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107)

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107)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鐵棒磨成針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一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於是他丟下書,逃學出去玩。

  他一邊閒遊閒逛,一邊東瞧西看。他看見一位老媽媽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裡拿著一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著,神情專注,以至於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媽媽在幹什麼,便好奇地問:「老媽媽,您這是在做什麼呀?」

  「磨針。」老媽媽頭也沒抬,簡單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裡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媽媽手裡磨著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麼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媽媽,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麼?」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麼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媽媽才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了老媽媽的話,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恆心,天天堅持去做,什麼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裡,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了。於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

  

鱉與主人

 

  有一個人捉到了一隻鱉,他十分高興地把鱉帶回家。打算把鱉殺了,然後煮熟美美地吃一頓,可是他又不願意承擔殺害生靈的惡名。怎麼辦呢?他想了一個辦法。

  這個人將鍋裡盛滿了水,用大火將水燒得滾開,再在鍋上橫擱一根細竹棍子,然後,他裝著和鱉商量的樣子對鱉說:「聽說你很會爬,我想看看你的本領。如果你能為我表演一次,從這根竹棍上爬過去,我就一定放了你!」

  可憐的鱉看了看鍋裡燒得滾燙的水還在上下翻騰,熱氣直往上竄,如果在細竹棍上爬的時候,稍不小心,就會掉進鍋裡沒命了。牠想,這明明是主人故意設圈套要謀殺自己,但可憐的鱉依然存一線求生的希望,牠想,只要自己萬分小心,說不定還真能爬過去死裡逃生哩。於是,鱉答應從開水鍋上爬過去。

  鱉鼓起了平生所有的勇氣,集中了牠有生以來的全部精力,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地從細竹棍的這一端爬過去,反正大不了就是一死。鱉咬緊牙關,一步步地爬,沒想到,竟然真的爬過去了。當牠爬到鍋的那一邊時,牠幾乎都要暈過去了,趴在地上再也動彈不得。

  主人萬沒想到這鱉竟有這等幸運,牠竟能從九死一生中解脫出來。然而,主人不甘心,他還是要吃鱉肉。於是他改口對鱉說:「不錯,真有本事,非常精彩!請你再表演一次,我還想再欣賞一遍。這次爬過來,說什麼我也放了你!請來吧!」

  鱉算是看清了主人的醜惡嘴臉,十分憤怒地說:「你要想吃我,就明說好了,何必還這麼煞費苦心地拐彎抹角呢!」

  鱉怒斥那個偽善的主人的惡行,正好揭露了某些偽君子虛偽狡詐的真面目,他們明明要幹壞事,卻還冠冕堂皇地假裝仁義道德。

  

鷗鳥與青年

  從前,有位青年住在海邊,非常喜歡鷗鳥,鷗鳥也樂於親近他。每天晨曦初露,當他搖船出海的時候,總有一大群鷗鳥尾隨在他的漁船四周,或在空中盤旋,或徑直落在他的肩上、腳下、船艙裡,自由自在地與青年一道嬉戲玩耍,久久不願離去,相處十分和諧。

  後來,青年的父親聽說了這件事,就對他說:「人家都說海上的鷗鳥喜歡跟你一道玩耍,毫無戒備,你何不乘機抓幾隻回來,也給我玩玩?」他於是滿口答應道:「這有何難?」

  第二天,青年早早地出了家門,他將小船搖出海面,焦急地等待著鷗鳥們的到來。可是,那些聰明的鷗鳥早已經看出了他今日的神情不對,因此總只是在空中盤旋,而不肯落到他的船上。當青年準備伸手抓牠們的時候,鷗鳥們就「呼」的一聲全飛走了,青年只好乾瞪眼。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彼此交往要想達到和諧友好的境界,必須以互相真誠為前提。如果你自以為聰明,想心事去算計朋友,那麼朋友必然會棄你而去。

  

