,體會陸遊愛國詩篇的思想意義。
3.楊萬里的「誠齋體」有何特點?其形成的要素有哪些?
4.范成大對田園詩的發展有何貢獻?
參考資料:
1.李致洙:《陸遊詩研究》
2.胡 明:《楊萬里散論》
3.王兆鵬:《建構靈性的自然——楊萬里「誠齋體」別解》
第九章 辛棄疾和辛派詞人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辛棄疾的創作道路與人生經歷,掌握其對詞境的開拓和在詞的創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詞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把握辛派詞人的共同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辛棄疾對詞境的開拓。辛棄疾在詞的創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辛派詞人的共同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提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辛棄疾的創作道路
辛棄疾出生在金人統治下的濟南,22歲參加了耿京所領導的抗金義軍。南歸後上《美芹十論》和《九議》,提出恢復大計,表現了他在政治上、軍事上的卓越才能。
辛棄疾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具有英雄的才情將略。但南歸後請纓無路,報國無門。辛棄疾的政治主張與當權的主和派格格不入,加之他身為「歸正」人,更受到歧視而不被信任,其個性又傲岸不屈,剛正自信,因而常遭別人忌恨讒害,屢受排擠打擊,一生「三仕三已」:42歲的壯年,即被彈劾罷職,閑居江西上饒帶湖十年;52歲起用為福建提刑,三年後又被人誣陷落職;再度賦閑八年後,朝廷準備北伐,辛棄疾懷著建功立業的希望再度出山,可並未得到重用,二年後帶著極度絕望的心情,66歲的老英雄又回到鉛山故居,68歲含恨而逝。
辛棄疾既有詞人的氣質,又有軍人的豪情,既然無緣郊命疆場,便轉而在詞壇上開拓疆土,將本該用以建樹「弓刀事業」的雄才來建立詞史上的豐碑。辛棄疾寫詞,有著自覺而明確的創作主張,即弘揚蘇軾的傳統,把詞當作抒懷言志的「陶寫之具」,用詞來表現自我的行藏出處和精神世界。他空前絕後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經歷、生命體驗和精神個性完整地表現在詞中。與虎嘯風生、豪氣縱橫的英雄氣質相適應,辛棄疾崇尚、追求雄豪壯大之美(審美理想)。情懷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飛動,境界的雄偉壯闊,語言的雄健剛勁,構成了稼軒詞獨特的藝術個性和主導風格。
第二節 辛棄疾對詞境的開拓
辛棄疾平生以英雄自許,渴望成就英雄的偉業,在詞中也拓展出虎嘯風生、氣勢豪邁的英雄形象,抒寫出英雄的精神個性,這實際上也正是詞人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辛詞中表現愛國思想和英雄精神的篇章很多,如《賀新郎·贈京華杜叔高》、《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賀新郎》「老大那堪說」、《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清平樂》「繞床飢鼠」等。激烈難平的幽憤,高度深沉的壓抑,飛動跳蕩的生命激情,構成了辛棄疾獨特的生命情懷。辛詞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僅豐滿鮮活,富有立體感,而且具有變異性、階段性特徵:少年的辛棄疾,是沙場點兵的將帥,執戈橫槊的英雄,氣勢豪邁,虛嘯風生;進入中年以後,經歷了人世的危機和宦海浮沉,他已無法點兵沙場,只能在落日樓頭,摩挲撫劍,面對友人,彈鋏悲歌,當年叱吒風雲的少年將帥變成了失路英雄。被迫退隱以後,更變而為手不離杯的醉翁,抱瓮灌園的村叟;到了暮年晚景,他已是頭白齒落、年邁力衰的衰翁。雖然他仍執著於功名事業,但已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狂傲與樂觀,而常常陷入失望之中。稼軒詞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詞史上獨一無二的個性鮮明豐滿的英雄形象。
辛棄疾對詞的心靈世界也有深廣的拓展,表現出巨大的社會憂患和個體人生的苦悶,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來反思、探尋民族悲劇的根源,因而他的詞有著更為深刻強烈的批判性和戰鬥性,如《水龍吟·為韓南澗尚書壽》、《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等。
