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夢參長老-金剛經講記 2009年講於雲居山真如禪寺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101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一天第一部分

 

2009-6-16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 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體嚴法師 合丹居士 合雲居士 周居士 楊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師 合祥法師 普光師 頓珠師 印正師 印輝師 顏濤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 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 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第一天第一部分

 

2009-6-16

 

    和尚慈悲!

    大眾師慈悲!

    很高興這次純聞大和尚邀請我上雲居山,在真如禪寺跟大眾師共同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這部經呢在我們一般的說為救命真經,這個救命啊,不是救我們的色身性命,是救我們的法身慧命,所謂救命經啊,因為我們都迷了,迷了我們的真心,迷了我們的性體,這部經能啟發我們,能夠使我們恢複本性。

 

    「金剛」呢,是寶貝,咱們都知道金剛鑽石它能破壞一切物質,咱們經常說金剛鑽啊,就是這個意思,它很堅硬,一切物質不能破壞它,它堅、利、明。堅,指堅固,它的體非常堅固。利,是鋒利,能破壞一切。在眾生本具的,諸佛成就我們的那個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德性,無法形容,於是歷代祖師、西天東土的諸位大德說這部般若波羅蜜經時,加個金剛來形容,一者拿金剛來做比,意思是那個般若智慧呢就像金剛一樣。這個形容雖然不很恰當,但沒有另外的一個更好的形容了,再者以示區別,它不是心經。

 

    「般若」的涵義:般若是印度話,不是中國話。印度叫般若,華言即智慧。這智慧是說我們每一位都有與佛無二無別的平等智慧。那是實相為體,般若體是實相啊,不是本具有的,是修成的。雖然是六道輪轉,而它沒受損害。不為一切事物所傷害,拿金剛形容般若就是這個意思啊。其實我們在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在這個六道輪轉當中,體性不失,沒受傷害。就像金剛那麼堅固似的,這就是般若。但是般若的涵義很多,這是體。它還有用啊,用就是觀照的意思。觀照是能破一切惑,用你觀想的力量,照破一切無明黑暗。用般若,我們的惑業、一切的災難,都能斷除,都能照破。用智慧,一切煩惱都能消滅。就像這部經用金剛來形容。能破壞一切煩惱,不讓煩惱把你迷惑。這是般若意。般若就是智慧。懂得這個意思就行了。

 

    「波羅蜜」就是這個智慧,般若的功能。這個般若的功能,能達到什麼呢?能夠把我們這些在生死此岸的凡夫,苦難的凡夫,運送到般若的彼岸。我們現在在生死輪轉當中,就是在生死海中。能渡到智慧的彼岸,斷除一切煩惱流,達到涅槃,這叫波羅蜜。

 

    「經」不是印度話,經是中國話,比如咱們有四書五經。漢代,佛教傳入中國,皇帝跟大臣想用我們中國的經典來形容佛經。用我們本土這個常用的「四書五經」的這個「經」來形容佛所說的法。由於這個經呢像一個鏡子,能照一些形象,我們金剛般若波羅蜜啊,是我們心中的形象。經者,法也,法乃不變義。經常不變,就是說我們佛所說的法,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緣覺法界、四聖法界如是,六道輪迴亦如是。聖人四法界,凡夫六道輪迴是六凡法界,合起來十法界。這是十界眾生共所遵守的。軌持,從文字上講,軌生物解,任持自性。有個軌道所循,你就順這個軌道走。能使眾生明白,悟解就是能使眾生開悟。能夠明白,能夠使你自性發揮出來,保證你自性不失。常,乃過去的法則,就像人生了必定死。這是固定的法則。這是經常不變的,還有不死的嗎?沒有,萬古不異的常道就是常。就叫經。又者經當路徑講,就是這一法是入聖道的,必須得經過般若的智慧。所以把它合起來,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講怎麼樣入佛入聖道的,凡夫不是要了生死嗎?了生死你就按著正常的道路走,你能達到出離生死。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我們了生死的要道。

 

     那麼金剛經以什麼為它的宗旨?金剛經是無相法門,這個經的宗旨,就是以無相為宗旨。再就我們本土說,我們禪宗都遵守此經。不著一切相,一切無著,那麼本經金剛般若波羅蜜說無相法門,體性無相。它的妙用呢?妙用就是方便,什麼是它的妙用?無著。無著啊。

 

     本經在須菩提開始請佛說法的時候,他要求佛給他解答: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說我這個心,不能定下來。這個定是大定啊。二乘修的定力已經很大了。但是那個定只修了一半,不是佛的定力,這個指的是大定。大定啊。因為本來就無相,換句話說,本來就常在定中。無相就是無不定。但是不住是形容方便的意思,不住於此岸,不住於彼岸,也不住於中流,一切無住。怎麼樣來形容它,以六相來形容。哪六相?就是金剛經最後念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叫六相。夢幻泡影、露電,拿這個來形容,就是方便的方便。這個方便起什麼作用呢?要我們破我相,不要執著於我。我不存在的。這個我像石火電光似的,一晃就消失了。誰把做夢當做是真事啊?做夢是假的,你做夢發了大財了,醒了什麼都沒有。有這樣想法的人么?確實是有。其實啊,人差不多都這樣的,就在那兒做幻想的夢,所以你能看到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是很簡單的看破、放下、自在。你能看得破一切世間事物,包括你的肉體,知道全是假的,如石火電光似的。人活短短几十年,最多一百年。更多一點時間,還不是得死亡?這個壽命是極簡短的。那過去人壽命千歲就是像我們一百年一樣的。所以,此經說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不要在那兒迷迷糊糊的妄想。這類事物很多,你經常聽到的,有些人經常幻想,說破這一切相。破諸法之相。法相都要破,那非法相就更要破了。都要破除,我相,法相,一切的非法相,都要破除。不是破除,是它本來就是虛妄的。你何必執著,所以要你悟得實相。這就是本經的最主要的意思。

 

    什麼是金剛經的體性?無相為金剛經的宗旨。沒有體,無住,不住。一切法無著,就是諸法實體。什麼是用?這就不可思議了,非常微妙。最近一向我盡講妙,講妙法蓮華經的妙,講大行普賢菩薩行願品,都是微妙啊,這個微妙就是妙有,有為它的妙用。我們每個人都有作用,作用不同,看你想做什麼。我們從香港到深圳,到我們真如寺,都在用,但是我們此地的用就不同了,怎樣不同了呢?用在了生死。那香港、深圳整個用在發財,做貿易,怎麼樣發大財。這個對我們來說全都是假的,把它看成了夢幻泡影。我們的用,用在什麼呢?了生死。生死本來是假的呀。你迷了,所以你就被它所迷惑住了。你就了不了了。那金剛經就是專破這個的,專為了生死的。你要能把你的心,真心用功。我們經常一進來,我們常常講念佛,是念誰啊?你們說是誰啊?性空寂。能念的是性空寂。所念的佛也是性空寂。像我們禪宗打的機鋒轉語,類似這樣的說法很多,像我們前面貼在禪堂的那個標語牌,念佛是誰,誰在念佛?當你悟得了,你怎麼答都對。當你迷的時候,怎麼答都不對。因為但有言說都無實意,只要你說出來就不是,話頭,我看見參話頭,大家想想話頭是什麼?當你沒說話沒作意、沒有語言那個前頭是什麼?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102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一天第二部分

  2009-6-16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 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體嚴法師 合丹居士 合雲居士 周居士 楊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師 合祥法師 普光師 頓珠師 印正師 印輝師 顏濤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 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 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第一天第二部分

  2009-6-16

  心是什麼?這就是所參的話頭,此部經須菩提問佛: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我引證初祖對二祖,初祖對二祖時說。慧可大師參初祖的時候,下大雪,在大雪地站著,站了三天。達摩祖師問他:你在幹什麼呢?二祖說我向大師求法呀。達摩祖師怎麼說呢?說:汝輕心,慢心,這樣能求法?二祖慧可大師受了刺激,我已經在雪地站了三天三夜,祖師還說我輕心慢心,在刺激之下,拔出戒刀把臂膀給斷了,古來公案說:「立雪斷臂,斷了膀子那痛得不得了,說;「心不安哪,請祖師幫我安心」,他說初祖啊我的心不安,請初祖幫我安心,初祖就跟他說:「將心來,我與汝安」。是說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二祖就找,哪裡啊?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何處是心呢?二祖就答覆初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我心找不到。初祖說:「我與汝安心已竟」。二祖就開悟了,開悟了就血不流了,也不痛了,為什麼突然間一明白就不痛了呢?如果我們諸位道友害病也好,或者受到傷害,感覺到痛,你觀一下吧,誰在痛啊?在這個時間你把你的心,能覺悟的這個覺性,跟你這個肉體的體分開,這就是經上所說的:「有覺覺痛,無痛痛覺」。你有個感覺覺得痛,這個痛啊絕對是痛不到你的感覺。所以不能開悟啊,開悟則當下痛苦減輕。

  實驗一下,當你有時侯的肉體你指揮不靈,這個右胳膊抬不起來了不能動,你說這個身體屬於你的不屬於你的?屬於你的,你為什麼指揮不靈?不屬於你的,它跟你就沒關係,但是我們每個道友說話都是:「我的「,「我的胳膊」。我的胳膊不是我啊,這個道理想過沒有?「我的腦殼」,「我的」,「不是我」,「是我的」!這個「我的桌子」,「我的板凳」,「我的,我的身體」,「我的」決不是「我」。那「我」在哪裡啊?在我們的禪堂,道友們天天參這個問題,以前有二位老修行,在終南山裡修行,二十多年了快三十年了,有一位道友感覺無所得,說:「在這山裡的修行啊,不如下山參學參學」。他準備下山去參學參學。可另一個道友說:「咱們已經修行差不多了,你不要下山,就在這裡繼續用功!」這個道友不聽,從終南山下來,到了陝西長安的潼關。夜間住在店裡頭,大概走得太疲乏,這一打坐他就入了定了。他這一入定好了,第二天也沒看見動,第三天還在定中。店主人一看沒氣了,他是個和尚找誰去啊?就把他乾脆抬出去燒了。這一燒麻煩就大了,一到晚上他就回來了。他說:「我在哪裡?我在哪裡啊?」他的神識找不到肉體了,因為店主人把他燒了。這個就傳開了:這個店裡鬧鬼了!沒人敢住了,傳來傳去,山裡頭那個跟他同修的道友就說:「我那個道友可能遇難了」,就順著他走的足跡找,找到這個店裡頭。到了店裡頭就跟這個店主說:「前一向是不是有個老師傅在這住著?」店主也很坦白,說:「不錯呀,他死了。找不著人負責,沒辦法,只有把他燒了,火化了。他天天晚上回來說:我在哪裡啊?我在哪裡啊?」沒辦法,這個師傅跟他說:「我把這個鬼給你收了,你的生意就好做了。」店主人當然很高興了,說:「請師傅慈悲吧,把他收了。」「但是我有個條件,什麼條件哪,就是一堆劈柴,準備一口大缸,缸裡頭裝滿水。」主人說:「好,這容易做到。」他搬口大缸來,裝滿一缸水,搬到住房外邊,用一堆劈柴架起來,到晚上了,師傅說:「你把那劈柴給我架好,把火點著了。」夜間就見到那鬼又來了,說:「我在哪裡?我在哪裡?」他這個道友就跟他說:「在火里。」他到火里找,沒找到。「沒有啊。」又跟他說:「在水缸里。」他沿著水缸找,找不到,說:「水裡也沒有啊。」他這個道友跟他說:「你入火不焚,到了火里燒不死你,入水不淹,到了水裡淹不死你,你要我做什麼啊?」那個道友一下子開悟了,說:「謝謝」,就成道了!

  大家理解嗎?入火不焚,入水不淹,你要我做什麼?大家都固執,執著有個我,放不下,其實沒有「我」。「都是我的」,「我的」,不是「我」。每位道友聽聽:「我的鼻子」,「我的眼睛」。眼睛不是你。鼻子不是你。說「我的身體」,身體也不是你。那離開這些的我在哪裡?天天參,參吧,究竟有沒有我?因為是無相,《金剛經》就專門破相的,所以須菩提向佛請問:怎麼樣才能達到成就法身呢,云何我的心安住,怎麼樣讓我的心住下來?佛就答覆他: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你應當作如是觀。其實這個時候須菩提已經大徹大悟了,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我們道友就是降伏不了我們的心。

  參啊參,參的目的就是要明白,參明白了他就知道了。這個話頭很多啦,諸位道友整天的在禪堂里參,當時我最初到鼓山才十六歲,我記得有一天老和尚在放完香講開示的時候,那時候年紀小,老和尚講很多開示都不知道,就是在後頭那一打板參!參!參!這個參我記得,到現在還記得,參!參的含義就是你沒明白,你要用功,要去學,但是有理上的,有事上的,禪宗的參是理上的,理上的能頓悟,就明心了,見性了。

  你的妙用呢?你能起妙用嗎?你要還有方便,你得達到無相,破參了、無相了,還有個方便善巧無住呢?菩薩要行菩薩道啊,你沒有無住的善巧方便,就是你開悟了,破了參了,你離行菩薩道相當遠,所以要修《華嚴》你就明白了。這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在理上你大徹大悟,在事上你還得漸修,我們六祖大師,他講經不識字,你得先給他念一遍,但是他能跟你講,講得非常深入,你雖然認得字但你不會講,講不到他那麼深奧,他雖然不認字但他會講。但他必須人家先給他念一遍他才講,這就是理雖頓悟事須漸修,沒有善巧方便,沒有神通妙用。我心裡想,六祖已經大徹大悟了,為什麼還在獵人堆里混了十五,十六年逃避難,說明了理雖頓悟啊事須漸修,沒有神通,有人追殺他,為了爭奪那個祖位。他雖然頓悟,卻沒有產生妙用,理雖頓悟,事須漸修,所以雖說是明心見性了,是否就成佛了?不錯,理上成了,事上不顯妙用,學《華嚴經》,華嚴經這些例子很多,五明菩薩,為什麼要學五明?工巧明,哪樣工巧你不會,你就是不懂,這個問題我在北京跟那個以前燕京的老燕京大學的教授叫李恩澤教授,是個老教授,這個我跟他講,他講得頭頭道道,佛經他全都能講,也能懂,我跟他散步,我住在北海公園,泥水匠在那兒砌牆,我說:李老教授啊你去拿塊磚給我砌一砌,他說不行我不會,大學教授你只在理上行,就是砌個磚修個牆,你那個時候刀一拿,就知道你內行不內行。因為你沒學過,每一門的技術你不學就不會,因此我們學教義的人,理上明白了事上要鍛煉。哪一門你沒學,哪一門你就不會用。

  為什麼在華嚴經上說五明菩薩要學工巧明。你想到社會利眾生,你沒有工巧明你利不了。這個就是宗旨是無相的。但是菩薩的智慧還得有方便善巧啊。他從無相而起的不住方便善巧。把一切法看成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是方便的善巧的方便。所以,我們參入無生理的道友們。理上我們能夠頓悟,事上我們要漸漸的修。

  明理有幾種,有證得的,有學得的。證得的就是我們一坐幾十年,豁然貫通。一件一件事物去學,歷練明白的,這樣子叫五明菩薩。開悟起修,那成道就非常地快。頓悟像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上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生歷練;一個善知識沒參到,那個善知識所具足的你就不知道,所以必須一位一位,一位一位地參,參到最後文殊菩薩才叫他參普賢菩薩,才入普賢行。普賢行門是無量無住的方便善巧,這個方便善巧是宗旨上無相而來的。

  這部經里最主要的一點是讓你悟理見性。

  金剛經主要是教授我們,讓我們明白佛的道理不是一般的道理。見性,見性成佛,跟那個理具成佛不一樣。每個眾生都是佛,那是理具,有佛性,但是沒見著。參禪的見到了悟得了,但是還沒產生妙用,還得修,妙用才能利益眾生,大慈大悲利益眾生,不利益眾生成佛的,沒有。此部經專講明心見性,學這部經我們就可以自己見自己的本性,能悟到自己的本性,可不要落在文字。文字只是善巧方便,是一個工具。參禪的時候要提起疑情,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但是你學金剛經你可不要起疑心呢,你疑心金剛經是假的,那可就錯了。金剛經可是真的。我們記得有個老和尚生病了,身體不好,感覺痛苦。他弟子說:師傅你不是修假觀嗎?假觀一修就不痛了。老和尚說:觀是假的,痛可是真的。這是反過來教化他,告訴你觀是假的,痛是真的,痛是假的,觀可是真的!翻過來了,這是沒講金剛經前,跟大家漫談一下。

我們要學好金剛經,你也得會學。會學,就是明白法的道理,明白法的道理,第一個見到的是什麼心呢?你得有信心哩。你學金剛經沒信心,那你學不進去啊!相信佛說的金剛經是真的,不是假的,接受金剛經的教授,依著經中所說的法去修行,你就能夠得到。得到什麼呢?得到解脫,你就沒有障礙。解脫的含義是什麼呢?沒得煩惱了,遇到什麼事,知道它是假的,就過去了。過去就沒有了。這句話,社會上都說:「過去了」,「就沒有了」。但是,它過去了還要把它拉回來,他還留戀它。每個人都在想過去,但過去的沒有了,沒有你還想著什麼?想也拉不回來了!過去就沒有了,那對過去應該怎麼樣呢!你放下吧!過去了嘛!過去沒有了,你想也白想,昨天的事,昨天的事沒有了,今天說今天的,今天不住啊!現在是早晨,一會就中午了,中午就下午,又沒有了。就是這樣。懂得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知道什麼呢!知道一切法是善巧方便。所以學法就是要知道一個方法而己。不知道怎麼做好,就得學,學了,照著佛所教授我們的去做。如是的思惟。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103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一天第三部分

  2009-6-16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體嚴法師合丹居士 合雲居士 周居士 楊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師合祥法師 普光師 頓珠師 印正師 印輝師 顏濤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第一天第三部分

  2009-6-16

  現在我們開始講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過去無論那部佛經,前頭都如是說:佛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說的什麼法。這些話不是佛說的,是阿難尊者記的。他說「如是」,只是說這部金剛經是我親自聽到的。如是我聞,就是說這部金剛經是我親耳聽到的。什麼時候聽到的?佛說法的時候。我在場聽到的時候,就這個時候。為什麼沒有確定時間?佛說法傳到我們現在,這中間隔了兩千多年啦!兩千五百多年,這個時間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是早晨九點鐘到十點鐘,那美國這是夜間,你說是那天啊!沒有定體的。拿我們來說,拿陽曆計算,拿陰曆計算,兩個就錯了一個月,你說算什麼時候?所以,佛說法呢,這點呢,非常的善巧,非常微妙,什麼時候,就是我現在這個時候,說、聽的「一時」。

  在什麼地方說的呢!佛是說法的主。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祗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修的園合起來的地點。佛說法大多數在這個地點。這是個園林,佛的精舍。

  有哪些人聽?有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常隨佛眾,佛在那裡說法,這千二百五十人來了,所以,這個法可信。「如是」呢!是指法的體說,不變,永遠不變,就叫如,沒有過患、沒有是非這叫是。這個法,它的體,法的體永遠不變,金剛般若波羅蜜永遠不變,永遠都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離過覺非就叫「是」,就是對的。「我聞」,就是阿難自己說的,是我親耳聽到的。阿難說:這部經是我親耳聽到的。這個「我」,不計較,因為阿難證得空義,證得空義了,無我之我,那你雖說世間立法,必須得說個「我」啊!誰記的,什麼時候說過?「我」不要起執著就是這了。是我親自聽到的,不是假的,證明這個法可信。所以佛說法都是「一時」,沒有年月,沒有不同的時間,因緣和合就說。我們這個「一時」,也跟阿難的「一時」一樣的。大家集合到一起,學習般若波羅蜜。「佛」呢!是印度話,印度叫佛陀耶,我們翻譯為覺者,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是自覺,說法,讓眾生都覺悟,自己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佛」是說法的主。在什麼地點說?在舍衛國。在北印度啊,這地點是現在的北印度。祗樹給孤獨園,就是佛當時所居住的精舍,祗陀太子的樹,孤獨園長者的園。合起來供養佛的。還有哪些人聽,聽眾都是哪些人?是大比丘等。有好多?千二百五十人眾,這叫佛的常隨眾,佛經中多有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在,僅僅華嚴經、地藏經除外。華嚴經沒有比丘,沒有千二百五十人,還有地藏經,也沒有千二百五十人,只因佛在忉利天說的,不是在人間說的。

  大比丘,為何比丘加個「大」字呢?這一批比丘隨佛久了,出家久了,戒臘,就是受戒的時間長了,德高望重,都是阿羅漢,千二百五十人,沒有一個凡夫僧,所以都是大阿羅漢。

  「爾時世尊,食時。」到了吃飯的時候哩!著衣持缽,披上衣;到街上、村落乞食的時候得搭上衣,得搭上大衣。缽就是吃飯的飯碗,印度叫缽多羅,此雲應量器。在我們這就是飯碗。飯碗就是吃飯的工具。到了吃飯的時候,佛也要到外面化緣去乞食。到了舍衛城乞食,也是像平常一樣哩,一家家乞,乞足了,回到精舍用齋。吃完飯了,把衣缽收起來洗乾淨。洗了足敷座而坐。吃完飯,佛就拿草一鋪靜坐了。就在這個時間。

  那麼,這段也講一講這個金剛經說法最開始的時候,從乞食開始。乞食不叫討飯,其實乞就是乞討,向眾生乞討飲食。這是想說,般若經跟平常一樣的,跟那部經都是一樣的,也沒什麼甚深,沒什麼大小,沒什麼差別。佛法如是世間相常住,就是這樣的。這最深妙的法,就在於平常生活當中,並不是很特殊,也不要標奇立異,就是在你時常入出日用之間。說這部經開始的時候,佛象往常是一樣的,到吃飯的時候披大衣到城裡化緣,化完飲食,回到自己住處,坐定了吃飯。吃飽了,把缽洗完了,把它收拾乾淨,鋪草而坐。就在這個時候。

  咱講講這個意思,是述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因由。這個因由就是以乞食開始的。般若波羅蜜這種妙法啊,跟平常日用之間沒有什麼差別。

  「世尊」,是佛的十號之一,佛、世尊、天人師等,都是佛十號中的一號。

  「乞食」,佛也是日常吃兩頓飯,都要自己去乞食,有時候日中一食。那時候乞食,不是自己煮飯,都到人家那乞討去,等人家都做好飯了,向人家那裡討一缽飯來吃,吃完了,坐那,這叫正命食。乞食的意思,第一含著不要懈怠,使那個懈怠的人生起慚愧心。第二,我是一個討飯的,向人家求飲食,不要貢高我漫,因為自己也沒有種,也沒有收割,這是第二個意思,消除你我慢貢高。佛在乞食的時候,含著最大的意義就是布施,讓眾生得福,讓眾生能見到佛,消滅業障,凡是能見到佛的都能獲得利益。正有這三大好處,這個次第乞食要平等。佛不分貧富貴賤,挨家挨戶地乞食,不是這家生活好一點,吃的飲食好一點,我專到這家化,這是不可以的。這家貧苦一點,我給他種善根,我專到他家化,也不可以。佛曾批評舍利弗和迦葉尊者,迦葉尊者乞食專找窮的人,甚至自己吃飯都困難的人家。迦葉尊者專去化他,什麼意思呢!他說這些人啊,沒得福報,很困難,我給他們培福。迦葉尊者專化窮人不化富人,舍利弗就跟他相反的,專化有錢的人。那舍利弗不是想吃好,不是這個意思,他說:他今生的富貴,他如果不布施,不供養僧眾,來生不見得還富有,我讓他保持富貴。佛說這兩種都不對。應遇到什麼就吃什麼,平等乞食,平等化度,不分貧富貴賤,平等乞化。但是規定,最多不準超過七家,七家都不給你,那今天你就不要吃了,你托空缽就回去了。只能討七家,不是一直等著要要要,那你要上一天,那還行啊。不是這樣的。佛規定的,不許超過七家。你到這家人家不供給你,你就走吧,到二家去,二家人家沒燒熟,或者沒做,或人家裡頭沒有人,那你站了半天,也沒什麼人理你,那你就到第三家去。但是到了第七家也沒有,你就不許再要了。過去我們有個尊者,過去他就不布施,他雖然成了阿羅漢,但常時托空缽。印度有句話:「羅漢托空缽」。證得了阿羅漢果,都得不到人家供給他飲食,經常就挨餓。沒人供養他,為什麼呢?他過去就沒有布施。佛說的那個因緣就是千二百五十弟子當中的例子。就是說的日常的生活。現在佛乞完食了,洗完缽了跟大眾一樣地敷草而坐,草鋪好了就坐下來了。

  就在這個時間,長老須菩提即在大眾中從坐而起。這說明了這些大阿羅漢都是乞食的。時間就是吃飯還沒過午的時間。乞完食,大家都吃完飯了,洗完缽,大家都團坐到一起的時候須菩提請法了,這是說法因緣。乞食的開始,這是這部經說法的因緣開始。在這個時候大眾中的長老須菩提從他自己的座位起來把衣服整理整理:披著衣,調整一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單跪,就是單膝跪下。合掌恭敬,請法尊敬的禮貌。這個時候須菩提長老在大眾之中是上首大弟子,跟佛出家多年了,證得阿羅漢果。他請法有請法的規矩,請法的禮節,把這衣放下,這個衣放到底下,那個時候是雙披肩,把這衣這麼一抄,右膝著地,都是單膝啊,不是雙膝,咱們脆的是雙膝,那時候都是單膝脆著,右膝著地向佛就請法。「希有!世尊!」他在合掌請法先讚歎,讚歎什麼呢!說很難得啊,世尊!

