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范法」和「失蠟法」鑄造出來的銅器有何工藝特點

陶范法2012-03-07 00:23:56用陶范法是怎樣鑄造銅器的?答: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採用合范法,即為後世稱為陶范法的鑄造工藝。用陶范法鑄造的青銅器會留下工藝痕迹,與其後用失蠟法製造的青銅器不同。所以知道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特點,有助於辨別偽器。青銅器的鑄造,首先要制「模」。制模:如果鑄造一件器形簡單、又是實心的銅器,可以用實物當「模」。如果要鑄一件器形複雜的青銅器,也要先制「模」,即用陶土塑出一件青銅器的器形,叫「泥模」或「初胎」,其制坯和刻花的製作過程與做陶器完全相同。范座:先用陶泥堆出一個小平台,叫「范座』。翻范:將「模」放在其上,在「模」外直接敷上陶泥壓實。這後敷上的陶泥就是「外范」。待陶泥半干時,為了便於取下(叫脫模),要將「外范」切成幾塊(切痕一定要整齊),然後將相鄰的兩塊泥范上做幾個三角形的榫卯以便連接;然後將外范取下陰乾後用微火烘烤,這個過程叫「制外范」。制內范:先將制外范用過的「泥模」,趁濕颳去一薄層。這刮下去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颳去一層的泥模就是「內范」。合范:將「內范」倒置於底范座上,再將幾塊「外范」置於內范周圍,外范塊與外范塊用榫卯接實。在「合范」時為了調整內、外范的位置,要在內,外范之間墊上銅片(墊片)。墊片擺放時要避開有紋飾和銘文的部位,故墊片多放在器物的底部和下腹部。制柞澆注孔:合范後要在上面製作封閉的范蓋,范蓋上做澆注孔和排氣孔,以便澆注銅液和排出空氣,防止阻塞銅液。澆鑄:將熔化的青銅液從澆注孔灌入。取物:青銅液冷卻凝固後,將外范打碎,掏出內范,將所鑄銅器取出。打磨修整:銅器鑄好後,表面粗糙,有殘存在器表的范土,或銅液中的雜質殘存於器物表面,或有部位紋飾不夠清晰,需要用礪石修平磨光,最後要用木炭進行擦磨拋光。商代晚期又發明了分鑄法,即將青銅器分成多個部件,分別制出陶范(內范與外范),分別鑄出,在鑄主件時將鑄件嵌入泥范中鑄接合成。最適合製作體積較大、器形複雜的青銅器。西周后期又發明了印模製范,即先製成牢固結實的模具,用模具可以省時省力地翻印出許多相同的范,尤其是花紋范,更需要印模製范。但也因為方便而缺乏創新。之後,又發明了兩次或多次鑄造方法,即先鑄器物的耳、足、扳等部件,在鑄造器體時將鑄好的耳、足、鑒等嵌於器體的外范相應的部位。這種先分鑄後合鑄的工藝既快又好,適宜鑄造像司母戊大方鼎、四羊尊、三羊罍等大件青銅器。用陶范法鑄青銅器會有哪些工藝痕迹?答: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用一次,青銅器會留下一些工藝痕迹,這是陶范法的特點。范線:由於「外范」是分成多塊的,在「合范」時各范塊之間都會有一道小縫,澆鑄時這道小縫會在銅器表面上留有鑄痕,一般器物鑄造後要經過打磨,但在花紋多的地方不易打磨,器底一般不打磨,易看到范線。墊片:在「合范」時為了調整內、外范的位置,要在內、外范之間墊上銅墊片。鑄造後這些銅墊片會留在青銅器的器壁上。由於墊片擺放時要避開有紋飾和銘文的部位,故墊片多見於青銅器的底部和下腹部。氣泡:澆注時,會出現氣眼(即銅液未流到之處)。由於古代青銅熔液是採用木炭脫氧,並因當時工藝水平所限,鑄品中會出現大量氣泡和熔渣雜物。現代鑄造是採用磷銅脫氧,加上用熔模、翻砂,故鑄品密度好,可仿范線,但仿不好墊片。鑄疣:澆注孔和通氣孔殘存的銅液,冷卻後就形成了鑄疣。另外,有些封閉的部分,如足、耳的內范上常有角椎狀的突起,這突起的高度正好是所澆鑄的足、耳的厚度,所以澆鑄後,泥芯會封閉在鑄件的內部。總之,用陶范法鑄造青銅器,因工藝的原因,一定會有以下幾種痕迹:器壁薄厚不勻,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鑄痕,范與范合攏處的花紋部位有錯位現象,耳、足、鑒內殘存有紅或灰色的范土,很結實,用指甲摳不掉;腹、底部位會有排列較有規律的墊片。憑藉銅器上留存的工藝痕迹,使可鑒定某件銅器是用何種工藝制模鑄造的。當我們見到一件用失蠟法鑄造的商代器形,便知是偽品。因為商代尚無失蠟法。如見到許多件器形、紋飾、銘文完全相同的青銅器,也易知這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因為范模只能使用一次,只能鑄迷一件青銅器,所以器形、紋飾、銘文完全相同的器物並不多見。9、用「失蠟法」鑄造出來的銅器有何工藝特點?答:「失蠟法」又名「熔模法」,即用蠟製作所要鑄成器物的模(蠟模),然後在蠟模的外表塗上濕泥漿(塗泥漿的厚度就是鑄器的壁厚),干後成為泥模。制泥模時也留好澆注口,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陰乾後加熱使蠟熔化流出,再入窯焙燒,就形成了有空腔的鑄型,把鑄型埋入沙子中,從澆注口灌入熔化的青銅液,待青銅液冷卻凝固後便可將所鑄銅器取出。失蠟法鑄造的優點是:製作鑄模時不需要開模,外模也不用分成數塊,空腔厚薄均勻,壁厚最小可以3毫米,鑄件的形狀很少受到工藝限制,表面有一定的光潔度,它的最大特點是用低熔點材料做「模」,簡化了制模的工藝,可以製作任何器形,在鑄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我國三大鑄造技術之一。所鑄的銅器上沒有范痕,也沒有墊片的痕迹,耳、足、鑒等處都沒有殘存的范土,這些都是與陶范法鑄造青銅器明顯不同。失蠟法產生的年代目前不詳,在我國史書上也沒有記載。目前已知最早使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1978年5月在河南省浙川楚國王於午墓出土的青銅禁。從工藝上看,失蠟鑄造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故失蠟法鑄造工藝的發明應在春秋中晚期。戰國時期,許多器形和裝飾都很複雜的青銅器,都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如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出土的青銅方案和湖北省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尊和盤。戰國、秦漢以後,一直到民國時期,制青銅器都採用「失蠟法」。應從鑄速技術的特徵來鑒定銅器的年代,首先看器腹、底、足部有無鑄痕,再察看范與范合攏處的花紋有無錯位現象,繼而檢查耳、足、堅、柱內殘存的范土顏色及軟硬程度,若具有上述幾種現象,便是春秋之前的青銅器。因為失蠟法是整體制模,整體鑄造,蠟模嚴密,故無此現象。這雖然都是些細微之處,但鑒定時切不可忽視。
推薦閱讀:

鑄件拋丸處理後發黑原因分析及處理方法
脫模劑的基本知識·選擇·應用·解決方案
鑄造生產過程中14個缺陷及解決方法(上)

TAG:鑄造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