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小龍--武道釋義

李小龍--武道釋義
 

在李小龍的心中,並不以為自己只是個演員,他更認為自己是個武術家。在一生無止境的自我追尋和自我表達中,他從未須臾中止過探討、分析和修正其所學之一切;而他主要的資料來源是他個人的圖書室內藏有 2000 冊以上包括有各式各樣的武術。搏擊技術、體育、防工等等方面的資料。從李小龍 13 歲開始學習詠春拳後的 19 年裡,他無時不是以他的智慧結晶來孕化一種技巧、一種藝術、一種哲學與生命之道。由不斷的鍛煉中來強化其身體,由閱讀與深思熟慮中來培養其心靈的力量。以下是李小龍的部分武學觀點及啟示語錄,望眾武友能擇其中之善者,由以之為發端。  

以堅強的信念邁進拳道之堂奧  

欲在拳道中有所精進,必須不為勝負所役使,忘卻讚譽和痛苦。縱使皮開肉綻,亦要制敵於敗北之地。一旦確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頭反顧,對生死置之度外。顧慮自己生命的安全,即是縱容敵人,最後必定傷害自己。為了獲得心靈上的寧謐,勿使永恆的生命失去生機,換言之,不得落入拳套型式的桎梏中,截拳道是無形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它蘊涵其它門派的精技,擷用一切技法,但不受特定手段的串縛。武術家不能注重各種華而不實的枝節、花葉等細節,而應致力於追求武術的根本,唯有探尋根本,才是悟得武學奧秘之道。  

貓一樣的敏捷,豹一樣的勇悍  

真正的高手均擅於出奇不意制敵於機先,隨心所欲地欺惑對方,迫使對方手忙腳亂,露出破綻,以利攻擊。就截拳道而言,情形亦同,攻擊時,可以宛如猛獸一般地大膽行動,如狐狸一樣地聰明、貓一樣地敏捷,豹一樣地勇悍,眼鏡蛇一樣地強力,蠓鼠一樣地抵抗。  

歸一  

在我學拳之前,一拳對我來說只是一拳,一腳亦只是一腳;在我學藝之後,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腳也不再是一腳;至今深悟後,一拳不過是一拳,一腳也不過是一腳罷了。  

本能  

能鍛煉到掌握自然而然本能出拳踢腳的能力,各種動作必已是瞬間即發,無任何遲滯,腦海亦可在瞬間千變萬化,洞悉外在形勢而無所懼,欲達到此種境界,惟心誠與毅力,確切艱苦的鍛煉可至。  

心悟  

毋需關懷何者是柔,何者是剛,踢擊與拳打、擒摔與手打腳踢、長距離與貼身搏擊之好壞,因世上並無確切的何者比何者強。惟一需防範的是,切勿使部分瑣碎的,剝奪了真朴的整體性。部分門派喜好直線,亦有部分門派喜好曲線,偏執單面搏擊的門派,只會受到束縛,截拳道只追求槽神和肉體完全自由的修鍊,其方法只求心悟。截拳道的戰鬥藝術亦同於此;藝術絕非單純的裝飾品。  

自由無羈的心境  

武術的至高境界必是趨向簡捷,以不變應萬變。而境界不高的亦惟有流於花拳繡腿罷了。不妨以自己所學的門派(無論是西洋拳、武術、空手道、角力、柔道)來觀察街頭的打鬥,也惟有不為門派所限時方可清楚地觀察入微。如此不帶任何偏見地觀察,才能窺得事物的整體性。武術的鍛煉務須自由無羈的心境,知心何以空,何以靜;以空靈之心,無形、無法來面對敵人。  

簡捷直接的技巧  

欲了解搏擊,必以極簡捷直接之方式為之。截拳道之技巧簡單說就是如何使動作簡捷直接,如何表現真正的自我;它是存在而真實的,能自由無拘不為外在的依戀、偏頗所限。截拳道並不虛張聲勢,它並不迂迴地走著,而系一直線朝向目的。簡捷的一直線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  

自由的內心  

一無自我意識時,藝至其最高之境界,一個人一旦能超乎其所做事物成敗之關切,則必可發現「自由」為何。欲能由武術中有所啟發,意味著能破除「真知」與「真命」之障礙。倘內心無任何固守僵結,則外在的事物自會開敞出現。移動一似流水般。靜止時猶如鏡子,反應時卻恰似回聲般。  