  大家看看,天天如是,乞食,洗缽,完了靜坐。

  那今天須菩提開了悟了,也是又開了悟了,他自己趕緊偏袒右肩,他讚歎,他說世尊啊!很稀有!很珍貴!很不可思議!就是這樣子「稀有!世尊!」這是請法必須具足的五種威儀,第一個從坐而起,第二個把衣服端正一下,就嚴肅一下,第三個偏袒右肩,第四個右膝著地合掌,瞻仰佛,目不轉睛,一心恭敬來請問:世尊啊,這很難得,很稀有!這麼個機會,就稱稀有。那我向佛請問:「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了三藐三菩提心了,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以前學經看到這段的時候,須菩提跟佛二十多年了,從出家到證得大阿羅漢,經常在佛的身邊啊,為什麼突然間成為稀有,這是他開了悟了。

  開了悟了,心裡頭突然間產生了一種境界,認識到自己,就是向大乘發展。向大乘發展,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呢,就是他體性自如,如,如者,就是如如不動,那認識到佛雖然在人間而本無來去,沒有來,來即無來,如來這個意思就是這麼個含義。如是體,來是用,佛本來不動的,應眾生機來到人間護念哩。這地方再加上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說佛以不可思議的法來護持這些個眾生,這就是菩薩,就是以不可思議的法來護念眾生,護念諸大菩薩,這是須菩提開悟了。他跟佛二三十年了,他發現佛是善護念眾生的,善付囑諸眾生的,這佛天天都是如是乞食,如是化齋那一般見慣了,突然間感覺不同了,那他讚歎佛:佛呀!你希望眾生很快都成佛!那以前須菩提為什麼沒這個念呢,因為以前須菩提還沒發菩提心,這是須菩提的菩提心成就了,就有這個感覺。這個中間說:佛呀!你把這一切大法,佛最甚深的大法付給諸菩薩,讓菩薩去救度有情,使佛法永遠不斷。

  菩薩呢,叫菩提薩埵,具足了說,翻譯華言就是覺有情,讓一切有情都能覺悟。都能覺悟,覺悟了,就情斷了,智慧就增長了。一切初發菩提心的人應該怎麼辦?須菩提跟佛二三十年了,今天突然間開了悟了,發了菩提心,向佛請法,說:佛,您是要使一切眾生都覺悟,都能成佛!因為須菩提跟佛二三十年,天天佛都如是啊,今天須菩提感覺不同了,這是須菩提的菩提心增長了。他說:要想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髮菩提心的話,行菩薩道,怎麼來降伏自己的心呢?因為一切眾生是躁動的,從來不停的,特別眾生心,一天不曉得起幾萬次的妄想分別,騷擾不停的,今天這次法會當中須菩提他有特殊的發現,特別的感覺,才向佛請求,這就是這部經發起因緣。

  這個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由須菩提發心,發大菩提心,請佛說這部的金鋼般若波羅蜜經。佛就讚歎他,讚歎他,佛言:「善哉善哉。」佛說你問的太好了,問的太好了。善哉善哉是好的意思啊!「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象你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這個不是對二乘人,是指菩薩說的,佛專門給這些大心的眾生,給他們,加持他們,給他們說法。那須菩提跟佛二三十年,他以前沒發生這個智慧,現在發生這個智慧,請佛說一說,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那佛就答覆他了:汝今諦聽啊!你要問菩薩的成佛之道,菩薩法就是成佛之道,那你不能隨隨便便的聽,得諦聽。諦就是實,諦理啊,諦實,審實而聽,就得觀心,就是囑咐他,得用心聽啊,得要諦聽,諦聽,如理思維,語言有真義,諦聽,得如理思維真義,你要諦聽諦聽,我就跟你說,當為汝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如何住呢,應該如是住,應該如是降伏其心。還沒說你應該如以下所說的住心,要如以下所說的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唯然,是須菩提答覆佛說的,是的,佛,您說吧,我一定的如理思維,好好的聽,高高興興的聽。在這段文,佛一再地跟他說善哉善哉,這是讚歎他啊!所問的問題非常重要,不但是須菩提,當時法會的那些個同道的阿羅漢人,對於未來,包括我們現在,也包括我們今天,能夠全本解說這種法是很不容易的,傳之有萬世啊!這個諦聽一詞啊,是叫須菩提用你的最高的智慧來聽,不要用生滅心來聽,換句話說,我要跟你說的,得用不生不滅的心。金剛經就是不生不滅的法,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聽,就直指般若,要跟你說般若的法門,這個法門是不容易的,是成佛之道,依此法而行就能成佛,你能降伏其心,就是般若波羅蜜。降伏其心,假使不如是,你要住在般若波羅蜜上來聞這個法,如果不住般若波羅蜜上,就是虛妄的,虛妄就不是真實的,那我說了你也得不到利益。這就是無住生心,不住一切法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應無所住而降伏這個心,而降伏其心。假使不能這樣子,你住在虛妄境,住在妄境上,那你聞的法也成了妄心了。要離開妄境,那就是安住無上菩提之道,發無上菩提之心。佛這兒囑咐須菩提,須菩提答:唯然。對,我一定好好聽,就這樣。「唯然,世尊。」答覆佛:我照佛所說,我很希望,很高興,願樂欲聞,佛還沒說呢,佛還沒說法,就是表示態度,須菩提先表個態度。

  佛就告訴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呀,心很難被降伏。那麼佛就告訴須菩提,你不是問我嗎,菩薩摩訶薩要行菩薩道,怎麼樣來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的是兩個,如何住心,如何降伏其心。佛把住心,降伏其心和著總答:很簡單,不要執著,不要執相,應離開一切相而生心,也不要另外求。什麼是應住之法,沒有,沒有能住,沒有所住,不要著相,要這樣的降伏其心,因為發這種心的廣大深遠。

  什麼心呢,發菩提心。咱平常的時候,每位道友,當你受三皈的時候,就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的人就稱為菩薩。菩薩呢,是菩提薩埵,具足了說是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要一切眾生都產生覺悟,覺悟就是明白,這個意思是非常的廣,說是如果發了菩提心的人想要利益眾生的話,那就應該先把自己的心降伏好,總的說,不要執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有相的法沒有真實的,要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執著相的人不能學金剛般若波羅蜜,要無執著的人才能學金剛般若波羅蜜,這是總說的。佛就囑咐須菩提:我要跟你說的時候,你要注意,一切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之中的大菩薩,應該怎麼樣度眾生,怎麼樣降伏其心呢?應該這樣降伏其心。以下就是降伏其心的方法。時間過了吧,就講到這兒。今天我就講到這裡,時間到了。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201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二天第一部分

 

2009-6-17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體嚴法師合丹居士 合雲居士 周居士 楊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師合祥法師 普光師 頓珠師 印正師 印輝師 道林師 顏濤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第二天第一部分

2009-6-17

 

    此經啊,金剛經,由須菩提發起,須菩提向佛請求說,佛啊,你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佛就讚歎他說:你說得很好,對,就是如此,那你就好好的聽。怎麼樣是好好地聽呢??——汝今諦聽。諦者,就是審視,不要只在聲音上文字上去起分別。佛就是說:我說是心法,你要用心來接受,這就是以心印心,以心傳心,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是發了無上菩提的心,那麼發完了這個心,這個心應當怎麼樣住呢?應當怎麼樣降伏這個心?那麼佛就跟須菩提說啊,你發了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啊,就應該這樣住,這樣降伏。「這樣住,這樣降伏」就是下文要說的。這只是告訴須菩提,你就應該這樣住,這樣降伏你的心,須菩提就承受佛所說的話,唯然世尊,我很願意聽,「願樂欲聞」。今天有些新來的道友們,前頭那個是序分,一切經都是這樣的,這就是開始,是序分,開始要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教授我們,讓我們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其心,我們應當就記住、掌握。那這部經教授我們,怎麼樣把我們的心調伏好,怎麼樣能使我們的心住得住,住在什麼上啊?發菩提心就要住在菩提上,所有經文上講如何住,如何降伏,所以佛就跟他說,一切諸菩薩摩訶薩,應當這樣降伏其心,眾生有種種類,十二類眾生,沒有眾生相,菩薩教授這些眾生,令他們都成佛,入於無餘涅槃,這就是我們昨天講的,以下我們開始今天講的。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眾生呢,有好多,是無量無數無邊,沒有數量,沒有限量。像我們所說的這個眾生啊,包括胎卵濕化,四類。咱們看的魚,前面放生池裡面的小魚,每條小魚都具足佛性。飛禽,飛鳥,乃至一隻螞蟻,一隻小蟲子,這都是眾生,這個眾生有盡嗎?所以說眾生無邊無數。但是最後這一句話:「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度了這麼樣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滅度意思是度他都成了,成佛。滅度,滅度的含義就是成就,度脫他們了。這一段經文就是說菩薩發了菩提心,要利益眾生,咱們要說話,這麼一句話就說完了,但要想行菩薩道利益眾生,那不是簡單的一句話了,得做些個實事。我們發了心度眾生,菩薩要滿眾生願,我們能滿的到嗎?咱只是發心吶,發了菩提心,漸次行菩薩道,但也得有緣,無緣難度。我們有句俗語:佛門廣大。不錯,佛門是廣大的;可無緣難度,你跟他沒緣你怎麼度他呀?那我們就先跟他結緣。如果我們走在路上,看見些飛鳥,飛禽,乃至是螞蟻、蟲蟻。你發菩提心,你就發願對他們說:「我都把你們度盡!」遇到一切眾生,都把他們度盡,那不經常有嗎?跟他念句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了一切眾生都給他念佛,使他種個善根,這也是度眾生,行菩薩道。行菩薩道,要想著幫助他人成就。看別人有困惑,菩薩不是發菩提心代眾生苦嗎?你願意把他的苦難自己來承擔,來救眾生,讓一切眾生都成就。但是要從眾生相上來看,那就有分別,要從眾生體上看,眾生的體跟我無二無別,跟一切眾生也無二無別。度眾生不見眾生相,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是從理上講啊,說菩薩發心度眾生,不錯,是廣大的,是深遠的,是不是有眾生得度呢?假使菩薩要有眾生可度,這就叫見眾生相,度眾生不見眾生相,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度眾生不見眾生相,那菩薩就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實實在在沒有眾生得滅度的,這句話很深遠的了,很深遠了啊!

 

    說菩薩發了菩提心,要利益眾生,但是,實實在在沒有一個眾生得滅度者,這句話就可翻過來說,菩薩度眾生不執著眾生相,菩薩終日度眾生,不見眾生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終日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是佛來教授須菩提啊,如何來度眾生哩。

 

    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我這心那,住不住,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那佛就告訴他了:你要降伏你的心吶!終日度眾生,不見眾生相,那就降伏你的心了。

 

    這答覆須菩提問的: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佛第一個答覆他就說,菩薩行菩薩道,度眾生的時候,沒有眾生得滅度者,既無眾生得滅度,也無菩薩來度眾生,這個話得加進去,滅度的含義就是把一切眾生從煩惱中解脫出來。我們一切眾生啊,都有煩惱都有習氣,每個眾生的煩惱習氣不一樣,但這是客觀,什麼是客觀呢?外邊的環境,他所處的環境,就是客觀,他在什麼環境當中就有什麼環境的習氣。

 

    如來滅度眾生,要是眾生都解脫了,就是得解脫。解脫就是斷煩惱、去習氣,把一些煩惱習氣都去了。他所有的惑、業、苦,心裡頭煩惱所起的思想,這叫起惑。從心裡生念即是起惑。念即是惑。生完念了,它並不止於念,依著它的念,它要發這個現行,它豈只生個念頭就完了嗎?得依著它的念頭去做。念是心。做就不同了,發之於身口,這叫我們的十業,身是殺盜淫,口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心裡頭所起的貪嗔痴。那菩薩發心要度這些個眾生,了知眾生這一切業沒有真實的,虛幻的。菩薩度眾生不見眾生相,不見眾生相就是不執著。

同時菩薩也沒自己覺得我是能度眾生的,眾生是我所度的眾生。沒有這種執著。假使有這個相。就不是菩薩了。都是自己度自己。菩薩幫助眾生,啟發眾生。讓那眾生所造的業能夠消失。我們做任何事情就是業障業障,就是你造的業把你自己障住了。你成不了道。就是少造業,讓已造業消失,不要再造業,這就叫解脫。

 

    那每一個眾生有每一個眾生所造的業。他們具足的惑不同,每個眾生的習氣不同,那他所造的業就無量無邊。咱每個人觀照觀照自己吧。你一天思想起好多念頭。有的念頭髮自你的現行。這個念是思想啊,是心理啊。這個念發自於口。口要發出言語,言語當中很多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發自於身體,殺盜淫。但意念當中所起的離不開貪嗔痴。這合起來就是十惡業。有的是造出來了,已經做出來了,就要現行。有些沒發出來在心裡就叫習氣。把所有的習氣,所有的煩惱,使它們不生,使它們消失、斷除,那你就沒有業了。心裡沒有貪嗔痴念,發自口裡的妄言、綺語、惡口、就沒有了。

 

    由你的念而發自語言,因心想著發之於身口起止,也有誤造的,沒有起念碰到的,但是那是無明細妄。這些個要是不斷除,不名為得滅度,也不名為解脫。

 

    那佛菩薩度眾生,眾生是無量的,是無數的,無邊的,光人類就是無數無量無邊的,還有其他眾生哩。馬牛羊雞犬蛇,乃至那個小的,螞蟻……都算上,這都是眾生,他們都具足有貪嗔痴惡業。假使它惡業不斷除,它能得到解脫嗎?業造的越多越墮落,身體的體形越小,業越重,煩惱越重,它簡直沒有善業可言了。狗馬牛羊雞犬蛇,它還有做善業的?比如說這馬、狗,那狗看家守院,對主人非常忠心,這就是它的善業了。這一類事很多,故事也很多。我們在這不詳細言,只是說到佛跟須菩提說:要滅度無量無邊眾生,不見眾生相,實實在在的是沒有眾生得滅度的。

 

    咱們這經主要的就是無相真經,不執於相,這只是說一個原則性的。佛問:「何以故?」為什麼我這樣說,菩薩要度眾生,不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不見相,實無眾生得滅度?就是不見眾生相的意思。為什麼這樣說呢!「何以故?」佛又自己來解釋:須菩提啊!假使菩薩度眾生,若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因為菩薩才能夠度眾生,才不見眾生相。如果是見眾生、度眾生時有眾生相,那就不叫菩薩。什麼緣故這樣說?佛就告訴須菩提了:假使行菩薩道的時候,度眾生的時候,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想想我們道友們,當你受過三歸,一入佛門就成為菩薩,就是佛子,但是這個普遍的將入佛門受過三歸的人稱為菩薩,他能達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嗎?心裡頭能沒有分別嗎?不用說是在家道友受過三歸,就是出家,出了幾十年的家,能夠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難。所以我們就不敢自稱菩薩。菩薩得沒有眾生相,換句話說,沒有執著。

 

    為什麼佛這時候叫上須菩提呢!因為假設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還能利眾生嗎?在利益眾生身上,他有分別心,有選擇,哪一個眾生有緣那他就度他,這個眾生跟我沒有緣,你想度也度不了,無緣難度。所以人家說:佛門廣大,難度無緣之人。必須得有緣。

 

    有四相,四相哩!迷就是眾生,迷了是眾生,有四相,悟了才是佛。這四相眾生,迷的眾生,四相就具足,悟了就是佛了。四相的意思,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說悟了,悟了就沒有。所以菩薩度眾生的時候,自己先是悟者,然後才能度人迷。我自己還在迷中,你又想度別人,能教人家不迷?就像佛對須菩提說,如果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是菩薩。這是金剛經主要的意思啊。

 

    所有道友切記,在修行當中第一不要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讓我們看破、放下,放下才能夠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是有,就是說你還沒有修道,還沒有進入菩薩的境界。若是成菩薩了絕對不會有四相。

 

    那怎麼樣才能達到無四相?怎麼樣才能達到無住?就這樣啦。下文就說:「複次,須菩提。」佛又跟須菩提說,菩薩在法應無所住,行以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無住於相。前頭說不可有相的意思哦,這可不是滅啊,不是滅相啊。滅相是無有相了。這個不是滅相。只是不住而已,特別要注意啊!別當滅相講。只是不住,不住的含義呢?咱們要把它解釋說:不執著。

 

    我們先得認識自己。我們自己這個色身,這個我,是在受想行識五蘊,為我。那麼對我們這個身體,對我們這個我相,我們平日怎麼認識的?在我們每位道友,你自己反過來觀察一下,我們在語言當中,我的,我的頭,我的手,我的身體,我的不是我啊,它是我的,可不是我。假使我離開我的身體,那我在哪裡啊,我的身體不是我,那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我的腦殼,我的胳膊、腿都不是我,只是我的。不是這樣的么?我的手不是我,很簡單,它是我的。你觀一下,我的手不是我,是我的。為什麼?我們看到沒手的人,手受傷害的,他照樣活著,並不死亡啊。我的沒有,那我還在啊。我們把這些個「我的」都除掉。那我在哪裡?這個要參。我的手,我的頭,我的身體,不是我。那我在哪裡?離開我這個身體,我在哪裡?所以這句話:「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我這一說,是解釋這句話的。我的手不是我,我的身體不是我,讓我們不住於身體,就是對我們的身體不要執著,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我的,我的不是我,所以菩薩於一切法,佛跟須菩提說:菩薩於一切法,應無所住。我沒有住在「我的」上,「我的」不是我。例如行布施,布施給人家東西的時候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什麼都不執著,這樣布施。這叫不執相啊!不住於相就是不執著,假使我們不住的時候,就叫解脫。

 

    我們過於重視我們這個色身,把這個「我的」當成我,把我的身體當成我。

 

    這個身體不是我。在我們歷史上,我們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度眾的時候,住在河南嵩山的時候面壁九載,在二祖向他請法的時候,這我們道友都知道,立雪斷臂啊。立雪斷臂的故事,是講這個我的啊。要大家懂得「我的」不是我。二祖求法的時候是在冬天,下大雪。在這個雪地裡頭啊,慧可大師啊,因為站了三天三夜了,達摩祖師就問他說:「你站著不動來幹什麼?」慧可:「我向祖師求法,請你給我說法。」達摩祖師怎麼說呢?說:你輕心、慢心來求法,法是那麼容易得嗎?這個話啊,讓慧可大受刺激了啊。我在雪地里站了三天三夜了啊,下著雪哩,你還說我輕心、慢心啊。拿出戒刀,斷一個膀臂,這個故事啊,咱們道友都知道,我們學禪宗的道友更知道啦!這就是二祖的立雪斷臂,就站在雪地里把自己膀子斷掉了,你想一個人要把自己的膀臂砍下來,那痛地還得了啊!心不安,他就跟那個達摩祖師說:請祖師給我安心啊!我這個心簡直不安啊!達摩祖師說:將心來我與你安,你把你心拿出來,我給你安,二祖一找,哪裡?心在哪裡啊?沒心了不可得啊!我找不著我的心啊!達摩祖師跟他說,我與汝安心已竟。我已經給你安了心啦!二祖言下大悟。這一悟啊!胳膊也不痛了。什麼原因?這要大家參。他一開悟,物質身體是物質,物質不是我,他的心跟它的假象分離開了,分離開了他就不痛了,血也不流了,這個故事就是立雪斷臂,在雪地裡頭就這個故事,這段文字就是形容這個你一切法不要住、不執著就是。

 

    不住一切法並不是一切法沒有,僅僅是不住而己,不住的含義就是降伏。怎麼降伏其心呢?不住就降伏了。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情,不執著相,若一起執著,那你就不能開悟了,不能明白了。這就是菩薩行布施時候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啊,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這包括很廣,你做任何事情,不去執著他,做就做了,不去起執著,那就解脫了啊。但你做一切事,不是滅這相,沒有了,而只是不住而已。不住就是不執著而已。你還如是穿衣,如是吃飯。終日穿衣吃飯,終日也沒有穿衣吃飯。這就是塵境,

 

    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在你布施時候不住色相的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就施捨了,那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就是不住相的布施。不住相布施不是不布施,就是沒有執著,在你施捨任何東西,沒有個受施者,也沒有個能施者,也沒有中間所說的物。叫三輪體空,咱們經常說三輪體空:無我、無人、無物質。

 

    再者說不可有相,這個不可有相,不是把一切相滅掉,而在一切相上雖然也做如是事,但不執著。不執著就是不住了。應無所住,這類施捨,沒有能施捨的人,也沒有所施物,也沒有受施者,這叫三輪體空啊。三輪體空,你才能夠得解脫啊。三輪體空就是解脫相。你做任何事不起執著。所以經中就布施來說的,持戒忍辱禪定智慧都如是,都如是。咱們這是般若經的一部分了,在大般若經裡頭,六百卷,咱們金剛經只是一卷的。說你從五蘊、色聲香味觸法,乃至於修道成菩提,具無所執,具無所在。咱們這個的文字,你單舉個六塵境界,其實包括一切法了。菩薩有,佛有給須菩提作了解釋。為什麼我說菩薩布施的時候,不要執著,不住相呢?因為若一執著,他那個福德就不廣了,若是不執著相呢,那個布施,那個福德不可限量了。所以我們做任何的事,要跟自己的心結合,這個心不是妄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啊。

 

    所以我們在施捨的當中,它的體性是空的。咱們金剛經就是講空的。這體空啊,體空。因為在這個不住相的布施,這一段文,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不住相的布施。換句說法,就是不執著而去布施。若是不住相的布施呢,這個福德智慧啊是不可思議的。那麼凡夫想法就是恰恰相反的,如果我什麼都不執著,那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你那個沒有錯,可那個有不是真實的。我們現在只是執著這個有。布施有大小。乃至有能施的人,有受施者,還有所施的物,這都是有相的。有相的就有局限性。無相的有局限性嗎?我們外頭都是虛空,空有局限性嗎?我們修個真如寺就不同了。有局限了,這個圈裡的就是真如寺。能夠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真如寺嗎?但是真如寺的這個真如啊,可就是這個意思。真如就是我們講的無相,真實不虛,如如不動,是這個意思。那是不是我們住在真如的裡頭就是真如了呢?住在真如裡頭的不是真如,把真如變成假名。真如不是真如,是假名。這個道理你一定懂。所以我們在一切相法當中,只要你不執著,法法皆真如。問題就在你執著。為什麼要執著?因為我們有惑、有業,所以他就執著了。沒惑沒業了自然不執著了,我們大般若經六百卷,也是從色聲香味觸開始,一直到佛的菩提佛果。都是講「不住」。就講這個意思,翻來覆去,講空都講了二十個空啊。一層一層的不同。現在我們是濃縮了,縮成金剛經。我們這個才三十二段,一段一段的,這單舉一個做好事,幫助別人,施捨給人東西,但你施捨給人東西,沒有一個能感覺的。能施者我是能布施的,還有一個受施者,還有中間有一個施的東西物質,這三樣東西之中,這叫三輪體空啊,空還有個邊際嗎?所以你心一不執著,這功德就大了,無邊無際。

 

    可菩薩終日在布施,不見眾生相。像我們禪堂的師父,終日的參,參什麼呢?參真理啊。什麼是真理啊?性空就是真理。所以說我們禪堂,禪堂的上面都有一個匾:「此地選佛場」。這個地方是選佛的地方啊。誰要見性空了,誰就成佛了。此是選佛場,心空及地歸。你心空了嗎?空了你就成就了。各個經論都是這樣說。因此,在你遇到任何事物,都應當如是觀。所以菩薩在行布施的時候,不作布施相。就是不執著,忘我,沒有能施的。忘物,沒有能施的物質,沒有能施的東西啊。忘受施者。無有能施,無有受施,無有所施之物,這三種叫三輪體空。就是一切無住。這種行布施的,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啊。那我們修行也如是,沒有我一個能修行的人,沒有所修的法。沒有能修所修,也沒有個成就,也沒有個什麼不成就。就是在一切處就是照,而不是執著分別,不是糊裡糊塗,這麼說不是糊裡糊塗啊!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照見。我們每位道友都會念《心經》,《心經》第一句話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說那個「照」字就是一點分別含義都沒有,我們最大的毛病在什麼呢?就是愛分別,這一分別可就錯了,達到無分別時,讀那個《華嚴經》說:「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廣大把任何事物把它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這就是廣大無盡。大是究竟,無窮,這個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你的心,你做任何事不要有局限,不要有限量,把你心降服。為什麼?佛這段話告訴我們你一住可就是妄啦,無住才是真的,一住相就執著了,有相啦。有相,隨便你相好大還是有限的,有窮啊。不住相,這就是「云何住心,云何降服其心」,不住相就把心降服了,妄想就沒有了,超然一切事物之外,這叫無住。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202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二天第二部分

 

2009-6-17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體嚴法師合安居士 合丹居士 合雲居士 周居士 楊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師合祥法師 普光師 頓珠師 印正師 印輝師 道林師 顏濤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第二天第二部分

2009-6-17

 

