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西陵看風水的政治意義

 從清西陵看風水的政治意義

        贛州風水養生堂(www.zxyfs.com)

       

        曾祥裕(QQ175613195,電話 13766307454)

   

    在中國風水深深地打上政治的絡印,因為「風水是天地之學、王者之術」,自古以來風水為強勢政權力量的代表者---皇帝所壟斷。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權賦於神秘色彩,往往打著天子的幌子,動用國家財富和國家機器,為其謀取永固江山的風水寶地,無論是陰陽宅都夢想尋求有神賜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以維護其統治地位永遠堅固。翻閱中國歷史,就是一部皇權風水和農民草根追求生存安全,追求溫飽風水的較量。

    近來,我在河北考察清西陵,夜宿清西陵內的忠義村一個守陵人後代家中。據他說,其祖先是滿族人,在泰陵修建後就守護在此繁衍生息至他是十幾代了。

     北方的農家小院也裝上了空調和暖氣,我晚上無事捧著介紹清西陵的有關書籍,對我要考察的清西陵有所了解。清西陵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陵區周長200華里,共有帝陵4座,即雍正皇帝的泰陵,嘉慶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光緒皇帝的崇陵。後陵3座,即聖憲皇后(乾隆生母)的泰東陵,孝和睿皇后(嘉慶帝皇后)的昌西陵,孝靜成皇后等人(道光帝后妃)的慕東陵。妃陵3座,王爺、公主陵4座。共計14座陵寢。埋葬著4個皇帝,9個皇后,57個妃嬪,以及王爺、皇子、公主等共計76人。

    在寒風中面對著雍正開創的皇家陵園,我撫摸著那陵前的神像,望著滔滔而去的易水河,腦海里浮現當年燕國義士荊軻刺秦臨行前,和高漸離擊築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情景,我向蒼天叩問:「風水,你被皇帝所寵愛,為它所用到極致,但是你卻無力維繫清王朝的繁榮,難道風水師永保皇帝後代生生不息,江山永固的承諾,是一紙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嗎?!」我俯視大地,大地無語,草木沉默,只有北風呼嘯,似乎在高歌曾經在這塊土地演繹的清王朝祈求蒼天保佑的內心悲曲。

 

    皇帝的內心充滿著日後江山不保的擔憂,為此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動用一切可動用的利量,鑄造皇家鐵打江山的風水。北京自元代定都之時起,就被稱為帝王之都,在金元之際元世祖忽必烈就得一有識之士羈突魯的指點,而知北京乃建都之佳地,有「幽燕之地,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天子居中,以受四方朝拜」之形,而且應以「幽燕」之燕命名,方能奪得天下,而成萬世之基業。忽必烈即位後定都大燕,更名大都,忽必烈念念不忘羈突魯的功勞,並說:「朕此以臨天下,羈突魯之功也」可以想像風水師在皇家心中的地位,因為風水師是秉承天意的使者。明成祖朱棣把建文帝趕下台後,他的一幫謀僚上疏勸他定都北京:「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天下,乃為成地萬世之都」。朱棣聽信了謀士之話,於是就遷都北京了。

    想當年,雍正之所以開闢了清西陵,是因為他開始遵照祖制,在清東陵附近一個叫九鳳朝陽山的地方選的陵址開工後發現土質不好,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容易發生進水,是建陵的大忌。

     歷代皇帝上台念念不忘的事就是確定自己仙逝後的陵墓。因為對於這些封建帝王來講,「地脈之呈瑞,關乎天運之發祥」,也就是說,風水的好壞,關係到國運興衰。

    雍正皇帝將東陵境內的九鳳朝陽山陵址廢掉後,派怡親王允祥和兩江總督高其倬在京西南一帶為其尋找萬年吉地。最後,「相度得易州境內太平峪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詢為上吉之壤。」又稱「泰寧山雄高群山獻 ,抽脈自管涔恆岳而來,襟帶百川,分水以拒馬滹沱為界,相其形局,既屬大地之凝庥。」當年北直總督李衛也稱讚西陵:「易州泰寧山太平峪,乾坤毓秀,川嶽鍾靈,山水形勝,龍蟠鳳翥,源遠流長,左右迴環,皆系天造地勢,前拱後衛,實如玉笏金城。」清朝孫鼎烈在《永寧山扈從紀程》中這樣描述清西陵:「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岭崇崗,遠拱於外,靈岩翠岫,環衛其間」,「迄下山崗無數,如手之有指,每兩崗平坦開闊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籜,層層包護」。 在選陵的過程中,風水師對陵寢的穴位,也就是將來安放皇帝棺槨的地宮的土質要求特別嚴格,以「土細而不松,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為佳,並且還要以秤稱量土重,一斗土重六七斤為凶,八九斤為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推斷土壤的密實性和地基承載力。

