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困難,時寐時醒,痛苦不堪,看看老中醫怎麼治療?

  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常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和健康。

  國務院參事、國醫大師路志正驗案4則

  驗案1

  巴某,女,55歲,斯里蘭卡籍。1984年6月17日初診。

  自述失眠已6年。來中國後,曾服西藥,做氣功,失眠稍得緩解。近日又加重,夜來入睡困難,寐後欠酣,稍聞聲響則易驚醒而不能再睡,頭暈心悸,脘痞腹脹,納谷獃滯,呃逆噯氣,右胸膺及右脅時痛,善嘆息,以長出氣為快,自覺口、鼻、陰道乾燥少津,二便尚調。望其形體消瘦,目眶發黑,兩目乏神,肌膚乾燥不澤,舌體瘦,質暗紅,苔薄白,左側微黃膩,脈左沉弦,右沉細小弦。證屬肝胃不和、膽失寧謐所致之胃不和則卧不安之不寐。治宜健脾和胃以治本,溫膽寧心以治標。方以溫膽湯加減。藥用:

  姜竹茹12g,法半夏9g,懷山藥15g,雲茯苓12g,炒白朮6g,谷麥芽各12g,廣陳皮9g,炒酸棗仁12g,丹參12g,炒枳殼9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5劑。

  葯後胃脘痞滿減輕,睡眠好轉,兩目乾澀亦見緩解。既見效機,守法續進。在肝胃得和、睡眠轉佳之後,曾加入太子參、黃精、麥冬,以益氣養血,連進16劑。至第四診,夜寐得酣,胃納見馨,肌膚漸豐,面轉紅潤,口、鼻、陰道乾燥及脅痛、噯氣等症均見減輕,而腰脊酸痛又作,轉以益氣養心、健脾補腎為治。藥用紅人蔘3g(去蘆),麥門冬9g,五味子1.5g,蓮肉12g,黃精10g,炒酸棗仁12g,茯苓12g,山藥20g,谷麥芽各15g,炒杜仲12g,枸杞子10g,醋香附9g。每日1劑,水煎服。6劑。葯後見效顯著,諸症基本消失,再以上方增損,調理半月而告痊癒。

  〖按語〗不寐,又稱失眠,屬心繫病,多種原因均可導致心神不安而成本病,脾胃失調即是常見病因之一。路老從脾胃人手,認為脾胃位居中州,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或飲食不節,損傷腸胃,則聚濕成飲,釀熱生痰;或過飲暴食,過食厚味,宿食不化,壅滯於中,濁氣不降,上擾胸膈,而心神不安致失眠。此即《素問·逆調論》所謂「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能卧也。」《張氏醫通·不得卧》指出:「脈滑數有力不得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為『胃不和則卧不安也』」。

  驗案2

  劉某,女,27歲。患者3年前因情志不舒,工作勞累,而出現失眠多夢。就診前1周外出郊遊傷暑,失眠癥狀復加重,求診於路老。現症見夜不能寐,多夢易醒,心煩鬱悶,納食減少,口乾欲飲,頭暈,溲赤,精神緊張時易發便秘,經前乳房脹痛,帶下量多,色白無味,舌體胖大,尖邊紅,苔薄黃少津,脈沉澀小弦。路老診為暑傷氣陰,膽虛神擾,兼有濕熱蘊結。治以清暑益氣,溫膽寧心,佐以清化濕熱。

  藥用:

  五爪龍20g,西洋參10g(先煎),麥門冬10g蓮肉15g,炒蒼朮、炒白朮各12g,荷葉12g,生石膏30g(先煎),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各20g,知母10g,石斛12g,炒扁豆12g,茵陳12g,土茯苓20g,鹽黃柏9g,半夏10g,炒枳實15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先煎)。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葯後失眠好轉,能入睡,納食較前增加,仍有多夢,疲勞乏力,口乾欲飲,舌質紅,苔薄白少津,脈沉弦細小數。以前方去蓮肉、茵陳,荷葉增至15g,另加丹皮12g。又服藥28劑,睡眠基本恢復正常。慮其原有情志不舒,勞累而發的病史,遂以健脾益氣,疏肝調經法調理月余,康復如常。

  〖按語〗暑傷陰分,擾動心神,治宜清暑益氣:路老認為人感受四季當令之氣,均可引發不寐,由於感邪性質、稟賦體質、宿疾的不同,可表現為不同的癥候特點。素體元氣虧乏之人,於夏暑之季,感受暑邪,暑熱乘虛而入,暑與心火同氣,暑氣通心,心主血屬營,在內暑氣擾於營分,在外暑熱擾於衛分,致使陽不入於陰,可發生不寐。《靈樞·大感論》:「衛氣不得人於陰......故目不瞑矣。」暑熱之氣,始受於肺,傷肺胃之氣而於心,心神擾動,不寐兼見神疲乏力,發熱,口乾欲飲,飲不解渴,舌紅少津等肺胃陰傷之症,治宗東垣清暑益氣合葉天士養胃陰補肺氣法。平素積勞之人,陰血不足,暑久入營,夜寐不安,煩躁,宜清暑益氣涼營。暑熱耗氣傷津,膽氣不寧,不寐兼見心驚膽怯,口乾口苦,神搖不定等,治以清暑益氣,溫膽寧神為法。暑伏之季,天之暑熱炎炎,地之濕濁升騰,故暑多夾濕,暑濕瀰漫,困於中焦脾胃,擾動心神,不寐兼心煩鬱悶,頭身沉重,不欲飲食,又當以清暑益氣,化濁祛濕為法治之。

