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男人的電影——在旋律中感受力量和生存智慧

一部男人的電影——在旋律中感受力量和生存智慧 影子的影子 ??????? 生命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莎士比亞: 科波拉的《教父》以精細的筆墨描述了黑手黨全盛時期的家族恩怨,在這部格局龐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的大製作中,科波拉把整部影片處理得有條不紊、扣人心弦,其高超的專業技巧不得不令人嘆服。科波拉在選角方面的獨到之處也叫人刮目相看,他大膽起用在影壇沉寂多年的馬龍·白蘭度飾演教父一角,不僅使其成為奧斯卡影帝,也讓他再次成為超級巨星。《教父》系列共拍了3部,它的續集也得以進入美國百部經典電影之中,它是惟一一部擠進"百大"的續集電影。 ——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在巨大的財富背後,都因藏著罪惡―――(法)巴爾扎克」 也許這才是《教父》大氣而智慧的所在。 

三部《教父》三句話,記憶猶新,當然這部電影的主題、內容遠遠超出我所理解所概括的這三句話。

《教父》中在維克多考里昂的花園,老教父不經意的對麥克說:「男人無論怎樣是一定要為家族負起責任的,而女人卻不一樣……」

《教父Ⅱ》中在西西里一個滿臉滄桑的老人說:「政治和犯罪是同一個意思」

《教父Ⅲ》麥克已經老的花白了頭髮。他和文森坐在直升機上,麥克告誡他:「千萬不要記恨你的對手,這樣會讓你失去理智。」

  這不是討論意義的電影,我無法從中獲取所謂的半點意義所在,我也不能通過它參透人生的真諦,它沒有好萊塢大片典型的場面,甚至整個畫面都是昏黃的帶有回憶色彩的
顏色,我只能說這是一部彌撒著特殊氣質的電影,每個人從中尋找不到自己,卻真實的叫人窒息,成熟的讓人不能不為之動容。

我是先看了小說,之後才看電影的。當時小說給我的印象很深,反反覆復的看了無數遍,可後來電影給我的震撼更大,完全勾勒出了黑手黨的真實面目,而電影紀實化的拍攝手法,亦將權力與罪惡的關係剖露無遺。義大利配樂大師Nino Rota則以充滿南歐西西里風情的曲調,在瀰漫著義大利的西西里風情樂曲中,揭開早年義大利人在美國生活種種面貌。

The Godfather

197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 (馬龍·白蘭度)、改變劇本等三大獎

1972年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配樂

1972年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語片

197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男配角 (勞伯狄尼洛)、導演、改變劇本、藝術指導、配樂等六大獎

1974年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艾爾帕西諾)

1990年奧斯卡十二項大獎提名

影史上最經典極至的黑手黨電影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典藏
電影《教父》是根據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好萊塢青年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的一部經典黑幫片。馬里奧·普佐當年創作的小說《教父》是美國文學創作中的一個轉折點,它使黑手黨問題引起了舉國上下的普遍注意。

影片雖然是以義大利黑手黨為主線,但是片中純美的愛情故事和西西里島迷人的風光,與優美的音樂,使得該片在冷酷中多了幾分柔美。另外,影片的主題音樂,隨著電影風行全球,經久不衷,成為深受人們喜歡的經典電影音樂。1974年和1990年,又分別推出了教父2和教父3,同樣經典。整體上看,影片反映一個家族在困境中生存、在逆境中掙扎、在順境中力圖重生的軌跡一部最具史詩氣魄的揭露黑社會明爭暗鬥內幕的影片一幅氣勢恢弘的"社會圖卷",描述了黑手黨的產生、發展的全過程:外來移民為生活所逼,鋌而走險,靠走私、賭博、販毒、謀殺而在美國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他們依賴非法營生而逐步發展壯大,其勢力也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政府樞紐部門也有了他們的代理人。當他們羽翼豐滿時,便不滿足於現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會,毫無恐懼地享受他們的財富。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由非法社會向合法社會的過渡卻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為得以完成的。

如果看過其他黑幫片,諸如《Goodfellas》、《Casino》的,就會知道這些黑幫片的賣點是黑幫的內幕和殘忍,影片也主要著重於揭露這些黑幫的內幕和殘忍,觀眾在觀看了這些影片後一般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這些黑幫真的該殺、該關進監獄。然而,儘管《教父》也揭露描述了黑幫的內幕和殘忍,但你不會有那種教父該殺該關進監獄的感覺,相反你會很同情老教父,你會在看到新教父殘忍地屠殺了其他黑幫老大後有一種痛快淋漓大快人心的感覺,你會在影片最後看到手下人恭恭敬敬地親吻新教父的手背時,有一種如釋重負心靈得到解放的感覺。

整個電影雖然充滿暴力,但卻在宣揚一些人類基本的美德,例如忠誠和寬容。例如,Michael在Fredo做了一件出賣家族的事情之後,寬恕了他,但他說:Fredo, you"re my older brother and I love you, but don"t ever take sides with anyone against the family again. Ever.

