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宗派源流(五)--上清派 靈寶派 樓觀道 茅山宗
道教宗派源流
上清派
上清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是東晉中期楊羲造作的"上清經"逐漸傳播後形成的。關於"上清經"的來源,《雲笈七》卷五李渤撰《真系》,及陶弘景《真誥》卷十九《真誥敘錄》均稱:東晉興寧二年(364),有魏華存等眾仙真下降,魏將清虛真人王褒所授"上清"眾經三十一卷並諸仙真傳記、修行雜事等授弟子琅瑯王司徒公府舍人楊羲(331~386),楊得魏華存所傳,用隸書寫出,傳護軍長史丹陽句容許穆(305~376)。許穆再傳子許翙(341~370)。《真誥敘錄》云:"凡三君手書。今見在世,"經"、"傳"大小十餘篇,多掾(許翙)寫。《真授》四十餘卷,多楊(羲)書"。由此可見上清派始創過程中,楊、許經書造作之一斑。實際上"上清"眾經、諸仙真傳記、並修行雜事等即揚羲的扶乩降筆。二許去世後,翙子臨沮令黃民(361~430)收集先世所寫經符秘籙,於東晉元興元年(402)奉經入剡,為馬朗、馬罕禮敬供養。至東晉末,有道徒王靈期等向許黃民求經。王等遂在所得幾卷經書基礎上,竊加損益,盛其藻麗,再次造撰,凡五十餘篇。這是繼楊、許扶乩降筆之後,又一次"託言真授"的造經活動。從此"上清經"流傳甚廣,"舉世崇奉"。於是,一個以皈依上清經籙的新道派--上清派漸次形成。
此時許黃民見王靈期經書卷帙豐厚,門徒殷盛,乃"鄙閉自有之書,而更就王求寫",致使"許王齊轡,真偽比蹤"。 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許又封其先世真經一櫥留馬家。後又為嘉興殳季真所得,以付陸修靜。陸又兼得《靈寶經》《三皇文》,遂總括《三洞》為世宗師。泰始七年(471),陸撰《三洞經書目錄》,繼又"撰經義百有餘篇",於是上清派"孫經宗壇,教法大備"。後陸又以"三洞"並楊、許真書授弟子孫游岳(398~489)。至梁代,陶弘景(456~536)又師事孫游岳。於永明六年(488)在茅山獲楊、許手書。八年,傳又得真人手跡十餘卷。十年,陶弘景隱居茅山,自稱華陽隱居。 為弘揚上清經法,他在顧歡《真跡》的基礎上,以"真人口授之誥"為名,編《真誥》一書,其《真誥敘錄》對"上清經"之源流及傳授過程作了較詳細的敘述。陶更廣集上清法術,纂《登真隱訣》二卷,使上清經訣較之陸修靜時更為完備。由於陶弘景為陸修靜二傳弟子,對上清派又作出較大貢獻,遂成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後"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稱上清派為"茅山宗",而進入上清派發展的新階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經典是《上清大洞真經》(一稱三十九章經),謂讀之萬遍即可成仙,被譽為"仙道之至經"。《正統道藏》收《上清大洞真經》六卷,系南宋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之校勘本。謂"苦齋三年,乃得讀之",而誦詠萬遍即可"乘雲駕龍"而升天,是謂"上登上清"。蓋道教認為:天有玉清、太清、上清三境,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師道的"太清"更高。該經首敘修鍊者登齋入靖,誦詠《大洞真經》前,應經叩齒、咽津、行氣,存思(一稱存想)、咒祝等一套程序,以及"存思日月法"、"存思二十四星法"等。"存思",乃早期上清派的典型修鍊法,出於魏晉間的《黃庭內景經》。該經也是上清派崇奉的另一重要經典,是一部以中國醫學臟腑學說為理論基礎,認為人體百脈關竅各有主神,需用"存思"法以存守身神的修鍊專著。儘管經中缺乏具體作法,功理、功效也多有不實之辭,但借"存思"身內諸神、身外諸物來集中意念,達到精神內守,神不外馳,正體現了上清經法的根本。
上清派尊元始虛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後聖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總真道君、小有清虛道君為"上清經籙聖師七傳真系之譜"。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嗣上清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二代玄師,許穆為第三代真師,許翙為第四代宗師,馬朗、馬罕為第五、第六代宗師,陸修靜為第七代宗師,孫游岳為第八代宗師,陶弘景為第九代宗師。 