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悉檀看菩薩行
由四悉檀看菩薩行
明
不知不覺中,清涼苑般若班第三階段的學習結束了,通過這階段的學習更加深了對般若的認識,越發感受到般若在整個佛法體系的重要性。般若中觀的教法是佛法系統的一個樞紐,既要破除前面小乘諸法實有的世界觀,又要為後面唯識講甚深緣起打好基礎,那下手處在哪裡呢?我覺得應該從兩個方面去開展,第一個是通過文字般若建立起正確的思想體系,第二個是從修行實證的過程體悟覺察到身心的微細變化,並對照經文的指導進行調整。但是從凡夫的角度,是否真的能認識和體證聖者所描述的不可思議的離言境界呢?同一段經文,為什麼大家理解各有不同呢?為什麼經文有時闡述空理,有時闡述因緣法呢?大智度論宣講的菩薩行又是如何展開呢?其實這些問題在經典里已有了比較系統性的解答,這個就是四悉檀。
在大智度論開卷時就提到佛宣說般若其中一個重要的緣起就是為顯第一義悉檀相故,而說般若波羅蜜經。「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通過這段描述,我們不難理解,整部大般若經和大智度論,甚至於三藏十二部都是通過四悉檀去進行闡述的,那正確認識四悉檀是對我們學習佛法,認識菩薩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悉檀的本義就是成就,佛以四種說法的方式來成就眾生,讓眾生能通過學習和修行終成佛道,包括了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所以叫做「四悉檀」。
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都是從世俗諦的角度去展開的。世界悉檀是佛說明白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是如何產生的,一切法是如何存在的,相互之間的關係如何等等,順應世間之凡情,按世間共許的名言概念,從淺近之事理到甚深之義理,令聽聞者歡喜和信受,因為離開了大家共同使用的名言概念,佛就沒辦法給我們說法,我們也無法聽懂。我們叫桌子,佛也叫桌子,這樣佛才方便宣說這個桌子只是假名,因緣假合,沒有自性,逐步引導眾生入佛知見。佛對凡夫和小乘講世界觀的時候隨順世俗,講諸法實有,但無我;對初入大乘的佛子講諸法皆空無自性;對深入大乘的佛子講甚深的賴耶緣起,這些都是世界悉檀的內容。各各為人悉檀主要是從聽法者的種姓和根性不同而應機說法,對大乘聖者講真實義;對大乘凡夫講空有二門,講六度四攝;對小乘佛子講十二因緣,講三十七道品等等;甚至於對執著本體思維的人講如來藏,對善根不夠的人講世間善法等等,都是各各為人悉檀,什麼樣的人就給他設定什麼目標,配套什麼理論和方法。對治悉檀是從修學方法來說的,是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主要針對眾生不同的煩惱習氣而施設相應對治法門,對執空者說有,執有者說空,對於散亂心重的人說數息觀,對嗔恚心重的人說慈悲觀,對貪慾心重的人說不凈觀,這些施設的法門都是針對性的,不凈觀思惟於貪慾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因為觀身過失名不凈觀,若瞋恚人觀過失者,則增益瞋恚火故。佛所講的法都是根據不同的眾生不同的階段而設定的,都是因病開藥,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個很重要。
三種悉檀雖然都是從世俗諦的角度以因緣相依待的對治方式去除眾生的執著,但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世界悉檀主要是隨順眾生凡情,各各為人悉檀主要在引發善行,對治悉檀則是以在破惡為主。這三種悉檀先從眾生認識諸法的角度入手,隨順假立,以相依待之「空法」對治眾生執著之「實法」,逐步破除眾生對人、法的執著,而又不壞諸法因果相。就如闡述世界悉檀的經文「譬如乳,色、香、味、觸因緣有故有;若乳實無,乳因緣亦應無。今乳因緣實有故,乳亦應有;非如一人第二頭、第三手,無因緣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為世界悉檀相」,在眾生的世界觀,先假定乳是「有」的,可以看得見(色),聞得到(香),嘗得到(味),(觸)摸得到;但是強調是因緣和合才有的,並且是順應世間因果相,而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事物(如人之第二頭、第三手一樣)。像這段經文就是佛對凡夫和小乘講世界觀的時候隨順世俗,講諸法實有但無我,然後再逐步深入破除諸法實有自性執。