辛棄疾拓展詞境的另一個層面是對農村田園生活和隱逸情趣的表現,如《清平樂· 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玉樓春》「三三兩兩誰家女」等。
辛棄疾的一些抒情小令,如《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寫得含蓄蘊藉,言短意長。
第三節 辛詞的藝術成就
詞的意象的轉換流變。辛詞創造的戰爭和軍事活動的意象,構成了詞史上罕見的軍事景觀。如《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等,密集的軍事意象群,連結成雄豪壯闊的審美境界,更能體現辛詞的個性特色,也反映出兩宋詞史的又一重大變化,即男子漢氣概的激揚,詞中女性柔婉美最終讓位於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抒情意象的軍事化,是稼軒詞所獨具的藝術特色。
辛詞不僅轉換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現方法,在蘇軾「以詩為詞」的基礎上,進而「以文為詞」,將古文辭賦中常用的章法和議論、對話等手法移植於詞。表現方法的革新,帶來了詞境的新變。
辛詞具有高度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並喜愛用典、用事,同時獨創性地用經史子等散文中的語彙入詞,不僅賦予古代語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擴大和豐富了詞的語彙,辛詞的語言雅俗並收,古今融合,駢散兼行,隨意揮灑,而精當巧妙。
辛詞藝術風格多樣,雄渾雅健,悲壯沉鬱,俊爽流麗,飄逸閑適,穠纖婉麗,都兼收並蓄,其中最能體現他個性風格的則是剛柔相濟和亦莊亦諧兩種詞風。
在兩宋詞史上,辛棄疾作品數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內容境界、表現方法和語言的豐富性、深刻性、創造性和開拓性而言,辛詞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他獨創出「稼軒體」,確立了豪放一派,影響十分深遠。
第四節 辛派詞人
張孝祥是辛派的先驅人物。他詞學蘇軾,既學蘇詞之「豪」,以「詩人之句法」抒壯志豪情,如歡呼採石大捷的《水調歌頭·和龐佑父》,氣勢力度,都堪與蘇軾的《念奴嬌》「大江東去」相爭雄。其名作《六州歌頭》堪稱南渡以來詞壇上包容量最大的一首壯詞,其指陳時事的縱橫開闔和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都直接做了稼軒詞的先導。另一方面又學蘇詞之「放」,併兼融李白詩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神之筆表現其超邁凌雲之氣和瀟洒出塵之姿,如《念奴嬌》「洞庭青草」。張詞風格駿發踔厲,雄放爽朗,藝術境界也別開生面,在詞史上有著特殊地位。
陸遊是辛派的中堅人物。陸詞表現了作者獨特的精神風貌和人生體驗,如《漢宮春》「羽箭雕弓」,《秋波媚》「秋到邊城角聲哀」等。陸詞的主要內容是抒發作者壯志未酬的悲憤,其詞境的特點是將理想化為夢境而與現實的悲涼構成強烈的對比,如《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等,而《卜運算元·詠梅》則借吟詠梅花來表達作者不與黑暗勢力妥協,堅持理想,保持高潔品質的鬥爭精神。此外,愛情詞《釵頭鳳》也寫得真摯感人。
陳亮是位豪俠奇士,與辛棄疾有深厚的交誼,詞風也與辛相似。其詞多表現抗戰復仇、救國安民的思想懷抱,如《念奴嬌·登多景樓》。強烈的現實針對性,鮮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縱橫開闔的議論性構成了陳亮詞最突出的特點,如《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陳亮詞以氣勢見長,往往直抒胸臆,語言斬釘截鐵,風格雄放恣肆,但過分外露,缺乏內斂而少余蘊。
劉過對辛棄疾十分崇拜,其詞也有意識地效法稼軒,如《沁園春》「斗酒彘肩」,便深得辛詞豪邁狂放、幽默俏皮的神韻;而《沁園春·御閱還上郭殿帥》、《沁園春·張路分秋閱》、《六州歌頭·題岳鄂王廟》等,也都神似稼軒。它如《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詞中表現的積極的政治態度和強烈的愛國精神,亦一如辛詞。劉過是終生流浪江湖的布衣、游士,其詞的抒情主人公,也是一位自傲自負又自卑自棄、狂傲不羈又落魄寒酸的江湖狂士。劉詞第一次展現了南宋中後期特殊的文士群體——江湖游士的精神風度、生活命運和複雜心態,具有獨特的生命情調和個性風格。劉詞造語平淡而韻致豐饒,仿效辛詞而自成一家。但其以文為詞,有時不守音律,造語狂宕,有時不免粗豪,對辛派後勁的粗率不無影響。
作業思考題:
1.辛棄疾的抱負與遭遇和他的詞風有何關係?