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靈寶派 靈寶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由東晉末年葛巢甫在古《靈寶經》傳授基礎上進一步造作"靈寶"類經典之後所肇建。葛巢甫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從孫,生當東晉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靈寶經書的造作與傳授。東漢袁康所作《越絕書》,載有神人授夏禹《靈寶五符》經的神話故事,略謂:"昔禹治水於牧德之出,遇神人授以《靈寶五符》。後藏於洞庭之包山(今太湖西洞庭山)。"至吳王闔閭時,有龍威丈人得符獻之,吳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識,乃令(使者)齎符以問孔子。"孔子告之乃《靈寶五符》云云。葛洪《抱朴子·辨問》有類似的記載。並謂:"《靈寶經》有《正機》《平衡》《飛龜授AE|》,凡三篇,皆仙術也。"其《遐覽》篇即著錄《正機經》《平衡經》《飛龜振經》各一卷,蓋以一篇為一卷。
葛洪《遐覽》篇所錄之書出自其師鄭隱所藏,證明在鄭隱、葛洪之前,確有《靈寶經》問世。現《正統道藏》所存《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亦載有上述授經故事,所述《靈寶經》淵源,大致與《越絕書》《抱朴子·辨問》之說合,只是略有增益,其書名亦同於《越絕書》之《靈寶五符》。據劉師培《讀道藏記》考證,此序及文與北周甄鸞《笑道論》及《御覽》所引《五符經》文合,證明它確是古《五符經》。此《太上靈寶五符序》共三卷,只上卷之首段方為序文,其餘為經,現將三卷皆標作序,"乃標題之訛也"。劉師培又據《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之"《五帝官將號》章,詳析五方帝名及五色; 《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配五行,並及孤虛王相之法"認為"均漢人遺說,即出自漢季,亦未可知。"由上可見,在東漢末,至遲到漢、魏之際,已有"靈寶經"如《靈寶五符經》的出現,只是道士們為了神秘其書,將其托為夏禹或帝嚳所授或所傳。其托始之辭雖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較早,卻是可以從書中反映的時代思想特徵來斷定的。 儘管靈寶經書出現的時間較早,但其卷帙一直較少,流傳也不廣。直到東晉中葉,繼楊羲、許謐造作"上清經"之後,葛巢甫以古《靈寶經》為基礎,加以附會引伸,造作出大批"靈寶"類經書,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靈寶經"的基礎上,才逐漸形成以此經書命名的靈寶派。葛巢甫造作"靈寶經"書的時間,大致在楊、許造經之後,到其以經書傳弟子任延慶、徐靈期之前。楊、許造"上清經"始於晉哀帝興寧二年(365),葛巢甫以經書傳弟子任、徐在安帝隆安(397~401)末。葛巢甫所造"靈寶經",在社會上很快得以流傳,當王靈期詣許黃民求受"上清經"時(在許黃民於元興三年奉經入剡後),已是"風教大行"。據日本學者小林正美考證,葛巢甫造作的"靈寶經",主要有《靈寶赤書五篇真文》《靈寶赤書玉訣妙經》等。 葛巢甫及其後繼者在造作"靈寶經"時,勾划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經譜系。《雲笈七》卷三《道教所起》稱:"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嚳於牧德之台,夏禹感降於鐘山,闔閭竊窺於句曲。其後有葛孝先之類,鄭思遠之徒,師資相承,蟬聯不絕。"《靈寶略紀》更進而稱:"經一億劫,天地乃開,劫名赤明,有大聖出世,號曰元始天尊,以靈寶教化,其法興顯。"又經若干劫,太上大道君出世,"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並賜道君"太上"之號。"帝嚳時,太上遣三天真皇齎《靈寶五篇真文》以授帝嚳,……帝嚳將仙,乃封之於鐘山。……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鐘山,遂得帝嚳所封《靈寶真文》。……禹未仙之前,乃復封之鎮乎北嶽及包山洞庭之室。"後吳王闔閭登包山得之,群臣不識,以問孔子,謂是《靈寶五符真文》。因闔閭"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飛上天,不知所在。