影片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一個十分悠久的經典類型——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它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範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係。

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轟動一時,取得了商業和評論上的雙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馬龍·白蘭度帶動的「馬龍·白蘭度熱」像旋風一樣幾乎波及整個世界,而導演科波拉也從此奠定了他在好萊塢中的「教父」地位。
小說《教父》——196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教父》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它詳盡地描述了美國紐約5大黑幫勢力集團之一的維托·唐·科萊昂一家採用各種極端手段,實現了在整個美國黑幫勢力團體中的獨尊地位的全過程。在這場鬥爭中有黑幫團伙之間的火拚,有走私販毒的囂浪,有賭場的煙雲,有紅燈區的人慾橫流……本書被認為是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黑社會現象的最具權威的作品。

許多人在評論《教父》時都說:「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陰險的犯罪集團的權威性小說。生動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論家和一切新聞報道合起來所揭示的還要多。」

在《教父》獲得成功後,1974年,科波拉與《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編和拍攝了《教父Ⅱ》。《教父Ⅱ》以登上教父位置的第2代科萊昂的奮鬥史為主線,並在這條主線延續的同時,不斷插入第一代科萊昂的奮鬥史作為影片的副線。影片以現實與回憶交織的手法對兩代教父的性格進行了對比。而這種有歷史淵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寫,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1990年,科波拉再度拍攝了《教父Ⅲ》,它使影片的思想和意義更為系統和深刻。 小說等文學作品往往是電影的重要改編對象和創意源泉,但很多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尤其是改編自文學名著的電影的通病往往識難以突破文字的羈絆,無法再現原著的意境和涵義,本片卻是一個例外。電影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教父》,是當年美國的暢銷書,雖然對美國黑手黨的內幕做了一些深入的揭露,但是它也僅僅是一部通俗小說。在小說《教父》已被漸漸遺忘之時,電影「教父」卻以其對美國社會的深刻表現以及完美無缺的電影技巧成為電影中的經典。不僅歷久彌新,久映不衰,而且在大部分最偉大電影的評選中,它都能入選前十位。

「教父」這部電影的一個獨到之處就是對黑社會人物進行了人性化的描寫,並把他們放在整個美國社會的大環境中,暴露了他們的內在矛盾和黑社會的成因,也揭示了黑手黨存在的理由。馬龍.白蘭度飾演的教父就是一個典型。在女兒的婚禮上,他是一個威嚴的、講義氣的、喜歡宣揚家庭價值的大家長,對於來賓的要求有求必應,不管他們的地位如何,也不管他們的要求是否合法,最後都能在他那裡等到解決,而他並不要任何當前的回報。在處理教子出演電影的事情時,又展現了他殘忍的一面:殺死電影公司老闆的昂貴的馬,把鮮血淋漓的馬頭放在電影公司老闆的床上恐嚇他。而在處理毒品生意時,又顯示了他的保守和謀略以及處理黑手黨政治的能力。這些品質保證了他成為紐約黑手黨家族的老大。對於第二代教父邁克,電影既著重展示了他果斷、勇敢,英雄主義的一面,也反映了他草菅人命的冷酷的人性墮落的一面。作為一個性格最為豐滿的角色,影片並未簡單描寫他的所作所為,而是交代了他性格形成的過程和背景,在經過戰爭洗禮,目睹幾個家族你死我活的鬥爭以及自己的父親遭到槍擊,哥哥被打死,妻子被炸死以後,邁克冷酷性格的形成幾乎是必然的。

電影對於黑手黨的社會背景也進行了一定的剖析。如果把教父在女兒婚禮上接見客人的場景改換一個背景,那簡直就是一個美國市長在他的辦公室辦公。因為他的客人要求的事情五花八門,一些是政府和法律根本處理不了的事情,這正是黑手黨的生存空間——政府與法律的權力真空。根據電影,黑手黨已經滲入了美國的政治生活,教父立足的基礎,正是與政界人物的良好關係,而其它家族所要爭奪的,也是這些政治資源,在電影中邁克與凱的一段對話耐人尋味。作為一個地下的犯罪組織,黑手黨同樣需要自己的經濟基礎。賭場、毒品是他們的經濟來源,而黑手黨象一個公司一樣經營它們,索龍索稱之為生意,並且為了「生意」可以不擇手段。