2.辛棄疾對詞境有哪些新的開拓?
3.辛詞的藝術成就如何?
4.辛派詞人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參考資料:
1.劉揚忠:《辛棄疾詞心探微》
2.王兆鵬:《唐宋詞的審美層次及其嬗變》
3.王兆鵬、劉尊明:《歷史的選擇——宋代詞人歷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4.劉乃昌:《辛棄疾論叢》
第十章 姜夔、吳文英及宋末詞壇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南宋後期詞壇的創作概貌,掌握姜詞的特點與貢獻,把握江湖詞人群與遺民詞人群這兩大創作群體的主要傾向及藝術風貌。
教學重點難點:江湖詞人群。遺民詞人群。姜夔詞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提問
教學內容:
辛棄疾去世後的南宋詞壇,先後出現了兩代詞人,一是江湖詞人群,二是遺民詞人群,從創作傾向看,這兩代詞人又形成了兩大創作陣營:辛派後勁與姜派詞人。宋末詞壇是詞史高峰狀態的結束期,也是多種詞風的融合期。
第一節 姜夔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他和劉過一樣,也是浪跡江湖、寄食諸侯的游士。青年時代,曾漫遊南北。其氣質個性與劉過不同,他是耿介清高的雅士,一生清貧自守,以文藝創作自娛,詩詞散文和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當世名流如辛、楊、范、朱和蕭德藻等人都極為推重,雖終生布衣,名聲卻震耀一世。
姜詩初學黃庭堅,後轉學晚唐陸龜蒙。七言律、絕句尤工,具有「清妙秀遠」的特色。
姜詞多為戀情和紀游、詠物之作,在題材上並沒有什麼拓展,其貢獻主要在於對傳統婉約詞的表現藝術進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審美規範。他的戀情詞,重在表現別後的苦戀相思,並用一種獨特的冷色調來處理熾熱的柔情,從而將戀情雅化,如《踏莎行》「燕燕輕盈」。姜夔稟承周邦彥字鍊句琢的創作態度,借鑒江西詩派清勁瘦硬的語言特色來改造傳統艷情詞、婉約詞華麗柔軟的語言風格,而創造出一種清剛醇雅的審美風格。他的詠物詞往往別有寄託,他常常將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對國事的感慨融為一體,寫得空靈蘊藉,寄託遙深,如《齊天樂》之詠蟋蟀,《暗香》、《疏影》之詠梅花。姜夔的《揚州慢》詞,感念世亂,直抒黍離之感;《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就眼前景物表達感傷時事之情;《翠樓宕引》表現作者不忘君國,但又深恨興復無人的慨嘆,這些都是姜詞中較有現實意義的作品。
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他繼承周邦彥的傳統,講究音律和鍊句,詞境清幽冷雋,意味深遠,藝術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別出心裁。詞作往往配有精心結撰的小序。姜詞下字運意,力求醇雅,被奉為雅詞的典範,在辛棄疾之外別開宗派,影響深遠。
史達祖的詞風與姜夔有神似之處,但他更致力於鍊句,差不多每首詞都有精警之句。但因過分注重鍊句,有時便不免雕琢過甚。史達祖工於詠物,他最負盛名的是兩首詠燕、詠春雨的自度曲《雙雙燕》和《綺羅香》,前者堪稱詠燕的絕唱。
高觀國與史達祖齊名,他善於創造名句警語,頗為後人傳誦,如「香心靜,波心冷,琴心怨,客心驚」(《金人捧露盤·水仙花》)等。
第二節 吳文英
吳文英,字君特,號夢窗,又號覺翁。他是一位頗為獨特的江湖游士,雖放浪江湖,然足跡未離江、浙;雖以布衣終老,卻長期充當一些權貴的門客與幕僚,非官又非隱;雖曳裾侯門,但只為衣食生計,而不為仕進投機鑽營,尚保持著清高獨立的人格。