    又說我們布施,一定要有個東西施給人家才叫布施!什麼?凡是你施捨給人東西都是六塵境界相,一有相就離不開色聲香味觸法。那不住相呢?就是清凈。你做一切事,不起執著就等於說諸法皆空,就是萬法空寂的意思,你一執著,一有相,這個境界性就沒有了,你不著相,內裡頭沒有貪愛,外頭所行的布施,也沒有貪愛,也沒有能施、所施的,內心跟外境二個都相應了,這個布施的福德無量無邊。我們拿物質說,這個人到真如寺裡頭,布施一塊錢,那一位布施一萬塊錢,在相上說這一萬塊錢怎麼跟一塊錢相比呢?那一萬塊錢又多又大,應該是功德就大,但是人家施一塊錢的人,他不執著,什麼心都沒有,舍就舍了,沒有能施,沒有受施,也沒有一塊錢的相的計較,但是舍一萬塊錢的,他有計較,我供養這麼多福報一定大,但是這個福德沒有施一塊錢的福德大,什麼原因?不從物質來計較,是從他心來計較,他這一塊錢,他無心,咱們經常講無心道人,他沒有能施的人,也沒有受施者,也沒有一塊錢或一萬塊錢這個所施的物,這叫三輪體空。佛在世的時候,有個貧窮女人,很窮很苦,沒有錢,什麼都沒有,突然撿到一枚金錢,撿到一枚金錢過日子,把它換成生活的物質她可就能過半年啦,她沒有,她突然生起來發大心啦,為什麼人家那麼富有,我這麼窮困,我就多生沒有布施過。她就把撿的這枚金錢到油鋪里去買油,準備供養佛,那時佛在世,準備到祗園寺祗園精舍啊,供給佛燈的油,她到了油鋪,油鋪看這個女人很窮啊,看她穿的也沒衣服穿,就說:「你把這枚金錢換成物質夠你半年用啊,你為什麼都買油啊?你不吃飯了?你還做別的不?」她說:「不,我這油不是我用,我是供佛,因為我所以窮,過去我沒有供養過三寶,我沒有修福。」那個賣油的老闆很感動,說:「你要買油,你也得有個傢伙,我把油給你擱到什麼地方?好啦,我給你一個盛油的油具,那個油是你的,油具是我的,你去供養佛吧!」這個貧女把這個油拿到了佛殿裡頭,祗園精舍就把油倒進一個燈裡頭。這一天趕上波斯匿王也供養佛,供養油燈,拉了多車油,把佛所有祗園精舍的燈都換啦,存了好多桶的油。那貧女這一點油只能添一個燈啊,那波斯匿王能添多少千盞燈啊!這個當值的目犍連尊者,第二天早晨要把這燈全熄了,晚上才點。在熄燈的時候,其他的燈目犍連一吹就熄滅了,只有貧女供養的這盞燈,他就滅不了。目犍連尊者他是神通第一,他用他的神通力來滅這盞燈,也滅不了,越滅越亮。正在這個時候,佛就出來了,跟目犍連尊者說:「這個你滅不了,你二乘人啊。阿羅漢的神通,這個是竭凈施。」什麼叫竭凈施呢?說她全部的家產全部的家業就在這一盞燈上,她把她所有的都供養了。佛就見這個貧女,為她說法,一說法她就證得了阿羅漢果。這個就是竭凈施,供養的功德大小,這個標準在什麼地方?不是在物質,是你供養的心。所以每個道友供養師父也好,供養寺廟也好,你要有一個清凈心供養。師父受你的清凈供養,他容易成道,也清凈。寺廟受你的清凈供養,寺廟能發達、發展,這叫入世。

 

    因此,佛給須菩提說:「你想過沒有,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世尊」,須菩提說:「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佛問須菩提說:假使你不住六塵境界的時候,你那個功德大得很,一住六塵境界的時候,功德就小了,佛就說個比喻,說須菩提你往東方看,所有從此地到東方,所有虛空,你能夠思量虛空嗎?好大,多少不能思量的,須菩提言:「否也,世尊,這個不可能思量。」說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東南西北,東北西北,四維就是八方,這個虛空可思量不可思量?一方不可思量,其他方更不可思量。「否也,世尊」,須菩提答不可思量,佛就跟他說啦,須菩提,菩薩以無住相的布施,福德亦不可思量。這個我們就學會了,在我們做任何供養布施的時候,你不著,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不著相,也不著物質大小,也不著物質的好壞,長短,方圓,一切無住,在這種供養布施時,那個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應該這樣來受教。說我這樣教導你,這樣去做。因為這個道理,這段經文也就是說:在你行布施的時候,不著六塵境界,不住在有漏的分別,不論你供養的物質多少,你不去分別,以清凈心,了解諸法空寂,以這個意思來行你的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禪定也好,那功德不可思議,因為你內裡頭沒有貪愛,沒有需求,這麼個心而行的布施是清凈無染的,內心跟外所施的物,內外相應,那你內外相應,你所作的這個福德也無量。看人家做一個錯誤事,就說看一個惡人做惡事,在自性上頭,體性上頭沒有分別,你不去計較,不去分別不見其人之過,這叫離相真如。

 

    在法上離開這個相,依佛所教去修行,在你自性上沒有能也沒有所,心無能所,這個善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假使說我們修道的人心裡頭有我是能修的人,又有所修行的法,有分別,這個善業很小,這個功德呢也不大。不過在《金剛經》上說,這個不是善法,能所心不滅,你解脫不了,你進入不了般若。因為你學《金剛經》,念念得具足金剛般若的智慧,用你的金剛般若的智慧,所做一切事不論大小,他的福德就是無量的。這樣修,感到一切天人的恭敬供養,我們舉例來說,就我們現成的:我們是禪宗道場,不禮拜,不念佛,一心追求本性,達到真如的理體,能夠到了心無能所,也沒有我能修的,也沒有所修的,但是你念念可行的是般若智慧。咱們講金剛般若,這個智慧是不可思議的,在這個我們修禪宗的道友們心裡頭沒有什麼福德智慧相,沒有這些個分別心,比如有時我們說「問話頭」這句,在你問的時候是過程,修行過程,這就一般而已,但你成就了可就是真正般若智慧了。而我們坐一支香,說禪門一支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就這麼一支香,你坐這一柱香時光,等你香還沒點盡,你就開了悟了,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這個功德跟虛空可思量嗎?看著你也沒拜佛沒禮懺,但是你修行的是般若智慧,念念行的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有限量嗎?這個福德有限量嗎?如果依有相法,拜佛,禮懺,講經說法,這些有相的啦!反之,那麼禪宗坐禪的人該餓著了,沒人給了,事實上是這樣嗎?確實不是這樣的。因為你那修行直達般若,那個福無量無邊,這個拾不住相,這種修行是不住相的布施、不住相的修行。

 

    說到這兒,佛就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呀?佛就跟須菩提說:我跟你講了很多了,你有什麼想的?

    東方虛空可思量否?

    否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

    否也,世尊。

    佛就問須菩提:你往東方看,東方所有的虛空,大呀小呀,多啊少啊!你能思量這虛空大小,長短方圓多少嗎?虛空怎麼思量啊?須菩提答:

    否也,世尊。

    這些不可思量,東方如是,南西北,這東南西北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可思量啊?

    否也,世尊。

    虛空是無相法,無相的怎麼思量它大小,怎麼思量它長短方圓呢?不可思量。佛說這個意思就比喻來顯什麼呢?菩薩無住相的布施,主要是顯菩薩無住相的布施。這個福德可思量嗎?無住相的布施,就象觀東西南北方四維上下的時候,虛空一樣的,這是不可思量的,但是我們眾生心啊,在他布施的時候想的很多,不是這種無相布施啊。有相的,有求的,求陞官啊,求發財啊,求吉祥啊,求病苦好,求得很多,非常局限,局限就求得很小,並不大。佛說這段經文,說你做任何事情不要去計較,斤斤計較,應該是放下,無住。布施如是,持戒也如,禪定智慧都如是。不要執著去抓,應當無執著,無執著不要用很多心計,就做一個無心的道人。因此啊,佛就跟須菩提說:無住相的布施它的福德是不可思量。佛就告訴他:須菩提,一切菩薩都應當這樣的,依我的教導來住你的心。這段經文說得很清楚,虛空是沒有邊際的,你不能度量虛空的大小,長短,方圓,多少。誰能把虛空來定嗎?這段經文就告訴你:菩薩布施,施捨,無住相的布施,那功德就象虛空一樣的,它是不可度量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也都是有限量的,那虛空就沒有限量的,沒有形象就沒有限量,沒有形象怎麼說它長啊短啊多啊少啊?根本沒有形象,心放下,不著一切相,把那心啊,它有好大呀,廣大如虛空,虛空有好大,心也好大,虛空不可限量,心也不可限量,這樣來布施,來布施。

 

    再有,一切性,個個都有各個屬性,但是以佛性為主,我們的人性,佛性,是一個性,只要它有形象就不大,說這片山大不大?不大!有形象的都不大,因為它沒有虛空大,虛空無形象所以才名大。你的心只有空了,那才叫大。我們坐禪堂的道友,煅練這個心,讓它空,廣大如虛空,鍛煉這個心,一切無有、一切無掛礙,心空及地歸,就成了佛了。沒有虛空,沒有形象所以叫大,但是一切諸法之性,性有形象?性可沒有,性是一個,但有形象的不名為大,性就大了,咱們說佛性,佛性是不可限量的,所以佛性為大。在這虛空當中,這虛空中能分東西南北嗎?說這是東方的虛空,這是北方的虛空,不能分吧!虛空有住相嗎?虛空也沒有住相啊!再說,虛空也沒有什麼解脫不解脫啊!所以我們作意之相,虛空也沒有住相啊,但虛空也沒有什麼解脫不解脫啊,所以我們的人跟諸佛體性,人性跟佛性是一體的,這個體上沒有人也沒有眾生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這四相可見嗎。眾生性、佛性是一個,性體只是一。所以說我們布施只是供養,於你這個虛妄的假心、妄心有東西南北。有什麼叫合理的,有什麼叫不合理的,你分辨它的大小長圓,你施捨一個眾生,施捨一百個眾生,施捨一萬個眾生,全是眾生。一個跟萬個全無分別,我要供養一萬個人比那一個人功德大的多,供養一個人功德能大嗎!但是你已無別心,不生妄心,一個人比那一萬個人功德還大。什麼原因?大家去參去吧!

 

    在理上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的。理上本無,在事上具體的就有了。你分別這是南方、東方、北方,但虛空有分別嗎?有什麼南北東嗎?形容我們的自性、它是沒有障礙的,不分南北東西的,就是這個含義。拿這虛空來作比較,讓我們在一切事物上,就是就把它,我們那個法界性,像虛空一樣,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就這個含義。因此,佛說完這個就要他如理的見真實相。佛就跟須菩提說: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上頭前文所講的是不可住相,佛又怕人家懷疑,那既然不住相了,還要成佛做什麼,成佛有相沒有啊?佛相跟人相有區別沒有啊?因為佛恐怕眾生有這個懷疑,所以佛就問須菩提。說你怎麼想的,在你思想怎麼想?可以身相見如來嗎?問須菩提。色身都是有相的,法身是無相的,色身是四大和合的,是父母所生的身體,是我們肉眼所看見的。法身可沒得形象啊。法身大小長短方圓,青紅赤白有嗎?法身沒有一切相貌的,不是肉眼所能見到的,慧眼才能見到。慧眼才能見到佛的真正的法身。佛的法身不是色相,也不是青紅赤白,是見法身如來,法身的量有好大,虛空有好大,法身就有好大。因此佛講佛身來問須菩提:說你是不是以色身來見如來?看見如來三十二相?因為凡夫都有色身,你看如來是不是也這樣看呢?須菩提就答佛所問: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色相不能見如來,什麼緣故呢?那個時候須菩提已經相當開悟了,開悟了。說了很長了么,辯論了很多了。他知道了。知道什麼呢?佛所說的身相啊,不是身相,佛所說的身相既非身相。佛說你說對了。佛就告訴他說:凡說有相,皆是虛妄。只要有相法都不是真的。什麼才是真的呢?要見諸相非相才能見如來。所以這個大家應該要清楚啊。色身就是有形有相,我們現在這個色身眼六識,法身是性,一切的善惡是法。不是肉身的相。他不由於色身、法身,若是轉了色身,什麼都刪除了,法身清凈,色身也不會做惡去。凡夫,就是我們這些個凡夫,在迷的人,只見到佛的色身,只見一切的色身。所以見色,有形有相的。他不能見到無相的法身,這個問題是形容詞。我們前頭講布施,有執著心的,有形有相的,他能夠行無住相的布施嗎?他能夠行平等心嗎?不能夠。為什麼?他有分別心,有色相,有多少、大小、長短、方圓。因為他有這個分別心,以為供養諸佛的功德大。他施捨給窮人——那些個是造業的眾生,他該受報,他造了業了他該受,以為功德小,他這樣的心情,能夠平等嗎?能夠把諸佛跟眾生平等嗎?但是,佛教授我們,眾生心,眾生的法身跟佛的法身無二不別,眾生心跟佛心只是迷悟差別,原本一心,迷了就是眾生,迷得深,墮落就深,迷得淺墮落就淺。當你行無住相布施的時候,把一切眾生看成與諸佛平等;平等,因為咱們這裡講的是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經呀可是在般若波羅蜜上的平等;平等,因為一切眾生的真性跟佛的佛性同一體故。眾生的心性真性本來是清凈的,沒有穢也沒有垢。是沒有垢穢的,也是具足的妙用,只是在迷,這叫在纏真如。真如在纏,沒有顯現。如來呢,是出纏真如,如來顯現的是化身。因此來說一切諸相,佛身也好,眾生身相也好全是虛妄的,不是實在的,所以你能夠見到的諸相,一切假相,知道它是非實的。要明白了佛所教授我們的無相真理,無相才是真的。

 

    須菩提向佛言。說到這啊!須菩提向佛表達了:世尊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世尊像你說的這一段話,眾生能信嗎?有沒有眾生,聽到如來的教誨——這些言說章句,他能生起來真實的信心?能嗎?這是須菩提反問佛說,有沒有這類眾生,聽到佛說這些言說章句而生起實在的真實的信心?能信與不能?這是問話!須菩提聽到這個他有疑惑,他說,佛說你說這個法,眾生能進入嗎?這種法是甚深難解的啊!那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基下劣,智慧咸少,怎麼能信入呢?這是須菩提懷疑。事實呢?事實還是有信入的,像我們大家都信,起碼能信,因為佛說的是真實的。佛告須菩提,莫做是說,說你這個說法不對,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如來滅度之後五百年,就第一個五百年。佛滅後五百年,這個時候有持戒的,有修福的,能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但是啊,能信的這個人,不是於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而種善根的,這是善根很深厚的,它已經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說這一類眾生,他是在無量千萬佛所種下的善根,他對這種甚深的法義,能夠信,雖然其義甚深,這叫空義啊,能夠信空義,不懷疑。須菩提問,像這種真正的空義,實在信解的人很少了吧,恐怕在這裡沒有。佛跟他說:不然。在我滅後五百世,有持戒律的,修福德的,他在我這個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他認為這個是真實的,那麼這個人,也不是普通一般的沒聞佛法沒種善根的人,說這個人不是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的善根,他經過千萬佛所所種的善根。

 

    須菩提問這個見如來的是非相見如來,不是從相好上見如來,所以須菩提生了疑惑,說這種道理甚深啊,是不是生信的人很少呢?因為實信的眾生,他是在遠佛法當中,不是契合實相的,那麼在末法當中,契合實相的很少,實信的人很少。佛答覆他,佛滅後五百年,有些持戒修福的人,他還是能生起來真實信心,真實地信。為什麼!這個能信的人是善根深厚的人,不是一生兩生,它已經在千萬佛所種了善根,但是這個說的時間是在佛滅後五百年,那麼現在我們這個時間呢,佛滅後兩千五百多年了。在我們算的時候,我看我們記載上是三千多年了,實際上從印度算起的是佛滅度後兩千五百多年,現在是五個五百年過了,是不是還有信這個金剛之法的,實信這個稀有之法的,就像我們大家,現在信不信?若沒學習的時候或許信中還有迷惑,但是我們要把金剛經講完了的時候,我想我們大家對這個金剛經的信心啊,能升起的。那我就要求,在我們講金剛經的時候,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如是信解。如是信解,這個如是信解呀,就說你要產生真正的正信,從體上去信,不是生滅現相上去信,我們的體是無生無滅的,但是我們現在距佛的時候已經是兩千五百多年啦!另一個計算方法,已經三千多年啦!我看我們這記載上,鍾啊!或者什麼標字記載,都是三千多年啦!在世界公認的佛滅度後兩千五百多年,在這個時間,那麼現在能夠有機會、有因緣,大家共同來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已經很難!很難很難的,能有這個機會學習已經很不容易了。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了。(第二天完)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301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三天第一部分

2009-6-18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體嚴法師合丹居士 合雲居士 周居士 楊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師合祥法師 普光師 頓珠師 印正師 印輝師 道林師 顏濤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第三天第一部分

2009-6-18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教我們不要執著!但是我們的心啊,非要執著不可,哎,特別怪!例如說有幾個問題,大家請我解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叫你不要生心嘛!叫你不執著!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你心還能生嗎?那就叫無生嘛!就是讓你不生,無生才無滅,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生!知道吧!不著色生心,不著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什麼都不執著了,這個心還怎麼生?這是指著妄心說的,咱們待在禪堂裡頭,不是經常班首師父給我們講開示?「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我們那狂妄的心啊,一時不停,總是要攀緣,要有點執著,當你一切都無所住的時候而生其心,就告訴你不生心吶!不用文字言說,你不要瞎想!就這麼句話。在禪堂用功的時候,一進禪堂裡頭,師父、維那師告訴你了:身心放下。當要做功夫的時候,香板一打,讓你放下,什麼都不要執著。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既然是無住了,你心不生了,這叫無生,無生呢也就無滅了。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我多一點解釋,告訴你,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你解釋什麼呢?還要多解釋嗎?越多解釋你越生心,這是虛妄的心,咱們眾生心就是放不下,特別我們在禪堂用功,告訴你了這是選佛場。怎麼樣能成佛?心空及第歸。你必須得先把心空掉,但是眾生心呢,總要撈摸點東西,總要執著點東西,你給他把境奪了,金剛經說奪境,一切境都給它消滅掉,不奪境你心生不起來了,就是讓你不生啊!多一點解釋你就糊塗了,越解釋多了就越糊塗,咱們學禪的人,禪門一支香,這柱香點起,在那一坐頓超直入,立證菩提,但有言說,都無實意,是滅斷言說的。

 

    我們第一句話,請諸位師父參話頭,參過沒有啊?當你沒說話,前頭是什麼?話頭話頭啊!當你一說出就是話尾巴了,就不是話頭了,還什麼話頭呢?參話頭就是讓你達到無言說,當你沒說話的前頭,你參吧,是什麼?這是機鋒啊!當你說出來,就沒有實義了。你參話頭是什麼?就要你不生心不動念!當你一起念一生心就不是話頭了,一生心就動念了,就是話尾巴了,那還叫什麼話頭呢?就像我們另一種說法也是跟這個意義是一樣的:父母未生之前的,誰是我啊!就是我爸爸我媽媽沒生我之前,我在哪裡啊?這是第一個參的。生我之後我是誰?你有這個肉體了,受了生之後了,就是說,我在哪裡啊?我到底是誰?誰是我?我是誰?因此呢,金剛經是啟示什麼,讓你是離言說,不要起心動念,言語道斷。言語這條道路啊,斷絕了。沒有,心行處滅,心裡的思想,心識的運轉沒有了。滅就是沒有了。咱們要糾正一個什麼東西,古人告訴我們:越描越黑。你不說還好一點,越說是非越多,給他截止不說了,沒有啦!所以咱這修禪的人言語道斷,離開語言,心行處滅,心什麼思想都沒有,心的運動停下來了,沒有心。

 

    生住異滅四相,讓我多解釋一點。生住異滅四相就是沒有生相,一切事物生起,這是生相了,生而後住,生來就住啊。咱們舉個例吧,當我們生下來就住世了,從不會說話到漸漸會說話,會運動了,那要生活,得學本事啊!那你在住世的時候必須得學。要住嘛,要生存嘛。在這個住的時候他起變異,咱從生下來隨時在變,一歲變到十歲,十歲變到二十歲,這個變異過程就是生成過程,大家去分析一下,你生了之後就是在向滅了走,生住異滅四相是輪流的,沒有一刻停的。生時候,願他快點長大,大的時候漸漸就快老了,老了完了就死了。生、住、異、滅循環。什麼是生、住、異、滅相?咱們每個人受的、想的一切事物,咱們的寺廟每天都在變,它每天不停的變化,往什麼地方變呢!往了滅了變,到最後消失掉,咱們這個地球儘管它多少億萬萬年,它每天都在變啊!沒有一時刻的停,這就是異相了。這個住相是沒有的啦!看著是住,那有住相啊!它不停地演變,從住到異了,咱必須都用顯現變,那十歲孩子絕不是大人,它就變啦!那就叫異啊!異是變化的意思,兩歲它不停留,它變三十,三十變四十,變完了它消失了,就產生意外,不讓這個規矩循環。有沒有兩歲死的啊!有沒有十幾歲死的啊!這個四相隨時變化的,不是固定的,循著一切事物它的成長到它的變壞,就要你認識到一切事物都在演變當中,沒有固定的。生滅,生滅法中間加住相異相其實就是生滅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那生滅滅己呢!寂滅為樂,就是佛教授我們的,這樣來理解就對了。好,那麼簡單地把這個想問我的問題跟你們說一下,再重複一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告訴你無生,你怎麼樣能達到無生的境界呢?諸法不住啊!沒有體性的啦!一切都無住,你這個心怎麼生嘛!心不生,種種法沒有,心生,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個意思啊!本來是在教你的時候跟你說明,對我們參禪的道友可不要說明,為什麼?讓你參嘛!都跟你說明白了你參什麼?你就不參啦!就讓你參,參就是不懂父母未生我的時候,參啊!你參吧!那時候我在那裡,生下我來我又是誰呢!這些個問題是讓你參的,參明白了,這叫開悟啊!但是這個歷程可能是三年五載,可能是三二十年。我看我們那個走廊牆上寫著的:「參話頭」。你參吧!當你沒說話前頭是什麼?那個你要明白了就叫開悟了。就要你明白那個沒說話前頭誰是我,這個意思叫你破我執,在教下講不要執著,沒有我,就這麼個意思,所以我們參就是參父母未生之前誰是我,生了我之後我又是誰,這就是要你參的呀!說破了還參什麼?所以參話頭,乃至寫個參話頭,這個已經話尾巴了,不是話頭啦!有語言有文字都不是話頭,這個沒有說話以前,你參吧:「是什麼?」這才叫做參話頭。要跟你說出來那還有什麼意思了嘛!那還參什麼了嘛!簡單說:沒有說話以前,沒有、什麼都沒有。因此呢,說一切眾生他不理解,他非要找一個明白,越明白越糊塗,明白得越多糊塗越大。

 

    舉個故事說吧:蘇東坡跟佛印禪師,到寺廟裡頭來逛廟,佛印禪師帶著蘇東坡,蘇東坡看到觀音菩薩塑像前觀音菩薩拿個念珠,塑像塑一個念珠,蘇東坡就問佛印禪師說:觀世音菩薩塑個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啊!佛印禪師說: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呀!這蘇東坡就迷惑了,說:觀世音菩薩拿念珠念「觀世音菩薩」,還要計數,哎呀,佛印禪師你給我解釋、解釋。佛印禪師說:這是你自己的事,你參去吧!我不給你解釋。兩人繼續在廟裡頭逛,出了廟了,蘇東坡跟佛印禪師說:不要你說,我明白了。佛印禪師問他說:你明白了什麼?求人不如求己呀!就是觀音菩薩拿念珠,觀音菩薩說求人不如求己。咱們今天可能還沒明白,這就是讓你反聞聞自性。

 

    楞嚴經上說「反聞聞自性」,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所以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得聞如來入室章句,生實信否?」佛你說這句話,這種教導,眾生能信嗎?這是我們今天前頭解釋這些話,這種道理甚深難得理解啊。為什麼?無相法門,叫你心什麼都不住,乃至布施不要執著相,就是平等了。對一切眾生如佛想,普見一切眾生都把他當成佛,見眾生不見眾生相,見眾生的法身,所以你布施時候你不執著錢的數字多少,也不要執著這個老和尚當供養,這個小和尚沒修行我就不供養,這就叫執著,不平等。平等供養,對一切眾生平等。平等,這佛指的是啊,見性成佛呀,見到法身啊,你對一切眾生都把他看成佛,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甚深般若波羅密。

 

