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0年,依然謝謝香港電影,謝謝香港電影人
一瞬20年。
回歸以來,關於「香港電影死了」還是「香港之光猶存」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息。是,香港電影已經告別黃金時代,但梳理回歸後的作品流水賬,仍能見佳作,乃至經典。
幸而還有陳可辛徐克勇敢北上,幸而還有周星馳彭浩翔鬼才當空,幸而還有銀河映像鐵三角堅守本土,幸而還有寰亞豪擲2000萬香港電影屆幾乎傾其所有聯手救市的《無間道》,幸而還有吵完架仍然拿錢給許鞍華拍好戲的王晶。
幸而還有香港電影人的團結、堅韌和童真。
並非舊歡如夢。在回歸20周年的晚會上,大幕上一一彈射出這些閃亮的名字時,古巨基唱起他的伯樂張國榮的歌: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
我們會記得。謝謝香港電影,謝謝香港電影人。
1997年
這一年的開頭,香港電影金像獎將9個獎項頒給了《甜蜜蜜》。這部電影回顧了回歸前十年,香港新移民的艱辛歲月。人群穿梭,李翹終究沒有追到黎小軍疾馳的單車,卻在鄧麗君的死訊中在異國重逢。
王家衛拍了《春光乍泄》,並在戛納摘得最佳導演。何寶榮與黎耀輝——這其實是劇組兩位助理攝影的名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纏綿,分手,又相逢。
這是王家衛的一個巔峰,凝結了所有王氏風格。也是梁朝偉張國榮的巔峰。耳鬢廝磨,崩離邊緣,瑰麗無比又驚心動魄。
那一年,王家衛39歲。張國榮41歲,梁朝偉35歲,張震才21歲。
這句話,在張國榮的紀念會上,梁朝偉自述自己撥打哥哥電話,重新說過。
1998年
雖然第18屆金像獎大贏家是《野獸刑警》(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最佳男配),但說到底,印在大家心裏面的,還是《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最佳女主,最佳女配)吧。
古惑仔系列的繁殖能力讓人驚嘆。正傳系列有7部,外傳系列有4部。人在江湖、猛龍過江、隻手遮天,分別在1996年1月、3月、6月上映,速度令人咋舌。其餘的也陸續在97年、98年到2000年之間完成了拍攝、製作和上映。
裡面人物各個鮮活,令人難忘。也許當初香港電影人壓根想不到,這個技術上粗製濫造的系列電影,席捲了整個內地的錄像廳,也席捲了一代少年的心。友情歲月這個文法不通的辭彙,也成為了內地80後固定的青春記憶。
也在那一年,吳彥祖出道,與馮德倫一起演了《美少年之戀》。
感謝電影讓他們認識。也感謝他們至今仍老友鬼鬼。並且沒有殘掉。
1999年
前兩天王菲在金馬獎上懟金城武的視頻又被翻出來。
阿武問阿菲,你知不知道今年有一部文藝片蠻賣座的?