吳文英的詞,在情思內容上無法超越稼軒、白石,於是專在藝術技巧上爭奇鬥勝。在思維方式上,善於化實為虛,變虛為實,通過奇特的藝術想像和聯想,創造出如夢如幻的藝術境界,如《八聲甘州》「渺空煙四遠」、《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思佳客》「釵燕攏雲睡起時」等。在章法結構上,進一步打破時空變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時空的情事、場景濃縮統攝於同一畫面內;或將實有的情事與虛幻的情境錯綜疊映,使意境撲朔迷離,如《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
吳詞的語言生新奇異。第一是語言的搭配,字句的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語序和邏輯慣例,與其章法結構一樣,完全憑主觀的心理感受隨意組合,有時看似無理,實則卻很奇妙。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色彩感、裝飾性和象徵性。他描摹物態、體貌、動作,很少單獨使用名詞、動詞或形容詞,而總是使用一些情緒化、修飾性、色彩感極強的偏正片語。夢窗詞字面華麗,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麗深幽的語言風格。但雕繪過甚,時有堆砌之弊、晦澀之失。夢窗詞的題材內容雖仍不出戀情、詠物、傷今懷古和酬贈唱和的範圍,但其藝術上的獨創性足可與白石抗衡。
第三節 宋末其他詞人
宋元之際的詞壇,有兩大特點:一是創作活動的群體性,此期詞人喜歡結社唱和,尤其是周密、王沂孫、張炎等浙江籍的詞人群,以臨安為活動中心,常常結為吟社,分題定韻賦詞,詞成後相互審音改字,品評得失。詞社中的唱和詞,藝術上精雕細刻,音律精嚴,字句高雅,但有時是在缺乏創作激情的情況下應社所作,因而情感深度不足。二是題材、風格的趨同性。周密、王沂孫、張炎等人都是貴介公子、江湖雅人,宋亡之前,他們對黑暗腐敗的社會政治灰心失望,而嘯傲山川。由於吟賞湖山風物是他們主要的生活內容,又常常同題唱和,因而詠物和詠節序,就成為他們一致的題材取向。宋亡之後,作為故國遺民,他們以曲折委婉的方式,比興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亡國痛楚。於是通過詠節序和詠物來寄託亡國的悲恨,就成為他們熟悉和便利的創作方式,也是遺民詞最突出的特點。詞法取徑的一致,審美趣味的相同,又使他們的藝術風格大體相近。其中周、王、張、蔣(捷)詞的藝術個性比較突出。
周密的詞作,融匯白石、夢窗兩家之長,形成了典雅清麗的詞風,其成名之作,描繪西湖十景的組詞《木蘭花慢》,即以文筆清麗而著稱。宋亡後的詞作,情思凄苦幽咽,代表作為《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周密所選的《絕妙好詞》,輯有132家作品,許多不知名的作家作品,得以流傳下來。
張炎的詞,多抒寫個人的哀怨,詞風清雅疏朗,音律和洽,尤其擅長於詠物詞,其名篇如《高陽台·西湖春感》、《解連環·孤雁》等。
張炎論樂理和論詞藝詞法的詞話著作《詞源》,對後世詞學影響很大。書中提出的「清空」、「騷雅」等概念,成為後世詞學研究中重要的審美範疇。其詞對清初浙西詞派的創作影響很大。
王沂孫的詞,多為詠物之作,其中有些詞寄託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故國之思。其詠物詞的特點:一是善於隸事用典,他不是直接描摹物態,而是根據主觀的意念巧妙地選取有特定含意的典故與所詠之物有機融合,使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意相互生髮。二是擅長用象徵和擬人的手法,用象徵性的語言將所詠之物擬人化,使之具有豐富的象徵意蘊,因而他的詞被認為有深遠的寄託,如《眉嫵·新月》。王沂孫的詞,前人評價甚高,尤其是清中葉以後的常州詞派,更是推崇備至。