    剛才沒有講經文,跟大家解釋這些問題都是甚深般若波羅密。看話頭,什麼是話頭?甚深般若波羅密。所以須菩提問佛說:佛啊你這樣說話,那眾生能信嗎?那眾生有這個智慧信入嗎?佛就駁斥須菩提:說你這個說法、看法、認識問題的認識法不對,佛告訴須菩提,你不要這樣說,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到後五百歲——這個時候是佛在世給他說的呀。說現在起等我滅後五百年,那個時候就有人信我這句話,持戒的,修福的,有善根的,他對我說的這個能生起信心,不執著一切相,要見諸相虛妄,則見如來。相都是假的,假的就是不住法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所住,那心還怎麼生呢?就達到無生了。這佛就讓你證得無生理呀。剛才我們問這句話也是這個含義呀,說讓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還生其心哩,是要你生而無生,無相無著而生,就這麼個意思。無所住,心不能生嘛,這個不生的才是真心哩,就達到無生無滅。不生的就不滅了,有生就有滅,無生無滅,這個道理得大家多用心,多用腦子啊,用心哩,你觀哩,不要在語言文字上講去。所以佛給須菩提說,在我滅後五百年,有善根的眾生修戒修福的,他對我的這個話能生信心。所以我們大家學《金剛經》我們都能生起信心,相信佛說是實實在在的,都以這個為實在的,那麼說明了這個人他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的善根哩,他在無量千萬佛所種的善根。那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現在能夠聽到般若波羅密經,能夠聽到《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個名字,還不說你內容理解,你就能聽到一個名字,你也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啊,是千萬生種的善根啊!為什麼?咱們這兒已經離佛二千五百多年了,在另一種演算法三千多年了,不是一個五百年了,已是五個五百年,六個五百年了,你還能聽到《金剛經》,你不謗毀,還信,功德就無量。佛曾經這樣預言:佛在涅磐了之後,佛不在世間了,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之內呀,有很多聞法證果得解脫的!第一個五百年,那時跟佛在世時很相似,聞法,修道,證初果,證二果,證三果,證四果,證道的人很多的,等佛滅度第二個五百年,就是一千年啦,這個時候眾生啊,修禪定的多,而且修得非常堅固堅定。佛滅後第三個五百年呢,多聞堅固,聞法的多,說法也多了,有說的才有聞的嘛,叫多聞堅固。堅固,就是這個世間上多數都是說法者,都能聞法,堅固是這個含義。

 

    第一個五百年都能夠學佛法成道,第二個五百年,聞到佛法就能修禪定,得禪定的功夫,第三個五百年就是多聞啦,第四個五百年就是二千年,修廟,建塔,建寺,做這功德的非常多,這個時間也過去了,咱們現在是第五個五百年,鬥爭堅固,以後啊,第六個五百年,第七個五百年,全是鬥爭堅固。社會上戰亂,乃至佛弟子跟佛弟子的戰鬥,寺廟裡的爭鬥,奪廟產的很多呀,這是第五個五百年,鬥爭堅固,以後就是末法啦。

 

    所以在這段經義上講,聞到這個《金剛經》這種章句,聞到這個說法啦就是乃至一念生凈心者,清凈心。什麼叫無念的清凈心呢?就是不執著,什麼都看破了,什麼都放得下,只是一念放得下都不得了了,乃至一念生凈心呢?什麼叫凈呢?就是恢復你本來面目,咱們禪堂就是佛的本來面目,回歸你那個真心,乃至就這一念的真心起,這人善根都不得了了。佛跟須菩提說,這個人如來悉知悉見。那如來就知道他,也見到他,這個眾生呢就這一念的聞到這種經,這個《金剛經》,能生起清凈信心來,福德無量。為什麼?他這個信一點染垢沒有,清凈的無相,無願,無念,這麼一個清凈凈心,所以佛就看見他啦,佛以佛眼觀,能悉知悉見到這個人。說這一念間能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這一念,如果時間再長一點,十念,百念,乃至到一天,這就不容易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個人在這一念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叫清凈信。離了一切相,生起清凈心,這一念的清凈信心吶,那個福德就無量了。怎麼解釋呢?咱們學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他這一念心,清凈心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就到了彼岸了。以智慧的力量,從此岸到達彼岸,從生死當中到了無生無滅的當中。但僅僅是一念哦,不是成就了。乃至一念生凈心就這麼大福德,為什麼?何以故?因為在這一念當中,他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就這一念間,一念,無一切相,全是般若智慧,他心契合般若。在這一念所有的虛妄、妄執啊,全消滅了,消融了。那下一念就不行了,如果念念都能這樣,那不就是佛了?這是佛舉例來說了,假使這一念,它沒有一切相了,沒有一切相就達到無生,達到諸法無生,無生了呢也無滅,達到無生無滅,但是就是一念,如果能夠念念都這樣子,那就是佛了。登了地的菩薩,見了法身,見了法身理他就證得了一份,佛的十份當中他證得了一份。達到十份了就圓滿了。那可不是一念了,那就是念念。所以,從凡夫地一直到佛地,所有一切的地位相狀,都是有名有相的,要達到無相,頓入,禪宗有這麼句話:供養千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的道人。供養千佛的功德跟供養一個無心的道人的功德相提而並論,為什麼?這就是無念。因為他已經清凈了,達到清凈無念的信心,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他把生滅心滅掉,生滅心滅掉呢,就是不生不滅了,就是悟得了,這叫沒有妄念。這一念真的能消除一切的妄念,所以這一念的清凈心啊就是不可思議的,這一念是般若波羅蜜,就這麼個意思。什麼原因?何以故?是諸眾生,要心取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要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要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他要我們的心啊,要離相,不要執著!首先在我們眼睛上看,男相,女相,老人,年輕,出家相,在家相,我看那小狗來回跑,人相跟狗相,這都叫眾生相。如果你對這些個一律的都沒有分別心,要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非相呢,就是心不取相,不執著我人眾生壽者,也不執著什麼叫正法,什麼叫非法,一切無著,這叫般若波羅蜜。所以佛叫眾生:放下吧!不應該取法,也沒有什麼非法,也沒有什麼正法。不應取法,正法跟非法、正邪是分別而說的,其實法本無生,一切諸法,沒有生。

 

    因境有,因外頭的環境緣生諸法,這個意義很深的!所以我們看到一切諸法全是緣生的,緣生諸法無自性,沒有他的體,所以他是變化的,是無常的,生滅的,因此不應該取非法,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非法,都不應該取。正法是對著非法說的,正對著邪說的。所以佛對須菩提說:如來不是常說嗎,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段文字呢,就說,佛跟須菩提說啊,知道我說的法,就像那個過河的船一樣呢,像過河的筏子一樣呢,擺渡啊,你要過河,得借只船,借這個筏子,過了河了,過了河了就算了,你還能把船背著嗎?你過了河上岸了你就走吧,你還把船背到啊?你背得動嗎?!它壓下來壓死你了。就是說我們人,或者聞到法,把佛所說的那個法啊,就當那個筏喻啊,是過渡的東西了。這還是正法,那非法呢?非法更不需要說了。正法也應當舍,正法都要舍,何況非法呢?所以這個事,佛跟須菩提說啊,怕須菩提不明白,所以用過河船來比喻,說我們在此岸要到彼岸,就像我們在過河,你得經過船,經過擺渡,把你從這邊擺到那邊去,你過了河了你就自在你就走了吧,辦你的事去了吧,你能把那個船背到嗎?佛所說的法,就是讓你得解脫,你已經解脫了,成道了,那你不要再把佛說的法背著了,你放下吧!就是這麼個意思。

 

    佛說一切法,是方便善巧,為了消除你的業障,消除你的煩惱,等你業障跟你煩惱都消除了,你就成道了,你還背著佛的法做什麼呢?這句話就這麼一個含義,知道我說的法就像過河那個筏子一樣的!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佛所說的正法都舍,都應該舍掉,何況世間一切法,世間事物你不要貪戀啦,就叫你放下一切、看破一切、一切不執著。這個在我們的禪堂道友們,他只是看一句話頭,到禪堂修行的如果還念金剛經,咱們還講金剛經就不是禪和子啦!是教下的,但是你學完了懂得這個道理,再回禪堂再參,參什麼?參父母未生以前,參話頭,你可以這樣參啦!我未說話以前有什麼?有東西可在嗎?這叫話頭,話頭是什麼也沒有的啊!坐禪人就是要觀,觀什麼?諸法皆空,要想我們以金剛經為例子呢,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坐在禪堂裡頭沒個禪堂,什麼都沒有,那就頓超直入,立證菩提。可有六個字:看破、放下、自在。自在就是空。空才自在,不空就不自在。這個意思啊!因為我們對佛法不明白,當我們明白了,經卷也不必太執著了。你放下吧!就是這個含義,所以說到這,佛又跟須菩提打招呼,須菩提你對這一段意思你怎麼想的呀!你怎麼看法,佛又再問須菩提,例如說,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說佛證了正等正覺啦!那須菩提當言是正確的啦!佛,你是證得正等正覺啦!如來有所說法耶,佛這幾十年就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佛問須菩提:你是不是看見佛成了道了,成了佛了!完了說法教化眾生的?須菩提就如實答: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意啊!現在我明白了,我現在知道佛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定的,什麼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啊?也無法如來可說,有法如來可說嗎?為什麼我這樣說呢?何以故?如來所說的法不可取也不可說是正法、非法。非法呀!非非法呀!對呀!不對呀!都不可說,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啊!須菩提這個時候他不隨著佛的言轉了,他明白了,無為法沒有言說的,只是顯現的,佛的真體、一切眾生的性體,湛然寂靜,不是語言能表達出來的,也沒有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屬於名相,所以一切都叫分別,都叫有為之法,但有言說都無實意,這一切的菩薩所證得的果位,二乘說證得之果位,他們所證得的不同。見真理啊!有大小、深淺之別,是有差別,但是這個差別都是不可取、不可說,說非法是錯誤的,說非非法也是錯誤的,但有言說都無實意啊!

 

    一切言說只是表達,這個道理我們大家可以這樣去想,我們說火的時候,你說火併不是火,像我們燈裡頭點的是什麼?那是火,當你說火不是火,為什麼?說火就是火,那麼把你嘴就燒掉啦!你說什麼只是一個表示而己,佛所說的法只是讓人家領悟而己,領悟了就放下吧!這個含義呀!這就叫你悟得無相、無相的真理,沒有言說,但有言說都無實意,言說是表達的意思,讓你懂得跟你說火,你感覺熱,跟你說水,你感到水是流動的、不停的,但是語言不是,語言只是表達而己,所以佛說一切法的時候,是對機說的啦!不是無的放矢。因為須菩提解答了,到這個時候,經過這些辯論啊,須菩提明白了,像我們眾生本具的心性跟佛是無二無別的,你成佛也不是外邊得來的,現在你迷了做眾生也不是失掉了,迷了就是不顯現,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因為修鍊才得到的,是你自己本具的,是顯現而己,那諸佛修成了,眾生本具而沒有修成,沒有修就是這麼個意思。像金子在礦石裡頭,夾在礦石裡頭,你沒有把它取出來的時候是礦石並不是金子,等把石頭都去掉,礦石裡頭取出了金子,經過煅煉、經過磨擦才能顯現,就是這個一樣的含義。因此啊,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是非法呀,非非法呀,是對呀,是不對呀,沒有這個定義。為什麼?一切賢聖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啊!無為之法,它的體不可思議的。咱們一說到體啊,我們思想就想到有個實在的東西,法體是沒有實在的東西的,把它比喻成虛空一樣的,空有實體嗎?沒有!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302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三天第二部分

2009-6-18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體嚴法師合丹居士 合雲居士 周居士 楊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師合祥法師 普光師 頓珠師 印正師 印輝師 道林師 顏濤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隆般法師

 

第三天第二部分

2009-6-18

 

    當我們要明白我們這個心了啊,那可大得不得了,所以華嚴經上說: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那是我們心的本體,跟太虛空一樣的,遍滿法界的,這個都顯心的。這一段經文啊,是我們這個金剛經的重要重點,因為須菩提問佛「云何住心」。這心怎麼住?云何降伏其心?就說我這個心不住,我降伏不了我這的心。這就是佛給他說的,都是住心降心的方法呀。咱又要舉一個例子說:心本無生,因境有。說你的心啊,靜下來的時候,什麼境界都沒有,假使有個現象,人家喊你的名字,這就境界來了。你知人叫你,這叫因境有,對,因為有境相才顯現,沒有境界相呢,它就不會顯現了。說心本無生,因境有,遇到什麼個緣,遇到什麼境界相,你心就馬上生起了,什麼境界相都沒有,那心就無生了。境沒有了,你心還有嗎?心也就沒有了,所以前面講的無心道人,等到你的心都沒有了就成了。那個無心可不是說是妄,「沒有了」是真心顯現,等你狂心頓歇,歇至菩提,你的智慧可就成就了。這段意思啊,就是讓明心見性。不過不像禪堂那兒只讓你一句話不說讓你參。

 

    這個給你解開了。說怎麼達到無心。再說淺進,你任何不執著,你不執著跟你毫沒關係。毫沒關係,什麼事物都跟你都沒關係,你一執著,什麼都跟你有關係,就是這樣。因此呢,如來所說的法:「何以故」。如來所說的法不可取,也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呀。說佛說的法對啊,不對啊,當然有言說都無實意,因為什麼,它是無為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啊,不是有為法顯現的。這個道理啊,恐怕我們一般的,特別我們在家的道友他沒法理解的。那你可以從初步、最初入手。說你的心,你坐這兒沒有生,外邊有個境界相,你心就隨著境界相就生起來了,什麼境界相都沒有,你靜下來,你的心什麼也不生。當有人喊你,喊你的名字,你心馬上就生起了,又跟你說些個什麼事兒,就心隨境轉。心隨境轉的時候,那你的心啊就不是真心了,是妄心,隨妄的境界轉。這個道理啊不是我們現在聽這麼幾句話就明白的,那就沒有眾生了,都成佛了。這個中間還要你很多的去修行。去修行啊,因為在如來所說的文字,語言文字只是給你個代表,一個符號,要你在這個上取得認識。取得認識啊,你不要產生了虛妄的知見,你要悟得。悟得什麼呢?無相,沒有相。諸法無相,諸法真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有相,就是假的,它要壞,它要消滅。無相還要消滅嗎?誰能把虛空消滅掉啊。就是這個意思。說知解越多了,與你本心距離越遠,所以說一法不生,一念不起,這樣的眾生,容易達歸本心。但是一切法,所有的言說,佛說法是因基說的啊。有什麼樣根基,給他說什麼樣法,但是你不明心的人,永遠成不到佛。必須得明心。所以明心呢就要了達你自己。比如說我們念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觀,觀諸法不生不滅。如果你不是這樣觀,你口裡念,你心裡不去行,你能得到嗎?佛叫我們不貪、不嗔、不痴,咱們舉個例子說吧:人家惹了你了,罵你了,你腦子裡就沒個我,你不會生煩惱?你有個假名,你張三李四,人家罵張三,因為你是張三,你不舒服了,如果你是李四呢,他罵的張三,跟我沒關係。就是這個含義。如果你沒相,什麼相都沒有,那你對一切都不執著了,任何事物你都放的下,看的破。而每個眾生他都不這樣去想。咱們出生帶什麼來了啊?你帶來什麼東西來了啊?當媽媽生我們的時候,你什麼也都沒有,當你死了之後,現在火化,給你一燒,哪個是你啊?你還有什麼啊?生你沒帶來什麼東西,等你死了你也什麼東西帶不走,什麼也都不是你。這個道理很簡單的。明白嗎?人人都明白。這個很簡單,人人都明白,但是為什麼人放不下呢?這個中間有一個妄心,就是那個心不歇。所以對一切事物啊,你必須得加深入了解,經常觀。觀,咱們在語言當中隨便說什麼東西,全是」我的」,家庭眷屬,一切物質,都是「我的」,中間必加「的」字。為什麼呢?因為不是我,「我的」都不是我,但是屬於我的,你把這個「的」字去掉,那「我就」在哪裡?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頭和我的身體,離開身體我在哪裡?這個是「我的」啊,那我呢?這個叫我們觀,觀就是你思維,想想就是我們修行。你每天在這兒修行,那等你把我找到了,你開悟了。所以我們說開悟啊,他明白了。這肉體不是我,那說明了肉體你死了之後,你還有個真我存在。人人說死了,死了,死了不了啊。死不了,什麼呢?業還隨著你,假使百千劫,經過億萬萬年,你所造的業,就你作的業是善或者惡,不了,所作業不亡,隨著你,你欠人的,一定得還,就是你業不了,假使你修道修成了,一下子空觀成立了,了了,這一下永遠了了。空了。因為世間人都在做那福德。

 

    前段文字都辨的是智慧,只講智慧。那以下的文字,佛就用了個福德,物質來形容這。形容什麼呢?形容這個得失,形容有無,形容無念,形容無住。「須菩提於意云何」。說你怎麼想的。凡是於意云何啊,佛都問須菩提。說你怎麼思考,說你怎麼想的?佛就跟他說,要是有個人有好多的財富,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有這麼多的財物,咱們不用說三千大千世界了,咱們就說整個江西土地上的都是珠寶,這個說得大了,三千大千世界珠寶,一個佛所化度的地方,拿來作什麼?布施給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珠寶這個來布施,那這人所得的福德,該多了吧?「寧為多否」。多不多?須菩提言:甚多呀。這個福德啊太大了。「何以故」,為什麼我說他多呢?世尊。我說不是物質,說是精神,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不論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還是有窮盡的啦,它還是有盡的,才只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還不是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這是顯的意思啊。說用這麼些個七寶來供養給眾生,來布施,福德該多吧?那麼須菩提就接著說:是福德,即非福德相,是相不是性。你數量再多,還是有盡的時候,要是福德體呢,那就不盡了。這個所說的空意,就是咱們所說的一切物質,它畢竟是有限的,有數量的,不是它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么,還是有限量的,因此它的體、性那是真多,所以須菩提說甚多。甚多不是相,福德即非福德相。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福德不是福德性。

 

    這段就告訴我們,般若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啊。須菩提是以智慧來答的,佛說的是以相上來說的,相,有相皆歸盡。假使我們證到無為,那個福德無窮無盡了,凡是有為法都有盡的。那佛呢舉這麼個例子,要是人滿三千大千的這個福德,很大吧。須菩提拿理上答的,佛說的啊,福德即非福德相。這個福德不算多,福德性才算多。那福德性是什麼?是空,空啊。但是是勝意空,含著無量性功德。如來說福德多的意思,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這是按世俗,須菩提答呢,按理上答的。佛所說的是事,事能顯理,用理來成事,佛說這個意思是比喻的,不是顯這個的。是顯什麼?顯你能夠聽到金剛經的,受持金剛經的,顯這個福德。佛跟須菩提說:要是有人,於此經中。此經就是金剛經。受持多少呢?四句,就是四句話,一個偈頌,就叫偈頌: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四句合起來,叫一個偈子。說你對金剛經僅僅受持四句話,不但自己受持了,還去給別人說,那這個福德可大了。大到什麼程度,比那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人啊,那福德大多少倍。那是有相的,這個是無相的。

 

    「何以故」。佛對自己啊,自設問答,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須菩提啊,一切諸佛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說一切諸佛所證得的果,成了佛了,都是因為得聞得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一佛二佛啊,一切諸佛乃至佛所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從金剛般若波羅蜜出來的。那這個功德可大了,那不是世間財物了。因此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不要多,只有四句話就可以,完了不但自己受持,而且還給別人說,那這個福德呀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大的多,那個是有相的,這個是無相的,無相的永遠不可壞,有相的都是有盡的,這個是無盡的。因此一切諸佛的成佛都是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而成就的,那佛又怕眾生執著這個法。須菩提啊,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執著啊一執著就不行了,所以在《金剛經》前頭說後頭就譴,譴呢就是讓你不執著,一執著,一執著就不解脫了,一執著就有形相了,但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無相法門,大千世界是有相的,而佛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相的,這怎能相比啊?此經的功德是讓你去一些執著,去一些障礙,將來圓滿佛果的,一切諸法,一切諸佛的成就都是從金剛般若波羅蜜而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學金剛般若波羅蜜,儘管我們還不能深入,還不能悟得,你就從現象上能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名字,功德無量。為什麼?這是無相法門,因此,你聞到《金剛經》一句話勝過你得世界財富三千大千世界,因為那個能失掉,你這個聞了金剛經般若波羅蜜經的種子永遠不會失掉,永遠不會失掉。所以說一切佛從此經出,一切法從此經出。這是真締里說的,叫《金剛經》的真實性,《金剛經》所產生的真實性。因此說諸佛皆從此經出,原因在此。

 

    那麼,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你能遇到,你的耳根能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名字,就有這麼大的善根,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但是你要受持,你信,信產生力度,有力量了,有力量就領受,不只相信,還要領受,「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照」,這四句話,你要能夠經常這樣念,經常理解,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你要是說《金剛經》,現在你沒開悟沒有證得,那如果你一天念一遍,念上幾年,如果念上十年,你對全經的意思啊即使沒有大徹大悟,也已經明白很多了,這叫受持。受持之後所產生的力度那就更大了,更大了,那麼依著《金剛經〉》而開悟,悟得了,悟得了什麼呢?你就是了生死了,不受生死輪迴所約束。你有這個種子種下去,你生死一定了,今生沒了,來生,來生沒了,再來生,因為這種金剛種子在你根深蒂固思想裡頭,它種下去了,它要生根,它要發芽,它要成長,你生生世世的都會受持讀誦,因此聯想到我們現在能聽到《金剛經》的名字,咱們前頭已經講了,前面佛已經說過了,不是一生二生千百生所受持過的,那是億萬生,不然你遇不到,遇不到《金剛經》的名字,聽個名字都不容易,你還容易學它義理嗎?

 

    以下佛就講諸相無相,乃至諸相一相,一切相是虛妄的,一切性是真實的,說一相無相,以下就講無相分,不要執著,咱們肉體是假的,隨時消滅的,但是我們這個性體永遠不會消滅。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又問須菩提了,說你怎麼想啊?「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這意思說一相無相,上面所講的法是不可取不可說,那人家就疑惑了,那聲聞所證的果是真的,是假的?是不是證的?那不是有取嗎?有證嗎?因此,佛這樣子假設證人問到:須菩提,你怎麼樣想的?「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說證了初果的人。須陀洹是證了初果的人,說證了初果的人呢他是不是就這樣想法?說:我證了須陀洹果位了?須菩提:「不也,世尊。」什麼緣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那就是初果的聖人啊!須陀洹看破了,對人間的事物看破了,他把見煩惱斷了,見什麼不起分別了,說證了果哩,斷了惑了。惑是迷惑呀,不被這個見的迷惑。佛問須菩提說,你怎麼樣想的,須陀洹,證了須陀洹果位的人他是不是有這個念頭:我得了須陀洹果了,我證得初果了。須菩提:「不也,世尊。」須菩提說不是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呢?「須陀洹名為入流」。入流啊,入了聖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聖人啦,雖然沒有全部了生死,已經把見惑斷了,斷了,入流無所入。為什麼說無所入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啊,對六塵境界相他不起分別了,他不為六塵境界相所轉,這就證了初果的聖人。那麼一般的沒有證這個果位的人,見色就起分別,聞聲也起愛憎,香味觸法都執著貪享,有是非觀念。須陀洹證得了,對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呢,他不起分別,沒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為色生香味觸法所迷,就這個意思。咱們凡夫呢?就被色生香味觸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別心啊,有貪愛心。證了初果,他在這些個事物上不起貪愛心了,不起分別心了,因此就叫證了果了,斷了這種迷惑。咱們見什麼分別什麼,等證了初果的人,他見惑斷了,他不起分別了。這個斷惑,看來是出凡入聖,但是這一步非常難,難啊!在凡夫,突然證了聖果,那佛形容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說從那個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華里,那股力量,能夠把他斷絕了,使他不流,得有這麼大力量。咱們見色,生貪愛心,好的,就想取,這不高興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著,這叫迷惑。證了初果的聖人呢,他沒有這種思想了,他能斷,所以佛形容「如斷四十里路急流水」。但是,看來是入聖道的時候,這個是第一步,但是在這大菩薩看到這初果呀,他看著很小,在我們一般的我們出家人學了佛法的,對於初果聖人呢,這小果,證不證沒什麼關係,其實是你能斷了這個見惑無分別,就很難很難了!很難很難了!咱們見什麼起貪愛心,見什麼起分別心,因此而造的業,造的這個染業啊,很重很重!若能把這個斷了,第一步就達到了。但這也是入空意啊,入空意啊!在這個空的當中呢,沒有色生香味觸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頓斷,悟到空理那叫頓斷啊!因為須陀洹他現在入到聖流,入了聖位了,入了聖流,從凡夫地出入聖流已經非常不容易,非常不容易!他見什麼能夠斷貪愛心,那我們呢?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牽引了,牽了,你隨著外頭的業緣轉化,外頭的業緣,你見什麼分別什麼,見什麼貪愛什麼。所以,能斷個見惑,不被六塵境界牽引,已經非常不容易,但是對我們說般若波羅蜜的人啊,這個不是我們的目標,不是我們的目標啊。那下回再講吧,今天就講到這裡吧。(第三天完)

 

 

 

編輯蓮心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401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四天第一部分

2009-6-19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體嚴法師合丹居士 合雲居士 周居士 楊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師合祥法師 普光師 頓珠師 印正師 印輝師 道林師 顏濤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隆般法師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在我們前文,前一段文講,一切法不可言說,一切法無可說相,不取於相。那人家有疑惑呢?這個聲聞他自己沒有個果可證,如果他證了初果,是不是取到初果了,那我現在假設他證到初果了,有這個念頭沒有?佛這樣問。須菩提答覆都是沒有,這個意思就是說,本來就無取,無取就無得。因為這段經文講的是意相,意相無相,無相還有什麼可取啊,就證明無可取相。但是解說當中,說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說證了須陀洹果了,他對八十一品的見惑斷了。證得初果時候啊,他把這個見惑都斷了,所以才叫入流啊。入流就是入了聖人流,這是對凡夫而說的。凡夫有這些個見惑,所以成了凡夫,就是凡夫的意思啊。聖人入了聖人流了,不再流轉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的聖人都如是。須菩提,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能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那麼須陀洹是斷見惑的。斯陀含已能斷思惑了。九品思惑,斯陀含斷了六品。名斯陀含。說他從這個人間,這個世界啊命終了之後,他升到天上,就來人間一次了,所以叫阿那含。實際上呢,沒有往來之相,為什麼?因為他悟得我空了。我空了就是沒有我,我都空了誰往來啊,就是這個含義。隨順世間而會往來,所以說往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

