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2017年起成加拿大官方節日,多元文化中年味幾何

張維俏

2017-02-04 12:48 來源:澎湃新聞

在以多元文化著稱的加拿大,政府從2017年起將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式定為官方節日「春節」(Spring Festival)。

雖然不放假,但慶祝春節的傳統在加拿大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兩百年來,中國人因不同的緣由來到加拿大,帶來的文化風俗攜帶著豐富而鮮明的地域性與時代感。每到農曆新年,這些差異都會在不斷演變的社會環境中相互摩擦、融合、進化,提醒著每一個華人中華文化的博大和包容。

眾所周知,加拿大的西海岸華人聚居。以我生活的溫哥華為例,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具有華人背景。而「華人」這一概念,在加拿大是非常寬泛的,它包括來自世界各地、在不同年代登陸加國的華人。此間的差異讓加拿大的農曆年別有一番味道,也很耐人尋味。

海外春節的政治意味

加拿大的中國年,會吸引當地政治人物的廣泛參與。最辛苦的恐怕要數加拿大的政府代表們,無論他們本人是不是華裔,過年時都會爭先恐後加入「討好」華人的隊伍。華人在加拿大組建的社會團體多如牛毛,僅溫哥華地區就有300多個。很多成規模的華人團體過春節時都會舉辦各種活動,自然就會邀請聯邦政府、省和北方領地政府、市政府這三級政府的代表們來「撐腰」,也為他們提供一個親民的機會。因此,海外中國年的政治性是不可忽視的。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1月29日帶領內閣3位部長參加了溫哥華華埠新春大遊行,並給舞獅「點睛」。新華網 圖

1月29日溫哥華華埠新春大遊行中的方陣。新華網 圖

當地時間1月29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就帶領內閣三位部長參加了溫哥華華埠新春大遊行,還給舞獅「點睛」。特魯多和加拿大印度裔國防部長都穿上了唐裝。國會議員們準備了大量紅包一一派發給民眾。當然,紅包里裝的通常是討彩頭的糖果。

有意思的是,在這樣的場合,常常會出現「反串」現象。加拿大政客特別隨和,為了應景,也為了與華人社區拉近距離,春節期間露面時紛紛穿上唐裝。而華人,特別是新移民,則反而只是現代日常穿著。這在活動中往往形成反差。

當然,春節在海外的政治性並非加拿大特有。只需看今年春節,美國總統特朗普沒有按多年慣例向華人和其他亞裔群體發表賀詞,就引得議論紛紛,便可知一二。

顧客就是上帝,而華人是非常富有的上帝

節日總是商家的狂歡。如今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進入中國並與消費主義捆綁,而在消費主義起源的西方社會,與其他節日一樣,中國農曆新年的商業味也十足。尤其是在華人聚居的加拿大西海岸,幾乎每個商場都有新年主題的慶典和裝飾,眾多品牌都會有農曆新年的促銷。近些年來,華人的海外購買力之強勁是有目共睹的,商家的參與,讓農曆新年顯得格外熱鬧。

春節期間的加拿大商場。圖片由作者提供

加拿大華人商圈之龐大,讓我這個本地人都不免讚歎。加拿大的商業圈非常「縱容」華人,因為顧客就是上帝,而華人是非常富有的上帝。90%以上的加拿大華人居住在溫哥華、多倫多和蒙特利爾等地區,這裡的很多商場是完全面向華人的。比如溫哥華旁邊的列治文市,此類商場比比皆是,整個列治文的零售和餐飲業基本都由華人支撐。生活在這裡的華人,不需要改變一點原來的生活習慣,甚至不需要會講英文,也可以生活便利。新年就更是商家「爭寵」華人顧客的良機。列治文的新年還真有點中國國內的感覺。早上10點,商場剛一開門,停車場很快就滿了。買燒味的店鋪要排隊一個多小時,而餃子皮更容易早早脫銷。過年容易遭遇的塞車、排隊、搶購等季節性煩惱也猶如國內。但晚上大家舉杯慶祝時,又會將這些不快拋之腦後。

新老移民有文化隔閡,春節是最大共同點

延續近兩百年的加拿大華人移民史,使得華人群體呈現出很不同的風貌。比如,第三代華人能說一口純正的英文,而剛來不久的新移民們很可能聽簡單的英文都有困難。當地人所說的「華人新移民」,往往指來自中國大陸的「先富起來的一部分」。平時,新老移民因生長環境、人生經歷的迥異,可能很難找到共同語言,而農曆新年的傳統或許就是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排在同一條買燒臘的隊伍中,年前一樣忙著理髮,買紅包、貼春聯。