蔣捷是宋末最有特色和個性的詞人。他的詞,兼融豪放詞的清奇流暢和婉約詞的含蓄蘊藉,如《虞美人·聽雨》。蔣詞敢於直接表現亡國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對異族統治的不滿情緒,內容較為充實。其詞還多角度地表現出亡國後遺民們飄泊流浪的凄涼感受和饑寒交迫的生存困境,如《賀新郎·兵後寓吳》。蔣捷的有些詞作,格調清新,樂觀輕快。
宋末詞人中,辛派後勁的詞現實性和時代感最為強烈,思想內容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劉克莊是辛派後勁中成就最大的詞人。他的詞一以國家命運為念,充滿著強烈的危機感,而且是一種迫在眉睫的憂慮。劉詞在表現社會生活的廣度上有新的開拓,如《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滿江紅·送宋惠父入江西幕》等。劉詞中還表現出一種極其可貴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類作品深化和提高了詞的思想境界。劉詞富有藝術個性,風格雄肆疏放,如《沁園春·夢浮若》。
陳人傑是宋代詞壇上最短命的詞人,享年僅26歲,其詞現存31首,全用《沁園春》調,這是兩宋詞史上罕見的用調方式。在南宋精神萎靡的社會現實里,他用詞呼喚富有進取精神的男子漢雄健氣概的回歸。其詞縱筆揮灑,語言嶄切痛快,政治批判的鋒芒尖銳深刻。
劉辰翁的詞清逸雄健,富有愛國精神,他的《永遇樂》「璧月初晴」表現了思念故國的愁苦,情辭沉痛。劉詞的獨特性在於吸取了杜甫以韻語紀時事的創作精神,用詞來表現亡國的血淚史,在宋末遺民詞人群中自樹一幟。
宋亡以後,詞壇上是一片苦調哀音,唯有民族英雄文天祥,以他那視死如歸的崇高氣魄、激越雄壯的歌喉,高昂地唱出了民族的尊嚴和志氣,如《沁園春·至元間留燕山作》。文天祥的高歌,給輝煌的兩宋詞史增添了最後一道光輝。
作業思考題:
1.姜夔對詞的主要貢獻是什麼?他在詞史上的地位如何?
2.吳文英的詞有何特點?
3.宋元之際的詞壇有何特點?
參考資料:
1.陶爾夫:《論姜白石詞》
2.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
3.金啟華、蕭鵬:《周密及其詞研究》
4.楊海明:《張炎詞研究》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並掌握南宋散文和四六文的創作概貌、主要特點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正確認識和評價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教學重點難點:南宋散文和四六文的主要特點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如何認識和評價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教學方法:提示、討論、評點,以學生自學為主。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南宋的政論文和筆記小品
南宋的政論文多以籲請抗敵、謀劃復國大計為主要內容。文章的政治功利目的十分明確,大都秉筆直書,義正詞嚴,氣勢磅礴,言辭懇切,如岳飛的《五嶽盟祠記》、胡詮的《戊午上高宗封事》、辛棄疾的《美芹十論》《九議》、陳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一書》等。
南宋的筆記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南宋筆記散文內容豐富複雜,舉凡史事雜錄、考據辨證、詩文評論、小說故事等,應有盡有。其中屬於學術論著性質的文章很多,但也有不少是生動有趣的散文。陸遊的《入蜀記》、范成大的《吳船錄》,記述旅途的見聞感受。而陸遊的《老學庵筆記》、洪邁的《容齋隨筆》、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周密的《武林舊事》等,又多有文學性很強的小品文。
第二節 南宋理學家的文論和散文