驚弓之鳥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有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genglei)。有一天,更羸跟隨魏王到郊外去遊玩。玩著玩著看見天上有一群鳥從他們頭上飛過,在這群鳥的後面,有一隻鳥吃力地在追趕著牠的同伴,也向這邊飛來。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會有這樣的事?」魏王真有點不相信地問。更羸說道:「可以試一試。」過了一會兒,那隻掉了隊的鳥飛過來了,牠飛的速度比前面幾隻鳥要慢得多,飛的高度也要低一些。這隻鳥飛近了——原來是隻掉了隊的大雁,只見更羸這時用左手托著弓,用右手拉著弦,弦上也不搭箭。他面對著這隻正飛著的大雁拉滿了弓。只聽得「噹」的一聲響,那隻掉了隊正飛著的大雁便應聲從半空中掉了下來。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便問更羸不用箭是憑什麼將空中飛著的鳥射下來的。更羸笑著對魏王講:「沒什麼,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是怎麼知道這隻大雁是受過了箭傷的呢?」魏王更加奇怪了,不等更羸說完就問。更羸笑著繼續對魏王說:「從這隻大雁飛的姿勢和叫的聲音中知道的。」更羸接著講:「這隻大雁飛得慢是牠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的聲音很悲慘是因為牠離開同伴已很久了。舊的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牠心裡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更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拚命往高處飛。牠心裡本來就害怕,加上拚命一使勁,本來未癒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翅膀再也飛不動了,牠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故事中的大雁聽到弓弦聲響後就驚惶萬分,是因為牠身上受過箭傷。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指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過虧,於是就老是害怕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可以說是驚弓之鳥。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為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遊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隻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於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牠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隻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乾死、曬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鬆開你的嘴,明天也不鬆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裡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著,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拚個同歸於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著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啟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裡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從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後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鬥,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靈猿受窘

 

  在原始的大森林間,到處都生長著高大挺拔、鬱鬱蔥蔥的喬木,如葉形橢圓的楠木、葉子對生的梓樹、可防蟲蛀的樟樹、可做染料的櫟(li)樹等等。它們枝繁葉茂,遮天蔽日,令人望而生畏。

  有一種善於飛騰、跳躍的靈猿,生活在這原始大森林裡,恰似如魚得水。您瞧,牠們在這些又粗又直的喬木之間輕盈敏捷地攀援,時而躍上,時而落下,不時還會扯住一很籐蔓,蕩到另一棵大樹的樹杈上去小憩片刻。牠們在大森林內嬉戲玩耍,逍遙自得,神氣活現,好不威風,儼然就像這深山老林中的君王一般,誰也奈何牠不得。由於牠們的身體十分靈巧,行蹤無定,哪怕是像后羿、逢蒙那樣的神射手吧,恐怕也沒有辦法去瞄準牠。

  然而,若是將這群靈猿趕到一片荊棘叢生的灌木林中去生活,那就會變成另外一番景象了。那裡儘是生有長刺的柘(zhe)樹、滿身棘刺的酸棗、味道酸苦的枳(zhi)樹等等。在這些渾身長刺的灌木叢中,靈猿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牠們無樹可攀,無枝可跳,善於騰躍的本領無法施展,稍有行動,往往就會被繁枝利刺扎得疼痛難忍,真可謂是危機四伏。因此,牠們只能小心謹慎地在林間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戰戰兢兢地爬行,全身緊張得直打哆嗦,好不淒惶!

  同樣是這群靈猿,為什麼在喬木林和灌木叢中的表現竟有天壤之別呢?這並不是由於靈猿的筋骨突然得了什麼急病而變僵硬了,而只是因為牠後來所處的環境,使牠不能充分施展其攀援騰越的本領所造成的結果啊!

  靈猿受窘的遭遇說明,任何一種技能技巧能否得以充分施展,除主觀努力外,客觀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時甚至還會起決定的作用。由此可見,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創造一種寬鬆、和諧的客觀環境,使各種人才都能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該是何等重要啊。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中國古代幾次征朝鮮為什麼都失敗?
皇帝自稱龍的化身又稱天子,那他天父玉皇大帝豈不也是龍?可玉皇大帝不是龍啊?
為什麼古人的人均壽命那麼低。?
古代詩歌核心知識再回顧

TAG:中國 | 經典 | 古代 | 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