台下的小柔笑得好開心。阿菲卻答:哪一部啊?我真的不知道。
「那部片子叫做心動。」
「哦,真的啊?」
有多久沒見你,以為你在哪裡,原來就住在我的心底,陪伴著我的呼吸。浩君和小柔兜兜轉轉,留下了經典的天空照片;
以及金城式的求婚。
那一年,張柏芝憑藉《喜劇之王》出道。如果不是八年後的艷照門,張柏芝應當是現今獨挑香港影壇女演員大任的大青衣吧。
劉德華出演了《暗戰》,並憑藉此片在第二年終獲香港金像獎影帝。「這麼多年從未拿到過電影方面的獎,我已習慣了不拿獎。」那一年,他的對手分別叫:曾志偉、黃秋生、劉青雲、吳鎮宇。
2000年
世紀之交誕生了兩部偉大的電影,《卧虎藏龍》和《花樣年華》。
《卧虎藏龍》可以不算做香港電影(雖然也橫掃了金像獎)。但《花樣年華》從頭至尾從骨到皮都是。已經記不清《花樣年華》到底上了多少個「世界最佳」「華語最佳」「亞洲最佳」的電影榜,但王家衛留給觀眾的那些暗澀鮮濃的色調,咿咿呀呀的吟唱,沉緩木訥的對白,繁複的符號意向,他所營造出來的獨屬於他的奇怪又瑰麗的世界,已足夠讓「香港電影」四個字生輝。
與王家衛齊肩的當是銀河映像。三個又像又不像的大佬,拍出了無數黑、狠、冷的作品。
1997年,韋家輝拍了《一個字頭的誕生》。1998年,游達志拍了《暗花》,1999年,杜琪峰拍了《槍火》《暗戰》《再見阿郎》。而在營造銀河體系的同時,深諳商業電影之道的杜琪峰定時推出賣座的商業電影,以支撐銀河映像完成風格化的作品。
他們在這一年推出了《孤男寡女》。這種商業上極其成功的都市輕喜劇,銀河映像隨手捻來。這部戲也開始了劉德華和鄭秀文長達數年的銀幕經典情侶合作。那時,港女的代表不是余春嬌,而是鄭秀文。
哦,對,那一年,陳冠希出演了《特警新人類2》,驚艷出道。兩年後你們就能看到年輕版的劉健明了。
2001年
這一年,有星爺拉著趙薇光頭出演的《少林足球》。有許鞍華給出張學友表演巔峰的《男人四十》。有劉德華再度攜手鄭秀文,推出更受歡迎的《瘦身男女》。
但別忘了這一年還有一部重要的香港電影:第一部麥兜電影《麥兜故事》上映。
憑藉著近乎愚蠢的執著和善良,這隻粉色小豬在希望、失望的交替更迭之中,努力創造著自己平凡而美好的生活,也俘獲了無數港人的心。
這部土法炮製而不妥協於主流的街坊動畫,被認為是創造出百分百的香港精神。因此,大受歡迎。那首《仲有最靚的豬腩肉》,真是讓人笑中帶淚,百轉千回。
2002年
不用說,這一年香港電影留給世人最大的驚喜莫過於《無間道》。
它有多成功呢?獲獎無數,票房爆發,出了2部續集,被好萊塢翻拍,盤活了戲骨,捧紅了新人,每一位表演者的表演都引人入勝,電影音樂流行,台詞流行……最重要的是,人們又重新開始談論香港電影了。
《無間道》的巨大成功讓人忽略了《金雞》。事實上我至今認為它能位列最好的香港電影之一。
人到中年的妓女阿金在自助銀行中遭遇劫匪,身無分文的她向同病相憐的劫匪講述自己在歡場經歷的故事。典型的小人物折射大時代的故事,用搞笑的方式講述個人命運與時代沉浮,辛酸亦有,溫暖亦有。
另一個現象是,這一年突然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驚悚片,《雙瞳》,《三更》,《異度空間》。
2003年
張國榮、梅艷芳相繼離世。春天,遭遇非典。對香港娛樂圈來說,這是悲傷、壓抑的一年。
令人欣慰的是,張柏芝在《忘不了》中交出了人過目難忘的表演。爾冬陞將她調教成金像影后。從此,人們對張柏芝的期待,超出了那張有著驚人美貌的臉。
她在那一年,還同時拍了《大隻佬》。這個女警員的角色也同時獲得金像獎提名。
這是張柏芝之年。她洗盡鉛華,她完美生長。
彭浩翔在那一年拍了《大丈夫》,併入圍金像獎新晉導演。兩年前他的《買兇拍人》獲最佳編劇提名。彭浩翔開始被看重,不過他的影響力尚在香港。直到7年後他拍了《志明與春嬌》,才真正在內地觀眾那裡站穩腳跟。不過彭浩翔似乎不怎麼在乎。
2004年
這是周星馳與王家衛之年。星爺拍了《功夫》,王家衛終於拿出了他的《2046》。
《功夫》甚至比《少林足球》更為人所津津樂道。關於本片的影評和研究,多年來層出不窮。我只記得叼著煙的包租婆,光著屁股的醬爆,「還!有!誰!」的鱷魚幫老大,你有沒有忘記斧頭幫的舞蹈,彈琴斷魂的貓,和黃聖依的那滴淚?