南宋理學形成了幾個學派互峙的局面。南宋理學家的文學修養較高,善於作文。南宋理學家對文學發表了許多言論,呂祖謙重視文學辭章,專門寫了《論作文法》來討論古文技法。葉適的文論強調事功,認為「為文不能關教事,雖工無益也」。對當時和後代的文學產生較大影響的則是朱熹的文論。朱熹一生的主要精力用於著述和講學,他繼承了北宋理學家的文道觀,並對文與道的關係作了更深入的論述。
首先,朱熹強調道的重要性,認為道是第一性的,是根本,而文不過是輔助手段而已。其次,朱熹同時又認為文道一體,這事實上承認了文學的價值。在理學思想內部,朱熹的文學觀比二程更為通達。
朱熹的文論對南宋的古文創作有深刻的影響。一方面,散文被置於理學的規範之下,文成為從屬於道的表現工具。另一方面,朱熹並未完全抹煞文學的價值,仍然為文學在理學思想的支配下保留了一席之地。其文學觀對宋以後的文學也有深遠的影響。
南宋時期,各種散文選本相繼出現,如《宋文鑒》、《文章正宗》等。朱熹、真德秀的散文創作。理學家除了政論文之外,也寫了不少文學性散文,可見理學思想未能全面控制文壇。宋末文天祥的《指南錄後序》、謝翱的《登西台慟哭記》等作品,情文並茂,充分發揮了散文的藝術感染力。
第三節 南宋的四六
宋代的四六不同於唐代的駢文,至南宋更成為一種靈活多姿、便於議論的應用文體。南宋前期的四六名家中,以汪藻的成就最為突出。汪藻所擬的詔令既明暢洞達,曲盡情事,又具有激動人心的情感內蘊,最著名的是《皇太后告天下手書》和《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等篇。
陸遊、楊萬里等人雖不以四六名,但都善於四六,文集中有不少四六精品,如陸遊的《祭雷池神文》。楊萬里的四六則工於偶對,清新自然,如其名作《除吏部郎官謝宰相啟》。
南宋中期以後的四六作家在藝術技巧上追求細密工巧,風格趨於流麗妥貼,代表作家有李劉、李廷忠等。李劉是宋代最用力於四六的文人,他的四六作品多達1100篇,名作也多,在當時享有盛名。
南宋後期的真德秀、劉克莊等人的四六作品自具面目,與李劉等人異趣。宋末文天祥、陸秀夫等人在國家傾危之際,寫出了一些四六名篇,詞偉氣壯,慷慨激越,一掃晚宋四六的衰弊之氣。
作業思考題:
1.試述南宋政論文和筆記散文的創作概況。
2.試述朱熹的文論及散文創作。
3.南宋的四六有何特點?有哪些名家名篇?
參考資料:
1.王琦珍:《南宋散文評論中的幾個問題》
2.錢 穆:《朱子新學案》之《朱子象山學術異同》
3.張豈之:《中國思想史》第五編第六章
第十二章 南宋後期和遼金的詩歌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南宋後期和遼金詩歌創作的概貌,掌握永嘉四靈和江湖派詩人的創作傾向與藝術風貌,把握宋末英雄與遺民兩個創作群體以及金代詩人元好問的詩歌理論與創作成就。
教學重點難點:永嘉四靈的創作傾向。江湖派詩人的藝術風貌。英雄與遺民兩個創作群體的特點。元好問的詩歌理論與創作成就。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提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
南宋後期不滿江西詩風而又較有影響的,是「永嘉四靈」和江湖派。
「永嘉四靈」詩學晚唐賈島、姚合之體,標榜野逸清瘦的作風。他們的詩,內容上多是題詠景物,酬唱贈答,形式上以五、七言近體為多,藝術上精雕細刻,注重鍊句鍊字,但識見淺,境界狹,成就不大。「四靈」在當時名聲很大,聲名遠遠超過其實際成就,其對稍後的江湖派詩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南宋後期,一些沒能入仕的游士流轉江湖,以獻詩賣文維持生計,成為江湖謁客。杭州書商陳起刻印了《江湖集》,以江湖謁客為主的這些詩人就被稱為江湖詩派。後《江湖集》被劈板禁毀。「江湖詩禍」的發生一方面影響了江湖詩人的創作,使他們畏禍而較少詠及時事;另一方面卻也使得江湖詩派名揚一時,反而提高了他們在詩壇的聲譽。
江湖詩人最擅長的題材是寫景抒情,他們在這方面受到「四靈」的影響,即字句精麗,長於白描。但境界較為開闊,又稍勝於「四靈」。江湖詩派中較出色的詩人是劉克莊、戴復古和方岳。