  驗案3

  吳某,男,44歲。2007年9月29日初診。

  於2006年10月外感後出現不寐,重時徹夜不眠,伴見乾咳,病情反覆持續至今,特來就診。診時症見入睡困難,眠中易醒,時有乾咳咽癢,多在勞累後加重,伴見形體消瘦,納呆少食,口苦,急躁,舌體稍胖,質暗紅,苔薄黃,脈細弦小滑。路老認為此不寐發病在秋季,燥氣主令,肺陰受傷,清肅失職,故並發咳嗽,肺氣不降,而膽氣不升,擾動心神而致不寐。遂以清燥潤肺,溫膽安神法治之。藥用

  南沙參10g,炒麥門冬10g,枇杷葉12g,桃仁、杏仁各9g,桔梗10g,西洋參10g(先煎),炒柏子仁10g,膽南星8g,夜交藤15g,旋覆花9g(包煎),僵蠶8g,炒枳實15g,茯苓20g,姜半夏10g,黃連6g,鬱金10g,竹瀝汁20〈為引)。每日1劑,水煎服。服上藥14劑,咳嗽減輕,睡眠改善,已能入睡,後半夜易醒,納食有所增加。依上方減去旋覆花、桔梗加百合12g,炒谷芽、炒麥芽各15g。又進14劑,睡眠得安,咳嗽消,納呆少食、口苦急躁亦改善。

  〖按語〗秋燥傷肺,心神不安,治宜清燥潤肺忠路老認為秋季之時,燥邪當令,內應於肺,燥邪所傷,肺失清潤,宣降失職,痰阻氣逆,心神擾動,乾咳不寐,治以清燥潤肺、養陰安神法。燥邪犯肺,肺陰受傷,失肅降之職,肺氣不降,膽氣不升,可見不寐伴心怯易驚干駭少痰等治以清燥潤肺溫膽寧神。如素有痰濕,燥邪傷肺肺失宣降,痰阻氣機,出現不寐伴咳聲重濁,咳痰黃白黏稠等,以清燥之(方)潤肺,化痰止咳法治療。

  驗案4

  於某,女,45歲。2007年4月2日初診。

  患者睡眠障礙已多年,時輕時重,2周前患外感,經治外感雖愈,但失眠加重。診時症見入睡尚可,但每凌晨2、3點則醒,醒後再難以人睡,多夢,項背僵硬,身體疲乏,活動稍多則腰骶及下肢疼痛,納食欠馨,舌體略胖,質暗紅,苔薄白,脈沉弦小滑。路老認為患者失眠已多年,陰血暗耗,腎氣虧虛,氣血不足,值初春之際,氣候應暖反寒,時令應至不至,出現倒春寒,患者復感寒邪,太陽受之,經氣不利,氣血阻滯,心神不安而致不寐。治以疏經氣,補氣血,佐以補腎。處方:

  五爪龍18g,西洋參10g(先煎),黃精12g,炒麥冬10g,丹參15g,炒柏子仁18g,川芎9g,赤芍藥、白芍藥各12g,炒桑枝30g,葛根15g,羌活8g,寄生15g,炒杜仲12g,仙靈脾15g,鹽知母、鹽黃柏各8g,懷牛膝12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先煎)。每日1劑,水煎服。

  服藥14劑後,睡眠時間延長,腰背疼痛諸症減輕,精神狀態轉佳。上方去羌活、鹽知母、鹽黃柏加夜交藤20g,雞血藤20g。又服藥14劑,患者睡眠明顯改善,周身癥狀也見好轉,繼以原方加減調治,多年頑疾經治而愈。路老在本證的辨證中,綜合了時令季節、寒傷經氣、患者體質及癥候特點等,充分體現了三因制宜、治病求本的治療思想。

  〖按語〗素體腎虛,復感風寒,宜疏通太陽經氣,佐以益腎:傷寒之證,仲景立論於前,後賢宗法於後。傷於寒者,一見於冬季,二見於初春時應暖反寒之倒春寒。患者體質素虛,腎氣不足,膀胱與其相表裡,風寒侵襲,太陽最易受之,寒凝血脈,經氣不利,氣血阻滯,心神失寧,可致不寐。由於「太陽脈行,由背抵腰,外來風寒,先傷陽經」,寒傷太陽經氣,經氣阻滯,氣血不暢,不寐同時可見惡風寒、頸背僵硬、疲乏無力、腰骶及下肢疼痛、脈弦緊等。治以疏通太陽經氣,補氣血,佐以益腎。

關於醫景堂學苑

醫景堂學苑微信公眾平台正式上線啦!醫景堂寓意像仲景一樣的大醫研究疑難病的殿堂,醫景堂學苑就是秉承這樣的宗旨,將古代及當代中醫名家的學術思想及學術經驗展現在平台上,供將來想成為中醫名家的大夫們和中醫愛好者學習借鑒,提升中醫思維觀念,提高中醫診療水平。


推薦閱讀:

貸款沒還完車就報廢了,快看看你的車最多開幾年?
十二生肖智商最高的生肖排行,看看你的排第幾名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當你累了,看看這幾段話,這就是人生
想從窮人過渡到富人,可以看看這8個賺錢邏輯
網友們曬自家庭院,從五萬到十萬價位!看看你喜歡的花園值多少!

TAG:痛苦 | 中醫 | 治療 | 困難 | 入睡 | 怎麼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