 

    這是第三果聖人了啊。他把欲界的九品思惑都斷了,才叫阿那含。那阿那含華言就是不來了,就是不再來人間受身了,從此命終之後,他生於色界天上,不到欲界人間來受身,所以叫不來,實實在在沒有來去。既然無我了,證得無我之理了,那兒還有什麼來與不來分別呢?這個含義,這四果都這如是個沒什麼解釋的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能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著我、人、眾生、壽者相就不是阿羅漢了。有煩惱了嘛。

 

    什麼叫阿羅漢呢?就是說他沒有煩惱,譯名叫殺賊,或我們叫無賊。他到阿羅漢的果位,他見惑、思惑都斷盡了。他不再受分斷生死的。阿羅漢,名應供。應供者,受人天的供養,大多數受天上的供養啊。這個初果到四果都無所得。證得,證得了沒?證得了之後沒有一個得果的心,就叫無所得。並不是他證得了阿羅漢了,不是阿羅漢,不是這個意思。他的意思是說,他沒有一個念頭,說我已經得了果了,已經成了。為什麼?因為他已經不執著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無所得,那為什麼初果到三果不名得道,唯有四果才叫得道了,究竟成就了?意思就是說,是唯到四果才斷絕生死了,究竟斷絕生死了,證得了阿羅漢。就是說他見惑、思惑的煩惱全斷盡了,在天上人間最為第一。須菩提舉他自己的例子: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因為我離了慾念了,離了欲了,是離欲阿羅漢,但是我沒有這個念頭,世尊啊,我不作是念,我從來沒想過啊,我是離欲阿羅漢啊。須菩提說。

 

    前文所說的為什麼阿羅漢不作是念,他拿他自己的例子來說,說我就是這樣,我證得阿羅漢了,我沒有個念頭說我是離欲阿羅漢,因此其他的阿羅漢,也如是了。須菩提拿他自己作證明,假使我要還有念頭,說我是離欲了,證得阿羅漢道了,那世尊就不說我是樂阿蘭那行者了,就不說我是無生滅相了。因為什麼呢?實實在在須菩提實無所行,才名須菩提是阿羅漢,這個是解釋無諍的意思,因為須菩提證了阿羅漢果的,阿羅漢心是無生無滅,不受這個世間法所限制。這個又名他無諍三昧,他修行見了性,斷了見思惑了,有正知正見,證了空理了,空中明明凈凈,沒有爭鬥,沒有爭議,在這個空理當中,沒有邪,沒有正,沒有什麼邪正之爭的。為什麼?他念念常常是正,沒有煩惱了,沒有見思惑,沒有煩惱了,他不起一念邪心,貪嗔痴的心沒有了,所以才叫無諍三昧。這個三昧呢是在人中最為第一。人家根本沒欲了,那他當然更能證得阿羅漢果了,但是他說我有沒有得果之心呢,沒有,我若有得果之心,有得就有失,有得就有不得,它有相對的,他沒有得果之心也無得無不得,因此才說是人中第一。那麼凡夫心就不同了,有得有失,聖人心無得無失,他與人無爭,什麼事都不爭。

 

    那為什麼說樂阿蘭那行者?這個講一講阿蘭那啊,阿蘭那翻為華言是寂靜,即是無喧鬧的意思,就是無所行,實無所行,修行沒有執著我是在修行的,沒有這個執著心就叫實無所行,因為我相空了,無我了,連我都沒有了還有我所行嗎?所以說無所行,但是實實在在的,他還是有所作,有個什麼作呢?他修寂靜啊,還有個寂靜心啊,成阿羅漢了還有個成就心,與人無爭是清凈心啊,不是完全無心,是清凈心,只是把有所得的心除掉,沒有能得所得,就這個含義。假使要有所得,那就有非得,就有不得,有得有不得這就相爭,無爭就是清凈道,沒有個得也沒有個不得,那是為什麼呢?他已經證得無所得心,常住了,就叫無諍心。這段解答辨別清楚了。

 

    這就人來說,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呀?佛拿自己來做證明,不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佛也如是。佛告訴須菩提啊,說你如何想的?於意云何,就是問你怎麼想的。「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佛最初授記、成佛,然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說是汝未來在娑婆世界成佛,叫釋迦牟尼。這叫授記啊,這在《法華經》上這樣說的,說我昔在然燈佛所,有法有所得否?不只你阿羅漢無所得,我往昔在然燈佛的會下,然燈佛給我授記了,未來成佛名釋迦牟尼。在那個時候,我於法有所得否?我有沒得?我有成佛了要得佛果了?佛以此來問須菩提,不止你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於佛,也如是,無所得。這個須菩提,回答得很對的:「不也,世尊,如來於然燈佛所實無所得。」就是從凡夫修,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到成佛,一切無所得。不可說不可取。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那佛呢,恐怕眾生還有疑惑,疑惑什麼呢?疑惑菩薩修菩薩道的時候,就是莊嚴他自己的凈佛國土?所以在經上經常講,佛自己無量劫修的功德,正報如是,他所得的依報的國土也如是,這段就是說乃至成佛的正報啊,佛沒有這個生心:我在修行要成佛,我在莊嚴佛國土。沒有,就是報得的,國土是他果報所感的了,那在佛土中的種種莊嚴,那種種莊嚴都是由菩薩在行菩薩萬行的時候,在因地之中。在因地當中,菩薩修行的時候,修的善業,那他後來所感的國土,就是佛國土,那麼成佛的時候呢所得的報土就具足莊嚴,佛國土種種莊嚴,就是由他過去所行所感的。這個道理都明白,我們自己的,就像我們現在一些人,你過去,你做的好事,做的壞事,單說做好事吧,你做的善業,你今生所感的善果,住處,享受啊,房屋啊,乃至你所居的國土周圍啊,都是莊嚴的,即沒有變亂也沒有戰爭,就說明你過去善根力很強。如果你周圍儘是不清凈,打仗的,鬥毆的,或者戰亂的,就證明了你呀,過去啊,修行的,沒有修行,乃至你所作的事業不好。那麼諸佛修行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自然地感果,感到萬分莊嚴。那麼佛就問須菩提:說,你如何想?菩薩莊嚴佛國土沒有?他修行時候是不是他的依報也很好,也莊嚴,是不是因修行而感?這說到佛,須菩提答佛:佛沒有莊嚴。如何解釋呢?莊嚴佛國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即莊嚴而非莊嚴,莊嚴的是能莊嚴的,是佛修行的感,所莊嚴的是所受的依報,就是菩薩在行那個布施、持戒、禪定、忍辱、智慧的時候,這叫六度萬行,那他所感應的國土,他所處的佛土自然是清凈的,這個行為是不是有意啊,因為想莊嚴佛土才行菩薩道啊?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能莊嚴的,也沒有所莊嚴的,佛行菩薩道只是利益眾生,沒有還說我要利益眾生我要得個什麼果。如果有這個心呢那不叫菩薩,就不叫行菩薩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大家都懂,但是,他自然的,行菩薩道自然感應行菩薩道的報應啊,自然的感應,所以叫莊嚴即非莊嚴,這一段經文是為下文來說的呀。下文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修定修慧的時候,在你修定修慧禮佛拜懺這些種種功德吧,你有一個莊嚴國土或未來處一個很好地方,有這個想法嗎?佛亦如是,因為那個佛的正報依報,都是無形無相的了,這一品就講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見諸相非相才見如來。

 

    就是免你一切的執著,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是清凈心,沒有未來我自己還有什麼國土還有什麼報身,沒有這個心呢,為什麼呢?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生的是清凈心,不應當住色生心,不應當住香味觸法生心,不住六塵境界,一切無住而生其心,這才叫清凈心,無住生心,這一品就還講的,就象我們現在修行,假使說你有住,說未來啊我能生個富貴家,未來啊我能清凈成道,若有這個心,那你是在六塵境界上生心呢,修道者不應當在六塵境界上生心,無所住,生起了無所住心,咱們再講通俗一點,說你在修行時候,不要著修行的相,就是這麼個意思,咱不說這個深奧的意思,說你一天拜佛,你要向人家誇耀,我一天拜好多佛呀,真修行者呀,這就糟糕了,你要求名求利,不是拜佛,你拿這個拜佛作幌子,你內裡頭有名利心。拜佛,給我們消業障,求消災,求免難,不求什麼,就是行無所行,這個就讓我們去一些執著,這個行無所行,做無所做,菩薩在行菩薩道自然地莊嚴佛國土,而不是著相,沒有這個用心,就是這樣。那麼修行的人對自己如是,對別人也如是。不要談論是非,對於看那個沒有入佛門的千萬不要輕視他,將來他要入佛門修行也許超過我,比我還強,這就是不輕視一切眾生,同時修行人絕不要談論是非,心裡頭不要輕慢那些沒學佛法的人,如果有這個輕慢心就不是清凈心啦!這樣的保持你覺性,常生起智慧。保持個什麼心呢?平等,慈悲,對任何人都平等慈悲,不分高下貧富貴賤老幼,這叫平等。再說清凈一點,心最清凈的,心無所住,只要一有住就不清凈了,一有住就著相了,對於法著法相,對於人就起分別心,見什麼執著什麼,見色執著色,就住色生心,這叫迷人,不是開悟的。開悟的見色離色,見色離一切色相,這叫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叫悟入,在六塵境界里悟了。為什麼?你住色生心就叫妄念,不生妄念了,不住色生心就叫妄念消除,不住色生心就是生智慧,就是真正的智慧了,這個含義。「須菩提,若有人」,就是假設啊,「身如須彌山王,這個高大得不的了,他的身體呀象須彌山王一樣呢,須彌山呢就是妙高峰啊,那山大得不的了,不是泰山,當然也不是我們雲居山了,雲居山太小了,這個山是相當的大。「於意云何?」你作何想法?佛問須菩提作何想法,這個身體夠大了吧,須菩提言:「甚大」。不錯,那身相如須彌山似的,身相就太大了,但是我說的大可不是這個意思,什麼意思呢?世尊啊「何以故?」佛不是說非身是名大身,身不是身,這個身和虛空一樣,那個身可就大了。那麼我們一般人都說佛是丈六金身呢,我們看哪個殿里塑的像都比人大好多倍,有的塑得非常大,樂山大佛多少丈?千丈。那算大吧?不大,凡所有相,只要你有形象,你說出來大就不大了。須菩提說甚大,當然大了。為什麼這樣說呢?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身不是身是空的,那才叫真正大身。所以須菩提答完了之後自己來解釋,我說的大身可不是比較得大。為什麼?身本非身啊,身是對俗諦來說的,世間上來說的,要對身體來說的。一切報身是空的、假的、不存在的,身本非身,這樣才叫大身啊,須菩提這樣答的。身大了,心很小,內心的量小那還叫大身啊?心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你的身哪,就隨著你的心大起來了。身大到成什麼樣子,虛空有好大,身就有好大。身等虛空,這樣才叫大身。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單就恆河都無數,何況其沙呢?須菩提呀,我今實言告汝,要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我今告訴你,實實在在的,我說是實在話啊,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拿著珍珠瑪瑙七寶滿爾所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拿它來施捨。這個數量該多吧?布施該大吧?得的福多不多?須菩提啊,甚多了!這個以這等財實布施啊,得的福德啊是無數的,甚多!佛猶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那這個我們大家都能明白了,少量的,少量的聞到金剛經,聞聽金剛經的功德,你又能把金剛經上的話,乃至很少四句話對別人說。就是你學金剛經,把金剛經的話對別人說,你所感的福德,比那個用恆河沙那麼多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的沙子比咱們這個河沙子細得很多,像麵粉一樣的,沙礫都分不出來。印度說恆河是從天上來的。不是天上來的,是從雅魯藏布江流去的,就是我們中國珠穆朗瑪峰山上流下來的水,流到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到印度,在印度就叫恆河。西藏雅魯藏布江水沒流到咱們國內境內,流到這個印度,所以印度叫恆河。山的南面流入這個越南、寮國、柬埔寨,那個又叫湄公河,但是都是從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流下來的。因為這個水在印度是像我們長江一樣的,流了多少省流了很長,所以在印度人稱這個恆河叫天上來。因為那個沙子啊非常細膩,一粒沙作一恆河,那麼這些個恆河的沙再把它加起來,你說這個恆河該有好多沙吧,形容無數的意思。甚多的意思,一沙一世界,把這個所有的世界的所有的財寶都拿來供養,這個功德該大吧,但是不如有人用金剛經上的四句話給別人說,少量功德啊。意思說,佛就告訴我們,你聽到金剛經啊,你把金剛經上的話傳給那些個沒聽到的人,勸他不要多,四句,你那個所種的福德啊,比用恆河沙那些個七寶供養眾生,比那福德還大。

 

    諸位道友你們信嗎?得生決定信。咱不說就把咱們中國整個的土地大地都變成七寶,我們都向世界布施,這個功德你計算起來有好大吧,他也不如你用金剛經四句話勸人信解。什麼意思?七寶再多是生滅法啊。生滅滅已了就沒有了,金剛經是不生滅法。生滅跟不生滅怎麼比啊。不生滅的功德是無相法門,它是無相的。反過來說,我們今天學習金剛經,你就知道為什麼咱們前頭說,難遭難遇,百千萬劫難得遇到聞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名字。咱不止聞名,還能把全經學習一遍,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呀。

 

    這個經前文咱們講初果二果,他都是無所得的心,咱們學金剛經的人都以無所得的心:施捨即非施捨,是名施捨。這沒有施捨的心,從心量計得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無所得而施,不計較而施,因此說功德多。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再就是特別提出來,在這段經文特別提:要尊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是有人、有地方、有人說金剛經,不是全部,就是四句偈語,那功德都無量。這個處所,就是說金剛經這個處所,那一些世間、天上、人類、阿修羅都應該供養,供養這個地點,何況我們這個地點就是佛的廟,就是佛的塔,我們是在佛的廟裡說,在塔里說。但是,所有在座的,都能夠受持讀誦,我想大家都受持讀誦,都能聽到。

 

    現在我們共同來學習,我們把這一法當成成就最上第一稀有,所以這金剛經啊,這樣的聽眾成為金剛經就是般若波羅蜜經啊,所以經所在,為有佛在,經在就是佛在,若尊重弟子,佛在佛的弟子菩薩聖眾也在。這個我們大家都懂了,這個經典所在就是法身佛,法身無相的,法身具足報化,法身就具足報身,盧舍那報身佛,具足化身釋迦摩尼,三身一體,經在即佛在。這個意思。這是指的佛的法身在,報身在,化身也在,乃至於尊重所有的佛弟子,這個佛弟子不是專指比丘比丘尼說的啊,象我們在家的道友,優婆娑,優婆夷,凡是聞法的弟子,都是尊重的弟子,那就說明了經所在,佛在,僧在,三寶具在,三寶就是人天所供養的,這個沒什麼疑惑的,這是正常的。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啊,我等云何奉持?佛講到這裡頭,須菩提啊,就向佛表白了,說這個經啊,這麼重要,應該有個名字吧,有名字之後我們好奉持啊,這個經叫什麼名呢?經名啊?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咱們所學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親自定名的,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你應當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什麼原因?所以者何?就是為什麼要奉持。所以者何?佛又跟須菩提說,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三轉,波羅蜜是指般若的力度,般若就是智慧,智慧的力度,我們要想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難,每位都要了生死,都知道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肉體啊,是假的,他要消失的,就是他要滅亡的,這我們都知道的,但是他的體呢不會滅亡的,體就是性,所以佛把這個經,命名成了金剛的意思,堅固。咱前文講了,不壞,它鋒利,般若的體就像金剛似的,波羅蜜就是金剛的力量,力度,波羅蜜就是般若的體,般若的體波羅蜜,他能使我們一切苦難都度過。昨天有的道友問我,他說這個末法災難很多,說念阿彌陀經好啊,念什麼咒好啊,念什麼呢?我跟他說,金剛經明告訴你,你就念金剛般若波羅蜜,所有苦難都消失了,他不信。經上也就是這樣告訴我們,因為什麼呢,因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是空的,性空,了不可得,也了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的。就是換句話說,我們從此岸到達彼岸了。假使心有所得呢,就在此岸住下了,你永遠到不了彼岸。心無所得,一法無有,那才能到達彼岸。這個道理大家多思維啊。

 

    這個此岸有一法你捨不得把你留住了,那你怎麼到達彼岸啊?你得此岸全清凈全沒有都是無掛無礙的,看破了放下了,這不是口說啊,得要心裡頭去做,你天天如是想,你如是想如是觀你到達彼岸了,你就可以超脫生死,到達不生不死的境地。其實金剛經講到這裡就完了,佛由底下再重複。須菩提是不是能完全接受啊?這回須菩提完全接受了。未來的佛弟子能不能接受啊,以下都是重複了啊。須菩提於意云何?你如何想法如何看法,如來有所說法否?如來是不是在講了很多經說了很多法,是不是這樣子呀?須菩提白佛言啊,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這會學般若波羅蜜經開了悟了,不是以前的須菩提了,不是二乘了,是大乘的菩薩了,他已經進入佛乘境界了。

 

 

 

編輯蓮心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402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四天第二部分

2009-6-19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體嚴法師合丹居士 合雲居士 周居士 楊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師合祥法師 普光師 頓珠師 印正師 印輝師 道林師 顏濤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隆般法師

 

 

    佛問他,說你怎麼樣想的,如來是不是有所說法呀?須菩提跟佛說,如來無所說。不是不說,是說即無說。我們也有的道友,人家問他啥,他把嘴一閉不說。學佛無所說,那叫啞羊僧,跟羊子一樣。人家是說即無說,不是無知,不是不說,是說的時候就知道無所說。怎麼講呢?說的時候不執著就叫無所說,不著相,不著所說的法,一切無所執著,那叫說即無說。執著了,一執著相了,有所說才為非法,不執著所說的法即是諸佛。

 

    例如我們講一些相的當中,什麼最多,我們經常念金剛經,這個世間什麼最多,大家想一想啊,什麼最大,什麼最多?佛舉例,都說微塵,誰能把微塵數出來?就咱們這個講堂里的微塵,地下,就在空中咱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塵?有些微塵咱們能見,像這空中有的微塵,咱們見不到,太微細了。大,咱們所說的大,三千大千世界大吧,咱這個南閻浮提,南閻浮提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咱們所處的南瞻部洲,這在三千大千世界裡是個微塵而已了。以這個來計算,佛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多不多?你能知道好多嗎?須菩提的神通沒辦法,他不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有好多,他只能知道甚多。須菩提啊,這個須菩提跟佛說呀,甚多了。佛又跟須菩提說,諸微塵如來說既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在我們這些有形有相的東西,說形象,說多少,都沒有,最多是微塵了,多沒多過微塵的。最大的,大沒大過世界吧,還有比三千大千世界大的嗎?沒有!但是微塵沒有實性,世界也沒有實性。什麼是微塵的體呀?它沒有實性的東西呀,所以說微塵即非微塵,世界即非世界這個意思就告訴我們,這些東西都是緣所成法,這個緣是虛妄的緣,虛妄的緣假名說世界說微塵,世界與微塵都沒有的,是空的。佛就告訴我們,世界,微塵一樣都沒有真實的,還包括說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假的。你對一切世界,最大的世界,最小的微塵,你都認識它,真真在在都是假的,那反過來說,你要念念地,真正地,來對般若波羅蜜,這個無著無相的,是真實的,你了知了一切虛妄的念頭都叫塵勞,巧把塵勞當佛事啊。在塵勞之中你把它作佛事,你能得到清凈的法性,知道這是塵勞,是虛妄的,是沒有的,你還執著它作什麼呢?不會執著啦。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在你了解一切妄皆是真,真隨一切妄的緣,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和妄二個都不存在,因為有妄才說真,有真才說妄,真沒有了,妄也不存在了,妄沒有了,真也不存在了。

 

    真妄是相對的,缺一邊,就不成立了,微塵,世界,是我們妄念分別的,如果我們妄念沒有了,微塵非微塵,這樣來說的微塵,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真和妄俱不存在了,還有法嗎?一切法沒有,這樣來理解,所以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是微塵成就的,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所以世尊跟須菩提說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又問須菩提,全是問答,叫須菩提的名字,佛跟他說,問他怎麼樣看法?「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現在你知道了世界非世界,微塵非微塵,那你如何來看待佛的三十二相?叫他重新再認識認識什麼是佛。三十二相是佛嗎?見了三十二相就見了佛了嗎?這時候須菩提已經開悟了,明白了,「不也,世尊」。不是這樣的,世尊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不是三十二相。「何以故?」什麼原因?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非相才是三十二相,要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就這個含義。佛舉這個例子來問須菩提,須菩提答的時候,說不可以三十二相來見如來。因為什麼呢?三十二相是依他起的,不是圓成實的,是依他起的,三十二相沒有自性,所以是非相,無自性的體相還能存在嗎?

 

    非相之相叫做三十二相,所以《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教授我們,要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三十二相即是非相,見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如來不是三十二相,要離開三十二相,何處表現出來呢?在天台四教說,叫空假中三觀都具足了,在華嚴中說,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融。不論在四教,在華嚴五教,就講這個要講多少卷,多少文字,要多少力才把它解釋清楚,咱把這一句話就把它都帶過了:要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這個要分析起來,整個五教真空絕相,四教就空,理事無礙,空假合成的。周邊含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即假即真,即真即假。所以在我們這個經上啊,一句話就帶過了,在我們把它詳細弄清楚啊,得用多少紙墨呀,多少卷吶,才能把它解釋明白。所以在我們金剛經上說,佛問須菩提:你是不是以三十二相看佛呢?須菩提這個時候已經開悟明白了:不也,世尊。我不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的。你問如來說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那你又如何見如來呢?佛又跟須菩提說:要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從此以下都是講金剛經的功德,跟你世間其他的比喻來做證明。究竟哪個功德大。就是咱們說的利益吧。哪個得到的利益多,當然我們都想得的多了。這個拿生命來比,來比較而言呢。說現在這個金剛經的功德大,還是我舍無量的生命幫助別人的功德大。就是這麼句話。說是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恆河沙的那些生命來布施,恆河沙一粒沙就是舍一次生命,那無量無量了,你舍這麼多生命來幫助別人,救活別人,功德大啊。這是一方。另一方,他受持金剛經的四句話一個偈誦,要人家看著這部經,持這部經,這四句話跟那個以恆河沙的生命來布施兩個比喻一下子哪個功德大。是用生命來比較,來信仰受持金剛經,兩個功德哪個功德多。那麼以此金剛經來說,此經重於生命。你舍無量無邊的生命,不見得聞到金剛經,也就永遠得不到解脫,只是有功德。

 

    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了。咱們很多經論說,菩薩為法在無量劫中捨生命,捨得無窮無盡。釋迦牟尼佛過去說,釋迦牟尼佛曾在別的經論上講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微塵,不是釋迦牟尼佛捨生命處。那該舍了好多生命啊。說菩薩為法忘軀舍了很多生命,那這個福德該大吧。不如受持金剛經的四句。你能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甚於多劫捨生命的功德,因為眾生受持金剛經的時候,金剛經所教授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了。人我都頓盡了,妄想消除了,能夠成佛。頓悟成佛。你雖然多劫舍你的生命,只是得福啊,不能成道啊。你受持金剛經呢,你能成道啊。成道與得福兩個相比,那就天壤之別了啊。

 

    這個道理啊,須菩提現在已經開悟了,明白了。爾時,就在這個辯論終結的時候,須菩提聽到這個經了,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深解意趣啊。到這個時候,須菩提對般若波羅蜜經的深意,他完全開悟了,完全明白了。感恩啊,涕淚悲泣啊,就表達感情啊。其實須菩提早就沒有見思惑了,到現在塵沙惑也斷了。表達他的感情,而白佛言。向佛說啊,希有世尊。今天佛所說的法呀,太希有了,最尊貴了。希有是最尊貴的意思。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佛你今天言說這個甚深的經典,怎麼我以前沒有聽說過呀。我從昔來所得的慧眼。慧就表的心啊,我從昔來我所有的智慧,我從來沒聽說如是之經。沒聽到哩,是這因緣還沒成熟啊。那現在因緣成熟了,佛就對他們說了。

 

    因此我們現在回觀我們自己,我們現在是凡夫。跟須菩提還距離很遠哩。須菩提是四果聖人,佛在世的時候,他是解空第一,他名叫空生,多生累劫解空第一。他聞到金剛經,而且能如實信解,那我們跟須菩提距離還很遠呢。聞法在契,聽法一樣的,我們今天也能受持金剛經,所以決定了我們聞經的殊勝功德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就是我們想像不到的,議論不到的。須菩提就向佛表白: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此經,我們都聽到了,但是有一句話,信心清凈,再一個我們自己來反觀一下子我們自己的信心,清凈嗎?但是這個說是信心清凈。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什麼是實相呢?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非相如來說名實相。這個告訴我們千萬別著相。不要執著。要你生清凈的信心,可不要有染著。我們信心能清凈嗎?所以不能生實相,那我們慢慢的修。怎麼辦呢?得天天念金剛經,一天念一遍。假使你發心一天念它十遍,天天念,漸漸心就能清凈了。這個生的意思啊,真空實相的體,我們怎麼能生,我們現在有我執,有法執,你得把我執空了,沒有我了,再空法,我法二空,都空了中道才能顯現。生起中道的思想,這才叫生。

 

    有這個生起,這個思想,金剛經對你就是你第一的希有功德。什麼叫實相呢?實相是無相。讓我們生起個實相的想法,這個實相千萬別去琢磨哦,只是正在相應,也就是我們禪堂師父,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那個觀與心相應了,產生了,那叫實相。實相無相,只要能證得就相應了,但是我們在緣起分別上頭不就過去緣起分別,緣起的分別跟實相相違,這要是在我們那個俗諦當中建立的假名,如俗諦的假名進入真諦,由真諦才能契入實相,這個清凈心,我們的知見。我們知見有兩種,大體分兩種,一種是染,一種是凈。我們見的凈象,見的垢象,這個是說我們以無垢的心,以無垢清凈心見的實相必須有個無所得的心才行,但心有所得,即非實相,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為什麼我們念金剛經?例如說沒受到實際的效益,我們的功夫還沒到,你不要感覺著不足,你就多念多誦,久誦久讀,你生起了自己的智慧,生出智慧來,你能漸漸的明白,契合實相,明白了不等於證得,了知了不等於得到。這個道理我想我們都明白,都明白啊。所以須菩提跟佛說,世尊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我今天,此是須菩提當時聞法的時間啊,我現在聞到金剛般若波羅蜜了,我能信解受持,這個不困難啊,不足為難。信解受持不難,因為他已經證的阿羅漢果了。發大菩提心了,當然他不足為難了。他見思惑都斷了,那要是當來世,當來世就是未來,如果是佛滅了度了,離我們現在後五百歲,五百年,現在我們也超過很多了,五個五百年,六個五百年都過了啊,那時候眾生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信解受持,是人才為第一希有啊!過了五百年,有人能聞到金剛經信解受持,那真是太為希有了!為什麼?那個人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可是五百年之後哦,假使一個五百年,二個五百年,咱們已經六個五百年之後,要有人能信解受持,那真是稀有當中的稀有。什麼原因這樣說呢?他能夠離一切相,離相才能成佛。

 

    這個道理很深哦,大家多想一想,多思維思維啊。金剛經指導我們,教授我們是讓我們行的啊,聽是第一步,你練習去做,去行,那才能契入。聞法要契入,契入說佛在這兒說的這些法,告訴我們一個方法而已,你得去做,做了,你又做而不舍,不是做一回兩回啊,時時做,念念做,心裡常記真如。如果你一天能念上十遍金剛經,你貪嗔痴的心就少了,漸漸的消滅貪嗔痴,增進戒定慧,那你漸漸才能契入。但是這種的功德道理很難生起,我曾經見到一個人念了十年金剛經,退了,退了道心了。他怎麼了?他說我金剛經已經念了十年了,我沒得到,什麼也沒得到,不念了。我問他,我說你想得到個什麼?他說幸福啊,生活當中的幸福。還有我想,金剛經告訴他能成道啊。金剛經成道就叫你無所得,你在那兒求得,你跟金剛經所教育的背道而馳,你能契入嗎?我們讀哪部經,一定依教奉行。我想這個道理每個道友都懂得。你不依教也不奉行,完了又想得到經上所說的利益,哪兒有這個事兒啊。不論你學哪部經,你要聽話。聽誰的話啊?聽佛的話呀。經是佛說的,佛叫你做,你不做。佛要你往南邊走,你往北邊行。你跟佛背道而馳,你越走越遠!你怎麼走到一路上去啊?