在周星馳孩童般的想像力和畢生之力的功夫朝聖當中,天馬行空的輕靈和意向廣闊的雄渾融為一體,豬籠城寨與功夫世界奇異並存。
十幾年過去了,《功夫》依然面目清晰。
2005年
陳可辛正式北上,拍攝了《如果·愛》。杜琪峰固守香港,拍了《黑社會》。徐老爺拍了《七劍》。劉偉強借了日本的故事,請了台灣地區的天王,拍了《頭文字D》。
這就是香港電影人。如果本土不行,那就北上;如果有人北上,那我就堅守;如果堅守不行,那就請人進來。不管怎麼樣的境遇,始終勤奮,始終在創作。
《如果·愛》獲得巨大成功,一共拿到29項電影提名。與徐克對技術突破的痴迷一樣,陳可辛對類型片的探索也始終沒有停止。這是中國歌舞類電影的代表作,周迅、金城武和張學友都奉獻了極佳的表演。
其實那一年還有一部很重要的作品,關錦鵬的《長恨歌》。本欲做斷腸句,卻招來嬉笑聲。這部自說自話的電影備受冷遇。自那以後關錦鵬一蹶不振,鄭秀文也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幾乎閉關。
這個香港商業電影最後的一姐倒下了。
2006年
個人認為這一年最好的作品是《傷城》。
但比起極盛時期的港片,《傷城》無論是從敘事、表演還是氛圍營造,都沒有什麼突破。
徐靜蕾的亂入,更是讓港味大打折扣。從那開始,香港電影似乎習慣了使用內地女演員,但也僅僅作為「反派妻子」「警員女友」等形象模糊存在。
然而,內地勢力仍然止不住地大量湧入。從2007年的金像獎入圍名單就能看出:
《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平分秋色,內地大導演在古裝大片中的廝殺延展到了金像獎的台上。而最佳亞洲電影是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
鞏俐的最佳女主周迅的最佳女配,讓香港媒體憤怒嘆息。劉青雲終拿影帝,獲獎影片卻是毫無說服力的《我要成名》。
雖然在其後的幾年間,香港女演員中,惠英紅、鮑起靜、葉德嫻、乃至更年長的邵音音大放異彩,令人感佩,但另一方面,新生代卻始終無人接棒,讓人扼腕。
還好,還有彭浩翔的一部《伊莎貝拉》。梁洛施清新得讓人心中一動。可惜很快她也因為為李家生子而隱退了。
2007年
本年度最重要的作品當然是《投名狀》。陳可辛無疑是北上最為成功的導演。但其實你已經很難講,《投名狀》是一部香港電影了。
李連杰貢獻了他最複雜的文戲角色,一直演文藝片的金城武反而打得比較多。香港電影人最愛的主題之一就是兄弟情,陳可辛給出了一個新鮮的方向。
同一年,爾冬陞的《門徒》保留了港片的純正血脈,這部戲的監製竟然也是陳可辛。劉德華出演了大反派,你能看到他的一種決心。更重要的是《門徒》捧出了古天樂和吳彥祖極具質感的突破表演,讓人欣慰的是,他們逐漸從明星變成了演員。
當然,在接下來,我們就要無數次看到這幾張臉:古天樂,吳彥祖,張家輝,劉青雲。他們排列組合,在不同的香港電影里讓人眼花繚亂,無法分清。
2008年
相比星爺的《長江七號》,許多香港電影人更願意承認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在此之前,許鞍華接連拍攝了《玉觀音》《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兩部合拍片,咖位高至周潤發,趙薇,斯琴高娃,謝霆鋒,卻票房平平。她選擇回香港。