四肢的雙重目的  

1 .摧毀面對於你的敵人——消除自由、正義與人性的障礙。  

2 .摧毀任何紛擾你心靈之物,毋需傷害人,但能克服自己的貪婪、憤怒與愚味。截拳道系朝向自我發展的武藝。  

截拳道的要義  

1 .在攻擊時嚴謹的結構。  

2 .能變化運用手法與腳法。  

3 .在攻擊或反擊時善用韻律的不規則變換來誘敵。  

4 .重量訓練與科學化的輔助訓練再加上完全的適應練習。  

5 .截拳道在攻擊與反擊時的直接動作,由任何之位置皆可發招。  

6 .身體的閃躲與步法的輕盈。  

7 .自然機變的攻擊戰術運用。  

8 .近戰的能力——( a )閃躲攻擊;( b )摔法;( c )擒拿法;( d )   鎖法  

9 .完全的對打練習;與對移動目標的實際接觸訓練。  

10 .不斷強化自己的攻擊武器、如手、腳、頭、肘、膝等等。  

11.  表達自我獨立的個性;靈活變化不為傳統所困。  

12 .在結構上是整體而非結構局部的。  

13 .由身體運動中,訓練連續的自我表達能力。  

14 .放鬆與有勁的出拳化為一體,保持心靈的警覺。  

15 .動作的流動性(無論是直線或曲線的動作——向上、向下、轉左、側右,側移步、下閃晃身等等均然)。  

如常  

一旦受過良好的訓練的學生在各方面均應能生動與有活力。然在實際搏擊中,他的心靈尤需冷靜,不為外界所紛擾,也須能以不變應萬變。一旦前進,他的步子需輕盈而平穩。他的雙眼必能不滯停,而注視敵人之每一舉每一動,他的行為表現仍與平時一般,而元任何意外產生之可能。  

協   調   性  

無論從哪一方面講,協調性都是從事體育競技技能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具備協調性的人,才能夠結合整個生物體的一切力量和能力,形成一次有效的活動。  

活動之前,關節兩側的肌肉緊張程度必然發生變化。肌肉配合的有效程度是決定體育競技中的速度、耐力、力量、敏捷性和準確度極限的因素之一。  

在靜止和緩慢的抵抗性活動中,例如倒立或舉重杠鈴訓練,關節兩側的肌肉的人體固定在預期位置上的作用不小。在一些快速運動中,例如跑或投擲鍛煉,靠近關節的肌肉縮短而對側的肌肉卻拉長,以完成動作。兩側仍緊張,但在拉長的一側,其緊張程度卻減輕許多。  

拉長肌過度緊張就象剎車器一樣,減慢了運動的速度,削弱了運動的力量。這些有反作用力的緊張增加了肌肉活動消耗的能量,過早引起疲勞。接受一項對工作量、速度、重複性或持續性強度有不同要求的新任務時,就必須完成一種全新形式的「神經生理調整」。因此,在新活動中感覺到的疲勞不僅僅是因為使用了不同的肌肉,也源於協調不當引起的制動。  

一個出色鬥士的顯著特徵:即使已拼盡全力,動作仍輕鬆自如。  

新手的特徵是緊張、無用動作過多和過度用力。有些罕見的「天才運動家」,似乎生來便具備從事任何體育活動的能力,無論熟練與否,都輕鬆自如。輕鬆反映了他們在反作用最小的緊張狀態中活動的能力,在某些運動員身上更為明顯,事實上,人人都可擁有輕鬆的心態。  

那些行動笨拙的鬥士,那些彷彿永遠找不準距離的鬥士,總是一會兒就被打敗了。他們永遠都無法猜透對手的想法,但對手卻一眼就能看穿他們的企圖,在他們做好進攻準備之前就已經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醒了對手,他們主要是缺乏協調性。協調性能優越的鬥士做任何動作都流暢而優雅。他似乎是在輕鬆的滑進又滑出,一點兒都不費力。他善於把握時機,他的動作如此富有節奏感;他還打算創造一種加入自己優勢的節奏,他完全能夠控制自己的肌肉。他似乎總能猜透對手的意圖,他總是佔據主動地位,而且總能逼迫對手作出他所希望的反應。首先,他的行動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僅僅帶有某種模糊的願望,因為他對自己滿懷信心。  

肌肉沒有力量進行自我保護,他們的行動方式以及我們行為的有效程度,完全取決於神經系統如何引導它們。因此,一個完成不好的動作就是神經系統錯誤刺激肌肉的結果,或是發送信號過早、過遲,或是發送順序錯誤,或是強度分配不當。  

一個完成較好的動作就可表明神經系統已訓練到一定程度可以準確的向特定肌肉發信號,使肌肉在最適當的那一刻收縮。同時,關閉發給反抗肌的信號,讓那些肌肉放鬆。協調完好的肌肉衝動只隨要求的準確度激蕩,並可在不再需要他們的時候適時停止。  