    

 

    在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所有陵墓中規模最大的,最氣勢磅礴的,也是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寢。宮殿、牌坊、華表、橋樑、神道、下馬石、石雕、松樹林等,應有盡有,宛如北京的紫禁城一般,僅神道就有五華里之長,那也是一道蔚為大觀的風水牆,足見其不凡的規模了。 經測,泰陵隆恩殿壬子丙向兼子午,水口甲卯,上堂水為庚酉,案山有元寶山,左右兩側朝應峰為九龍山和九鳳山。

    有作為的皇帝也力盡在有生之年為社稷安寧貢獻力量!最讓吸引人眼球的的是一座巨大的石碑,應該叫功德碑,足有六十多米高,上面用滿、漢、蒙文字記錄著雍正皇帝的一生功德。按照滿清的規矩,不是所有皇帝都可以矗立這樣功德碑的,只有皇帝在位的時候國家的土地沒有丟失,死後才有資格立這個功德碑。光緒皇帝在位的時候簽了不少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大片國土輪喪,所以他的墓前就沒有此碑。

    泰陵西側2公里為昌陵,系嘉慶皇帝和孝淑皇后的合葬陵,經測,龍風門為子山午向丙子與戊子之間界縫,其隆恩殿以花斑石鋪地,為帝陵中所罕見。由昌陵再往西3公里為慕陵,是道光皇帝和孝穆、孝全兩位皇后的陵墓。經測,為戍山辰向兼乾巽,水口為艮寅,來水為丁未。該陵不置方城明樓,規模較小,但其隆恩殿以香氣清遠的楠 木構築,且只施雕鏤而不著彩繪,在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的建築群中顯得樸實典雅。殿內藻井刻滿許多騰雲駕霧的飛龍,其用意在藉引龍上天,吞雲吐霧而不噴水,以保持陵墓內部乾燥。

  

    崇陵位於泰陵東側、是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始建於宣統元年(1909年),至民國4年(1915年 )竣工,是中國最後一座帝陵。經測,隆恩殿、明樓均為壬山丙向兼亥巳,朝應峰有元寶山,丙午丁三支峰秀麗;左青龍高於白虎砂。

   崇陵的地上建築尚保存良好,色彩仍鮮麗;崇陵地宮也是西陵唯一對外開放的地下建築,祟陵地宮如同其他帝陵地宮一樣,為拱券式石結構建築,整個地宮有隧道1條,石門4道,券9道(隧道券、閃當券、罩門券、明堂券、穿堂券、金券各l座,門洞券3座),金井l眼,龍鬚溝2條,漏眼14個,墓道全長63.19米,面積349.95平方米,空間2170.61立方米。地宮內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個,是地宮的主體建築,高大寬敞,券頂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結構。地宮內有寶床,皇帝、皇后的棺停放在寶床之上。四道石門是地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八扇石門上浮雕著菩薩立像。

    祟陵地宮於1938年被盜,1980年發掘清理並對外開放。我在寒冷的冬季,遊人只有我一個人,當我邁著小步沿著一斜坡往下進入祟陵地宮時,昏暗燈光下感覺有一股陰森森的涼氣撲面而來,地宮只有兩副石棺放在冰冷的石階上,其魂安在?我想,光緒這一生真是太悲傷!不甘當傀儡皇帝,有心補天,卻回天無力。其死因經現代科學檢測是死於中毒。

   

祟陵地宮

   大有大的難處,其悲劇的一生讓人平添一分感嘆。站到祟陵的寶頂,沿護陵的圍牆則可以看到曲線自然光滑的排水設施,聯想到地宮內的排水設施,說明風水師非常重視陵墓的排水,因為再好的龍穴進了水,就直接影響風水的質量,當然皇陵進水,風水師以及有關官員免不了殺身之禍,這種事例已見於史冊上。