劉克莊繼承陸遊詩歌的愛國主義和現實主義精神,寫了一些懷念國事、抨擊時弊的詩篇,如《國殤行》,《築城行》、《苦寒行》、《軍中樂》等。劉克莊在藝術上兼師唐、宋諸家,詩歌風格呈現出多種淵源,其中尤以賈島、姚合到「四靈」的一脈比較顯著。
戴復古早年曾從陸遊學詩,後一度崇尚晚唐,但受陸遊雄渾詩風的影響最深。其詩繼承杜甫、陸遊的傳統,指斥朝政,反映民瘼,絕少顧忌。如《織婦嘆》,揭露官府的橫徵暴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庚子荐饑》指責官府賑災之虛偽;《聞時事》、《江陰浮遠堂》、《頻酌淮河水》等,表現了詩人憂念國事的沉重心情。
方岳的《農謠》,用白描手法寫農村景象,質樸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第二節 宋末詩歌
宋末詩人的兩個群體:民族英雄,以文天祥為代表;遺民詩人,以謝翱、謝枋得、林景熙、鄭思肖為代表。
文天祥早年的詩歌比較平庸,詩風近於江湖派。後期詩歌記錄了自己抗元的戰鬥經歷和心路歷程,思想得到升華。《過零丁洋》、《正氣歌》、《金陵驛》等詩,表現了作者堅貞的民族氣節和昂揚的鬥爭意志,慷慨悲壯,感人至深。
文天祥晚期詩作的一種重要形式是「集杜詩」,即把杜甫的詩句重新組合成詩,他在燕京獄中寫了《集杜詩》一卷,共有五言絕句200首。集句詩向來被視為文字遊戲,但文天祥的集杜詩卻是具有獨立文學價值的創作。
謝翱是宋末遺民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家,他的詩沉痛悲涼,意旨深密,深刻地反映出在異族統治下人們的哀痛心情,如《西台哭所思》。謝翱最有特色的詩是《效孟郊體七首》,成功地運用隱喻的手法抒寫了亡國的哀思。
汪元量的詩,最有名的是《醉歌》、《湖州歌》、《越州歌》等,或痛責權臣誤國,或敘寫元兵蹂躪下的亡國之痛,表現了詩人悲痛的感情和忠貞的民族氣節,其詩被稱為宋亡之詩史。
謝枋得、林景熙、鄭思肖等遺民詩人的創作,也大都體現了深沉的愛國情思。
第三節 遼代詩歌
遼是契丹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契丹是以游牧和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北方少數民族,逐水草、隨季節而遷移放牧,以車帳為家,形成了豪放勇武的民族性格。契丹詩人大多是君主、皇族和后妃,其詩留存下來的只有70餘首。
遼代第一個較有名的契丹詩人是耶律倍。他博覽群書,對漢文化頗為嚮往,現存《海上詩》一首。
契丹女詩人蕭觀音、蕭瑟瑟的成就也頗可觀。蕭觀音的詩作較為多樣化,既有雄豪俊爽,頗見北地豪放氣概之詩,也有委婉深曲之作。蕭瑟瑟的詩頗含政治見解,現存的《諷諭歌》、《詠史》都是諷諭朝政的。
在契丹人的詩作中,篇幅最大、且最具典型意義的莫過於《醉義歌》。它是由契丹文譯成漢文的一首長詩,也是遼詩中最出色的長篇歌行,作者當是一位僧人。此詩從重陽節飲酒入手,多方面地抒寫了對人生的感慨,表示對隱逸生活的喜愛,也表現出要以佛道思想來消解人生煩惱的意願。全詩結構開闔有致,脈絡鮮明。原詩雖用契丹文寫成,卻運用了許多屬於漢文化的典故,是古代詩歌中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生動例證。
遼詩中漢人的創作成就不大,但也偶有佳作,如趙延壽的《失題》。
遼詩所存作品雖然不多,但它既表現出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及其社會生活狀況,又體現出他們逐步接受漢化的過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第四節 元好問與金代詩歌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其文學成就遠遠超過了遼代。金詩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金國初建到海陵朝(1115—1161),此期的主要作家都是由遼、宋入金的文士,其中比較重要的詩人有宇文虛中、吳激、蔡松年等。