 

    我希望道友:第一步,聽到金剛經了,你讀或誦,把你這個思想啊,跟金剛經結合了,遇到任何事,金剛經的道理就現在眼前了,或者你跟人有爭執,你一想金剛經,哎呀看破了,放下了,不爭了,遇到有什麼煩惱,拿起金剛經念一遍,你心中的煩惱就輕了,就是說火很大,喝杯涼水,澆一澆吧,就涼快了,就清醒了。你必須心跟經所教授的道理結合到一起。不然呢,我們是種善根,得福報,在修行利益上得不到。心要契入,心跟經啊契合到一起!這就能得到。得到了什麼利益呢?你就任何事情都看破了,無煩無惱。這樣你有什麼好處?少病少惱,求富貴,能得到;求長壽,能得到。你所有求,你以一個無相之心求有相法,那應運而得解。無相心求無相法,那就難一些個。但是你有一個無相心,求無相法,也決定能成道;以有相心,求無相法,你很難得到。你得先把有相放下,完了能進入無相。

 

    學金剛經第一個要不執著。這個我想大家啊,說起來很容易,對任何事不執著,什麼事看開一點,今天的事兒就擱的今天。早晨八點鐘的事兒啊?現在十點鐘了,放下!八點鐘沒有了,永遠沒有了。明天早上還有個八點,那個八點不是今天的八點了。這個道理應該懂了,過去不會回來,過去就屬於過去了。未來呢?未來還沒有來,誰知道未來怎麼回事啊。你以為明天的還是照樣的太陽出來,那不一定,也許夜間就陰天了。一切事物你應當作如是觀。這樣呢,第一步首先解決你心煩惱,心沒煩惱了,身體自然就健康了,煩惱就少了啊。多觀心,少說話,多說話,不觀心,信口開河,這個身、口、意三業,特別要注重,注重!老和尚你講錯了,講《心經》講《金剛經》講心的了,心發生在什麼處?寄托在什麼地方?這個大家要參考一下子啊,思一下子啊,今天就講到這裡。(第四天完)

 

 

 

編輯蓮心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501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五天第一部分

2009-6-20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周居士楊居士 施居士 妙行居士 陳乃宇等

    校勘:法藏法師印正師 印輝師 道林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隆般法師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這段經文昨天已經講了,再重複一下啊。須菩提向佛表白啊,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聞到之後感到甚為希有,我能夠信解,能夠相信,也能夠受持,這個不算困難啊。說要等到未來,佛滅度之後,過了五百年。那時候有眾生。聽到這個經,能夠信,能夠解,能夠受持,那個人為第一希有啊。這個時候,咱們現在可不是一個五百年了啊,六個五百年了啊。那我們現在能夠信,能夠解,能夠承認,能夠領受,這就難了。咱們這會兒呢已經進入末世了,而那時候這個眾生就沒有四相。這個四相咱們講的很多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這樣說?要不著一切相,就是一切佛了。離一切相才明諸佛啊。所以成為佛者不執著,佛陀也。

 

    怎麼說覺悟,覺悟就是明白了。他對任何事物不執著。所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告訴須菩提。如是如是。佛讚歎須菩提說,你說的對,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的。若復有人,佛在重複。得聞是經,不驚不畏不怖,當知是人甚為希有。這又重複,說須菩提是聲聞,因為在聲聞來說還是執著於我相、人相、壽者相,他不利益眾生,不敢發大心,就是執著,同時他又與佛說一切的法,一切法相,是真實的,不得有違背。就像我們那個專學戒律的,跟我們住禪堂的道友們可不一樣啊。那他見一點一滴的違反戒律,不如法了,他那心那就揪起來了,過不去。那我們住禪堂的那些師父,根本無所謂的啦。就是我們沒證得,這個心裡的觀念決然不同。我們雖然沒證得,心裡知道諸相皆是非相。所以佛跟須菩提說,你說的不錯,一切佛就是如是,假使未來世。那只是五百世,咱們這已經兩千多年,三千年了,六個五百世了。要能聞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沒有意見,這個人甚為希有,不可思議。什麼原因呢?何以故。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咱們現在學金剛經,口裡說,我這兒說,你們在聽,聽完了跟你心合不合?你聽到了要跟你心相結合,不要聽歸聽,心裡想歸想,那有什麼利益啊?那沒利益。你聽到了,就認為佛說的這是一個微妙甚深的法,不但不驚不畏啊,還能發心受持,還絕不退轉,應當生這個心。

 

    所以佛又跟須菩提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所以金剛經是第一般若波羅蜜經,即非般若波羅蜜。就不讓你執著,你不執著了,才是名第一般若波羅蜜。這個就告訴你要心、口、耳,我是心、口啊。你是心、耳,你耳朵聽到,跟你心想的,要產生一致相,那聽歸聽,心裡想歸心裡想,那你聽經有什麼用處啊?也有用處啊,種個善根,種個福德,要想了生死得解脫做不到。所以,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每一事物都因為這三轉:佛說第一波羅蜜是世間相,即非第一波羅蜜,是說密意了,這是出世間的證得相,是名第一波羅蜜呢,隨緣吧,隨世間的緣,還說第一般若波羅蜜。這叫三轉啊。佛說一切法都經過三轉的啊,一個隨順世間,一個即非世間,一個行菩薩道還於世間。

 

    以後佛又分別說:須菩提啊,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假使說:在歌利王割截我身體的時候,如果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一定生報復,生仇恨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沒有報復心,沒有這個不忍受的心,這是六度萬行的忍度啊,非理相加的。那佛怎麼能忍受呢,因為佛這個時候已經證得了般若波羅蜜,忍辱波羅蜜。佛又重複說,假使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我一定起嗔恨心,起報復心,我沒有啊,沒有這個心啊。除此之外,須菩提又念過去,我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啊,我在那個時間那五百世,都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六度當中這個是忍辱度,忍受眾生的侮辱,忍受一切的痛苦,但是必須都有般若的智慧,沒有般若的智慧呢是忍受不了的。能夠耐冤害,這叫耐冤害忍,人家非禮相加,侮辱我,誹謗我,加害於我,我能夠忍受,能夠忍受。這個時候就說明我沒有四相,要有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一定生煩惱,生嗔恨心,生報復心。又在過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的時候,那個時候我也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能做得到?因為已經得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沒有忍與侮辱,般若波羅蜜什麼都沒有。

 

    般若波羅蜜大家前頭學到了,是空意,所以才不執著,空什麼呢,空掉一切煩惱,空掉一切執著。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啊,這是主要的,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習,學了就要做啊!就是人家要非禮相加,忍受啊!無論多大痛苦,我們都認識到這是假的,這是空的,你要把它看成空的,隨時看一切法空,把你的肉體看成空的,能忍受痛苦。咱們現在還做不到,但是咱們練習,向這方面發展,我們經常有病苦,不如意的事太多了。每位道友回想回想吧,你這一年當中,有好多好多不如意的事,就是一天當中,你都有好多好多不如意事,如果你有智慧的話,不與這些個煩惱,不隨你的心愿的事,你就念哪,假的,空的,過去就沒有了,因為我們是凡夫,還得說過去了就沒有了,菩薩當下就是空的,咱們得經過一點點時間才能回想起來。如果能這樣的觀,你這觀力常時現前,這是要鍛煉的。鍛煉什麼呢?鍛煉你的智慧啊!智慧長,煩惱就輕了,如果沒煩惱不就成就了嗎!所以供養千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所以你沒了心了,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你連心都沒有了,那個無心哪,是得到真心了,一切妄盡了,沒有妄了,妄盡了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嗎?

 

    重複一句啊,壽者就是相續意思啊,咱不要說壽者就是活上一千年才是壽者,一切事情相續都叫壽者,這件事,相續不斷的就是壽者相,我相人相眾生相相續就叫壽者相,不相續,就叫無壽者相,一切法都不是相續的,但是凡夫執著,認為一切法都是相續的,得要深入,要深入!

 

    忍就是忍耐的意思了,你能夠安住你的心不動,人家把對你不合理的加到你身上,無緣無故罵你,如果你不能忍受,那要對著幹了,對著干就難免產生什麼禍。說到這兒,我講個故事啊,我在美國紐約,那天早上八點多鐘吧。我那個是三層樓,我打開那個窗戶看哪,聽底下吵得很厲害。我向下看一看,一看呢,原來是我們一個大陸中國人,剛到美國。因為我們住的是唐人街,大多數中國人到了美國紐約都在唐人街,找個吃飯的飯碗,大家互相照顧了,對這些初到美國的中國人呢給予幫助。他剛到美國,他在大陸是個畫家,到美國怎麼樣生活呢,沒辦法呀,他就在那個街道上啊,大家來回走的那個路上擺個畫攤,給人畫像,有人那給個幾塊錢或者十塊錢,給我畫個像,他當時就素描,給你畫個像,給你。這樣求生活的了。那人家那個唐人街呢,街道很小的,來往人很擠,大家走啊就很擠的。有個黑人,跟他倆撞一下子,他還是像在大陸一樣,抓住人家講道理。那他說的英文也不大好,那黑人也聽不清楚,黑人可不給他講道理。黑人要是看到個白人可就跑了,一看那是個中國人,拔出槍來,一槍就把他給打死了。人很多一擠,那兒人一聽槍聲就一亂,哪兒找去啊?白死了,死了就死了,沒下文。我們中國領事呢,哪兒找人去啊?誰打的啊?等著調查吧。美國要調查啊,不知要好多年才能調查清楚呢。那你沒有力量,他也不給你好好調查。這就是一不忍導致的慘劇。就是一個忍耐嘛,撞一下就撞一下嘛,吵什麼?何況你初到異地。我講這個啊,我們每位道友,遇到別人非禮相加,不合乎道理的,給你找麻煩,你忍耐一下不就過去了嘛。不要計較。街道之間,個別鄰里,人家罵你,欺負你,你就忍受一下吧。你心裡頭想,你這欺負我呀,非禮相加,我業障就消了,我修行佛道啊,就容易得成就了,我謝謝你,感謝你。你要以這麼個心情對待,則天下太平。不要起鬥爭,學著圓融,忍耐安心,就叫忍。人家不合理的加到你身上,不用去講道理,忍受了,我前生一定欠你的,我前生一定也是這樣對待你,那我今生還給你了,算了,兩清。不要斗,非禮相加,叫做辱。這樣子呢,我們修道的人能夠忍受,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你能把他看破,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空的,我說這個還是暫時忍耐一下,學道者,得了般若智慧,要永遠這樣忍,忍到什麼程度?般若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到了彼岸了。都是假的,如果你觀想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些相都是假的。那有什麼無我不無我的,不都是假的嗎!因此,須菩提呀,應該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要想成佛呀,發出正等正覺的無上菩提心,不要住色生心,不要動念。無論什麼色相,善的也好,惡的也好,如果你不動念,不起分別心,一切皆歸你所用,不要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生心,如果不生心的話,老虎不會傷你,狼也不會咬你,他來了那個大慈悲心,你是不是餓了,想吃我啊,好我布施給你吧,你吃吧,那它會不吃,它不敢吃了。為啥?你身邊有很多護法神啊,你以一個無畏懼的心,什麼都不怕,你連我都沒有了,還怕什麼?以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的心,你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心還生不生了?你就成不生了,無心道人。

 

    心無所住,無住而生。無住不生,就是無生。無生就是無滅,有生才有滅!無生不生不滅,你不是成就了嗎?但是這個功夫可不容易。能夠忍,忍是成就的意思,也是認可的意思。這才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啊。

 

    不住色相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怎麼生啊?無生,這達到無生境界了嘛,那無生就無住了。無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就生無住心。心要有住,則為非住,住即無住,你那個住是假相。非住,應無所住,不住是什麼意思?

 佛告訴我們說:菩薩心,不住色布施。色就是一切有相的東西,你以一個無住的布施心幫助別人,施捨物質。無住的意思呢:沒有我相,沒有我一個能布施的人,也沒有一個受布施者的人,也沒有我所施的物!佛教授我們這叫「三輪體空」。沒有能施的人,沒有所施的物,也沒有受施的人,都不存在。為什麼?菩薩發心,發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不住於六塵境界。菩薩為利益眾生故,就應該這樣布施。那我們出家道友,就應當遇到任何人,都應當以法布施。這個是無上布施。

 

    法布施為一切布施之首。說我也不能講經,不會說法,念句阿彌陀佛總可以吧?我想每一位道友都會吧?現在夏天了,蟲子,螞蟻,道上到處有各種蟲類。你見到給它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叫法布施!不要產生了分別心執著心。你見到一切眾生,只要它有神識的,你給它念一句阿彌陀佛。咱們看到很多道友,見到一些眾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它只要一聞到這聲音,給它種下善根去了。這個功德無量。這也叫不住色聲布施。當你對一個螞蟻念念,你有什麼希求嗎?還需要螞蟻感謝你嗎?沒有呀!所以,你在這個時侯什麼心都不生,不住色布施,這叫法施啊。這法施比一個物質的布施的功德大多少倍!你給人家東西,那個隨時就消滅了,他用完了就沒有了,你給他說一句法,他永遠享受。好比一個螞蟻蚊蟲,乃至一切的小生物,你給它念句佛,它來生就變成人了,它聞到這一句法的利益,使它就脫離畜生道。可不要把這看輕了!不要以為坐這講經才是法施。你那就是法施!以法為施,以法布施。這個含義很廣啊!含義很廣啊!我們每位道友都是法師,你用法來布施給一些眾生。

 

    我們經常說:沒有福德,沒有智慧。那你修啊!既然沒有福德那你修福德,沒有智慧你修智慧啊。怎麼樣修法呢?就是我上來說的:利益一切眾生。你給它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句觀世音菩薩。如果你能夠記得幾個經的偈子,你給它念一念,你別認為它無知,你這一念啊,在它的神識里,入了它八識當中永遠成為種子。它要產生,要發芽的。懂得這個含義吧?不要吝法,見一切眾生,你所知道的好多,你能給它利益一點,就是要施給人!這叫法布施啊!不要執著講經才是說法,不是的啦!你勸人念句阿彌陀佛,念念般若般羅蜜。

 

    我們參禪的,你勸他念,讓他觀想,念佛是誰呀!誰能念啊?誰在吃飯呢?誰在穿衣服啊?別人聽你是個瘋子。假使他想這句話,哎呀到底誰在穿衣呀?這就含的是:我在哪裡?誰是我?多說幾句更好了:你爸爸媽媽沒生你之前你在哪裡?生你之後呢,你又是誰呀?誰又是我呀?這就叫「參」了!叫你思維修了,這就叫布施。

 

    法布施不是說你一定要講部經呀,或者。如何……。那道友們就很難了!你勸人念句阿彌陀佛,念句觀世音菩薩,這個很容易嘛!他沒有聽《金剛經》,勸他念,《金剛般若般羅蜜經》念一個經名字,他來生就能遇到《金剛般若般羅蜜經》。聞到經了,就能開智慧!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先解釋「如來說」。「如」,如者是不生意,什麼事情,「如」不動!就是不生。「來」呢,來是不滅。「如來」,不生不滅。這就是如來。什麼叫如來?不生不滅!如者不生,來者不滅。我不生,人也不生,我人眾生一切都不生,不生還有死嗎?也不生也不滅。又一種,覺照,覺照是智慧,智慧永遠不滅的。如是本體,而如產生智慧永遠不滅的,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啊。一切諸相都沒有,這樣來理解啊。一切諸相既是非相,假的,咱們大殿佛像是人塑的呀,匠人塑的。有拿木雕的,有拿泥塑的,有拿銅鑄的,你說是假的是真的?像是假的,誰都知道是假的,但是它代表佛呀,咱們在這禮拜求,能得到幸福啊。假的產生真的,看你怎麼想,叫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懂得這個道理吧。說一切諸相都是非相。說那像是假的人該是活的吧?恰恰相反。咱們活頂多個幾十歲吧?活到一百多歲吧?咱們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多歲吧,咱老和尚修這個廟,人家塑像的時候,這老和尚哪去了?老和尚不在了,像呢?像還在啊。哪個是真的呢?真的沒有啦,假的還在那啊。老和尚塑的佛像都還在啊。你怎麼樣如何理解?這叫你「參」吶。

 

    我跟你講你也不見得信。信了你也得不到,你要參明白了,你自己參明白了你就得到了,這就叫不生不滅。看上去是生滅法,其實它不生不滅。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照過相片吧。這個誰都不否認啊,沒一個人把相片當成真的啊。它不起任何作用啊,但是人死了肉體不在了,相片還在,在這個問題上你多思維多參考,所以如來說一切諸相既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既非眾生,叫一切法是不生不滅法。就像我們前頭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這四相都沒有,但是它代表現實啊,我是我,人是人啊。咱們不都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嗎,這是真的啊。但是它又不常在啊,真的它滅了,咱們把這個拍個照片掛在這,咱們人全部在了,這個照片還在,真的沒有了,假的在,知道嗎?你這樣來參啊。我說這些話讓大家來思維修。咱們禪宗我們禪堂叫參,就是你思維修,你想,等你想了,越想越出智慧,你真正明了了,那就叫開悟,開悟就這麼個意思。

 

    如來跟須菩提說,我說一切諸相既是非相,一切眾生既非眾生,我是說真話啊,不是假的啊,如來是實語、是如語、不誑語、不異語。這就是諸法真實相,我們什麼事都要找個真,哪有真的啊,真的找不到,等你知道了認識是真的了你成功了、成道了。那個真的可不是咱們現在想像的真的啊,所以我們禪宗經過幾十年的功夫,明心見性,明白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本性。但是我們一般的說呢,明心見性就成了?沒有。只是在理上證入了,事上不行,理雖頓悟,事需漸除。我們禪堂開悟的大德多了,那怎麼沒有這些佛啊。

 

    開悟是理性上明白了,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智慧還得重頭來,還得修,悟後起修那就快的很,成就也快的很,修就證明你開悟的,無錯無繆,開悟了起修,依性而起修。有這個含義。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啊。佛成道了,就是得道了。佛成道了所得到的法,那讓佛這樣說不是假的了嗎?不假,真的。真的又是什麼樣子呢?空的。不是像我們想像要有一個物質這樣子,有個實在的什麼東西。凡有相,你有個實在的東西,那個一定是要壞的。因為如來所得的本性,本性是空的,是寂靜的。

 

    什麼是如來的體?法。法是如來的體,稱法性而起的妙用。什麼是如來的用啊?利益眾生啊。體如如不動,不是虛的,假使你要把它執著了,就以為實的。是菩提,菩提翻為覺,覺就是智慧。咱們普通可以說是心靈。你把這個當為實的呀?那就錯了。你要知道如來之法無實無虛,隨緣而立的,無實,法體是空寂的,不要著一個相體,那就錯了。無相可得吧,但是它具足恆沙性功德,功德無量,用之不盡取之不盡,它是實在的無相可得。佛相是無相,佛說三十二相既是非相,這個道理這就需要我們離開言語,離開文字。你去觀吧。觀去修,等你觀完了,不但離開言語,離開文字,還要離開你心的想像,心行處滅。心所想像的沒有,所以不得說無也不能說有。它這個有非有,有而不有。說無無而不無。就在這個中間要你才產生你真正的智慧啊。不離相也不即相,相不是佛,但離開相你又哪裡找佛去啊?說相即是佛,又回來了,就讓你行者自己意會啊。用你心的智慧跟相結合呀。你想用言語形象表達呀表達不出來,那個不是表達的。為什麼我們禪堂的師父讓你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開了悟了,你拿出來,你拿出來你開了什麼悟了,悟是什麼樣子,拿不出來,悟不是有形象的啊,迷了,迷了又有什麼相啊?你也拿不出來,這全是心性問題啊,因此須菩提,要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要布施,施捨給人東西,那你的心要住相來布施,那你什麼功德也沒有,那功德很有限。就象你入暗室一樣的,你到那黑暗的屋子裡頭,你屋子有寶貝,你到那屋子去摸吧,沒有燈你見不到,不能見。說菩薩的心,布施給眾生的時候要不住法布施,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布施,這樣子呢功德就大了,就象人有眼睛似的,就日月光燈,光明照耀,什麼都看得清楚,見種種色,這個道理啊,因為學《金剛經》的時候,很多讓你的思維要離開文字,講解呢就是給你作個啟發,找開悟一個方法,啟發你這樣去做,依著這個說你能明白,不要住於色相,不要住於聲音,不要住於色聲香味觸法,這五種都不要住,那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心云何生啊?不生啊,你不能生啦,就讓你達到不生,因為不生就不滅,所以講不生不滅,有生,有生一定有滅,這是必然的,這是生滅法,你不生當然就不滅了,這就叫不生滅法。

 

 

 

編輯蓮心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502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五天第二部分

2009-6-20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體嚴法師 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周居士楊居士 施居士 妙行居士 陳乃宇等

    校勘:法藏法師印正師 印輝師 道林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隆般法師

 