    評價一個區域的風水優劣的標準,當以陰陽和諧、龍水交會、藏風聚氣等條件來判斷。

清代風水大師評價西陵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皇家風水重視後世接班人厚福,把龍脈雄厚有力放在首位。

   清西陵坐落於縣城西部40華里的永寧山下,其地理形勢是:「東控河北平原,西隔淶源而接恆岳,南連完唐以接太行,北臨淶水遙接燕山山脈。橫一百九十華里、縱一百七十華里,境內崗巒起伏,峻岭環峙,拒馬河經其北部能貫其間,形勢雄偉,自然天險,自古迄今視為軍事要地。」西部諸山成突拔之勢,高出海面1500米以上者甚多,如平頂山、五回嶺、黃嶺等為境內最高峰,稍東諸山,高的也超過1000米,整體地勢西高東低。清西陵以永寧山為主脈,永寧山原名泰寧山,乾隆元年改永寧山。

    據眾多專家考證,永寧山是太行山的支脈,其主幹西起淶源縣大嶺,「向東延伸進入易縣連接黃土嶺,再向東北至五回嶺,再向東北經車兒嶺、蝙蝠嶺、龍門嶺,約五十公里而至易縣紫荊嶺,由此直向東北二十里為雲蒙山,再至東北二十里為官座嶺,再向東北三十里為奇峰嶺,再向東北為龍潭頂,再向東稍南為洪崖山,又向東北為天堂山,至此入淶水界。」   自雲蒙山向西南為狼牙山脈。這些山脈皆高峰連綿,為易縣境內諸干山之綱領,形成對西陵自南向西北至東北的最外圍的大的半圍合,這就是陵寢的祖山。這一山脈又可分為自西南向東北的十個支脈,形成內部的一個小圍合,即陵寢的少祖山。其西南第一支為黃土嶺。「山脈由淶源入界,嶺上有城路通淶源,為西南第一關隘。此嶺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次北為第二支脈石板山脈;又次西北為第三支五回嶺山脈;又次西北而東為第四支郎山山脈;又次東第五支為孔山山脈;又次而東而北為燕山山脈;又次而北第七支為紫荊嶺山脈;又次西北第八支為泰寧山山脈;又次西北第九支為奇峰嶺山脈;第十支山脈為黃土崗山脈,其中又有六個小的支脈。」

   泰寧山山脈自西向南而東巍峨聳峭,其分支第一支為馬頭山,北易水由此發源。綿互而東為孟津嶺,慕陵在其北。東過堯舜口為西華蓋山,又東過九龍口為東華蓋山,又東至諸葛嶺,又東至城治,西為紫荊山,樊館山。第二支為雙尖山,慕東陵在此山脈內。又東南為九鳳山,第三支由雲蒙山分支,兩水夾流,泰陵在此山脈內。第五支為後寶山、前寶山,泰東陵、泰妃園寢在此山脈內。第六支為官座嶺分支,崇陵、崇妃園寢在此山脈內,直至泰寧鎮所在地梁格庄。

     西陵各陵寢參互錯綜於各山脈分支內,崇陵以東即為開闊的平原。 以上山脈可以看做是陵寢來龍山脈的構成,也可以看做是整座陵區南、西、北三面環護山脈,其來龍氣勢磅礴。

    加上陵墓左右的砂山、蜘蛛山、九龍山、九鳳山、無寶山、東西華蓋山與後面的靠山永寧山成主從朝揖拱拜之勢,同時又使整個陵區形成封閉的空間圍合和良好完整的小氣候,這正符合風水理論中的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懷抱蜘蛛、腳踏元寶、手扶左右華蓋的完美格局。