第二階段是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1162—1208),此期金詩逐漸走向成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此期的主要詩人有蔡珪、王庭筠、党懷英、周昂等,他們被金末的元好問稱為「國朝文派」。
第三個階段是金朝在蒙古的進逼下被迫南渡直到金亡前後。此期詩歌創作相當活躍,不事雕琢、重在達意的文學思想佔據了主導地位,產生了一批關心國計民生的好作品。此時文壇由趙秉文、李純甫主盟,他們各有自己的詩學主張,形成了兩個不同的詩歌流派。(金朝詩人主要是模仿北宋,有些詩作表現了雄豪粗獷的北方文學特質)此期詩壇值得注意的新氣象是,隨著金國國勢的日益衰微,社會動蕩不安,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憂時傷亂的題材走向漸趨加強,不少詩人寫出了反映動亂現實的詩篇。最能代表這種新氣象的詩人首推元好問,他的創作使金詩的成就飛躍到一個嶄新的境界。
元好問是金代最重要、成就也最為突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詩論家。元好問的紀亂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現實,具有詩史的意義。
紀亂詩的特點之一,是作者對國家滅亡、人民遭難的現實不是一味地哀嘆悲泣,而是把悲壯慷慨的感情表現於蒼莽雄闊的意境之中。情感悲涼而骨力蒼勁,是元好問的獨特詩風。
紀亂詩的另一特點是具有深刻的歷史洞察力,作者往往把對現實的悲愴情懷與對歷史的批判意識融合在一起,從而增加了詩的思想深度。
元好問的寫景詩也很有特色,《游黃華山》等作品描寫了祖國河山的壯麗。
元好問擅長各種詩體,尤以七律的成就最為突出。他的詩具有雄渾開廓、豪邁悲涼、寄慨遙深的特點。
元好問也是金代最傑出的詞人,詞風與其詩風類似:氣象雄渾蒼茫,境界博大壯闊,代表作如《木蘭花慢·游三台》、《水調歌頭·賦三門津》等。其詠贊雙蕖和雁丘的兩首《摸魚兒》,分別寫人與雁的殉情,手法綿密,情致深婉,是元好問詞中摧剛為柔、幽婉深摯的名作。
元好問的《論詩絕句三十首》,相當全面地評論了自漢魏下迄宋季千餘年間的重要詩人及詩派,表達出重視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壯偉的風格的詩學主張,一直為後代的詩論家所重視。他提倡建安以來的優良傳統,而對齊梁詩風、西昆體和江西詩派持否定的態度。《論詩絕句》本身也是優美的詩歌作品。
元好問晚年致力於金代史料的搜集工作,並編纂了一部《中州集》,這部金詩總集,使金代許多作家的作品得以保存下來,它不僅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而且是金代歷史的寶貴史料,是元好問一生文學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業思考題:
1.應如何評價「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請談談你的看法。
2.分析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
3.試述金詩發展的過程及主要作家作品。
4.元好問的「紀亂詩」有何特點?試述之。
參考資料:
1.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
2.張白山:《宋詩散論》
3.張廷鵬等:《賦到滄桑句便工——論元好問的紀亂詩》
推薦閱讀:
※思維中的兩道閃電,會擊中同一個地方嗎
※《登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怎樣構思以紙為主題的作文?
※文學風格流派介紹(二)
※《童年》簡介是什麼?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