大智度論卷三十八釋往生品敘述了從「他方佛國來的」、「兜率天來的」和「人中來的」這三類菩薩來生此間和四十四類菩薩從這個地方命終往生到其他地方去的不同因緣;諸法畢竟空,但非斷滅;因緣還是幻起相續的。空是為了破除我們對諸法愛著邪見顛倒,破執而不壞諸法因果相,佛陀六年苦行和食馬麥之報說明因緣果報相是非空的;「世界悉檀」是佛順應世間之凡情,宣說從淺近之事理逐步認識到大乘的甚深緣起,作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了解和掌握四悉檀至關重要,這就需要菩薩遍學一切法。
菩薩學一切法、但不執著一切法。一切法只是幫助菩薩通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工具,也是菩薩度化眾生的方便。菩薩隨願力所驅,前往眾生需要的地方,兌現圓滿各自菩薩事業。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事業里充分的表達出了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大弘誓願。菩薩的願力、菩薩事業的圓滿都是在告訴我們「如是因、如是果」;菩薩即能了達諸法畢竟空,又能對諸法法相(因緣相)通達無礙。即能通過般若破除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顛倒邪見,了達諸法性空;又能由性空生起智慧,由緣起修習一切善業,建立度化眾生的菩薩事業,六度萬行都是為了「莊嚴國土、成熟眾生」而展開。
第一義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第一義悉檀與前面三種悉檀的關係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關係,是法和法性的關係,如經文所說是諸佛聖賢所親證的真實法,是不可破、不可散壞的;如果把第一義悉檀都破掉的話,凡夫容易墮入斷滅空的邪見,認為一切都是空無所有,那修行證果也是空,因果也是空,就會產生斷滅見;因為聖者所證的是離言境界「如摩訶衍義偈中說: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說諸行處,名世界法;說不行處,名第一義。一切實,一切非實,及一切實亦非實,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就如論中所說「六情所見皆是虛妄顛倒」,而我們現在都是六情在運作,要以虛妄顛倒去理解思維聖賢所證的離言境界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一義諦是名言性質的真如無為,還是屬於名言概念,這個名言是佛陀安立的,目的是讓凡夫知道有個實相可證;第一義諦相是人空、法空二空所顯的離言境界,通過世俗諦的修持,是讓我們邁向實相般若的過程有所依止,而第一諦相的安立是破除我們修行善法產生的愛著,去除善法相、無相相等六情產物。就如集散品里說闡述的「集」是指諸法因緣生,「散」是指諸法因緣滅;而菩薩了知諸法當體即空,非以通過拆析因果以見空,析色不見空,所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諸法無有生滅,亦無集無散。集散品假依「集散門」先破菩薩及菩薩字;依第一義諦,諸法無有自性、不可得、畢竟空,故菩薩及菩薩字不住;依俗諦言,諸法因緣和合故假名安立,故菩薩及菩薩字亦不不住;真、俗二諦皆是相待而言,離二諦而說諸法,會產生常、斷二見。次假依「不住門」破諸法法相,諸法自性空,法相亦空、不可得,無生滅、無垢凈、亦無增減。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於一切法不住,善、惡、無記皆不住,「因無故果亦無,如無樹則無蔭」。再依無相門說菩薩一切不受,以般若波羅蜜入諸法實相,實相無相,如論說「雖求佛道,於此中亦無好醜相,及受舍相,以是故,非法亦非非法,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一切相不受。」
