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歌訣
06-01
《中醫基礎理論》歌訣(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萬物綱,對立統一名陰陽。無限分割相對觀,晝夜動靜熱與寒。(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古哲理中寓陰陽,對立制約是其常。陰內守而外使陽,
互根互用不可單。動態平衡互消長,此之消來彼即長。萬物化醇交感彰,極則轉化反方向。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組織結構定性清,人體內外須分明。五臟屬陰內藏精, 六腑為陽傳化勤。背外為陽腹內陰,四肢內外陰陽經。陰陽還可分陰陽,變化之機細細尋。 生理病理寓陰陽,陰平陽秘體安康。陰勝則寒熱責陽,陰虛熱來陽虛涼。 陰病治陽陽治陰,陽中求陰陰求陽。寒者熱之熱者寒,診察治療細參詳。(四)五行生剋乘侮: 五行如環復運行,相生相剋是常情。生為資生助長意, 木火土金水相從。克是克制與制約,木土水火須次金。欺凌反克為相侮,超常制約相乘逢。(五)五行學說的運用:五行比類萬物情,肝風木而火屬心。脾為濕土肺燥金,
腎寒屬水需分清。肝味酸來其色青,心屬苦味赤色明。甘黃歸脾咸黑腎,莫忘肺白味為辛。(六)氣的功能: 推動激發原動力,防禦護衛實腠理。陽氣產熱起溫煦, 營養之功體得益,液態物質賴固攝,代謝全憑氣化利。(七)氣的分類: 元氣來源腎中精,依賴三焦全身行。推動激發各臟腑,生命原始動力興。 大氣水谷生宗氣,積於胸中行呼吸。貫心脈而行氣血,視聽語言活動濟。 水谷精微化營氣,十四經脈循行跡。精純柔和濡臟腑,化生血液營養施。 衛氣亦為谷中精,晝行於陽夜行陰。溫養調節司開合,防禦外邪保康寧。(八)血:
中焦受氣取汁膏,循行脈中營血號。滋潤濡養各臟腑,神志活動源有靠。(九)津液: 津液原是水谷精,三焦通道賴循行。滲於肌膚入血脈,質清滋潤謂之津。 進入髓腦滑關節,質地稠厚液為名。化生血液運載氣,排泄產物調陽明。(十)臟象: 臟居於內形外見,取名臟象來體現。精華之氣歸五臟,藏而不瀉為特點。 六腑專司傳化物,瀉而不藏是為權。腦髓骨脈膽胞官,奇恆之府有專篇。(十一)五臟: 心主神志血脈通,開竅於舌面為榮。在液為汗在誌喜,君主之官主宰權。肺主氣而司呼吸,通調宣降百脈利。治理調節開竅鼻,志悲液涕華皮毛。
肝藏血稟疏泄權,開竅於目華甲顏。在液為淚體筋連,將軍之官慮決全。 脾為倉廩運化先,統血升清賴功健。主司肌肉四肢實,志思竅口液為涎。 腎主納氣司水源,藏精主骨為作強。開竅於耳二陰兼,志恐液唾華髮然。(十二)六淫特點: 六氣反常名六淫,關聯季節居環境。口鼻皮毛外感徑,可有相兼轉化性。(十三)風: 風性開泄易襲陽,善行數變動性強。緣何風為百病長,喜為先導致病廣。(十四)寒: 寒為陰邪損陽氣,易阻氣血性凝滯。寒性收引筋脈急,傷寒中寒須辨識。(十五)暑:
夏主暑氣邪為陽,耗氣傷津火性含。性多挾濕長夏見,其性炎熱易升散。(十六)濕: 濕性粘滯重濁臨,損傷陽氣易下侵。纏綿反覆病難愈,阻遏氣機性屬陰。(十七)燥: 秋季燥氣易為病,傷肺耗津是特性。溫燥偏熱鼻無涕,涼燥無汗少津液。(十八)火(熱): 火為陽邪性炎上,擾神耗氣津易傷。迫血妄行引肝風,腐蝕血肉發瘡瘍。(十九)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太過便為病。怒則氣上肝呻吟,喜則氣緩心不寧。思則氣結傷脾胃,恐則氣下腎病臨。驚則氣亂神無依,悲則氣消肺損因。
(二十)瘀血: 瘀血實為血停積,寒熱氣病皆可致。固定拒按痛如刺,瘀結體內名徵積。 出血反覆挾血塊,外觀晦暗色青紫。脈多結代或澀滯,活血調氣法最宜。 《中醫基礎理論》經文選讀(一)陰陽五行、精氣學說: 1、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一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使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3]、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陽虛則外寒,陽虛則內熱。 《素問*調經論》 5、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生氣通天論》 6、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議論身之陰陽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