    泰陵以永寧山為北面的靠山或稱少祖山。永寧山自西南向北而來,又向東北伸延,綿延數百里,巍峨聳拔,端崇雄偉,夷演雍容,頓錯有致,形成北面的天然屏障,阻擋著北面的寒風,迎納南部的陽光和溫暖的氣流,形成一個良好的小氣候圈。這非常符合風水所講的來龍的氣勢,即來龍祖山「辭樓下殿,開屏開賬」、「大飛蛾」的形勢。西陵主龍永寧山自西南向東北,逶迤而來,巍峨聳峙,形成北面高大雄偉的自然屏障,擋著北面的寒風,迎納著南部的陽光和溫暖氣流。陵寢四周,群山環護,自有洞天,形成遠離喧鬧的世外桃源。陵前的北易水河,水流平緩,由西北向東南曲折而過。愈顯鍾靈毓秀,生氣發越。清人孫鼎烈在《永寧山扈從紀程》中曾這樣描繪西陵美景:「(永寧山)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岭重崗,遠拱於外,靈岩翠岫,環衛其間,迄下崗阜無數,如手之有指,每兩崗間平坦開拓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籜,層層包護」,「龍蟠鳳翥,源遠流長,左右迴環,前後拱衛,實如玉笏金城」。

    我站在泰陵前的龍鳳門平視眼前的案山是蜘蛛山,大紅門的案山為元寶山,泰陵的朝山是東旮旯村南的雙耳嶺山。左右兩側有對應護衛的青龍、白虎砂山。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有龍無水則陰盛陽枯而無以資,有水無山則陽盛陰衰而無以生」。首先要求水口要關鎖。水口砂在風水理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水口砂者,水流去處兩岸之山也,切不可空缺。」實際上,水口砂所居地們,不啻天然門戶,故風水稱之為「地戶」更喻為「氣口」,像人的口鼻通道,實與命運攸關。我觀察到九龍山、九鳳山即是泰陵的水口砂山。 西陵境內有北易水河,它發源於雲蒙山南麓,經陵區自西向東流淌,於定興縣匯入中易水。西陵各陵墓旁均有北易水支流。北易水四季常流,水質甘冽,如彎弓似標帶,在陵區盤旋而去。 水在南部為朱雀水,西北淶水叫天門,出東南為水口。可見北易水是風水之法所要求的理想之水。

 

    清西陵各個陵墓的坐向,基本屬於自然立向,即有什麼來龍,就立什麼坐向。據測量各個陵墓的坐向均是子山午向或癸山丁向,適應北方來龍,均屬於坐北朝南的格局。

 

    陵寢以風水為重,蔭護以樹木為先」。茂盛綠樹組成西陵的「翠海」,形成天然的風水林。自雍正王朝始至光緒末年終,其間載植、養護從未間斷過。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松有一萬六千多棵,有翠蓋撥雲的巨人松,有枝幹盤旋的菩薩松,有珍貴的白皮松、羅漢松,有秀美的迎客松。這種風景在北方非常罕見。

    如此天地鍾情的風水寶地,非皇帝享用莫屬。但皇陵風水再好也挽救不了它的敗落。

    在離開西陵時,朋友叫我登上一個現代公墓區看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墳墓。經測,坐山立向為子山午向戊子穴。左右兩側墓穴安葬其兩位夫人。這位短命的皇帝,曾在清西陵選址建陵,但由於清王朝的滅亡而中止。自己連皇位也沒坐穩,就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和蘇聯紅軍的階下囚,最後被人民政府改造為普通公民,還好在1995年博儀的骨灰被其妻要求移到崇陵北面的皇家華龍陵園內安葬,也算在九泉之下見到了祖宗。

   溥儀的荒涼身後事,就是一個強勢政權沒落後的寫照!

   清王朝延續了260年,由康乾盛世到道光的政治腐敗,軍備廢弛,國力衰敗,再到光緒的有心變法無力回天,最後到末代皇帝被人趕出紫禁城,大清帝國壽終正寢。這說明風水僅是營造一個天人合一,愉悅身心的宜居環境,並非有左右歷史潮流的神力,決定一個政權盛衰走向的關鍵因素不是風水,而是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力量是決定歷史進程不可抗拒的力量。

 

   

 


推薦閱讀:

為何台灣市容感覺很陳舊?
國家的定義真的只是 一部分人壓迫另一部分人的暴力工具嗎,其他的如民生問題、保境安民就不管了么?
在「自由」和「公正」兩者之間選擇,你會傾向於生活在哪一種環境中?
中國未來十年有可能出現如九十年代末國企破產風波嗎 ?

TAG:政治 | 意義 | 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