因此,協調性是訓練神經系統的問題,而不是訓練肌肉的問題。從肌肉根本不能協調用力到協調性能高度完美,是改進神經系統聯繫的過程。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都說神經系統的上億成分互相之間並無直接關係,而是由神經細胞纖維同靠近它的細胞相纏繞,從而使衝動按某種感應過程從一個細胞傳到另一個細胞。衝動從一個神經細胞傳到另一個神經細胞的點叫做「接觸」。突觸理論解釋了為什麼一個看到球沒有任何反應的嬰兒後來會成為有名的主力球員。  

技巧(協調)訓練純粹是通過練習(準確練習)使神經系統恰當聯結的事。每次行動表現都加強了涉及到的聯結,使得下一次表現更容易、更確定、更從容不迫。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學到自己想要的技巧,高效率的運動精力和動作,確保動作最為簡潔。  

想當冠軍必須要有從容的心理狀態,在最為枯燥艱苦的訓練中也能感受到樂趣而不斷進步。一個人對刺激反應越從容,他從中獲得的滿足感就越大,反之,越是「忙亂」,他就越為被迫行動而煩惱。  

重點:有疲勞感之後就不要再練習已相當熟悉的動作,因為就算再練習,你的動作也是粗糙的,記住,錯誤動作會妨礙運動員的進步。因此,當你感覺新奇時就練習細緻的技巧,當你感覺疲勞時,就轉向增強耐力的粗糙動作的練習。  

精   確   性  

動作的精確性是指它的準確度,通常是指發力時的準確程度。  

精確性通過受到控制的身體動作來獲得。這些動作應該是用最少的力氣完成,而且仍可獲得預期的效果。無論是初學者,還是久富經驗的鬥士都必須經過相當數量的練習與訓練才能獲得精確性。  

想擁有技藝最好先利用速度來學習精確性和準確度,之後再用更多的力量和速度來嘗試技術動作。  

鏡子對精確性的訓練有所幫助,它可以幫你檢查自己的姿勢、手的姿勢和技術動作。  

力   量  

確切的講,只要身體有足夠的力量,能夠在行動中操持平衡,才能學會打擊或投擲技藝。  

為使衝力同機械作用恰當結合,神經系統應把衝動傳遞給有用的肌肉,使足夠數量的纖維在真正合適的時候活動起來,而傳給抵抗組織的衝動卻減少以逼退抵抗。  

遇到不熟悉的情況時,運動員總過分調動肌肉,使出過多的力氣,這是由於反射神經肌協調系統「無知」。  

力大無窮的運動員不一定長得人高馬大,但他們一定能快速發力,力氣相當於力量乘以速度,如果運動員能夠更快行動,即使肌肉的可收縮拉力保持不變,他的力量也增大。因此,身材矮小的人如果轉動迅猛,也可能同那些身材高大卻轉動緩慢的人打擊得一樣兇狠。  

利用重量訓練強健肌肉的運動員,一定要同時在速度和柔韌方面下大力氣,力大無比,同時又速度奇蹟快、柔韌良好、耐力持久,具備這樣素質的運動員在許多體育項目中都能成為佼佼者。不具備這些,一個強壯的人無非就是一頭徒然地追趕著鬥牛士空有蠻力的公牛,或是一輛追趕兔子的速度奇慢的卡車。  

耐   力  

超出正常的生理承受力,並使人精疲力竭的艱苦而長期的鍛煉可以增強人的耐力,也會使人感到一定程度的呼吸困難及肌肉痛苦。  

最好的耐力訓練是比賽。當然,跑步和與假想對手進行拳擊練習是必要的耐力鍛煉方式,但你應該採用不規則的節奏、不規則的調整心理神經來進行這些鍛煉。  

多數初學乍練的運動員都不情願進行艱苦的鍛煉。他們應該在完成大的運動量之後充分休息,目的只是為了增加休息之後再開始的運動量。由分散在溫和的活動期間的短而快的活動組成的長時間活動似乎是最佳耐力鍛煉方法。  

超耐力運動的四個前提; 1 。全速度跑同輕鬆慢跑相結合的鍛煉方式可以提高耐力。  

2 。耐力訓練有其特定的速度。  

3 。極限耐力訓練應該是比一般訓練時間更長、強度更大。  

4 ,進度也應偶做調整,利用不同運動,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利用不同的肌肉纖維。  

