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與放棄
放下與放棄
「放下」是佛門大德經常用的開示語,這和俗話常說的「放棄」雖然有著一定的聯繫,但其本質是不同的。
聞名於世的惠能大師的悟道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就是一首非常透徹的關於「放下」的典範開示詩,充分體現了大師無住法門的核心,是關於「放下」的最徹底的闡述。大師將「身」、「心」、「菩提樹」、「明鏡台」統統「放下」了,完全契合《維摩經·觀眾生品》「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主旨。大師終生所倡導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法門宗旨,就是他深刻透徹領會《金剛經》關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教導提出的,所以他一生身體力行貫徹佛陀的囑咐,教導大眾不執著任何東西,不執著色,不執著聲、香、味、觸、法,應於一切我法面前不執著、無所住。把一切都「放下」。
「放下」就是看破,就是無住,就是不執著。看到除了因緣所生法外,一無所有,萬物無常,包括我法在內一切皆空,認識到「本來無一物」是客觀實在,就能徹底地看破。套用一段話來說,地位,非地位,名地位;金錢為非金錢,名金錢; 名譽為非名譽,名名譽。只要看破我們就能真正「放下」,因為「放下」是看破基礎上的自願的行為、自覺的行動,不需要外力的任何幫助。著名的無門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講得就是一切看破後的「放下」。
「放下」什麼?就是「放下」煩惱,根除無始以來煩惱的束縛。煩惱是「賊」,煩惱是「毒」,它偷走我們本有的「寶」,腐蝕我們健康的肌體,毒害我們純潔的靈魂,使我們無時無刻不得安寧,就像熱鍋上的螞蟻那樣燥動不安,苦不堪言。「若無閑事掛心頭」就是要我們將貪嗔痴諸煩惱統統「放下」,義無反顧地「放下」對物慾、虛榮、貪婪等等污穢雜念的執著。
只要「放下」,就能得大自在,人的精神面貌就能得到提升,內心世界就能得到純凈、喜悅與美妙,也就能享受到「人間好時節」。有故事說:以前有師徒二人準備涉水過河,有一女子也要過河,但見水流湍急而滿面愁容,師傅便馱著那女子過了河;到了晚上一直心事重重的徒兒對師傅說,我們是出家人,你今天背那女人太不應該;師傅哈哈大笑道:我已經放下多時了,你卻還背著。這個故事充分說明「放下」煩惱即得自在,修行就在當下。
「放棄」和「放下」不一樣,「放棄」是丟掉,即丟下、拋棄原有的權力、主張、意見等。「放下」不是丟棄,不一定非要丟掉、拋棄原有的一切。不是要求做官為宦的非要拋棄位置,經商貿易的非要丟掉買賣,唱歌跳舞的非要扔下事業,而是要求其「放下」對地位、金錢、名譽等的執著。官員只要不執著權力,不把權力當作自己謀利的手段,而是作為為大眾謀利的工具,就能修得大自在。「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象板橋先生這樣,在衙門修成正果的不在少數。
「放棄」是件不易之事,在常態之下,一般之人很難做到。要丟掉既得利益,把到嘴的「鴨子」放棄,在有些人看來比登天還難,他們往往用「長在水邊走,哪能不濕鞋」,「身不由己」來原諒自己,給不能放棄慾望找借口。其實,貪慾是無始以來頑固束縛人們的大煩惱是大「賊」。偉人甘地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當一個人戰勝了自己的慾望,就贏得了整個世界。假若我們不能戰勝貪慾,破除「我執」,達到「無我」的境界,既不能做到自覺自愿地「放下」,也不會甘心情願地徹底「放棄」。
雖然我們一些人定力不夠,還達不到在崗位上「放下」哪種境界,但在一事一物上、一時一地中有「放棄」的衝動和決心,也是非常可貴的,即使是偶爾為之也是可喜的。特別是在面對炙手可熱的權力、滾滾而來的財富、如日中天的聲名,能主動「放棄」一些,哪怕是一丁點也是好的,當然多多益善更為可敬。這樣長久地主動「放棄」,久而久之,日積月累,肯定就能從量變到質變,瓜熟蒂落,得到「放下」的大自在。
當然,最好不要被動「放棄」,「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那可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棄也得棄,不棄也得棄,真正是身不由己,是非常悲慘的。
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當婚姻出現這五種情況時, 就該放棄了
※我師父說丨放下不是放棄
※前港澳辦主任批港獨:不想當中國人可放棄中國國籍
※不要放棄口袋裡的自由,女人一定要有錢!
※女白領放棄50萬年薪工作 回家養寵物狗(圖)|寵物狗|辭職
TAG:放棄 |