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宜昌印象 宜昌反正:二、鐵路壩
宜昌反正:二、鐵路壩
從侯叔軒的《清末民初面面觀》里得知,川漢鐵路的宜昌總理李稷勛(李瑤琴)、總工程師詹天佑當時住在城裡,「買東山寺至石板溪稻田數千畝,修築車站、辦公大樓、車庫及住宅。」在這塊後來被稱作「鐵路壩」的空地上,詹天佑就在工棚里指揮施工,修鐵路所需要枕木、炸藥、工具、水泥等也堆放於此。「於是攻金攻木攻石之工,鐵泥沙土竹木陶埴之材,汽電機體鞄革鋼鎳(鎚)之器,銀銅之貨,駢埴咽塞,自夷陵達秭歸三百裡間,同時興作,徒夫萬千。是為川路開工建築之始。」由此可見,當年的宜昌到秭歸一線可謂盛況空前。
1910年6月,鐵路路基已鋪設至現在的夷陵區上風埡,全長20多公里。7月13日,鐵路壩至小溪塔段開始鋪軌,長7.5公里,採用的是標準軌距,詹天佑打下了川漢鐵路的第一顆道釘,當年12月行車,有三輛工程列車往來運料。隨後,宜昌、小溪塔、黃花、張家口等火車站也先後落成;至大峽口沿線路基、橋墩也基本建成。重點工程上風埡隧道,也很快修通並通行料車。按照侯叔軒的回憶,當時的四川總督趙爾豐曾從石板溪乘火車到小溪塔參觀一天,為什麼不是從鐵路壩上車,也不是從位於現在中心醫院的下鐵路壩上車?不知道不敢亂說。
川漢鐵路的修建使得宜昌一下子湧來了北方築路民工和家屬數萬人,小小的宜昌城自然是人滿為患、不堪重負,於是,東門一帶開始急劇膨脹和繁盛起來,東門口就形成了一條頗為熱鬧的東門外正街。因為外來民工的大量湧入,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就地解決,在東門外到鐵路壩一線,也就是現在的西陵一路就逐漸形成一條繁華的街道。據侯叔軒的《清末民初宜昌面面觀》記載:「新開有天津餐館、澡塘、雜貨鋪等,鐵木竹等手工藝集聚,生意興隆,可算近代宜昌第一個發展時期。」
可是事後證明,那僅僅只是宜昌的一時的繁華盛景,因為川漢鐵路從宜萬段開始修起的決策是一個嚴重的失誤,這一路段地質條件的複雜,遠遠超過川漢鐵路股東會的想像,開工後不久,施工者就發現了這一嚴峻的問題,詹天佑對原來的路線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主要是避開大河高山,盡量少架橋、少打隧道,但其中繞的彎就更大、更加費工費時,這樣,路是能繼續修下去了,但工程進展十分緩慢。
到1911年5月,宜昌到秭歸段只修成了17.5公里的可以通行運料車輛的鐵路,這種緩慢也給後來清政府和盛宣懷將鐵路收歸國有提供了口實,放風說是商辦公司的體制不好,沒有能力修路,效率太低,加上調查發現其中弊端叢生,集資款大量貪污,光是被川漢鐵路公司駐上海經理施典章挪用到上海錢莊去進行投機而全部虧空的300萬兩白銀就叫人觸目驚心,所以應收歸國家建設。
推薦閱讀:
※【雜談】Bart Fleet of the Future And More
※穿越鐵路道口很危險
※島上隨筆(4/14)南北平行線再探(周行橋-頂過溝)
※金山鐵路松浦行記
※中國鐵路(12):當年我國是怎麼頂著各方壓力發展高速鐵路的?│脫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