耐力訓練的強度應該循序漸進的增加。對於需要相當程度耐力的運動來說,六個星期未免太短,真是只是一個開始而已,想要攀上成功的顛峰需要付出經年的努力。  

如果不注意保持,耐力的流失相當迅速。  

平   衡  

平衡性是影響鬥士姿勢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不能時刻保持平衡,就絕對不能有力出擊。只有身體各部位聯合得當才有可能獲得平衡。足、腿、驅乾和頭對保持姿勢平衡都很關鍵,它們是傳遞身體力量的運輸工具。使雙腳之間的關係保持適當,使雙腳同身體之間的關係保持適當,對身體各部位正確聯合有所幫助。  

站姿過寬不利於聯合,破壞了平衡,但卻以速度和效率為代價換取了聚集力量。站姿過矮也不利於平衡。速度起作用了,卻失去了力量和平衡。  

適當姿勢中的適當平衡秘訣在於雙足之間距離適中,身體重量或是均衡落在兩條腿上或是稍微多的落在主攻腿上,主攻腿相當直,膝蓋鬆弛自如。身體的主攻側從主攻足跟部到主攻肩部形成一條直線。這一姿勢可以使人擁有鬆弛感、速度、平衡和自如的動作,可能變得力大無比。  

一般體育競技中,準備姿勢包括半蹲式、重心下降偏前。前膝稍向前彎,隨之重心也稍稍前依。通常的準備中,即使是膝部彎曲之後,主攻足跟通常也是稍稍觸及地面。足跟同地面稍有接觸有助保持平衡,緩和緊張感。  

兩腳之間應留有可自然邁步的空間,這樣,雙腳就能支撐住身體,而不是僅僅立在一個點上。  

避免雙腳交叉,就不會被推得失去平衡也不會因步法糟糕而被打倒。  

姿勢習慣: 1 。重心下降。  

2 。底步側寬。  

3 。重量落在腳上。  

4 。即使奔跑,膝也很少拉直。  

5 。細小而迅速的動作中的重心是運動員在方向會突然、頻繁變動的比賽中的特定習慣。  

這些習慣是動作中的準備姿勢以及靜止姿勢的特色。每個動作之前及過後,鬥士都表現出這些靜止並逐漸發展的機動習慣,為下一動作做準備。出色的鬥士在有突然活動的必要時,很少會因膝蓋過平或其它完全拉平的關節角而失敗。  

平衡即對重心的控制再加上對身體傾斜與不穩平衡的控制與應用,因此,重心移開,推進動作。平衡也許意為能夠把重心降至基座之下,追隨它,不要讓它跑掉。  

同彈跳或交叉步相對照,碎步和滑行能夠保持重心的移動。當有必要快速活動時,出色的鬥士會用足夠小的步子,這樣其重心很少會失去控制。  

預備姿勢中身體傾斜是為了平衡伸出的手臂或腿。  

應在運動之中而不是靜止中尋求良好的平衡。  

鬥士的重心不時隨自己的行動或對手的動作發生變化。  

打而未中或題而未中意味著暫時失去平衡,因此通常是反擊者佔優勢,但採取小的階段性彎膝姿勢的進攻者也會相當安全。常和對手練習失去平衡後、特別是當他站立時的反擊。  

應一直保持平衡,以便再次出腿或出拳。但不要投入太多。  

組合進攻、撤退或反擊時,體會一下雙腳之間以及雙腳同身體之間是怎樣一種關係。注意不同類型的打擊和踢擊時它們是怎樣的姿勢。  

在平衡的姿勢中感覺一下自己。如果必要的話,你應該能按平時走路的步子完成所有移動。感受一下平衡姿勢與不平衡姿勢間的區別。前移、後退和側移。協調打擊與踢擊;保持你得到速度和力量,更重要的是,得到一個可以保持或迅速恢復的平衡姿勢。  

最好的增強平衡感的練習毫無疑問不是普通的隨意蹦蹦跳跳,而是真正的鍛煉。首先,單腿蹦,在身前抓住一隻腳;另一隻腳單腿蹦。然後,雙腿輪流隨繩的每次輪迴跳躍,儘可能加快速度。連跳三分鐘,休息一分鐘,再跳三分鐘,按不同方式跳三個回合下來是一項好計劃的開端。成為偉大鬥士的要素(二)  

身體感覺  

身體感覺揭示了身體與精神之間和諧的相互影響,二直是不可分的。  

身體方面: 1  進攻之前、之中、之後,考慮平衡。 2  進攻之前、之中、之後,考慮嚴密防守。 3  限制對手的迴旋範圍。  

精神方面: 1  有擊中目標的願望。 2  用對突變、防守或反擊的警惕與意識來支持自己。 3  要自始至終保持警覺,密切觀察對手的一舉一動。 4  學習把有傷害性的鬆弛、速度、緊密、輕鬆)傳遞給活動靶子。  