後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勞山復得之,奉崇供養,自爾相承,世世錄傳。至三國時,吳主孫權赤烏之年,有琅瑯葛玄字孝先,……入天台山學道,精思遐徹,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聖真人下降,以靈寶經授之。……孝先凡所受經二十三卷,並《語稟》《請問》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傳鄭思遠,又傳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愛,孝愛付子護軍悌,悌即抱朴子之父,抱朴從鄭君(思遠)盟,鄭君授抱朴,於羅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從孫巢甫,以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等。世世錄傳,支流分散,孳孕非一。"類似上述傳經譜系,在陸修靜《靈寶經目序》《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雲芨七》卷六《三洞並序》等書中,皆有記述。其所云元始天尊降授太上大道君,再遣三天真皇降授帝嚳、夏禹、吳王闔閭云云,自屬虛構的神話,所謂葛玄於天台山得"靈寶經"三十三卷,亦為造經者的依託。因葛玄乃葛洪從祖,其所撰《抱朴子》和《神仙傳·葛玄傳》,以及《道藏》所引《抱朴子》佚文,皆未載其事,僅提到葛玄、鄭思遠等傳授《太清丹經》及《三皇文》。元譚嗣先造《太極葛仙公傳》,錄有陶弘景《吳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記其事。因此,陳國符《道藏源流考》曰:"蓋本無其事,因六朝吳、會間,盛傳葛玄神跡,故造經者依託之耳。"有學者提出,既然漢末已經造出"靈寶經",葛玄傳授其中某些部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這種推測不無一定道理。但即使這樣,葛玄所得僅是古《靈寶經》的某些部分,絕不會有《靈寶略紀》所云三十三卷,只能是葛巢甫及其後繼者所造作。如真有其事,葛洪《抱朴子內篇》是不會不載的。 從上述葛巢甫及其後繼者所編造的傳經譜系中,可以看出,靈寶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師是三國吳道士葛玄。晉末至南朝宋時期所出的許多"靈寶經",大多托稱元始天尊所說,並以太極左仙公葛玄"語稟"、"請問"的形式加以鋪敘。其中如《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原名為《太極左仙公請問經》,《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原名為《仙人請問眾聖難經》。據《靈寶略紀》載,葛玄所受三十三卷"靈寶經"中,即有"《語稟》《請問》十卷"。將這麼多經書依託於葛玄"語稟"、"請問",自非祖師不具如此資格。 靈寶派所奉經典,以較早出世的《靈寶五符序(經)》《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和稍後出世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簡稱《度人經》)為最重要。但因《度人經》強調勸善度人,標出了該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後世靈寶派道士所特別重視,並被《正統道藏》收作第一部經書,因此後來《度人經》就成了靈寶派的祖經,許多道士皆為之作注。勸善度人確是靈寶教義的重要內容,也是它區別於其他道派的重要特點,與它同時出現的上清派著重個人修鍊,即與它有區別。後出的不少《靈寶經》不斷對此主旨進行闡發。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稱:"聖人傳授經教,教於世人,使未聞者聞,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橋,普度一切人也。"①《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還假葛玄之口告戒地仙三十三人說: "子輩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戒,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即只念度身,不念度人,只能成為地仙,不能成為天仙。靈寶派的基本信仰,仍是長生成仙。