    以要言之,要言之啊,佛又進一步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經是不可思議的呀。你有想像,如果你現在凡夫妄想心就琢磨了,越琢磨越遠,你想不到的。讓我們大家聚會討論一下吧,人多出智慧,議論一下,也議論不到的,心想,想不到,議論議不到,它沒有分量可讓你稱一稱,這個功德呀無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為什麼?你心無所求心無所得,從心上說這功德就無量了。說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心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也沒有能受持的人,也沒有所受持的經,這也是真正悟得佛意,是佛心。那你這個誦經的功德呀,無量無邊,不可稱量的。無邊功德,就是在這不可思議。思就是心想啊,議就是口裡議論啊,議論不到的,心想不到的,所以說這部《金剛經》可不是為一般人說的。為什麼人說的呢?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不論是誰,凡是能受持《金剛經》的,讀誦《金剛經》的,還能把《金剛經》向別人說,廣為人說,這個人佛知道,佛見到,如來悉知悉見,就是這個人佛已給他授記了。那佛見到你知道你,那你所做的一切都有佛的加持力,這個就不是了生死了,這個是成佛了,佛的加持力讓你成佛。不是現在我們所求的了生死,這個,在這個問題上很小了。咱們《金剛經》上沒說你了生死的話,都說你利益眾生明心見性,生死自然了了,這個道理得懂啊。能夠這樣理解的人,有這樣的智慧的人,如來是知道他的,見到他的,如來的思想當中,心目當中,佛已經把他作為真正的佛子了。那還說什麼是身外的功德呢?成就了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這功德怎麼來的呀?學《金剛經》來的。發了大菩提心,發了金剛心,不可思議,這個呢才是繼承佛業,紹隆佛種,興隆三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謂大乘,乘啊,是運載之意。大乘啊,例如說我們坐汽車,坐汽車當然是比我們坐馬車,坐牛車快得多了,坐火車,現在坐飛機,不是更快了嗎?形容詞,是比喻。大乘呢,就是你智慧廣大,在一切法上建立你的心,建立心,發這種心的人他對一切眾生絕不厭離。為什麼?他發心度眾生嘛,厭離眾生還行嗎?越是謗毀他的,反對他的,他越是要度他,他沒有分別心,他沒有選擇,這才叫大乘。他也不見這眾生的垢染,也沒有這個人性情很惡劣不受教化,越是這種人,菩薩越要度他,菩薩有時候對一個眾生隨他多生多世啊,不舍。大家如果讀《地藏經》的就知道,地藏菩薩對於眾生,他即是對於墮地獄的眾生,地獄的眾生就是惡大,罪大惡極的人,才下地獄啊,對這些眾生不棄,不舍,長時隨順,這才叫菩薩呀。那要是給它說一切法。這一法他不接受再換個樣給他說,總有對機的時候,這樣建立的一切法就是最上乘的法。

 

    如何是最上乘?沒有垢染,什麼垢染都沒有,一切法都是清凈的。也不見有凈法可求,也不見有垢法可厭,無厭無求。也沒有哪一類眾生可度,哪一類眾生不可度,沒有分別。這個大菩薩他這就叫做菩薩的無生法忍,但這是指大菩薩說的呀,觀音吶、普賢吶、彌勒呀、地藏啊,是這些個大菩薩。因此,這是給上乘人說的,給最上乘人說的。所以我們應當對《金剛波若波羅密經》生起堅固的信心吶!要使這部經永遠流傳。在世間流傳,有人聽到,即使在當時沒有深悟,沒有證道也沒有了生死,但是這個善根他種上去了。或者未來生他總有遇到這部經的時候,他能夠起利益,利益自己能夠得救。這就告訴我們自己悟得了無相無願這種道理,得見到自性,又能夠照佛所教導的去修行,廣為一切人說,令一切人都能悟得無相、無修、無證。無修無證不是不修,是讓你不執著。在你修的時候明白道理,證得的時候不以此為滿足,這樣的行持心,這叫具足了大智慧大光明,能夠出離塵勞。何以故?佛說到這啊,又承啟:什麼緣故我這樣說呢?須菩提,要是喜歡小乘法的人,喜歡所謂小乘法要想了自己的生死。自顧自己不管它人,這叫樂小乘法。二乘人啊只求自己了脫生死脫離苦海,一切眾生跟我沒關係。菩薩的發心可不是這樣子,他是把眾生擺到第一位,當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咱們有這個心嗎?願一切眾生都成佛?我自己在娑婆世界沒關係,忘掉了自己,這就是大乘人大乘的根基。樂小乘法的人只看得見自己看不見別人,這叫執著,執著我、執著人、執著眾生、執著這些法相續、執著壽者,就是啊!那他對於《金剛波若波羅密經》不能聽受,他也不能受持。不能聽受不能受持還能去給別人講解嗎?這不能給別人講解了。這就叫做樂小法者。

 

    什麼是樂小法者呢?就喜歡小乘,了自己的生死。就是樂小果,喜歡證得個小果,斷了煩惱了自己就安樂了,不管別人,不發大心。對如來的金剛波若波羅密這個甚深的法他沒興趣沒信心,他也不肯讀誦他也不肯受持。自己不讀誦不受持還能給別人解說呀?更不能給別人解說了。須菩提:在在處處,隨便什麼地方,要有此經,不論你在什麼地方什麼地點,不止在寺廟裡的了,你在社會上的佛經流通處,也有售佛經的地點,只要有這個經在,當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就像寺廟一樣的,只要有經在就是法在,把經當成寺廟,當成佛在,要恭恭敬敬,作禮圍繞。乃至於以香花供養具,以香呀花呀散在其處。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是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呢就是把我們所有的罪惡障礙轉成殊勝的佛的境界。這一品就表示我們過去的業障,過去的煩惱,障我們凈業的,我們因為受持金剛經,把這個都斷除了,所以說要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加個善子就是受持金剛經的話,能受持此經,因為誦經持經,你前輩子的罪業都可消失。有人輕賤你、罵你、侮辱你,你不當成是輕賤、侮辱你,你當成是消滅你過去的罪業,你所造的業障應當受懲罰,或者住監獄啊,或者下地獄啊,乃至遭世人輕賤的,那就說你消滅過去的罪業,能很快的得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段經文就說把你過去的罪業轉變成佛,就是你持誦金剛經受人家輕賤,乃至受到不應該受而受的懲罰,那你所造的業應該墮三途的,應該墮地獄、餓鬼、畜生,因為你受持金剛經,這個三途的罪業全免了。不但不受罪,而且還得到幸福,不但不受人輕賤還得到人的恭敬。這都是世間相,最主要的是能夠得到菩提果,能夠成佛。因為這個經,《金剛經》,就是成佛之因,一定能感到成佛之果。你這個菩提的種子種下去了,你讀誦《金剛經》,學習《金剛經》,照《金剛經》所說的去做,你一定感到它的果,就是你業障啊消滅了,蓋障就沒有了,一定能成就菩提。這是佛呀讚歎持誦《金剛經》的人,誰能夠受持《金剛經》,誰能得到一切世間人的恭敬供養。如果你前生業障很重,今生受持《金剛經》了,在你受持《金剛經》的過程當中,也常被人家輕賤呢,看不起你呀,侮辱你呀,得不到恭敬,你自己就感覺到,我受持《金剛經》為什麼還有這個報應呢?因為你自己檢查,你還有我相,還有人相,還有眾生相,還有冤親的這些相,你常應恭敬真誠地念《金剛經》,來消除這個業障。遇到這些境界相,心裡不但沒有懊惱,還感覺著這是使我成道快的因素,不計較這些,因此,你念念的千萬不要舍開般若波羅蜜經,這些現象很快就轉化的。不要退轉,退轉了那就要經過很長時間再恢復了,能如是修行,你能得到如是果,把你前生前世業障都消失了,你今生受了,受了就再不受了,已經欠的業都還了,這就有覺悟的心。最主要的,無論什麼障礙,不要把《金剛經》忘失,不因為障礙現前而不讀誦經,而不思念經,就這個含義了。因為應該把以前的,虛妄的,不實的那些個心去掉,同時呢你前生的罪業啊在今生都消滅掉了,要高興地受,完了呢結果不思議。這個大家相信不相信?

 

    你聽很多的經啊,你對事實上,你不能進入你的心,效果就不大,能進入你的心,一切都能轉,信不信?不信大家研究研究我的歷史啊。我從出家到我現在,今年九十五歲啦還能夠講經,還債,因為我有業啊,消業障,大家就明白了。好多人你們可能都沒受過的,我現在都受過去了,那我現在很好。現在很好,還能跟大家一起學《金剛經》,這就是不可思議的。關於這種的道理恐怕大家一時還很難明白,所以,對於自己當時受點報,唉呀我經常到廟裡燒香啊,我也拜師父,我也跟師父學經,為什麼我還受這個報呢?正因為你信三寶,加速你業障的消失。你不要成道嗎?不要了生死嗎?業障來得越猛哩,業障來得很猛哩,你不被業障障住,你衝過去,前頭就是你成道的日子了。這個我們每位道友都遇到,就好象你業障來了,你要是修道把你業障逼的,它要回來時很強烈的,本來你業障慢慢來找你報,因為你要成道了,它報不成了,它就很快來找你報,讓你成不了,在這個時候你能把它打破能夠衝過去,即時就得道了,那就更能消滅業障了,明白嗎?例如「我」,我不信佛呀!我聽到很多道友這樣跟我反映啊,不信佛啊,順順噹噹的,但一信佛修行了,反而別彆扭扭的。這個道友反映很多,那我不信佛不是更好一點嗎?為什麼信了佛反倒不好了?我說「我」啊,假使我不信佛,我也不會住監獄,我也不會遭那麼多厄難。為什麼?假使我道心要退了,我還能講經嗎?我還能幫助別人嗎?我連自己都幫助不了我自己,還能去給人家講嗎?正因為那些個苦難你能衝過去,能證明佛菩薩加持。不但自己能衝過去,還可能幫助別人,這個道理非常明顯的啊,非常明顯。但是我們就是信不過,例如我們在禪堂的時候,天天問,修,那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啊!不是念經,也不是到大殿拜佛,也不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生成佛。禪門一柱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你想想你這樣的功力,你逼的啊!逼得你那個業障,本來這業障該下一次現前,你這一逼它,它等不急了,它這身全現啦!就是這樣子。

 

    為什麼修道的人障礙很多啊!無量劫來造的業,現在都要你還,就是障你的道業,不讓你成就。我們修道的人一定要認識到這點。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一切障緣都衝過去了,衝過去就是勝利。現在你正在黑暗當中,你把這個黑暗衝過去,前面就是光明。我們開始講經,我們到這來天氣陰啊!下雨啊!那現在呢!它又光明了。跟這一樣的道理,我們修行當中,修道當中,我們信佛之後就出現很多障礙:我們沒信佛好象順順噹噹,這一信佛啊就障障礙礙的,什麼都出來了!因為你前世是惡人,別人不敢惹你,等慢慢跟你要。那你現在掛個牌子:我改變了,我斷惡行善。你是善人了,那你就該還我的債吧,就是這樣。或遇上病痛也好,意外的遇上什麼災難也好,你高高興興的還,衝過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因就在這裡。但是我們很多道友,一遇到災難來就報怨了,信佛佛一點加持都沒有。佛已經在加持你啦!佛不加持你,你早就淹沒了!如果你念念的時候,在危難當中念佛菩薩,那你困難很快就消失。等你把這段魔障一過啊,你那個真正的福德、智慧就現前了。懂了這個道理啊,你修行就能夠更進一步了。

 

    須菩提,我過去啊無始無量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本來是無量數了,沒有數字可計,阿僧祇劫再翻無量數,還有無量無量數,那時間非常長。釋迦牟尼佛自己說啊,須菩提啊,我在很長很長的時間,那個時候啊,我剛發心,還沒說出家的話了。剛發心學道,從那個時候算到現在,我遇到多少佛呀,八百四千萬億。把「萬億」,一個一個萬億,兩個萬億一直說到八百四千萬億,那麼多佛。咱們看釋迦牟尼佛成佛,不知道釋迦牟尼佛過去啊,那是無量劫,不能拿年計算,拿劫計算。阿僧祇是印度話哩,翻譯成咱們中國話,無央數,「那由他」就是無量數。不是像數字能一個兩個這樣算,它算不清楚,叫無量數。沒有數字的數字,這個那由他的無量數經過八百四千萬億那麼多個無量數,那不是能拿咱人間年限算的。佛釋迦牟尼過去供養這麼多佛,沒有落過的,供養承侍,都是親見諸佛哦。咱們現在念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咱們還沒有親見到釋迦牟尼佛,只是在他末法當中聞到他的法,見到他的相,假使說你的心沒有這個數量計較,心裏面沒數字,咱們經常說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事,那現在我們遇到了,百千萬劫都難遭遇,現在我們遇到了,遇到了不要讓他空過。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當中,對於那麼多佛,每一位佛供養承侍聞法修道,沒有空過的。假使有人,於後末法,就是咱們現在啊。佛已經入滅兩千多年了,快三千年了,咱們這個計算是按三千年計算的。在這個時候還能夠得遇到金剛經,不但遇到,能夠受持,能夠讀誦,能夠解說,那我們這個遇到金剛經,受持解說所得的功德跟釋迦牟尼佛供養諸佛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不及。釋迦牟尼佛說他過去供養那麼多佛的功德,一百分抵不上我們現在聞到金剛經的一分,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都不能及。所以我們現在聞到金剛經了,超過佛供養那麼多佛的功德,那我們應該怎麼樣慶幸啊。

 

    我們能夠學到金剛經,佛是真語,實語,不異語,佛不會說假話的,佛說的都是真實的。這個是什麼意思?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現在能夠遇到金剛經,還能夠學習,還能夠讀誦,千萬不要輕視啊。所以釋迦佛拿他供養那麼多佛的功德跟我們現在的讀經,讀金剛經的功德比,都不如我們的功德大。理解到嗎?這個問題絕對要相信!佛法難聞,我們已經聞到了,人身難得,我們已經得到了。得到的人身,聞到殊勝的法,你做何感想啊!佛在供養恆河沙那麼多的佛時,說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捨得的生命像微塵數那麼多。這麼大的無量的功德都不及持誦金剛經的功德。但是這個得悟得啊,我們現在沒悟得,你遇到都很難,當你悟得了,那就更難了。但是我們既然遇到了,就有希望了,一般絕對沒希望的事兒當我們遇到金剛經了就有希望了。希望什麼呢?什麼是我們的希望呢?成佛。遇到金剛經了,就說我們每位道友一定能成佛。為什麼?金剛經的加持力!以金剛經加持力我們一定能成佛。但是這個功德把他變成力量並不是說我們聞到了,以後就可以放棄了。我們應每一天,每天在那兒念誦金剛經,念誦完了想它的道理。對於任何事物不要執著,要看破,放下。遇到什麼事情都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相都是假的,但有形象都是虛妄,要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我們見到一切相,不要執著,不要去分別,把我們的分別心啊消滅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這是佛當時說法的時候,對於我們現代的人來說,那就末世了。我們距離佛滅度已經三千年了,這已經到了末世了。在這個世間,還能夠有受持金剛經的,讀誦金剛經的,這簡直是不可思議。佛自己說的啊,假使要把這個三千年後的眾生讀金剛經的功德,誦金剛經的功德具體來說,那人聽到不信了,心在狂亂,狐疑不信,如何?所以佛就把功德說到此為底,那我們就觀想了,什麼意思?因為你聞到金剛經,一定能成佛啊,不管你修的快慢,你也要死啊。死了來生還能遇到金剛經,相續不斷。金剛是不壞的呀。別的都不跟隨你了,都沒有了,你聞到金剛經的這個力量一直隨著你,是這樣一個含義。也能夠成佛,直至你成佛。

 

    那我們應該慶幸啊,遇到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以這部經拿金剛來形容,他永遠不壞的,永遠不滅的,不被一切眾生把他腐蝕掉,把他壞掉。它能摧毀一切,不被一切摧毀。儘管我們現在有貪嗔痴愛啊,有家庭啊,有眷屬啊,放不下啊,但是金剛經在你心中,他漸漸的產生力量,能使你放的下。今生放不下,來生吧,來生放不下,再來生吧,到它種子成熟的時候產生力度。因為末法眾生德薄啊,慧淺,福德很少,智慧很劣很少,而且嫉妒障礙很多。我們經常說業障很重,看見人家有好事,心裡就嫉妒了,他不生隨喜,他不生讚歎。為什麼這樣子?邪知邪見太重了,怎麼能遇著金剛經啊?能遇著金剛經的,我們極重的業障減輕了,要是業障重,遇不到金剛經,名字都聽不到,你還能在這兒學習啊!是不可能的。這是佛說的啊!在這個末法年代邪惡橫行,災害頻繁,要善男子,善女人,有善根的,就叫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受持讀誦金剛經,能夠認得、生智慧,知道一切事物了無所得,廣大如法界,畢竟入虛空。

 

    這樣來認識一切法,念念常行慈悲喜舍,以四無量心為主。對人呢,謙下,柔和,不要驕傲,對任何人都是謙下柔和的,發菩提心,究竟能成上菩提果。假使說我們不知道佛的佛法正法,不生不滅,如何是滅,我們怎麼能遇到金剛經?我們就遇不到了。今天,我們大家有福德,有智慧。

 

    我記得我在中國佛院穿著和尚衣服,跟我們佛學院學生走,在北京市裡頭,走哪兒都一幫人圍著我,你們怎麼穿這種衣服啊?特別二三十歲的人,他從沒看見過啊,這哪兒來這麼些怪物啊,怎麼穿著這個衣服啊。他們圍著我們。現在當然不會了,不會了。那我四零年打香港過,香港人吐你口水,今天可倒霉了,做生意也不能發財,做什麼事都倒霉,看見和尚了。現在呢,變了,所以現在雖然是末法,法又升起,光明現前。那我們大家很幸福的,都能遇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你遇到了,就不會空過。不空過的意思,就是你在末法的時候你能遇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你所得的功德比釋迦牟尼佛供養千千萬萬佛的功德還大,大得好多的:佛供養那麼多佛的功德一百份都不如你受持金剛經的一份的力量大,乃至千萬億份,隨便你怎麼比喻,都趕不上你聞到金剛經的功德。因此啊,大家今天聞到金剛經了,應當生難遭難遇想。今天就講到這裡。

 

 

 

編輯蓮心

 

 

 

夢參長老真如禪寺講經06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夢參長老金剛經講座錄音整理

第六天

2009-6-21

 

    總編:純聞大和尚

    錄音錄像:道生法師體嚴法師 衍偉師 安道居士 楊普誠

    打字:周居士楊居士 施居士 妙行居士 陳乃宇等

    校勘:法藏法師 印正師 印輝師 道林師 合京凱居士等

    文字編輯:演湘(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正

    審稿:宏覺法師仁智法師 隆明法師 隆般法師

 

    昨天我們講菩薩度眾生不見眾生相。為什麼?說我們發三藐三菩提心,幫助一切眾生,讓他消業障得福德,那這些個幫助別人或者度別人沒有一個我相,意思是說我沒有一個度眾生的分別心,也沒有眾生可度,沒有眾生心就沒有人相,沒有度眾生的心,我心不生一個度眾生的心,這個就是人相。為什麼要度眾生?為了成佛。有佛道可成嗎?有涅槃可證嗎?沒有涅槃可證,沒有佛道可成,這叫沒有眾生相。要有涅槃可證、有佛可成,那叫壽者,叫壽者相。如果菩薩度眾生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我們能做得到嗎?好,我們幫助別人,這心裡很歡喜,標榜一下,標榜自己啊!你看我能幫助別人,對別人有好處,這就有我相。或者幫助別人財物,或者幫助別人智慧,都不要起執著。這個經告訴我們,一切物事假有,從有而悟空,就達到空有不二,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哩,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啊,我、人、眾生、壽者相,四相皆空。你這個心啊,無心,這叫無心道人。

 

    昨天這個意思沒講完,今天繼續講。所以者何?這是佛說的,佛跟須菩提說的:為什麼我要這樣說?須菩提呀,因為實無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跟你說實在話,實實在在的沒有什麼法叫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解釋啊,菩薩沒有四相了,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皆空了。為什麼?因為一切諸法之體,本來皆空了,就是體空觀,它的本體是空寂的,實實在在的,沒什麼叫菩提法,也沒有什麼發菩提心的人。假使你發心利別人,說我發了菩提心了,就有能發,就有所發,有能有所有眾生相,就叫執著。執著還能進入道嗎?執著者就不進入道了。有個菩提心可發,發菩提心的菩薩他沒有一個能發心的法跟所發的菩提心,同是無相。為什麼呢?知道體本空寂啊!體本來是空相、寂靜的,沒有菩提心及法,那麼還有發菩提心的人嗎?即體觀之,所以金剛經說: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人空法空,但是我們現代的人,就是我們現在初發心的人,沒有到這種境界。你要發菩提心啊,發菩提心功德無量。給你說發菩提心的好處,勸你發菩提心,發個成佛的心,咱們目的嘛,入了佛門了都想成就啊,起碼說要斷煩惱啊!學佛的人,佛弟子,你一天煩煩惱惱的,人家不信佛的看見你,他就生誹謗了,佛弟子還煩煩惱惱的呢!他也知道佛弟子很清高的。我記得在廈門,福建廈門,我在佛學院當教務長的時候,早上在那山門口散步。南普陀寺一天的人山人海,很熱鬧,不像我們真如寺啊,山門前清靜清靜的。我們這個放生池前頭很少有人。廈門南普陀的放生池,真是圍得人山人海,於是南普陀寺每一天就是這個時候大巴已經停滿啦,來的人那一天南普陀寺就靠收門票,一塊錢的門票,寺院生活用不完啊!一年都收入一兩千萬啊!這就說,一人一塊錢,你收入兩千多萬就兩千多萬人來,那我們把它輪排一天就有好多人啊!但是你說你能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啊!越是人多地方越觀假相,要出世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人相是假的。人要發菩提心,菩提心也只是假名,是佛為了對治眾生的煩惱,對治它的貪心、妄心,貪瞋痴心,我慢心,種種的心。發個菩提覺悟了就好了,把一切世間性消滅掉,都消滅掉了,直到能消滅的也是空的。發菩提心的人是空的,哪還有個菩提心呢!就這含義。

 

    所以佛跟須菩提說,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法叫做發菩提心,沒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為什麼要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對治啊!對治眾生的煩惱心。煩惱沒有了,發菩提心的心也沒有了。我們要把我、人、眾生、四相除掉了以後,你還有人我之見嗎?還有煩惱存在嗎?說到這兒,佛又跟須菩提說,須菩提啊,於意云何啊,你怎麼想的啊。什麼事情呢?凡是佛說於意云何,先說,然後解說。就是如來於然燈佛時所有法得否。於意云何就這麼個意思。佛在然燈佛,古佛的時候,那時候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得然燈佛給他授記。須菩提,你對如來授記,在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怎麼樣看法呢?這時候須菩提已經開悟了,他是阿羅漢了。須菩提叫空生,他空觀修的最好的,但是在法上還有執著,法不空,現在對《金剛經》,他請佛說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其心,那這兩句話一說,就心不被法轉,不被外邊境界相轉,這叫不住。你不被境界相轉,你心不就降伏了嗎?心得到降伏了,心不為境轉,咱們的心不被外邊客塵境界來轉。就叫我們的心不被境轉。你心不被境轉著,就心能轉境,既不被境轉,心又能轉境,即同如來,跟佛沒有什麼差別了,佛也如是。所以佛跟須菩提說,佛在然燈佛所的時候,有沒有個法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這個時候須菩提他已經完全開悟了,也證得法空了,在一切法上,他了解到了空。所以說:不也,世尊。不是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呢?如我解釋佛所說的話的意思,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得。無所得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所得就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這段經文的意思,就告訴我們,你能觀的心,跟外頭所觀的境,心境雙忘啊。能觀的心沒有,無相無志,所觀的境也沒有,能所雙寂啊。就我們坐禪,禪堂里你觀的時候,你思維修的時候,就是坐唄,心和境全空的,心空及地歸,所以我們禪堂的標誌,心空及地歸,心空了,你就成了。心空境亡,心和境雙空,沒有境界相,所以佛,大菩薩終日度眾生不見眾生相,見眾生相他就不是度眾生了,他就起執著了,這就心和境都是空的,能觀的心和所觀的境兩個都是寂靜不動的,像我們平常講的心本無心因境有,法就是心,心本無心,你見了個什麼境界,心就起什麼個境界,那境沒有了,心也沒有了,這個是得與無所得。所以說,須菩提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呀。連法都舍掉了,還執著非法了嗎?都不執著了,這個時候心跟理契合到一起了。就像我們禪堂說念佛是誰啊,跟那個誰結合到一起了。念佛是誰,心跟誰結合到一起,沒有了,沒有能念的,也沒有所念的。在教下,他不會開悟,他把悟門都塞住了,他都在理解上解釋成這樣他還能開悟啊。你知道心境沒有了那你要參什麼?無參。參即無參。參到最後無參,修到最後無修。無修也就無證了。所以須菩提啊,這個時間完全大徹大悟,不是二乘境界了,大菩薩境界了。

 

    這段意思呢,佛就問須菩提啊,我在我老師然燈佛的佛所,有沒有法可得?然燈佛給我授記,將來成佛,有沒有?須菩提明白了。說,不也,世尊。說,世尊,你無所得了。若我解佛,你所說的意思,佛在然燈佛所,沒有什麼個無上正等正覺可得。這就是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啊,說我們華言的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須菩提說無所得。四相皆空。

 

    須菩提,對了,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啊!佛就讚揚,須菩提這個認識的不錯,對的。佛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假使我若有所得,得了一個無上正等正覺,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了,正是無所得才給我授記啊,有所得我就成不了佛了,就這個話。

 

    那麼然燈佛給我授記說,汝於來世,說你於將來,未來,你要當得作佛。佛的佛號呢,就號釋迦牟尼。

 

    咱們經常講,沒給大家翻譯一下啊。什麼叫釋迦牟尼?如果以我們華言的意思,能仁、寂默,大慈大悲,發仁慈心,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無什麼可度,也無佛道可成,能仁寂默就是這個含義了。

 

