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無為縣:一塊田地 兩份產出 稻田裡養蝦喂鱉「雙豐收」

    水稻田裡養鴨、養蝦,養甲魚,一塊田地兩份收益,這樣的種養模式你見過嗎?近日,市農委組織各縣區農業部門工作人員先後到訪無為、南陵兩地,觀摩全市糧食綠色增產模式示範點,「稻-蝦、稻-鴨、稻-鱉」三種共生模式讓人眼前一亮。    當日,觀摩團第一站來到無為縣陡溝鎮雙灣村,參觀「稻-蝦」共生模式。據種植戶袁善勇介紹,因為自家是低洼田,糧食產量低,近年來便摸索出一條新路子,在水稻田裡養小龍蝦,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別看龍蝦個兒小,在田裡卻十分「能幹」。打洞築巢,為稻田疏鬆、改良土壤;代謝活動,為水稻生長提供肥料;攝食害蟲,減少水稻農藥和化肥使用。此外,龍蝦還能清除秸稈。原來,在稻穀成熟後,秸稈會被打碎放置田裡,不僅能成為龍蝦的飼料,腐熟的秸稈還能肥水,能降低青苔生長量,避免養殖用藥。「水稻則能凈化水質,為龍蝦提供隱蔽的棲息場所。」農業專家告訴記者,這便是「稻蝦共生」,既保證了糧食產量,又促進農民增收。據悉,袁善勇的稻田龍蝦面積現有78畝,每畝年收益2000多元,比單純種植水稻增加了兩倍。    許鎮馬仁村將軍灣的「稻-鱉」共生模式,同樣也是生態化種養。2012年起,蕪湖將軍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馬仁村實驗了10畝稻鱉田,畝產收益7000多元,到2015年,共投建稻田甲魚養殖基地200畝。據負責人介紹,整個種養過程中,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利用甲魚捕蟲、甲魚糞便施肥,既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水稻和甲魚的品質,其銷售價格明顯高於市場上同類普通產品。    「『稻-鴨、稻-蝦、稻-鱉』等互利共生模式,符合蕪湖的氣候及地理環境要求,這種生態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綠色增產模式應借鑒推廣,我市各縣區要相互學習,因地制宜,創新思路,實現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模式,促進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    記者 康麗 實習生 金佩玲水產品行情信息,打造水產養殖戶自己的行情平台!點擊進入水產品行情頻道>>
推薦閱讀:

忘不了那一塊神仙豆腐
當一個安徽人來到江蘇,他將面臨什麼?
那些霸道總裁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滁州是怎樣的一座城市?
安徽的妹子能有多好看?

TAG:安徽 | 蕪湖 | 稻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