但因南朝時期所出的"靈寶經"大量汲取佛教教義,起因果報應,三世輪迴,涅滅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濃重的佛學色彩。如《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云:"當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雖有我身,皆應歸空。明歸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豈復愛身?身既不愛,便能一切都無所愛,唯道是愛。"這是佛教"以有生為空幻,故忘身以濟物"的思想,與道教原來提倡的愛身養生的宗旨大異其趣。既不愛身,也就不再追求肉體不死,即身成仙,而只追求積功累德,死後升入仙堂,或來世成仙。因此不少"靈寶經"宣揚所謂"滅度""輪迴"的成仙步驟,即要經過幾死幾生、若干輪迴之後才能成仙。如《九天生神章經》云:"夫學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屍解,滅度轉輪,終歸仙道。形與神同,不相遠離,俱入道真。"《升玄內教經》云:"泥丸滅度,得免地官,魂神澄正,得升天堂,或補仙品,或生聖王,更相轉輪,儲積德行,行滿福立,雲輿乃迎。受度積功,非唯一生,志意不倦,克成仙王。"《諸天內音經》更假託天真皇人現身說法,敘述他經過六道輪迴、九滅九生之後,才"凌超三界,位登天真。"
《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又稱道教最高神樂靜信,也是經過多次輪迴,累世積德之後才成高仙。葛洪《抱朴子·道意》云:"夫神仙之法,所以與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為貴耳!"今靈寶派宣揚所謂"滅度"、"輪迴",即幾死幾生後成仙,無疑是對原有神仙說的修正。 靈寶派的修鍊方法,主要是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別重視齋醮科儀,疑為葛巢甫所撰的《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云:"夫學真仙白日飛升之道,皆以齋戒為立德之本矣。" 陸修靜也謂"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為道教撰寫了大批齋醮科儀書,特別是靈寶齋儀。此外,受上清派的影響,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從其重符籙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靈寶略紀》稱,葛巢甫在隆安末,將"靈寶經""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等,世世錄傳,支流分散,孳孕非一。"《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作了同樣的記載。任延慶事迹不詳,徐靈期在《南嶽九真人傳》《南嶽小錄》《南嶽總勝集》等中皆有記載。《南嶽總真集·衡岳觀》稱其為吳人。但《南嶽九真人傳》與《南嶽小錄》皆稱他於西晉武帝太康八年(287)去南嶽建衡岳觀,蓋誤。《南嶽九真人傳》稱其為"宋時人",以南朝宋"元徽二年甲寅(474)九月九日於上清宮白日升舉。"(《南嶽總勝集》謂元徽元年九月九日沖舉),蓋得其實。
除任延慶、徐靈期傳"靈寶經"外,與其同時的陸修靜(406~477)則是更為重要的傳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對改造舊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貢獻。他與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皆有淵源,但皆無直接的師承關係,自稱"三洞弟子"。唐道宣《廣弘明集》卷四對其評述曰:"昔金陵道士陸修靜者,道門之望,在宋齊兩代,祖述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張之士,封門受籙。 遂妄加穿鑿,廣制齋儀,糜費極繁,意在王者遵奉。"這一段評語是比較中肯的。 陸修靜對靈寶經的弘揚和靈寶派建造確有突出的表現。 第一,他對靈寶經書進行系統整理。因為自葛巢甫造構"靈寶經"以後,不少人又將它和"上清經"等相雜糅,繼續造作靈寶經典。"或刪破《上清》,或采摶余經,或造立序說,或迥換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圖,或以充舊典,或別置盟戒"。②陸修靜認為必須徹底改變當時"精粗糅雜,真偽混行"的狀況。為此他對當時流行的五十五卷"靈寶經",逐一進行辨別,剔除偽經,編出《靈寶經目》,於元嘉十四年(437)上呈宋文帝。在奏呈的表文中稱:"即今見出元始舊經,並仙公所稟,臣據信者合三十五卷。"③此《靈寶經目》已佚,他所考訂的是哪三十五卷,目前已難確切判定。