    我用這句話來解釋的啊,因為我無所得無所成,然燈佛才給我授記。怎麼授的呢?汝於來世當得做佛,號釋迦牟尼。這叫授記。在這個《金剛經》上說,或是在《法華經》授記品說,佛給我們都授記了。都授記了,就是沒有名號,但當來我們一定能成佛。為什麼?你能有緣遇到金剛般若波羅蜜。有這個因,種了這個因了,不論你業障好重,你自己會明白,業性本空。業性本空那業怎麼來的呀?業性本空為心造,你自己的心造的,我能造業的心沒有了,能造業的心哪,寂靜下來了,不再造了,以前的懺悔掉了,這叫心空吶。能造業的心空了,還有所造的業么?你要這樣認識,所以就成佛了。何以故?佛呀,又自己把這意思再徵啟,再進一步說明。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了,所以成就了,成佛的時候,第一號就是如來。什麼叫如來呢?是諸法的如義,一切法,有為法呀,世間法呀,無為法呀,都加起,如者不動也。如者是真空義,這個非常微妙。一切法就是如來,如來一切法沒有,無來無去。若有人言,假使不明白,沒有學佛的深奧意思,沒有理解,以為因為如來得了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如來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還有一個佛道可成,有一個法可所得,這是錯誤的,這是不對的。如何是對的呢?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對了。實實在在的我跟你說啊,佛沒有什麼個無上正等正覺可得。那也就是說,佛也無有佛道可成。就是不執著而已,就是這麼句話。簡單說什麼事情你不要執著,把任何事情看破了,看破了就放下了,放下就自在了。

 

    怎麼能看破他呢?觀哩!觀一切諸法空的呀,無所得呀。我們每位道友每天都要念心經吧。在家出家,只要一入佛門,第一個就教你念心經吧。心經第一句話告訴你,你學觀啊。觀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你能這樣觀的話,你就自在了,誰觀誰自在。你不觀么你就自在不了,不觀不自在。說念心經是觀自在,告訴你了。觀自在怎麼得來的這個名字,得照見五蘊皆空,把你色、受、想、行、識這麼一照,就空了,太陽一出來這麼一照,陰雲都沒有了,光明就顯現了。

 

    所以說,若是有人說,如來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是錯誤的,實實在在沒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再綜合說,如來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無實無虛,無實,不是實在的,那是假的啦,也不是假的,佛成佛就是成佛了。那什麼意思啊,這句話?無實無虛啊,你若一執著,就是假的啦,若不執著,就是真的啦。就是執著不執著,要懂得。假使你進廟,往功德箱裡頭丟了一百塊錢供養,心裡不執著,也沒個求功德求福德的心,也沒說我這一百塊錢丟進去了我就發了財了,我供養去,佛菩薩加持我,我這一百塊錢變了一千塊錢,一千塊錢變了一萬塊錢,這叫求福德心啊。有沒有福德呢?有。但是你一執著,這個福德性啊就變了,不執著無量,一執著那就有量了,小的很。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佛究竟得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得了啊。沒錯,實在得了,得了佛沒有執著。說我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這個道理上啊,是真的,是假的。無實無虛,就像我們人,張三他人是假的,但他還沒死啊,是真的呀!你說是真的,你再過一百年看不見他了,他沒有了,死了,就是假的。當下說無實無虛,不起執著,一切法如是,一執著一切法不如是,就是執與不執著之間,叫無實無虛。你要是真正的入得金剛經的話,一切法不起執著,你如是做、如是行,不起執著;假使你不執著,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執著了,佛法不是佛法。這個問題呀!大家要經常多思索啊!為什麼這一切法,怎麼會說一切法非法呢?他是說,先是凡夫認為一切法實有,等你修道了,修道認得實際法沒有體性,一切法沒有了,那一切法又隨緣啊!隨眾生緣,眾生認為一切有,所以一切法還是一切法。這靠自己去開悟,觀想,去認識,要體會。這可不是言語所能傳達的道理,要心領神會。心領神會,有些事情要你自己去想,你才能開悟,人家跟你說了哦,也就幫你把悟門給塞了,你開悟不了啦!

 

    為什麼禪宗禪堂裡頭光要你參?禪堂跟學堂不一樣,我們在鼓山時候,我們學堂裡頭,天天講,上午講,下午講。我們禪堂裡頭一個月也不講個開示,首座和尚啊,堂主師啊,後堂啊,老和尚啊,我們學堂給它取個名字叫啞巴,啞巴禪堂。所以人家罵我們學堂呱呱叫,鸚鵡學堂。鸚鵡一天都叫喚。禪堂人家不說話,要心領神會啊。心領神會這個道理就這個意思。因為你要一執著,一切法就非法了,不執著,一切法如是,一切法皆是佛法,若一執著,佛法也不是佛法了。究竟這一切法是對啊,是不對啊,一切法也沒有個對,也沒有個不對,那是人為的了,人給它做的,這樣來認識。認識現實,在一個世間另是一回事兒,咱們就說這花兒吧,頂多它的壽命一個月,你還總把它擺這啊?假的可以,假的你擺一個月,你擺兩個月也是那樣子,那真的就不行了,我經常拿這個花我都想,真的好呢假的好?你說,假的當然不是真的了,誰喜歡假的呀,人都喜歡真的,但真的它一個月就完蛋了,假的你看它永遠在那擺著,你看那它不變。究竟真的好假的好,就拿這眼前境界你去觀吧,你去觀。真的,那些大阿羅漢,那些菩薩你見不到啊,這假的這些師傅們你能見到啊,你在他身邊能求福德啊,你拜三寶就是福德啊,這要你參,這個意思啊很深奧。

 

    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剛經上所說的法所說的話啊,都是心法啊,要你用心,默契,不可以言說,言說只是給你啟發,說你意理,心裡會了,心領神會,開了悟了,你能得到什麼呢?那個得到是無所得。你能得到無所得,你就成功了。咱們現在凡夫,說有所得都不是的啊,這個道理說來很簡單,意理非常深,說一個悟,開悟,就說明白,一個不悟,不明白,這不是一生,兩生啊,一輩子兩輩子,無量劫啊,千萬億生啊,就這麼一件事。你要有求的心,求個明白,越求越糊塗,知見越多,不求了,所以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佛教要達到無求無得無修無證,那才叫真正的得了,真正成了,我說這個問題,都是希望諸位道友參的了,不要隨我舌頭轉,不要隨著語言轉,要你心領神會,如果是像這段經文所說的,沒有修,沒有證,沒有菩提可得,那有什麼叫如來呀,那這個名字是真的,是假的,是有啊,是沒有?

 

    所謂如來者,即一切法如義,如如不動。諸法性空,就叫如,這就是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真如境界,就叫真如,永遠不變,人人本具,沒有凡聖,沒有遠近,沒有來去,一切相不立。一切相不立,還有什麼叫得,什麼叫不得?能如是這樣認識的,實無所得而得,這個法沒有能得所得,實無所得,這就叫真得啊。什麼意思呢?離一切分別,只要一起分別心,變質了,那個質啊就變了。所以因此緣故,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有的地方說,佛說一切法皆非佛法,就是對執著而言。你不執著,一切法如是,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皆如,如即不動的意思。

 

    那這段經文佛說實無所得,如果你拿一個無得心,沒有得的心而得菩提,心不生,沒有個得,沒有個無得,心不生起知見,離此心外,沒什麼菩提可得,你也永遠沒失掉,在眾生不失,在諸佛無所得,就在無得無失當中,你去參吧。心是寂滅的,一切智慧是本有的,這就都圓滿了。學金剛經得要如是認識,能在一切法上無取無舍,離開取捨之相,沒有能也沒有所,這樣來建立一切法,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這個含義。這類大乘經典裡頭說這個很多,特別是維摩詰經,文殊菩薩跟維摩詰的辯論的話全是咱們金剛經上這類的語言。如果大家念過維摩詰經都知道,這是一切無心大法的通意都如是,等你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個你就真正悟得了。

 

    又是學得,我們學來的,不是內心證得的,你從學得漸漸就會證得,就你知見哪,認識問題哪,已經轉化了,嗯,你漸漸就能證得。有這麼多智慧當然一定是由定力發揮來的,這叫定慧齊等。那我們學教理的道友們他是學慧的,那我們這禪堂的師傅們道友們他是學定的,定能發生慧,定裡頭發生智慧,真智慧啊。因以慧能導定,那的慧是真智慧,定是真定,叫定慧均等,不能偏廢,又叫定慧齊行。這個定啊不是象他們大家講在禪堂啊如如不動六根閉塞這個定,《金剛經》講的定啊叫大定。什麼大定呢?就在說話,吃飯,穿衣,都是定。這大定,一切運動當中,行動當中,動即是定,定即是慧,能夠照一切,明了一切,這個意義很深啊,必須經過漫長的,你們才進入。所以說,說一切佛法皆是佛法,貪嗔痴是不是佛法?是啊,貪嗔痴是佛法,貪嗔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貪嗔痴,看你怎麼樣用,用的不同,字就變了。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呀,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如來形容說。形容什麼呢?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還恐怕須菩提不能深入地明白這種道理就舉一個人身量的大小,人身長大,法身空身,人身長大是空的。須菩提的名字叫空生。須菩提說我已經明白了佛說的非身是名大身,一切非法皆是佛法。這二句話形容詞啊,離開一切法何處又是佛法呢?離開身又名什麼名大身呢?是這意思。

 

    因此我們見著一切法也是佛法。因此什麼是身呢?非身即是身,就是看你執著不執著而已。須菩提,菩薩一入世若作是念,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因為上文說須菩提說大身非大身即名大身這個道理是已經懂了,那佛就給須菩提說,菩薩也入世啊。大身即非大身就是菩薩度眾生要是有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這個菩薩不是菩薩,這個菩薩不是真菩薩。為什麼?

 

    菩薩叫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叫大道心眾生,大道心這個眾生是因為他的心量大,其實是眾生之一。是大道心眾生,沒有菩薩的名字。所以說實實在在沒有菩薩這個名字的,一切法都無我無人沒眾生,沒有壽者相,無相啊。一切法皆如如是。沒有這麼一法叫菩薩的,一切法就無我嘛,菩薩名字是假名,無我無人無眾生,這個意思就是說菩薩不要執著我是個菩薩啊,你不執著就是了,菩薩也不因為我是個菩薩,就象我們,我們是人,沒有誰認為我是個人。哪位道友這樣想:我是個人!你想過嗎?你本身就是人嘛,就是不要去執著的意思,所以就是說菩薩行菩薩道,莊嚴佛國土,莊嚴即非莊嚴,菩薩沒有這個心:我這幫助別人是行菩薩道,是莊嚴佛國土。有這個心他菩薩道行不起來了,就不名為菩薩。菩薩要說我是能度眾生的,這眾生是我度的,這就不叫菩薩啦。菩薩沒這個心。

 

    懂得這個道理了,那入禪定的道友一念那個定心,在你定的時候,沒有個能定的,也沒有個所定的,心無能所,入定的師父能有個叫我入定啦?我所入的定,還有個我所入的定,還有個能入的我,這個還叫禪定啊?無能無所才叫定,無能無所才名禪。什麼叫禪呢?很簡單,大家把那禪字破開,極簡單的啟示,無言說無文字,以這個為宗旨。禪呢,禪定的禪這邊是「示」,那邊是「單」,就簡單啟示。什麼叫簡單啟示呢?無言說無文字無形象,一切都不立,這叫禪。這個道理很深奧,這是以眼會眼,以心會心。

 

    須菩提,菩薩通達無我無法。若菩薩通達了無我無法者,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菩薩翻咱們華言說:菩提薩埵、覺有情,是覺悟的有情。這是就字說是覺悟的有情,覺悟其他一切有情。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讓一切眾生都覺悟,就是讓人家都明白沒有我要讓你們都覺悟的這個心,要有這個心就不叫菩薩。這個問題很難很難,大家要想明白很難很難。說我在修道,心裡沒有修道的念頭,也沒個修道的想法,這才真正修道,如果裝模作樣有道可行,有法可修即非菩薩。菩薩度眾生不見眾生相,才能達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相啊,無壽者相啊,不是這個心來利益眾生,那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即非菩薩。達到無相境界,才是真正的菩薩。就是我們平常每位道友,幫助人家一件事,做好事,這是無心么,做了就算了么。有些人執著,執著就有相了。我是能布施者,他是受布施者,我是能供養者,他是受供養者。有心,有相,有我,有他,功德有局限的啦。這叫不解脫。

 

    須菩提,菩薩作是念,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沒有這個思想,有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一個念頭,我在莊嚴佛國土哩。說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在建設極樂世界,他是不是有個心,我要修建一個極樂世界?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極樂世界修不成了,不名為菩薩。什麼原因呢?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我們都發願,修行一切的萬行來莊嚴佛國土,這是發願,發願啊。發了願了而不去執著,例如說我想建立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啊非常莊嚴非常美妙,眾生生到我這兒來的都得到解脫。如果有這個心的時候不是大菩提心者,即非菩薩,因為他心有能有所,發了一個能建立的心跟所建立的國度,所以他即非菩薩。有能有所的心有執著,簡單說,通俗一點就是執著心,若沒有執著,能所心不生,沒一個能,沒一個所,沒有能,沒有所,才叫真,才是真實的菩薩。若有一個能建立者,有個所建立的國度,那就不是菩薩,

 

    有一部經叫《勝妙定經》。這《勝妙定經》這樣教授我們:假使有人造得的白銀精舍,純粹拿白銀做的一個精舍,從地到上,樓台、殿閣,全是白銀做的。這個精舍好大呢,好多呢。滿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功德大不大?滿三千大千世界所建的精舍都是白銀建的,這個功德不大,不如一念禪定心。一念啊。這個我想我們諸位道友,說定一天這個功力沒達到,定一個小時功力沒達到,一念呢,這個恐怕每一位道友都有過一念定啊。一念定心,就是這一念定心,禪定的一念定心,勝過了那個以白銀造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精舍;它都不如一念禪定心。他這一念定下來,心無能所。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要論功德的話,要考驗你的心有沒有能所。

 

    我要修禪定,我有個所修禪定的法,這就叫能所。我們住禪堂的道友,他沒有個能心所心啊,把這個心放下了,心無能所就是禪定,心有能所即非禪定。想有、起個心、動個念「我要修禪定,我要入禪定」,即非禪定。應無念。所以我們經常說,供養幾千個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無心無念,心無能所,就是禪定。那我們心有能有所,即非禪定。能所不生的時候,本身就叫禪定。為什麼這樣說?什麼叫禪定心?一念不生,一念不起,這叫禪定。清凈心,不生不滅,這真正無我了,到這種境界,真正無我了。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佛說他是真實菩薩,這才叫真正的菩薩。佛說真實的菩薩。但我們經常講無我,無我就沒分別了,但是還是有兩種差別,一個人無我,還有一個法無我。人若斷了見思惑,能達到人無我,法無我,得斷無明,斷了煩惱無明才叫法無我。但是就人無我說也好,就法無我說也好,本來都沒有,你必須得通達,通達這個了就寂然平等,那我們修行就達到平等了。

 

    寂然就是定。若不達到,就不平等,就有我了。對一切諸法之相,法相,諸法之相,你能夠一點的罣礙沒有,都能通達,那你這個心啊,確實做到無我了。無我才通達,一切法無我,就是我無。沒有我,這樣子達到人法雙亡,沒有我執我見,人我執沒有,法我執也沒有了,這叫真實菩薩。這樣去修,不是執著就成就了。真正修到理解力和你所行的都達到了心盡,能所心盡,儘是沒有了,達到究竟了,沒有能心,也沒有所境,能所雙亡,沒有能度眾生的菩薩,也沒有所度的眾生,叫能所雙亡,沒有能度所度,這才叫真正菩薩。把眾生跟自己若是能再進一步,眾生即是自己,自己即是眾生,那就更深入了。

 

    須菩提啊,於意云何?佛又對須菩提啟示,說你怎麼想的?

 

    每個問號都如是了,但問題還沒說,它是倒裝句,印度的文法跟我們中國文法不一樣啊,他是先說,比如我們說你吃飯沒有,他不這麼說,他說你飯吃沒有?這話是一樣意思,我們說你吃飯沒有,這是我們的通說了,你在其他的民族,他問你飯吃了沒有,客詞變主詞,這是跟我們語言文字上有所這麼顛倒的。

 

    所以說每一段都是於意云何啊?事情沒說啊,先說你怎麼想,完了跟你說這個問題你怎麼樣看法啊,就這樣意思啊。於意云何?說你怎麼樣看?如來有沒有肉眼。如來是人,降生人間,跟咱們一樣的啊,身體一樣的啊。那須菩提當然答覆說,如來有肉眼否?如是,世尊。說你有肉眼,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否?說你怎麼想的啊?如來有沒有天眼?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這叫五眼圓明,佛具五眼,那咱們一切人是不是也是五眼呢?一樣的啊,咱們也有五眼。為什麼我們看不見極樂世界啊?我們沒有佛眼,因為迷了。咱也沒有天眼,迷了。只有一眼,肉眼。其他的四眼呢,不能自見哪。因為啥呢?俺們是在迷了!本來我們也跟佛一樣的,如果我們把迷心除掉,心不迷了,五眼圓明,大徹大悟的人,他一開悟,明白了。五眼圓明也有單修的,肉眼,只能通達一件事。

 

    我們在五台山有個老道友,他跟那個在美國的壽冶老和尚啊,都在五台山廣濟茅蓬同住的,壽元老和尚在美國回來,在上海下了飛機,完了以後,到五台山上去看他這位老道友,因為這位老道友還在廣濟茅蓬住。壽冶老和尚以前是廣濟茅蓬的和尚啊,他去看他這老道友,老道友就說,你哪天在上海下的飛機,都誰到飛機場接你去的,你在美國買飛機票的時候有點困難,費了好多手續買到了。他說這點事你都知道了。他說我都看見了。他就是得了神通了,五眼圓明。那你平常誰知道啊?穿得爛兮兮的,在那禪堂自個兒猥瑣瑣地,有時侯一天吃一頓飯,有時候一頓飯也不吃,人把他當個老修行,當他一表現,大家都以為他聖者了。這一聖者啊,第二天他就圓寂了。要不是聖者呢,還可以多活兩天,因為這一表露啊,活不成了,自己就走了。說在我們修道當中,這種情況都有,我只是舉這麼個例子做證明而已了。這個在我們修道者當中,不怎麼樣,不是說了不得了,這叫了生死了?證了涅磐了?還遠得很。和尚,這類的和尚很多,隱而不露,因為這個距離佛道非常遠,並不是這就成了,這就開個天眼,或者是哪一門他一門深入,有點成就了,他不能表露,一表露趕快就得走路,再另換個身體吧,就這樣意思。

 

    所以佛問須菩提,如來是五眼全具足的,是不是這樣子的?那須菩提說當然是這樣子了。如果沒有迷心,全是悟心,那你就五眼圓明,因此,佛是見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的啊。一切眾生不只包括人類,畜生類,凡是有情眾生都能成佛,都能成就,因為一切眾生與佛同體,跟佛無二無別的。所以佛生起大悲心度一切眾生,這叫同體大悲,所以佛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把這個迷掉的,迷了就失去了,並不是丟了,迷了,迷了不是失掉的,迷失掉的。因為佛成道之後,看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佛性就是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啊。為什麼流落六道,輪轉苦難呢?所以起了這種憐憫大悲心。佛有這種天眼,從肉眼而到天眼,完了第三種是慧眼。慧眼不開,愚痴,愚痴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慧眼當然開不到了。說我們對一切法執著,所有一切法執著,就把法眼迷掉了。要義是對一切法,明白一切法為心所現,那就法眼,法眼開了,如果把煩惱的思惑無明惑除掉那就慧眼普照,這就五眼圓明,佛是五眼圓明的啊。所以一切眾生,佛見眾生,不見眾生相,什麼意思呢?佛的隨眾生所見因為佛是究竟悟者,知道眾生是把一切事物看成如幻如化,如夢泡影,到我們金剛經最後的時候,解釋的時候,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觀一切法就這樣來觀,眾生即非眾生。但是我們凡夫呢,是肉眼,見內不見外,隔著一張紙我們就看不見了,有遮蓋就沒有,就見不到了,余他的四眼都不靈通啊!因此這個五眼的時候呢,詳細分析呢,這是屬於名相了,很多,這就不講它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

 

    佛說法的時候經常拿恆河來作比喻。恆河在印度,翻譯成「天上來」。說恆河的水呀是天上來的了啦。都拿恆河作比喻。恆河水不是天上來的,哪裡來的呀?珠穆朗瑪峰流下來的。因為這股水從珠穆朗瑪峰流下來,經過西藏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並沒有流入中國,從西藏就流到印度去了,到印度就叫恆河。在我們中國的長江,那名字很多了,就一條河的長江名字很多。拿這個作證給大家說,長江是在青海離玉樹大概一千五百多里,這個地區是沒有人煙的,新疆,青海,甘肅幾個省的中間,荒原,地下冒出來的水,這股水名字很多,流到青海境就叫通天河。通天河流到下流就叫金沙江。金沙江嘛流到西藏地區經過雲南叫怒江。怒江經過四川叫嘉陵江。嘉陵江流到重慶,重慶流下來就是長江。長江流到南京呢就不叫長江了。它名字很多,一條河呀都有這麼變化,那麼這條恆河呢是從珠穆朗瑪峰流下來經過雅魯藏布江流到印度就叫恆河,翻譯為「天上來」。這你按地理講呢它在恆河裡,是說從我們西藏的雅魯藏布江流下來,這個沙呢非常細,其實是麵粉一樣的。佛說法經常拿這個恆河來比喻,其沙很細。恆河沙很多很多細如麵粉,誰能把恆河一個河的沙子算清楚呢?誰也算不清楚。那麼佛拿這個作例子了,拿這作比喻了,顯法的。

 

    須菩提呀就象恆河裡的所有沙,佛說是沙還是說不是沙呀?都是。世尊也說是沙。恆河沙就是恆河沙。佛拿這個作例子,佛要問須菩提的意思不在這裡,拿這個作比喻。於意云何?說你怎麼想?一個恆河所有沙,把一沙一粒都作為一恆河,這恆河有好多,是諸恆河所有沙,再把所有的恆河沙,一個恆河,一沙作一恆河,再把這些個恆河所有沙變成世界,一沙一世界,佛世界如是,拿這個作例子講。佛的世界有好多,就象恆河沙這麼多,寧為多不?這世界多不多?光恆河沙就說不清楚了,再變成世界呀?所以須菩如實答覆:「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而所國度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一個恆河沙一沙一世界,又變成一個恆河,完了這些個沙數的恆河都把它作為佛的世界,這個世界無量啊。如恆河沙中所有的沙,佛世界就如這樣多,該算多了吧?甚多。須菩提說呀,就是這些個恆河的都說不清楚了還說恆河的沙呀?眾生若干種心,這麼多的世界的眾生,眾生無量無量啊,這個眾生他們所有的心如來悉知,如來全部知道。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如來說諸心,第一個是遣,心即非心,非心即是心,這是一個遣一個立。

 

    這麼多眾生,這麼多眾生的眾生心如來都知道。如來是從體上知道的,每個眾生的體如是,於是眾生心如是,因為心即非心,是名為心,這個道理,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的道理,是一個含義。什麼意思呢?解釋這個。所以者何?為什麼佛這樣說?須菩提呀過去心不可得,心過去了,過去就沒有了,你還得得到嗎?咱們眾生所以說看不破,放不下,本來過去的事兒他還回想,經常想,本來沒有了,他還要想,這就叫放不下。現在心呢?現在心不可得呀,前念失掉後念來了,早晨的心,跟中午的心不一樣啊,不是早晨的心了,也不可得,現在的心現在不住,咱們上課時候的心跟現在不一樣了,下了課的心又不一樣,心是隨時變化,變化非常地快,所以說過去心已得不到,現在心它不住,念念不住你也得不到,未來心還沒有來呢,你又怎麼知道呢?這個意思就是說現在未來俱不可得,過去的消失滅了,未來的還沒有生起呢你怎麼知道?現在的不住,念念不住,為什麼?心的虛妄分別,這些心都是虛妄分別啊,究竟以何為心呢?過去的心是我的心,過去沒有了那你心不也沒有了?說現在心是我的心,現在不住,前念失掉了後念又起了,未來的心,未來還沒有來呢你又怎麼知道?過去心不可得是妄念,前念的妄心已經過去了,你要追呀追尋呢,你找不到的。現在心不可得,心無相,心有什麼形象呢?咱那肉團心哪,那不是心,那是妄,妄想的心,妄心,真心無相的,怎麼樣來見,怎麼樣來見真心,如果你見到了,那開了悟了,這就開悟就是這樣意思。未來心,未來心不可得,本來就沒有,心無所有,那我們這心是什麼呢?無量劫來的習氣呀!不是你的心吶!過去就不會再生了,這就《金剛經》說的三心了不可得。那這起個什麼名字呢?佛,你要成佛了,你把你三心修得一念不生,萬法皆空,什麼都沒有了,三心了不可得,這就叫佛,這個意義很深的。什麼叫佛呀?無心道人,修道成就者了,三心了不可得。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編輯蓮心

 

 

 

 

南無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推薦閱讀:

金剛經讀經淺得(63--61)依了義解佛所說義
金剛經:一生要修好的八顆心!
「金剛乘」非佛教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11-115集)
(2)[轉載]莆田南少林金剛拳功揭秘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