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如執著「有我」,對諸法有所著、有所受皆是垢相。諸法無自性,畢竟空,無實在的「受者」、「修者」;但對於凡夫來說這還是比量上的理解,需要通過修學般若才能實證「諸法無自性、畢竟空」的境界,所以需要先通過認識「假法」產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情況去破除見聞覺知的我執、法執的顛倒見,不能離開有為法的次第修行而妄言空法,空是依待有而假名空,空法是為了破除眾生執著「有」的顛倒見,離開「有」而妄言「空」,容易落入「斷滅見」,變成「惡取空」;破除對「有」的執著,「空」的這個工具亦不存在。菩薩了知諸法當體即空,相上因緣假合,因為諸法無自性,皆是因緣假合的幻相,所以「是相若受若修,可得薩婆若者」,假借可受可修之幻相,而不受、不取著,才能真正圓滿般若波羅蜜,即破諸法自性執,又不壞諸法因緣假合的法相。
通過對四悉檀的學習,對佛陀所說的法有了進一步認識,逐步明白佛法總體上包括哪些內容,也知道自己該如何修學,在通往實相般若的路上,我們要在與眾生相處中修行忍辱,嚴持凈戒,學習包容,引發慈心悲願,令心柔軟;因心柔軟、煩惱淡薄。信為入道之基,如我們初學般若,雖未真實體證「諸法空相」,但是先要堅信「諸法畢竟空」的真理,再通過聞思修的過程逐步去體悟,如論中所說「久得、必得」,鈍根雜行而久得,善根深種而必得;所以要堅定我們的信念,心常憶念三寶,即使暫時的迷失,最終還是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特別是現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不同法師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也不乏混雜了很多錯誤的雜訊,而我們因為根鈍無法判別,經常今天念佛、明天打坐、後天持咒。禪凈律密里瞎轉,一下子把這個法師當成偶像、一下子把那位大德當做偶像,然後就在相上一直打轉,最後把自己搞混亂了,道心也不堅定了;所以修行必須要依四依法,時刻保持正念,這樣才能少走彎路。
在第一義諦的角度,諸法無生、無自性、不可得,一切法與幻無異,菩薩不異幻人、幻人不異菩薩;在世俗諦的角度,緣起如幻、因果相宛然,我們凡夫因無明所產生的貪嗔痴等煩惱,不斷流轉於生死輪迴;所以必須依止佛菩薩的聖言量去重新認識一切法,了知一切法無我。在這個過程,因為不斷受到無明串習的影響,又會執著於無常、苦、空、無我,三十七道品、乃至佛十八不共法,很容易又落入「執有、執空」的邊見,一切法皆是因緣假合,而無明煩惱也是因緣假合。「幻人」無「心心數法」,學習「幻人」,是讓我們不要對法產生執著,用無作、幻來破除我們對法的執著,諸法應作如「幻」觀,無能觀之人,亦無所觀之法;要堅定法只是因緣假合的幻葯,因為我們現在有的是幻病,所以需要用幻葯來對治;離開幻病亦無幻葯;幻病幻葯都不能執著,只是無明熏習而執假為真,所以需有所對治。藥到病除,葯亦應除,如火燒薪,薪盡火滅;就如眾生執著常樂我凈產生的幻病,就用無常、苦、無我、不凈的幻葯來對治;無常、苦、無我、不凈的法是依待、對治常樂我凈等幻病而假合幻生,離開對常樂我凈的執著,無常、苦、無我、不凈等法亦無實義。因為在俗諦的角度,色空是相待假立,空是依待於色才假名為空,色是依待於空才假名為色;離色無空,離空無色。在勝義諦的角度,色空不二,皆是無生。但是我們只是道理上理解一點;需要深入去學習教理,通過聽聞、誦讀、書寫、正憶念、說、思惟、籌量、分別、修習等行法,逐步實證諸法實相,而在這個過程亦不能執著諸法,因為一切法只是渡河的工具。
第一義諦本無言說,但不通過隨順眾生世俗諦的權說,佛法則無法流傳下來,亦無法利益眾生。而隨順的權說,又擔心眾生對此方便產生執著,所以又要安立一個第一義諦相,隨說隨空,以離四句絕百非的中道法逐步消除眾生對法的執著。通過學習四悉檀,進一步來認識般若,認識菩薩萬行的根本,逐步建立起般若正見,即了達諸法畢竟空,又不礙緣起因緣相的大乘菩薩觀。
感恩又圓法師的引導,得以系統性的學習大智度論;感恩演相法師對本文的指導,讓我更清晰純正的大乘菩薩觀對修行的重要性;感恩修學路上的一切同行善知識。
推薦閱讀:
※易玄老師微記錄整理(三)頂禮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恭喜屬鼠、馬、雞的人;菩薩賜喜,出來接住,錯過一次等十年
※文殊菩薩十大願
※見者有福,千姿百態的觀世音菩薩聖像!
※究竟一乘寶性論----彌勒菩薩 造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