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發展史,日本韓國遍地本土品牌,為何我們卻遍地合資
引言:同樣的汽車發展史,國內1956年起步的汽車品牌,與1948年起步的日本品牌,相差只有8年時間,兩個平行的車系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磨練,現在的差距不是十年二十年可以彌補,豐田當上世界老大,本田鑽研技術,我們的一汽卻還在代工,東風還在服務日產,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韓國街頭的乘用車
外網傳回來的韓國街頭的汽車,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可以看出來其民眾對其汽車產業的支持,老千里馬、伊蘭特、雅尊滿大街跑,在我們眼裡被貶低的一無是處的韓系車,在其本土,可以說是當紅的品牌,而有數據顯示,現代集團在其本土銷量佔到了80%以上,這得益於全民支持的結果,當然韓國人支持的不僅僅是汽車,小到手機,大到冰箱彩電,基本都是韓國貨。
日本街頭的汽車
相比於韓國,日本同樣上下齊心,但是你在日本卻能看到一種特別的車型,那就是日本K-car,因為日本資源相對匱乏,其本土車型體型設計的相對小,但是卻又能保證足夠的乘坐空間,國內最接近K-car的車型就是鈴木北斗星,小車大空間的典範。在日本的街頭,以鈴木、豐田、日產這些車型居多,K-car佔比很大,長度超過4.6m的車型較少。但是總結一點,其本土車型佔有率達到90%以上,極大推動了本土企業的發展。
國內更像大雜燴
如果不懂汽車行業,看到如此多的外來品牌,會讓人覺得我們的民族工業落後不堪,通用、豐田、現代、大眾、標誌都在瓜分民企企業市場,去年千萬級容量的消費市場,合資車依然佔了半壁江上,日德兩系去年銷量800萬台,那麼是什麼導致了我們自主品牌的不濟?
體制的原因
我們的汽車工業從1956年開始,第一汽車成立的時候可以說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比當年的本田可以說更有優勢,但是過度保護的一汽在溫床中喪失鬥志,半個世紀之後的一汽依然毫無所稱,自主研發的歐朗、奔騰系列車型銷量慘淡,甚至不如後來居上的長城吉利奇瑞,這種被體制毀掉的車企並不在少數,北汽、東風同樣如此,雖然屢屢登上世界500強,但是均靠合資品牌上位。
歷史殘留問題
合資車企最早霸佔市場,天津大發、廣州標緻、上汽大眾都是元老車企,這些車企最早進入國內,當時國內的乘用車市場一片空白,北汽、東風、一汽並沒有建樹,合資車型憑藉著優秀的技術與品質獲得消費者的親睞,先入為主的思想很難改變,更多的消費者主觀的認為合資車就是好,導致現階段自主品牌難以突破這個屏障。
工業落後的客觀事實
拋開歷史原因,現階段工業水平與國外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下放到汽車行業,同樣的材料打造出來的車型,國產車的質量的確要比日德系有一定的差距,這是否認不了的事情,更多的消費者注重品質以及耐久性,所以說選擇合資車也無可厚非,畢竟工薪階層主導的社會,賺錢難,花錢,更難!
推薦閱讀:
※海藍之謎(La Mer)是頂級護膚/化妝品品牌嗎?
※Esprit 昔日潮牌是如何淪為過時的老牌?
※如何幫自己的老闆打造個人品牌?
※如何快速找到創意命題?
※獨角獸公司如何引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