防守中的身體感覺:學習對手的傳遞方法——發送信號方法。  

1  了解對手第二、第三個動作的時間 --- 觀察他的招式,解決簡易進攻容易失敗的問題。  

2  觀察無助時候的對手。  

3  利用一般傾向,用「無效工具」達到目的。  

4  保持自身平衡,破壞對手平衡。  

5  向手移動時能夠顯出實力,利用一切可能性(側步、曲線行走),保持平衡,完成打擊和踢擊。  

6  適當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利用以下三點: A  正確保持自我一致; B  正確保持距離  C  把握適當時機。  

好的招式  

好的招式是達到行動目的的最有效方式,減少那些誤動作和多餘消耗到最小。耗費最少的體力取得同樣的效果,減少那些使人疲勞又毫無作用的多餘動作和肌肉收縮,這樣可以保持體力。  

神經與肌肉的技能訓練:第一步是獲得鬆弛感。  

第二步是加強練習,直到鬆弛感招之即來。  

第三步是在緊張的情景之中自動產生鬆弛感。  

能夠感覺到收縮和放鬆,知道肌肉在做什麼,這種能力叫做「動覺」。與意識地把身體及其各部位擺成特定姿勢,並且去感受這種姿勢帶來的感覺。平衡感或不平衡感,幽雅或是笨拙,經常可以用來指導身體的移動。  

一個人的動覺應敏感到這樣的程度;不能以最小的力量付出取得最完美的結果,身體就會感覺不舒服。  

放鬆是一種身體狀態,但它卻是由精神狀態控制的。通過有意識的去努力控制思想和行為模式可以放鬆。需要用感覺、練習和意識來訓練,使思想形成新的思索習慣,使身體養成新的行為習慣。  

放鬆是指肌肉的緊張程度,運動的規則是使活動肌肉的緊張程度不超過必要的量,盡量減少對抗肌的緊張感,同時還能保持必要的抑制或控制。肌肉通常是處於輕微緊張狀態之中,這是正常的。但是一旦肌肉過度緊張,我們的速度和技術就受到了抑制。此類情況下的主要困難在於對抗肌過分緊張。活動肌不緊張,消耗的能量就少。緊張的對抗肌會消耗能量,引起僵硬感並抑制運動。在協調、幽雅而有效的動作中,反抗肌肉必須鬆弛,並能穩固、輕易的拉長。  

運動中能否鬆弛關鍵在於大腦是否能沉著冷靜,能否控制感情。一個放鬆的大師總是建設性的使用腦力和體力,對解決問題無益時就轉換它,有用時就自由運用。這並是說他不嚴肅或者思考、行動緩慢,也不是說他粗心或麻木,所要的放鬆是肌肉放鬆,不是意識或注意力放鬆。  

由健全肌體積蓄的能量可以用到長時間抵抗中,或者更為有力的技能表現中。  

有經驗的鬥士把招式看做能量保存方式。而出色的鬥士也蓄積能量,因為他的特別技能能使他的每個動作都更有效——他基本上不做無用的動作,而且他狀態良好的身體在每個動作中都少用能量。  

應用一直訓練好的招式,學習輕鬆而流暢地移動。每天的訓練計劃從與假想對手做拳擊練習開始,放鬆肌肉。首先,集中練習適當的招式,然後,努力訓練。  

掌握恰當的基礎及進一步的應用是成為偉大鬥士的要訣。  

多數情況下,每次調動的同樣戰術必須在身體的相反一側練習,以增強適當平衡的效率,但改進招式的主要思想在於遵守基本的機械原則。  

動作的簡潔性  

完成任何動作都與其最佳方式。  

現將一些改進運動的重要原則列舉如下:  

1  克服抵抗時應該用衝量。  

2  如果衝量必須被肌肉力量制服,衝量就應減至最低量。  

3  連續曲線動作比方向可能突然、   猛烈必變的直線動作用力小。  

4  主動肌沒有抵抗時,動作就可以自由而流暢,比受限制、受控制的動作更快、更容易、更準確。  

5  使節奏輕鬆自然的安排有助於動作流暢、自動發生。  

6  活動中應去除動作的猶豫或暫時、經常的小停頓。  

改變風格以適應不同環境的需要無可厚非  

推薦閱讀:

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37--44章 熊春錦
經文釋義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25-28品)
星曜釋義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義及詩詞格律作法

TAG:李小龍 | 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