這是一部淡然、平實卻動人的屬於香港人的電影。電影中的學生張家安、張母,以及梁歡,就像香港的大部分同一個時代的人一樣,過著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許鞍華放棄了拍攝「悲情城市」的初衷,選擇了香港這座城市平靜而溫情的一面。
果然打動了香港人。
這一年,更令香港人震動的,是年初的艷照門。此事波及數位香港當紅的一線明星,使香港娛樂圈遭受重創。
2009年
陳可辛似乎永不停歇。他監製的《十月圍城》以18項提名在次年的香港電影節領跑,創歷史新高。然而,這也就意味著別的片子乏善可陳。
影片中的香港,是在上海複製而成。就地理位置而言,香港再也不是香港電影的重心了。
不過那一年,還有一部電影叫做《歲月神偷》。深水埗一個普通四口之家的故事,拍攝完全在香港市中心的永利街完成。
吳君如在劇中的台詞「難一步,佳一步」,足以慰藉港人之心。
2010年
這是香港電影的小年。
次年金像獎的入圍名單上,哪怕是一部安慰之作也沒有。《打擂台》《狄仁傑》《線人》《葉問2》《劍雨》《月滿軒尼詩》,每一部都面目模糊。
《月滿軒尼詩》是湯唯被冷藏後的第一部作品,張學友的角色基本是複製珠玉在前的《男人四十》,金牌編劇岸西親自指導,怎麼都覺得應該是一部好戲。
但卻不是。
唯一的驚喜是彭浩翔,他在這一年拍出了《志明與春嬌》。
這是一部非常純,非常純的香港電影。裡面的人物角色、情節發展、地點設置、情感轉折、各種細節與滋味,只有香港人最懂。
2011年
桃姐!桃姐!
在許鞍華的鏡頭中,劉德華忘了自己有多帥。
葉德嫻光彩熠熠,有如神助。
哪怕是鏡頭不多的秦海璐,也給人留下了整容般的演技。
許鞍華極其冷靜,極其克制,堅決不往前多走一部,卻能讓人見生死,見天地,見眾生。
2012年
又是失望的一年。逆境之中的香港電影,類型、題材愈發單一,難見突破之作。
《春嬌與志明》北上,離《志明與春嬌》差得遠。《聽風者》,離《風聲》差得遠。爛片如莫名其妙的《大魔術師》、不知所云的《十二生肖》者,竟然也可以登上金像獎的入圍名單。
金像大贏家《寒戰》,除了場面與技術花費血本確實震撼,以及家輝叔的演技硬撐,哪裡能望當年銀河映像的項背:《暗戰》、《暗花》、《槍火》、《PTU》、《黑社會》……
我只記得郭富城和梁家輝穿西裝好帥。
2013年
一拖再拖的《一代宗師》已經拖成了一個梗,在這一年終於亮相了。
梁朝偉固然很好。
但更要謝謝王家衛還給我們一個最好的章子怡。
自潑墨門後,章子怡一度把自己浪費在莫名其妙的小妞電影里。《一代宗師》證明了她仍是最好的華人女演員之一。
王家衛和他的搭檔鄒靜之、袁和平、張叔平都抵達了一個巔峰。他耗費十年心血得來的一部電影,讓他的神神叨叨、磨嘰、糾結,變得合情合理,不容指責。他對舊時代、舊秩序的眷戀,他對時間的執著,他對電影氛圍的鋪設營造,對電影鏡頭的精雕細琢,合起來是史詩,拆開看是絕句。
與此同時,星爺在內地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西遊降魔》刷新了當年的華語電影票房記錄。
2014年
從獎項上來說,《竊聽風雲3》是2014年最重要的香港電影。但事實上,三部《竊聽風雲》都比較勉強,難入人心。
演員的表演,導演的敘事,都沒有問題,但也沒有驚喜。吳彥祖劉青雲和吳天樂純熟穩定,但你有沒有看厭?