正是對黑幫分子人性化的描寫以及對犯罪社會背景的剖析,電影對於犯罪類型的影片影響重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以後,模仿者眾多,影響了以後很多黑幫電影。拋開這些沉重的話題,「教父」作為一部經典影片,在故事編排、表演、攝影、電影技巧上簡直完美無缺,可以作為電影的教科書。作為一部史詩性的影片,整個故事格局龐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光是需要有所表現的人物就有二十多個,但電影卻把它們處理得有條不紊。在科波拉高超的導演技巧下,人物主次分明,性格豐滿,有些角色只需要一個鏡頭和一個細節就表現了角色的性格。例如,在邁克在醫院發現有人要謀殺父親的時候,剛好遇到教父幫過忙的糕餅店老闆,他們假裝保鏢嚇走了殺手,但當他們點煙壓驚的時候,糕餅店老闆已經手發抖得打不著打火機了。
出演本片的都是當時一流的演員,馬龍.白蘭度是美國電影演員的教父級人物,他通過本片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阿爾.帕西諾扮演的二代教父邁克,演技也非常出色,將一個即將成為教父的年輕人的冷酷、膽大、果斷以及在權力、慾望、愛情之間的痛苦掙扎,以眼神和氣質將其表現地淋漓盡致。阿爾.帕西諾的表演較少依靠語言,更多靠行動和眼神來表現角色的性格和反映。最為典型的是邁克在餐館與索龍索談判的時候,阿爾.帕西諾的眼神非常複雜,在拿到手槍的時候,他的眼神具有一種令人緊張到窒息的戲劇張力,後來的槍擊給人的感覺簡直是一種解脫。其他演員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也許好的演技是一種良性的傳染病,互相感染,——一部偉大的電影就是這樣產生的。?

作為一代電影大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導演技巧是毋庸置疑的,電影中的每個鏡頭都經過精心設計,劇情和人物角色的發展的交代也非常周密,紀實的表現風格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感覺震撼。影片的情節安排也具有一種緊張的力度,從某種角度看,具有一些驚險片的特徵,包括邁克槍殺索龍索以及最後的屠殺,這給電影在深刻的思想性以外,增加了一些娛樂元素。我個人認為,本片運用的對比的手法最為出色。在開始的婚禮一段,明亮歡快的婚禮場面與教父辦公室的陰暗壓抑形成了對比,邁克的性格與老教父的性格以及桑尼的性格與形成了對比,在片尾,邁克參加的洗禮代表的出生與屠殺代表的死亡形成了對比。正是通過鮮明的對比,影片凸現了角色的性格,構造了一個貌似正常,其實卻冷酷、壓抑、陰暗的犯罪社會,揭示了它給人性帶來的兩面衝擊,也對黑手黨的存在做了鮮明的道德批判。
在攝影和音樂上,電影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為了配合電影表現地下社會的需要,故事大部分發生在黑暗中或者室內,黑色與幽暗的黃色的應用渲染了那個社會的壓抑與陰暗,同時也打上了史詩般的光澤。「教父」的主題音樂則更加廣為人知,在電影中有許多具有不同特色的音樂,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它是本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另:THE GODFATHER WALTZ 這首曲子本來並不是為教父作的,教父的作曲者Nino Rota把自己另外的作品拿來用了,也因此被奧斯卡評委以不是原創為由否了,沒有拿當年的奧斯卡最佳音樂獎。輕鬆浪漫又帶點淡淡憂傷的義大利式華爾茲中,馬龍白蘭度在教父開始的婚禮中挽著女兒偏偏起舞,風度偏偏的這段華爾茲曾被多次提起,令人悠然神往,也就是這段音樂中接近最後的的那段稍微快點的中三步。?

Nino Rota,義大利音樂教父,生於1911年,來生僅電影配樂就寫過145部,還不包括其它歌劇,管弦樂作品。他畢業於米蘭音樂學院,與義大利名導費里尼合作長達三年,創出無數影音經典。而他在條件遠不如好萊塢的情況下,以義大利民謠和過人天份為武器,再加上本土強悍和不屈服的民風,寫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而其中

最為耀眼的則就是《教父》(GODFATHER),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寫出的樂章富含動人的深情。

《教父》第一集的配樂是整個「教父三部曲」的音樂基礎,它由「義大利音樂教父」尼諾·羅塔(Nino Rota)完成。這是一張具有濃郁古典風格的電影配樂,其中的多首曲目瀰漫著義大利的西西里風情,而且各種舞曲風格的交融給這張唱片增添不少亮點。尼諾.羅塔以他對義大利民謠的精深理解和過人的音樂天份為武器,寫出了這部十分耀眼的《教父》,當年在提名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時曾遭人檢舉,說其主題音樂早在他的義大利電影作品中使用過,因而被取消了提名資格。兩年後,尼諾.羅塔以同樣的主題音樂為《教父續集》譜曲,奧斯卡獎卻乖乖的頒了給他,可見本片的氣勢凌人。在《教父》電影原聲帶中,「愛的主題曲」早已是一首風靡全球的情調音樂;「邁可主題曲」更以激昂的管弦樂點出了教父次子的悲劇人生;「教父華爾茲」配合父女相擁而舞的場面則最為精彩迷人。?

2月16日 19:03添加評論固定鏈接閱讀評論 (7)引用通告 (0)記錄它
推薦閱讀:

哪一首歌的歌詞內涵或旋律讓你印象深刻?
有哪些流行歌曲的旋律中有古典音樂的影子?
作曲是怎樣一種體驗?
為什麼聽BigBang的 IF YOU 心裡會有特別的感覺,哪怕聽不懂歌詞?
求和《追光者》旋律很像的歌?

TAG:電影 | 智慧 | 生存 | 力量 | 感受 | 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