第二,對某些靈寶經進行闡釋。陶弘景《真誥》卷二十《真誥敘錄》稱陸修靜"既敷述《真文赤書》《人鳥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廣。"按《真文赤書》即《五篇真文》,載於《道藏》者不止一處,此指《元始五老赤書玉訣》,見《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卷上,據日本學者考證,為葛巢甫所造。 《人鳥五符》,在今本《五符經》(即《太上靈寶五符經》)無其文,是早已亡佚的古《靈寶經》。陸修靜對它們作了"敷述",使之擴大了傳播範圍,至陶弘景時,其"教授施行已廣"了。 第三,系統撰訂齋醮科儀。據記載,三張五斗米道時期,曾製作了部分道教齋儀,如塗炭齋、旨教齋。寇謙之改革天師道,和葛巢甫肇建靈寶派時,也曾增制了某些齋法,或撰寫了某些齋儀書。但內容都較簡單。陸修靜總結了已往經驗,重新造作了大批齋儀,使之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充實和提高。據他所著《洞玄靈寶五感文》記載,他把原天師道的一二種齋儀,擴充為包括天師、上清、靈寶各派齋儀在內的"九齋十二法"。即上清齋二法;靈寶齋九法:金籙齋、黃籙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自然齋、三皇齋、太一齋、指教齋;洞神齋一法,即塗炭齋。據《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記載,陸修靜撰作了除黃籙齋外的上述各種齋儀書。據其他資料記載,他又撰有多種齋醮樂章,如《升玄步虛章》《靈寶步虛詞》《步虛洞章》等。《茅山志》卷十稱陸修靜"所著齋法儀範百餘卷"。經過陸修靜的大量撰著,道教的齋醮儀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其後隋唐道士張萬福和唐末道士杜光庭繼續撰著齋儀,皆以陸修靜之書為本。齋醮法事是道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方式,又是交通朝廷、影響群眾的重要手段,對社會的影響很大。陸修靜的上述建樹,自然獲得後世道士的讚譽。 由於陸修靜從事了上述工作,"於是靈寶之教,大行於世。"④可以說,靈寶派雖為葛巢甫所肇建,但它的真正弘揚者則是陸修靜。或者說,經過陸修靜的弘揚之後,靈寶派才大行於世。
其"大行於世"的情況,陶弘景《真誥》的兩條注文從側面作了反映。該書卷十一注曰:在齊初,上清道士王文清曾在大茅山下建崇元觀,二十年內,"遠近男女互來依約,周流數里,廨舍十餘坊。而學上道者(指修上清經籙者--引者注)甚寡,不過修靈寶齋及章符而已。"同書另一注文說: 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輒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唯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訖便散,豈有深誠密契,願睹神真者乎!"可以看出,從齊到梁,作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們所重視,群眾感興趣的倒是靈寶派的齋醮法事,靈寶信徒超過了上清信徒。這是陸修靜弘揚靈寶經法的結果。 陸修靜雖對靈寶派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但未見有弟子傳承其靈寶經法者。因此靈寶派在陸修靜之後的情況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無靈寶道士顯名於世者。大約至北宋初,方見靈寶派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籙的中心,被稱為閣皂宗,使靈寶派再次顯名於世。 註: ①②③④《道藏》第9冊824頁,第22冊19頁,第9冊839頁,第6冊376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樓觀道
推薦閱讀:
※茅山派張正熙年月日時干支的推算方法
※奇門遁甲茅山法在線排盤
※發生過命案的屋子做完法事後是否能安心地住下來?
※茅山傳人1
※茅山道教─上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