另一部重要的作品是《黃金時代》。對這部影片,大致有兩種主流觀點,一種是不好看,另一種是無從評價。但一部電影無從評價,也許是因為它呈現出來的事實經驗或者精神氣質,超出了觀者的現有經驗,讓人措手不及。
《黃金時代》也許確實超越了大部分人的觀影經驗,但它仍然是一部誠懇的作品,值得尊敬。
電影所展現的時代,「想怎麼活就怎麼活」,是自由的無所畏懼的時代。是縱橫四海暢所欲言的時代。
另一個讓人感慨的細節是:《金雞SSS》讓王菀之贏得次年金像獎最佳女配和最佳新人。她在一年之中三獲最佳新人提名,作品包括《金雞SSS》,《分手100次》以及《百變愛人》。一個小眾的創作型歌手,一年之內拍3部電影,還全部獲獎……
她在今年還出演了許鞍華的新片《明月幾時有》。
2015年
《踏血尋梅》推出了90後影后春夏。可惜並不是香港人。
《智取威虎山》是內地人的記憶,男一和女一都是內地演員,很難說徐老怪拍的還是香港電影了。香港演員舒淇在台灣導演侯孝賢的電影《刺客聶隱娘》中獻出了光芒四射的表演,但你也很難說,這是有著香港血脈的電影了。
這一年,香港電影人並沒有獨立奉獻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光影瞬間。
2016年
整個一年,晃來晃去的都是《七月與安生》雙生花。
橫掃金馬獎7項提名,金像獎12項提名,導演曾國祥,監製陳可辛。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以後,陳可辛又監製了另一部香港年輕導演許宏宇的電影《喜歡你》,為他請來周冬雨和金城武。
這兩位導演,既靚仔,又年輕,還有才華。
曾國祥是曾志偉之子。其成功隱喻的傳承之意,令人欣慰。
在雙生花的青春氣息和古靈精怪的雙重碾壓下,湯唯要是再獲提名,就真的……可她還是獲了。
我們來看曾經不可取代的王佳芝的入圍片單:2011年《月滿軒尼詩》,2012年《武俠》,2014年《北京遇上西雅圖》,2015年《黃金時代》,2016年《三城記》,2017年《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不知道這是湯唯的尷尬,還是香港電影的尷尬。
2017年
2017年過半,這也許是余文樂年。一部《春嬌就志明》,一個長大的張志明;一部《一念無明》,一個罹患躁鬱症的失業青年,在商業和口碑兩處成就著余文樂。
謝霆鋒忙著談戀愛、做生意和當廚子,陳冠希忙著懟人躲狗仔學習當爹,昨日的「明日之光」只剩下余文樂一個。他不爭不搶,不緊不慢,離偶像這個詞越來越遠,離演員這個詞越來越近。
200萬港幣預算,還不如流量花生們在中國內地一部爛俗IP劇中一集的片酬。余文樂與兩位前輩——金像影帝曾志偉、金馬金像雙料女配金燕玲均零片酬出演。一共拍攝了16天。
很高興這篇流水賬最終能落筆在《一念無明》。它再次證明:
電影之好壞與錢無關,與時間無關,與咖位高低無關,與場面大小無關,與導演資歷無關,與市場資源無關,只與心有關。
自始自終,香港電影最動人的莫過於此。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港台演藝圈頻繁爆發的艷照門事件?
※香港記者赴澳門採訪國籍填香港被扣 澳門警察:香港只是地區
※在香港半山電梯,尋找王家衛的身影
※港人有多少?為何有港獨?全港人口分析與推演
※香港為什麼沒有形成殖民地時期的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