溫哥華中華會館。圖片來自網路

溫哥華中山公園。圖片來自網路

有意思的是,很多第三四代移民所保留的文化傳統反而會比新移民帶來的更純正。比如本地舞獅隊林立,在Chinatwon附近就有十多支,完好地保留著源於廣東南海的「南獅」傳統。傳統的廟會活動,以及掛著烤鴨、乳豬和燒鵝的誘人櫥窗,幾十年如一日地歡喜著僑民的節日心情。由於加拿大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很多先僑保留下來的文化現象,如琥珀中的標本般珍貴。溫哥華Chinatown(唐人街)的洪門會、中華會館等老僑團都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位於溫哥華片打街1號的洪門致公堂,是孫中山先生奔走革命時曾經住過的地方,裡面的擺設依然保持當時的原貌。不遠處的中山公園採用了明代蘇州園林的設計,所有物料都來自中國,由溫哥華政府以每年1塊加元的象徵性租金交給非營利機構管理。公園內的蘇州園林景緻,和不遠處高樓林立的北美都市建築,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對比,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

當然,中華文化的傳承在加拿大也存在著挑戰,主要體現在華人老一代移民和新移民之間的文化隔閡。新移民,尤其是溫哥華的大陸新移民,可不是一般的富。而老一代移民,當年到加拿大時大多一窮二白,始終生活在社會邊緣,直至今日。因此,老移民最早落腳的Chinatown,在平日頗有些滄桑感,大陸新移民很少會光顧。而居住在Chinatown周邊的,則大多是年長的老僑民。由於地價上漲,Chinatown有時面臨拆遷,面積逐漸縮小。在此過程中,老僑民自然全力抗爭開發,竭力保護Chinatown,只可惜往往勢單力薄。而新移民並不會加入他們的隊伍,因為雙方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和消費習慣,又缺乏交流,並不因同為華人而走得更近。在我看來,Chinatown既是記憶豐富的歷史場所又是依然鮮活的生活場所,保留Chinatown對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承有重要價值,很期待新老移民在未來能夠為Chinatown的留存和煥發生機有更多的共識與合作。

多元文化氛圍中的春節

外國婆婆學包餃子。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國新年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絕佳時機,這在由眾多移民構成的國度尤其顯著。隨著中國影響力越來越大,我的感受是其他族裔的加拿大人,對中國文化越來越好奇,乃至接受和喜愛。

屢次聽到嫁入白人家庭的朋友說起,她們的婆婆們每到春節會津津有味地學著包餃子、發紅包。外國婆婆本來就比較隨和,一般會以「客人」身份出現在兒子兒媳家中,很懂得尊重兒媳並在家人之間保持「安全」距離與界限。兒媳家濃濃的中國年味讓她們感到新鮮有趣,婆婆們既入鄉隨俗又客隨主便。而教婆婆包餃子的固定節目無疑有助於促進婆媳互動。

前幾天大年初五,我家附近面向各種族裔的公立小學還安排了舞獅隊來學校表演,幫助來自不同種族的學生與家長了解這一漢族文化傳統。上午,小學裡每個班級孩子們都來到體育館,由校長介紹舞獅隊成員和農曆新年的其他傳統。我兩歲的兒子也興緻勃勃地觀看了舞獅表演。加拿大在小學設有0-5歲嬰幼兒可以免費參加的早教班,讓孩子增強社交能力,因此這次觀看舞獅的最小觀眾只有一歲。這種從小的多元文化熏陶,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尊重並了解各族裔的文化和傳統。生活在這樣獨特的多元文化社會,我的孩子在兩歲時就可以了解並傳承自身的傳統文化,這讓我備感欣慰。

大年初五,公立小學還安排了舞獅隊來學校表演。圖片由作者提供

加拿大的中國農曆新年,是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承與傳播的一個縮影。傳承體現在一代代移民像傳遞火炬一樣保留了中華文化,傳播體現在中華文化對其他族裔和主流社會文化的影響。無論傳承還是傳播,都要感謝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國策。在全球「右」轉的潮流中,這一國策仍然堅守並傳播著加拿大人平等、包容和寬厚的價值觀。
推薦閱讀:

移民加拿大的理由!哪一條曾讓你心動
在勞里埃大學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半文盲加拿大探親
大學專業很屎、現在工作5年,想通過技術移民到加拿大,可行性大嗎?
2018年想移民加拿大?選這3個地方就對了!

TAG:春節 | 文化 | 節日 | 加拿大 | 中年 | 官方 | 多元文化 | 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