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那些傳說故事:賈汪煤礦文化(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賈汪煤礦文化的發展是隨著賈汪煤礦的開採而發展起來的。清光緒六年(1 8 8 0年),賈汪地區發現了當地的煤炭資源,村民開始挖土井採煤。

光緒八年八月二十四日(1 8 8 2年10月5日),南京候補知府胡恩燮正式設局興辦徐州煤鐵礦,從此賈汪的煤炭開採業才蓬勃發展起來。大批外地農民彙集賈汪下井採煤,成為新一代煤礦工人。他們身在井下300米,整天不見陽光,生活單調,為了排遣枯燥乏味的生活,提高生活樂趣和工作的積極性,煤礦工人自發的創作故事、歌謠等互相傳唱、講述。後來經整理,編成了歌謠、快板、快書、故事、順口溜等,每逢年關、假日進行講述、演唱。

礦主們為了從精神上控制煤礦工人,在煤礦附近的大泉村和北爬壟建了兩座窯神廟供奉「窯神」。由於礦工們下煤窯帶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了祈求平安,每逢農曆三月初三,煤礦工人便成群結隊去祭拜窯神,祈求平安、幸福。後來,這一天逐漸被視為煤礦工人自發的傳統節日。每逢這一天,礦工們便齊聚在窯神廟,踩高蹺、跑旱船、走驢、耍獅、舞龍、說唱、請戲班子唱戲,十分熱鬧。煤礦工人的文化生活逐漸活躍起來,煤礦文化也在這種氛圍中逐漸發展起來。

1948年11月8日賈汪解放,煤礦工人翻身做了主人,賈汪煤礦文化建設也從此納入正軌.

從民間辦文化到官方辦文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賈汪煤礦文化日臻成熟。煤礦文化內容豐富,涵蓋面較廣,一百多年的開採歷史給賈汪煤礦文化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賈汪煤礦文化主要分布在賈汪礦區一帶及青山泉鎮、大吳鎮、城區夏橋、韓橋礦等地區。

賈汪煤礦是蘇、魯、豫、皖接壤地區開採較早的煤礦,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因此留傳下許多不可替代的具有煤文化色彩的礦山文化。如革命故事、煤礦遺迹、煤礦建築、煤礦歌謠,民間傳說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賈汪煤礦文化的藝術特色。

抗日戰爭時期賈汪和魯南一帶活躍著一支抗日武裝——運河支隊。不少煤礦工人忍受不了工頭的欺壓,奮起反抗,道出:「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賈汪不養爺,山後干八路」的豪言壯語,紛紛參加運河支隊。淮海戰役期間,張克俠、何基灃在賈汪起義的舊址、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成立時的舊址等,目前都保存完好。

工業遺址:飛轉的天輪、大井口、矸子山、煤礦開採百年紀念碑等:每到整點就發出震耳欲聾的汽筒聲尤為讓人難忘.那時沒有時鐘,作息、起居、耕作、上下班拿靠礦上的汽笛聲,賈汪周邊二十公里左右的人都能聽到;生產井、提風井、送人下料井、排水井等各種井口及北爬壟, 官房裡、鐵道門等地名都很有代表性。還有煤礦辦公大樓、煤礦工人俱樂部、煤礦工人文化宮、煤礦工人畫院、煤礦工人子弟學校等。

賈汪煤礦文化主要分布在以賈汪鎮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區域內有青山泉鎮權台煤礦、大吳鎮的旗山煤礦、原賈汪城區的夏橋和韓橋煤礦。北至山東的棗莊、滕縣、薛城、台兒庄;南至安徽的宿州、靈璧;西至徐州、蕭縣;東至新沂、邳州等地。從地理位置上分,山東的棗莊俗稱「北窯」,賈汪稱「南窯」,但文化內涵基本上是一樣的,具體的內容各有不同。

流傳在煤礦工人中的歌謠很多,這些歌謠從不同時期的各個角度集中反映了煤礦工人的生產、生活及思想情緒。它們是煤礦工人在現實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反映了煤礦工人的心聲,是煤礦工人辛酸淚水的寫照。如「頭道窄,二道寬,攉到了三道腰腿酸,有心不下這班窯,哪有豆餅摻麥苗」「窯啊窯,窯啊窯,不養老,不養小,一生出盡牛馬力,死時不知哪裡倒」「有女不嫁下窯郎,一年空著半年床,十天半月來一趟,洗不完的黑衣裳」「一條馬路寬又長,賈汪、夏橋到韓場,西集菜市場,東市洗澡堂,南場子,北場子,郵電局旁邊是銀行,東有礦工大醫院,西有戲院娛樂場,文化宮、造林廠、新工區一片新瓦房,汽車電燈自來水,有線喇叭哇哇響,賈汪窯,大變樣。」等。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窯神廟隨著賈汪煤礦的開採而建的,共兩座。一座在大泉村東,一座在夏橋的北爬壟。大泉村東的窯神廟規模比較大,廟內有大殿和東西兩廊,廟內塑有黑面貌凶、手持錢串的窯神像,微風吹動錢串,發出「叮噹」的響聲,令人望而生畏;兩廊塑有十八羅漢,個個凶神惡煞。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為窯神廟會。這天,礦工分早、中、晚三班,整隊前往窯神廟燒香還願,祈求窯神保佑平安。解放後,礦工們破除封建迷信,兩座窯神廟均被拆除。但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大泉廟會仍然繼續,其性質現已演變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

推薦閱讀:

世上到底有沒有麒麟?
30位思想大師的趣聞和傳說(中)
正經狐妖才不會隨便陪你睡覺
驚!南瓜降糖只是個傳說!只有會吃,才能防癌、和胃、和血、解毒……
表的傳說

TAG:文化 | 故事 | 徐州 | 傳說 | 煤礦 | 保護 | 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